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父亲的经典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描写父亲的经典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描写父亲的经典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我的父亲…!
父亲,在每个人心中都无比伟大的字眼。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有不可比拟的分量的字眼。他。影响了我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我的思想。他,就是我那如山般的父亲。
我的父亲,出生在60年代,那个年代似乎参杂了许许多多的朝代因素,比如说相亲,等等……
听奶奶说,我的父亲在我这么大的时候根本管不住,非常的淘气。我听了之后就觉得非常好笑。父亲那不苟言笑的面孔竟然很淘气,真是看不出来啊。那时的父亲也是和我一样根本不爱学习,他早早就辍学了,每天和一群幼时的伙伴,打架,玩闹。不管不顾的,和在我心中父亲的形象俨然不同。 记得父亲和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好好学习,可是我偏偏学习成绩不好。唉!也许是遗传把。
父亲,一个为了生活而永不会倒下的男人,我心中永远屹立不倒的偶像。记得小时候转学,所有的家长都来送孩子,父亲,母亲因为赚钱没有来送我,我心里好像有种低落的感觉!后来慢慢长大了,才知道父亲那是在变向的为我们这个家好,如果没有他那没日没夜的工作,我想我也过不上这锦衣玉食的生活。父亲原来是搞矿产的,经常要搞炸药一些东西来增加矿产量,所以那几年国家严打私挖乱采,炸药买卖很严重。父亲点背,坐进了局子里,一直6年,母亲那时一直抱有希望的走后门,把父亲早点弄出来。可是花了很多钱,也只是给父亲的生活稍微改善了一下。
父亲不在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的是什么!只是一直想给家里赚钱,于是我学着别人借高利贷,借了不还的我就动手。那时我的真的变的很坏。后来有一次,我把一同学打的太严重了,赔了钱。我才停止了那种潜意识上继续犯罪的想法。后来父亲在局子里慢慢稳定了,当厨师。看过父亲几次,每次去之前都想好了说什么。可是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张不开口。知道最后临走的时候想说一句:爸爸,你好好的。可是这句话最终还是被泪水代替,我知道自己不是懦弱的人,可是为什么连句话都说不出口。
父亲,永远是那样子,不知疲倦地说着那句我都觉得腻的话:好好学习!
父亲的黑峪湾
文/欧阳清清
走上一条长长的斜坡,穿过田间迂回的小路,眼前便出现一个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从山坳里流出的泉水,渐成一条小溪,到平地已时断时流,弯弯曲曲,将盆地分成了两半。溪这边,名叫龟凸,是一个形似乌龟的山丘,如一道天然屏障把这块小盆地与外界隔绝。溪那边,就是黑峪湾。湾里的山三面相连,如一道弯弓;湾前入口处,有一排小青瓦平房,神似弓弦。那就是父亲的家——我儿时的乐园。
记忆中,我们家不曾养牛种田。所有的田地山林都被父亲与别人调换,集中在黑峪湾。湾里的田地没有坪里的肥沃,湾里的树木没有远山的粗大。那时候,乡邻们都笑我父亲傻。父亲自有主张,跟也有些疑惑的母亲说:"我们不能像别人那样,没钱就让孩子辍学,我们一定要送孩子们都考上大学,光靠养牛种田不行,要创新才能致富,把田地调在一起,便于管理,才好搞经济园林。"母亲也是知书达理、勤劳勇敢的人,天天和父亲一起,扛着锄头、扁担,开荒、施肥,早出晚归,酷暑寒冬都不歇息。就这样风里雨里几度春秋,贫瘠的黑峪湾,整个摇身一变,成为另外一番美好的景象:
一眼望去,家的四周,到处都是绿葱葱的桔树,满园满山。春天,淡白色的小桔花开了,连湾里的空气都清香怡人;秋天,有些桔树因为嫁接的缘故,在同一棵树上既红着桔子,又红着橙子和椪柑,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父母笑得合不拢嘴。
屋前,有一个大鱼塘,是父母两个人泥里水里一锹一锹挖出来的。每天近黄昏的时候,鱼群就会在水面上游来游去。有白鲢、草鱼、鲫鱼,还有红尾巴的鲤鱼、扁肚子的鳊鱼等等。父亲将一背篓新鲜的鱼草撒向水塘,很快就被鱼儿们衔来扯去。山村很静,只听见鱼吃草"咔嚓咔嚓"的轻响。偶尔,还会有红色的鲤鱼跃出水面。夕阳下,鱼身金光闪闪,水面波光鳞鳞。这时候,父亲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鲤鱼跳龙门",即兆丰年,又是父母对三个孩子的希望啊!
