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写景的故事

2023/09/0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写景的故事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写景的故事(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牛背山顶观仙境

文/何旭

清晨,我们一路颠簸抵四川雅安,再转乘车前往荥经。一路上,可观赏山间苍翠欲滴的雨林,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那个梦幻的圣山——牛背山。

知道牛背山,是从一本杂志开始。5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个叫吕玲珑的摄影师在荥经县待了三年,找到了这个地方,给这里安了一个"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的称号。观景照片流出之后,牛背山从此声名远扬。

为亲眼目睹最具盛名的观景平台,我步履匆匆,往牛背赶去。傍晚时分,当我抵达山顶,已是力尽筋疲。夜阑时分,一轮朗月高照,天空浮云驻影,四周空山寂寂,不闻人声,感觉离天空比平时要近了许多。一路的疲累,在迷人的月色下也是爽然顿释。

次日起了一大早,站在海拔3600米的观景平台上,壮美一见倾心:当红日喷薄而出,视线里的雪山披上华丽金装。观赏世界上最壮美的雪山,太美妙了!山上冷空气也稀薄。在那天气晴朗,清远谧净的蓝天下,映衬着高洁雄奇的雪峰。那千年积雪,像雪精灵的深情呼唤,如雪莲梨蕊般纯静,如白玉般纯洁无瑕……

牛背山最为变幻无穷的,当属云海。从山顶向下望去,四周云海茫茫,时而舒缓,时而汹涌,潮起潮落。当云海移至深谷处,会因为巨大的落差而形成瀑布云,似飞瀑从天而降,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云卷云舒的景象,大概只有在牛背山才能被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吧。难怪有人这样描述牛背山:"泥巴山、瓦屋山、峨眉山、夹金山、四姑娘山和二郎山在前,贡嘎雪山在侧,大渡河大峡谷在后,几乎天府之国的所有名山峻岭在此时都变成了玲珑盆景。而翻滚的云雾之下,群山丘陵逐级降低,缓缓融入稻浪翻滚的天府平原。"

在牛背山,最有意思的玩法莫过于,保留一种生活状态,变换一种生活场景:在山顶席地而坐,静心观赏一幅幅用云层、日光、雪山绘就的壮美画展,然后慢走、骑行、篝火、聊天……那种感觉无与伦比。

泛春

文/杨遥

这里的春天,在一片喜气洋洋的鞭炮中醒来……

水波微漾,无风时似波浪不惊,纹丝不动的大镜子,微风拂过,却漾起那阵阵暖意。水是蓝色的,湖自然也是蓝色的,那天空自然也就成了一片蔚蓝的海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清晨,那一声清脆悦耳的鸟鸣,不知是多少诗人思绪的寄托。燕儿穿着黑色的礼服,在树林间,在田野里,在‘彩湖’上自由翱翔,无拘无束。偶尔天上降落的小雨滴,轻轻点缀了燕儿的黑礼服,闪烁着白光的宝石水珠,伴随那娇小的身影隐没在那烟雨尽头……再次寻觅,屋檐下精致的燕巢,孕育着春天的下一个使者。当然,春天的鸟儿不止它一种呢,麻雀。喜鹊。布谷,也在枝头欢唱春之交响曲。如此美妙的演奏会,谁是听众呢?谁在布置背景?谁是下一个表演着呢?

你轻轻的瞄一瞄,悄悄的听一听,仔细的闻一闻。有一种湖,是春最亲密的听者,最优秀的策划者,最杰出的表演者。"湖"?难到区区一个湖,能低过其他万物的美?不,这"湖"可不是一般的湖,那是一种具有生命,充满活力的湖。

清风掠过,湖是甜的,一丝一丝,沁人心脾,似乎是在品尝一杯果酒,有苹果酸酸的甜,有蜜桃诱人的香,相互交错,融合,最后,竟什么也尝不到了,只有一缕奇妙的感觉从心底涌出,回味无穷,却无味可回。有点矛盾的心情,说不清,道不白。或许正是这样,才赋予了"湖"倾听者的那神奇力量吧!

