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赞美绿色的散文

2023/08/1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7篇赞美绿色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赞美绿色的散文(精选7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为大自然多一抹绿色

文/张燕红

3月12日是植树节,也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植树节,不仅能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也希望将他的遗愿实现得更好。

阳春三月,春风渐暖,正是草长莺飞、花草繁茂的季节,常常将自己带回儿时那个热火朝天的植树造林的场面。

每到植树节这天,老师就会发出号召:植树造林可以美化家园,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是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情。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背着铁锹和水桶来到了山上。你挖沟来,我扶苗;你填土来我浇水,个个干得热火朝天。

参加工作后,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植树造林的活动,但是爱花草的我总会去花卉市场为自家阳台上添置几盆花草。看着兰花嫩绿的叶子、看看郁金香新结的花骨朵儿,春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了。

在微信里看到森林公园的"爱心树"认养活动,银杏、桂花、丁香等许多书上见到却从未一睹芳容的珍贵品种还是让我的心为之一动。特别是在"爱心树"认养与种植活动中,公园还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有什么比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和它一起成长更有意义呢?

让我们去森林公园寻找一分儿时的纯真,为大自然多一抹绿色吧!

窗前那一抹绿色

文/香舒雨

结婚后的家楼层较高,站在窗前所能看到的,就是远近高低错落的一幢幢楼房和充斥其间,了无生机的灰蒙蒙的天空,憋闷而无趣。这倒使我常常想起做姑娘时,屋子窗前的那片绿色。

至今,我都不知道那树的名字。虽然,它带给我不少的温暖、快乐、甜蜜。

当时我家住在三楼,楼前长着几棵树,修长的树枝正好伸到我的窗前,颀长秀美的枝条和婆娑的树叶不仅是我窗前一道美丽的风景,还在炎炎夏日里给予我一份清凉。于是,我在心里常常怀念那份青青凉凉的绿意。

就因为这棵树,记得当时父亲要给我的窗户安装防护网,是我的执意坚持,才没有安装。不过,我知道父亲是为我考虑,他担心贼会爬树从窗户进去我的房间。而我担心安装防护网,就会永远把我和树隔离开来。我不可能再打开窗户,伸手抚摸那枝条,那树叶,不能感受那份没人懂得的交流。

再说了,树并没有长在我的窗户正前,而是偏在一侧,贼不可能爬树进来。就是枝条,也是半遮半掩我的窗户,这情景自是恰到好处,宛如一个高级摄影师精心取好的背景。倘若完全覆盖,不仅没有了这份好景象,也失去了敞亮和活泼,还会有些压抑。我打心里喜欢那树。

小的时候,树下有母亲等我放学的身影,也有和伙伴一起玩耍的笑声。因此,浓浓的树荫下,有我儿时好多的温暖,好多的快乐。我常常望着窗前的树,想母亲。想母亲那张盛满母爱的笑脸,那温暖的怀抱,那甜甜的吻。想伙伴们儿时的无忧无虑,童真童趣。

长大后,我常常站在窗前,对着满树的青枝绿叶吐露女儿家的心思。那个时候,树既是疼爱我的母亲,又是我知心的朋友,她会静静地,耐心地听我诉说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忧伤。她好像真的明白我的心意,用她多情的枝叶给我拥抱,给我抚慰。那满树的绿会幻化成一片绿色的海,波心荡漾,让我感觉很美很美。沉重的心情会在瞬间泛起种种欣慰,甜蜜。感受那丝丝惬意的绿,一切都会显得云淡风轻。

每每,我会看着树在四季的变化中呈现出的不同姿态,心生许多感悟。对世事,对人生。树有生机盎然,枝繁叶茂日,也有秋风肃杀,满目萧条时。这不是树自己所能左右的。人何尝不是如此啊?无论何时何事,何情何景,谁又能做得了主?树不知什么时候会删繁就简,正如人不知什么时候祸福将至。只有珍惜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在枝繁叶茂时呈现给他人一份温馨的绿意,一份难得的美好。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美好,在不断滋养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活得温暖,踏实,有意义。我也如是。

怀念窗前那片绿色,正是我心底一份久久的情感,有对母亲的怀念,也有对朋友的牵念。

今天再次想起那一片绿,更多的是想到了生命中,那些陪伴在自己身边,给与我无限美好寄托的感动。生命中因了这些感动,才会更有色彩,更有滋味,更有意义,更加美好!

