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散文朗诵

2023/09/03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9篇散文朗诵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散文朗诵(精选9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雨祭

文/靳小倡

院里的杏树,在早春的清明苦雨中褪去了一树繁华,东风渐冷,空余满地杏花雪。

我本应就此俯拾几瓣凝露的落花,连缀成杏花烟雨浸透的诗意,然而,冰冷的骸体如何才承受得起这过于绚丽的注解?我又该怎样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

春来满庭芳,清明雨后,只有尘香。上好的时光早已逝去,转眼间,秋月暗换春华,鬓微霜,曾经的梦想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里粉身碎骨。时光就是这么凌厉又不动声色,洗尽铅华,使人看到盛极而衰的过程。你想伸手挽留,却又担不起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枕一枚落花,看星起星落,灯明灯灭。支离破碎的夜,常常被哀怨弄得铮铮作响。

诗人说,人的怜悯之心夹在哀愁中,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愁在暗夜里那一份香锁风月的清寂,无疑是文人们秉灯长读的苦僧素宴。古往今来,凄风苦雨在文人笔下幻化成千种风情、万般姿态。

哲学的本质,是带着乡愁的冲动去四处寻找精神家园。这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古典的哀愁,伴随着我们追求簇新的脚步声,隐没在了钢筋混泥土的丛林中。

在快餐文化充斥着影视、文坛的今天,《从前慢》只能被当成一种徒有其表的怀念被我们反复吟咏,我们的哀愁连同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一起被连根拔走。我们的心像一枚在秋风中摇曳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香甜。我们被阻隔在绿水青山之外,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

时代的航船吃力地穿越了文化沙漠之后,便迅速地驶向日新月异的彼岸。当我们俯首,却发现由古典文化精神构筑的船体,已然裂痕弥深了。

清明雨夜,呜咽成一曲挽歌,祭奠着落花的亡灵,一同被祭奠的,还有我们一度引以为豪的文化精神。

菊花的别名

文/刘风美

菊花的别名有很多别名,让人感觉到菊花丰富多彩的意蕴风光。

紫色菊就有许多好听的名字:碧江霞如流丹溢苏,双飞燕如梦弄影,紫玉莲有风骨透香,玛瑙盘若秀色可餐,还有紫罗撒之号有异域之意,墨荷之名散发出诗意淡泊的古典风韵。

白色菊是超凡脱俗的,比如形容它盛开时呈现出流韵风采的名字,就有银丝串珠、空谷清泉、珠帘飞瀑、月涌江流,犹如飞梦走春,恰似行云流水。还有形容它洁白如玉的名字,如月下白、玉牡丹、银燕、玉宝相、玉玲珑、一团雪,这些似乎是在表达白色菊花的雍容华贵,也是在阐释它花色神韵的高雅洁白。

红色菊是燃烧起来的梦幻,形容它的名字精彩纷呈。比如美人红让人沉醉,海云红让人心驰神往,醉贵妃让人在醉美之中的灵魂悄然开放,也让人目光眺望中的沉醉犹如红霞灿烂。

淡红色菊花的别号情趣盎然,譬如佛见笑的名字显出了一团和气,还有红粉团相貌堂堂,桃花菊灼灼鲜艳,西施粉淡雅芬芳,胜绯桃娇弱含羞……

黄色菊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色泽光华,形容它的名字也让人感到眩目。比如报君知、御袍黄、玉堂金马,还有金孔雀、金芍药、侧金盏、泥金狮子,这些名字与金有关,那是风华绝代的超然之色,也是金菊耀眼的泰然风光。

绿色菊的别名,比如绿阳春欣欣向荣,绿牡丹宁静高雅,还有绿柳垂荫的名字如梦似幻,春水绿波的别号风姿婆娑,那是绿云之称的另类诠释,也是绿翠之名的意蕴叠合。

还有以菊花造型命名的,有惊风芙蓉、飞龙舞爪、松林挂雪、香罗带、老翁发、十丈垂、金铃歌、涌泉、鬃翠佛尘、凤凰振羽、帅旗、早粉、芳溪秋雨……也有以历史人物和典故命名的,如出师表、龙城飞将、龙图阁、木兰换装、嫦娥奔月、太真含笑、人面桃花、独立寒秋、踏雪寻梅等。菊花的别名不胜枚举,这是自然之物的仪态万象,也是人类目光的深切关注,更是生命情怀的人文情趣。比如枫叶芦花、日出海天、双色凤凰、醉舞贵妃、柔情万缕、长风万里、西湖柳月等,这些极具个性化的别名妙趣横生,显示出无以复加的热情浪漫,传达了世态万象的生命芳华。

