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经典散文阅读

2023/09/0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经典散文阅读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经典散文阅读(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故乡,总有一盏灯为我亮起

文/李瑞华

每天穿行于上班下班的小城,任喧嚣的街景填塞着飘浮的情感。年关又至,人们开始变得行色匆匆。走路的、骑车的、开车的,拥拥挤挤。他们都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回家。那家的尽头,是否都有一盏亮着的灯在等待?当你带着身心的疲惫,习惯性地抬头望向自家的窗子,一片柔和的金黄瞬时笼罩了心田,你是否会想起在远处的故乡,也有母亲那盏暖暖的灯光在为你守候?

记忆里总有这样一幅场景:柔柔的灯光,暖暖地照亮不大的小屋,温馨而温暖。在这温暖的灯光中,母亲总有缝不完的针线活。那一针一线,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亲切……为我掖被子的动作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慈爱。

记得有次回家已近深夜,大街小巷一片漆黑,当我走到母亲的房前,就见到了那抹熟悉的灯光,在寂静的夜晚,这灯光是如此的耀眼,如此的生动,我知道,那是为我守候的灯光。那泛着米黄的微弱的光亮,折射着温暖和爱意,一如母亲嘘寒问暖的疼爱,我知道,那是爱的光亮,那是爱的味道。

母亲一生拉扯了我们姊妹六个,在家我是老小,当然也受宠最多。感觉母亲总是过分地疼我。儿时的记忆中,一盏小小的油灯闪烁着微弱的光,感冒发烧的我,那朦胧的灯光成了心中一道最美的风景,母亲的陪伴与担忧,焦急和关爱都凝聚在无言的感动中。

随着工作、在外的奔波,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心中总有那样一盏为我燃亮的温暖的灯。每当我回到家,在那微弱的灯光下,切实感受到的是母亲浅浅的微笑,听到的是母亲柔柔的话语,感受到的是母亲浓浓的爱意。生活中最平凡、最朴实、最温暖的一幕如灯光弥散开来,柔柔的灯光,暖暖地照亮我的心房,其实,幸福的味道就是这灯光的味道。在这环绕的灯光中,我依稀读懂了母亲的目光:无论我多大,无论我走多远,在母亲的眼里我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母亲却是我最真实的牵挂。

一缕灯光,一片月色,一份诗意,让我有了安静的怀想。我知道,弥漫在我内心深处的就是挥之不去的这盏温暖的灯。母爱如灯,一盏不灭的灯,一盏母爱的灯,汇成了人间最伟大的母爱,一盏盏母爱的灯,照亮我们彼此的心灵。母爱如灯,总会在我疲惫时照亮我的忧伤,温暖我心空。在我的世界里,母爱是一路的鸟语花香,是挚真挚爱的写意,是母亲无私的爱,让我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懂得了亲情的重要,懂得了珍惜和感恩。有了这盏温暖的灯,我的世界变得光亮和充盈。

母爱之灯,永远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已是深冬,风起,总会有刺骨的冷,这种寒意,来自于对故乡的牵念,过年了,故乡,你还好吗?

春天来了

文/蓝萧

艳阳普照,远方飘来悠扬的笛声,屋檐上根根冰锥随着阳光的照耀应声断裂,刺在地面上。心中的寒冷也犹如这景似的,慢慢消融。

笛声如白杨

笛声回荡在山林上空,时而回转,时而绵长,似乎任何堵在心口的事情都会被这激流般的笛声所冲开。难以平静地坐在书桌前,回想着究竟是因为我没有站在同学的立场上考虑,还是因为无意中触犯了他们?

难以抑制思绪中混乱的想法,却有了出去走走的念头。那悠远的笛声似一汪明澈的的泉水,不断冲刷着我杂乱的思绪,我犹如风中飘零的白杨树,迎着早春,我立起了再进行尝试的希望。

琴声如红枫

有一架黑木古琴正摆在枫林尽头,背靠高山,一位身着白袍青年在上面拨弄着琴弦,婉转的琴声从指尖流出。我还是难以融入整个集体,即使我爱着这个班级,有着共同的、向前眺望的目标。但我有了一个朋友,他可以与我一同进步,一同向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然而琴声会有着万般变化,有时像高山般雄伟,有时像流水般低转,有时像血战沙场的嘶吼,又时如一个婴儿的啼哭。于是我在与同学相处中多了一丝"婉转",像那片枫林由着春天到来而满山浓绿,又随季节而变……到黄、到红。

