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端午节优美散文

2023/08/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端午节优美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端午节优美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端午时节穿花衣

文/王月冰

小时盼着过端午,因为盼着穿新花衣。

那时的衣服不是买,而是请裁缝师傅到家中来做。印象中每年裁缝师傅会进门三次,第一次便是端午时节,做夏衣;第二次是中秋前,做秋冬衣服;第三次就是过年前了,缝制新衣欢欢喜喜过新年。

裁缝来之前的几天,母亲到街上买布。端午之后是炎热的夏天,当然要买凉快的布料,那时基本就是的确良、东方绸、绵绸等几种。父亲和弟弟的都是白色的确良布,做白衬衫。母亲爱洁净,穿了多年的白衬衫她依旧能清洗得洁白无瑕。我和姐姐以及母亲自己,则就是买花布了。我和姐姐的花布会娇艳一些,粉红的桃花、殷红的樱花、浅绿的李花,还有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却开得热闹的花,开在布面上,让人一阵喜悦。母亲给自己买的花布会素雅很多,与她文静的气质很般配。

布买回来了,我们连忙去请裁缝师傅,家家都要做,要排好长队。可后来我们发现,请得早也没用,裁缝师傅是顺着人家来的,从村口第一家开始做,一家家往后移,等到了位于村尾的我们家,端午很快就要来了。从裁缝进第一家开始,我们就经常跑去看,看着裁缝一个个量体裁衣,各种颜色的粉笔在布面上滑过,留下衣服的样子。尖尖大大的剪刀"咔嚓咔嚓"剪下衣服的样子,然后缝纫机"哐当哐当"踩起来,"滴答滴答"缝起来……我们在旁边看着,叽叽喳喳评论着,着急地问:"还要几天可以到我们家?"

终于到我们家了,母亲准备了各种丰盛美食迎接缝纫师傅。我和姐姐开心得跳起来。几乎每次都是我和姐姐的衣服先做,我们每人可以做两件新花布衫。每年流行的式样都不同,大体上就是衬衣款式胸前加个漂亮的蝴蝶结,有时也做圆领花裙子。花衣做好了,我和姐姐急不可待地试穿,在镜前跳跃。母亲洗好收起来,等到端午那天去外婆家,我们才可以穿上当年的新花衣。到时蹦蹦跳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像两只快乐的花蝴蝶。其实远远不止两只,因为几乎所有的女孩,都会在那天变成一只开心的花蝴蝶。

现在流行私人订制,且价格比较昂贵。我想这是否源于一种怀旧情绪呢?因为当年,我们的衣服,可都是私人订制的呀。如今回忆童年,回忆童年的端午,我每次首先想到的,总是这些花衣,这些陪伴我们度过一个个快乐夏天的漂亮花衣。难怪80岁的外婆,在今年夏天来临时,还郑重地到裁缝铺去做了一件新花衣,火红的牡丹,开得喜气。幸福的日子呵,美好的回忆。

草木香气中的端午

文/秋水不语

端午时值五月中,百草蓬勃,佳木秀而繁阴,所以端午的许多习俗都和草木有了联系。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苏轼一阕浣溪沙,写尽端午佳话。"明朝端午浴芳兰"即沐兰汤。一般是用随处可见的松、柏、桑枝、艾叶等药草煮成。这兰汤可祛暑毒、除热痱。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艾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人们疾病多发,由于艾草可以驱虫、防蚊,达到祛病的功能,人们就认为是辟邪。

菖蒲,叶片呈剑型,有"蒲剑"之美誉,传言可以斩千邪。

在我的故乡,端午时还有一种有趣的孩童竞技:斗草。取材就是门口的杨树叶,只有那些粗壮的老叶子,才是最好的武器。但是杨树很高,上树采摘是件难事。家里要是有个会爬树的哥哥,那你就神气了。他可以替你爬树找最好的老叶子。我恰巧有个会爬树的哥哥。我便常常拥有那些叶柄粗壮的宝贝。可是这还不算成功。这叶柄还要糅熟:用手慢慢轻轻地揉捻叶柄,让它柔软起来,却还不失坚韧。这样处理过的才是攻无不克的宝器。到了斗草之时,二人四手,各执自己的叶子,以叶柄交叉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