貌似樱花红叶李

文/扎西东方

每年惊蛰节令,樱花开的时候,我所居住的瑞景文华大院子里就有不少高有五六米的树开始含苞欲放。只见那褐色的枝条上,一串串小小的带着紫红色的小花苞密密地由下到上布满枝头。春分左右,那些小花蕾就嫣然绽放。一朵朵紫色花托、粉白花瓣的小花儿,犹如樱花一般开满一树的,犹如盛装的美少女,顾盼生辉,婀娜多姿。

我一直以为这花儿是樱花的一个品种。有邻居问我时,我没加思索就告诉他,是樱花。不过,令我生疑的是,樱花不结果实,而此"樱花"在初夏时会结出紫红色的很像提子一样的果实。其果实比提子圆一些,上面有一层薄霜一样的粉状物。一直到前年,一位朋友来做客看到那烂漫妩媚的花儿,叹了一句:"你们的红叶李长得真漂亮。"我才知道,它不是樱花,而是貌似樱花的红叶李。

红叶李又名紫叶李,是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其叶常年紫红色,像常年不谢的花一样,果实像李子,故而得名。红叶李是着名的观叶树种,也是很好的观花树种。

红叶李的结实很多,那紫红色的圆果实缀满一树,可谓硕果累累。不过,院子里没有人知道这果实是否有毒,能不能吃。待到果实落地时,院子里,道路上,到处都是那些小果子,保洁员每天都要扫上一大筐倒掉。

去年,江苏文艺广播的主持人梦石到我家做客。见到院子红叶李树上结满可爱的果子,便摘了几颗,洗了一下就吃起来了。我很惊奇:这果子能吃?她说:"可以呀。这是另一种李子,就是比较酸,也有一点点甜味。像这样熟透的,就稍好一些。"我取了一颗尝了一下,的确如此。但是,用其当水果,的确不适宜。

第二天,我忽然想起一位万姓老哥,江西南昌人氏,年长我几岁。他中年时,患了高血压、高血脂等不少慢性病。后来学用水果酿酒,每年都要用各种水果酿制400斤左右的果酒,既当酒又当"茶",吃饭前喝几杯,口渴了,也喝几杯。十多年喝下来,那些慢性病都没了。于是,我给他去电话询问这红叶李子是否可以酿酒。他并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红叶李的存在。但是,他肯定地答复我,只要有酸甜味就一定可以酿酒。

有了万兄的指点,我很快摘来了不少于20斤的红叶李子。并买来了酿酒的坛子,按着万兄所说的工序进行操作。完毕后,怀着一颗忐忑的心,等待着作业后的答案。这期间,我外出了几天,闲下来时,心里就会惦记这事。待我回到南京,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酒坛察看。坛内一汪紫红色的液体,散发着醇醇的酒香。我舀起一勺尝了一下,甘醇可口,比葡萄酒还有爽口。呵呵,以后这满地的红叶李终于不再是保洁员的累赘了,而是酿酒的好原料了。以后,我又用此种工序酿制了不少其他因为吃不完或小区里人家种了不吃的水果酒,储存了几大瓶。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群朋友到我家来包饺子过小年。我取出去年自己酿的葡萄酒、柿子酒、芒果酒、无花果酒、红叶李酒给到家佐餐。敏翔兄对我这滴酒不沾的人,竟然酿出那么多品种的酒感到惊奇。我笑曰:纯粹是废物利用而已,呵呵。

不过,一群人将几种酒尝下来,还是觉得红叶李酒味道最美。这倒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废物利用,成效显着也!

