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简短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简短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简短(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端午悠思
曾经,有一位母亲,在多年前的那个端午,生下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儿,那女孩儿就是我。
一说到我出生的那天,妈妈总会先叹气。听妈妈说,当时医学不发达,接生婆是本村的一个老太太,也不懂科学,给我剪脐带的时候剪短了,而且也没有包扎好,降生之后的我不断地哭,后来我爸爸终于忍不住了,去镇上请了一位医生来,医生打开包我的小被子,上面已是血迹斑斑,爸爸妈妈哭了……好在,没有影响到我的生命。又经过了医生的一番包扎,我终于停止来到这个世界的哭声。所以,妈妈一说起这些,我就觉得我来到世上的时候,是个血色的端午,是个飘着生命哭声的端午。
不过,每次,妈妈在说完我出生时的遭遇之后,总还会补充一句说:"俺妮儿是大命人。有福。"妈妈还说,我是端午早上出生的,我们生产队端午节晚上就分人口粮,我出生一天就分得了一份人口粮呢!还真有个有福的征兆呢!
家里人都说,我小时候很胖,特别是几个月大的时候,最胖,比别的同龄小孩儿都胖。我猜,当时,妈妈心里一定是在担心,以为我出生时身体受了伤害,所以就总想给我补回来,才把我养的那么胖。就因为我小时候胖,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当了一回"明星"呢!那是因为拉肚子,镇上的医生一直治不住,拉的脱水了,只好去县城,到了县城医院,因为我胖的很,护士扎针一下都扎不上,结果胳膊都给扎肿了。我的小棉袄儿脱不下来了,束着我的小胳膊儿,爸爸就用他的指甲剪一下一下把棉袄上的线剪开了。结果,这个事情引起了医院病号家属和医生的好奇,他们好多人都跑到我住的病房里去看胖娃娃。哈哈,所以,我在几个月大的时候都有明星效应了呢!
后来,慢慢长大,每逢端午,妈妈总会煮鸡蛋给我吃,说是吃了能增加运气,长这么大,每次在家过端午都会吃到妈妈煮的鸡蛋,记得,那次端午的时候,我吃着妈妈煮的鸡蛋,邻居大婶给我开玩笑,说我是捡来的,不是妈妈生的。她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她走了之后,我将信将疑地问妈妈,我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妈妈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就又给讲我出生时的事,说我出生时遭遇的惊险,说我命大,有福!
后来,我上班了,妈妈还是会经常说我有福,而且,还会对着别人说,就我老公,都不知道听我妈妈说过多少回,所以,至今,老公常常给我开玩笑说:胖娃儿,你有福,小时候有福,长大了有福,现在跟了我,你更有福。也确实,老公全心全意地对我,让我爸妈非常欣慰,在他们眼里,老公是他们最好的女婿。
有福!多么简单的字眼啊!这大概就是世上所有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一种最简单的祝福吧。在老人眼里,儿女的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啊!
有福!这是妈妈的话,也是我心里的一首诗,我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幸福,不枉对妈妈说了几十年的话。我要写一首《有福》诗,送给爸爸妈妈——
《有福》
简单的两个字
说了几十年
每一次说起的
是永远放不下的心愿
女儿的生活
已经刻在你们的岁月里
直到永远
女儿的幸福
是你们心头
永远抹不掉的挂牵
简单的两个字
不知说了多少遍
是为了
在茫茫人海
找到接力的那个人
把我交到他的手里边
他有力的手
你们已经握了好多遍
也应该了解那张诚恳的脸
还有那双透明的眼
爱如深海
女儿就是那海中的一叶舟
永远荡漾着幸福无边
一觉醒来是端午
文/林丛
睁开眼睛,明媚的阳光扑面而来。昨夜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恍如南柯一梦。
