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春联小故事

2023/08/29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春联小故事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春联小故事(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赏春联

文/赵刚

大年初一赏春联,是我老家沣河西岸延续已久的重要习俗之一。

其实,早在除夕之前,春联就迫不及待、红红火火地张贴于各家门前了,之所以将赏联日期选定在大年初一,是因为这一天掀开了新一年的"红盖头",在这一天集中赏春联,辞旧迎新之意更加庄重。

在我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初期的春联无甚讲究,主人将红纸裁成与门框宽窄相近的条幅,请本村粗通文墨的老先生随性代写,内容大同小异,左邻右舍联语雷同者亦不为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多种经济发展之日新月异,所展示于家家户户的春联亦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变。变化有三:一是对联用纸,从以前简单自裁的红纸变成颇为讲究的洒金红宣;二是对联书写,从以前请粗通文墨的乡村先生随性代写,改为请书家点题代写;变化最大者当属春联内容,从以前张贴谁家都合适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之类大众格式,变成只适合自家独有的"名片",文化韵味尤其浓厚。

马年大年初一清早,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乡党们穿着节日的新衣,搀老携幼,挨家挨户赏春联,徜徉于龙飞凤舞、赏心悦目的翰墨世界中,品论着浓缩了主人治家经历的春联内容,以及由此引发的逸闻趣事,好似品尝着丰盛的文化大餐一般津津有味。

驻足在"挥毫抒豪情;信步享人生"这副春联前,人们议论纷纷,啧啧赞叹。主人赵占斌是一位退休老干部,返乡后,在后院开辟了一块小菜园,春播秋收、怡然自得之余,拾起青年时期的文学梦,"方田"耕耘,喜结硕果,不仅发表诗文若干,还创作并出版了长篇传记文学《一品百姓》,编剧了20集电视连续剧《村支部书记》。其长篇自传体文学《悠悠岁月》业已完成。"挥毫抒豪情;信步享人生"恰是主人安享晚年、壮心不已的幸福写照。

在大胜家新盖的气派的门楼上,张贴着"顿看平地楼台起;忽送高峰紫气来".大胜这几年在外跑建筑,从最苦最累的小工干起,以苦为乐,苦尽甘来,去年金秋终于拆掉了年久失修的老宅,盖起了二层小洋楼,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乡党:只要肯吃苦,幸福的日子就在自己的手中。

"春风得意轮影疾;勤劳致富美梦圆",是二顺家的春联。二顺自部队复员后,和几名战友合资开办了一家车辆租赁公司。得益于西安旅游业蒸蒸日上,中外游客络绎不绝,车辆租赁行业生意兴隆,二顺由此发了小财,一天到晚乐乐呵呵,筹划着年后再增添几辆小商务,以更加周到地满足客户需求,更好地扩大财源。

三丰家的春联是"一园硕果沐春风;万株盛卉映福门".主人得意地说春联是他家念高中的儿子编撰的,前不久恰逢省上组织艺术家下乡送春联,他就请带队的省书协副主席高继承写了这副。三丰吃得苦,脑子活,承包了河岸边的几十亩荒地,栽种果木、花卉,几年下来,硕果累累销路畅,花团锦簇买家多。故有此联,以祈新福。

在号称"小香港"的村南头商业一条街上,一副别致的长联映入眼帘。上联是:一葱二蒜三姜四醋五酱六盐七碟八碗都齐了;下联是:大舅二大三姑四姨五亲六故乡党邻里请上座。经问询,方知是邻县"八大碗"老铺在此新开张的分店,味美价廉,顾客盈门,令人好不眼馋!

从村东头到村西口,再从村北到村南,一路赏联,一路感慨。在赏春联中,既欣赏了书法艺术,又学习了农家治家经验,更增近了乡党友谊,还多了一份极有文化味的新春之乐!

