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除夕的文章

2023/08/29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关于除夕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除夕的文章(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为除夕和春节点赞

文/方伟堂

今天是除夕,我觉得应该写篇短文,送给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以示祝福。

在很多人眼里,除夕和春节就是一个节日,尽管是二个名称,紧紧相连,前后连贯,都可以统一归结到"过年"这个概念上来。就是过年呗,似乎也有道理。

其实除夕和春节具有不同的性质,赋予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诉求。

在我看来,除夕,这是一个巨大的清除器,它把你过去一年中,所有的晦气,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不健康、不快乐、不走运,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受伤,统统扫光,一扫而光,祈望这些早早过去,留下的只是你过去一年中那美好的温馨的记忆。

而春节,却是一个巨大的重启键,它充满了新的希望、企盼和祝愿。这是一个新梦的开始,是又一个春天的开始,也是你生命里又一轮篷勃生机的开始。饱含了你多少的憧憬,多少的祝福和多少的启航。

除夕,在我看来,它的活动范围很小,严格讲除夕只属于你自己和你最亲近的家人,所以除夕之夜,一般人是不走动的,那是一种静静的、暖暖的守望。

而春节,它的活动范围就大了,它属于全民,属于社会,人们可以四处走动,探亲访友,旅游观光。那是一股盎然的春意,是扑面而来的热浪,是活力四射的奔放。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讲:除夕是我的,春节是我们的。

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设计了这么一个充满隽永智慧的节日,充满着人性的光芒。一位学者说得好:除夕和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最了不起的心理医生。

让我们为除夕和春节点赞,为今天也为明天,为你的过去,也为你的未来点赞。

除夕保留菜品

文/刘齐

除夕餐桌上,我家有一道保留菜品,几十年不变。幼时以为是独门佳肴,结婚后到岳母家一看,怎么你们也兴这个?再大一点儿各处游走,发现我所认识的东北人,几乎家家过年都好这一口儿,备份最多,随吃随添,随添随光,其受欢迎程度,令友邻菜肴很没面子。这么说不仗义,别的过年菜其实很大度,请其居于正中,而且是最大的碗盘。

只要刀工好,这道菜制作起来非常方便。白菜为主,切细丝。胡萝卜为辅,也切细丝,越细越长越好,前道工序就需斜茬切片,椭圆形的薄片。西人一般不这么切,他们横切,切圆片,不很薄,有时厚若棋子。西人用另一路刀,不擅切丝。

白菜丝、胡萝卜丝之外,还有粉丝,三丝合作,加上蒜末、海米、辣椒油、酱油、糖、醋——最好是腊八蒜醋,拌匀了,开席。四面八方的筷子频频来访,口中嚓嚓作响,生鲜脆嫩,开胃解酒解油腻。

东北寒季长,旧时无暖棚鲜蔬,仅以白菜、萝卜、酸菜等下饭。东北人偏又喜食凉菜,天越冷越吃,于是就地取材,造出这廉价妙物,日久渐成传统。

若想锦上添花,还可邀蛋卷丝、肉丝(用酱油炒熟)、腐竹丝、木耳、香菜等食材加盟。肉丝此刻叫肉帽儿,置顶,白菜丝垫底,其他丝层层码齐,让你先饱眼福,再饱口福。红橙黄绿黑白,咸甜酸辣香爽,任是再挑剔的舌头,主要是东北舌头,怕也兴奋不已,活跃异常。

困厄年月,此菜更有雪中送炭之恩。缺东少西不怕,有啥用啥,桌面再寒素,也有它慰藉人心。在乡下时,冬夜兴起,燃烛饮酒,散酒,地瓜烧,村供销社购得,有煤油味,疑似被农机气体串味儿。无佐酒物,弄来一棵大白菜,掰了帮儿,捋顺切好,撒一把盐,于洗脸盆中一拌,哥儿几个就能"造"一顿。那盐,灰色大粒粗盐,尚未融化,硌牙,不碍事,有可爱的白菜丝相伴,就有了甜美和念想。

这道东北菜朴实灵活,增删随意,丰俭自如。菜名也本色,不"装",就叫"拌凉菜",也叫"凉拌菜",直来直去,厚重少文。看似笼统,却早已约定俗成,一经提起,八成指的是它,而不是黄瓜菜、蘸酱菜、东北拉皮。我曾替它,也替发明它的先人惋惜,如此精彩的菜品,何不起个漂亮名字?辽宁本溪发现一个地下喀斯特溶洞,风景绝佳,名字却跟"拌凉菜"一样直白。人家贵州溶洞叫"龙宫",叫"织金洞",咱这个却叫"水洞",很容易让人往涵洞、下水道方面联想。好在大家并不介意,一点儿不耽误欣赏。名逊于实虽遗憾,总比名不副实有操守,还藏着让你惊喜的暗劲儿。叫惯了,只觉其亲,不觉其土。

