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阅读
倚栏轩精选6篇游记散文阅读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游记散文阅读(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游张家界
文/史国瑞
张家界风景区崇山峻岭,溪水秀丽,溶洞奇绝,给我们美的享受。
到达张家界的第一天,我们游览了土家族风情园。土家族山寨里的建筑物都是木石结构,九重天世袭堂建筑风格尤其独特,以山造势,高48米,九重十二层,飞檐翘角,曲廊幽阁,气势恢宏,是完美的全木结构吊脚楼。
第二天我们去了黄龙洞。黄龙洞溶洞是世界级的奇观,现探明的洞底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全长7600多米,垂直高度140多米。洞内分两层旱洞两层水洞,错落相通。泉水连着小河小溪,水潭连着瀑布清泉。上万座钟乳石峰形状各异,错落盘根,石笋、石柱、石旗、石花、石幔、石鼓等造型奇特,配上灯光的照射,更添灵气。洞内有13个厅堂,最大的厅叫龙宫,底部面积达1.5万平方米,高近40米,2000余根石笋拔地而起,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松柏名木、有的像珍宝古玩,有些连成一片像巍巍高山,有的独自矗立像火箭升空。洞中到处都是透明的石壁、丰腴的石乳、光洁的石幔、或宽或窄的石瀑和姿态各异的石笋。神奇的"定海神针"高19.2米,是洞内最高的石笋,两头粗中间细,最细处只有10厘米,据推算需20万年才能长成。洞内有二条河,四通八达,能工巧匠在洞穴中造了跨度很大的石拱桥,桥下便是可行舟的河。最长的河名叫响水河,全长2800多米,水深6米,荡舟河上,河道曲折,两岸奇峰怪石,若明若暗,使人陶醉。洞内还有三潭四瀑,天仙水是最大的泉水,从30多米高的洞穴中如烟似雾地倾泻而下流入河中,"疑是银河落九天".河里潮起潮落,生物多样,不仅鱼虾跳跃,娃娃鱼也生活在这里。
第三天我们游览了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
天子山海拔1260米,峰峦耸立,云雾缥缈,奇山怪石嶙峋,许多峰峦酷似人形。登上天子山向下看天子山石林,或如神兵天降,或如群仙论剑,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袁家界是以石英岩构成的平缓山岳,最神奇的是"自生桥".那是一座天然石桥,它凌空飞架在两座巨大的石峰之巅,桥宽约两米,两端石峰上绿树簇拥,峰壁光滑草木不生,真是巧夺天工。
金鞭溪全长7.5公里,溪水涓涓,水潭汪汪,瀑布袅袅。金鞭溪因金鞭岩而得名,拔地而起的金鞭岩高380米,如同驯马的长鞭,其左侧有一岩峰如同凶猛的老鹰,被称为"神鹰护鞭".金鞭溪是美丽的峡谷,沿溪景点观音送子、文星奇岩、双龟探溪、千里相会等也是造型奇特的山峦险峰。
最后一天我们游览了大庸府城。府城牌坊、朝天楼、博物馆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很值得参观。
美丽的张家界是喀斯特地貌,有奇峰3000多座,秀水800多处,有山就有洞。虽然在张家界游玩了四天,但我们只游览了部分景点,感觉完全没有尽兴。再见吧张家界,我们下次再来。
浅夏半游金丝峡
文/遥望五峰