没有往年的敲门声。它如夜里的狂风暴雨,随着黑暗就那么不经意间突然消失了。
接完王娜节日祝福的电话,我凝神了半天,终于怅然意识到,这个端午节的早晨,再也不会有敲门声把我从梦中敲醒;糯香扑鼻的粽子,再也不会随着这声音,一起涌进客厅。
而往年,端午节的睡梦,总是被不间断的敲门声惊醒,看看表,还不到6点。敲门声仍在耐心地继续着。睡眼朦胧中打开门,门口站着大伯和他的孙子。一大袋粽子,随着大伯跑了三十多里路,仍然温热着。
大伯家的粽子很有特色,日照人通常喜欢的菠萝叶包得小枕头似的,每个大约得一斤多米;还有一种,是玉米皮包的,大大的扁三角形。端午节过的是早晨,早晨吃过粽子,这个节也就结束了。
可是说实话,我并不高兴每个端午节大伯的敲门。我是不在乎什么节日的,大伯的到来,搞得全家人一大早手忙脚乱。而且我并不喜欢吃粽子,全家人人都不喜欢。每年的粽子,我常常要张罗着怎样送出去,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要知道,年长的同事、朋友,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不会包粽子,也就理所当然地送来粽子。每年,我要对着一大堆粽子发愁。
大伯并不知道这些,每年的端午节早晨,他照样带着粽子和孙子,跑三十多里路,准时把我们全家从睡梦中敲醒。
而在我的记忆里,大伯一直就这么喜欢往我们家里跑。小时侯,我们家住在日照一小的小平房,门前有大片的麦地。同时喜欢往我们家跑的,还有爷爷、两个姑姑、姑父。每逢阴历五、十,他们来赶日照大集,就在我家里落脚、吃饭。
通常,他们总是在那一大片金黄的麦子尽头出现,胳膊上挽着竹篮。那种竹篮,也是金黄的,圆圆的,容量似乎有无穷大。竹篮里,有奶奶烙的鸡蛋甜饼,有清明节时的糕……有一次,大姑从里面掏出了大把的水萝卜,水灵灵、清脆爽口的红萝卜,我吃了一个又一个…… 到了下午,水萝卜开始在我的胃里发作,我抱着肚子去找妈妈。在我疼得大汗淋漓、迷迷糊糊中,妈妈的同事、诲人不倦的教师们,七嘴八舌地给我出了一个又一个偏方……
竹篮里的东西掏出来了,他们就去集市上装东西。而其实,他们手头没几个钱,更多的时候,只是去凑热闹——琳琅满目的集市,一直蜿蜒出好几里路。
有一次,我跟妈妈怄气,跑到麦田中间的大石头后藏起来。妈妈和姥姥呼喊着我的名字,在我的身边走来走去。我就是不吭声。一只小蚂蚁温顺地在我身边爬来爬去,暂时充当了我的伙伴。我扯过一把豆腐草,打一方又一方的"豆腐".草汁染绿了我的手指,新鲜的草腥味弥漫着……后来,妈妈和姥姥的声音就消失了,天地间突然如此宁静。我开始惶惑起来,一次一次向家门口张望,不知该如何收场。
突然,我看见大伯在麦子尽头出现,我一跃而来,跟着大伯,说说笑笑地向家里走去。妈妈和姥姥都好像忘记了刚刚发生的事。我很明白她们都是故意装作忘记。我是多么感激大伯的准时出现!我想妈妈一定也是这样。对她个性鲜明的女儿,妈妈没法太多的较真,而大伯给了她一个多么好的台阶!
我终于听到妈妈颇有微词。其实,我们这个家早就不堪负重。那时生活都不富裕,周围的很多人,过年都吃不上白面。父母微薄的工资要赡养姥姥、抚养我们姐弟四个,而他们却频繁地、走马灯似的在麦田尽头出现,中午坐在我家狭小的饭桌前。大伯眯起眼睛,不紧不慢地 "吱"地啜一口酒。要强的妈妈,总是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悉数搬到那张小小的方桌上。我却只能坐在床沿上,悬空了腿一下一下悠荡,咽着唾沫看着——房子,铺开饭桌,我们便只能在床上呆着。彼时,我小小的心里,充满对大伯他们的厌烦甚至仇恨。
后来,父母去了济南,大伯就很少去我们家了。直到我结婚,大伯又开始热衷于往我这里跑。通常,他在我们家吃一顿午饭,太阳稍稍偏西时悄悄地离去。现在想起来,是不是这种 "跑",就是他对生活为数不多的享受呢?
对大伯,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春节。毫不例外,那个寒假我又被送回老家,这样可以缓解父母孩子多的压力。春节前,大伯给我的堂哥买了一双袜子。我非常不满,我质问大伯:为什么光给他买不给我买?!
长大了,每想起这事,我都是哑然失笑。可那时我并不懂得大伯是在给他的儿子买袜子呢。大伯当时只是笑。他的笑很有特色。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人慈祥的笑。当他的笑容绽放,就如阳光照耀,天地间突然光明大放,无比温暖和稳妥。当天下午,我就有了一块方巾、两块花布。那是我最富足最快乐的一个春节:我同时拥有两件新花褂、一块漂亮的头巾!
