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记录生活的文章

2023/09/1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记录生活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记录生活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老枣树

文/贾青琴

村子老宅拆迁,看见倒在废墟里面的老枣树,不由我思绪万千。

我20岁嫁入尚家,大门进去,院子里正对门口长着一棵比大碗口还粗的枣树。当时,公公已经去世,大伯子由于家贫,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大姑子远嫁甘肃,小叔子去当兵。婆婆已过了花甲之年,穿着一身粗布衣裳,三寸金莲支撑着单薄的身体在破瓦房里苦度时光。她说这棵枣树已经十几年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那棵枣树越来越大了,我的三个儿子也相继出生。我们住在婆婆房子旁边更小的厦房里。丈夫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每个月38.5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老小,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后来,我当上了村里的小学民办教师,语文、算数、美术、德育等课程都带,还担任大队辅导员。民办教师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那时基本上每个村子的小学教育都以民办教师为主力,而他们的主要报酬是挣工分,另外还有每个月3元钱的生活补贴。我每天是5个工分,当时一个劳动日是10个工分,也就是农村男劳力一天的工分,值0.7元,我每天的工分也就值0.35元。

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丈夫38.5元的工资持续了17年,大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他在自己的日记上写道:"中秋节的前夕,我呱呱坠地了,给这个农家小院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希望!"也确如他所说。每年中秋过后,枣树上的枣儿红了,他们兄弟几个一起抢着摇枣树,抢着捡起落在地上的大红枣,摔倒了又爬起来,总会逗得年迈的婆婆哈哈大笑。

枣树越长越高了,那瓦房也日益破旧了。孩子们大了,也住不开。听说我们打算盖新房,村支书让过路的司机帮我们买了一卡车的红色机瓦。可红红的机瓦在院子里放了三年多,都有点褪色了,我们却一直没有钱盖房。天晴的日子,从屋子里的裂缝都能看见太阳了。一次,村支书来家里,看到我们家的危房,着急了,说:"这冬天一场大雪就把这房子压塌了,要出人命的,赶紧想办法盖房!"我和丈夫才下决心盖房。到信用社贷款3000元,又找亲戚朋友借了1000多元,才勉强盖起了五间工字房。住进新房,丈夫晚上躺在炕上自言自语:"我们能住上这大瓦房,都是托了共产党的福了!"他从内心深处感谢共产党,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先后在县文化馆、剧团、乡镇、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且始终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我在教师岗位工作,也严格要求自己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处处想的是学生,想的是党的教育事业。1981年我被共青团陕西省委评为陕西省优秀辅导员,1987年转正为公办教师,家里的日子也逐渐有所好转。

枣树慢慢长老了,三个孩子也相继长大了。他们虽然生活艰苦,但学习都很刻苦。大儿子成为本生产队第一个大学生;二儿子考上西安的艺术类院校;三儿子服兵役后又考上西安的财经院校。几年后,三个孩子都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成家生子。一晃几年过去,孙子辈先后出生并陆续长大了。与父辈们一样,孙儿们在家里老枣树下学会走路,又一个接一个上了大学。最让人骄傲的是孙女晓仪,如愿考上了自己热爱的一流学府表演专业,目前在英国伦敦留学。

枣树越来越老了,我家的房子也越盖越高了,现在已经住进了三层小楼。院子里种上了牡丹花、芍药花、月季花、玫瑰花、玉簪花、百合花、菊花、鸢尾花、木槿花,一到花期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夏末,院墙下的杏子熟了,一阵微风吹过,黄澄澄的大杏就落在树下。到了秋季,院子里的苹果、香蕉梨、核桃相继成熟,当然最让人开心的还是那挂满枝头的红彤彤的枣子。

啊!老枣树见证了院子的变迁,也见证了几代人的苦与乐。

如今,孩子们都住进了单元房,有了各自的生活空间,最小的孙子出生在单元房,自然也没有哥哥姐姐们童年在老枣树下玩闹的经历。虽然我们老两口也有自己独立的单元房,春秋气候宜人的时候就去西安长子处居住,但夏季天气炎热时仍喜欢回到长武享受天然空调。

在长武老家,白天老伴画画、我练字写诗,空闲时一起出外打打门球,晚上一起听听秦腔。在老枣树的陪伴下,生活怡然自得。

做个温润的人

文/江和平

约好和朋友一起吃饭,他迟到了。因为快下班的时候他和同事吵架,言语升级,好不容易才被其他人劝住。问他原因,原来就为了一个演示文稿排版的问题,由于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从单纯的业务讨论上升到对对方能力的质疑,再到人品的攻击,闹了个不欢而散。

我问他,这么小的事,难道不能平心静气地谈吗?他说,领导急着要,又快下班了,想早点弄完,所以就沉不住气了。同事的排版不清晰,我没错,错在同事。

有多少矛盾是因为一句"我没错"造成的?还有众多的"路怒族",不都是因为"别人的错"而发生冲突吗?