屋旁,还有一个小池塘,塘里栽有莲藕、荠米。靠山坡的塘面上,还搭有棚架,爬满了香瓜和苹果瓜的藤蔓。父亲还在屋前,种植芍药、木芙蓉,花开的季节,那般繁华富贵的景象,在寂寂的山湾,又给人一种很是平和安宁的美好感觉。有时候,各种各样的粉蝶儿在树间花间、瓜果绿藤间飞来飞去;小青蛙蹲在滚满露珠的大荷叶上呱呱叫着;小蜻蜓立在亭亭长长的荠米叶尖上纤纤弄影;白的、粉红的荷花竟相绽放。莲子成熟的时候,摘一蓬,吃几粒,清香可口。
水塘边有一片竹林,父亲利用农闲,就会织几个箩筐背篓,挑到集市上去卖。春天的时候,竹笋疯长,母亲就会掰几根做菜吃,鲜嫩鲜嫩的。夏天,竹林里有一种小藤总会开一种像蝴蝶一样的小花,我叫不出名字来,煞是好看。竹林那边,是一泉水井,父亲将它淘得清澈清澈,井水清甜清甜。有时候,总会看见井壁上密密麻麻爬满了小虾子,它们是在干什么呢?有一次听见父亲跟正在洗衣的母亲说:"虾子都在争上游呢!我们一定要让三个孩子长大有出息。当初想把家园建成这个与众不同的样子,主要是想致富,再个也是想着美化家园。我们累了的时候,看看荷花,吃个甜瓜,也是心中的情趣安慰,又可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兴许还能启发他们的智力呢!"
父亲的这番心思,确也没白费。真要感谢我们那伟大优秀的父亲!小时候,家园里一年四季春秋变化的景象,确实激发了我对于绘画和诗文的爱好,经常手拿一本唐诗宋词在荷塘桔园想象书中的意境,背一个小画夹描绘荷花荷叶的千姿百态……我读书时候的作文,也常被老师当成样本在班上宣读。长大以后,儿时那美丽家园的映象,一直像金子一样闪耀在记忆里。如今,我依然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以及在心中常存的那种美的意境、如诗如画的馨香,不能不说是小时候环境熏陶的结果。那份美好浪漫的心境,总是温润着我时常被世俗杂事困扰的心。这些,都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父亲,正因为父亲的这种创新精神和生活情趣,使我们儿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过得很好,也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
可是,那样美丽的家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忆中,有好几次涨大水。有一回,一连好几天大雨滂沱,将鱼塘的堤坝冲垮了一个缺口,虽不停打桩拦网都无济于事。父母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一齐跳入水中,努力想用身躯堵住缺口。可是,苍天不长眼,雨一直不停,缺口垮得更大了,好大一条条的鱼就顺着缺口被冲到溪水里流跑了……直到如今,父母双亲并肩携手站在危险的洪水中,拼命想堵住缺口的情景,那伤心憔悴的脸,焦凄无助的眼神,一直在我脑海中激荡,每次想起都忍不住地心痛、泪流。
父亲一直都很坚强。每次不顺的时候,父亲就跟母亲说:"我们还可以从头来,要往好处想。"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常听父亲说这样的话:"再过几年呀,咱家的收入就可达好几万呢。"可是,每年父亲满怀希冀,每年都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让父亲的梦落空。不是旱灾减了桔子的收成,就是水灾冲毁了鱼塘,收成好的时候,又卖不了好价钱。想想父亲年年的希望年年的失落,就心痛。可父亲却一直那么乐观,刚铁男子汉,什么也扑灭不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我,真的很佩服我的父亲!