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端午节的小短文

2023/08/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端午节的小短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端午节的小短文(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鸟语艾香过端午

文/霁月

送儿子去车站搭车时,临出门儿子又去阳台看了一眼鸟巢。阳台上的第二窝幼鸟还有一个赖在窝里没飞走。

昨儿个上午,儿子从武汉回时,鸟窝里齐刷刷的5只幼鸟,全都嘴朝着巢外一个方向密密的挤在一起。身上的羽毛都已长成灰黑了,完全不同于原先的雏鸟样子。我和儿子探下身子去看时,只见尖尖的小嘴一齐喳开,如5朵鹅黄色的小花盛开着。

儿子笑着说:"这鸟都长这么大了,翅膀也硬了,还不飞走,等着鸟妈来喂食。真是一窝懒鸟哦。"

我说:"才不呢,兴许,这幼鸟想更多的体会与兄弟姐妹挤在一起的感受呢。一旦飞出去,就会四海为家,再不会这样亲密的挤在一起了。"

儿子更笑,说:"也对,说不定它们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鸟妈爱呢!飞出去了,还哪里找鸟妈喂食呀,我说对吧,妈妈。"

一嘻一笑间,只听见鸟儿的吱喳叫声格外的清脆。

端午假期,儿子单位排班两天假。头晚网上订好车票,微信告知回程时间。虽说武汉离家只有两个半小时的行程,上周末双休也曾回家过,只三天的时间没见,过节却分外的盼望着儿子回来。

端午的一大早,即在厨房里忙碌着,煨汤、发木耳、泡红枣、蒸肉粽。然后驱车去早市买回蕲艾、菖蒲和青菜,去一个女友那拿她编好的辟邪五彩蝇。"插菖蒲、挂蕲艾、等儿子、五彩蝇,开心过端午",我细心的拍照、编字发微信朋友圈,让儿子坐在汽车上感受到妈妈的欣喜之情。

今年早早的就许下愿,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多备些蕲艾,留着家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说的就是家乡的蕲艾。"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千百年来家家都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辟邪却鬼。家乡的名人,明代医圣李时珍,更是用蕲艾灸,拯救无数百姓健康。前不久,家乡成功申报了"中国艾都",蕲艾系列产品在某宝上畅销旺盛。据官方数据,蕲艾产品如雨后春笋,拥有专利38个、批准文号9个。作为身居源产地的我,想到家中父母渐老,儿子已长大,家中必须多备一些蕲艾,护佑家人康健。而蕲艾,一般贮藏3-5年的陈艾疗效最佳。

儿子不知蕲艾,更不知蕲艾的功效。在房间里,他跟前跟后的跟在我身后,看我细心的把蕲艾放置在一个通风的地方阴干,蕲艾的清香立即萦绕在我俩的周身。轻风起,房间里即刻艾香飘溢。

儿子说,"好香啊,它仅就是辟邪驱蚊吗?"

我打开手机微信,家乡官网公众号里,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编有6期普及蕲艾的文章,一一点给儿子看。"艾能入药、艾可灸疗、艾可防病、艾可食用、艾可染料……"等几大功效令人目不遐接。

其实,民间留陈艾用途很广泛,7个新鲜艾叶尖吞服诊消化不良,新生婴儿第三天洗艾水浴,婴幼儿帽子上敷一层艾绒护天灵盖,新郎、新娘结婚头天泡艾水浴,产妇洗艾水澡,老年人冬天泡艾水脚,等等,都是民间流传的土方子,经久流传,富有特效。

"那妈妈,从今年端午起,你可要年年端午都要备艾哟!"

