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游记的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有关写游记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有关写游记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青龙山记
文/李延辉
中国各地多有青龙山之称,概因山峰的形态或在人居住的方位取名。奈曼旗青龙山属燕山系余脉之努鲁尔虎山尾部,是努鲁尔虎山向东北方科尔沁沙地逶迤挺进的终端。山北是蒙古高原东麓南坡,山南是渤海湾顶部北岸,青龙山镇扼蒙——辽通道山口。大阜线公路南行经下地村古庙子段,左手侧高崖峭壁兀立,右手侧宽阔河川贴临,酷肖"大侠"金庸笔下萧峰及父萧远山一家遭遇"带头大哥"一伙强人伏击的地形。狭路绝壁,天生隘口。清朝中期以后,朝廷在关外蒙古草原放垦养民,至乾隆年间,在此隘口处设鄂尔吐板巡检兼典史衙门,由此逐渐形成闻名关内外的古镇集市鄂尔吐板街(简称板街),因山峦主峰在板街东侧,又巍峨蜿蜒,始得青龙山之名。后来集市昌盛,板街关内侧沿河拓展,就是现在的青龙山镇了。
然而,一千年前的辽代,这里却称"灰山",属于辽代契丹萧氏贵族世代承袭的核心领地。对此,在主峰北面斯布格图村出土的契丹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志铭中有明确记载。因为什么叫"灰山",没有考证,可能是此山虽地处塞外,却四季葱茏、峻秀苍翠,极目远观一片黛青的缘故吧。
青龙山主峰东北就是闻名世界的长寿养生奇石——中华麦饭石产区,以及垒石为城、连山设防的战国燕北外长城遗址。沿燕长城遗址南侧(俗称关里)则有五间房、善宝营子、土城子等多处上自红山、夏家店文化,中到战国、秦汉,延及辽、金的古堡、古塞、古城、古墓遗址,众多的古代人类文化遗迹垂直叠加,表明了这里曾经的明月边关、一度的烟火繁华。
青龙山,是奈曼旗最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也是奈曼人心中一座高耸的人文地标,已成为人们意识中诸多历史文化符号。由于这里自古就是农牧交错、文明碰撞、民族交融之地,造就了青龙山脚下这群人古道敦厚、崇文尚义、坚韧进取的集体人文性格。
清朝后期,这里养育了"学宗东鲁,派衍西河"一门两进士、官至黄河道的孔门卜氏望族;东北抗战时期,这里冲出了与当时东北抗联杨靖宇、赵尚志齐名的"抗日救国军"英雄周荣久;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们缝衣担粮、挥鞭驰辘、送夫奉子参加"四野",支援辽沈锦州,支援全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人们分山架桥,造林筑田,以战天斗地的勇气建设生活家园;一大批青年学子走出大山,到全国各地求学立业,绽放青春才华;当今内蒙古自治区籍唯一的院士闫楚良,就是从青龙山中学走进中科院的。
进入新时代,青龙山人在党委、政府带领下,创新了山区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培养了甘薯、生态经济林等主导产业,建起了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园,彩绘了万古绿水青山,甩掉了千年贫穷困扰。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阶段,青龙山人正秉持五大新发展理念,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的康庄大道上,意气风发,大踏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此盛世,观此盛景,奈曼诸文友游历于青龙山巅,会笔于青龙泉畔,对酒歌之,鼓之舞之,集文以载道,余谨记之。
大别深处有奇观
文/柳长青
去岁七月出梅时节,我们慕名来到了罗田县河铺镇的簰形地村。
从半山腰的公路上下车步行,经过一片栗园,爬上一道山坡,并未觉得有什么值得称奇叫绝。及至下到一处谷底,站在灰白的花岗岩巨石上举目下望,眼前才豁然开朗。只见两岸青山相对,绵延蜿转,谷底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河中怪石林立,气势雄浑,好不壮观。有的矗立水中砥柱中流,有的俯瞰水面宛若神龟竟渡,有的酷似绵羊奔坡,有的竟如大象小盹。其石虽大小不一,态姿迥异,却一个个圆润温滑,如琢如磨,尽显天工巧夺。石上更有或圆或近似椭圆、口径异同、深浅不一的洞孔,宛如虫蛀石空。它们高低分布,纵横交错,蔚为壮观,令人称奇。如此蜿蜒数百米,绝非人力之所为。友人提示说,这些像不像天井天灶天坑天锅?再仔细看来,眼前果如一处行军途中埋锅造饭的营地,而且越看越像,仿佛真是千军万马离去之后,空把井灶坑锅遗留今天。更有人说,天完皇帝徐寿辉曾屯兵大别深山,这里就是十万天兵天将吃饭的地方。至今仍有袅袅炊烟化作云烟雾瘴在这深山峡谷徘徊缭绕,在夜静更深之时,还时常能够听到这里的马嘶人叫。此番言说,立刻为这些奇石景观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近观这些天井天灶天坑天锅,其形状如旧时农村舂米的石臼。其口小、肚大、底平,其口都有明显的打磨痕迹。有的如充盈积水,清澈见底,恰似贵妃浴池;有的干涸已久,只有些许砂石还残留其底,却生长出绿色的植物;有的砾石与水共存其中,就像是鱼翔浅底,静谧安详。有的臼臼连环,有的一线穿珠。有的大小相伴似日月相随,有的形若北斗七星竟辉。真乃一步一景,美不胜收。令人遐想赞叹之余,不禁要问,这些神奇的景观因何而成?