也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让我在生活中,渐渐地学会乐观和坚强,永远不对人生失去美好和希望。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父亲和母亲一直咬紧牙关,节俭得天天吃咸菜,忙累得走路打瞌睡。可无论多么为难,都不让我们辍学。农活再忙,也不让我们插手。只是每到暑假,父亲就要我们去做几天农活。那时候,烈日炎炎,知了燥鸣,湾里象个大蒸笼,很少有一丝风。只一会儿,我们就汗流浃背,酷热难当。到中午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父母就会让我们回家休息。可他们却还在地里忙活着。乡邻们都说:没有谁能象你们父母那样吃得起苦。这时候,我们才更加体会父母常年累月的忙碌辛累,也就更加珍惜父母用血汗给我们争取的读书机会。正是父亲的这种教育督促方法,我们三兄妹读书成绩一直很好。
可是,正当我哥哥大学即将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和姐姐也已上了高中,眼看苦日子就要熬出头了,可我们勤劳的母亲,却因身心劳累过度而病逝了。母亲走后,我们三个孩子都充满了愧疚,觉得我们就像三条吸血虫一样,吸干了父母的血汗。我和姐姐想辍学,不忍心将三个人读书的重担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可是,父亲却坚持要送我和姐姐读书。我们那伟大的父亲啊!在那样凄惨的日子里,是怎样忍受着心中丧偶的悲痛,是怎样战胜一个人的孤单无助,拼命地干活挣钱,硬是坚持送我们三姊妹都读完了大学。其间的心酸往事,不忍去想,也不敢去想。只是很想对父亲说一声:"亲爱的爸爸,您辛苦了。"
最近几年,感觉父亲老了。父亲自己也说:"身体现在不比往年了,屋后那块大石头,年轻时我能一口气搬起来扔好远;前些年,我就只能把它搬起来滚动几下;如今,我再也搬不动了。"还有一次回家,父亲指着新开挖梯田上留下的几棵长得比较粗直的杉树,笑着说:"这是‘黑包车’(土语:指棺材)材料。"我一听心里一紧,心痛地抱着父亲:"傻包,不许这么说。"可父亲仍说:"女儿啊,爸爸长命百岁也总有那么一天的。"我的眼泪就哗啦哗啦地涌了出来……
去年,父亲一个人,一锄一锄,一担一担,开了一条山路。从家门口左边伸向湾里,又从山顶迂回至家门口右边。父亲说桔子丰收的时候,收桔的车子就可开到湾里来。今冬,父亲又一步一步,翻山越岭,从六百米以外的水库一直到黑峪湾的山顶,都埋下水管,引进自来水,这样一来,菜地、果园就再也不怕天干地旱了。今年春节回家,看见父亲还在山上挖呀挑的,都快五六十岁的人了,正月初二都不歇息!我们都心疼地劝他:别挖了,歇歇吧!父亲却说:"哥哥还没买房子呢。你母亲走后,哥哥先毕业,没娘的孩子,刚参加工作也才二十出头,就勤勤俭俭地帮我一起供你们姐妹俩读书,哥哥辛苦了,我心疼呢!在省城买一套像样的大房子要好几十万吧,我还想给哥哥帮一点啊!"哥说:"我和妻子都有好工作,暂时小房子也能住,今年我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也有些奖金,领导重视着呢,我们自己会过好的,您就不要操心了,安心享受一下晚年吧。"父亲仍坚持着:"反正一天到晚光玩也没意思啊,每天做一点农活,在湾里转悠转悠,只当活动活动筋骨,强身壮体呢。"唉!听之有理,可明明是那份伟大的父爱不息!
父亲啊!看着您日渐苍老的脸,那晒得黝黑的皮肤,那干裂粗糙如树皮的双手,那因日夜劳累不知已摔损了几根的肋骨,那因风寒雨淋省吃俭用引起的腿疼,女儿的心真的好痛。父亲啊!您当真为了儿女,为了这个家,要累得粉身碎骨吗?父亲啊!现在三个儿女都已参加工作成了家,我们会过得好好的,您就放心歇歇吧!