正说着,一阵密密的鸟叫声传进来。娘儿俩蹑手蹑脚步入阳台,放眼探去,只见鸟妈立在巢边,幼鸟纷纷的往鸟妈跟前挤,吱吱喳喳放声欢叫。

从今年3月中下旬第一窝鸟蛋落户我家阳台起,两窝鸟蛋12个,共孵出幼鸟8只(第一窝3只,第二窝5只)。记得发现第二窝6个鸟蛋时,我在微信上惊叹,鸟妈也知道放开二胎,这么快就有二胎宝了吗。现在看来,明显的不是同类鸟,当然不是同一个鸟妈的仔了。

室外鸟儿啁啾,室内蕲艾香袅。鸟语艾香中,又是一年端午。

透过粽香的端午

文/钟芳

这几天去菜市场买菜,常常听到那一阵阵"又香又甜的粽子……"叫卖声传来,仿佛又闻到家乡粽子的清香味。回家看看日历,才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

在我们这里,要过两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家家户户从农历五月初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到了五月初五小端午这天,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而最让人激动的是人们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里"划龙船";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午",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洒雄黄水,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前后持续长达十多天。

对粽子美味的记忆藏在小时候的端午节里。那时候,物资贫乏,生活也比较单调,快过端午节了,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几天,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每年端午前夕,母亲都会泡上一大桶糯米,准备几捆粽叶,一些红豆、腊肉、碱等原料。爱热闹的孩子总是闲不住,这时母亲就会叫我和弟弟清洗已浸泡好的粽叶,摊开新鲜而光滑的粽叶,一股特有的淡淡清香沁人肺腑,我和小弟争先恐后地用刷子刷洗着绿绿的粽叶。

母亲则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她将两张粽叶均匀摊开,稍稍重叠一部分,折成空锥形,舀入一匙米放上馅料,再舀入一匙米,手用力压实,以粽叶用力缠绕,包合后以粽绳扎紧。看着粽叶在母亲的指间翻飞,我也吵闹着要包,学着母亲的样子,不知怎么回事,那些米粒都耐不住寂寞,不是从这个角冒出,就是在那边漏出,包好的粽子样子也是松松垮垮的,全然不像母亲包的那么扎实、有棱有角。

接下来就是煮粽子了。糯米和粽叶的清香在氤氲的蒸汽中愈加浓郁,馋得我无心写作业、无心玩耍,只是傻乎乎等着那粽子出锅了。刚出锅的粽子粽香扑鼻,我顾不得烫,左右换着手拉开粽叶,一口气吃上三五个,直至肚皮溜圆,再也容不下东西为止。

母亲年年端午节都包粽子。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能吃到的粽子,现在几乎想什么时候吃都能吃到。平常超市里有许多冷冻粽子卖,大街小巷也有小贩吆喝"卖粽子"的声音,还有不同以往、种类繁多所谓天价的"鱼翅粽"和"鲍鱼粽",但我总感觉现在对节日的概念越来越淡了。这些粽子与母亲的粽子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总觉得他们的粽子没什么味道,母亲包的粽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蕴含着她对我们无限的爱。

又是一年端午到

文/刘鹏飞

在我的老家,自古就有端午节插艾蒿、挂菖蒲、饮雄黄酒的习惯,也许是因为雄黄有毒的原因,现在饮雄黄酒的习俗已不多见了,但插艾蒿、挂菖蒲的习俗依然十分盛行。

到了城里,才知道艾蒿、菖蒲还需要买,在我家后园的一大片空地上,端午节前后,艾蒿能长一人多高,母亲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割下一大捆,给左邻右舍送去,根本不要花钱买的。菖蒲也不用说,我家西边就是一条河,河里长满菖蒲,一到夏天,孩子们就在岸边提蒲棒,嫩的吃,老的拿着玩,薅几根菖蒲,根本不在话下。

我家的大门堂屋门上,逢端午节这几天,母亲都要插上艾蒿挂上菖蒲,说是辟邪的。长大后书看得多了,才知道所谓的辟邪,只不过是乡下人的一种迷信,可剥去这层迷信色彩,它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因为端午节一过,盛夏就要来临,蚊蝇孳生、疾病流行,所以此时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十分重要,而艾蒿和菖蒲等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对驱除秽气、净化空气非常有益。

我国早在《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艾蒿逐冷,除湿,老人丹田气弱、胸腹怕冷者,以熟艾入布其腹脐,妙不可言"的记载。现代临床实践证明,艾蒿治疗风湿病,依然十分有效。艾蒿中的水芹烯和侧柏醇,对人型结核菌、伤寒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以及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菖蒲是古医方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药,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用他治疗痢疾。

