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最新精美散文

2023/09/0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最新精美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最新精美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红薯暖寒冬

文/杨丽琴

记忆里的冬天刺骨的冷,但香香甜甜的红薯却温暖着整个寒冬。

我的家乡,红薯是主粮又是杂粮,可作主食也可作菜。那时,村里每家每户都种红薯。入冬以后,母亲一垄一垄挖回家。储存红薯,要相当小心的。在厢屋的角落挖一个小窖,挑选一些不大不小、模样周正、无疤无结的红薯,很小心地放进去,再盖上一捆干稻草,留作来年育种苗。再挖一个大窖,剔去有伤的,全部窖藏起来。

每天早晚煮稀饭,母亲拣几个大红薯放竹篮里,去村头的水塘清洗,再用刀切成小块,放水米里一起煮,红薯稀饭,香甜软面,稀饭也如加了糖,甜津津的;中午做干饭,母亲洗半篮小红薯,饭锅里支一个锅叉,摆上小红薯,饭好红薯熟,干蒸红薯软香绵甜。

记得中午放学到家,闻到红薯的甜香,不觉咽了咽口水,肚子里也好似几天没吃饭,"咕噜咕噜"翻腾起来,我和弟弟伸出冰凉的手,抓起红薯就往嘴里送。母亲总是提醒我们:红薯烫,慢慢吃,别烫坏了胃。待红薯稍冷一些,我一点一点撕去外面的皮,鼓起嘴巴使劲吹两口,再咬一大口。绵甜的红薯滑过喉头,进入肚子里。一个红薯入肚,胃热乎了,整个人也热乎了。若用辣椒炒红薯丝,或者大蒜炒红薯丝,也是做一盘可口下饭的菜。

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红薯饼和红薯片。做红薯饼有些麻烦,但母亲做得津津有味。她将红薯洗净,削皮,倒锅里煮熟。去皮后捣烂,加入白糖和糯米粉,一起揉成面团,再搓成一个一个小圆团,压扁。菜油倒锅里,烧热,下入红薯饼,炸至金黄,即可捞出食用。红薯片相对简单,红薯削皮,切成片,放清水里冲洗一下,去除淀粉。放进篮子里沥干水份。再一片一片下热油锅里,小火炸至曲卷金黄。家里有一个零食筒,母亲每次都要炸一整筒。酥酥脆脆的红薯片,好吃好玩,更甜润了我们的心。

赶上父亲闲时,烧午饭时,父亲选三四个红薯,用火钳夹进锅灶里,继续烧火。

吃过中饭,父亲扒开草灰,掏出红薯。吹了吹外面的黑灰,剥去黑皮,里面黄乎乎热腾腾的薯肉跳入眼前,缕缕热气夹着甜甜的香味扑鼻而来。弟弟迫不急待吧嗒一下嘴,父亲随手递给弟弟,嘱咐一声,慢慢吃,又剥一个给我。烤红薯软面绵甜,令人回味悠长。如此美味,父亲总是等我们吃足了,才会自己吃。

上小学时,我已经学会了烧火煮饭。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在锅灶里烤红薯,可总是没有父亲弄得好。不是半生半熟,就是烧成了一堆黑炭,但我们依旧吃得香甜。有时,吃得手、嘴、身都是黑,像非洲难民一般。我和弟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指出对方,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声震动着整个屋子,赶走了冬日的寒冷。

后来,父亲手把手地教我,要根据火候大小时间。其实,做什么事没有个讲究呢?!

红薯也可以生吃,用清水洗净了,直接啃着吃,或者,切成薄薄的片,用手拈着吃,翘起的手指如戏里花旦的兰花指,口感也是独有的,甜、脆、嫩,堪比今天的水果。

天气晴朗时,母亲拿出家里的镰刀,绑在长板凳头上,刀口和板凳间留一条缝隙,这是做红薯片了。母亲洗一筐红薯,放板凳边,自己坐在板凳另一边,侧着身体,手拿一个红薯,贴到镰刀口上,手往前一推,一块红薯片顺缝隙而下。做好的红薯片挑到村前的大塘埂铺晒,晒干后,收入柜子里。煮稀饭时,放一把红薯干,又是不一样的口感。

每年,我家还要做红薯粉。父亲和母亲合作着做。父亲洗刷磨子,母亲淘洗红薯,剁碎。父亲推磨,磨杆一推一拉,母亲往磨心添薯渣和水。磨盘"吱吱咯咯",痛苦地旋转,旋转,薯浆和着水顺着磨盘流进大木盆里。淡淡的清香在屋子里弥漫,空气里浸着甜甜的温馨。