父亲写春联

文/乔兆军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春联来迎接新年。每当这时,我就想起小时候父亲为村民们写春联的事。

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有点文化的,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一过腊月二十,父亲就很难落屋,常常张家还没写完,李家又等着来请,父亲总是来者不拒,等到十几个村庄写过来,也就到了年末岁尾。在这几天里,父亲脚站麻了,手腕写酸了,也不说一声苦累。为村民写春联充实着呢。

父亲写春联不喜欢看着《春联荟萃》之类的书照搬,而是根据写春联人家情况写出新意,想好后就立马执笔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布局合理、字体端正。他给开小卖部的人家写的是"保证商品供应,满足大家需要".给一对新婚夫妻写的是"红莺对歌国泰民安,喜字成双花好月圆".张爷爷爱养花,喜欢搞庭院经济,父亲为他写就一副"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平安".他的这种创新做法深得村民欢迎。

我家的对联总在最后一个写。父亲常常让我在一旁做帮手,站在桌子的另一边,帮父亲抻纸。这抻纸也很有学问,因为这个过程父亲往往并不提醒,全靠我的观察和默契。两只手小心翼翼捏着对联的一端,在父亲写完一字起笔蘸墨的瞬间轻轻拉过一格。每写完一联,我就平端着,把写好的红纸晾到地上或床上。不多时屋里屋外都是一片鲜艳的红色。

一年又一年,渐渐地找父亲写春联的人少了。每到要过年的那几天,满大街都有印刷精美的春联在卖,那春联,金黄色的大字,贴在大门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很是气派,谁还费事去请人写春联呢?

但机器印制的对联总缺少了淡淡的墨香味,也没有了乡亲们聚在一起拉家常品春联的热乎劲,这让父亲很落寞,每年父亲写完了自家的春联,就会拿着毛笔独自叹息一番,他是在怀想以前写春联的氛围和情趣吧。

离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听到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在炸响,已到"奔四"年龄的我,想起了乡下白发苍苍的老父亲,我掏出手机,拨通了他的电话。

"爸,今年就不要再写春联了,到时候我给您买几副回来吧。"

"莫买,只要我能动,每年过年我都写,一直写下去。"父亲说。我想,父亲坚守的是一种温馨感受,抑或是一种传统文化吧。

写春联

文/涡阳王全安

父母不识字,每年写春联都要乞求别人:买烟,买墨汁,说好话,毕恭毕敬。

那个教书先生正在写春联,满屋子都是刚写好的红纸黑字。他先看看礼物(可能嫌少),再看看我和父亲,不冷不热地说:"红纸裁好了吗?"

父亲笑着说:"好了,好了!"

先生随便指一个角落,说:"放那吧,过两天来拿。"拿到写好的春联,父亲还要乞求先生,问:"咋贴?"先生一边写着字,一边支吾两句。父亲看他不耐烦,只好回家,沉着脸,一句话也不说。我跟在后面。

大年三十一大早,家家都争先恐后贴春联,我家也贴。贴好了,教书先生喜欢领着孩子挨家看春联。这是教孩子认字的好机会,也显摆一下自己的书法学问。到我家一看,他噗嗤笑了,原来父亲把字贴倒了。父亲红着脸,撕下来重贴。于是,父亲贴倒春联这件事就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母亲对我们说:"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一定要成为会写字的文化人。"母亲的话我铭刻在心,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练书法,二年级就开始写我家的春联。父亲为我买墨汁,母亲为我裁纸。展开方形红纸,我认真地写上一个个、一行行吉祥的汉字。刚开始,我写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后来,放松了,越写越端正。父母看不懂那些字,我就念给他们听,他们可高兴了。内容大多是课本上的唐诗,也抄写一些红皮日历后面的春联。

慢慢地,我会写春联的事就在村里传开了,有人到我家围着看我写春联。父亲走到人场里,曾经嘲笑他的那些人,开始向他微笑,听他说些什么。

后来,我成为村里第一个高中生,找我写春联的也越来越多。父亲说:"以前,求人写春联,人家爱理不理的,咱可不能那样。"我说:"好。"

过年往往是最冷的时候,为了给乡亲们按时写好春联,我常常写到深夜,手都冻麻木了。但年三十看到左邻右舍都贴着我写的春联,那种幸福感,无与伦比。父亲可能比我更高兴,一家一家串门,听到的尽是乡亲们的赞叹。

再后来,许多人都从街上买彩印春联,贴在大门上,金碧辉煌,很气派,再也没有人找我写春联了。去年回老家,笔、墨、砚,都找不到了,一张写好的"福"字落满了灰尘。

母亲的自制春联

文/黄小燕

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忙着贴年画、写春联迎新年。在八十年代的农村乡下,提及能写春联的人,可算得上是"高大上",不但要有学问,还要毛笔字写得好,我的父亲就是写春联的"能人".