雄黄又叫鸡冠石,是一种矿物质。《神农本草经》上说:"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铄食之,轻身、神仙。"人们端午饮雄黄酒,就是为了除恶。至今我们那里还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俗语。因为雄黄有毒,如今饮雄黄酒的已经没有了,但屋里院中洒雄黄水,以及在孩子们的鼻子、耳朵、额上抹雄黄的习俗还在,这也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家乡人对害虫的痛恨和对疾病防治的认真。

雄黄酒没有了,人们就泡艾蒿酒,泡菖蒲酒。近看《金瓶梅》,我发现吴月娘身孕五个月,因跌了一跤胎死腹中时,就是用艾酒服药下的胎。中医学也认为艾蒿能和营血、暖子宫、祛寒湿,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胎漏下血、带下等症。乡下人不懂这些,但他们知道用晒干的艾蒿熏蚊蝇,卫生又环保,毒副作用小。

我喝过三爷泡的菖蒲酒,青涩冷冽,满口余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欧阳修的《端午帖子词》:"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春。"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把菖蒲插入有水的瓶中,放在室内观赏,这也许是受苏东坡老先生的影响,"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当然,插艾蒿挂菖蒲,不单单是我们乡下,在城里依然很盛行。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府里,也是"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的。今年的端午节,我一定回老家带一把艾蒿,移几棵菖蒲回来,把艾蒿挂在门上,把菖蒲置于室内,让端午节熏香邻里,让端午节染绿童年。

端午馒头香

文/黄孝纪

不禁想起家乡的馒头来。

家乡的馒头不像如今在城里吃到的馒头,白白胖胖,蓬蓬松松。家乡的馒头是自己土里刚收割的新麦子磨成粉做成的,是用新梧桐叶垫在蒸锅里蒸出来的,颜色深暗,像红非红像黑非黑像黄非黄像紫非紫的那种颜色,里面包着一点红砂糖,热热软软的,咬一口,流出一股黄黄黑黑稠稠浓浓的糖水来,口齿生香,眼角含笑。

说到小麦,现在的人似乎有一种偏执的印象,那只是北方大平原的物产。其实在南方山区,至少在我的家乡,在我青少年时代以前,小麦实在是十分寻常的农家作物。那时的村人,视土地为宝,只要是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不论是旱田旱土还是开垦出来的山坡,在冬季都要种上一季小麦。当漫天瑞雪飞舞,花草树木萧疏,山沟路旁,村边河畔,一垅垅麦苗已碧绿如茵,如毯如被,如丝如缕,给沉寂的冬天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春暖花开,麦苗哗啦啦拔节疯长,直往云天里上窜,用不了多久,就能把人淹没在绿海里。这时的麦地里,生长着嫩嫩的猪草,当中有一种我们叫烂布筋的草,沿着麦秆攀爬向上,鲜嫩非常,是最好的猪草,扯了来,又干净又清爽,甚至不用水洗就可以直接剁碎煮潲喂猪。小麦抽穗的时候,麦地里能时常发现坏了的黑麦穗,这也是我们那时不可或缺的玩具,拔了来,俯在地上一弹,一条黑黑的直线就印在了上面。

麦地很快就转黄了,麦穗像长了长胡须的老人,在太阳的照耀下,一天天干瘦枯萎。开镰割麦的日子,村庄像被招惹了的蜂巢,人来人往,嘈杂纷呈。割麦用的不是割禾那种短把密齿小镰刀,是砍柴割茅草用的那种锋利的长把镰刀。站在干燥的土地上,俯身割麦,沙沙有声。南风吹拂,阳光朗照,一片片麦浪倒伏,土地又变得空旷起来。小麦一捆一捆用棕绳或油茶树条子缚起来,用柴枪一担一担挑到村里的禾场上。

打麦子用的全是手力。打麦子的人字形木架斜撑在打扫干净的禾场上,上面搁置一块青石板,周围用麦捆围一个大圈。打麦子的时候,光脚跨开站在禾场上,双手掐紧一把麦秆挥过肩膀,猛力朝着青石板打击麦穗,口里不自觉地发出一声一声"哼,哼"的用力声。随着节奏均匀的打麦声,麦粒飞溅,落满一地。