微风拂过,"湖"里的波浪随风而起,一波一波,接踵而来,颇有一番绝不平息的趣味。浪是彩色的!你看,粉红的浪,活泼可爱,跳跃着,嬉戏着,在风中张扬。雪白的浪,优雅恬静,起伏着,摇曳着,在风中飞舞。哎哟,那山脚,似乎还有奇异的绿浪,霸占着人的视野,浓烈而又清淡的色彩,迫使你不再留恋别的浪。只能在他嚣张的身影前,渐渐退去欣赏粉浪的兴奋,白浪的感慨。唯一剩下的,只有清净安宁的心田,心中杂念俱消,恐惧与烦恼,胆怯与逃避,刹那间消失无影,重新灌入的是一腔热血,一份激情,一种信念,没有世外桃源之美,没有雪山仙境之雅,使心猛地沉了醉了痴了……

咦,浪静了,静了,酒香似有似无,那彩浪渐渐模糊,景带了浅浅忧伤。如此炫美迷人的美景,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风停了……

一摸凉意划过心头,一叶粉舟从空中翩翩落下。成片成群的,它们在空中游行,前进,又起风了……

风更大了,分不清眼前是湖是舟了。不,不,在如此美丽的春天,他们是湖是舟,舟泛湖面,湖推舟游,湖舟泛于心田,泛起心湖,泛奏春曲。

清风徐徐,泛那叶扁舟,听春之曲,奏春之歌,觅春之景,款款驶向远方……

碧痕女神山

文/陈刚毕

年初的时候,我回到家乡晴隆碧痕,意外地发现寨子后面有座女神山,风景优美,值得一游。

我们一行四人,来到山谷边上,一座美丽的女神映入眼帘,仔细一看,这位女神宛若戴有花冠和银饰的彝族姑娘,脸庞温婉,而且轮廓分明,有清晰的额头,深凹的眼眶,直立笔挺的鼻子和微微下陷的鼻沟,甚至连她的眉毛、额边露出的几缕青发,都十分明朗。看着眼前整个山脉的线条,清晰流畅,形象逼真,相貌温婉、慈悲肃穆,又有几分惆怅,张开的嘴唇似有千言万语要诉说。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观赏,她都以慈祥而温婉的神情俯瞰大地,面对这幅天然巨型山体女神像,我们不禁钦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目睹女神风采,意犹未尽,又来到女神山脚下的黑洞。进洞需要照明,里面漆黑,进入洞口,可见一条清晰的龙身在洞顶蜿蜒,维妙维肖。

我对同伴说:"这条龙也神奇吧,原来这就是龙洞取名的来由啊。"

"哦……哦,真的呢……神奇,神奇……"他们赞不绝口。

"这又是喀斯特地貌一大奇观,世间罕有啊".

过了一会儿,我们又来到附近的亮洞,又叫白洞,虽然很深,但入内宛若白天,不要照明。一进洞口,同伴发现洞顶酷似猫头鹰的钟乳石,大叫"看,猫头鹰,像不像?"

"哇,真像真像!"我们三人立即赞同道。

洞内各种钟乳石千奇百怪,有洁白透明的耸立石塔,悬挂洞壁的石笋,开在石岩的石花,奔流下泄的石瀑布,闪烁发光的彩光壁,清澈透底的水塘;洞的左侧有梯田层层叠叠(俗称仙人田),洞底有擎天柱直立着,直抵几十米高的洞顶,有神态各异的、难与名状的神似人间百态的众生像,最为独特的是,一座大约十数丈高的特大钟乳石耸立洞底,中部串串珍珠镶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四壁生辉,没有光线直射也耀眼灿烂。可以说,龙洞人俗称的黑洞和亮洞,堪称女神山下的两颗明珠啊。

观赏完亮洞,我们四人依然兴致勃勃,陈高祥说,附近还有一个与黑洞有关的神话传说叫系马桩,山形比较奇特,讲的是一个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到黑洞斩孽龙,将军没有拴马的地方,怒气冲天,拔出倚天剑,挥刀砍削石山,一个拴马的石峰即刻出现了,将军把马索套拴在自己削山而成石峰上。

将军的宝马在不远处,听到了将军与孽龙战斗的激烈声响,非常担忧将军的安危,它在拴马桩处艰难地腾跃、嘶鸣,想挣脱马绳去参与战斗,助将军一臂之力。但是,它始终难以挣脱缰绳,痛苦得肝肠寸断,最终,因体力不支,累得气绝倒地身亡了。

后来,马身腐烂了,唯独马肝马肺还在,于是有人便将马肝马肺挂在山岩边上,目的是让世世代代的人们见证这匹宝马的忠良之心。这个斩龙神将曾经拴马的石峰就被称为系马桩。

整整一天,从自然女神像、黑洞、亮洞,到系马桩,行走在这寂静的山谷中,空气新鲜、凉爽怡人,群峰竞秀、峥嵘挺拔。神态温婉的女神像立于青山之巅,两边群山延绵;在青山的映衬下,阎王花在山涧盛开,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可惜藏在深闺无人识啊。

我感叹,这么美的女神,这么神秘的溶洞,这么神奇的传说,还是一片鲜为人知未被开恳的处女地,至今未被开发,真是可惜啊!这极具科学研究价值与旅游观赏价值的地方,开发之后可以作为探险旅游、山地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胜地,一定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海桐树