友人介绍,此处石臼的形成全凭巨大水流数百万年坚持不懈的冲击、洗刷、摩擦而成。尽管河床的基石都是坚硬的花岗岩,但这些巨石各自所含的成分略有不同,有些部位的结构相对软弱,受水流的长期冲击和水中酸性的侵蚀,就被切割成奇形怪状。有的巨石身上可能形成一些局部的凹陷,巨大的水流裹挟着砾石在凹陷处形成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这些砾石就在凹陷处回旋打磨,天长日久,使凹陷被打磨得愈来愈深,凹陷的开口也愈来愈大。凹陷既深既大,又更容易被水流带进更多的砾石,停留在这里的砾石又会随新的更加凶猛的水流一起高速旋转,不断地撞凿凹陷的坑壁,使其愈来愈深、愈深就愈有旋转,愈有旋转就愈转愈深愈转愈圆。如此循环往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致水滴石穿,最终形成了今天令人叹为观止的奇石景观。这就是水的力量,水的神奇。
也就是说此处的石臼是因水流而成,当称为水臼。水臼的形成需要一个长久稳定并且具有相当冲击力的水流条件。河铺地处大别山腹地,森林覆盖广,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上游还有天堂湖的三级电站,而且落差相对较大。这就表明形成当今水臼奇观的水流条件是充足具备的。水臼之说,当为成立。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令人匪夷所思,却无不让人由衷惊叹。有同行者说,自然景观固值赞叹,却非人力所为,全赖上天的赐予,实不值企羡。而社会的人文景观,乃人力发奋之所为,人皆可争可创可比可学,这才更加珍贵,更值得赞颂夸扬。
就在当日,我们了解到,河铺镇正致力于建设"孝德名镇".他们让孝文化进镇村干部的头脑,进中小学校的课堂,进农家的千门万户。创评孝德明星,建立孝德基金,用古代的"孝子"感染人,用当代的"孝星"激励人,用厚重的"孝德"熏陶人。迄今已进行四届孝德明星的评选表彰,使得一大批孝子贤孙,脱颖而出。他们中有将因车祸完全丧失行走能力的父亲从河铺背到上海去边打工边照料的年青人彭锦,有年过花甲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护高位截瘫的儿子和身患重度癫痫的孙女的胡汉民夫妇,有帮助上百名乡亲走上脱贫致富路,先后为六位老人养老送终的个体工商户廖祥兴,有坚守乡村20年的代课教师唐高群,还有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精心照顾体弱多病婆婆的好儿媳陈英兰、吴春梅和周琴,也有致富不忘桑梓、扶残助老的创业人士文家旺、朱兵胜,更有大爱无疆、敬老爱亲的周祥学、唐志莲和肖建辉。这样的名字数不胜数,每一个闪光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如今孝德群星闪耀,已成为河铺最为壮观的景象。
就像水臼奇观的形成需要具备强大持久的水流条件一样,建设"孝德名镇"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的条件。