记得我八岁那年,父亲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眼看就要到年三十了,父亲还没有回家,我们都盼着他回家过团圆年,母亲还特意留着红纸让他写春联。哪知,后来父亲叫同乡捎回话说,过年没有买到票,要过了年才回家。一听父亲过年不回家,春联也只有找人写了。

于是,母亲拿着红纸,去找村里擅长写春联的人写。当我们来到写春联的人家里时,只见他家院里围满了前来"求"春联的人,他们手里要么提着酒,要么拿着烟。见此情景,我注意到母亲的手颤颤微微地摸向自己的干瘪口袋,随后又缩回来,拉着我的衣袖,硬是把我拽回了家。

回到家后,母亲自言自语地说:"写春联有啥难的,我不信我写不出来!"母亲要写春联的想法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她没上过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母亲没有理会我的惊讶,吩咐我拿来剪刀和纸。她拿着剪刀,站到家门口看着斜对面刚贴上的新春联,问我那些是什么字。我找来字典查阅了那些字后,说:"横批:吉星高照,上、下联: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母亲点了点头说:"吉星高照,好,就它了!"说着母亲照着字样,用剪刀比划着就剪了起来。母亲是村里的剪纸高手,剪出来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剪出来的花草栩栩如生,而字又没有神态,只要抓住字的骨架就好了,剪字对她来说太简单了。

接着,母亲把剪好的字样按在红纸上,用铅笔沿着字形的轮廓描摹出字的外形,最后用毛笔小心翼翼地将字体勾画出来,这样一幅春联就诞生了。后来母亲用同样的方法将鱼、梅花鹿、兰草等寓意好的动植物也巧妙的装饰了上去。

这样一幅字迹潇洒、图案精美、样式新颖的春联,惹得乡亲们好生羡慕,纷纷猜测是不是我父亲从外面寄回来的。他们怎么也猜不出,如此神采盎然的对联,是出自不会写字的母亲之手。

春联年年挂,意义却不同。那一年,母亲的春联犹如一面明镜照亮着我。母亲用生活的智慧告诉了我,不管境遇多么困难,多么不可能办到的事,只要你用心和智慧去克服,就一定能成功!

红红的春联

文/红红的春联

春节,为对联的事,惹了一段笑话。

一位老朋友打电话问我是不是搬新房了。我答,还是原来的老楼啊。通话间,听声音他就在我家门口,赶忙打开门,只见他还拿着电话,愣怔着端详贴在门上的春联,一副大惑不解的神情。

坐定后,他才道出原委。原来,他已经爬到我家七楼的门口,一看门上贴的对联,觉得走错了门——那对联是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如同初学者写的字。他知道我平常练字,还是书法协会的"会员",那春联上的字,和我的水平差了十万八千里。他琢磨是不是什么新"体",也不是,只好转身到下一层,一看,那家门口是印刷品对联。他思谋,我不会放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不在新年展示,而去买那种千篇一律的对联贴。他认定一定是他记错了楼层。只好又下了一层,这一次,他实在是敲错了门!主人告诉他,我的家就在七楼,这两天都见过面的。但他返回七楼时,为了在大过年时别碰一鼻子灰,惹出不快,只好拨了电话。

小小的插曲给朋友的相会增添了别样的欢乐和情趣。望着他不解的神情,我笑着解释:那是小孙子写的!

他还是大惑不解:你怎么让娃娃胡划拉的字当春联,也不怕朋友笑话你这个"大师",也亏了你的一手好字没用场!

