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亲情的经典散文

2023/08/31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描写亲情的经典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描写亲情的经典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父爱的硬度

文/覃光林

很想执笔为父亲写点什么,想了很多,却又一时整理不了有些凌乱的心绪,此刻才知下笔也深显笨拙。不想统言父爱如山,不想只是寥寥几句,因为20多年来深入骨髓的爱无法用简单的话语轻松带过,更无任何词汇能够把这份挚爱诠释得真切、深寓。

儿时,父亲严厉中带有对女儿的无私爱怜,直到现在才真正懂得这份难以言喻的父爱……

父亲从小生活在农村,没少吃苦,爬山砍柴、下田割稻、担水挑粪,在收割的季节扛着装满一年的口粮,年少对生活寄予的期盼和汗水一道渗透在田埂处深陷的脚印里。父亲有姐弟6个,他在家排行老二,在那些艰苦的日子,父亲自然而然地担当起照顾弟妹的角色,以至于很少能够有时间念书。在寒冬,有时候到晚上父亲还要跟着爷爷去山上"搜索"地里偶有挖剩下的番薯,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就把番薯和饭拌着吃,这也能饱餐一顿。严冬酷暑,父亲脚上始终穿着一双残破的凉鞋,膝盖、手肘几乎都是补丁。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肉,要等上几个年头才有光鲜的衣服穿,这便成为父亲的兄妹们年少时全部的希冀。

记得父亲讲过,那些年在农村能看上一场电影算是一件幸福的事,一听说电影播放队伍到村里放电影,即使离家有十来里的路,父亲都会和弟妹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带着小木凳去看。《小兵张嘎》《地道战》父亲看得最多,但却不觉得烦腻,每每回想起电影故事里的人物,父亲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表情流露。回家的路上,如果幸运,偶有繁星或是皎洁的月光伴随着几个一大一小的瘦弱身躯走在山路上,除了回味一番刚结束的布幕里的故事情节外,不时有几声哼调与虫鸣一起回荡在明净的大山里。黑夜的山路,走了几里,弟妹们总会有些疲乏,父亲就会溜到地里偷几把绿皮蚕豆,把弟妹们的口袋塞得鼓鼓的,哄得他们一阵高兴,又哼着小调跟着微光踉跄走着。这是他小时候做过的"坏事",父亲每每回忆起时,脸上总露出少许的歉疚,因为在当时,能吃到几把蚕豆是一件足以高兴的事,更何况这是"偷"别人的东西。

虽在农村长大,父亲却不甘心就此屈从命运。1978年,父亲与来村里征兵的人一同走出了大山,离开了养育他20年的这片土地,与春风里的秧苗、夏幕里的虫鸣、金秋饱满的时节、寒冬犯困的小溪告别了。父亲回忆至此,总说这是他这一生最明智的选择。

父亲参军后,就把烟戒了,为的只是把每月6元的津贴省下,攒到几十块钱就寄回家。父亲退伍后被分配到离家不远的小城工作。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很严厉的父亲,从小就对我很严格。

现在的父亲,上了年纪,岁月的磨砺,让他两鬓斑白。这也是父亲一直在与病魔顽强地抗争而留下的痕迹,这确实让我很心酸、很心疼。父亲虽读书不多,但很喜欢看书、看报,这也触动着我,开始慢慢喜欢上阅读。因此,从我开始写文章后,即使只是简短的文字,父亲都会耐心地看完,有时对文章中的不解,父亲会与我进行交流并探讨一番。就这样,父亲成为我的每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这便是我写作的不竭动力。

父亲,女儿想用深厚的言语诠释您真挚的爱,用明亮的歌喉唱出对您的敬爱,用脚尖舞出您简洁而不凡的一生,用绚丽的宣纸镌刻下您无尽的爱怜……

此刻,女儿只想静默不语地依偎在您的怀里,安然地享受着您述说那些年留下的坚强,即使很多遍,女儿也一直愿意聆听,也愿意握笔为您重温那段弥足珍贵的过往。

追忆母亲,寄托哀思

文/刘天阁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朋友:

今天已是深秋,霜降将至。大家来到城郊参加我母亲、巴中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职工张仲似的追悼会,我代表我们四姊妹及全家,深表谢意,你们动了贵步了。

追思母亲的一生,翻检母亲的阅历,多少主题词在脑际中跳跃闪烁,青春、活力、勤劳、节俭、智慧、干练、坚韧、固执、病痛、瘦弱、欢笑、幸福等等。我母亲就是这样一种快乐与忧患、精力与衰惫、大爱之心与恨铁不成钢的矛盾体。她一生就是单位、家庭两条线,没有什么特殊社会交往,平凡一生、勤俭一生、奋斗一生。