后来,爷爷走了,奶奶走了;后来,大伯也走了。老家就如倒了大梁的老屋,轰然倒塌。不知为什么,我总感觉大伯是满面笑容而去的。那种犹如阳光照耀的善良人慈祥的笑容,曾给了我无数的温暖和稳妥。死亡对他,该是一种解脱。
从我记事起,大伯就是和伯母分住在两个院子里,即使是过年,他们也没在一个饭桌上吃过饭。他的四个孩子,是最让他无法放心而去的牵挂。然而,他终于还是走了。
大伯曾经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他比爸爸大20岁,他们有着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模一样的鼻子,而他们又岂止是外貌上的相似!我常常想,如果大伯和爸爸一样也上过大学,他现在会是怎么的样子?
老家,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我们认为今天见过了,明天一定还能再见;有些事,我们今天做过了明天还有机会再做。但就有那么一天,在不经意间我们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大伯的笑容。不知在那笑容后面,有着怎样的寂寞和酸楚。以前,我从没有试着走进大伯的内心。而现在,我已没有这样的机会。
我惟一能做的,只能是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拥有,不再在失去的时候追悔莫及。
端午粽情浓
文/汪志
端午来临,芦苇飘香。作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期间,各项传统活动精彩纷呈,如赛龙舟、划龙船、包粽子、祭屈原、佩灵符、簪榴花……这其中每年必须进行的就是"包粽子""吃粽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全国各地的各种粽子也五花八门,足有几十种做法,如腊肉粽、烧肉粽、竹筒粽、奶皮子粽、蜂蜜凉粽、黄米红枣粽、兴义白粽粑、遂昌乌米粽……
西安的蜂蜜凉粽:蜂蜜凉粽始于唐朝,它是从当时著名的"赐绯含香粽"演变而来的,这个绕口的名字有个好听的解释叫"蜜淋",顾名思义就是把蜂蜜浇在粽子上。蜂蜜凉粽形似菱角,吃的时候用丝线或竹刀切成小块,放入碟子里,在上面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凉粽本就软糯,再添上糖浆,更是甜蜜,芳香可口,别有风味。蜂蜜凉粽既不包仁也不裹馅,凉甜爽口,是陕西人最爱的夏令小食。
黄山的豆沙灰汁粽:"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裹粽是安徽黄山地区的传统民间小吃,祖传下来的手艺。因为是用烧好的草木灰包粽子,因此也叫豆沙灰汁粽。其做法是先用秸秆烧成的灰汁浸泡糯米,约莫半小时之后,将炒好的豆沙包入糯米中。当地人解释说,用草木灰浸泡过的糯米会更软、更香、更柔,口感更好。粽子煮熟之时,灰汁粽变成诱人的黄粽,而味道也比一般的粽子清香。
温州永嘉的灰汤粽:浙南粽子的独特之处就是对生米的处理。古法用稻草烧灰,再将草木灰盛入篮子里用水浇淋,淋下来的水再浸泡糯米。比起直接用草木灰水浸泡糯米,倒多了一份诗意的过滤。吃的时候,解开粽箬,金黄的粽子呈现在眼前,一股独特的清香随之散发出来。不需要蜜枣,也不需要鲜肉,灰汤粽凭这原原本本的粽香美味,已然成为江南水乡人家端午时节里最有滋味的记忆。
嘉兴的鲜肉粽: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嘉兴美食的时候,有一句经典的配文:"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鲜肉粽是粽子中的经典,而嘉兴鲜肉粽以其肥而不腻、糯而不糊、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被誉为"粽子之王".饱满的糯米包裹着鲜嫩多油脂的大块鲜肉,再裹挟着粽叶的清香,肉香而不腻,回味无穷。
湘西怀化的碱水粽:"怀柔归化",怀化之名得于此,而怀化的碱水粽因食材中含有碱水而得此名。糯米在碱水中浸泡一晚后,呈微黄色,沥干水便可直接包裹。碱水粽是紧致的、细腻的,有弹性的。碱水浸泡之后的糯米有独特的香味。
泉州的烧肉粽:泉州肉粽不仅个头大,一个能顶两个,而且内容丰富,糯米、猪肉、鸡肉、鸭肉、鲍鱼等都有,再配上香菇、虾米、芋头、栗子等。泉州肉粽有独特的吃法,肉粽配上花生酱或沙茶酱、蒜茸、红辣酱等调料一起吃,酱料赋予了肉粽更多重的味道,咸香、微辣、酸甜。
江门的台山粽:台山粽子,属于广府白粽的一种,粽白而馅黄,粽叶一拆便让人有了食欲。丰富的馅料被粽叶包裹得严严实实,紧得连粽子角都是扭的,十分可爱。台山粽里的半肥猪肉是"灵魂",里面放了一种用盐腌过的"红榄"香草中草药,据说有清肺止咳、散淤止血的功效,还可以消除肉和糯米的腻感。
肇庆的裹蒸粽:肇庆裹蒸粽和其他地方的粽子不同,一般的粽子是用竹叶或苇叶包的,而肇庆裹蒸粽是用当地的冬叶包,冬叶具有特殊香味,能让包进的各种馅料清香解腻。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肇庆裹蒸粽品种越来越丰富,有瑶柱、冬菇、虾仁等。但是不管怎么变化,都少不了绿豆的相伴,因为肇庆湿热而绿豆排毒解暑,为热粽平添"凉意".