红叶李叶美花艳,果实还能酿酒,真是可爱。

这几天,樱花开了,红叶李开花的日子也不远了。我期盼着那可爱的紫红色果实早点儿结出,好酿新酒了。

浅秋,渲染岁月的笺

文/木槿七七i

清晨,从梦中醒来,微舒展腰身,只听窗外的芭蕉叶被点点的秋雨反复敲打着,秋雨浸湿了她们的泪眼。推开窗,发现此时的心情早已被秋染成一片黄。这个夏天,盛满了太多的回忆,而这些回忆迅速被秋风层层卷起,又层层抛落。是你,还是我,把思念遗留在秋醉的那个夜晚,任它呻吟着被风雨淋得支离破碎。

走在被雨冲刷过的路上,心事荒芜得近乎苍白。于是便迷恋起曾经拥有的岁月。其实,昨夜我没有迷醉自己,无非是在似醉非醉中。我一直都在向往着生命的海边和森林,同样的浩渺无疆。只是,我用我迷离的醉眼,看穿世间或清晰或模糊的现实,我内心无比清醒。期待与秋的美丽相约,在溪水的叮咚中,或在斑斓的落叶中,追寻曾失落的记忆。苦苦徘徊在过去所走过的岁月,或甜蜜或深深的惆怅。所有的挣扎都随我行走在秋日的阴霾中,恍若我的身影。完美地陪我,寸步不离,如眼前完美的刻意。

连那一湾碧水也分外柔情起来。河边的柳梢开始泛起微微的黄,映在水面的倒影更袅娜地舞动。秋的影子已经无处不在,到处可以捕捉到她的芳影。秋的天,秋的叶,秋的味道,秋事在空气中随处散漫,随你我的心事处处流淌,到处倾泻着。被秋色包围的城市,如成熟的浆果,等人采摘,等人领略透她的曼妙与娇媚。

夜,清寒。月光如水,雨落凝香,轻敲小轩窗。秋意,淋湿了眉宇间的柔情,拉长了满袖落寞。

一场淅沥的雨,流曳着轻盈的、黄色的旋律,宛似有一种莫名的心动,众花纷纷摇落,多多少少的水汽沾染曼妙的风尘,穿过岁月的回廊,点燃夜的寂,缀亮盈盈的星空。深吸一口,香气由远及近,那些舞于万顷红尘中镌刻入心的某些柔软挣脱记忆的枷锁,跃上心头。

望着窗外如水墨般凝思的堤岸,夜愈浓,百转千回的心绪在摊开的沉寂里打捞起切切思念。远处的灯火如一袭氤氲的纱衣,朦胧,玄美,轻挽心事,转身,这样的时刻,零落下一些乱了的言词,不想多说一句,放逐,悠悠的繁华在风中老去,我以空手垂绦的淡然,任岁月沿着拉长的月光,飘向遥远的地方。

流年沉甸,翡翠的梦悄然睁开眼睑,将袖口处的红尘打了个结,从容,往事早已随风。我站在光阴之外,湿润的风吹起岁月波涛,穿越了初秋的抒情,渴盼,等待,期许,轮回的足音里,一笺沉香的文字,一捧纯净的月光,和着屋檐落下的雨磨墨,在纸上化开浅浅的印记。沾染相思的诗行如此细致,以风的姿态,张扬地在尘世游走,似茶,暗香浮动。

忆起,倾心相遇,谁用微笑隔水相望,只能换得一季的美丽,我把红尘愁怨细细研碎,酿成浊酒一杯,一口一口喝下,这雨,这秋,就更凉了。

三月,淅淅沥沥的小雨

文/伤痕文学

春,轻移莲步,姗姗而至,滋润着眼前的花花草草。或许因为有了滋润,或许因为有了勇气,露天的阳光,割舍了玻璃心,透视着凡尘人世。日日流转,时时赏读,涂抹着蓝空的绚烂。昨天还沉浸在飘雪的遐想中,今天不觉已经到了细雨纷纷的时节。望着窗外绵绵的细雨,想着那些属于雨的日子,心早已融化在雨中了。

一个人慢慢的走在雨中,任春日里凉凉的雨丝拍打着的脸颊,任思绪随那小河一起流淌,让心跟"雨"亲近,缠绵着一腔的心事,梳理一下纷乱的思绪,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雨中的这份闲适的宁静。让缕缕的雨丝编织着自己的心事。