她历经两个单位,经历卫生员、护理、收费挂号、消毒供应多个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卫生护理工作一丝不苟;收费财务不敢稍有懈怠;消毒供应及时安全。印象最深刻的是六O年自然灾害时期,她在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完成每个职工的种菜任务,南瓜总是比别人的大,牛皮菜总是比别人的肥厚,院长表扬,专栏上经常贴小红旗;在城关医院工作时,若干年收费挂号清楚,账目明晰,消毒高压蒸锅总是让侄儿经常免费维修,小毛病就自己鼓捣这鼓捣那,今天看来那是多么危险。

母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重情知理,碧玉小家,位列幺女,颇受娘家的宠爱;她聪慧娴淑,与人为善,颇有懿范;她做事干练,讲求完美,从不拖泥带水;她爱清洁工整,一尘不染,东西物件摆放有序;她热情好客,接济贫弱;总能设身处地地帮助他人。

她与父亲相濡以沫57年,甘苦备尝。父亲秉烛读书,她挑灯缝补,冬天备火,夏天扇凉;父亲巡回医疗在外,她须照顾4个子女的吃喝拉撒,一点马虎不得。养育子女成材有方,每当在人生关头的重大文化考试前都默默地准备最合宜的生活膳食,衣服添减;当我们每一次新的学业完成她都额手称庆,笑逐颜开。刘氏医学祖业昌盛,军功章有我母亲的一半,她以柔弱的肩背担起了兴家、发家的重任。

她也超乎寻常地坚强,自然灾害时期,物质匮乏,她总是想法以杂粮、蔬菜补充粮食,养猪种菜,每分钱用在最关键合理处。不管灾年丰年,她都做到缸里有米、罐里有油,坛里有菜,瓶里有糖,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她也好唠叨、时有怨言。

她埋怨父亲,常常在家中饭桌上离开,先处理好来家的患者,再回饭桌继续不无乏味的饮食;甚至还要我母亲收拾患者留下的呕吐物排泄物,而这至少贯穿了上世纪从50年代到90年代的40年间,这是今天这个年代难以理喻的。

她也埋怨父亲,离乡背井去达县工作。她当然不懂政治,也不懂圈套,只认准一个理,爷爷的事业在这里,你就该在这里。

她也唠叨、埋怨我们子女,节俭不够,布料计划的太宽敞;剩饭菜不应全倒掉;晚上睡觉太晚,影响健康,水龙头开水太大,对孙儿太严,这是她以几十年的全民观念在警示后人、教化后人。

她也埋怨众多80、90后孙儿,怎么那么多新潮观念,不吃红苕酸菜、只吃洋快餐,不饮开水只喝易拉罐,家中做饭太少,馆子就餐太多,老人家其实不认识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了,但谁能不说这是一种传统美德的积淀呢?

她也常常念叨她多年的同事邻居,一个电话常使她激动半天;念叨医院运转的艰辛及院长对退休职工的关心关照;她也常常念叨她视作亲生骨肉的两个女儿,我们的理惠姐和朝贵姐,言语中不乏自豪和骄傲。

终于,雨过天晴,晚霞映照夕阳,老人迎来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她心情舒畅,锦衣玉食,几度漫步于北京天津大连等海滨城市;几度闲游在春城昆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都市成都的周边古镇大邑、街子、黄龙溪、洛带、石象湖、三星堆,她如数家珍;气都达州耍过周末;山城重庆度过中秋;金堂野生动物园她伏在孙儿背上,手机传话千里,已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父亲走后4年,她迁居在怡河苑新居,弄草养花,享受麻柳湾河边的清新空气,赞美社会,赞美时代,赞美生活,以82岁高龄终老以告天年,福至所归。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前辈及新老朋友。

母爱如海…

文/罗正友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听到这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歌,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脑海中不时浮现母亲那慈祥、疲惫的身影。

时常想起母亲,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痛萦绕,像一片惨淡的云挥之不去。不知远在天国的母亲是否还好?母亲是在父亲去世的第4年清明节前跟随而去的,我一直刻意回避,不愿意写,也不敢想,因为我害怕那种悲哀、凄凉的感觉,我怕触及最疼痛、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但我不得不承认,一切都是徒劳,时间的流逝无法冲淡心底的哀伤,对母亲的怀念依旧清晰如昨,很多遥远的记忆常常不经意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想起母亲的点点滴滴,有时禁不住潸然泪下,总觉得愧对母亲的养育之恩。