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此刻,我想念那些逝去的岁月,那草木香氛中的端午节……

飘香端午情更浓

文/ζ失忆症°

这是记忆中飘香的端午,放在心里溢满了馨香,今儿把艾香散飞,凝成一只粽子,化作漫天的思念。

——题记

青青艾香飘端午,浓浓情思粽是情。此情此景九州同,万家欢乐乐万家。

端午时节梅雨纷飞,龙舟竞渡江河湖海。急鼓声声震天响,万水千山"粽"是情。一年一度的龙舟节,粽子节,在中国神州大地各处沿袭上演。端午趣事,还是童年时最为好玩,我的思绪又随着粽香,回到了欢乐的儿时记忆深处。那里有我可爱的家乡,欢乐的童年往事。艾叶青青门前挂,粽香浓浓四处飘。忆起童年家乡事,几多欢乐几多情。

每到端午,在我们家乡,那天,家家户户都是要在门前挂上青青的艾叶菖蒲和别的叫不出名来的青藤避邪祈福。我们小孩子们最为高兴,因为可以名正言顺地为家里做点事啦,我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上山采青,把那一簇簇绿色青翠的散发着草木清香的艾叶菖蒲等青藤采下来,顺手用一根青藤绑起来,扎成一小捆,拿一根树枝或竹枝穿插着,两小伙伴一组,快乐得像只小白兔般,一蹦三跳地往家中赶。然后把摘来的艾叶等青藤分了,因为不够高,拿上个小板凳垫在脚下,把采摘的艾叶菖蒲挂在自家的门前,那绿色青翠的艾叶,散发着浓浓的植物天然香味,好闻极了。我们小孩子家家串门,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也为那些独居老人家门前挂上一把青青的艾叶,以表节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妈妈便要把白天摘来的艾叶、柚子叶、长命草等我不知名的叶子煲成水,用来给我们一家人洗澡以驱邪。在那时只觉得用这些叶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没想到可以驱邪什么的,只是晚上倒是没有那么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肤了,哈哈,睡觉也香甜了。这种传统,到今天妈妈每逢过年过节的,都会像以前那样,到青草凉茶铺买来给我们弄叶子水来洗澡。只是现在远离了乡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采摘的乐趣了。童年端午乐趣,也唯有在梦里依稀了。

端午节还有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那时我们家乡人包的粽子,不像今天那么多种类,只有那种纯纯的家乡口味,唔,特别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种叫"蚊惊"的植物烧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里。做成的粽子,味道独特,轻咬一口,满齿噙香,透着自然的草木清香,这是家乡的味道,爱极了。如果你偏爱吃甜点,则可剥了粽子,轻沾白沙糖,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包粽子时,我们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哈哈,因为不在包只在吃,那时的我们确实是好吃的,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平时没有什么好吃的,逢年过节的,就最高兴了,因为有好吃的在等着我们了。不像现在的小孩子,吃什么都是长不好,也不知吃什么叫滋味,像童年的我们,吃嘛嘛香,多简单多快乐的童年啊,嘿嘿……

还记得我奶奶,最爱吃这个粽子了,那时,我们一家围着奶奶团团坐着,嘴里边吃着香甜美味的家乡粽子,边听奶奶絮叨着南湖老家乡的往事。奶奶也怀念旧时往日,只是老家乡南湖,因筑了水库,已成了泱泱的水之国。据我奶奶说,她的妈妈,也就是我们的太婆婆了,一到端午,也是忙里忙外的,给儿孙们包上美味的粽子。居然还有咸蛋肉粽子,我爸爸小时候吃过,据说可香了。轻叹一声,奶奶轻咬一口手中的粽子,眼光微微闪着淡淡的幸福,仿佛在吃着太婆婆当年香香的,无可替代的粽子了,引得我们也直流口水。粽子还是粽子,只是吃在嘴里,心里忆念着已故去的亲人,那永留人世的血脉亲情,在这个粽香飘飘的端午节,有着浓浓的思绪飘着,天上人间粽(总)是情。

奶奶也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故事,说农历五月五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我们家乡习惯叫五月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记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终生忧国忧民,却屡遭排挤陷害。一纸《离骚》,满腹经纶,终化泡影。最后,诗人竟魂归汨罗江。后来,为记念屈原,端午节也叫"诗人节".