为了打消我们的疑虑,镇里的同志又把我们带到了位于独尊山下的古人墩村,让我们参观了一处人文景观——吴氏孝子祠。孝子祠系明代吴氏后人在元代所立孝子牌坊的基础上所建而成。祠为砖木结构,四檐有彩绘花纹。牌坊为条石结构,三门四柱,共有四层,高5.12米,宽4.52米。石上有龙凤浮雕,古朴庄严。牌坊居中的"吴氏孝子坊"字样依稀可见。此坊为元庭奉议大夫淮西宣德肃正廉访使温迁及地方官吏所立。祠内正中是一块高约2米、宽近1米的圆顶青石碑,上刻"旨旌表孝子大中"的题额,是为纪念元朝仁宗皇帝御封吴大中为孝子所立,碑文所记皆吴大中孝行。
传闻吴大中之父吴季益,抗元失败后,难忍亡国之痛,终日郁郁寡欢。为使父亲消除惆怅,安度晚年,吴大中用尽心血,倾心伺候。"父七十二而寝疾,朝夕衣不解带,极力医疗。罔瘳不食,泣血几绝。"俟父八十而终,吴大中便"奉母陈氏庐于墓侧,十有七年".他一边为父守孝,一边百般孝敬母亲。待其母年过九旬无疾而终后,他又在母亲墓旁守孝一十五载。此事传至朝廷,仁宗帝经派员核实无误后,遂于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亲下圣旨,御封"吴氏孝子",旌表其门,并加封吴大中为翰林院侍制奉议大夫之职。延佑五年(公元1319年)吴大中逝世,朝廷拨专款御葬,赐黄旗黄伞、金丝銮驾,召百官到古人墩送葬,并建祠立碑,以示褒扬。吴氏孝子的故事因此在民间传为佳话。
吴大中的孝行善举感天动地,流芳百世,教育和感染了七百多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河铺人。时至今日,尚孝道,重孝德,行孝义已经成为河铺人家风家训和家教的核心,人们竞相以忠孝作为代代相传的传家之宝。河铺的领导者尊崇民意,顺势而为,挖掘孝德资源,引领社会风尚,一心想将根植于人民心中的孝德文化弘扬光大,建设"孝德名镇"不仅恰逢其时,而且实属理所当然,实至名归。既然说孝理讲孝事比孝行已在河铺大地蔚然成风,只要他们发扬水滴石穿的精神,坚持不懈,"孝德名镇"的光芒就必定会闪耀在大别山上,并且光照中华。
参观既毕,我等心悦诚服。皆赞河铺虽地处大别腹地,却既拥有独特的水臼奇观,又拥有尚孝重孝行孝的人文景致。水臼系天造地设,孝德乃人所共建;水臼折服人心,孝德温暖人心。这天赐的景观与人育的风范共存于河铺,是为天人合一的真奇大观。有感于斯,我欣然命笔,作文以记之。新年伊始,又闻河铺再添美景再传佳话,遂抛砖引玉,以表我由衷赞美之情。
记古堰画乡
文/天涯月独明
古堰通济千余载,至今奔腾哮万里。
? 画乡坠落山水傍,宝墨香书满街溢。
一向听说,丽水是个山青水秀之地,今年元旦带着妻儿去了一趟,果是如此。于是,心有荡漾焉,无以寄怀,只好以文字记之。
坐着快客,出了温州,过了青田,便是丽水了。下了车,时间已快晚上六点,只好先找客店寄托行李。原以为要费些时间找寻旅店,却不想这一带几乎遍地是旅店,心中一份惬然,对丽水的好感无形中又增了几分。安顿好了落脚之处,便出来找餐馆吃晚饭,因为人生地不熟的,又是刚下车失了方向感,原以为饭馆子不好找呢,不曾想这一带饭馆子小吃店什么的也多,又是一份惬意,对丽水的好感又添上几许。填饱了肚皮,看看时间尚早,便在周遭逛了一圈,就当作饭后散步吧。一边走一边看,慢慢地对这里的环境有了些初步的印象。这一带似乎人流不多,街道两旁的灯光也显得晦暗,初一看,让人很难想象这原来是丽水市区,感觉更像是一个小县城的情形吧。可是,如果光凭这点就小看了它去,你就错了,丽水的气质不在表面呢!它的街道虽不见繁华,却很干净素白,有一种远离尘嚣不与人争宠的恬淡之质。在素雅的灯光下走着,慢慢感觉这个城市虽没有耀人之处,――既无温州的珠光宝气,也无杭州的人文大气,――但是,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自我生活的方式,犹如一个大户人家的几个儿子,丽水是其中那个不富有却有自己活法的儿子,虽可能不得宠却自有一番执着的生活理念。