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白族妇女,她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却通情达理,极富涵养,平日里辛勤劳作,与世无争,对儿女的那种爱也表露得异常含蓄,有她独有的一份尊严。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生活的母亲的眼皮底下,在她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母亲特别重视我们的读书学习,上中学时,我没考取重点中学,被县上的一所职技中学录取了,家人说,读职中没出息,正好家里多了一个干活帮手。母亲说,让孩子上职中吧,多学一门技术也是好事。在母亲的坚持下,我离家到十多里外的职中上学。正如母亲所言,我在这所学校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潜心向老师学习写作、绘画和书法,并开始接二连三发表习作,成为我人生道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多少次感动于母亲深深的爱的情怀,让我泪流满面,尤其让我无法忘怀的是母亲的那只玉戒指,那是一付让我倾尽一生也无法还上的玉戒指啊!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却对绘画发生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到新华书店,突然发现柜台上摆着一本头像素描的书,我爱不释手,看了又看,但囊中羞涩,可望而不可及。于是我便将这一想法告诉了母亲,骗她说这是上课用的教材,老师说要非买不可的。母亲搜出所有积攒的钱也不够买书,想了想便打开一个牛皮箱子,从里面拿出一个层层包裹的袋子,最后从包裹里拿出一只玉戒指,让我拿到县城古器收购站去看看,值不值钱。我买书心切,也顾不得多想,飞也拟地赶往县城。虽然我喜爱的书买成了,但外婆传给母亲结婚时的唯一玉戒指仅卖了5元钱。哥哥知道这件事后,把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让我去收购站赎回那枚玉戒指,怎耐老板死活不认账,只得作罢。这件事让我十分忐忑不安和愧疚,向母亲认错,请求得到她的谅解,母亲反而却安慰我:"戒指是身外之物,书可以学到知识,如今你能识字、画画,比玉石光彩多了!"听到这话,我的内心更为难过,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她的宽宏大量,感谢她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也感谢命运让我拥有这样一位仁慈的母亲。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总会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在不经意间被提起或想起。高中毕业后我弃学从戎,母亲拉着我的手,既依依不舍,又倍感自豪,眼里噙满幸福的泪水,叮嘱我到部队好好锻炼,有所建树。从此,我的目光越来越渺远,我的脚步越来越坚毅,我飞翔的翅膀越来越飘离大地,渐渐飞出了母亲悠长的视线所及。在母亲心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她常常为我担心、惊扰、害怕,又不停地为我的将来谋划、打算、着想。每次从部队探亲回家,母亲拉着我看了又看,问我部队的生活习不习惯,训练累不累,想不想家等等。而每次回归部队时,母亲彻夜难眠,为我收拾行囊,千叮万嘱,偷偷地抹泪,伫立在村口,看着我的身影消失在地平线……我没让母亲失望,入伍第一年便成为团政治处一名优秀的宣传骨干,屡次立功受奖,捷报频传,母亲拿着立功喜报看了又看,杀猪宰羊款待亲朋,母亲仿佛又年轻了十多岁,每天笑容灿烂,精神焕发。

岁月匆匆,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霜,进入古稀之年的母亲已白发苍苍,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腰驼了,眼花了,耳聋了,行动不便了,身体也每况愈下,母亲老了!当我远隔千里打电话回家时,母亲已听不清电话里传出的儿子的声音,任凭我怎样喊她,只是说:"我耳朵不好,听不清。"便挂断了电话。我长时间呆呆地拿着电话,心里生出莫名的惆怅和心酸。母亲呵,你能再听听远方儿子的问候吗?

2009年大年三十,我回老家与母亲共度除夕。母亲是个很讲体面的人,听说我要回家,老人十分高兴,头天便让嫂子帮她洗澡,换上她心爱的唐装。也许母亲身体太虚弱,这一天母亲又病倒了。面对一大桌团圆饭和满堂儿孙,母亲只是在饭桌前坐了片刻,说一点也吃不下,便又躺回床上。多少年来,我总是吃母亲做的年夜饭,一遍一遍品味八宝饭的甘甜、八大碗的纯正、三道茶的清香,如今母亲却一口也吃不下团圆饭了,一种不祥之兆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我放下碗筷,疾步走到庭园,在噼噼啪啪的霸炮声中,任凭泪水狂涌而下。母亲呵,你能再和儿女一起多吃几顿年夜饭吗?