犹记得前些年,和父母同住的时期,一到端午节前,家门前那条清清的新丰江水,就会隔水传来,那鼓声阵阵,吆喝声声,"咚咚,一二,咚咚,一二"的齐声同气的划浆声势。那漂流在江河上红的,黄的色彩鲜艳的龙舟队伍,在记忆的长河中,永远难忘记。有一年赛龙舟,天空飘洒着龙舟水,爸爸带着我们,奔走在沿江路,追着龙舟跑。龙舟在水上,我们在岸上,观众无数,都在隔岸呐喊助威。尽管天空还飘洒着雨,我们亦不管不顾,只为这一年一度热闹的端午龙舟赛。

中国的端午节,有着浓浓的历史文化,神舟大地上,在端午节前后,便有着浓郁的传统节日风味。端午节对于我,也有着别样的情怀。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似乎总是在特定的节日里更加的浮现在眼前,镶嵌在心里。

飘雨的端午,飘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飘来了端午时节的快乐往事,原来美好的事物在我记忆深处从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挂在家乡门前的艾草青青还有那家乡独特的粽子飘香……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永远都是鲜活的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艾草青青,粽香浓浓。情思飘飘,思忆绵绵!最是一年端午香!在这个飘香的节日,每座城,每颗心里,都溢满了浓浓的端午节味道,在此,祝福亲朋好友们端午节快乐!

端午

文/聼雨

又是一年端午节,纪念屈子,怀念逝去的岁月!

粽子的香味开始走街串巷,对于商家而言这是极好的一个商机,祭奠屈子只是个引子,这又掀起一次饮食文化的小浪潮。小小的粽子,小小的香包也能带动一些经济吧,刺激消费搞活市场经济,她们也有一分功劳。

现在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原因很简单,现在大都是三口之家,人少吃不了几个,干嘛费神费力呢!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其实不一样,包的过程其享受的是动手的乐趣,并不在于吃几个,我想每包好一个里面都浓缩的是一分成功的喜悦,但对于手法娴熟的人另当别论,就比如像我这样的人,制作其实是一种很费力的事。这些年我就一直没学会,其实这些年也没学过,这只是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一个美丽的措辞而已。小时候在家里,看到过二姐包粽子,在我们家里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母亲从来不包粽子,也许是不会也许是闲麻烦,家里人多,一次得包多少啊,每年端午节母亲总是焖一锅甜米饭,也就是陕西人说的粳糕,里面有芸豆和红枣,软软黏黏的很香很甜,用碗盛着吃,很是解馋。不好的一点是不像粽子可以随身携带,走到外面子可以拿手拿着吃的美味。主要是母亲也没那闲工夫,一家人填饱肚子才是当务之急。虽然没包过,可每年依旧能吃到香喷喷的粽子,那都是左邻右舍送的。母亲回馈大家的就是一大碗粳糕。

很早以前在单位看到过别人做,那时住平房,一抬脚就是别家,像走进自己家一样,很多时候因为家里地方小,邻居会把东西挪到户外,坐在小区院子里的树下包粽子,那时孩子小,满院子是孩子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包粽子的人心都在每一片叶子和每一粒米上,铺开粽叶,然后挖一勺米,就着阳光和鸟鸣慢慢包起来,经过几次折叠之后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成型了,一个接着一个,然后是蒸或者煮,香味开始满院子飞,搞得大家都流口水,顺着粽香飘出的方向走,走到谁家算谁家,不用客气拿起来咬一口,真甜啊!

看着别人包起来是那么的容易,而我始终无法把一把散米裹进小小的一片叶子里,是我手拙还是叶子和米不听使唤,反正总是无法成型。松散的米在铺开的叶子上面可以跳舞,我不停的聚拢,她们不停的散开,然后从指缝逃出,她们想要自由,不想为粽叶的爱束缚,不想为一片叶子扑汤蹈火。有个性的米面前,叶子显得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们逃离,只能独自哀叹!

今年我已买过好几次粽子,那散发着粽叶香味的粽子总是让我难以把持自己,明知不能多吃可总也难抵诱惑,吃几个也无防,人生如果连吃都不能随性岂不是一种悲哀,虽然活着不只是为了吃,可吃是为了好好活着,为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你说不是吗?谁说人活着不能只为吃!