这段日子,村前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拖拉机多了起来,山村上空整日响着噗噗突突的轰鸣声,有时甚至还有大汽车驶过的嘎嘎喇叭声,是来收麦秆的,据说是拖到县城的造纸厂里去,能够变戏法造出一张一张写字的纸来。家家户户便将打完麦子的麦秆重新捆缚起来,一担一担挑到公路边的收购场地,换回多多少少的钞票,赤手赤脚的脸上笑逐颜开。拖拉机和汽车装满一车一车麦秆,堆得活像高高宽宽的蜗牛壳子,一摇一晃驶出了村庄和山岭。

磨坊就在村南河坝边,是几间低矮的青瓦房,中间围着一块三合土打成的禾场。从高坎水圳里落下哗哗的水流,冲击大水轱辘一圈一圈缓缓转动,流经磨坊前门,汇入河中清流。端午节临近的日子,磨坊热闹忙碌起来,水轱辘不停旋转,丽日白云下,磨坊的小禾场上,放了几排高高的木架,架子上用短竹竿挂着长面条,密密麻麻,如瀑如帘。晾晒干的挂面,切成一截一截,扎成一把一把。村人用麦子换了面条,带回家,做成汤面,放点猪油,放点葱丝,放点红辣椒灰,喷喷香香的,是过端午节的好菜,也是招待客人的佳肴。

端午节的大清早,村前河边大大小小的梧桐树,都有各家的大人孩子在采摘肥大的梧桐叶子,用来垫在大蒸锅里篜馒头,这样篜出的馒头既不粘连,又有一股梧桐叶的清香。馒头做成两种,一种没有放糖,圆圆的像个拳头;一种里面放了红砂糖,做成半月模样,热热的拿一个在手里,从尖角角上小心地咬一口,一股热糖水就流了出来,亲甜,喷香。

小河里没有船,所谓端午节划龙舟的事情,我是在青年时代走出山村才看到过,那也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在我远去的岁月里,端午节其实很简单,就是全家人一起吃一碗作菜的汤面,吃一天母亲做的馒头,这已经足够我们回味一年,并期待着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对于我,对于每一个顽皮的村童和少年来说,端午节更意味着河水不再冰凉,天气晴热,可以下河洗澡了。

端午的依赖

街巷很窄,雨停之后已经体会出凉爽。端午节给予北方足够的湿润,如同迟迟不来的春雨,一旦老天怜悯,结果淅淅沥沥下个没完。对季节的等待,应感激屈原,汨罗江不屈那天,注定给南北种下一粒牵挂,尽管遥远,却怎么也阻拦不住,要不然,不可能在冰雪城市的小学课本里,会传来哀怨的朗读声。

端午是地域的一种民众牵挂。楚地秭归的百姓一定是节制和温顺类型,隆中诞生聪颖人物,赤壁那场拼杀,几乎是由伶俐的大脑来完成。再看李时珍,用神农架的天然植物,来拯救病弱的人类,那些张狂的将士,面对手无寸铁的神医,不知相形见绌多少倍。反过来看移民的关东大汉,很难对应找到温文而雅的昭君、毕升、董必武的原型。文武相对,在白山黑水间,一定会比拼个大头小尾。凶悍在北方,要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说张作霖,霸道中充满机敏,再比如说杨靖宇和扬子荣,大义凛然,很少有人用清秀和忍辱负重形容他们,好象关东人的匪气曾与关东文化有关,连江河湖泊的名字,道出来都掷地有声,黑龙,这种只有在天际搏斗的神话才听说的事,竟然冠到了省份的头上,一直叫响到今天,不象汨罗江、黄鹤楼,赤壁,听起来都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在他们的茶余饭后谈吐间,楚地的山水人文,楼台庙宇,无不浸透和沾满神秘色彩和光环,由此使我们久居北方的人,很少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自己父辈光宗耀祖的一面,这是关东的悲哀和沉默。