现在饭店也有这道菜了,大大方方印在菜谱上。名称略有改变,叫"家常凉菜"或"东北凉菜".一次请加拿大朋友吃饭,他们大赞其美,却叫不顺口,索性喊它"东北色拉".然后咔咔拍照,用微信传给地球另一侧。

除夕守岁迎新来

文/高国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咱们除夕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作为一种民俗,除夕守岁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苏东坡也有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一个"强"字,把孩童对守岁的企盼与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守岁,与其说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不如说是一种文化。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浪漫的文字、亮丽的"风俗图".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风开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则把亲人团聚的场面描绘成:"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意思是说亲人团聚,热闹非凡,让在槽边吃草的马都受惊了;彻夜通红的烛光,吓飞了林中的乌鸦。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家喻户晓。

守岁对于团圆的人们来说,固然是一种欢乐,是一种美好。而对于游子,守岁会生出忧伤、孤独之情。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客中守岁》中就有感而发:"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其实,守岁是一种回忆,是对逝去一年时光的总结,是对人生的一次"盘点".有的人以守岁为契机,反省过去,或因虚掷年华而惭愧,或因"精彩回放"而自喜。据《唐才子传》记载,贾岛就有这样一个好的习惯,他在每年除夕守岁之时,"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细心阅览,去粗存精,年复一年,岁岁如此。"

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前方可能有无限风光,有花开花落,有风风雨雨,有坎坎坷坷;守岁是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就说:"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守岁,更是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向往……随着世事的变迁,现在的守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过,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却是亘古不变的。

除夕,我们曾醉过

明天又除夕,后天又初一,善饮者总能借此佳节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贪上两杯,而不常喝酒的老人、孩子与女人总有别样情怀,在此刻除旧迎新、欢聚一堂的时候,破例一杯,笑闹一盏,对饮若干。

我第一次喝多的时候就在八九岁那个除夕,被大哥哄哄骗骗地灌了几杯头曲,又跟大侄子饱饮甜蜜的葡萄美酒,然后醉得不省人事。

从此,踏上了醉生梦死的人生征途。

姐在春节醉过,二侄子醉过,他们哭着闹着扑向酒瓶……

嫂子除夕醉过,老妈年夜饭醉过,她们曾经醉了,哭了,抽抽啼啼痛诉过去的一年、过往的岁月一些伤心事……

此时佳期不淡定,他们曾大醉于除夕。

除夕,除夕!除去陈旧的往昔,总能不经意地掀起岁月的伤痕。

除夕,除夕!除去心中多少事,留作来年增尘埃。

除夕,除夕!一场相聚的畅怀,诉说的畅怀,烈酒的畅怀,偶醉的畅怀。

唉,除夕,我们曾经醉过。

平时的应酬,总有喝多的时候,但这样的酒活该醉了,活该不省人事,活该家人的埋怨。怎么说呢?这样的酒总有一种目的,总有一种不得不喝的理由,或者没有理由地倒灌几口。

而除夕的这场盛宴,缺不了酒,但没有任何的应酬,不用给领导挡酒,无需繁琐酒令,不必面面俱到,不看他们脸色,不给他们面子,不让一滴酒浪费!高兴地喝,痛快地喝,捉对地喝,悠然地喝,嬉笑着喝,大哭着喝……

轮也轮到我们喝一杯,轮也轮到我们醉一场!

天赐的酒,天赐的良辰,天赐的一场大醉!

我们曾醉过,在某一次除夕。

我们曾笑过,在一场酒宴。

我们曾大哭,在一次喜乐佳节。

回首,我们曾经醉过,在苦乐年华苦乐的除夕。

谁知道呢?写着写着又到凌晨,又到除夕。趁夜,作一次12小时的穿越,我站在几个小时以后的时光隧道,围观了某一举杯的帅哥,记下了如下事件:

2012.