初识金丝峡,是在这春夏之交的四月。倾慕已久的心,随着越来越近的车轮,更加迫切和忐忑。当我停好车,沐浴着山谷间灿烂的阳光时,心情反而平静了。因为这藏在秦岭深处的峡谷,散发的是一丝朴素俊秀的美。如邻家有女初长成,那么清新、亲切,没有一点点初识的生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毫无违和感。
沿谷底人工步道溯水而上,慢慢去揭开她的面纱。秀美的容貌满足了充满欲望的心,涓涓清泉让胸中的欲火渐渐散去,无形无影中被静谧的情境同化了。此时,哪里还会有什么烦心杂念,心已经被清洗干净,只留下享受幽静的那份安逸。
走走停停,拍照赏景。一路缓缓而行,满眼危崖翠木、清溪绿谷,我的私心更重了些,眼睛也不想眨一眨,近乎贪婪。真想让这山谷里的每一处我感兴趣的风景都装入相机。这么一想,就去做了。留下这些美丽的画面,就可以选个好天气,沏上一杯平利女娲富硒茶,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一边品茶一边翻看照片。那种感觉,想一想,身心都是愉悦的。
这峡谷,有着典型秦岭山脉的特点,山势突兀,林木多姿,古藤攀绕,溪水潺潺。人工建造部分因势而建,就山顺水,随坡就湾,没有过多的破坏原生态环境。甚至步道所经过之地的树木,只要不影响通行,都没有砍伐,留有孔洞,任由穿过路面,三三两两散布在步道上。
谷间游览,抬头可以看到被树的枝叶剪成斑驳陆离的蓝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艺精细极致,却不显杂乱。行人步道都是分为上下两层的,留下许多点可以沿阶梯走下谷底,既可远观,又能细赏,甚至戏水体验。很人性化的设计,给了游人别处不一样的游览感受。
险峻的峡谷里,不绝的溪流,历经沧桑岁月,硬生生把整个谷底冲刷的溜光,高低错落,层层叠叠,潭石相间,九曲回转。远远的看到,几个小姑娘走下山谷,细细的观赏水潭中夹杂着落叶的漩涡,那个调皮的女生忍不住捡起一块石头扔进潭去,溅起的朵朵浪花随着兴奋的笑脸绽放开来。欢乐的笑声和着啾啾鸟鸣、哗哗溪水在山谷间回荡。
高峡出平湖,一处笔直的山崖之中建有大坝,让一谷清流停下奔流不息的脚步,静静的躺在陡崖之间,多一点留恋。它们呆的久了,真想体验一下山谷中无忧无虑飞快奔跑的感觉。于是,相约爬上大坝顶端,义无反顾的冲了出去,瞬间拉开一道水幕,一泄而下。在与岩石的激烈碰撞中化为水雾,悠哉悠哉的漂浮在山谷里。
乘上竹筏在山谷人工湖里游览,又是一种体验。湖水碧绿,落满了山岭和树木的倒影。竹筏在平静的湖水上画出道道波纹,柔美纤细,像伸出来的双手,盼望牵上岸边张望的人。"哥在岸上走,妹在船上游。哥妹相望不牵手,盼到三更头。"假如,此时来一场山歌对唱的峡谷情景剧,就会更生动了。
由于时间原因,此行未能完成全部景区游览便原路返回了。
我是幸运的,因为与倾慕的金丝峡有了近距离的亲密接触,一睹芳容,给了心一份满意答卷。我是遗憾的,因为金丝峡的博大,一峡一水一瀑我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你是幸运的,因为心中永远藏着对这道峡谷向往的激情,让自己有了目标并为之振奋。你是遗憾的,因为你或许总是在考虑时间和金钱,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有时间的时候却没有钱。
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她仍然在那里等着我们,无论何时,都可以约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都是遗憾的,因为即使赏尽了春光夏景,仍然还有秋林冬雪没有看到,秦岭闺秀的诱惑让我们欲罢不能,心存的倾慕仍然还会延续。
金丝峡,去没去过都会有遗憾!