共同面对盼望已久的端午,秭归的船夫,在兴高采烈涂刷龙舟这几日,两岸民众眉飞色舞,张灯结彩,而松花江的渔民,站在坝埂上,正为禁鱼和稻田浇灌而发愁,与其说追念汨罗江的逝水,不如说在江堤以外,民众对理想的期盼,对故人的思念,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屈原的坚强,很大程度上,是北方人的一种寄托形式,端午,来到北方,是心灵的呼唤,犹如休闲的踏青,释放,流连,渐渐变成北方人的主题。

每次回头看端午,都会产生许多疑惑和感慨。与《楚辞》大相径庭,楚人太柔弱,太专注,汨罗江已经容纳不了膨胀的激情。本来一件古代哀痛的故事,让楚人年年演绎,已经完全改变原来初衷,这是楚人的聪明之处,重复,代数教程里枯燥无聊的叠加,被楚人拿来,变成自己千古传承的家训,成功地吸引不同肤色的人来膜拜。接踵而来的,早已忘记自己是外乡人,争相目睹不很宽阔的汨罗江,品尝洞庭湖的鲜蟹,登爬神秘的神农架,观无烟无火的赤壁。

楚人为自己的榜样而自豪,一个做梦都没想到以死抗争的老者,给他的后代和故土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秭归的安静的祠堂,春阳从天井滴漏下来,老者们围聚在一起,他们不作声,吧嗒吧嗒吸抽着竹烟管,那些后背飘飞着大书包的年轻后生,一股脑踊进教室,倒背双手,张开大嘴,嗷嗷念诵《楚辞》的韵仄。

北方这个时候,老老少少早已向山里进发,他们每年都集聚在一起,步行的,骑自行车的,赶牛马车的,驾驶轿车的,浑身上下挂满晨露,急急忙忙朝山里奔的目的是,在太阳升起前,必须赶回家,将鲜香的艾蒿插在门上。老人在孩子梦醒之前,悄悄将五彩线系在他们的臂腕上。北方的端午清晨,是一派忙碌情景,比较端庄秀丽的楚地,再实际不过了。端午已成为崇高的默契,没谁千里迢迢赶到白洋淀采摘闻名的苇叶,但在这天的餐桌上,没有哪一家不津津乐道品尝必须的一道主食:粽子。

历来低调智慧的楚人一改矜持,走出秭归祠堂,划拨龙舟逆流而上,红旌耀眼,歌号冲天,向世人显耀汨罗江的气派。关东大汉照例不示弱,摩拳擦掌,率全家老小,走进绿色大山。端午弥漫北方有两种颜色,一种香包的大红,一种艾蒿遍野的大绿。汨罗江这天,老人眼睛里也闪烁两种色彩,楚国流动的鲜血,楚地的绿色山河,多么相似,流淌至今,仍旧乡音未改,掷地有声。

端午插艾淡着衣

文/刘干

谈及端午,插艾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艾草,是一种不起眼的植物。田间地头,沟边河畔,房前屋后,从不择地而生,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惊蛰前后,百虫苏醒,艾苗也破土而出,发芽,长叶,拔节,竭尽全力地生长着。蜷缩的枝叶,经初夏的阳光和清风喂养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青翠欲滴。它们簇拥着,坚守着一方瘠土,在远离喧嚣的宁静里,站成一行行凝重的宣言。

那含着苦味的草木香气,很智慧,似乎也有解脱的喜悦,但底蕴是深厚的,清苦的。千百年来,那幽幽清香一直缭绕在已然泛黄的诗卷里。"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里的那株艾草,折射的爱情是那样质朴,那样纯粹!那采艾的纤纤素手,不知曾落在哪一枚叶片上,那采艾的女子,也不知了去向。

古往今来,端午时节,农村千家万户都在屋檐下房门上悬挂艾叶和菖蒲。《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可见用艾治病、袪毒、辟邪有着悠久的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经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古人称之为百草之王。