我深情地赞美窗前那片绿,我深情地向往窗前那片绿。

绿色的风

文/鲁先圣

当残冬仅剩下最后一丝苍凉的时候,我的血液中涌动起一股温热撩人的春潮。回望那片被严冬压抑了整整一个季节的心灵的原野,心中的闷忿与不平再也难以接受强加的克制。春天来了,绿色苍翠的生命复苏了,希望的机会一个个地迎面来了。这个时候,我已经等了很久。

我知道春天的风是希望的家园。荒芜苍凉的土地因春风的吹拂而有了绿意,那无数弱小的生命在春风中挣扎着破土而出,又比肩接踵地向着辽阔的蓝天竞发。一株弱不禁风的幼树,会因春风的扶持而渐渐强壮,向着高大伟岸挺进,那浩瀚的森林更不用说了,一夜之间,春的消息传遍林中,无边无际的茂密又在春风的拂煦中滋润了。没有什么比河水更理解春风的美意,死气沉沉的水流即刻奏起美妙动听的乐曲。春风中,一颗饱经沧桑的心灵振作起来了,这是自然的恩赐。万物复苏的季节,你有什么理由让它逃掉呢?

夏天是严酷的,秋天是沉重的,冬天的日子让生命的希望都消失在远方。所有这些时候,我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尝受到了它们设置在前面的困顿和磨难。在每一次遭遇厄运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季节是更替运转的,不论冬天多么冰冷与无情,春天总会来的。难道厄运之后依然还是厄运吗?

在那些时候,我发现我身边许多同我一样遭受了磨难的人低下头颅,有人甚至永远地躺在了冰雪之中。我听到过一句这样的哀叹:我为什么总是不幸呢?当时我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怒吼:站起来,冬天之后不就是春天吗!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黑夜之后即是黎明,春天不是一个遥远的日期。只要有种子存在,一切就有希望。当春风吹来的时候,种子就会在春的沐浴中绽出嫩绿,结出硕果;这是季节给予生命的全部含义。

春天首先是一个季节,她给予我的一直是受用不尽的生命运动的命题。春天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希望、重新开始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尽可能将过去所有岁月中的不幸与磨难抛到生命之外,重新赋予生命一种全新的意义。

辽远的大地上已经有了一丝绿色的影子,我为此而激动不已。一棵衰草都能改变自然的颜色,何况我这五尺男儿呢?

绿色的春风吹来了,我昂起头颅,伸出有力的双手。

绿色的海洋

文/李文江

读书能陶冶情操,也能开拓视野。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足可以窥见一个作家的灵魂。

听一位写网络小说的大姐讲,她有一位朋友,把他刚完成的一部小说分享给她欣赏,看不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她质问作者,你敢把它拿给你自己的孙子看吗?这话问得作者面红耳赤,无话可说。这样的小说是不健康的,有的作者却还要向外传播,可见其内心之龌龊。

在当今这个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在个人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而有些作品,有的编者和作者不懂文体,不懂语法和修辞,多数是语无伦次,没有一点章法。读了,让人啼笑皆非。我喜欢读期刊及日报公众号上推出的文学作品,作品质量上都比较上乘。当然,有个别文学作品有时也令人费解。

去年,有位作家朋友发来一个在省级文学杂志公开发表的短篇小说的链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表现手法,讲述一位背景离乡的务工者,来到"我"所在的这座城市,"我"的妻子经常找他帮忙搬一些沉重的物品。一来二去,"我"与他相识,成了朋友。"我"第一次去务工者的出租屋时,务工者却以各种理由不肯让我进屋。后来,"我"又一次去了务工者住的地方,房东告诉"我",务工者老家的亲人病了,他回乡下去了。而"我"在那间出租屋里,看到了他不想让"我"看到的"狼藉".小说到此结束了。

读完这篇小说,与其说里面充斥着人性的思考,不如说里面蕴涵着作者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们的蔑视和嘲讽。

记得《人民文学》杂志上有篇去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老疯头》。小说讲述"我"下海去捞海参,被老疯头发现了,"我"想避开老疯头的视线,找机会上岸,可一连几次都未能如愿。因为我在海里游,他在岸边以同样的速度行走。等我最终拖着疲惫和冰冷的身躯上岸时,老疯头搀扶着我,来到为我点燃的火堆旁,让我烤火取暧,只说了我几句,就离开了。抛下我,还有地上袋子里的海参。乍一看,老疯头没有对集体的财产尽职尽责,但他心底的善意一下子呈现出来了。

同样是欣赏作品,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味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就会忽略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宗旨。还有的作品篇幅过长,经过巧妙构思和语言垂炼,几千字就可以写就的一篇散文,却足足写了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那篇幅长度从东海之滨,一直延伸到喜马拉雅山的脚下。甚至,恨不得绕着地球转一圈儿。试想,谁有时间和耐心读这么长篇幅的东西呢?