夜游平江路
文/林丛中
一直以来,我都有去苏州老街转转的愿望。深春的一个晚上,与朋友来到闹中取静、古色古香的平江路,我就惊呆了,姑苏城的韵味全浓缩到了这儿,那店、那招牌、那摆设,处处显现苏州小巷恬静优雅的气息。
与观前街一巷之隔的平江路,河路并行,是苏州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历史文化古街区。据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命名路名。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呈现"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特色。800年前,先贤根据当时苏州城的模样创造了《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最详细的城市石刻地图,也是最早的城市测绘图。今天的平江路正是活着的平江图。白居易曾经赋诗描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徜徉在这样的春夜、流连于这样的古街,远离尘世的喧闹,真好且正好。
只见香樟苍翠葱郁,绿荫纷馥;河边水埠拾级而下,苔痕斑驳;两岸民居粉墙黛瓦,藤蔓掩映。徘徊街头,看看各式的店铺,布局仍是那么古色古香,让人不由得驻足停留。一家招牌题为"上下若"的店,其店名解释似乎是从甲骨文中获取的,寓指四方和顺的意思;还有一家名为"一坪的海岸线"的店,门上的招贴画上写着"十分钟,喝一杯咖啡;十分钟,坐着发呆;十分钟,写两三行字;十分钟,年华老去。"读来倒也情趣。
晚上,昆曲的演出成了最富有特色的节目。园林和昆曲,一硬一软,都被苏州人拿捏、赏玩到了极致,园林是文人士大夫选择大浪淘沙之后的平静和淡泊,昆曲则是听得见的园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平江路上演的,正是这些岁月的经典。
夜苏州,很多人会想到七里山塘,但平江路是在繁华夜色中的一处清幽,少了几分商业气息,多了少许市井生活。从整体的环境布局来看,平江路未曾改变,曾经的老店没了,但老房还在;曾经的人也许没了,但新的生命却在这里慢慢延续着,这里跳动着最年轻化的生命,最丰富多元的气息,使这条老街不显得老化,使更多的旅客愿意在这里停留。
平江路上有宋代的思婆桥和寿安桥,桥台排柱为武康石,两头雕有灵芝、宝莲的长系石。武康石,又名花石,主要产地是德清武康镇东郊的丘陵山地,质地极为坚硬,非常不易磨损,颜色深赭,状似朽木,古朴秀丽,千姿万态,是修造园林的佳品。站在桥上放眼望去,石栏依岸,杨柳拂堤。河水就那么安安静静地从脚边流过。青石板路上,嗒嗒作响的不只是游人的脚步,还有历史的回声。
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而过的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胡厢使巷、丁香巷等,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觉,相信每个巷名后面应该有个美丽的故事。走在巷子的青石板路上,陈年古色的木窗木门掩盖不住岁月的沧桑,岁月的痕迹刻画着平江路的前世今生。仿佛瞬间走回了自己的童年,苍老斑驳的墙壁,狭窄、坑洼的小巷和老式的门板,都让我回忆起老湖州的巷弄和老院,亲切、温馨、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
冬日游龙山
文/欧阳冰云
龙山自古以来就是太湖的图腾。对于我来说,登临龙山,是一件隆重而庄严的事情。腊月十五日,午后登龙山。
龙山,北依四面尖,西临长河,山势绵亘浑厚,蜿蜓磅礴,势若游龙,龙头俯临深潭,整个大山就像一条俯首汲水的龙。民间传说,深潭下有巨洞,通达龙宫,历代官府把龙山看做是太湖的图腾,佛教高僧争龙山为宗派圣地。自唐以来,龙山便是"邑之名胜"、"邑之巨观".依山先后建有"览秀亭"、"观风亭"、"龙山宫"、"智果庵"、"观音阁"等多处亭台楼榭。星移物换,沧海桑田,龙山的古建筑历经兵燹,现仅存"观音阁".
沿着山路攀爬,才走了一刻钟,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山上的积雪融化成水,山路湿滑,幸亏手中有竹杖。行至半山腰,山路忽然中断,一顶天立地的石崖,横在眼前。有人在石崖上凿了许多石眼,我们踩着石眼攀爬,手脚并用。登上山腰,劈开荆棘,穿过杂草,沿着杂乱的石阶前行,道路突然平坦开阔起来。回望来路,蜿蜒曲折,路上行人,星星点点。
"好鸟嘤嘤知节候,奇花簇簇照人颜,数声牧笛青山外,一叶鱼舟碧水间。"这是明代吕赞公眼中的龙山;" 探奇凌碧峤,访隐入丹丘。树老能人语,麋驯伴客游。 云岩遗鸟篆,石洞秘灵湫,吾欲鞭龙起,为霖遍九州。"这是明代王守仁对龙山的赞美;清代状元赵文楷岁试刚罢,正值重阳节,结伴龙山希欧亭会饮,曾做五律一首:"醉把茱萸盏,黄花插满头。龙归一潭净,日落万山秋。急管惊栖鹘,长歌和饭牛。未知今日事,能续古人不?"