埙声如绿松

那是一位老者,指尖轻轻置于古埙上,它低沉,稳重,却不失活力。不去理会现在是身处闹市,音调的改变却是能在吵闹的声音中清晰听见。我将这声音刻在脑海,随意的动作中就有了沉稳的意味。任何在生活中出现的挫折与困难,我会把它当做一次考验,这样也就不惧怕那些难以承受的痛苦了。现在,挺立于寒冬中仍不肯落下一片叶子的松树,终于迎来了寒冬的春天。

寒冷中沉寂了整个冬天的树木被乐曲的感染又一焕生机,经历过困难的的洗礼后,清风吹过,便是春天。

古镇风吟

文/胡金霞

千年古踪已难寻,唯有山风似旧时。这低吟浅唱的风儿,仿佛正诉说六家畈绵延的历史和维系的灵魂。

对原本陌生的六家畈最初的认识源自两个甲子前的悲壮和惨烈。

央视大型历史纪录片《燃烧的黄龙旗》和凤凰卫视《大清淮军》中如此描述:甲午海战前夕,乘坐非武装的"高升号"前往牙山口的淮军,遭遇日本军舰突袭,遇难的七八百名将士大多来自合肥巢湖边六家畈一带。于是我在感慨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思绪中不由得对六家畈添了几许景仰。

六家畈东依青阳、白马山,西傍碧波万顷的巢湖。环镇皆山也,自然形成畈地。阡陌纵横,风光宜人。南宋宝庆年间,吴氏先祖从徽州婺源迁徙路上,见这里傍山依水,土地肥沃丰腴,遂定居立户,生六子耕读传家,而后人丁兴旺,蔚然成村,因名"六家畈".

百年前六家畈有"九里十三将"之说。方圆九里,到底有哪十三将?1985年合肥的文史工作者曾在这里做过乡土调查,几天步行,挨村寻访,竟至少有31位!六家畈"高产"淮军将领,曾有大批本乡人追随李鸿章当了淮军,出有华字营统领吴伯华等好几十位淮军营以上的官员,民国初年的吴桐仁、吴中英、吴佩之三位中将等也出自这一带。

六家畈缘何为安徽第一个侨乡?自古有迁徙传统的六家畈清末民初出去了一批,起初仅仅是谋生,后来有许多人发达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不少六家畈籍人士及家属远走台湾,也有人迁居香港、澳门等地,再辗转东南亚、欧洲、美加和南美。1945年第一个嫁给援华美军飞行员的重庆女大学生吴世珊就来自六家畈。前些年回乡探亲时,她将老宅捐献给了镇上的"养正小学".她还在努力为故乡牵线搭桥作贡献,被授予"合肥市荣誉市民".

从怀想到凝望。在六家畈镇文化站站长的陪同下,我们漫步在古镇老街上,感受着这宁静的氛围和古远的韵律。沿着乡间小道,我们来到已是荆草丛生的吴佩之中将的墓地。驻足随想,这位当年以威海水师学堂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洋海军,曾任保定陆军大学教育长、代理海军总长的宿将,如今坟茔隐于芳草萋萋之中。畴昔的辉煌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失而全然淡去,它砥砺着古镇后世子子孙孙发愤图强。从这里走出去的不乏硕士博士、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他们愿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资金技术服务桑梓。

六家畈风景秀美,而居茶壶山西侧的四顶山更是秋色怡人,"四顶朝霞"先后被列入"庐阳八景"和"巢湖八景".阳光明媚的午后,登上四顶山,正是眺望巢湖的绝佳处。对面的姥山岛在水中犹如一颗黛绿的翡翠,湖面上风帆点点。波光粼粼中,湖天胜景一览无余。

千年古踪已难寻,唯有山风似旧时,俯仰湖山中,且听风吟。这低吟浅唱的风儿,仿佛正诉说六家畈绵延的历史和维系的灵魂。这座似时空缩影的古镇,就像是一曲吟唱不完的歌儿,正努力展示着自己的过去,又踏踏实实续写着新的篇章!