黑峪湾啊黑峪湾,山似弓,家似弓弦,若子女是箭,父亲便是那顽强的射手,穷尽毕生的精力,也要拉起弓,将我们一个一个地射向远方,射向他所期翼的高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啊,女儿心中唯一的祈祷:望您健康,望您长寿!
父亲追星
文/刘宏伟
"嘿……这回总算是亲眼看见毛主席他老人家了!"父亲满头大汗地走进屋,边脱鞋边冲我说着,满脸兴奋,眼角的皱纹舒展开了不少,很久没见到他如此神采飞扬过了。
初春的京城,乍暖还寒,而父亲却在这样的天气里,累成这样,歉疚的心绪瞬间将我淹没了。都怪我,没有事先查查毛主席纪念堂的开放时间,害得父亲跑了三趟,才如愿以偿。
父亲一行来京,只安排了三天时间,都惦记着家里的农活儿。要想逛遍偌大的京城,这点儿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挑几处重要的景点看看了。因此,我将他们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奥运场馆、长城。
像所有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的父母一样,父亲对我的安排,并没有意见。从僻远的巴山一隅来到京城,他有些慌神,也不顾上提意见。只是从故宫出来,一进天安门广场,我就发现父亲的神情有些心不在焉,四下张望,像是在找寻啥东西。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拍照时,父亲突然神情激动地冲我嚷道:"老幺,对面那个房子就是毛主席纪念堂吧?我在电视里经常看见。"
我恍然大悟,原来父亲一直惦记着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反正近在咫尺,我便带着父亲朝入口处走去。一看关上的护栏,才知道纪念堂当天没开放。
"哦……原来星期一不对外开放。"失望和无可奈何,爬满了父亲的脸。在纪念堂四周转悠了一圈儿后,他才恋恋不舍地赶往下一个景点。
第二天中午,从颐和园出来时,我原本计划带父亲去奥运场馆看看,父亲却面露犹疑,追问再三,得知他还想去毛主席纪念堂看看,只是不好意思开口。于是,我们一行人再次浩浩荡荡地换乘地铁,直奔毛主席纪念堂。到了堂前一看,依然冷清一片,不像有人参观的样子。一打听,纪念堂只在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8—12点钟才对外开放。
"唉……上次该打听清楚就好了,又白跑了。"这次,父亲脸上的失望更浓了,神情凝重,久久地打量着眼前的毛主席纪念堂。
回住处的路上,父亲一直闷闷不乐。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村民茶余饭后摆龙门阵时,父亲最爱讲的就是毛主席的故事。"毛主席这个人,那是相当不一般的,古今中外,都算得上号的伟人",话语里总是充满自豪和敬佩,仿佛发生在毛主席身上的那些事情,跟他有啥直接关系似的。父亲还会发出一句感叹:"这辈子,要是能亲眼看看毛主席,那才算是没白活一场。"
毛主席成了父亲心目中最崇拜的偶像,宛如一颗明星,照耀着他朝耕暮归的苦日子。
其实,父亲对毛主席的一生,并没有做过详细的研究,甚至连我念高中时买给他的那本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他也只是粗粗地翻了翻,总说"毛主席的事情,那还用看书。"
在我的印象中,毛主席对父亲而言,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层面,是对一个救民于水深火热中的伟人的心仪和崇拜,对于接受滴水之恩也要跋山涉水登门说上几句感谢话的山里人而言,这份恩情,比天还大。按时下流行的话来讲,父亲是毛主席的铁杆粉丝。原来这么多年,父亲的心愿一直没有变过。
想到这里,我侧身对父亲说道:"明天咱们再去一趟,明儿一早去,肯定能看到!"