浓浓的春意密密斜织着的这绵绵细雨中渐渐丰腴起来。伫立雨中,静静地聆听着这动听的美丽的音乐,和着柳烟婆娑着的舞曲。欣赏着这淅淅沥沥的小雨与石头小径的窃窃私语,将手伸出伞外,掬一手晶莹,一手丰润,细细品味着"润物细无声",倒也感到沁入心脾的凉凉爽爽。

春天的雨飘飘洒洒,像雾像像烟,绵绵长长,云腾雾蒸。屋堂楼舍上,轻笼一层薄烟,不温不火,不急不慢,悠扬地荡在空中,如老农口中的烟锅里腾起的烟云,慢慢地将浓浓的雾幕蔓延在田间蹊径。

雨正酣,意更浓,看山,是绝妙的一幅山水画,极目眺望,远山便现出蒙蒙胧胧的影象,淡,如水墨。山本是静物,可在这雨丝的交叉重织中它却动了,像一幅水墨图。只是那水墨的写意没有了边际,肆意铺展,漫染双目。

层层的水雾雾化的灰色的空间,衬着树木那加深了的浓绿,那隐藏在雾雨里的楼堂屋舍,大街小巷盛开了的伞花,惬意了人的心境。雨天给人们带来的是如此的和谐如此的静谧如此的安适,以至于从四面八方沁入我的心田,又从我的心田漫溢开来,灰与绿,绿与灰;水和云,云和水。就这样交织着,织出了一幅水天一色的带几分朦胧的诗情画意。

对雨本没有什么好兴致。可眼下不知为什么我偏偏喜欢上了听雨,听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像在聆听知己娓娓的心灵倾诉,那带几分忧郁的语调,那细密的情思和那动人的故事……那是天边的雨,那是海上的风,那是垄上的情。

雨大了,豆大的雨点在水泥地上舞蹈着,雨线扯天拽地,把我赶进屋内,室内,隔窗,一边擦着一头的雨水,一边静静地在听雨,怀几分虔诚。在雨声的细诉中,感受蓬勃生命的交响,盘点着日子的翻版。于是,油然的生出一种无端的遐想:假如人生真是一场游戏,那么我宁可失去,豁达一次真诚,渲泄一份心愿,了却一份的许诺。

也许是世界越来越喧嚣,有时我不得不将自己紧紧地裹在自做的茧套里,在淡漠的日子里恪守着自己的的常规,就这样让心空着,将灵魂稍做安顿。悄悄地剔除心气的浮躁,默默的承受春风的拂抚,雨的滋润。宁愿让自己做一个孤独舞者,任由寂寞的情愫侵袭萦绕着我,滋生出一种凝重和对生命的喟叹。不知为什么竟然忽然想起了一位先哲说过的一句名言:"美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所以,大自然充满了永远的魅力。故此,我们注定要自我放逐,寄望在渺远的跋涉中让涨溢而又无处倾斜的理想去安享日清月朗的抚慰。"并非自我标榜,但足以可以聊以自慰。

细数窗外的雨丝,凭心瓣上滚动着雨珠,一颗一颗,滴落下来,润泽着自己的心境,滋养成一份略还忧郁的诗意。

隔窗,我听雨的心依然虔诚。只是不再欲说当年好困惑。我想,尘封的日子也无需再尘封下去。接受了太多的说教而变得拘谨委缩了的心灵,需要在大自然的灵泉中去浸一浸洗一洗。

于是,我忘却了朋友近日不能淋雨的忠告,携心灵又索性走进了这春日的雨中。

恣情地沐浴着春雨的滋润,心绪也渐渐扯远。雨水顺着发梢在脸颊上蠕动,溜到了嘴边,轻轻用舌头一抿,咸里透着清凉,我竟然真切地品得了春雨的味道!带一份柔情,带一份蜜意,这味道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人头攒动的街道:站在高处,只见盛开的伞花在街上游动,五艳六色,有时伞边上露出了相偎恋人各自的左肩或是右膀,但这偏偏让我不由得再心生一份莫名感念与感动。朵朵伞花,原来也如此的馨香怡人!