登上山顶,新县城、老县城,一览无余。长河,宛如一条玉带,将新县城和老县城一分为二。长河两岸,碧绿的油菜、小麦,在冬日的阳光下,生机勃勃。山顶巨石,宛若雄狮,极目远眺,旷野平畴,尽收眼底,于是心胸开阔,心情爽朗。
沿着山路往北,山势平缓,为下山道路。见路旁有一座废弃的庵堂,相传为"白衣庵",由山脚下王家"熙福堂"所建,是王家的私家庵堂。王家"熙福堂"在前清时曾有官员官至黄河道,是太湖县城首富之一,土着又叫"王家庵"山。庵前小院、石阶、石墙,依稀可辨,庵后有院落,院中有石刻,茅草茂密,不得进。庵侧有一口半月塘,已干涸。
出庵门数步,有古墓,墓上以巨石盖之,很奇特。墓前有石碑,碑上石刻历经岁月,已模糊难辨,依稀可见"万历年间"字样。夜查《太湖县志》,龙山旧有宋进士向荣墓及宋进士黄忱之岳母顾夫人墓。向荣为邑人,博通经史,饱有学问,曾在龙山结茅隐居,九十而卒,葬于山上。墓万历年间被山水冲毁,现仅存墓碑,碑有志。龙山最有名的还是清顺治间邑令李世洽侧室王昙云之墓。王昙云红颜早逝,李世洽忍痛葬入龙山之麓。且与墓冢四周,广植桃树,并题墓门云: "云寄无端,偶为山川留玉佩;春归何处,可堪风雨问桃花。"后又在墓旁建有智果庵,供奉昙云小像,并在昙云埋香处置庵田30余亩,永为香火之资。赵文楷之子赵昀于道光21年(1841)考中进士后,衣锦还乡,重游故地。见香冢依然,桃花又开,挥毫撰联云:"青冢依然,何处问美人香草;红尘不到,此间有流水桃花。"不知庵前古墓,到底为何人之墓,还有待考证。
山崖上的"童子拜观音"、"鹅弓包石"、"海螺石"、"穿廊石"等怪石和茂林修竹交相辉映,把龙山装点得如画似锦。"画开山色里,春在鸟声中。"我们一行人仿佛也融在龙山的美景之中,乐不知返。
衔枝敲鼓韵犹存
文/东方欲晓
通衢大道,车水马龙,两边酒店林立,房屋鳞次栉比。巍峨气派的皇宫金碧辉煌,皇家园林曲径通幽,亭台楼榭别致精巧。商贾云集,市买声此伏彼起……
一声清脆悠扬的铜鼓声敲碎了金城寺的梦,也敲醒了我的遐想。喜鹊衔枝敲鼓,喜鹊叫喳喳,还是那喜鹊,可金城寺历经风雨的洗礼,只剩下断壁残垣、一个土墩、一口古井、一条洗马沟、一段兆河……
站在铜鼓岗眺望,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兆河像一条玉带,连接着巢湖和白湖;阡陌纵横,无边无际的田野绿意盎然;红砖黄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切都变了!那厚重渊深的人文情怀,那典雅淳朴的风俗民情,那灿若烟霞的艺术文化,被现代文明的浮躁与繁琐蒙上厚厚的尘埃。
蝉声渐响,鹊声依旧。初冬的上午,我风尘仆仆来到金城寺,探寻残存的遗址,聆听铜鼓的遗韵。