"真的?还能去?"父亲满脸惊诧,继而欣喜,旋即又黯淡下去。他知道,此次的行程太紧了,同行的亲友还有好几个景点没去参观呢,不好意思耽误他们的计划。
"没事儿,早点儿出发,看完再去别的地方也来得及。"见我如此说,父亲的眼里重新燃起了一线希望。
第二天天没亮,父亲便早早地起床了,催促着亲友出发。因要上班的缘故,我没能同行。
进屋后的父亲,连外套都顾不上脱,一如发现了"新大陆"的孩童一般,神情激动地冲我讲起了他的见闻和感受:"毛主席就躺在正中间的水晶棺里,……我还献了一束花,你是不知道,看的人太多了。我想多站会儿都不成,后面好多人等着呢。感觉毛主席比电视里见到的好像要瘦些……"
在我的记忆里,即便十多年前我跟二哥相继考上大学,父亲都没有如此激动过。看来,这次回去,他那些关于毛主席的龙门阵,肯定摆得更带劲儿,更有滋味儿了。
原来,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是父亲此次来京的主要目的。亲眼见见毛主席,是他今生最大的夙愿。
一直到离开,那抹心满意足的微笑,始终荡漾在父亲的脸上。
父亲的故事
文/罗瀚
老宅的西边,有一块篮球场大的坟茔,墩台上相当一部分逝者都长眠于斯,坟头的杂草在时空的变幻中青黄更迭,坟脚下的洋姜芊绵茂盛,加上坟上飘动的五色清明吊,构成了原野上一幅另类风景。我每次回到故乡,走进祖坟墓地,总要在父亲坟前驻足守望,对父亲无尽的思念随之袭上心头。恍惚中,一个理着光头、穿着青色家织布外套,上嘴唇有一小块红色胎记、身材瘦弱的长者一路咳嗽着走到了我面前……
父亲1926年出生于监利县柘木乡池口村一个穷苦家庭,上头还有一个大他四岁的哥哥。父亲九岁那年,爷爷便离开了人世。不久,嗜牌成瘾的奶奶便丢下两个亲生骨肉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他乡。在那积弱积贫的旧中国、灾荒连年的年代,没有一点生存能力的孤儿想要活命谈何容易!尽管父亲两兄弟有自家叔伯的周济,也难摆脱生活的困窘。为了活下去,兄弟俩只得沿门乞讨。有几次,还被恶狗咬得鲜血淋漓,从小便饱受了人间的痛苦与世态的炎凉。
随着年龄增长,兄弟俩成了财主家的放牛娃,看到同龄人都进入了学堂,伯父做梦都希望弟弟能识文断字,以后安身立命不受人欺负,可家徒四壁,哪来学俸钱?后来听说,当地黄明权先生的私塾差一个做饭的小伙计,伯父把父亲介绍过去。父亲便每天做饭、洗衣服、扫地,把事情做完后,再躲到墙角偷听先生授课。
父亲读书的悟性与生俱来,非常人可比。每天上课,先生拿着戒尺,闭着双眼,摇头晃脑在讲台上念着诗经,父亲就在外面跟着小声念;先生手把手教导学生写毛笔字,父亲就用木棍在地灰中一笔一画地临摹。不久,父亲偷学的秘密被黄先生发现了,黄先生拿出书本要他读,父亲闭着眼睛就能背;先生拿笔墨要父亲写几个字,父亲就在纸上如行云流水写出了"我想读书,但家里很穷"的心里话。
先生看着眼前这个消瘦的孩子,眼泪夺眶而出,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教的十几个学生,天赋与求学的精神不及父亲一半。"孩子,从明天开始,你把事做完后,可以进教室旁听。"听了先生的话,父亲欣喜若狂,激动得一个晚上没有合眼,第二天刚交五更,父亲便起床洗衣做饭,忙个不停,做完后便搬把椅子坐进教室角落,静静聆听先生的教诲。没有书本,只有几张破旧的书纸和杨条削成的木笔,就这样,父亲边打工边读书,成绩出类拔萃,诸如《中庸》《大学》《左传》《论语》等四书五经都能横读倒背,铭记于心;写出的文章字字珠玑,暗藏锦绣,顺利通过了三年一次的乡试。父亲还想继续求学,怎奈囊中羞涩,无法实现美好的读书梦。
伯父安慰父亲:"仁雄,你就教书吧,也能混口饭吃。"于是父亲一心一意地办起了私塾馆。解放后,父亲被转为公办教师。
父亲执教杏坛三十余载,对教书育人情有独钟,一腔忠心日月可鉴,培育楠梓众口成碑,不畏邪恶秉性刚烈。在柘木乡熊王小学当任校长的一个晚上,睡梦中的父亲隐约听到学校猪圈内有响动,当即起床,轻手轻脚走近想看个究竟。突然从黑暗中窜出一个人,手拿杀猪尖刀对准父亲便刺,好在父亲从小习过武,见寒光闪闪的刀锋指来,马上将身一躲,这一刀还是将他的右手虎口剁开,顿时血流如注。父亲忍痛飞起一脚,踢到那人的下身,最后在闻讯赶来的村民帮助下,将那偷猪贼擒住。