薯浆磨好。父亲在梁下悬挂纱布兜;母亲往纱布兜里舀薯浆。薯浆从纱布眼里过滤,滴进盆子里,沉淀,待粉与水分离,小心地别去水,晒干,即成红薯芡粉。如果在薯粉汁里加入适量水,搅和成糊状,舀进盆里,放水里熬划成条状,即成了红薯粉丝。芡粉、红薯粉丝,可做菜,可煮食。纯正的口感让我们身子暖暖的,心也暖暖的。

如今,大米白面和各种美味佳肴成了餐桌上的主角。走在城市的街头,偶尔,能碰见烤红薯的身影,那熟悉的甜香一如往常,诱惑着我的味蕾。每每,总有一种别样的安暖在心头漾起……

丝路驼铃

文/赵武明

一群人,一段路,一道道历史的背影。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驼铃声声,朔风阵阵。戈壁深处,风疾雪骤。

两千多年前,北方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叮当,商队连绵,大漠漫漫,关山险阻,东起长安,西至罗马。

两千多年前,当西汉王朝完成统一时,西域匈奴部落也在漠北崛起,从此匈奴与汉朝的战争连年不断。等到刘彻继位时,汉朝已是空前繁荣,决定联合匈奴的仇敌——月氏,对匈奴进行东西制衡。

月氏王国距离汉朝首都长安的直线距离就有三千余公里,当时汉朝西边势力只到金城(即今天的甘肃兰州)。而且,根据传说,西域犹如死亡之地,有去无回。着名学者柏杨先生是这样描述的:"西域是无边无涯的沙漠,暴风时起,天翻地覆,光天化日之下,处处鬼哭狼嚎。又有寸草不生的咸水,举目荒凉,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往往一个月不见人烟。也没有正式道路,行旅只有沿着前人死在途中的枯骨摸索前进,那是一个恐怖而陌生的地方。"可想而知,出使西域要有非凡的勇气、智慧与理想追求。张骞就是这样的人,不辱使命终于趟出了一条古道。

历史仿佛就在那时定格。公元前138年,张骞和他的使节团从长安出发,进入河西走廊后不久就被抓住了。匈奴军臣单于对汉朝同月氏结交非常不满,将使节团软禁,不过又敬重他们是英雄人物,允许他们娶妻生子。十年之后,不忘使命的张骞找到机会,带领随从逃离匈奴,抵达大宛,后辗转到月氏。但是,月氏已变得非常富有,加上首领已更迭几代,对张骞的建议不予理会。张骞只得失望而归,归途中又被匈奴骑兵捉住。公元前126年,张骞再度逃走。出使时100多人,回到长安只剩两人——张骞与他的仆人甘父。公元前116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匈奴首领已在4年前投降,汉朝可直接和西域接触。张骞这次把部下分派到西域诸国,大大加强了与西域的和平友好往来,以及商贸、文化交流。

向西,一路向西。张骞肩负和平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融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张骞率先打通西域之后,历经几代人经营,一条东起长安,途经河西走廊、西域,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商贸通道建立起来了,总长约7000公里。这是一条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荣了1700多年。1877年,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特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这条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称之为"凿空".何谓凿空呢?盘古开天地即是凿空,由此可见此事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柏杨先生认为,张骞的贡献只有1600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

打捞消失在尘埃中的史册,不难发现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主要分为先秦、汉唐、宋元和明清,跨度2000多年。当然,有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15世纪甚至更早时期,古代中国和中亚地区就有商贸往来。

风起祁连映尘路,沙吞古驿傲胡杨。公元609年6月,隋炀帝御驾亲临张掖,登山丹境内的焉支山,参禅天地,接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史称"万国博览会".据史书记载,道路两旁焚香奏乐、歌舞噪喧,数万名穿着鲜艳服装的侍女夹道欢呼,车辆人群连绵数十里。此举让丝绸之路闻名于世,史称"世博圣地",也就是世博会的起源地。

连绵万里的丝绸古道,记载着千年桑田沧海。北方沙漠绿洲丝路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东段指长安至敦煌,在长安以西又分为北线、中线、南线,三线会合后经张掖、酒泉、瓜州到敦煌。中段指敦煌到葱岭(帕米尔高原),不同的路段有南北线之分,而南北线又有多条岔道。西段指葱岭到古罗马,涉及地域最广、国家和民族最多,所以线路比中段还要复杂。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使臣、士兵、商人们该有多大的探险精神和追求,才打通了这样的古道。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两千多年来,商品、技术、人才和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互通互鉴实现了充分的交流,沿途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千百年来,茫茫崎岖路走出了多少跋涉者,他们凭借刚毅、勇敢、智慧,用心和汗水浇灌了一道通往外部世界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在经历了岁月的更迭后,在翻阅了历史的金戈铁马、沧海桑田后,在凝听了无数的、幽怨羌笛后,站在茫茫戈壁上,你能真切感受到空旷的心境和跋涉的艰辛。