当然,各地的特色粽子不止上述诸种,如在笔者工作生活的千年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一带,当地有端午节吃蒅糕的习俗,其制作方法跟包粽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端午的记忆
文/樊丽娜
有一种味道,它藏在记忆深处。无论时光的推移,亦或是岁月的流逝,依然在记忆中愈久弥香。
站在时光的驿站,轻轻地聆听岁月的脉搏,淡蓝的天空飘过丝丝洁白的云朵,在盛夏燥热的静待中,一个温馨的节日——端午节就这样如约而至。我对端午节深入骨髓的迷恋,源自于内心深处的那抹深藏。
犹记得第一次趴在母亲腿上,听她给我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一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在端午节的这一天跳汨罗江自尽。善良的老百姓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包好粽子,投入江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那天,母亲一起床就把提前准备好的五彩线系在我的手腕和脚腕上,脖子上也戴着母亲精心挑选的桃木小物件和香包,驱邪保安康。在我们家,端午是大节日,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系五彩线,这一天我们总是过得格外愉快。大人们面带着微笑,看着我们跑着、跳着……
说起端午,就不得不提到包粽子。母亲会事先泡好江米、红枣,洗好粽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开始包粽子。长长的粽叶,在母亲的手里变得十分听话。母亲先选两三片粽叶,把粽叶折成漏斗形。在漏斗中先放一小半江米,再放几颗红枣,然后再放点江米把红枣盖住,折叠粽叶把江米全部包住。最后熟练地用马蔺叶把粽子扎紧,系上活扣,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母亲轻轻地把包好的粽子放到一个大锅里,可爱而乖巧的粽子在大火的蒸煮下,散发出阵阵清香。我总是忍不住在灶台边打转,而母亲就会大声喊:"离锅远点,小心烫着。"
端午,说起来也许就是一个简单的节日。但于我而言更是一种情怀,一种传统,一种爱。
我深深记得,那一年端午,天还蒙蒙亮,母亲系着围裙,在灶台边为我们准备早饭,煮熟的粽子,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端午
文/林莽
这是山的世界,崇山峻岭绵延无际,即使站在海拔1902米的巅峰孟坑石也眺望不到山的尽头。隐没其中,有一个叫长更岭的小山村,这就是祖祖辈辈栖息繁衍的地方,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这里流传一句话"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对于小孩子来说,除了从年头到年尾盼望着过年之外,还期待过节,比较重要的有端午和中秋。只要过节,即使再穷,大人都会想方设法弄一些好吃的,当然端午还有粽子,中秋还有月饼。一年当中只有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肚里的油水。在这当中,有一个端午节,是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终身难忘的。
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父亲一个人带上粮食进山刮石杨皮(谐音,一种树皮,从树上剥下来晾干然后到圩场去卖,可以用来做缆绳)。这种活特别苦特别累,还有危险,干这样活的人不多。他出发前,特地叮嘱九岁的姐姐要好好照顾我们,还说在端午前可以回来一起过节。
看到父亲进山了,虽然有点担心,但我们还是非常高兴,因为卖了石杨皮就有钱买东西了,我们一家可以过一个"丰盛"的端午节。