父亲对教育的执着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一次,高烧过后,父亲的嗓子完全嘶哑,根本无法发声,而当时医疗条件又相当落后,同事们都劝他休息几天。可父亲不答应,最后想了一个土办法,捡来粉笔头子,把它们全都碾成粉末,再泡进开水服用。三天过后,父亲的喉咙终于能发声,又站上了三尺讲台,开始自己的执教生涯。
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矢志从教、百折不回的精神成为了柘木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影响着一代一代的教育人。
父亲是一个忠诚的教育工作者,然而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生前谈及对家庭的关照,父亲总是愧疚难当,潸然泪下。1954年,江汉平原内涝外渍,长江流域洪水滔天,当时我家墩台低塌,母亲刚生二姐在坐月子,然而无情的洪水慢慢袭上墩坡、袭进茅棚,床都浮了起来,母亲一面小心地照顾着姐姐,一面还忙碌家务,每天都涉着齐胸深的水,到菜园摘黄瓜、豆角,在床前的榻凳上做饭。有几晚母亲听到床底下水中发生异响,以为是二姐掉到了水中,仔细一看,原来是随水而至的大鱼在"闹事",在那生与死的煎熬中,母亲除了倚门观看水情,更多的是巴望父亲弄点吃的回来,帮忙照顾小孩。然而日复一日,不见父亲踪影——他在外一刻也没有消停,每天都穿梭在风雨之中披星戴月抢渡灾民。由于长时间风吹雨打,父亲终于倒在救人一线,最后落得肺结核病,后来也是肺结核断送了父亲的性命。
令母亲不能容忍的是闹饥荒的年代,没有什么比饥饿更痛苦,母亲只得去附近菜地偷些菜蔬,靠做"贼"来维持两个姐姐的生命。即便父亲有时匆忙回家,也不能给妻小半点生活上的关照——父亲在学校也正饱受着饥饿的煎熬。他除了自己要坚强地活着,还要带领师生们勤工俭学,照顾几十个与饥饿抗争的学生。
父亲的病也并非不治之症,在武钢上班的叔叔曾多次打电话要父亲去省城治疗,可父亲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他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会落得人财两空。
1972年9月7日,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晴好日子,父亲一大早便起床了,脸上挂着久违的笑容,牵着我的手到墩上买鸡蛋,为我即将来到的生日作准备。母亲责备他,说小孩子过生日,用不着如此认真。父亲却笑眯眯道:"今年跟儿子过一个生日,不知明年我还在不在人世呢。"父亲那番话深深烙在我的心里,那是如山的父爱,是情感的传承,也成为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如父亲所说那样,三天后,在东边房间后面的竹床上,父亲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我8岁生日还差三天。
暑去寒来,花开花谢,在老宅西边的坟茔里,父亲静静地躺了四十二年。四十二年中,几乎每天,母亲都要望着父亲的坟墓发呆,无尽的思念难以言表。我们姊妹也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是的,父亲在生尽管没有给我们物质上过多的照顾与帮助,却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父亲
文/万俟绿
和朋友吃完饭回来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忘记带钥匙,就在门口坐了会,才想起来刚才吃饭的时候,父亲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
短信真的很长,除了必不可少的关于我这个长子的私事和公事的问题外,又多了几项,关心弟弟高考成绩时挨呲了,已为人母的妹妹又闲他吝啬,家里伙食不好了,还一条,奶奶去世三年了。