沧海桑田,日新月异。驼铃声声漫天风沙已成为发黄的相片,驻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今天的丝绸之路已是另一番繁华景象: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穿越大漠,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物流运输夜以继日。一路向西,不再令人胆寒,而是让人神往。尤其需要点赞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已让丝绸之路变成一片热土,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将进行更加深度的发展,其文化将会有更加紧密的融合。

丝路雄风再起,河西走廊舒展。那隐约的驼铃声和马蹄声,总是像跫音一样响在我们的脑际,响在记忆深处。曾几何时,一个个充满神秘的驿站像珠子一样被古道串联起来,写满了行进者的激情。那一代代孜孜不倦,敢于开拓的行者依然在穿越中。

时光与心愿

文/陈志宏

时光是条河,年轻人站在此岸,隔河而望,永远也看不透对岸的老人……莫道桑榆晚,老人有心愿。

一直以来,"捡瓶子的老人"是作为一种苍凉意象,牢固地留驻于我心。

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她一生勤俭辛劳,老来,儿子孝顺,把她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好吃好喝照顾。老人家却带着孙女四处捡塑料瓶卖,挣些小钱,也算是做环保。儿子觉得脸上无光,屡屡劝阻,她却屡犯。后来老人家被送回了乡下。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然而,不到老之将至,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老人,哪怕是生养我们的父母。时光是条河,年轻人站在此岸,隔河而望,永远也看不透对岸的老人。

一次回老家,田间偶遇一位邻村老人。他动作慢而有力,清瘦且有神,举手投足间透出不一般的气质,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与他闲聊,果不出所料,他年轻时通过招工进了铜矿,退休后月收入两千多。在村里,这绝对是高薪。

我问他:"你收入那么高,怎么还要在田地里忙乎呢?"

他的回答很有哲学味:"做人呀,做人不就是要做吗?不做事怎么行?天天呆在家里抱着手玩,那会憋出病来的。这一辈子,做事做惯了。"退休后,他从矿区回到村里,二十年来,栽菜种稻,帮儿子带孙子。退而不休,一样颐养天年!

看不出眼前这个老人,快八十岁的人,居然那么健硕,背着喷雾器在田间打药,毫不踉跄,一步一步,走得扎实稳健。面对我的赞叹,老人说:"不行了,不行了。现在老了,手上没力气,耳聋眼花。"

回到城里,老人的形象久久在我心间盘旋。有个疑问,我一直没能搞清楚,他有收入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近八旬还不离田地,风里来雨里去,忙东忙西呢?存疑良久,直到我的叔叔退休后,那个疑结才得以解开。

叔叔在一家央企上班,有深重的恋土情结,嚷嚷着退休后一定要回老家陈坊村去养老。真退休了,他再不提回村的事,无他,只因要带孙子。

我问:"叔,你什么时候回村里去生活几天呢?"

叔叔乐呵呵地说:"没有空了,一刻也不得闲,现在比上班还要忙……"

一次陪叔叔在河边闲逛,路边有一空矿泉水瓶子,他像鸬鹚见了水里的鱼一样,迅速捡拾起来,身手敏捷。什么时候,叔叔兼职干起了拾荒老人的活计了呢?可要知道,他的退休工资比我们退休的副教授还高出一大截呢?

又是捡瓶子。怎么和那位老母亲一样呢?

我问:"你捡这个干什么?"

叔叔说:"卖呀?一毛钱一个呢。"

我说:"你的收入那么高,怎么还在乎这点小钱?"

叔叔说:"退休工资是单位发的,现在我又没挣到钱,捡瓶子卖一个钱是一个钱。"

谜底揭开了——叔叔捡的不是瓶,换来的也不仅仅是一毛两毛钱,而是用这样一个举动向世界证明,自己还有挣钱的能力。人老了,还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经历了这事,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那位母亲的孝子。他有所醒悟,连夜开车回到乡下,把老母亲重新接到城里来。再遇见老人捡瓶子,她对我说:"我儿子真好,现在不管我捡瓶子啦。"

人老之后,不挑剔衣食,不在乎自己收入有多高,更看重的是自己是不是有用。也许,每个老人心里都潜藏着一个愿望:我不是老而无用的人,对自己的亲人,对这个社会,自己还可以发挥余热。

