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亲情的文字

2023/09/06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亲情的文字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亲情的文字(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母亲的光辉

文/周彦娜

母亲今年已经55岁了,随着苍老,她的身躯显得愈加渺小。可是作为她的女儿,我却从未觉得她如此"引人注目",她的光辉与日俱增。又或者,我并未认真留意过,这些光辉。

母亲的一生都是辛劳的。

在母亲应该上学的年纪,因为长兄已婚生子,为了充分利用更多的劳动力,外婆便让母亲待在家里带小孩。于是,带孩子、做饭,甚至下地干活,代替了母亲的学业。我难以想象,当时年龄尚小的她是怎么做到这些的,但是母亲没有怨言。相反,回想这"不公平"的安排,她感谢外婆教会了她许多家务。

自我"意外"出生后,我们搬离了老家。印象中,母亲一直在疲于赚钱。母亲在卖面皮的时候,白天顾不上吃。晚上回来后还要继续为第二天的生意做准备,只是将就吃一些剩冷饭。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因此落下胃病。母亲还做了些别的生意,很多人会嘲笑她算不了账,可是我知道,她在尽心尽力。她做这些,都是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我们兄弟姐妹逐渐成家后,母亲就轻松了许多。她喜欢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当然,她也得帮带她的宝贝孙子。事实上,需要她操心的事情仍然有很多。

奶奶得了脑梗已经有十年了。这些年,母亲一直伺候着奶奶。虽然有时候还要受奶奶的责骂,她也并不计较。这两年我才从旁人口中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母亲和奶奶的故事。母亲自结婚后,就担起了所有家务活,而奶奶一直对她并不友好。有时候我心里想,如果是我,我会不计前嫌地照顾奶奶吗?不,我做不到。我们通常会说,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我们难以做到友善对待一个曾经对我们不好的人。而母亲做到了,也正是这一点,让亲友们对母亲很是敬佩。

这是我眼中的母亲,然而,她自己并不觉得辛苦。说起过往,母亲的脸上总是面带微笑。她总认为,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事。

以前的我并不理解她。比如,我忍受不了她的唠叨。在我叛逆期的时候,经常和母亲顶嘴、吵架,甚至"嫌弃"她的唠叨。长大后,我逐渐明白,这是源于母亲的善良,她总替别人操心。当然,这也与她读书少有关。结婚后,母亲总打电话让我回家,要张罗着给我做好吃的。母亲的厨艺绝佳,在亲友里获得一致好评,而我不想她那么劳累。因为只要一回家,母亲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厨房里,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她还是像以前一样,觉得只要是为子女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

我的祖父母

文/青青草

我的祖父祖母是投在我身上希望最多的人。其自强的性格,自尊的人格,深深影响了我。我的祖父乃是一个精明强干吃苦耐劳的人,而祖母是一个持家的人。听祖父说他年轻时经常为挣些工分或钱拉车走几天的路程,且为了省下些钱从不在外面吃饭。祖母是个出身富贵的人,俗话说的大家小姐,怎么屈身嫁给当时的穷小子祖父,这其中倒是有一段渊源。祖父所有儿子孙子中,都在家务农,我便成为了他们的期盼。祖父祖母辛勤一生,与贫穷做了一生的斗争,他们是时代的强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弱者。

且先说说祖父母的婚姻。祖父出生于穷苦人家,兄弟两个人,祖父排行老大,就早早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将上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因此,祖父是没有上过学的。他从小便扛起了大人的担子,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我奶奶可是认得字的,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小时在当军长的舅舅家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说是大家闺秀。后来舅舅家出了变故,才回到家。祖父当时被安排与祖母见面,祖父目不识丁,当然心里没谱,于是便换上一副干净整齐的衣服,兜里揣两把钢笔,充作文化人。这桩婚事才得以成功。自此每当争吵的时候,祖母便会提起这件上当受骗的事,不过接着祖母总会哭笑不得,祖父嘴角也会扬起得意的浅浅的笑。我不知道祖母是否曾经怨恨过祖父的欺骗,但从笑容中知道,经过时间的考验,她没有后悔嫁给祖父。时间是公平的裁判,真与假,任何的掩饰不能瞒过时间的考验。