从春天出发

文/仇多轩

春天总是和盎然生机一路相伴,在季节的轮回中,人们对她寄予了美好的期盼。春光勃发,阳光雨露润泽万物;春华秋实,丰收景致令人向往。带着一份执着与渴望,怀抱一份真情和感恩,我们一同走进春天里,寻觅、倾听、幻想、憧憬……

走进春天里,我们一同感知温暖。伴随着冬日的最后一抹惊悸,春的请柬悄悄地向四面八方奉送,一切都在传递着春的讯息。冰雪消融,溪流旋转,流动着春天的声音;柳枝吐绿,桃蕊初绽,涌动着无边的春色。春风轻拂,吹皱一池春水,波光荡漾,温情脉脉;春江水暖,鸭子率先感受一份快乐,濯洗蛰伏一冬的郁闷;春草繁茂,牛羊终于摆脱干草和饲料的羁绊,满意地享受着鲜嫩的营养品,精神抖擞;春和景明,辛勤的人们,不负春光,扬鞭奋进,在这浓艳的春天里,执着书写生动的诗行。

走进阳光里,我们一同感恩希望。阳光是大自然最珍贵的恩赐,春光充满生气,春光带来温暖,温暖充溢希望,希望激发活力。田野里酥酥软软,呈现出春天的原始风情;城市里融融泄泄,传递着春天的时尚风标。伴着阳光的滋润,绿色在每一个角落游离移动。春天里,我们和我们的心灵在追随一缕缕花香,欣然收藏阳光与芬芳,寻访遗落在繁华的尘世之中的梦想。因为春天是最慷慨而无私的,永远不会拒绝欣赏她的眼睛与心灵。海子激越地宣示: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走进春天,发现春天,在春天里耕耘,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将会实现。

走进幸福里,我们一同感动美好。春日的暖阳下,那一簇簇跳跃的色彩,足以让我们感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崭新生活的开始。春风带来了新生、发展、繁荣的喜讯,传送到四面八方;春雨送来了希望、活力、丰收的愿景,播洒着片片祝福。春色满园,景致翩跹,她蔓延在每个人的心间,每个人都有春天,心中都珍藏着春天。每个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欢笑,有爱情,有愉悦,有陶醉。盈盈地凝视着春的盼睐,我们从春天出发,珍视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不再虚度将来的分分秒秒,在人生的旅途中轻盈而自信地行进。

香山美如斯

文/张国雪

与香山相逢于三月绵绵细雨中,我不禁惊诧于香山的美了。

香山美得清静幽深,美得含蓄温婉。"微雨洒芳尘,酿造可人春色",微雨中的香山,轻笼烟岚,若眉含黛。那静如处子、密若星辰的花苞、嫩芽;那光鲜夺目的迎春花;那雨洗后焕然一新的苍松翠柏;那密林深处啁啾的鸟鸣无不向人传递着美好的春讯。三月的香山有着清幽的韵味,恬静的姿态,古琴悠长的曲调。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绝世佳人衣裾飘飘伫立长江之滨。

香山美得古韵长存,梦魂依依。漫步古老的石径,凭借绵绵春雨寄予幽幽情思。神奇的"圣过潭",泉水清澈,永不枯竭。传说"大禹治水东南,途经香山少憩,取泉水解渴,觉泉水清澈味醇,遂解佩剑拓成潭,故名‘圣过潭’。"清洌不枯的潭水照见了四千年前禹王殚精竭虑为民治水的疲惫身影,也印证了大禹的千秋功业。如今,"圣过潭"水收纳了无数后人赞叹的目光,越发神秘幽深了。

转过"圣过潭"便是"梅花堂"了。"梅花堂"三字为苏轼亲笔所提。苏东坡晚年定居常州,曾多次游览香山,并为"梅花堂"题额。《江阴县志》有记:"坡仙亲自植梅,种竹和吟咏作画。堂前左上方有一池,谓坡仙洗砚池也。"徐霞客在《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序言中也有确凿的记载:"堂颜为坡仙笔。坡仙爱梅花以名堂。"苏轼挚爱梅花,曾写了十几首梅花的诗词,寄予了自己如梅般表里澄澈,情操高华。"梅花堂"前的一树红梅不负春风春雨,开得恣意,开得悠远,为"梅花堂"平添几分幽古情思和一片明丽春色。

"听松吟"缘自诗句"长松万斛山窗下,一枕涛声梦寐寒",在香山之麓,四周是百亩松林。山风猎猎,松涛阵阵,百鸟争鸣,景象蔚为壮观。民国年间,祖籍香山脚下南沙的着名音乐家刘天华返乡省亲时,常去香山"听松吟"游览。美妙的松涛声与百鸟争鸣声深深打动了他,激发他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倾注全部心血,整整打磨了十年而弹奏出的动人生命乐章,令人叹为观止!也让更多的人了解美丽的香山,热爱美好的自然。

香山美在灵动俊秀的风姿,美在幽深怀古的意境,更美在奇异之山香。过去久负盛名的香山十八景里就暗藏着草香、梅香、荷香、桃香、墨香、佛香等。再看今人对重修的景点命名中含有香字的就有:沁香楼、暗香亭、溢香堤、品香亭、闻香亭、梦香轩等九处之多。单单读一读这些名字,也会唇齿留香,如痴如醉了。