莫道桑榆晚,老人有心愿。

开门迎夏

文/秦延安

南风轻轻一吹,夏的气息便如刚学会走路的孩童,突然闯了进来。当然,这脚步是摇摇摆摆的,有些举棋不定,有些跌跌撞撞,时而烈日灼灼,时而湿寒降温。

那种温热的气息,如路边的柳,于不知不觉中便"碧玉妆成一树高",不仅催生得杨絮横飞,也将一天的晨昏拽得更长。天亮得比鸡打鸣还早,启明星还未休息,大地的盖头就被掀开,一天的生活便在夏日的暖意中复活了。夏日的阳光,取缔春意的温柔,在午后,让一切都随着炫目的阳光变得热烈起来。就连天也长高了,瓦蓝瓦蓝的如上了妆。棉花云更是肆无忌惮地自由翱翔,飞掠头顶,隐没远山。当阳光收敛,揭开黄昏之际,西天的云彩硬是迟迟不肯拉上夜的幕帘,直到弯弯的月牙带来满天星斗。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原本缩手缩脚的草木已经开始奔跑,曾经的鹅黄变成了墨绿,浓得如一团浆,越来越稠。蒜在抽苔,包菜在卷心,槐花在吐香,冬小麦在扬花灌浆,甜樱桃红在枝头,桃树杏树妊娠发育,颗粒饱满的油菜硬是将指头粗的枝干压弯了腰。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一切都变得欣欣向荣,一切都变得丰腴富态起来。秧苗入田,芝麻入土,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也不落伍,纷纷搬家到田。菜地里是一片片的绿,稻田里是一汪汪的绿,满是生命的节拍,让夏日变得浓情蜜意。

田野里忙碌,虫鸟更是争鸣。冬眠在地下一米多深处的蝼蝈,也只有夏日的阳光才能唤醒。冷不防地,便不知从哪个旮旯溜出来,蹿进你家温暖的居室。拖着油油肥肥的身躯,振翅,靠墙角行走,头歪歪的,像个第一次到邻家串门的小孩,莽撞中隐藏着羞怯。不知深浅的蚯蚓,也来凑热闹了,竟不顾自己不雅的仪态,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路逶迤,爬到了阳光底下,便没了声响。滴滴雨声挽回了蚯蚓的尴尬,也让干旱许久的大地日渐丰腴。在雷声中,亢奋的蚯蚓如一位跳水健将,在泥土中钻进钻出,掘出了一片松软的土地。那土地能开花,也能结果。蜜蜂不再孤独地绕花飞舞,翩翩蝴蝶相互追逐,青蛙鼓腹而歌。乡村里归来的不仅是燕子,还有喜鹊、黄莺、布谷鸟,长长短短的啼叫,让夏日的气息越来越浑厚。

开门迎夏,一切都会被阳光喂饱,一切都在风雨中成长。日子在纺线蝉的歌声中越来越长,生命如夏花般灿烂。南风一吹,该消失的就会消失,该出现的会接踵而至。接下去,就是一场盛大的夏日宴会。

七月的雨

文/包秀兰

七月的雨,带着淡淡的清爽,带着缓缓的执着,轻轻悄声而来。雨滴不知何时把我从梦中惊醒。

七月的雨,丝丝缕缕顺着天幕而下,在林间曼舞轻飞。滴滴答答的玉珠轻敲着屋檐窗棂。

七月的雨,细碎而缠绵,像一只浣纱溪边轻沾阳春水未来得及擦拭的手,拂过心弦,于是,心也便跟着潮湿起来了。

七月的雨,清朗的带着金属韵律的步音,当众弦俱奏又不停地增加更多的弦索。

听着听着,有一首心曲突然的就让思绪凝住。似筝弦的轻弹浅拨,如山间溪流淙淙而下,又如空山鸟语,蓝天白云,更似翠竹婆娑,行云流水。突然峰回路转般或缓或急,时间便如逝水漂流般在耳边呜咽而去,丁丁咚咚的乐音,来来回回的在心头轻漾。如天籁,扣击着心灵!