母亲患的是老年肺心病和胃肠道疾病,发现时已病入膏肓,体重由原来的90多斤瘦成40多斤,真正的骨瘦如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由于母亲年事已高,身体极其虚弱,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不敢做手术,风险太大。看着母亲被病魔折磨的样子,我既希望时间停止,这样我就不需要为母亲的生命即将消逝而痛心;我又希望时间快跑,这样可以减少母亲被病魔折磨的时间。母亲忍受着疾病的煎熬,默默地承受一切。2009年3月20日,83岁的母亲带着生的渴望,带着对尘世的牵挂和眷恋永远地去了!昊天罔极,吾心痛哉!

母亲的去世,对我的震撼非常大,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因为在短短四年之内,我便痛失两位亲人,而且父母去世时他们最心爱的幺儿都不在身旁。母亲去世的那个夜晚,我仿佛在梦中惊醒,人世间给我至亲至爱的母亲真的去世了,世间又少了位伟大的母亲,我感到一股发自心底的热血喷薄而出,什么撕心裂肺,什么肝肠寸断,在那一刻我都体验到了,悲恸中尚存的只有愧疚,愧对母亲的哺育,愧对母亲的孝道。母亲您知道吗?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痛楚,时时刻刻吞噬儿子的心!但我更知道在母亲心里,儿子能有出息是她最大的心愿!为了母亲我更该好好地活着,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翅膀,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每年春节和清明节,晚辈们会在您的坟头添些凝结着浓浓亲情的故乡泥土,献上蕴含清新芳香的杜鹃花,以示孝祭。儿女们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回报您那深厚博大的爱。

安息吧,母亲。

父亲的年

文/武梅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年和别人的年不同。别人的年是休闲,而父亲的年只有一个字:忙。

父亲忙什么?当然忙全家人的生活。

打我记事起,就知道父亲会做香。但,这活儿,不是我们家的祖传手艺,是从我出生后,父亲从工厂辞职务农,才学会的。

我们长大后,对父亲的做法很不解。问他,他总以沉默作答。母亲告诉我们,不是因为工人不如农民,而是因为穷,家里沾亲带故的,只要没饭吃,就去找父亲。父亲没钱给他们,却能让他们吃上一两顿饱饭。这在当时,已是最大的实惠。我的一个远房表叔,每个星期都要去一两次。他一去,父亲只能把自己的饭票省下来给他吃。时间长了,父亲便熬不住了,再想想自己的老婆孩子在农村受的苦,他便扔下工作偷偷地跑回了家。

因为粮食不够吃,迫于生计,父亲学会了做香。

做香,一般集中在春节前后。因为,那时人们习惯在过年时烧香祭主、求神拜佛。因此,这段别人休闲的时间,却是父亲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秋种一完成,父亲便开始备料。

做香的主要原料是香面子。香面子要到寿县去买。那时候,没有车,父亲就靠一副担子一双脚,一趟一趟地把香面子挑回来。

他夜里十二点出门,沿家门口的淮北大堤一直往西走。从二道河渡口过了淮河,穿过谢家集,一直走到寿县东门。买了香面后,再原路返回,下午才能到家。

香面子买齐了,接下来就是做香。

做香虽然不需要奔波之劳,但同样也不轻松。半夜就得起来活香面,一活就是一大木盆。活香面又累人又讲技术,各种配料要精确,香面还要活熟活透,否则做出来的香不经烧还好绝火。活好了香面,接下来就是压条。压条用的是木制机器,活好的香面放在一个木制容器里,用一根粗大的木头压,让香面从一个小孔里出来,成为条状。虽然利用了杠杆原理,但仍然需要用足力气才能完成。父亲坐在那粗大的木头上,使出全身力气使劲往下压。我经常看到大冬天里,父亲脱掉棉衣,仍然满头大汗。晒香和包香则由母亲来负责。这些活虽然不需要出体力,可也琐碎、忙碌。

每天活的香面,必须做完才能休息。那一大盆香面做完,也就差不多半夜了。

这样的日子要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九。

所以,我的记忆里,不存在"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就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这些规矩也被省了。

一直到年三十的上午,父亲才匆匆忙忙上街买年货。肉鱼蔬菜、春联鞭炮、灯笼蜡烛,一趟全齐。回来后,父亲母亲一起忙活,到下午五点钟,饭菜端上桌,父亲点燃一挂鞭炮,这年就算过了。