我由衷地对祖父怀以敬意,同时又报以无限的同情。他从小便担起担子,为家庭分忧,为生计奔波劳碌。为工分没日没夜的干,争着抢着活儿干,再苦再累的活儿都不怕,哪怕在外面啃着硬窝窝头,饿着肚子,也不舍得在外面吃碗热饭。因为家里还有十张口等着吃饭。后来实行人民公社化,全村人被拴在黄土地里,早上睁开眼睛就意味着农活的开始,晚上拖着一天的疲倦带月荷锄归。想想真是悲苦,那时人的盼头就是多挣些工分,就可以多分一点粮食,多分一点粮食,就意味着有吃饱的可能。我总觉得,当人们每日为了能吃饱饭而奔波劳碌,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祖母极其勤劳能干。祖父在外,她就在家做好家务事。祖母说当时为了能有衣服穿,每天纺花到半夜,早晨一大早就开始纺花,子女的衣服,全是祖母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祖母格外照顾祖父的身体,祖父出门在外,祖母知道祖父不舍得在外买一碗饭吃,经常在家早早做好可口的饭菜等着祖父回来。祖母说小时候孩子虽然多,但从来没让孩子穿破破烂烂的衣服,她说要让人看得起咱。祖母的自尊,时常触动我。

祖父的精明能干,最终为三个儿子盖了三座房,那时在村里是很少有的,即使盖一座的都很少。祖父母经常说盖房从没有借过别人一分钱,因为人要长志气,不能让人看不起。如今两个老人家身体依然健朗,年轻时受够了苦,受够了穷,如今,也该享享清福了。在他们看来,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妙,不愁没有饭吃,又不必每天田里劳作。这样简单的满足,我想,任何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切有体会。

由衷的愿二老长命百岁!

和父亲的两次握手

文/连城雪

6岁时,和父亲逛交流会,怕我走丢,就让我拽着他的衣袖。可尽管这样,我还是出了状况。当我偶一抬头,发现自己手中紧握的衣袖属于一个二十多岁的陌生男人时,我又羞又急,对着拥挤的人群手足无措,只能绞着衣角呆在那里,任焦急和恐惧笼罩着我。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出现了。没有一句话,只是用他那宽大的手掌握住了我的手继续前行。

那是我第一次对父亲的手留下印象,大而厚的手掌可以完全将我的手握在手心;温暖而粗糙,掌根厚厚的老茧是常年劳作的结果;五指强而有力,紧紧地箍在我的手腕。我乖乖地跟着父亲的脚步,一种说不出的放心从他的掌心缓缓传遍我的全身。

后来,我慢慢长大,害羞的父亲不愿再握我的手,我也渐渐忘了被父亲握着的感觉。直到那天,晚饭后我和父亲出去散步,外面的风很大,我的手冻得冰冷。我把手轻轻地挽上父亲的臂弯"爸,您把胳膊夹紧点儿,我手放这就暖和了。"他果然把手臂向内侧收了收,片刻后,他说"你手怎么这么冰啊,隔着衣服都跟冰坨子一样!你把手放我兜里吧,那里比这暖和。"说完,父亲从兜里抽出了手。我把手插进父亲衣兜里,顿时觉得无比温暖。可这时,父亲的手却无处可放了,端着也不是,放下也不是,父亲显得有点窘。于是,我微笑着伸出手握住父亲的手,一起放进他宽大的衣兜里。我突然又有了小时候的感觉,温暖而安心。不同的是,父亲的手已不再是我记忆里的样子。现在他的手皮肤松弛,骨节突出,俨然一双老者该有的手。我抬头看看父亲,他耳边的一缕白发在寒风中招摇,刺得我眼生疼。我伸出另一只手帮父亲把那一缕碎发别到耳后,眼前瞬间就弥漫起了一层水雾,和父亲相握的手便不自觉地紧了紧。

"怎么了?"父亲问我。"没事,有点冷,握紧一点。爸,以后我就握着你的手一起散步好不好啊?""你爸我好像还不至于让人拉着走吧?"父亲有点好笑的答道。"那可不一定,"我撇撇嘴,"现在我可是18岁的大人了,不让我拉着,说不定哪天您真就走丢了呢?""好吧,那你说说现在我们应该走哪条路回家呀?""嗯,这边。""呦,认路了呀!""那必须呀,再怎么路痴也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啊,要不以后怎么带您回家呀。"我得意的说。"好啊,好。哈哈哈……"父亲的笑声在身边回荡开来,我知道父亲是真的高兴,因为我分明看见他眼底也盛满了笑意,那是一种欣慰的笑。

我一下子觉得回到了十二年前我6岁的时候,和那时相比,这场景是多么的相似。我们的身份没变,感情没变,唯一变了的是我们的位置。6岁时,握着我的父亲是我心中的巨人,是我前进的路标,只要跟上他的脚步就能找到对的方向;而如今,18岁的我是父亲生活的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也必将会成为他心里的依靠。这两次和父亲的握手仿佛就是时光的见证,它见证了我由一个需要被人引导着走的小女孩蜕变成了独立的大姑娘;也见证了父亲的逐渐老去。我希望这第二次的握手也将是我对父亲的一个承诺,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好好的爱父母,对自己的承诺负起责任。