过端午节自然少不了佩戴香包,女儿自小到大我也没做过,一是没有好看的布,二是没精力,最主要还是一个懒字,每年都是买,女儿属狗,所以每年都会买一只小狗香包或佩戴在身上或者作为挂件挂在书包一侧,只是看起来好看却没有那种特有的香味,不知道为什么,是香料太贵么?香包没有了香味何以称为香包啊,不能不让人郁闷。女儿今年二十一岁,昨天我还是为她买了一个香包,心形的,虽然小但却有很浓的香味,所以买回来挂在她的床头,希望给她一个惊喜。

说起香包,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开始是母亲做,后来我们慢慢长大后,是我们自己动手做。记得每年端午节之前我们会去山里拔野芹菜,主要是要芹菜根,把根折下来晒干研成粉末,那叫一个香。然后在母亲的针线筐里翻找小花布,当然是绸子的最好,那时谁要佩戴一个绸子面料的香包那可是很骄傲的。记得那时我跟着二姐学,做不好,针脚大小不一,做成后的香包心形不像心形,四角不像四角,歪歪扭扭,但是却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做好后佩戴身上少不了去炫耀一下,赚足大家羡慕的眼神。美滋滋的。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快乐早已不在。我不知道现在的香包里包的香料是什么,但闻起来和以前是一个味道。只是味道要淡些。

粽子,香包,是端午节不老的话题,至于雄黄酒,小时候也被母亲抹到身上,说是辟邪,感觉很难闻,这种味道也已远去几十年了,我似乎已无从搜素,寄存在脑海里的记忆已经淡去,唯有粽子和香包让我念念不忘。端午节,你包粽子了么,我等着女儿回来给我做呢,期待美味出锅的那一刻,那是怎样一种欣喜!

端午粽香

文/王调英

"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林苏门的这几句诗道出了粽子的浓香诱人。五月流火的端午,粽香丝丝缕缕的飘来,让人依稀尝到粽子的香甜。

每年端午节,都盼望吃到父亲包的粽子,从小到大,从未间断过。玲珑晶莹拢青衣,一捧清茶香满轩。一杯清茶,一只粽子,品的不仅是端午节粽香箬叶青,"香粳白玉团",更有人间至深至厚的亲情。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没有龙舟竞发,却有艾叶菖蒲门上插,骑父稚子香囊挂。除此之外,最大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真可谓是家家户户共端阳,我们家也不例外。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亲就开始包粽子。我们当然是最欢喜的,粽子的香甜让人吃过不忘。父亲包的粽子总是很大个,母亲每次都批评他,说粽子包得太大个,不够美观。可是父亲每次都笑着说:"粽子大个怕什么,一年就包一次,让孩子们吃个够,解解馋。"

父亲包粽子的时候,在他前面放着一大桶淘洗过的糯米。只见他用粽叶弯了个尖角,舀一勺糯米放在粽叶上,用勺子挖了个凹槽,放上肉馅,再舀一勺糯米,压实了,然后把粽叶拐几下子,就包成一个四角粽,然后用细竹篾缠上绑住,这样,粽子就包成了。我们姐弟四个就围蹲在父亲的身边,手拿着粽馅排着队轮流着帮父亲放馅,谁都不准逾越。放完馅的就去包馅,把五花肉在花生粉里一粘,然后用蛤蒌叶子包住,跑去蹲在父亲的身边等着。拿到一整块瘦肉的就嚷嚷说要吃用它作馅的粽子,父亲总是说好好好的,其实到后来我们谁也分不清究竟是哪个粽子用了那块肉作馅了。父亲总是边包粽子边讲故事,讲的最多的还是屈原,讲端午节的来由,也会讲笑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粽子下锅了,我们姐弟四个便蹲在灶台旁边,陪着母亲煮粽子。眼睛瞪得溜圆,看着火苗跳舞,看着锅盖咕嘟咕嘟冒着蒸汽。直到粽子出锅,我们就一人提着一个粽子往外跑,满村子边跑边唱"五月五,吃古粽,古粽香,卖辣姜,辣姜辣……"母亲总不忘提醒我们提一个给爷爷先尝。父亲为我们几个包的出锅的粽子总要绑上一根很细的竹篾,他怕我们心急烫到手。那时候虽然家贫,但父亲对我们总是满满的呵护,幸福了整个童年。

等转完了一圈,粽子也就凉了,我们就会找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坐下来,剥粽子吃粽子。打开粽叶,浓香从鼻子一直钻进心底,晶莹的糯米与蛤蒌叶子交织渗透,简直要香到骨子里。吃的时候,我们总会比较一下,比一比谁的粽子最好吃。若是谁吃到中间的馅是全瘦的,那便是最好吃的粽子了,其他人也就只有羡慕的份了。那时候的想法是瘦肉是天下第一的美味!