然而即便这样,我也还是看偏了丽水呢。丽水哪能仅以朴素称之呢!当我走进古堰,走进长满千年樟树的古村落时,我只好仰视它,怀着某种敬畏之心了。樟树,我本已陌生,而千年樟树,我简直只有在梦里才能相见,更何况,这块小小的土地上,竟树立着十几株这样的千年古樟,真是平生从未见到之奇观也!这些古樟,主干粗壮,大概要好几个人才能抱的过来,远远望去,像大力金刚一样镇立在那儿,无比威严。我不禁想走近细看,摸摸那树皮,树皮坚硬,皴裂的程度超乎想象,犹如卸了妆的老演员,那满脸的奇形皱纹让人惊呆。啊,千年古树,千年啊,人世早已沧海桑田,而这些干裂的老树皮在风云变幻里默默承受光阴年轮,即便被轧得不成样子,也依然静静守候在那儿,似乎与时空同行,与光阴共舞。浓密的树冠高高耸立,遮住了大半个天空,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落下了阴凉的蕴味,好个悠悠自在!儿子兴奋的不禁跑起步来,那开心的劲儿尽在呼呼跑步之中了。
一路的,沿着通济古渠逛过去,一边是湖面依依、芦苇丛生,一边是老屋林立、店铺栉比,感受着这边远之地宁静的风月,心中甚是光洁澄静。可是激动还不在这儿呢!正当我们走在曲折别致的湖边回廊的时候,在一个简单古朴的亭子间旁,矗立着一块牌子,上面竟然写着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生平简介,再仔细一读,才知这位古今大文豪竟然曾在处州即现在的丽水做过官,这一惊可不小呢,——这份意外引起的崇敬之情非是商业繁华所带来的眼目之喜所能比拟的!更何况,还有南宋宰相何澹的塑像,还有南宋大诗人范成大的塑像,还有清代内阁中书刘廷机的塑像,他们都曾在丽水做过父母官,真是惊喜不断的,丽水这块深远偏区竟能引来这些大人物驻足,其幸欤!就这样,我们流连于古朴原始的村舍民居,沐浴在悠悠千年时光隧道里,心内一片祥和宁静。不知不觉,已到了千年古堰的源头――堰之源。一座高高的木质亭阁赫然耸立眼前,通济堰三字书写圆熟爽劲,似与亭下正咆哮的江水声互相辉映,一静一动,诉说着从古到今的悠悠古事。站在通济坝上,放眼望去,松阴溪水正从层层山林中浩荡而出,青山依依,水波粼粼,在广阔的天空下一派迷人风光!当水流从通济坝下穿过时,已是由恬静柔和的小姑娘唰地一下变为张着血口的大白虎了,人在其上,虽有栏杆护着,仍感惊悸万分!望着奔腾而去的水流,蜿蜒地伸向远方,想到它灌溉农田竟已有1500多年的神奇历史,心中不禁一片烟云升腾。坝桥正面一侧,正静静站立着两尊塑像,他们就是这条千年古渠拱坝形式的首创者,其功真是千秋伟业也!我赶紧与塑像拍了一张合照,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
瓯江的南岸,便是画乡了。画乡其实是一条古街,依傍在瓯江之畔,日夜吸吮着瓯江之水,于是乎有了一种灵动的秀气,宛若一颗小小明珠,在这一带青山绿水之间闪耀。近年,随着旅游业兴起,古屋配合整修,一批画社书家入驻,整条街可谓艺术气息迷漫,真是书画者们的天堂了。与妻儿漫步在画廊,穿梭于人流之中,呼吸着香书宝墨之气,真有一种打算长居于此的冲动呢!
看看时间,已是傍晚四点多,得返程了。儿子忸怩着舍不得离开,我其实又何尝不是呢。在如此变幻的尘世里,能有一处宁静之所,安居此心,怎不令人留恋呢!