母亲的"文艺范"

文/庄琼

我出生于海边,父亲是一家国营企业的职工。那个时候,生活条件虽说不至于挨饿,但也是家家户户都穷,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三个以上的孩子,我家的孩子更多。

那个时代,母亲是辛苦的。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负责一家七口人的日常起居,洗衣做饭,喂养牲畜,母亲总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种着柔黄淡紫的月季,红色的三角梅……然后就是田地里海里四季无休的劳作。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把厨房里所有的活计忙完,就倒头睡觉了,陀螺一样的生活。

放暑假的时候。我会跟着母亲去田里干活,天气虽炎热,但天空清澈透明,母亲会拉着我的手,一路上絮絮叨叨地跟我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家长里短。说些什么,现在肯定是记不得了,我只记住了当时母亲的神情和语气,温和平淡,如果用文艺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有一种岁月安稳、人世静好的美感。

到了海里蛏子收成的时候,我会自告奋勇争着去,虽说去帮忙,其实就是想去滩涂上玩玩而已。母亲知道我的小心思,非但不会责怪我,还让我跟着,还一路跟我讲着涨潮落潮的规律。落潮时分,看着蛏子睁着两只晶亮的"眼珠子",好奇地探望着这个天蓝云白的世界,我的心情特好,放眼过去,整片滩涂如同漫山遍野的野菜,散落在蛏田上。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天的晚霞很美很美。

最重要的,不管多苦多累,母亲从没有过恶形恶状的时候。最多,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一会儿呆,然后,笑一笑,接着自己无休止的劳作。

那个年代,整个世界刚从一片黑白灰中醒来。人们向往美的愿望是禁锢不住的。美丽的颜色像破土而出的春芽,悄悄露出了头。一辈子没有穿过裙子的母亲,只喜欢穿素色衣服的母亲,其实心里也住着一个公主,她以一个女人特有的心思,极大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母亲总喜欢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逢年过节总会带着我去街上的裁缝铺做漂亮的裙子,夏天的裙子总在领口上做一个蝴蝶结,袖口有蕾丝花边,给我梳上漂亮的小辫子,然后我就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觉得自己陷落在蜜一样甜美里,幸福极了。一个小女孩爱美的天性,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经典老片《窈窕淑女》里,希根斯夫人这样告诫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卖花女:"你不仅是昨晚和王子共舞,现在也要像个真正的公主一样。"这就是贫穷时期的文艺。母亲教会了我,只要有心,任何困难的时候心情都可以是美好的,美丽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生生不息。

40多年后的今天。母亲已是一个朴素,和善的老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与万物随和亲近。想着母亲粗糙随便的岁月,生活中的一蔬一饭隔着几十年的光阴向我呼啸而来。她不知道旅行,不懂得文字,没喝过咖啡,也没有非常"文艺范"的衣服,但她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能够从容抬头欣赏一朵云,在紧迫的日子里对生活上心,不偷懒,不怨艾。忽然觉得,当满世界都是精致可爱的小日子,所有人都想扎进金枝玉叶的微奢生活时,这些所谓的"文艺范",是那么的肤浅,真正的"文艺范",应该像母亲那样的。

给父母买件新衣裳

文/王国忠

今年春季,母亲在父亲的陪伴下先步行两公里,再坐大约15公里的公交车来县城,说是想给自己买件上衣。母亲的衣服,哪一件都可谓是"老字辈"的,多数恐怕已经七八年了,不是严重脱色,就是领口、袖口或衣襟多处磨破。她总喜欢贴身穿着的那件灰色线衣,大概不下十年了吧。也实在是早该买几件新衣服换换了。

我们先后去了几家服装店,母亲挑选试穿了几件薄点的外套。从颜色到款型,她大体觉得都还满意。而当销售员一一说出那一百二三十元、一百五六十元的价格时,母亲就说:"不买了!"说着就要离去。

我知道,一辈子生活清苦、又节俭惯了的母亲,并非真的不想买了。只是到了要花钱的时候,她又有点舍不得了。最终,还是在我的坚持下,才买下了一件。

父亲在姊妹六个中排行老二。他前头是我大姑――他的姐姐。而在他年仅十八岁时,我的爷爷就不幸跌下悬崖永远离开了人世。那时,正值60年代初缺吃少穿的艰苦岁月……

因此,尚不足19岁、同龄的父母自1962年结婚开始,就被生活的枷锁牢牢地套住,无可逃遁。多少个夜里偷偷抹泪、哀叹命运之后,白天他们却咬紧牙关,并肩携手,一起起早贪黑、没黑没明地卖力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含辛茹苦地拉扯着我的叔父和几个姑姑,一年一年渐渐长大……