充满竞争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有不断的患得患失,让我们渐渐失去了耐心,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争执与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的执念太重。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去看待问题,符合自己心意的是完美正确的,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就该一棍子打死。可是,哪有那么多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我们不都是在与他人、与社会的相互试探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吗?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这句话,在我们周围有多少人能做到?我想,以自我为中心,是因为缺乏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理解他人,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争执是无效的沟通方式,会带来糟糕的情绪。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容易造成冲突。做个懂得尊重、学会理解的人,温润地与他人交往,会化解很多干戈。

生活的样式

文/星期天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鱼杆,带着露营的蓬帐,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猎手们忘不了心爱的猎枪。幸福的热旺在青年心头燃烧,甜蜜的喜悦挂在姑娘眉梢,带着真挚的爱情,带着美好的理想,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

重庆的春天很短,夏天很长,在神州大地好多地方享受"人间四月天"的时候,重庆已经有了炎炎夏日的感觉,过了国庆节,看见老人还在摇动手中的蒲扇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重庆的夏天有一种别样的美,穿着各式夏装的美女在观音桥、解放碑构成一道全国知名的风景线,而且可以从每年四月持续到十月。

秋后,从重庆飞哈尔滨,去疗养几天。

到了哈尔滨,第一感觉是比重庆凉爽。去参观冰雪世界,有同伴提醒要穿外套,有去过的同伴更正,要穿棉袄,还要戴棉帽、手套,围围巾。可惜景点只能租棉衣棉裤,其他的都没有,用手机拍照时,两只手被冻得钻心的疼。

到哈尔滨当然要去太阳岛。当年郑绪岚一曲《太阳岛上》红遍了大江南北。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何况现在可以亲往。

太阳岛上,没有垂钓的鱼杆,也没有露营的蓬帐,更没有六弦琴和游泳装,但秋日的天空确实明媚晴朗。《太阳岛上》这首歌其实并不是在写景,而是在写人,以不同的人物构成画面,然后以此抒情,鼓励年轻人努力工作、刻苦学习。

说到学习,《太阳岛上》的歌词对今天的我们似乎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疗养结束后,又从哈尔滨直飞昆明,就是为了去云大学习。

昆明,春城,秋如春,它让世间万物都常年沐浴在春风里,不像哈尔滨,秋如冬,也不像重庆,秋如夏。南北三地秋不同,小诗一首可证之:滇池杨柳秋风绿,冰城夏尽裹寒衣。渝州十月摇蒲扇,南北三地秋炯异。

秋天访问春城,不是为了赏春,而是为了学习,因为"春来正是读书天".

读书学习是人生需要反复去做的一件事。

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句古话告诉我们,人生的少、壮、老三个阶段,都需要学习。可是,我们走出校门后,能坚持系统阅读理论书籍的有几位呢?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坚持阅读学习?有的可能是因为工作任务太多,有的可能是因为生活负担太重,有的可能是因为面对的社会诱惑太大,有的可能还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总之,我们可以有一种没有继续坚持学习的原因,但我们也应该有一千条继续坚持学习的理由。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我是想学习,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就是由于上面说的"三太"原因,无法静下心来,安静的阅读学习。

不错,身处当今浮躁的社会,我们已经很难像当年的学生一样,安心学习,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受到社会浮躁心理的影响,开始有一些浮躁了。

人生需要安静。我们今天要坚持学习,就必须克服这种浮躁的情绪,从安静自己的心开始。当社会的诱惑让你的心灵有点躁动的时候,就应该不断地对自己的心说:请安静!请安静!座下来,静下来,认真读一本书,专心听一堂课。这才是我们人生应该有的一种生活样式。

心有多纯净,生活就有多静美

文/史太群

清晨,和母亲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可能是天气比较炎热的原因吧,早上六点多钟,菜市上依然人满为患了,都是想趁着早晨的凉爽,把家里人的温饱先准备好,免得日上三竿时的骄阳灼伤了,现代都市人的娇嫩肌肤。