"写字从小时候就要抓起,我是鼓励孙子,培养他写字的兴趣呢。"我道出了真实动机和意图。但无论我如何解释,朋友总觉得,全家门脸的春联让刚开始练字的娃娃涂抹,实在有伤大雅。

那是暑假里,我领着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儿扬扬参加一个书画活动,我们挥洒笔墨,玩得热闹开心,根本忽视了孙儿在干什么。忽然,我发现有张画案周围有几个观众,过去一看,原来是孙儿!他拿着书画家们丢到一旁的宣纸条儿,学着将纸叠成方格,握着大笔划拉了起来,惹得几个人围观。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孙儿毫不怯场,只见他一笔一画"春眠不觉晓……"尽管笔画粗细长短不合法度,但却透出童体的嫩稚、朴拙和清新。一首诗写完,几个观者还噼里啪啦鼓起了掌。孙儿像是受到了鼓舞,放下大笔,又跑到书画家那儿,捡起地上条条缕缕的纸,铺到画案上,认真地折叠起来……

其实,孙儿平时也练字,那是在印有米字格的毛边纸上,用的笔是中号的白云笔。大多是拓着我给他写的"影格",字顶多比核桃大一点,可是这一次,那么大的笔,那么大的字,他就敢大着胆儿像"老将"们一样龙飞凤舞地挥洒起来。

从此以后,孙儿除了习练小字外,时不时学写几个大字。春节前,我给亲朋好友书写春联,孙儿扬扬不满足于给我扥纸,他跃跃欲试,铺开裁好的红纸,学着我叠起米字格,浓墨饱笔写了起来——"爆竹声中除旧岁,梅花香里迎新年".那红红洒金的纸,黑亮的字,还真是别具一格、分外惹眼呢。尽管笔画不甚规范,点横撇捺稚嫩,但我觉得,正是那不成熟的童体,会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趣味和审美,多像春天柳枝上绽放出的嫩芽和含苞欲放的花蕾,那不正预示着未来的希望?我选了一副,端端正正地贴在门口,左瞧右看,愉悦和兴奋的心情是从来没有过的!

笑话还在后头,一天,又一个朋友来拜年,他是在另一个单元给我打手机,也许这家恰好也走亲访友去了,敲了几次门没有反应。他还是犯了正常思维的错误,也是被那歪歪扭扭、横七竖八的童稚字体弄糊涂了,还好,他记得我家是七楼,以为弄错了单元,便提着礼物又气气啃啃爬到另一个单元的七层。按几次门铃没动静,他扶着栏杆喘着气,这位老弟舞文弄墨诌几句诗,他套用古诗《寻隐者不遇》,边擦汗、抽烟歇息,还真构思出一首诗呢……

和前一位一样,听完我的解释,这位老弟总算倒是没有否定我培养孩子的心意,却还是劝阻我以后过年时再别贴小孙子写的春联,避免再闹出类似的笑话和麻烦。

我却不以为然,明年,孙儿一定写得比今年好多了,我还会贴上孙儿写的红红的春联,说不定还会以假乱真呢!

春联,那一方暖暖的记忆

文/李瑞华

入了腊月,很快就要到春节了。尤其是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真正的年味儿才算一天比一天浓烈起来。小年以后的随便哪天,走在街上,你不愁看不到那些花花绿绿红红火火的满大街都悬挂或摆在地上兜售的春联。每当看到那烫金的春联,我心里老觉得很别扭,商业化炒作的春联,变样了,也变味了。一幅幅春联贴出来,也没有人驻足观看、把玩了,好像人们大多敬而远之,成了春节一种装饰了,贴上了也就心安了,至于什么内容,什么书法体,对仗是否工整,寓意是否深刻,则无暇去考究,都把心思放在走亲访友,置办年货上了。