盼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了端午前一天。这天,村里家家户户都包好了粽子,村旁的大荷树底下时不时升起袅袅白烟,这是人们在烧稻草用来做粽子的碱水。而我们,父亲没回来,姐姐不会做,我和弟弟妹妹更不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在大荷树底下热热闹闹的,特别羡慕。看着看着,我不禁在心里默念:"要是母亲还活着该多好啊,就可以给我们包粽子了。"
我相信父亲端午前会按时回来的。于是,我特地牵着那头与别家共养的老黄牛到村后的路口等候着他。可夜幕降临了,路口依然沉寂。我只得十分失望地牵着老黄牛一步三回头地返回了家里。姐姐伺候着我们吃了晚饭,接着帮弟弟妹妹洗了澡。
可怜的姐姐,本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可自从母亲去世后,不到七岁且小学一年级也没读完的她就辍学回家帮着父亲照顾我们了,稚嫩的双肩本不应该承受如此沉重的担子。有时,我也会力所能及地帮着她分担一些家务,比如干一些扫地抹桌子刷刷碗之类活儿。
等她忙完,我们四人便在昏黄的电灯下静静地等着父亲回来,就像嗷嗷待哺的雏儿,在风雨飘摇的巢里等候着爸爸妈妈回来。此时,煮粽子的芳香从附近的人家飘来,白天见到别人做粽子的弟弟妹妹吵嚷着要吃粽子,急得呜呜地哭了起来。看着伤心的弟弟妹妹,姐姐和我束手无策。
夜深了,弟弟妹妹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可父亲还没回来。一种不祥和恐惧涌上心头,因为以前听到一些不幸的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比如邻村某某在剥石杨皮时不小心坠亡,某某因为不小心摔一跤竹尖穿破了肚子,某某被蛇咬了……我越想越怕,仿佛不幸已经发生在了父亲身上。我紧紧地依偎在姐姐旁边。依稀地灯光中,我看见姐姐眼里含着泪花,从她眼里我仿佛看到了母亲的泪光。小小年纪地我心疼了,暗暗决心要做一个男子汉为这个家庭撑起一片天。
这一晚,父亲终究没有回来,等我们一觉醒来,端午已经来临,可我们依然不见父亲的身影。
此时,村里热闹非凡,就像过年一样。有的把家里的鱼塘放干抓了几条大鱼,有的砍了几斤猪肉准备做酿豆腐,有的去圩场买了几斤牛肉回来。每家每户的八仙桌上还摆满了粽子,有豇豆馅的,有花生馅的,有绿豆馅的,有纯糯米的。粽子用大木柴慢炖了一个晚上,透着浓浓的香味,芳香传得很远,惹得我们垂涎欲滴。年幼的弟弟妹妹不顾姐姐地呵斥跑到人家门口,眼睛死死地盯着八仙桌上的粽子,然后得到别人的馈赠,吃得津津有味。
我和姐姐焦急地等着,等着,心里在默默地向神案祈祷,就像平时父亲供奉神灵那样,祈求观世音菩萨保佑父亲平安无事,保佑父亲早点回来。
然而,到了中午,我们的等待化为泡影,一种莫名的恐惧袭扰周身,感觉大厦将倾,心急如焚,如热锅上的蚂蚁,食不甘味。我们仿佛被人丢弃在一个小小的荒岛,周围四顾茫茫,不知出路在哪里。
几个叔伯挺担心我们,特地过来打探消息,还捎了一些粽子过来,获知答案后又很快离开忙他们的事情了。我们焦急地候在家里,静得出奇,只有神案上的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滴答之声显得别外响亮和刺耳。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每一声滴答声对我和姐姐来说都是煎熬。
"姐姐,爸爸为什么还不回来啊?他答应端午前回来的。"我禁不住问她。
"我们再等等,爸爸很快会回来的……"可她已经泣不成声了。姐姐一哭,我们感知到事情的严重性,焦虑、不安、悲戚笼罩着年幼的我们,我们也跟着哭了。
黑夜又一次来临。热闹了一天的村子慢慢安静下来,不知从谁家传来了阵阵美味佳肴的芳香。姐姐草草地炒了一碗黄瓜和一碗辣椒拌豆角,弟弟妹妹趴在桌上美滋滋地吃着。我和姐姐则静静地等着,等着。
这一天好漫长,这一夜好漫长。一天之内,我们经历了成长,学会了面对。
……
接近八点的时候,屋角终于传来熟悉地脚步声。我和姐姐奔出屋外。果然是父亲,挑着重重的石杨皮,蓬头垢面,一脸疲惫。看到兴奋地我们,他挤出一丝笑容,但笑容难掩心里的愧疚——这毕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啊,因为自己的迟归,孩子们没有好好过一个节。