我知道,肯定是家里谁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无意的眼神,引起了父亲对儿女的爱的矛盾纠结又不甘心的连锁反应。而这所有的原因都无非是归结于一个词-罗嗦,我们谁也不会想到细腻或者无微不至之类的话。
父亲还没睡,即使躺下也不会睡着,我猜。
我刚打通了家里的固话号码,没来及有人接听,突然换拨了父亲的手机,我感觉这样会更好。
果然,父亲没睡。
"老爹,我就知道你没睡觉,哈哈,今天父亲节"我尽量让自己开始的语调显得轻松诙谐,不想让父亲萌芽的忧伤思绪蔓延开来,困扰他一夜。
父亲只会记得还有几天弟弟高考等类的日子,从来不会记得这些节日,只知道能接到儿女不时的问候,天天就是节日。
"嗯,父亲节,你这么一说我也不累了,心里也舒服了,你怎么还没睡觉啊,吃饭了没?"父亲略带忧郁压抑的说。
儿女的问候永远都是父亲源源不断的动力。
原来,已为人母的妹妹,少了以前只为人女的乖巧和单纯,开始牢骚不断,嫌父亲吝啬不舍得吃穿,家里伙食不好,委屈了她和孩子,父亲只疼我和弟弟什么的,尽管抱怨满腹却又不想回婆婆家。而弟弟刚刚参加高考,父亲越是关心心切,叛逆期的弟弟越是没有好话。所以,父亲说我们一个个都这样,不能理解他的苦衷,我说他疼弟弟,弟弟说他疼妹妹,这会妹妹抱着孩子,又说他只能自己的两个儿子,不疼外孙。父亲满腹辛酸和委屈却又不知如何表达。其实,我一直都能理解父亲的每一点感受,却又同样理解妹妹有孩子后的那种母爱,所以我没办法说什么,只能拿弟弟小不懂事说事,然后宽慰父亲。
突然想起08年8月父亲送我上济南上学时情景,到了我们学校,用根本不着边的普通话和我同学聊着天,当成我一样的唠叨个没完,然后还要说济南是城市,要说普通话,这样是为了不给我丢脸,我哭笑不得的狼狈,其实那同学是我高中同学。在宿舍的时候,一会让我吃,一会让我喝,他去帮我套被罩,忙得手忙脚乱,却一口水都没喝,最后愣是我自己整理好了被子。事实上,要不是这次,他这几十年都没做过套被罩这样的小事,都是我妈妈做的。舍友都在看着,虽然都并无恶意,却也咯咯的笑个没完。父亲临走那会还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大家一句话,要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得学会尊重别人。后来这句话一度成我同学的善意的戏谑之词,到最后竟然是这句话记忆最深。送父亲上车那会,我竟然非常的不舍,有股热流涌上心头,心里却满是心酸的流泪。
老爹,其实您的每一个动作,言语,关爱,我们都记着呢,只是我们不想那么矫情的说出来罢了。
每次我和妹妹在外打电话回家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说俺妈呢,今天母亲节,我们想找俺妈拉拉呱诸如此类的话,而此时父亲总是故作若无其事无所谓的样子把电话给我老妈,其实自己一边嘟囔着怎么没有父亲节呢,一边在我老妈旁边趴在电话上听我们说话。其实我想说,老爹,有父亲节,只不过父亲节比母亲节晚几天而已,还有,我们是故意喊妈妈气你玩的,呵呵。
父亲总会以自己儿女任何一点的进步而"沾沾自喜",也总会因为我们无意的一句"冒犯"而黯然神伤。他这大半辈子都在数量上平衡着对子女的爱,却从来没在质量上打过折扣,却还要忍受来自儿女的怨言和不解。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三件事,一个是那个时候没有坚持让我妹妹继续上学,少学了很多文化知识,耽误了一生。另一个就是给我弟弟教育晚了,对他疼爱不够,所以后天努力弥补。最后一个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没能好好的孝敬自己的母亲-我的奶奶。
父亲对儿女丝毫不马虎,对自己的父母亲却也是孝爱有加。奶奶去世的这几年,父亲时常念叨,逢年过节,总会带着我们去奶奶的坟前唠唠,让她看看自己的孙子孙女健康的成长,我们家还算过得安稳,生活还行,我爷爷也很健康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事情。作为长子的我,总是不时的为无法减轻父亲的某些方面的压力和不能替之排忧解难而感到自责,所以我在一直在下决心,请您原谅我没实现之前没法告诉您。