看着满大街机器印刷千篇一律的春联,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春节写对联的事来。春联是春节重要的一部分,以前的人们极其看重它。从买红纸、请人代写到张贴,从不马虎,且有讲究。每到春节,大家小户的院门、房门、仓库门、磨盘上、猪圈、鸡笼,乃到山墙、大梁上、马车上、牛角上都贴上春联,鲜红耀眼。这种火红、兴旺、祥和的气氛,在城里是看不到的。春联成为农村除旧迎新的主要标志。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就为乡亲们写春联了,虽然毛笔字写得不算好,但乡亲们都愿意让我写。那时正放年假,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直写到除夕,累得腰酸臂疼,真有些不耐烦了。奶奶就鼓励我说:"平时人家很少找我们帮忙,能帮人家做点什么,这是大好事啊!"当时写春联的词,大都是毛主席的语录和诗词,什么"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等。邻居长银家娘,和我平辈,我喊她大嫂子,她一家子人家没有一个识字的,我没写对联的时候,她都是去找本村唯一会写的老私塾瑞恒去写,瑞恒老人家年纪大了,手脚也不灵活,还离不了他那圆圆的小眼镜。长银娘和我家是邻居,她知道我会写对联了,高兴地不行,掂着小脚,离春节还有十多天就把红纸送来了,给我说她家几对门,写几个门对、几个门芯、几个酉贴、牛槽上的,地排车上的、风箱上的、大门外面的抬头见喜……我都用笔一一记下来,然后说,放心吧,我写好给您送去。等割好红纸,认真写完,就兴冲冲地给她送去了,长银娘高兴地不行,非得往我怀里塞几个刚包好的菜馍馍。她家酥好的面丸子,也要先给我家送一碗来,说是让我尝尝好吃不好吃,其实,我心里明白,她是心怀感激呢!

其实,刚开始写对联时,我还闹过不少笑话,有时候门扇上对联写成一个追一个跑,就是贴上后本来该靠近门缝的地方少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的,看起来对仗,对称,我写着写着就写成了两扇门一样的了,都是左面少一个字,没法贴。我只好团了重写,红纸不够再去买。后来,我也不断去瑞恒家学习,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默默记在心里,回家后心里计算着写,就不出错了。看瑞恒哥写春联简直是一种享受,只见他把裁好的对子铺在桌上,也不用打格子,只是根据联子的字数三折两折,就像是变戏法似的展开来就是一副七字联或九字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苍桑古朴,力透纸背。我都看傻了眼。这时候院子里玩耍的孩童们也会来凑热闹,有的往砚台里盛水研墨;有的争着抢着帮忙拉"对子",好让他快速、准确地书写;有的运送写好的对子放到向阳的地上晾晒。好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不到半个时辰,满地都摆满了红彤彤的对联,在阳光的照耀下,红红的反光照在大人小孩满带笑容的脸上,那真是年还没到喜气已经满门啦。那时候来求他写春联的最多,后来的两三年内,他手脚不灵活了,写得也慢了,加上我也掌握了书写对联的要领了,来找我写对联的络绎不绝了。心里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送来的红纸终于写完了,也就到了大年三十了,这天的早上,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了。贴春联是要熬浆糊的,玉米面的不好用,不粘,最好是用麦子面,那时候春节包水饺才舍得用白面呢,即便是家里再穷,白面再不富余,奶奶也要抓几把用砂锅煮一锅浆糊,支持我们把对联规规整整。这一粘,不仅是把对来年的憧憬表露了出来,也包含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一种敬畏和一颗虔诚的心。贴上春联,这年也就是个年样了,那浓浓的年味,就在千门万户红色的春联里飘荡开来。瞧那一副副红春联在寒冷的风雪里,象盛开的花朵在迎接着新年的到来呢!

奶奶不管我的书写笔划多么稚嫩,只要有人来家做客,她就会指着门窗上大红的春联在客人面前展示我的水平。客人也免不了应酬式的大加赞赏一番。

我应该感谢奶奶,她虽然不识字,但是这么多年,是她让我一直在鼓励和期许的氛围中度过童年的学书生涯。每年贴春联时,看着大红的新作远远胜过褪色的旧墨迹时,心里常常会升起自豪感来。

如今,自己在一个小县城居住了,再也没有写过春联了,不是不愿写,是现在的科技发展太快了,每到春节来临,各种各样的春联真是"百花齐放",专人设计、工厂印刷、商家赠送、街摊叫卖,真可谓无处不有,琳琅满目。自己再动手割纸研墨的,不免有些寒酸了,但是手写春联作为一种传承,不免还是有点儿缺憾。新年即将来临,闲暇之时总会怀念那些自然的有点原始的传统年味,想到这,心中又突现一个想法:买几张红宣纸,今年春联自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