阴转多云,偶有日光。

蚂蚁酒醉,大闹于龙年除夕……

除夕

文/黄珺扬

春节到了,大街上灯笼挂起来了,好多人家都贴上了春联,红艳艳的,一派喜庆的气氛。

今天是除夕,一大早,奶奶就起床了。吃过早饭,准备往大门上贴"福"字。我就去帮忙,我们在"福"字背面粘好胶水,我就小心地捏起一张往大门上按。奶奶连忙说,福到福到,"福"就要倒贴。"福"倒就意味着福气要到来,好!那就听奶奶的,我赶紧把"福"字给倒贴了。

接着,奶奶又忙着拣菜,准备年夜饭。

中午,舞龙的人来了。一群人有的敲锣,有的躲在龙身里。龙身有一两丈长,圆圆的大眼睛、金黄的鳞片,好不神气。前面的敲锣人"当——当当——"地敲起来了,那龙头就随着抬起低下,不停地在空中画着圆圈,龙身也随着一摇一摆,好像在云中跳跃翻腾。一会儿眼睛还一眨一眨的,一会儿又会张开"血盆大口",敲锣的人说着吉祥的话,奶奶连忙笑眯眯地给钱,那龙点点头又舞向邻居家去了。

下午,奶奶一直在厨房间忙着,厨房里弥漫着各种菜的香味。

晚上,该吃年夜饭了。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晚餐,除了多种冷菜外,还有红烧鱼、水煮虾、尖椒牛柳……看得我简直口水直流,连忙叫着"开饭了——开饭了".大家围坐在桌前,美滋滋地吃起了年夜饭。大人们举杯,相互祝福,屋子里充满了幸福欢乐的气氛。

终于天黑了,"啪啪"的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瞧,外面成了烟火的世界。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满天繁星,有的像龙飞凤舞……真是千姿百态,华丽极了!

我喜欢过年,尤其喜欢这除夕日,过除夕迎新年的感觉真好!

难忘的除夕夜

文/金瑞麟

我对1995年的除夕夜刻骨铭心,这是因为,正当人们欢欢喜喜准备过年时,我已年过古稀的老母亲却因病住进了国棉三厂职工医院。

在病房里,望着老母亲那衰老而苍白的脸颊,再望着那一瓶又一瓶总是打不完的"点滴",我艰难地打发着时日。老母亲是因哮喘突发又住院的,一连几天都是输氧气、打"点滴".说起她的病体,真让人不堪回首。她十五六岁就进西安大华纱厂当工人,之后又在西北国棉一厂、三厂干了几十年,可谓辛劳一生。在婚姻上又不幸,先是同我的生身之父离婚,后来又两次成家,丈夫也都先她而去,结果把养活五六个孩子的重担压在她一人身上。生性好强的她,仅依靠微薄的工资收入养活全家。待孩子们都长大成家之后,她的身体也积劳成疾,从50多岁起就因关节炎、肺气肿等病频频住院。为这,厂医院的大小护士、医生,没有不认识母亲的。而母亲能从50多岁活到70多岁,已不啻是一个奇迹了。所以对老母亲这次住院,我那久经磨炼之心亦不觉什么是紧张了,只是默默地守护在病床前,以尽人子之孝。

同病房里,还有一位老太太,也是重病号,守护她的是她的大女儿。或许是因为"同是母亲病重",也便算是认识了,有时我们互相照看着护理一下。后来交谈才知,她母亲患的是脑萎缩症,还有糖尿病,所以情况也相当不好。一天一天过去,新年已近在眼前了。虽说有时弟妹们也来替换一下,但更多的还是我们这长子、长女守护在各自老人的病床前。

不知不觉,已到除夕之夜了。平时人满为患的医院大楼里寂静无声。就在这时,从远处飘来了欢笑声、掌声,不用说,这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冯巩和牛群正在说相声哩。这时候,我是多么羡慕那些能团聚在电视机前的家家户户啊。想象着我的妻儿也在家里,心里有些怅然,于是便用双手捂住脸。也就在这时,同是在当"守护神"的那位大姐,却用手推推我说:"你回家去看看吧,这有我照看着。"我回头看看仍在沉睡的老母亲,再看看她的老母亲,不放心地说:"你一人照看两个老太太行吗?"她笑笑说:"没问题,再说两个老太太此时也都困倦了。这是女病房,你老待在这也不太方便啊。"我无话可说了,只好连声地说:"真是太谢谢你了,太谢谢你了。"

老母亲之后病体虽仍未痊愈,所幸上天哀悯,又赐老母亲活至87岁。如今,时逢猴年春节来临,又想起这段除夕往事,便心绪难宁。好人一生平安,相信那位热心助人的大姐定会健康长寿的。

快乐除夕夜

文/曹祎文

新年新气象,大年夜一大早我就看到爸爸在贴春联。春联不仅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更为节日增加了喜庆气氛。

我突发奇想,不如今晚就来个"春联知多少"趣味活动吧。我的提议获得了全家的赞同。于是我便忙开了,上网搜,从书本上找。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我还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些奖品。