文/厉敏

海边的树不易成活。每天风吹日晒,海浪拍打,海水侵蚀,好端端的树往往枝杆倾斜,枝叶枯败,断茎露根的。特别是台风天气,那海边的树更是首当其冲,狂暴的海风裹挟着滔天的浊浪,无情地撞击、吞噬着海边的一切。那劫后的惨状无异于刚刚经历一场酷烈的战斗,让人惨不忍睹。海边的树,东倒西歪,伤筋断骨,甚至连根拔起,"抛尸"海滩的,比比皆是。想想这些原本大都应该生活在大陆平静、安逸环境里的树木,移植到这里,却要经受如此痛苦的历练,也真够难为它们的了。

前几年的夏天,我到一个岛上游玩,在去一个景点的途中,看到了令人惊异的一幕。

那是个迎风的海边,低低的崖下全是嶙峋的礁石,海浪在这里吞吐。面前是毫无遮拦的开阔海洋。虽然这天海上吹来的是微风,但站在崖边,已能感受到海浪拍击的气势。就在离海水仅几米的崖壁及坡面上,有一大片绿色挤挤挨挨地爬在上面。那绿色的叶片上像涂了一层釉彩似的,鲜亮鲜亮,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它的色调是那样的厚重、圆润,透出倔强的生命力,仿佛一片抛光的金属雕塑。再看那椭圆形的叶片,如拇指般大小,厚实、坚密,边缘稍向里翻卷,颜色绿中透亮,像清澈小溪中的绿宝石。那铜丝般的叶脉,姿态是那样的肃穆、坚毅,宛如静谧的林中传来的一声声清脆的马蹄声,那急促的声音中,分明伴着溪流的低吟……那坚挺的树叶,紧贴在枝干上,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它们按照风浪的角度,整齐划一地调整好自己的姿态,仿佛随时面临考验的勇士,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位置,沉默中透着自信。树叶下面是粗壮的枝干,它们相互倚靠、支撑,肩并肩,手挽手,枝条与枝条密密地交叉、编织。

多么错综而有力的组合啊,完全是由肢体与血肉谱成的交响曲!在这悲壮的乐曲中,你已无法分辨每个音符来自哪里,面对死亡的舞台,它们各自隐藏了自己的身份,既不傲然独立,也不旁逸斜出,只有心与心的交汇,灵与肉的默契。这首用生命的音符组合的天然之作,演绎的是生存与奋斗的乐章。

也许,我们已在聆听中感受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迸发出的在自然的进程中不屈者顽强的抗争之声;我们还感受到了那伸展于地下的生命之手,如何更加悲壮而坚韧地在黑暗中挣扎奋斗的历程……在荒凉的海边,它长成独特的风景,昭示着一个坚韧者成功的奥秘。

这树的名字叫海桐。据说,它的出身也是来自于那闲适、幽雅的庭院。多少年来,它们宁静、安适地在那里生长,备受青睐和爱抚。夏天,它白色的小花聚集在枝头,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在温馨的微风中徜徉,惹人怜爱。那阵阵的幽香,仿佛是蓬勃的青春少女身上散发的气息。但我不知道它何时与海结缘。

多么奇妙的生命变迁啊!一个娇贵、纤弱的少女,竟奇迹般地演变成刚强、威武的壮士!大自然,你这神奇的大手笔,留给人们多少奇异的幻想和多么深刻的人生启迪!那么,是什么促成海桐树做到了迥异的生命角色的嬗变呢?是自然的生存法则,是严酷的生命环境啊!

当然,海桐树无疑是自然演变中的一个成功范例。而那些孤芳自赏,缺乏环境的适应能力,抱残守缺的同类,命运则要悲惨得多。在恶劣的现实面前,它们要么碰得头破血流,要么在自然界悄然消失。生存是人和自然的第一要着。只要活着,不屈于命运的安排和敌手的挤压、摧残,站稳脚跟,放射出生命的灿烂光彩,那么,一切希望都可能实现。

春满罗霍洲

文/方裕洲

罗霍洲与团风县城隔河对望,长江的主航道以前在罗霍洲与团风镇江岸之间,罗霍洲成了江心岛,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大自然鬼斧神工,不断改变长江主航道的位置,时而在罗霍洲以东,时而在罗霍洲以西,而现在人们在长江岸边采取固沙技术,长江主航道在罗霍洲西边固定,罗霍洲与团风县城只隔一条小河,枯水季节在河中搭几块木板就可上罗霍洲。