那时还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吃过年夜饭,我们打起灯笼到处玩耍拣哑炮,母亲收拾家务,父亲就早早上床了。这是一年中父亲上床最早的一天。我们疯到很晚才回家,那时,感觉从来不打鼾的父亲,鼾声如雷。

父亲的休息日,只有年初一、年初二,到了年初三,父亲就又开始做正月十五的香了。这一忙,又得十天半月。

这样的年,一直持续到我上初中。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年永远都是忙的代名词。

遗憾的是,在父亲可以享受过年的悠闲与快乐的时候,却早早地走了。

母亲的目光

文/第五建平

每次离开老家最怕的是母亲送我时的目光,她嘴上虽说,早点走路上慢点,可我读得懂她目光中纠结与依依不舍。

这次回家感觉母亲明显苍老了许多,除了头发基本全白脸上增添了更多的皱纹。刚说过的话过不了多大会儿便又反复重提,而且之前电话里也提及过。上次回家我惯例提前在电话里问母亲需要什么,以往她总说自己还没有到要别人照顾的地步,什么也不需要,而这次她让我帮她在城里的大药店买瓶眼药水,说近段时间眼睛摩得慌,且疼痛难忍。她在乡下药店买了药,用过后效果不佳,疑是质量问题。

母亲一生酷爱刺绣、剪纸及手工艺,虽没进过几天学堂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绣出的作品敢与大师媲美,不管是构图还是花鸟鱼虫、色彩搭配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仿佛可闻见花的芳香、听到鸟的鸣唱、看到鱼的游动、虫的爬行。母亲剪出的剪纸不论是人物还是动植物、景观,都是那么的逼真、生动,从里到外都透着灵气与聪颖。

打我记事时起就知道胡同里的邻里经常来央求母亲为其绣花、剪纸、蒸花馍。每年除了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她忙个没完外,胡同里的婚丧嫁娶肯定少不了母亲的杰作。在我家乡,除了春节家家户户贴窗花增添喜庆和展示女主人的手艺外,元宵、重阳节,舅家或娘家都有给外甥及新出阁的女儿送花馍;端午送裹肚(肚兜)的传统,且相互攀比花馍的色泽、面质、款式、逼真度;裹肚的绣工、图案的创意、寄托着吉祥的寓意等等。每到节前母亲的档期都会排得满满当当,一连好几天被邻里甚至附近村子的人请去绣花或蒸花馍,有的甚至是几年前就约定了的。母亲的付出从不收取分毫报酬,纯属邻里间的友情帮助,因而母亲的威望和人气不仅在胡同里,乃至十里八村都很高。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乡下人思想的进步,观念的改变,加之经济的腾跃,刺绣这一传统手工艺早被机械替代,乡下人走亲访友不在看重原本的礼仪与物品,为了省事多为花钱买现成的机制品,所以上门央求母亲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母亲的名气与人脉还在,隔三岔五还会有人来请为其刺绣画样稿、婚嫁剪纸、女儿出嫁第一年蒸花馍外,胡同里的学生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也常来求母亲帮忙。按说母亲年事已高加之刺绣与剪纸的市场大不如前,她也该丢弃针线放下剪刀安享晚年快乐才对,可母亲不愿荒废自己的手艺,仍坚持刺绣与剪纸。近年来她绣的鞋垫分享遍亲戚邻里不说,连我的朋友也没少沾光,且大多舍不得用当成工艺品收藏了起来。更夸张的是一位电视台做编导的朋友,还专门为母亲送她的鞋垫定做了一个金丝楠盒装起来陈设在书柜里。

刺绣与剪纸凭的就是眼力,母亲说她眼睛摩擦和疼痛我以为是平日里做针线活太多劳累过度所致,二话没说去药店买了消炎和抗疲劳的眼药水带了回去。返城几天后我在电话里问效果,母亲说效果不大,并说她戴了多年的眼镜突然不起作用了,是不是度数过小的原因?此言让我心里一紧,赶紧联系医院让弟弟带去检查,结果查出是常见的白内障前兆,算不得什么。不过目前医学上没有什么好的医治办法,只有等待合适时手术治疗。母亲对此并不了解,她总担心时间久会失明,因为一个比她年龄小几岁的邻家阿姨几年前眼睛也有同样症状,结果到省城医院手术后彻底失明了。尽管我天天在电话里告诉母亲任何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她也安慰我说没事,不必替她操心,可我感觉得到她内心的忧虑与不安。这次回家看到她的精气神大不如从前,两眼虽说看不出有明显变化,但目光远不如先前的锐利。