畲山秘境
文/张茜
一道贴挂在百米断崖之上的流瀑,没有急骤,没有义无反顾的决绝,也没有响彻云霄、峰鸣谷应的磅礴气势,只是缓缓、悠悠地流下,如一架古琴,玉骨铮铮地披在峭壁上,禽鸟和鸣,天长地久,似在倾诉着刚柔相济的山水绝唱,引领过往者对它投以蓦然惊喜的眼神。
松林、山岩、瀑布与小溪,孕育出饱满洋溢的负离子;优雅飘逸的白鹇,从林梢追随碧水,刚滑落谷底,又从烟雾水汽里翩然飞起,如梦如幻,疑是仙境。这个唇齿相依、相伴相生的生态链群,隐匿在泉州湾海拔仅有数百米的畲山里。
瀑布接地,靛青一潭。墨色小鱼在云影上悠然游动,几丛芦莉点缀潭边石缝,朵朵喇叭花紫得极为纯粹。芦莉近些年风靡城市园林,难道这就是它的原生种?我的一颗园林职业心,怦然跳动!慢慢下至谷底,松林遮日,灌丛掩道,古藤繁花布满树顶。一株细藤勾住衣袖,停下对视,惊喜闪过脑海:两面针!想像中叶片两面的针,原来是一根根弯着的钩子,密布于叶基和藤体。我思索之后,小心采集一对叶片,夹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带回去与友人分享。
探寻了许久,恋恋不舍地返回崖上,天光将叠叠枝叶写满山道,突然有"呼啦啦"的声响,我一直戒备的神经条件反射般跳起!面前几步远的大树根上,溜下一条红项背翠青蛇,彼此都吓了一跳!双方对峙,我的头脑和神经迅速判断着蛇的名字和种类,没有答案。细观蛇头,还算温和,一双黑油油的瞳孔大得可爱,不见丝毫阴险和恶毒。但我还是不敢从它身旁一窜而过,反而挪动脚步慢慢后退,它紧张鼓起的肌肉也松懈下来,"哧溜"滑入草丛。
四周,瀑布、松林、溪流为生物们构筑了一个温馨的家园。卡纳蓝蝴蝶、中华虎凤蝶……诸多野生蝶类、蕨类以及多种树木,它们是这里比人类还要早到的主人。
眼下,瀑布散入松林,变成一条温和娴静的小溪,水色碧绿,灌丛如盖,充斥着大自然的神秘。观赏了一阵,下到另一条山道,发现一座古桥连接两岸,桥身苍苔青青、厚实如毯,藤蔓植物披垂如帘。站在岸边,俯身弯腰,视线穿过斑驳桥孔,向前、向前。追水而去,一处下陷凹地,打破了溪水的宁静和恬淡。几块白色巨石横躺竖卧,溪水随遇而安,款款而下,成就一处优美叠水景观。作为一名园艺师,平日置石、理水、栽草、造景,到这里一看,一切都显得徒劳,自然造园神的技艺是人类永远望尘莫及的。看吧,溪流在凹地高台完成了向下翻起、向下跳跃,再一个高空翻转之后,落地聚成小小湖泊,稍作休整后蜿蜒走向未知的垭口。
站在湖水透湿的土坎上,脚边绿草丰美,小花娇艳。有勤劳的畲族山民靠着矮崖根整出几畦菜地,萝卜、青菜、蒜苗、香葱,样样神气十足。矮崖半高处一窝泉眼,流下一线清水,菜地主人聪慧,一段竹管中间劈开做水槽,接了水线引进半埋地里的瓷瓮,"嘀哩哩"的声调宛如江南吴侬软语般悦耳动听。让人颇为惊讶的是,这段不宽的矮崖上,竟然挂满丝丝缕缕的流水,仿佛从森林里满溢而出。置身这样的地方,脚步轻盈如有浮力,整个人几乎飘将起来,心情和精神的愉悦自不待说。
这片松林呵护着瀑布从远古走到今日,溪流也滋润着松林一代代生长过来,两相艰辛,日月可鉴。时光倒回一百多年前,因兵荒马乱而迁徙到此处的畲家人,受到山林庇护而定居下来,族长召集所有族人立下护林规约——"……凡盗砍松柏杂木及其茅草者,罚戏一台,饼十斤。"百余年来,竟无一人犯规。花岗岩护林碑就矗立在村头那丛三棵一窝、齐齐窜向天空的马尾松下,它也像一位恪尽职守的守林人,守候了一个多世纪,修得碑石温润如玉,烟霞满衣。
一阵凉风吹来,拨动溪岸根根松针,细细密密,仿佛筝音;小溪这时又像一匹素绢,随风舞起。顷刻间,松林奏乐,溪渠吟唱,感觉高处崖壁上的瀑布也飞扬着水袖,与我作别。我依依不舍地在溪地林间穿行时,感觉树是伫立的人,人是行走的树。
元谋土林游记
文/浮生未歇
沧桑,迷幻,神秘。粗犷,原始,真实。
慢行不必辨山路,曲折蜿蜒意自如。走过元谋土林处,微风染黄吾发须。这是我步入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土林的真实感悟!如是,所谓"土"的传统认识会让人瞬间颠覆。
土林,以物茂土林和浪巴铺土林最为壮观,绮丽沧桑的壮美地貌,不只是吸睛那么简单。一阵微风掠过,浑身漫漫黄土粉尘,"青山着意化为桥"闪念之间已是"黄土着意化为衣"!是不是不言而喻的体验何止让人叹为观止?