父亲的唠叨,就像空气,习惯了总以为那是理所当然,少了却又难以生存,我们理解,我们明白,其实我们都明白您的苦衷,您不要自责,我们对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怨言了,我们一直都惦记着你呢,只是不善言辞罢了,我们在心里非常感谢您赐予的这非凡位大的父爱,您不用太操心,多注意休息就行,我们都长大了。
我们一家人过得都很好,父亲您的辛苦,我们真的都铭记在心,您应该知道我们最享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唠嗑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自在,短暂而长久。您不是经常抱怨没有父亲节吗,这次我就衷心的和您说,今天就是父亲节,老爹,您节日快乐,为这个家,您辛苦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惹您生气了,您放心,您大儿子,小儿子,闺女,都会好好的努力,不让您失望的。
我思考良久,
生活的沧桑,加之的儿女的不理解,使近天命之年的父亲那张脸上更镂刻着岁月的残忍。从小到大,这是第一次写父亲,我以为父爱是无言的,更是任何华丽的词藻都无法修饰的,但是这一次,我无法无动于衷。
最后衷心的说一句,爸,节日快乐。
父亲,天下的父亲,都节日快乐!
写在父亲节 万俟绿
爱牡丹花的父亲
文/丁朝晖
父亲一生喜欢种花养草,但是在他种植的众多名花中最爱牡丹花。
家中门前种有4株牡丹,是父亲4年前从朋友处移植过来的。可能是应了诗人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之语,这4株牡丹落地即生根,而且枝繁叶茂,花香怡人。
每年4月牡丹花开时,酷爱牡丹花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为众多赏花客中的"超级粉丝".父亲退休前是生产系统的"老机关",每天埋头生产协调,与种花养草没有任何联系。2006年父亲退休后,应朋友所邀,在小区当上了"绿化部部长".在小区种植的诸多鲜花中,父亲最喜欢的还是牡丹花。刚开始由于技术原因,新移植到小区的牡丹花培育屡屡失败,父亲为此情绪很是失落,常常唉声叹气,声称再也不种牡丹了。
2010年开春,我从花卉市场买回几株牡丹想安慰父亲。那几株牡丹都是一尺多高,芽尖殷红似血,叶子碧绿似玉,让人观之爱不释手。父亲抽了几根烟,没有说话,却小心翼翼地把牡丹栽在小区的花房里。从那以后,父亲工作之余天天抽时间侍弄那几株牡丹。他还让我从网上查阅了牡丹的生长习性,悉心地呵护着那几株"宝贝疙瘩儿".
当年,父亲精心培育牡丹,在那一蓬蓬碧绿的叶子上争先恐后地长了二十几个绿色的花苞。"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一夜之间诸花齐放,花开富贵,满园飘香。这时,父亲"献宝"似的不停地打电话,邀请老家的亲朋来参观"宝贝",因为承诺管吃管住,让一家人忙得身心疲惫,独父亲高兴得一天到晚合不拢嘴。
经过父亲的精心栽培,每到芳菲4月,家门口的小院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牡丹园:盛开的牡丹花千姿百态,各自吐着芳香,一朵朵姿色各异的牡丹花竞相绽放在枝头,黄澄澄的似金,红艳艳的似火,乌亮亮的似墨……清风徐来,牡丹花随风摇曳,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充溢着小院子,花香引来了一群群蜜蜂和一只只花蝴蝶,让其在花丛中流连忘返。
小区的邻居也到我家赏牡丹,大家都对父亲养的牡丹花赞不绝口。父亲看着那一朵朵色彩缤纷、风姿绰约的牡丹花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来,不厌其烦地讲解着牡丹的种植诀窍和生活习性,俨然就是一个资深讲解员。
春天又来了,我默默地看着即将盛开的牡丹,想起了已经离我而去的父亲,一种别样的情愫涌上心头,思绪在花间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