我干脆收起了本来撑着的伞,因为小小雨伞,怎撑得住这浓浓春意啊!

冬季鸣曲

文/马欣阳

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声音一响起,你就知道什么季节来敲醒了我们的心灵。然而,我认为冬天是一组朴素的鸣曲,它拥有自己的乐章。

第一乐章:慢拍

初冬,天气渐渐地冷了。一片金色满园也逐渐褪色。早晨,花园里的叶子已经有了一层薄薄的雪,金黄的叶子也被它们冰封了。现在,我知道了叶子要冬眠了,这个世界也要变成我内心空虚的白。因为,动物们已经去冬眠了,没有乐趣,所以,内心是空虚的。

第二乐章:圆舞曲

冬天慢慢地降临。窗外,早晨笼罩着白雾,路灯也在白雾中闪烁着。我走在雾里,好像被一层层白纱所覆盖。路灯照耀着白地毯,我仿佛是一位公主在白地毯上翩翩起舞。虽然,我没有一位白马王子的陪伴,但是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白精灵".跟着路灯忽闪忽现的。多美啊,真像一个盛大华丽的舞会。乳白色的雾徐徐散开,拉开了舞会的序幕。

这一次,我感到了冬天不是空虚的而是梦幻的。它满足了一个我童年纯真的公主梦。

第三乐章:快拍

寒冬来临,气温骤降。北风呼呼地吹着,刮到人们脸上就像刀割似地痛。偶尔又飘着雪花,这个冬可真顽皮。

随着冬天的节拍,这一年又悄悄地流逝了。春之美在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夏之美在于热情洋溢,充满活力;秋之美让我们体验到丰收的喜悦;而冬之美是因为朴素无华,还有它那如诗如画的韵味。

桃花春色暖先开

文/田二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的久远歌声千载回荡,桃花的艳骨风采亘古不变。

阳春三月,花潮来袭。梨花李花白似雪,油菜花金黄一片,更有各种无名野花,点缀着绿意无垠的大地,桃花终究以红火、热烈而独领风骚,炽热融化了春天。正如吴融《桃花》所言:"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盛开的桃花千娇百媚,以一片绯红、粉红,生动了经冬复苏的大地。庭院中,阡陌旁,崖岸边,荒野里,那一树树桃花,像一团团火焰照亮天空,似一张张笑脸温暖行人,如一幅幅画卷装扮着春天。

一棵桃树,一处风景;一片桃林,一地风景。枝杈交错的株株桃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灿若云霞的团团花簇,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嫣然桃红绵延成梦幻霓裳,铺陈在大地上,招蜂引蝶,更惹来无数人踏春,上演出几多"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的故事。

桃花生于桃花月,桃花运结桃花缘。玫瑰奉献给爱情,桃花又何尝不是一种火辣的爱情之花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以桃隐喻婚嫁,既因桃花的夺目光彩宛如新娘红润脸庞,更因人们希望新娘有桃树花繁果丰一样的生殖能力。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虽然,都城南庄的一株桃花和桃树下的那场刻骨铭心却凄婉收场的爱情,烧痛了崔护的胸膛,但千年前的情殇无法阻止今朝滚滚红尘中的那一份份痴情。多少才俊佳人的美好爱恋发生在红艳艳、粉嘟嘟的桃花里,你牵着我的手,我牵着你的手,漫步桃林,欢声笑语,人面桃花,桃花人面,相映彼此的容颜。

杨柳如烟,桃花正红。陶渊明用桃花林而非梨花林、李花林,编织了一个流传千古、令人无限向往的乌托邦。大抵桃花格外能鲜亮人们的心性,格外能温暖人们的生活吧。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周朴《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去看看风华无限、绝尘销魂的桃花吧,将生命融入那生机勃勃的春色,让心灵之芽生长出梦想的愉悦与欢欣。