餐风饮露,沧海桑田。曾几何时,经过成千上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土林风貌,承载了大自然的奇妙,记录了这片神奇土地的莫测变幻,镂刻着岁月流淌的美丽痕迹和大自然自带的诡秘和奥妙。
美是上天雕刻的艺术品,给人无比的震撼和激动。
远看土林,形若森林,如笋如竹。
近观土林,如柱如墙,千奇百怪。
土林自成一体柱体的独特造型,形成了风姿绰约的奇观,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蔚为壮观,如痴如醉且流连忘归!
曲径通幽处,更有徜徉人。惊艳与土林邂逅相遇,感动于土林鬼斧神工,感动于眼前美丽画卷,感动于头条和您分享。
此情此景,无关岁月,无关永恒,如此真实,便是美好!
晋陕穿梭行
文/杨学钟
今年三月中旬,我们从微信上得知某旅行社推出一项双飞五日游——到西安看兵马俑,到黄河壶口看瀑布,到山西参观鹳雀楼等景点。我和老伴担心岁数太大不能成行,去相关部门咨询后,了解到只要体检合格即可,于是我俩决定参加这次夕阳之旅。
为了这次远行得以顺利进行,也为了对自己负责,我们遵照组织方的忠告,特地到医院做了相关体检,结果各项相关指标全部合格。3月23日—3月27日晋陕之旅顺利结束,收获不小。
第一站是壶口瀑布,地处陕晋两省交界点,黄河水流经至此,两岸石崖峭立,河面收束如"壶口",其上游河宽约400米,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河水被压缩到30米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水流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泻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壮观景象。我们那天到达壶口景区时已近中午,正是河水处于低潮期时段,游人可以近距离观看。即使这样,我们已体验到她大气磅礴,如巨大茶壶水从壶口倾注而下,冲得雾气翻腾,煞是壮美。据说,如果严冬季节来此,那黄色冰凝堪称世界奇观。
参观完黄河壶口景区已过中午,团队在当地吃完午餐即刻上车赶往西安。经过五个多小时,傍晚才到达西安城北宾馆住下。老实说,23日当天凌晨4时,我们从镇江乘大客车赶往禄口机场,乘飞机飞往山西运城,在运城下飞机,再乘大客车直奔黄河壶口,第一景区玩过,再从壶口赶往西安,可以说是连续"作战",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对我们这群老年人来说,第一天行程就有四百公里路程,真正是一大考验!其实玩景点不累,主要是长时间坐在车上不动,确实有点疲劳,好在当天晚间安排好住处,用过晚餐,大家各自回房休息,第二天又劲头十足。
到西安第三天上午,我们一行四十人乘车赶往雁塔景区,沿途所见一改23日下午从壶口赶往西安路上"山间无树木,沟壑无水流,时有窑洞现,路边草难觅"的景象。市区的环境,景区的布局,不比江南差。
西安的城墙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风景区。明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城墙宽约40米,走在上面如地面大道,上面可供军队操练,每个城门上面左右两侧还建有箭楼和官兵休息房。因为我在南京长大,小时候经常到城墙上玩,对比之下,即使南京城墙仍然完整,其宽度也比不上西安。现在西安城墙上已成为当地人骑车锻炼的体育场所,我真羡慕。
随后一天,我们从陕西穿梭到山西,直奔闻名已久的鹳雀楼。据史书记载,鹳雀楼始于北周(公元557—581年)。唐朝李瀚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中说:"后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此可见,此楼当时是用于军事目的,是一座戍楼。当天我们到楼上参观,只见该楼建筑奇特,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四方稳重,楼内面积宽大,登楼远眺,四野开阔,使人心旷神怡,比起黄鹤楼和滕王阁,更有穿越时光之感。
这次晋陕穿梭之旅使我们大开了眼界,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对于我们这帮老年人来说,现在回想起来就两个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