年夜饭后,我这个小主持人便宣布:"春联知多少有奖竞答活动暨新年联欢会正式开始!""梅开春烂漫"我的上联刚出完,妈妈便抢着回答:"竹报岁平安。"我又接连出了几个比较常见的春联,他们都很快答上来了。"来几个有点难度的行不?"哥哥冲我说。"五湖四海皆春色",爷爷思考了一会便接了下来:"万水千山尽朝晖。"看样子他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呀。我一看奖品所剩无几了,必须出几个难一点的,我暗自思量着。

"辰岁腾飞惊广宇"上联一出,刚才七嘴八舌热闹的场景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一个个都作冥思苦想状。"哈哈!把你们难住了吧?"我得意地说:"下联是巳年奋博震寰球,不过我还得加上一个横批就是‘红包拿来’。"我双手一摊。大家哄堂大笑,纷纷递上红包。

真是"笑盈盈辞旧岁,喜滋滋迎新春",全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除夕。

又是除夕

文/超越

鞭炮声此起彼伏,想不听都不行,再怎么不想过年都没有用,都来不及,新年?是的,新年!新年真的来了,措手不及,新年在我们所有人的期待或不期待中如期而至。三十多岁的人居然对新年有这样的想法,是太天真?是怕老?亦或有什么情结……呵呵,早过了天真的年龄,三十多岁的人如果说再天真感觉对不起年轮;怕老?自古美人迟暮令人惜,我等怕啥惜啥?一边和十五年未见的儿时伙伴聊天,一边感慨,那时我家条件特别不好,"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特别形象的描述了我当年的情景,爸爸终年有没完没了的干活,因为他要靠他的一双手撑起一个家,纯双手,因为爸爸没有文化,所以爸爸只能靠双手,所以和爸爸没什么语言上的交流,所以儿时的记忆里最多是爸爸的呼噜声,呼噜声有时是在稻田里,有时在打谷场的草堆里,也有时是我在煤油灯下写作业,而呼噜在床上传来,就那样伴着我无数个挑灯苦读的夜晚……

渐渐的我长大了,住校了,听爸爸的呼噜声也是越来越少,但依然过年能回家,依然可以安心地和爸爸说话,东扯扯,西扯扯,一会儿的功夫等我再说话爸爸就会用的呼噜声回答我,每每此时,我便收拾起所有想说但还没说的话……

后来以为自己长大了,那年过年只身一人在广州,以为工作了,以为经济独立了,就真的长大了,那一年我没有回家过年,一半因为工作的原因,一半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年三十的傍晚,我用一张电话卡打电话,说了什么内容已经彻底忘了,只记得泪水真是的决堤的海,电话不是我挂的,而是卡里没钱直接断线了。那一年的除夕我没有听到爸爸的呼噜声,没有那声音伴着我,那个除夕吃的什么,心情怎么样似乎都很难记住,只是那个除夕的那个我平生第一次知道原来爸爸对我真的太重要了,那个呼噜声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可以超越所有语言的交流,可以让你心安,可以让你踏实……

接下来的一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大年三十的中午才带着一身的疲倦与欣喜到家,而家里的一切让我泪流满面……姐姐们相继出嫁了,弟弟因为工作那一年没有回家,所以只有爸爸一个人在家,我满以为到家了,我爸爸一定会在路上等我,或者烧了好多菜在家等我……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家里大门紧锁,似乎在无声惩罚我的一年未归,我凭着感觉爬屋里后面的窗子,用手伸进去拿到了打开家门的钥匙,打开门的那一刹那,泪水夺眶而出,这里冷锅冷灶,条台上满是灰尘,我强迫自己用好一段时间调整心情,强压自己赶紧打扫卫生,到邻居家问,才知道爸爸身体不好去吊水了……那天天好冷,水好寒……

又是除夕了,我让女儿打电话问候外公,电话里父亲对我女儿说,曹越,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外公想你呢,给你准备了好多好吃的呢……我听着听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儿时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对我如此讲过,甚至一句体贴的话都没有,父亲没有文化,更不善于表达,父亲有的只是严厉,甚至在我和弟弟调皮时的痛打,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得当年和弟弟在那里冬日里因为在河上走冰块,被父亲的痛打,那痛刻在骨子里……

又是除夕了,弟弟不回家,弟弟的全家都不回家,家里只有父亲,年近七旬的爸爸。亲爱的爸爸,女儿遗传你,女儿和你一样不善表达,只是女儿比你自私点,女儿只想多听听您的呼噜声,因为女儿能读懂您的呼噜声,因为拥有您的呼噜声里,女儿的内心便会多一份平静与踏实,从容与淡定……

又是除夕了,此刻鞭炮声不绝于耳,而呼噜声还没有来。亲爱的爸爸,此刻,您呼噜了吗?女儿的心声您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