不要小看这座山

文/李炳锋

起起伏伏的山势,郁郁葱葱的林木,涓涓流淌的清泉……在北方很难见到这样的山。可在山东章丘与邹平、王村的交界处却有着这一座,人们都叫它长白山。

我是在麦子刚刚泛黄的时节登临此山的。开车到半山腰,再沿着蜿蜒崎岖的小路步行向上,两侧草木蓊蓊郁郁,茂密的树木不时俏皮地伸出枝叶遮掩前行的路,颇具野趣,给人满目清新之感。步行近一个小时,终于抵达了海拔800米的山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山势逶迤,重峦叠嶂,绵延到视线尽头,透着清幽、奇绝和壮美。山下层层梯田如画,水库如镜,阳光在天地间曼舞,树木在清风中摇曳,麦子在田野里涌动,构成一张七彩的画,着实令人着迷。

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不时从石缝里捡起一块块光滑的片状石块,偶还能捡到几块铁屑,其中一块铁屑有着矛头的样子,我拿在手上反复端详着。同伴孙先生说:"隋末章丘、邹平一带曾爆发过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曾在这里藏身。""噢,你说的是王薄起义吧?"我附和着。山风四起,松涛阵阵,漫山遍野的树木,像一个个威武的兵士,朴拙而精神饱满,齐整而严阵以待。一段反抗统治者的义举虽然过去一千多年,可作为铁匠出身的王薄的名字却烙在了这座山上,因为有了王薄,使得这座海拔仅有800米名不见经转的小山,从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翻开中国历史,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历朝历代自然与人文总是相通的。优美的山水必然造就传奇的人物,传奇人物会使得山水更增添了灵性。长白山北坡有个黉堂岭,岭上有个醴泉,是范仲淹少年读书的地方。范仲淹?就是写出千古不朽《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吗?正是!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后人在泉旁建寺,命名为醴泉寺。寺庙在岁月的风霜中已经颓圮,但残留的四根亭柱却诠释着那段岁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氏的名句,是自勉也是告诫为政者的至理真言。再说说隋炀帝吧,他东征高丽,养马山东,横征暴敛,百姓困苦不堪,所以就引发了最终推翻他统治的农民起义,一时间长白山烽火四起,成了起义军的大本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如说,隋炀帝有治国安邦的忧患意识,悲剧就不会上演,历史也许就是另一副模样了。只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时间的车轮既不会停滞也不会倒转。范仲淹,这位北宋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二岁丧父,随母改嫁于长白山附近。或许是少年的苦难,或许是天生的使命,使他苦读于长白山,从小就立下了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夏天的蚊蝇、冬天的寒冷和生活的艰难丝毫没有阻挡他的雄心壮志,巍峨的大山见证了他的发奋拼搏,终于成为柱国擎天的栋梁之材。

无独有偶,长白山还滋养过一个人,他与范仲淹都是从官从文的仁人志士,都有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他就是元代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为了赈灾,60岁而客死他乡的官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名句。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殊途同归,发自肺腑,深深地扎根于百姓的心里,余响袅袅,历百代而不衰。真正为百姓鼓与呼的人,百姓永远记着他。至于张养浩祖籍是历城还是章丘皆为次要,他的祖父就生活在白山下的相公庄一带,这是无疑的,可以说是长白山养育了张家的血脉。

说到长白山脚下的相公庄,就不得提起另一位文化名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名相房玄龄。房玄龄是大唐初年着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出身书香世家的他乃纯正儒生,祖父即官至吏部尚书,终生效父饱学而清白,担任首宰辅佐太宗二十载。史书记载,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言、自甘卑下、常行让贤。"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赞言。作为一名雅士,他颇具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勋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英贤。这或许是灵秀的长白山赐予他的智慧吧。山下相公庄的入口处立有"名相故里"的牌坊,这"名相"指的就是房玄龄。不,何止是房玄龄?还有元代的张友谅、张斯立,元代史学家张起岩……这些人的名字就像长白山上空的星星飘荡在岁月的天幕上,发出璀灿的光芒,令后人骄傲而自豪。