童年的端午寄托在母亲身上。母亲会起个大早,趁太阳还未升起之前,割来夜露打湿过的艾草、香蒲、金银花藤、桃树枝等"百草头",挑出艾草插在屋檐下、门框上,剩下的和百草头一起浸在锅里煮开,兑上雄黄倒在大盆里给我们兄妹逐个泡澡。洗完澡,母亲会给我们手腕脚腕扣绒,戴上她用五彩丝线钩绣的菱形、三角形或锁形的放入艾草碎末和丁香、薄荷等香料的香囊。母亲说,蒲剑斩千妖,艾香招百福,这样就能防止蚊虫叮咬。收拾停当,母亲会让我们拿上甜糯的粽子分送左邻右舍,也会带回口味不同的粽子给父母品尝。

乡间五月,天气潮湿而闷热,百虫蠕动,晚上到庭院或打谷场上乘凉,母亲会点燃艾草,青烟起处,艾香弥漫,蝎子、蛇、蜈蚣、壁虎、癞蛤蟆这五毒就不敢近人身了。艾如一位智者,以神秘的语言,劝导百虫各归其所;又如一位仙子,轻舞广袖,佑护一片洁净之地。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跟世上大多数苦涩的事物一样,其优秀的内质散发出苦涩的芬芳,是这个世界的清醒剂。它与其他杂草一样平凡,枝叶里却深藏着神奇的能量。

端午插艾,坚持的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对古老文化的沿习和传承。我们插的不是艾,插的是时光,插的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和生活。

端午,在南方邂逅一场雨

文/杨润泽

端午这天,我在深圳。闽南与深圳一样都属南方,但天气的热度不同。早晨的太阳依旧的毒辣地直射着大地,林立的高楼的阴影像是得了太阳的蛊惑一般没有一丝轻凉的感觉。深圳的天空没有北方的明亮,蓝色的主调中平添了暗灰的颜色,使得天上的一缕缕的白去似风中飘浮着的白纱。

太阳一直炙烤着大地,到了午饭时分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来,哗哗啦啦地,大街上的流水瞬间如断堤的河水奔涌着。站在宾馆里,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透视外面的世界。望着撑伞奔走的行人,如落叶般的车辆穿梭于高楼林立的大街,方才想起端午似乎与落雨之间的万世情怨。

在开往深圳的动车上,结识了两个青年。无聊之间从端午开始聊起,聊到粽子,后来又聊到端午赛龙舟,由赛龙舟聊到端午必须会有一场雨。男青年的语气非常肯定,他说从他能记事起,每年端午都会下雨。他更加自信地认为端午就是落雨天,男青年旁边的女人说,下午划龙舟才是惬意之事。她开始用手比划起来,仿佛她的眼前就是众人划舟竞渡的画面。我对他们所说的端午肯定会下雨有所迟疑,追问其中缘故。男青年解释说下雨是上苍为了纪念屈原。他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而我也不想扫他们的兴,只能以笑附会之。

深圳的端午逃不开落雨,打电话给闽地的朋友,他们也说划龙舟的时候落了一小会雨。电话里充满了牵骚,似乎不满于端午的这场雨。

我想,这就是南方的雨所带给我们的无限的思绪。

端午,抑或是为了纪念,上苍的落雨似纪念的泪水。南方的雨就是如此的感情丰富。人们常说南方的雨缠绵而多情,不像北方的雨那么粗犷和奔放。其实在南方久了,你会觉得南方的雨饱含热情,她不仅有缠绵多情的一面,而且也包含着所有北方的雨的性情。它缠绵过、温柔过,也曾粗犷过、也曾热情如火。南方的雨经过了漫长而纤细的梅雨季节之后,在六月开始变得强壮起来,为屈原落过泪,不再柔情,变得疯狂起来,有时让你感觉到似乎回到了北国大地。

四时不同,南方的雨也变得不同。在南方与雨水共同成长,雨水清洗过去的空气沁人心肺。一场雨,还了人们一个干净的清凉世界。南方的雨只有在夏季,才会显露出他的力量来。往往落雨到来之前,先是狂风似乎要把扎根于大地的树木连根拔起,在无数个日子里,我们与树木一起抵御狂风对我们的袭击。海岸边,海水拍打着岩石,一阵一阵地的怒吼着。怒吼着的雨从太平洋来,从南海来,从台湾海峡来,一阵一阵的,用他的粗犷警示懒惰的大地。