4月初的一天,我随团风摄影家协会几位摄影爱好者,登上快艇到罗霍洲采风,快艇在河中飞了起来,在水中划出一道白线,别看江水有点浅黄,似乎有点浑浊,可飞溅的水珠却白得透亮,如白色的珍珠在飞舞,江边的水草随着快艇冲击的波浪,摇动婀娜多姿的身姿翩翩起舞,水草丛中不时飞出几只惊吓的野鸭,在快艇前飞翔,似乎在为快艇作向导,摄影家们一个个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水鸟飞起的瞬间。这次采风主要是摄制罗霍洲大桥建设工地,快艇在罗霍洲大桥施工现场的江边停了下来,摄影家们忙对准机器轰鸣的工地,抓拍动人的场景。罗霍洲大桥全长5.1公里,投资5个多亿。

拍完了大桥建设工地场景,快艇继续绕罗霍洲行进,在一处江滩我们离艇登岸,罗霍洲一片葱绿,江边的水草茂密,芦苇、野芹菜、野草莓、蒿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野草似翡翠如碧玉,青翠欲滴,绿得可爱,野花点缀其中,五彩缤纷,然而让人看不够的是一望无际麦地,像绿色的地毯,从眼前铺向远方,罗霍洲土地肥沃,庄稼长得茂盛,随春风吹拂,麦浪此起彼伏,如滚滚的波涛涌动。据说有的人家承包麦田一百多亩,生产的粮食值十几万元,而且都是机械化种植收割,罗霍洲是上天赐给的天然粮仓。

天高地远无穷碧,绿染江渚伴惊涛。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汽车尾气的污染,是天然的氧吧,猛吸一口沁入肺腑,不知有畅快。罗霍洲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3.6公里,面积20多平方公里,像一条绿色的蚕卧在长江中,听团风新港办的工作人员介绍,罗霍洲新港要建26个泊位,每个泊位268米,一字排开的港口建设成功将有7公里多长,到那时罗霍洲将是一派繁忙的港口作业区,将为团风的经济建设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在罗霍洲江边的沙滩,极细的油沙被江水洗过,显得灰黑发亮,不知什么小虫在沙上爬过,划出了极其美丽弧圈,偌大的沙滩可建成好几个沙滩排球场。置身洁净的沙滩看来往的船只航行,听涛涛江水拍打沙丘犹似置身海滩无限畅快,美丽的罗霍洲将来不仅是繁忙的港口,又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游黄泥滩记

文/欧阳朔

一湖东江水,北向奔腾数十里至于飞天山,与断崖峭壁奇山异川相遇而激发,性情大变,由澄澈而浑厚,汹涌而沉静,寒彻而蒸腾,迂阔而散漫,山环水绕,泽润嘉木珍禽,衍生出一幅百里丹霞画卷。明人徐霞客有"无寸土不丽"之誉。

翠江起于三江口而止于程江口,黄泥滩居其中。江流至此迂回,东岸直抵百丈悬崖,崖下即红石坦。自旗帜寨东进二里许,豁然开朗,有屋舍良田美竹之属,曰东朝湾。临河一祠,远望飞檐斗拱,内探昭穆庄严,曰欧阳宗祠。夹岸数十里,皆黄泥滩村属地,欧阳、吴、唐、钟四姓族人居焉。

黄泥滩之于飞天山,恰如阳朔之于桂林,冠绝天下之尤为显者。

此地有秘境四。登神仙寨,可见东江与郴江汇流直下衡岳,宜乎遥想潇湘日夜下洞庭之概。登铁鼎寨,则见黄泥滩临江畔水,风雨中扁舟横斜,鸡鸣犬吠于夜半月明之野。登凤形山,俯瞰江面如曲肱,静水深流,峭壁之上,则悬藤密布,悬棺森然,而白鹭盘桓追逐,群栖于沙洲绿树之上。登狮形山,隔河远眺,则见天穹下万山蛰伏,层层叠叠,如立涛排浪,忽见一峰挺立,中有穿坦,如悬明镜,大风呼啸贯通,有横扫千军之势。如斯大美,皆非攀岩履险不可感悟也。

乙未年,余五游黄泥滩,知夫欧阳宗祠,实乃文忠公八世孙后裔所建之家庙也。修公生四子,长曰发,次曰奕,三曰棐,四曰辩,皆有文名,为官清正。棐生志,志生安世,安世传六世至兴发。兴发公由衡阳松柏携子卜居郴之瓦窑坪,后徙黄泥滩,遂以为家焉,时在元大德年间,迄今已越七百余年矣。

旧称"人杰地灵",又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由此观之,信哉!

胜地畅游,不可无诗。赞曰:"翠江景如何,崖丹兼水碧;舟楫飞如梭,白鹭沙洲集;山奇悬明镜,地灵出人杰;若问谁家居,祠中醉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