忆起那些曾经轻轻走过我生命中或相熟或陌生的人,那些曾经发生过或铭记或将要忘记的事,都已随着岁月的流转或停驻或远去,但无论留与去,却都在心底里或深或浅的烙下了印痕,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清晰起来并迷蒙了眼神。

听林间的蝉鸣,听溪水的吟唱。心,在刹那间便温柔了起来,任思绪随着旋律游走。恍若置身于世外,静坐于幽静空灵的旷野山林之中,观远山如黛雾霭缭绕听空山鸟语流水潺潺。听,一遍又一遍,不忍关掉。闭上眼,静静聆听,心,便如水般宁静。轻轻的弹拨,那曲、那调,清冽如山,清澈如水,久听,所有的俗世的喧嚣都置之身外,所有的纷纷扰扰都远离而去,所有的尘圬都消弥于无形里。

雨,依旧未停。

隔着一层薄薄的朦胧看世界,是那样的宁静可爱,隔着一点距离看人生,人和事都比较好安排。静坐于夜的宁静,让《云水禅心》摄人心魄的韵,温柔如水,在指尖静静流淌,透过清凉的夜色漫过心间,在心里肆意的穿行。

来来去去,重重复复,在心间铮铮而来,又幽幽而去,远离红尘,不再陷落红尘。此景,此情,淡泊宁静,清澈幽幽,远离俗尘,此时此刻此地,无欲无求;此人此身此心,去留无意,荣辱不惊,一片澄清。脸上,轻绽出荷花般的笑颜。真的,在这静静的雨夜,心静如水,只见雨中的绿意如润玉。日日沉埋在烟尘和烦嚣中枯旱的心,竟也获得一些润泽,寻回一点宁静,找着那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思维,从容地酝酿那创造的灵泉。

"淮水微茫远接天,隋宫秋草自芊芊。当时歌舞何时在?落日空山闻断蝉".此时,我仿佛感悟到古人的惆怅与无奈。此时,我又仿佛感悟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更应该有一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境……

七月的雨,美得刻骨铭心,别有一番滋味。

传递温暖

文/晏晴

清夜,梦染千山绿,羽衣带露飞。

晨起,霞光沐着鸟语花香,送我清洁而喜悦的一天。

在春天鸟声滴翠的欢乐里,我的梦清醒而现实。昨夜睡了一个好觉,手脚舒展,不痛不酸,无任何不适,心情舒畅。空气是那么清新,凛冽的花香伴着植物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幸福感恩。真好,世界如此多苦难,我却还拥有清新的自己和湛湛蓝天。

我清洁体肤,我强健体魄,我拥有安宁喜悦的心,在洁净的餐桌前,和家人一起,愉快享用早餐。我们谈笑风生,谈起昨夜的好梦,谈起即将制定的计划和安排。一想到还有那么多美好的学习和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一天的阳光也明媚,脚步也轻快。

我对这世界深深感恩。我喜欢自己还有一份工作,力所能及,以自己的双手和勤劳谋取衣食果腹充饥。我们遵纪守法,约定俗成,把自己安排在正常的轨道和程序,作一颗小小螺丝钉,保证机器的运转。与此同时,我喜欢在专注和忠诚里焕发热烈和激情,让才智捕捉沿途的梦想和火花。付诸行动,不让灵感转瞬即逝,力求付出,相信努力耕耘,才有收获。能够创造一份财富,享有丰收的喜悦。

我庆幸我生活在青春洋溢的校园,日日书声盈耳,花香弥漫,青春的朝气让人生命常新,勃勃向上。让每一朵鲜花迎风带露,每株小草洋洋自喜,享受生命,热爱生活,是我本能的品质和情操。为此,我满怀信心和希望,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活力热诚,孜孜不倦,传道授业。

我的梦稍染些许嫣红粉紫。青山绿水、湛湛蓝天拥抱我的呼吸,让我的爱更自在,轻松,枕着无限的安宁美好,静静入梦。

我尽可能,留一点休憩的时间和空间给自己。喜欢拥有闲暇和思索,喜欢有充足的时间和安排,看看花,看看树,从一只鸟的飞翔,发现许多自然和生命的奥秘。用一双善感关爱的眼,施一颗虔诚向往的心,听听一些微妙的声音从内心深处呼喊,仿若琴音箫韵迎风洒露,丝竹管弦窃窃私语。那些合乎韵律,悠长渺远的音节,我们称它为诗和歌。

生活的充盈与富裕,来源于此,并带来心灵的宁静与安怡。这仿佛世间某些执着的情感,维系我们生命彼此的呼唤,令我们午夜的灵魂,迎着一窗满月银辉,天地宏阔,无边无垠,热泪盈眶。

让亲者孝,仁者爱。我相信,我们的努力耕耘只为换取一个笑脸,那份发自内心,无畏无惧、平静的微笑。亲人安稳,爱人丰盈,友人愉快,智者行,乐者耕,弱者暖,让我的快乐感染周遭,人人自在,世界和谐,国富民安。

让笑容恬静,不卑谦,不怯弱,不放肆。明媚,是我带给世界的亮丽。我的梦,是传递世间温暖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