平日里,父母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竭尽全力地调剂着一大家人的生活。他们总是把旧衣服缝缝补补,凑合着穿了又穿。我们姐妹三个长大成人后,穿过的有些旧衣服,依旧是被父母随便收拾一下,接着再穿。即便现在,一年四季同样也很少添置一件像样的新衣服。

直到去年大病之前,父亲才在我的母亲"逼迫"下丢掉了那件草绿色线衣。而说出来恐怕没多少人会相信,这件线衣,竟然还是在我上中学时穿过的,算起来已经30多个冬夏过去了啊!因为是尼龙材质的,在我看来结实得根本就穿不烂。它却被父亲风里雨里穿着上山下岭,两个袖口处多年前就一绺一绺的,用剪刀修剪一回管不到几个月,偶尔又明显地耷拉在手背上。

这些年来,我们所穿的衣服尽管不是太好,而哪一件价格少说也在一两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孩子们买衣服的标准,相比我们,则简直更高一筹,而且差不多穿一两年就不穿了。看着实在觉得可惜!也许正因为如此,每当我看见年过古稀的父母亲,仍然穿着几十年前的旧衣服时,我的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同时,我又在深深地自责,且意识到,如何教育好子女责任之重大!

而今,出生于60年代末的我,骨子里多少也有点父母的秉性――有的衣服穿了多年,同样也迟迟不肯扔掉。我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除了我也曾有过近二十年穷苦日月的亲历而外,主要还是因于父母节俭传统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吧。五年前去深圳,定居那里的兄弟曾送我一件白色短袖,至今虽然看着旧了点,而仍被我洗得很白净,穿了一夏又一夏。

父母一生务农,生活十分艰辛清苦,晚年又都体弱多病,除了老家靠近坡根那三间沧桑满目的砖瓦房,几乎再没什么给我们留下。而他们的节俭勤劳的风范与美德,又岂不是一种无形而宝贵的财富,将使我终生受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得使之永远传承和发扬!

爸爸的心里话

文/陈明月

爸爸是个农民,没多少文化。

小时候,他对我和哥哥很严厉,我们都很怕他。他从不会说些大道理让我们好好读书,只是说,你们自己想吧,如果不读书,就像我一样在家干一辈子农活。

我和哥哥陆续考上大学。

每次往家打电话,基本都是和妈妈说话,偶尔他接了,也是说:跟***说话吧。但每次和妈说话时,我总能听到他的声音:告诉妮儿,别不舍得花钱,注意别冻着了,问她什么时候放假……我知道,每次他都在认真听我跟妈妈的通话,只是,他在我们面前严厉惯了,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毕业后,哥哥留在了昆明,我则来了西安。都离家很远。

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妈就开始问我什么时候放假。她说,你回来我给你做很多好吃的,再给你买两件衣服,你看还想要什么。我心里一酸:在妈心里,我一直是个孩子,她似乎忘了,我已经工作了,应该我给她买东西才对啊。我又听到爸在电话那边说:告诉妮儿,让她早点买票,车票不好买……妈一边转述爸的话,一边说,你爸把你和你哥喜欢吃的东西列了个单子,准备给你们买上一堆。电话这端,我想:不论放假多晚,不论票多难买,我一定要回去。

火车、汽车辗转到县城,爸妈已经在县城的汽车站外等了近两个小时,当天的气温是零下七摄氏度。

爸爸的头发又少了许多,脸上的皱纹似乎也有了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上的褶皱一样的沧桑。

除夕夜,爸爸喝得微醉,问我能在家待几天。我小声说:一个星期。他突然说:妮儿,跟你说句心里话,我有时都后悔让你读书了,如果你不读书,不上大学,就会在附近村子找个人嫁了。这样,爸想你的时候就能见到你,爸生病了,你也能在爸身边。顿了一下,他又说:当然了,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当然还是会让你读书的,一辈子守着我有什么出息呢……

我使劲吸了一下鼻子,忍住了要夺眶而出的眼泪。这些话,他清醒的时候肯定不会跟我说的。

初五那天,爸妈送我去车站。妈很难过。爸勉强笑着:回来的时候觉得怪好,一走心里就不是滋味,我也安慰自己,儿女有自己的工作了,如果在农村守着我一辈子,我就开心吗?你放心走吧,不要操心家里。

汽车渐行渐远,隔着车窗,爸妈还是站在原地,保持张望的姿态。我猜测,他们心里一定希望:如果这趟车不是送女儿走,而是带女儿回来,该多好。

我的眼泪终于汹涌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