文学是个百花园,有鲜花,还有小草,喜欢什么的都有。而我渴望读到的文学作品,是清新的,积极向上的,是充满了正能量的,更应该是凝聚精华的。

如果让我遨游在浩瀚的书海里,我愿泛舟摇撸驶向那片绿色的海洋。

远山那抹绿色

文/海天齐色

远山那抹绿色,寄托着我的思念、我的哀思。母亲的墓地选在一个朝阳的地方,那是哥哥家的责任田,地里有碧绿的核桃树,向东南远望,群山起伏,算命的先生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我倒不信迷信,但我觉得确实不错,站在墓地远眺,视野开阔,豁然开朗。母亲因没有住上大房子,一辈子不随心,常常有怨气。我想,这块墓地应该随母亲心愿了吧。听爸爸说,埋葬母亲的地方曾经有一棵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橡树,后来卖给船家做了船板。现在,想起来,放到现在绝对舍不得砍掉。人们常说,长大橡树的地方风水好,是出宰相的地。我家不指望成为达官显贵、名门望族,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顺顺就知足了。

跟父亲商量,等秋天过后,将两个哥哥家的地换过来,把低洼的地方用黄土垫平,垒上护墙,做成半圆形的墓地,等明年春天栽上松柏,母亲生前喜欢的花花草草,让母亲含笑九泉,圆了她生前住大房子的梦想,我想这也算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吧!在母亲的墓地旁打一眼深井,扯上电线,按上水泵,每年春天旱的时候,抽水浇灌一下墓地的树木、花草,让墓地更葱绿一些,更有生机一些,一如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母亲在天堂生活的风光、滋润。迎春花、芍药花、九月菊、玫瑰花等都是母亲生前喜爱的花。母亲常说,喜欢花的人情趣高雅,侍弄花草,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春华秋实,亦如母亲忙碌的身影。曾几何时,母亲在地里忙碌的身影,汗流浃背湿透了衣襟,那绿色如母亲年轻时健壮的身体,永远不知疲倦,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如今,母亲走了,母亲累了,已长眠在这曾经劳作的土地上,再也不能呼唤着我的乳名,抚摸我的脸颊,远望我的背影,让我怎么不能心痛,怎么不能悲伤。青春的昭华,满头的黑发,灿烂的笑容,慈祥的笑颜,如今已成过眼的烟云。梦里经常梦见母亲,微笑着坐在炕头,听我唠嗑,看我吃饭。如今斯人已逝,阴阳两隔,我知道母亲没有离开,她再天堂微笑着看着我,笑容里满是慈祥,白发里满是温馨,将爱斟满,将爱撒播。

远山那抹绿色,我的最爱,我的惦念,我的守候,我亲爱的母亲相守长眠的地方。

一颗绿色明珠

文/李青松

山叠着山。

山里是山,山里的山里还是山。——这就是我初到黄柏山的印象。2019年暑期,我曾到黄柏山参加过一次"生态散文笔会",结识了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纪道宝及当地的一批务林人,感受到了黄柏山人的那种坚韧、顽强以及实干的精神和力量。

黄柏山地处大别山腹地,地理位置独特。登临主峰九峰尖,有"鸡鸣听三省"(鄂豫皖)的感觉。早年间,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商城县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就挂在白墙灰瓦的一家大户祠堂的门口。红四方面军转战于此,并在这里建立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1932年,从这里出发,西进川陕又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那些红色的故事和传奇,虽历经岁月和风雨的剥蚀,但仍在黄柏山及其民间留下深深的印痕。就像那些经年的老电影,时间越久越有味道。

黄柏山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它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它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它还是淮河支流灌河的发源地,承担着水源保护和涵养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刚性增加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文化品牌,硬是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用生动的故事诠释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

森林公园的前身是黄柏山国有林场,建立于1956年。那时的黄柏山到处是荒山秃岭,原生植被几乎被砍伐殆尽。一个曾在刘邓大军当过排长的叫李景堂的退伍军人,带领七名青年背着行李,从商城县城出发,步行三天来到黄柏山。他们在蛛网纵横的被唤作"法眼寺"的破庙里安顿下来,开始了黄柏山最初的创业。

种树,用汗水用意志用精神;种树,用技术用科学用智慧。——种杉木,种黄山松,种水杉,种柏树,种油茶,种毛竹。60余年过去,黄柏山人一代接着一代干,种树不止,造林不歇,终于取得了森林资源和生态效益的双增长。如今,森林面积超过了18万亩,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金钱豹、果子狸、猪獾、金雕、娃娃鱼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身影常在林间出没。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甚至是付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代价才取得的呀!