由麓而上,曲蹬盘行,攀萝扪石,足底生云处就是"采香径"了。"采香径"来自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相传吴王夫差携美人西施曾登游此山,西施听说山上有一种能祛风止痛叫马蹄香的香草,遂前往采摘。西施如愿采到了香草,而满山遍野的奇花异草因西施的顾盼轻嗅也变得更加繁茂幽香。香山由此得名。西施手执香草,一笑湮没花影红尘中;而香山的花草树木有情,千年不绝奇香。清风过处,阵阵幽香沁入心肺。"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领略到香山之香的游人一定是通体澄明透彻,更具悲天怜人之怀了。香山的香不仅是草木之清香,美人之幽香,更是几千年厚重的人情风物积淀之醇香。

香山美如斯,叫我如何不想她!

稻场里的记忆

文/周少芬

很多年后,大凡我想起童年生活过的故乡,总也离不了那一片稻场,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是父辈和祖辈们秉持的一代代原始农耕习俗的缩影和见证,是勤劳的庄户人家历经艰辛播种后收获希望的场地,那种空旷遥远的感觉和记忆,每每念及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

紧挨着村西的一处山岗下,有一个宽敞的稻场,夏秋季节,这里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时令已至小满,经历了一个冬春的沉寂,稻场里已是草长莺飞了。一场雨后,用锄头浅浅地刨一层,用石磙反复碾压,直至表皮平整发亮,歇几日,浇一场透水,再碾压,到整个稻场瓷瓷实实,就算好了。精心整理过的稻场干净平滑,像用泥浆抹过。

夏收季节,稻场里开始热闹了,蒙古包一样的稻堆子耸立在稻场四周,只待主人颗粒归仓了。均匀地铺好稻子,就开始碾场,几头老水牛拖着套了木框的笨重石磙,吱吱呀呀,慢慢的一圈一圈的绕着碾压,赶场的人一手执鞭,一手牵着牛绳,随着牛打转。烈日下,场子四处弥漫着人的吆喝声和牛的喘息声,以及翻弄稻子的簌簌声。

稻场边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的百年老枫树,树冠冲天枝繁叶茂,是附近农田和稻场里劳作的农人们的歇脚点。不远处山岗上的那片瓜园里,有瓜果的成熟气息随风而来。碾稻子那会儿,我负责送水,多半时候我拎着水瓶坐在树下,吃着母亲给我摘来的甜瓜,嘴角旁流溢着一弯汁液和几粒瓜籽,目睹稻场里的人们在烈日酷暑下紧张而艰辛的劳作。经过铺场、碾场、翻场、起场、扬场等一系列程序下来,一颗颗金黄饱满的谷子小山一样堆在场子中央,母亲汗流浃背地走到树荫下喝上几口水,又重返稻场挥汗如雨。

夏收之后,稻场会有一段时间的空闲。这时的稻场成了人们小憩纳凉的好处所。乡村的夏夜,凉爽宜人,人们吃过晚饭,三三两两从家里搬来竹床凉席,仰躺在稻场里闲聊,小孩子则绕着草垛捉迷藏,追捕飞舞的流萤,嬉笑声响彻四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干草味和瓜果的清香味,偶尔有人会弄来一个大西瓜,大家分而食之,其乐无穷。

秋稻脱粒后得晒上两天才入仓,稻场是最好的晾晒场所。为省去来回搬运稻谷的艰辛,一般人家会选择在稻场守夜。家里只有母亲一个劳力,没有帮手,母亲会拽上我跟她一起守夜。守夜的住处当然是草垛,随便往一处草垛掏一个洞,足够两个人容身。母亲搂着我,为了壮胆,给我讲一些故事和传说,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凝视着浩渺的夜空,觉得母亲的故事和头顶的夜空一样炫目而迷人。

冬天的稻场就是一派空旷寂寥了,偶尔放几场露天电影,召集几次村民聚会。下雪了,稻场四处是兔子和鸟雀的清晰脚印。等到来年,又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广泛推进,每到夏收或秋收季节,成熟的庄稼地里,四野都是机器的轰鸣声,稻场已渐渐被人们淡化和遗忘。不只是稻场,整个村庄也常年处在一种安静和寂寞里,那遥远记忆里的稻场,老水牛,夏夜的流萤,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温馨画面,犹如一场黑白电影,掀起了我对远逝乡村的刻骨怀念,多年以后,当我想起,仍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远去而深深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