经过了一个一个摊位的挑选, 我们买了青椒、萝卜、西红柿、蘑菇、青菜等绿色蔬菜,以及葱、姜、花椒一些作料,还买了鸡、鱼、排骨和鸡蛋等一些荤菜;我和母亲是满载而归,回家的路上,母亲一个劲的唠叨着,说我买东西也不知道还个价;说那些卖菜的个个都会克斤扣两的,你不还价,她们会说你是傻子。我跟母亲说:"不会的,你看那个买辣椒的,称好了,还给我们加了几个辣椒呢,那不都是因为我们好讲话,并且能理解她们早出晚归,卖菜的辛苦吗?"母亲说:"才不是呢,她一定是扣了你的斤两,心虚,才给你添那几个辣椒的。"一件事的发生,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它。

在我租住的房屋的后面,是一个做买卖的人家,以卖肉为生,家里三口人,夫妻俩带着一个孩子,每天凌晨二、三点钟就得起床,到肉厂去兑猪肉,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很是辛苦。妻子是个开朗的女子,老公不太爱说话,但是很和善。我非常喜欢栽种一些花花草草的,可是,我所租住的房屋是一私人自建房,没有阳台,又和前面的那户人家紧挨着,所以一点阳光也看不到。要想让我的这些绿色植物,见到足够的阳光,只能放在屋后她家的围墙上;他们夫妻经常会给我的花浇水。

一日,站在窗前欣赏我的那些花花草草,听到那个妻子正和另外一个女子在聊天,妻子说她今天在街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千多块钱和几张银行卡,还有一些票据。说她一直等到天都快黑了,才等到失主,连午饭都是老公帮她买回来吃的。失主连声感谢,并要给她几百元钱作为感谢时,她断然谢绝了。看到失主脸上露出的笑容,她说好欣慰。而那个女子却说她好傻,她说:"你以为那个丢钱包的人,真的多感谢你呢,也许他回去跟人说,他今天遇到一个傻子,不但把钱包还给了他,就连给她几百块钱都不要,真是傻到家了。"妻子看着她,咯咯地笑,那笑容很坦然,很善良。

生活中,这样的事很多、很多,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他特定的因素在里面,那就要看你怎么用心去想了。要让我们的生活没有杂陈、没有污染,那你的心有多纯净,生活就有多静美。

祭灶节溯源

文/崔彦

祭灶节是春节的前奏,又称过"小年",足见其重要性和普及性。"灶"即灶神,民间称"灶王爷""灶君".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他是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有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

早在夏代,民间就有敬奉灶神的活动,此后祭祀灶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礼仪"五祀(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之一。此举延续了几千年,至今陕西乡村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还在进行祭祀灶神活动。

民间传说,灶神自上一年除夕就被玉皇大帝派到人间,他化身千千万万,因此每家灶头都有一位"灶王爷"暗中监察、掌管一家祸福和财气。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要上天禀报所在人家的善与恶,以供玉帝决定赐福还是降灾,所以人们十分敬畏这位明察秋毫的灶神,故将腊月二十三定为"祭灶节",或称"送灶节""谢灶节".清代《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古时祭灶之风是从皇宫吹到百姓家的。每年祭灶节这天,皇帝都要斋戒沐浴,在宫中挂神像、安供桌,在神位前顶礼膜拜,行九拜大礼;礼罢,皇后、大臣一一点香行礼祷告,像民间一样供奉糖果、糕点等 32种供品。其中糖果最多,意为用黏糖封住灶神嘴巴,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告状,危害人间。

民间祭灶也很讲究,一般在除夕,家家都要换上新灶灯,贴上新买来的灶神年画,在灶龛前燃香祷告,迎接灶神落户。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送神升天,家家要把厨房、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神像下边摆供桌,敬献糖果及酒菜佳肴。过去关中农村的巧妇都会做一种小酥饼,称作"灶饦饦",陕南城乡都用红苕或苞谷加麦芽熬制成"灶糖",陕北必不可少的甜食则是红枣。人们把地方特产敬献灶神本意也是让灶神吃甜的,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祭灶神时还不能哭泣、吵嘴、打架,规定繁多,人们生怕不恭不敬怠慢了灶神。祭祀完毕,焚烧年画神像及纸糊的马匹,送神上天。