金城寺位于盛桥镇的东北边,离盛桥镇只有两公里。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曹操率兵南下,见此地方圆数里突显其高,且面水背岗,白湖、巢湖控带南北。巢湖可以训练水兵,如果开挖兆河,放干白湖水,可以屯兵养马。这样既可虎视中原,又可雄吞吴蜀,在此建都则霸业可成。于是一面大兴土木建行宫、烽火台和土城,一面开凿兆河。可惜每次兆河即将完工之际,喜鹊衔枝敲鼓,一顿午饭功夫,兆河溃坝,前功尽弃。曹操觉得这里没有帝王之气,天意不可违,撤销了以前的计划,金城成了烂尾工程。曹氏在此驻兵,且筑城并池,故名金城。世事变幻,物是人非,土城岗、大烟墩、铜鼓岗等遗址清晰可辨,历史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曹操看走了眼,可佛家认准了金城是个参禅悟道的好地方。
北魏,有浮屠洵者,环视四周,古木参天,修竹葱郁,幽深寂静,遂创建金城寺。虽历经隋、唐、宋废兴不一,屡遭兵燹,但仍香火不断。明永年初,重建金城寺,复其旧制,殿宇堂皇。后扩大规模,形成独特的"一脊两湖水"景观,也即大雄宝殿南之水流入白湖,脊北之水流入巢湖,使金城寺成为当时方圆数百里最大之庙宇。时无为州状元邢宽,赞其方丈精神,写下两块碑文,置于金城寺大门两侧(其碑文如两扇大门,如今仍存于双井、松河两村,虽历经近600年,字迹仍可辨)。民国时建造三层六方形宝塔,有一妇人建尼姑庵,将宝塔置于正屋中央。1941年3月,日本军侵占盛桥,庙宇遭毁,尼姑庵亦毁。文革时期,宝塔被拆毁,令人唏嘘。
金城村金城寺遗址前有一口名曰"庙塘"的水塘,就是当年的放生地。庙塘水平如镜,清风徐徐,垂柳依依,游鱼也许是放生鱼的子孙,乌龟也许是放生龟的后裔。在庙堂西大约二十米,就是如今的金城寺,规模比较小,由一户人家看护。金城寺的原址在原七里乡政府大院内,现在古迹只剩下一口千年古井。
进了大门,远远地就看见一个井架,铁轱辘上绕着深蓝色的井绳,一个椭圆形的井盖斜倚在井圈旁,这是后人为汲水方便和井水不受雨淋安装的。走进一看,井圈为青石质,圆圆的井沿有几道大约十厘米槽深的的绳沟。井壁构图精美,建造坚固。古井水质清澈,旱年不涸。我摇动轱辘,一条绳索慢慢伸向井内,像魏武的鞭子抖动,触动水面,漾起涟漪。轱辘声似金戈的撞击声,又如铁马的得得声。往昔的战马嘶鸣和开凿河道的劳动号子又响在耳畔。
古井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一位私塾先生夏天支起蚊帐在井旁的大树下过夜,深更半夜清晰听到瘟神说要放毒在井里。一大早,先生就站在井旁,阻止村民担水并解释原因。可偏有不信的,认为老先生眼花耳聋睡懵了,还在讲梦话,推开老人就舀水。老先生跳进水中,转眼间胡须变红,脸色发青发紫,旋即一命呜呼。众人皆惊,如梦初醒。老先生的行为感动了玉皇大帝,特封他为都天大帝,供奉于金城寺。
来到兆河闸附近,一条几百米长的洗马沟静静地卧在那里,涟漪似乎浮现出曹操战马洗去征尘后的矫健身影。村以沟名,不时打开人们尘封的记忆。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金城。一页风云散,句句总关情。
尽管新农村建设改变了金城的模样,但一踏入这块厚重的土地,就沉浸在喜鹊衔枝敲鼓的联想中。随着环湖大道的开通,这块"养在深闺"的璞玉一定会熠熠生辉。
千年的乌镇,你醉了谁?