在台风的送拂下,南方的雨充满了力量,从几万米的高空落下,击打在树叶上,漫行于山林。他的粗犷又别于北方的雨。北方的雨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多变,春秋是雨,到了冬天变成雪花。在成熟的时节里,北方的雨又会变身为夹杂着雨滴的冰雹。冰雹过去,瓦片碎了,玻璃碎了,更碎的是农人们的一颗颗比玻璃还脆弱的心。南方的雨则不同,时令变化着,南方的雨还是雨滴,他不会变成雪花,更不会变成冰雹袭击农田里的庄稼。他的存在,让达尔文先生的"适者生存"法则一次又一次得到了验证。狂风暴雨过后,脆弱的树木随风倒下,坚挺地生活着,让它们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汲取大地的力量,从而让它们的生命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我敬佩南方的雨,敬佩他那种不随时令变化的精神。

在深圳的一个宾馆里,在端午节,在一个纪念屈原的日子里,静思着南方的雨带给我的领悟。

我想,南方的雨应该是一个斗士,一个性情多变的斗士,一个有故事的斗士。他曾柔情过,在花前抚摸一个少女的长发;他曾经豪爽过,月下举杯与太白畅饮;他曾与热情的火,大胆地追逐心中的真爱……春暖花又开,夏日重逢来,秋天的杜鹃细语轻喃,冬日里的渔舟映着落霞。他轻轻地来过,炽烈如焰的拥抱着,他依旧是一个多情的斗士,他仍然是南方的雨。

多情的斗士,用他温柔而纤细的双手,长久地捧着南方的一片天空。这种长久,有时让人感到烦闷。他也用手中的利剑,只在一个瞬间,若夜空里的流星划过天空,大街的雨水便如长河。而雨后的彩虹,便是他为我们显现出的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了。

世界瞬间变得喧闹,窗外没有雨水的滴哒声。走在大街上,除了林立的高楼,还有炎炎的烈日。街道上的雨水很快被蒸发,行人们如同蒸笼里的馒头和包子。我四处奔走,热汗淋漓,往南,再往南,去寻找如南方雨的多情的斗士。

端午遐想

文/冰天

捧着翠绿的粽子,它体态丰盈、姿势优美,飘溢着糯米与绿叶的馨香。

很想低头轻吻,苦涩的雨伴着凄厉的风传来了汨罗江的叹息。

耳边骤然响起宏亮的涛声:"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我思绪万千,抬眼望向远方,一位渔父正在拍打船板,口中吟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三闾大夫、怀抱石头纵身跃入江中的情景,映入了我的眼帘。那凛凛傲骨的诗魂,伴着他的青衫与发须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漂流······

顿时,《离骚》中的名句,在江中排成了行,随着滔滔江水不停涌动,豪情万状,气势磅礴!

我心潮起伏,真想高呼,屈原他怀抱的哪是石头啊!他怀抱的是对国家衰败的失望,他怀抱的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嘲讽,他怀抱的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他怀抱的是对后世的一种警告!他把忧国忧民的满腔热血带进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把汨罗江与他的历史定在了农历五月。

千年过去了,万年过去后,屈原仍然在江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是,他除了披肝沥胆的《离骚》外,他什么都不会要,他对《离骚》的信念很坚定。

一颗闪亮的星星虽已陨落,岁月的风风雨雨却没吹走人们对他的敬仰,朵朵浪花荡漾着无数悲壮的讴歌。

迎着被雨沐浴过的晚霞,呼吸着伴有柳叶味的清新空气,我漫步于遵义湘江河畔。想把醇美的粽子,赠给伟大的诗人,却怕蛟龙鱼鳖龟虾来争来抢。

于是我用渔火点亮星空,搭建一叶轻舟,再斟一杯甜蜜的美酒、扎一束清热解毒的艾叶,摆上一桌丰盛的宴席。

拜托美丽的乌江水、神秘的赤水河,请把这桌香喷喷的美食,载去远方的汨罗江,就算穿越风暴千万里!

我双手合十,默默地告诉浪漫、清高的屈原:"这是我为您精心准备的礼品,尽管吃饱喝足吧,美酒里没有雄黄,只有真诚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