祭祀完灶神,大人就会把祭灶的食品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吃着灶饼和糖果,彼此分享着节日的快乐、童年的快乐。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但灶神究竟是谁呢?民俗类书籍中,对灶神的描述有的说是玉皇大帝的女婿,有的认为是炎帝,有的认为是黄帝,有的认为是张单,有的认为是祝融,有的认为是一种昆虫"灶马"等,不一而足。

"灶马"是一种昆虫,头小,触角细长,背部隆起,后肢长而大,善于跳跃,生活在阴暗之处,常在夜间鸣叫,在灶头边常见。古人不知其为何物,视其为神物。而"灶马"为灶神观点的可能性很小。

认为灶神是炎帝者,是根据《淮南子》中"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而言,高诱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周礼》载:"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综上所述,灶神究竟是谁,笔者认为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首先"灶"从火,从土,与火和土有关,而炎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善于用火,把火普及到人们生活生产各方面的人。他发展推广燧人氏人工取火之文明,以生化熟,去腥除臊,让人们少生病,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火神。"王充《论衡·祭意》篇:"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因此,后世又称其"灶神".

其次,炎帝族裔世世代代掌握火的运用,并在族群内设置保存火种、管理火源的长老,称之为"火正".当时人们在氏族首领的中心火塘"灶"中取火,再传于各氏族的房屋,夜间照明,驱除野兽;白日御寒,燃柴做饭。由于火种很珍贵,来之不易,人们视其为神物、上天所赐之珍宝,而其火源要在"灶"中取得,因此称其首领为"灶神".祝融系炎帝后裔,在炎帝部落里任掌火、管火的官员,举火把、传火种,世代掌管火源,因此后世亦称祝融为炎帝,为"灶神"."薪火相传"的成语也应起源于此。

如此"迎检"要不得

文/白水之泉

最近几天,感觉内心无比的烦闷。寻根纠源,是上级和学校的领导们给全校师生,指派了一项"政治任务",为迎接将要莅临我校的国家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验收,反复强调是"国检",要求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加班加点,搞好各项"造假"工作。

"造假"的工作,五花八门,软硬件一齐。表面上,破破烂烂的校园粉刷了,陈年的污垢清理了,该打的"补丁"钉上了,效果不错,总算是能看了;图书室的书籍不够用了,向友邻学校借到了,然后连天加夜输入微机,借阅到学生手中了;电脑不够,借!微机室不够,挪!终于凑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手册,发到学生手中,按照要求重新填写了。所谓的"九室",短短一个星期,几乎就从无到有到渐具雏形到丰满异常了。教师们的工资表,据说也平均"空调"到四五千以上了……

课要怎么上?本星期按照国家的要求上,一天只上7节课!广大教师和学生,终于体会到党的关怀了,可以早晚两头都能够见到太阳了,不用披星戴月了,因为早读取消了,下午的第四节课也取消了,某些班级的晚自习也不上了。不仅如此,原来的课程表,抓紧时间撕掉,扔进垃圾堆里,换发个新的了。从来未有的课,也上了课程表了,什么综合实践课、劳动技术课、省情礼仪课等,这两天算是开起来了。对此,我们能欢呼吗?不能!因为检查过后,你的欢呼声还未消失,一切又会是老样子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政治任务"该不该做?这样做最终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住某些人的官帽?还是彰显某些人的政绩?或者是获取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时的利益?为了"迎检",集体陷入各种各样"造假"的狂热!然而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我们就是如此的言传身教吗?说好了要教给学生们的诚信呢?我们呼吁社会讲求诚信,我们还要口若悬河地向学生宣讲诚信,但是我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踏着诚信!难道这就是我们要讲求的诚信?这就是我们要进行的诚信教育?中国啊,你所谓的诚信,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叫"悲哀"吗?

想起了很久很久之前流传的一副对联: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一直压到最下级,下级骗上级一级骗一级一直骗到最高级。这,就是我的"迎检"感言。

另外,我还想说一点,这各类的检查组,就看不到这些痕迹明显的"造假"吗?如果不是弱智,就应该能够看到!真的看不到,那我就只能猜测,你们不是被猪油蒙了心,而是被酒水礼品等等给昧了心吧?时至年终岁末,各种检查评比将纷至沓来,但愿这更种检查评比,不是只走形式;但愿各个受检单位,不是"造假"了事;但愿我的但愿,也不只是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