漫步于山顶的八仙台上,历史的烟云不时从山腰飘过,俯视山下的田野村庄,思绪再次发散开来,令我想起一个至亲的乡党加文友韩庆祥先生,他的家乡就在长白山脚下。年过七十的他,自幼酷爱文学,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笔耕不辍,凝结着岁月风霜的一篇篇散文经常见诸报端。据韩先生讲,仅他家乡所属的相公镇,自元代考取进士名举者达28人、闻人贤达30名。新中国成立后,走出去的以中科院院士、自动控制理论专家张嗣瀛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党政官员就有百人之多。特别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奔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学子每村都有几十名,博士生、研究生多得如同长白山上的树,数也数不过来。每当如数家珍般说起这些数字、这些从家乡走出去的英才,韩先生的脸上都焕发出自豪的光彩。

韩先生经常讲,一位政治家、一位思想家、一位文学家能让后人记住或流传下来一句话就足够了,99.9%为理想而奋斗奔波的人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汗牛充栋的文章,有多少写成之时就是成为垃圾之日?他还说,没有群众就没有英雄。之所以历朝历代造就了几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人物、文学大家,就在于是有强大的民众基础的结果,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现象。人生享受的是为理想奋斗的过程,至于功名那是副产品,那是交给时光去办的事了。我是一只鸟儿,或许留不下痕迹,但毕竟从蓝天上自由地飞过。这些思想,应该是大山给他的启发吧?

近日,又看到韩先生在报上发的一篇文章,是写他孙子的。9岁的孙子就能看出一条街巷民国年号标识的错误。这小家伙还自编了一首《历史儿歌》:"秦朝东西汉,三国分三半""南北朝并立,时近二百年;隋统一乱世,唐青出于蓝。五代六十年,各有十几年""清晚外国乱,灭清孙中山;洪宪很短暂,民国根基建。""五个总统换,一战已打完(1916-1917):抗日战争始,接着是二战……"这是我支离破碎地记下的几句。听着这带着几分童趣的儿歌,使我不得不又仔细地审视眼前的这座山,它所凝结的文化元素太多了,多得就像那一块块山石普通而又厚重,尤其是它的文脉就像那柔软的山脊一样,连绵不断地伸向远方。

坐班

文/李文明

我们学校在一个镇上,学校规模不大,只有700余名学生和50多位老师。

十几年前,学校有三名女老师先后离开岗位,和丈夫去外面做生意,如今都发了不小的财;前年夏天,又有两名女老师请了病假,两人也是常年不来单位。几人虽不上班,也没有按规定办理正式的离岗和请假手续,但瞒上不瞒下,有问题校长给扛着,虽不在岗,但工资照领,个中秘密,大家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前些天,上面下发了一个文件,由财政、人事、教育、编制和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学校的人员"吃空饷"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其中有一项就是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按照文件要求,各单位先进行自查自纠,在此基础上,联合检查组再深入各单位进行专项检查。

我们校长的一位亲戚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领导,他从那里事先得到了消息,便给几个常年不上班的女老师打电话,说上面搞检查清理,叫她们立即来单位上班。

周一早上,两个在省城做服装生意的女老师一块来到学校。她俩一人开着一辆二十多万元的小轿车,停在院里十分耀眼。过了一会儿,另三位女老师也相继来到,其中有两个是丈夫开车送来,只有一个是坐班车从县城赶过来。

校长给她们把事情简单说了一下,然后就叫她们分别到四、五年级的教师办公室去"坐班".几人过去,跟在场的老师打了个招呼,找个位子坐下,说了会儿话,别的老师要去上课,她们几个没事可做,便凑在一起闲聊玩手机。

一连几天,几位女老师都是只上班不工作。虽然天天"坐班",可学校的所有工作早在开学时就都安排就绪,她们没课上也没别的事做,就在办公室说笑闲玩。她们有教师身份和教师编制,工资也一分不少拿,但她们俨然像局外人,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她们无关。

周五上午,检查组一行六人来到我们学校。他们把人员花名册、签到表、工资表、课程表等翻了个遍,又是查身份证又是照相,折腾了一个上午,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校长早都叫人暗中做了准备,他们还能找出什么破绽?去饭店吃过午饭,他们便驱车去了别处。

检查组前脚走,几位女老师紧跟着便离开学校。一切恢复平静,她们仍然拿着工资去做她们的生意,去照料她们的家庭,而别的老师,仍如老黄牛般,在教学一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