每次回家,我就像客人样,母亲除了做我儿时喜欢吃的美食外,就是坐在堂屋一起聊天。我本想帮着干点家务,反而成了一个人干三个人侍候,还坐下来陪母亲聊天。当母亲把说过的话重复了好几遍时,我的心里突然觉得陪她太少亏欠她太多。高中时我在十里外的镇上读书,每周三、六回家两次,每次接近村口都会看到母亲在家门外翘望村外,如果我比平时回去晚点,她定会急得抓狂,甚至跑去比我早回的同学家里去问缘由。工作后,如果母亲知道我的探亲日,她定会屈指数日子翘盼,假期结束返城时,母亲定会一直送我去五里外的公路上等车。客车开出几公里了,我还能看到她模糊的人影站在原地。

这次返城,母亲和以往一样看着我上车,点火、系安全带,然后扶在车门上还是那句"路上慢点,到了打电话。"我嘴上应许着劝她回家去,可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样的不是滋味。车子开动后,母亲一直跟在车后走,从后视镜里我看到她那开心、平淡、包容、坚忍、善良、温暖、亲切;期待、不舍、疑虑、复杂得让人心碎的目光时,我真心感到天下父母一生为儿女付出太多了,儿女又为他们做过什么呢?真到他们动不了时,角色能互换吗?我禁不住泪如泉涌……

母爱的速度

文/胥子伍

她随丈夫来到建筑工地,连同他们三岁的女儿。白天,丈夫出工扎钢筋笼子,她一边照料孩子,一边负责工地的一日三餐。

工地上有了女人和孩子,也有了家的气息。一天的苦力气活干下来,有了她做的可口饭菜填饱肚子,男人们又有了说荤话的力气,她被一群憨厚的汉子们说笑着,不气也不恼,最多红一阵脸,尔后一边忙着洗碗抹锅,一边随男人们说去。男人们说累了,争抢着逗玩他们的女儿,一个个从怀里掏出小玩具或棒棒糖,逗得孩子拿到东西就喊"爸",丈夫憨憨地笑着,看着自己的小精灵,喜在脸上,甜在心里。

工地队长考虑到她一家三口生活的便利,同意把一幢新建成的毛坯楼二楼的一间房给他们住。她感激队长,烧菜做饭更花力气,更用心思,因自己不花一分钱,就有了"城里的家".

有了"城里的家",尽管是毛坯房,沙、泥灰不停地随窗而入,她一有时间就打扫,乐此不疲。

这天早晨,丈夫已出工,孩子仍在睡。她计算着孩子睡醒的时间,急匆匆地去了菜市场。

等她拎着大包小包的菜赶到工地,本能地朝"城里的家"仰看一眼时,她的心顿时跳到了嗓子眼——三岁的女儿不知何时醒来,正玩耍在露天的阳台上,不时地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显然女儿的危险处境,已引起了路人的注意,有人在拨打电话,有人拿着手机对着她"家"的阳台……她惊吓得扔掉手中的大包小包,不由自主地朝女儿飞奔过去……有人一把拉住了她,示意她不要惊扰孩子,那样更危险!最好有人以最快的速度上楼把孩子抱离阳台。她计算着,即使现在有人上楼,孩子见到生人,也会因躲避而坠落……

在她被人拉住的刹那,女儿看到了她,显得兴奋起来。她朝孩子推手示意离开阳台,可孩子太小,以为要抱她……

孩子像一只蝴蝶从二楼的阳台蹁跹而下,那一刻,时间凝固了,路人静止了。

一个黑影像一道闪电,从路人眼前划过……

孩子在她的怀中,毫发未损,她瘫在地上,脸色雪白,嘴唇乌紫,大口喘气,左腿被杂物划伤正咕咕流着血……

清醒过来的路人,纷纷前来围观。110、120车辆到了,她朝人们感激地挥挥手,失魂地一边抱起孩子,一边拎起大包小包朝工地一瘸一拐走去。

有好事者,把"黑影闪电"的视频发到网上。有网友感叹,她的速度经过专业训练,一定能在国际田径赛上获大奖;有网友反驳,这是母爱的速度,与奖项无关……

"黑影闪电"视频爆刷当儿正处"母亲节"前夕,记者借此机会前来采访她,她婉言谢绝,继续在工地做饭带孩子。"母亲节"当天,晚报以整版"黑影闪电"截图,配上"母爱的速度"标题,震撼人心!

其实,在这里,只有丈夫知道——她不是女儿的亲妈,是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