文/徐祯霞
乌镇,于我只是一个传说,一个传说了很多年的古镇,既美且魅。传说于它的古老,传说于它的雅致,传说于它的书香之气,传说于它的端庄秀丽,它是文人墨客追逐的去处,它是红尘男女向往的桃源,它写满了妩媚,又表尽了端庄,它的水波轻轻一漾,便醉了古今。
此时的我,站在遥远的北方向乌镇眺望,我的目光划破长空,透过万里云层,急刺刺地来到了乌镇。放眼乌镇,天光大好,万里祥云,美丽的乌镇静静地泊在蓝天白云之下,一任我的目光将它触览。今日的乌镇,同昔日是一样的,又同昔日不一样,一样的是乌镇一如既往的迷人与美丽,不一样的是涌进了不同皮肤不同口音不同种族的诸多的人,他们在为未来的网络世界筹谋与规划。而乌镇,千年的乌镇,也将因为昔今这两场互联网会议而响彻全球,而此后,乌镇的美不仅仅属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浙江,属于黄皮肤的中国人,而且也会走出国门,令世界各国的人们向往不已,竞相逐之。
乌镇,你可能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没有想到古意深深的自己的竟然会成为高科技互联网的永久会址,可是你终究被幸运了,是你不朽的魅力所致,也是你人文品格造就的,你成了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声地,你是一个具有传统人文品格的古镇,却担负起了与时俱进共享共治网络发展的大任,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弈中,你依旧保留的是传统,或许,或许正是因为你的传统,而让你始终与众不同,你的孑世独立,你的安详沉静,你的楚楚动人,吸引着诸多的人,同样,也吸引了习总书记深情眷恋的目光。
从天上看下去,乌镇就像一只泊在水里的船,粉墙黛瓦,尽显宁静与安祥,诸多的水流在乌镇的周围环绕,将乌镇拥在一片水泊之中。那水哟,何其清绿;那水哟,何其清灵;那水哟,微波荡漾;那水哟,尽显天光。这儿的水,必定不是别处的水,它只是乌镇的水,它为乌镇而生,为乌镇而出,不管它从哪里来,但是它一旦来了乌镇,便成了乌镇的水,与乌镇这片粉墙瓦舍融为了一起,沉淀成岁月最浓郁的鲜绿。于是,我便觉得它是有生命的了,大凡绿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乌镇的水,也不例外,它以它的鲜活和碧绿涵养着乌镇千年的根脉,让乌镇永远生机勃勃,永远魅力四射,在古老中散发出青春的余光,在苍桑中又韵味无穷。
看着乌镇,我就像是看见一个身着旗袍的女子,正双手抱臂端庄地立在那里,她峨眉微挑,便顾盼生辉,通体上下,总有说不出的美四处外溢,对于这样的女子,我们只可以静静的欣赏,任何一种不当的语言或者是一个轻挑的举动,对她来说都是一种亵渎。在这世上,大抵美的东西,皆因其与众不同,卓尔不凡,或因其美仑美奂,独树一帜,而在乌镇,有其前者,亦有其后者,它是世间大美的综合体,它古意、朴素、宁静、安详,它碧水流光,芳草茵茵,在古老中春意盎然,在宁静中水波荡漾,说它是静的吧,它又是动的,说它是动的吧,它又沉静得如一个睡去了千年的老人,满是时光的皱纹与印痕,令我们不得不敬,不得不仰望,不得不一遍遍地追思与探寻。
时光悠悠,岁月更迭,一年一年的过去,乌镇依然是乌镇,它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本色,粉墙黛瓦,绿柳依依。只是那墙角的爬山虎一年绿似一年,从一间房子爬上了另一间房子的屋头,曾经在乌篷船上戏嬉的少年,早已两鬓蓄满了白发,撑一柄拐杖立在桥头在深情地回忆着往昔,身后是来来去去的红尘男女,一个小女孩跑过来:"爷爷,爷爷!"老人从悠远的回忆中回过神来:"涓儿,涓儿!"他连连地唤着,蹲下了身子,揽小女孩入怀,小女孩开心地笑了,那一笑,笑出了满天的彩虹,惊艳了乌镇沉睡的冬天,立时,乌镇春光大现。
此时,一个声音正划破天际,如一声春雷,漫天散开。
那是人类道德秩序的坚守,那是新时代生活的期许与展望,久久不息,在乌镇的天空中激荡,激荡成万万千千人眼中永恒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