作为黄柏山的现任当家人,纪道宝是一位颇有思想颇有眼光,能谋大事勇于担当,具有绿色情怀和现代经营意识的管理者。这几年,不断有人来黄柏山洽谈投资,欲开发建设别墅或者房地产项目,均被纪道宝断然拒绝。他说:"黄柏山是一颗绿色明珠,它的价值就在于这里有18万亩森林。而依托森林赖以存在的生态系统又是无价的。——我们怎么可能用牺牲生态的代价,来换几座房子呢?"

随着一些生态文学活动的举办,黄柏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它是真正能让人深呼吸的避暑胜地,来此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和驴友,每年都在100万人之上。黑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游客也日渐增多。黄柏山成了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文学和生态摄影创作基地。这里的森林及其森林创造的美,会把人的烦恼和忧愁洗净,让躁动的心静下来。

一座山,因注入了文化,注入了文学,而有了灵魂。当你置身黄柏山的时候,黄柏山也就置于你的心里了。

在此举办的"生态散文笔会"具有特殊意义,为助推生态散文创作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就是在那次笔会上,我作了题为《缪尔及生态文学的影响力》的主旨发言,系统阐述了生态文学的概念、特征及其使命和责任。并有些动情地讲述了缪尔的故事,缪尔对世界自然保护运动所作的贡献。

那天晚上,朋友们去铜锣潭岸边数星星,观萤火虫,我却因腰疾未能同去,甚是遗憾。然而,黄柏山的美景,黄柏山的故事,黄柏山的精神,将会永存我的记忆中。

绿色情缘

文/王书艳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人生的主题颜色。而国防绿和邮电绿的最佳组合,成就了刘丹和孙雪松两人恒久的爱情,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初识刘丹,是在三年前的初夏。那天,我带着签好名字的几本诗集,来到离家较近的大屯镇邮局,一位身着邮电绿服装的女营业员接待了我。她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盯着我信封上填写的地址好奇地问:"你家住拉洛小区吗?我怎么不认识你?"这一问让我愣了一下,便笑着回答,是啊!难道你家也在这个小区吗?她也微笑着说:"对,我叫刘丹,我妈妈家就是原来的拉洛屯,现在回迁到拉洛小区了。哦,原来我们竟是生长在同一个村庄的人。"

因为经常来这个邮局寄邮件,我与刘丹也就熟识了起来,交流中得知她的爱人也是军人,我们竟然同是军嫂!

刘丹18岁参加工作就在这个小镇邮局,从最初的储蓄员做起到现在的投递部主任,一晃在这个小镇上的邮局已经工作了18年。

刚参加工作时,她家还住在乡下。那时,她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在五六公里的乡路上,风雨不误。一位娇柔身材的小女子,做起工作来却是一丝不苟,巾帼不让须眉,业绩十分突出,陆续被评为优秀营业员、市局优秀工作者。

经人介绍,2005年她与爱人孙雪松相识。巧合的是,两人一个是身着邮电绿,一个是身着国防绿。就这样,一份绿色情缘使他们深深地相爱。孙雪松驻守在吉林市,两人的异地恋两地情,就靠长长的电波牵绊着。从相识到结婚,三年的时间里,他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便是相聚也是来去匆匆。

可是,距离并没有影响到她们与日俱增的情感。直到订下婚期,她才请下一个月的婚假,终于能和爱人朝朝暮暮度过一个美好的蜜月。

她爱人孙雪松的老家在黑龙江农村,婆婆身体弱,刘丹心疼婆婆,就接公婆到长春生活;有父母在身边,两个人也能安心做各自的事业。作为军嫂,刘丹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事情而影响自己的工作。2014年,刘丹被提升为投递部主任,这在全市17个投递部中,她是唯一的女性投递部主任。

最令人敬佩的是,善良的刘丹在每周仅休一天的时间里,还挤出空来去长春市社会福利院做公益慈善事业,给孤寡老人送去关爱。

她说,那里有两位老奶奶都已是年近90岁,她们都无儿无女。自从她经常来福利院后,就和这里的两位老奶奶以及其他老人相处的像亲人一样,几天不来就很牵挂福利院的老人。她陪她们说说话,有时还给老人洗澡,喂饭。院里的老人要是几日不见刘丹,电话就会打过来。她还自己掏钱为老人们买二胡和一些生活用品。这些都已成为她工作以外、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卢梭说过:"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更高尚了,并且使她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刘丹正是这样一位灵魂高尚、行为美好的女子,因此她不仅事业成功,还拥有了美满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