不过,他没有说什么,轻轻地放下担子,从扁担内侧解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们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打死的"土牛"(学名叫竹鼠),足足四斤多。他不顾一身疲劳,高兴地对姐姐说:"晒姑,烧水去吧,今晚我们吃土牛。"
姐姐激动地应声而去,而我们三个则围着父亲问这问那。原来父亲昨天因事耽搁,不能及时赶回。端午这天恰好在回家的路上,不经意间看到竹林里死了几棵竹子,便知有土牛。暗忖去圩场卖石杨皮买东西过端午已经来不及,于是就到住在附近的瑶族兄弟那里借了一把锄头,挖了这只土牛。
这是我们过的最特别的一个端午节,没有包粽子,却有土牛炖黄豆,好饭不怕晚啊!一家五口,紧挨挨地围在小饭桌上,美美地吃了一顿。
这一晚,我睡得很沉,很沉。
如今,事情过去好多年了,父亲也离开我们十二年了。可是,每当想起这个特殊的端午节,想起父亲那瘦削的身影和慈祥的笑容,我便浑身充满了力量,激励着自己不断向前。因为我相信,父亲一直与我同在,他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里,他的微笑,他的艰难,他的希望。
我怀揣着生活馈赠给我的财富,我怀揣着父亲的希望,我怀揣着兄弟姐妹四人的期冀,从寒冷的冬天步入了春意盎然的春天。
将来,我还将怀揣着这些,走出一条无悔的人生路。
那年端午
文/刘海南
像我这样,觉得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一直没搞懂吃粽子与划龙舟有什么关系的人,想必很多。
端午,注定要开始纪念一个人,尽管这个人跟我们没有一点亲戚或是朋友关系,只要提到粽子,屈原这个人就会亲近起来。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为什么要投汩罗江,多年以前的陈年旧事,还是让人心生崇敬。屈原的情怀与爱国理念,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每当这个时候,美食与缅怀,有一种别样温暖萦绕于胸。
老家芦苇多,端午前后,采苇叶,包个粽子比较方便。没有人提出搞个龙舟,在湖水里划划,变一种方式来纪念。可能有粽子吃了,其它不重要,相信屈原泉下有灵,也会理解。
话说回来,我也年过五旬,粽子年年吃,说起龙舟,唯一看过一次,那是二十好几年前的,在荆州东门外的护城河,也就是今天的九龙渊。不知是1986年还是1987年的端午节,我当时在东门外的荆州供销学校生资班上学,记得那天天气不大好,早上起来天空上的云层压得很低,雨仿佛挂在上面,伸手就能扯下来。
在学校食堂吃过早餐后,我问寝室同学:东门有龙舟看,百年一遇,有没有人去?两个同学到走廊瞅了瞅外面,摇头说:这天气,到时龙舟没看到,自己成了水中龙。
从学校到东门两三里地,走路十来分钟,我只听说过龙舟,没有亲眼见过,听说有龙舟赛,近在眼前,不要说下雨,就是下刀子也要去。当年的东门,没有现在这般端庄、大气、艳压群雄,宾阳楼没有重建,更没有金凤广场。我走到东门时,护城河两岸聚了许多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还有不少拖家带口的,大家有说有笑,过节的热闹氛围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记得八条龙舟在护城河上一字排开,跟我们平时见的船不一样,龙舟长长的,两头尖尖的,一条龙舟上有多少人,没数过,那时只会看热闹,龙舟上划手们并坐两排,一排两人,手上都拿一木浆,船尾有一个舵手,船头摆放一只大鼓,一个鼓手站在船头,两手各拿一只鼓杵,他们谈笑风声,似乎在作准备工作,只等一声令下,好一试伸手。
十点,护城河上沸腾起来,龙舟上所有鼓杵上下挥舞,鼓声大作,划手们挥动手中的浆,在鼓声的引导下,奋勇划动,龙舟如同水鸟般,在水面飞了起来。
我们被他们感动,在岸边为他们加油。可谁是第一,他们来自那里,这些都不重要。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场景,成了我生命中一道永恒的风景。
感谢那年的端午,也感谢那年的屈原,让我知道什么是龙舟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