时光荏苒,为了改变命运,我们勤奋读书,我们的路也越走越远。然而,父亲总能通过各种方法,把他包的粽子送到我们的手中。父亲包的粽子也渐渐起了变化,原来的大粽子变成小粽子了。粽子的馅也变得多种多样,过去仅有五花肉粘着花生粉裹上蛤蒌叶子,后来包粽子的馅就有了冬菇、木耳、火腿、红烧肉等样式了。在众多款式的粽子当中,我最喜欢的依然还是蛤蒌叶子五花肉做馅的粽子,因为那是温暖的味道。外面商场卖的粽子,虽然包装精美,然而味道远不如父亲包的纯正。

如今又是端午节,年年艾叶雄黄依旧,香囊角符照挂,父亲包的粽子也如期而至。我满心欢喜打开袋子,然而当我看到粽子的刹那,我的心也却被惊悚到了。多数粽子的绑绳松散着,不少的粽子尖角处露出了晶莹的糯米。过去,父亲包的粽子缠得很结实,包裹很美观,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过。我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瞥了一眼父亲,过去红润的脸如今已是苍白,皱纹深刻,鬓发如霜,印记着岁月的痕迹。我突然明白了,那个任由我们依赖、索取、享受着父爱的父亲,如山一般的父亲,已渐渐老去,他的双手已经不再有力。我的眼睛湿润了起来,我默默的剥着粽子,大口嚼着,生怕被父亲看出来我的难过。父亲还在一旁问道:"香吗?好吃吗?"我用力地点点头应到:"嗯!好吃!我最喜欢吃了。"父亲的脸上如孩子般绽开了欢喜的笑容。

端午的粽子年年飘香,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哀思。如今,它已是一阙悠悠清词,轻轻托起父亲的舐犊之情,温婉了月移花影的时光,温暖他乡的冷寂沧桑。

端午小食

文/丁纯

端午节,最让人念想的是家乡美味小吃。吃粽子必不可少,各地包法吃法并无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我爱吃的端午美食,首选咸鸡蛋。初春时,母亲将鸡蛋用黄泥裹了,放入适当的盐,整齐地码在沙缸里,轻放在角落里。就让它们安静几个月,端午前后,麦子快黄了,椿树拂动的风打在脸上,柔柔的、暖暖的……母亲顺手摸出几枚糊着泥的鸡蛋,洗净煮熟了,深色的蛋黄发出诱人的香味……切开四瓣,红色的蛋黄闪着亮光,一入口,香喷喷的。倘若咸鸡蛋和绿豆汤、水烙馍一起吃,有种说不出的欢畅。至于,咸鸭蛋,我们很少吃,盖因我们家乡是大平原,没有大面积的水域,很少人养鸭子。

其次,端午佳品还有嫩软的蚕豆。蚕豆一般种在沟边的空地上,紫色的花凋谢时,蚕豆粒饱满了。摘下,连着皮一起煮,剥开蚕豆荚,一股沁人心脾的豆香扑面而来,咬在嘴里,糯糯的,软软的。假如,以蚕豆米烧稀饭,解渴又解饿。早晨煮一大锅的稀饭,干活回来喝上满满的一碗,痛快。我爱吃嫩蚕豆,我也爱蚕豆装点的田园。在故乡,随便找块空地,点一片蚕豆,端午时是吃不完的,吃着吃着,蚕豆老了,只能炸着吃了,也蛮好吃,只是少了嫩香的春天气息。

我还喜欢吃端午前后的莴笋,拔一根莴笋削掉厚皮,切成细细的丝,烫熟了凉拌,乃经典的下酒菜。通常,我们会用莴笋炒肉丝、炒青椒、炒腊肉……这些做法都相得益彰。若用单饼卷莴笋丝,好吃得很——最好放点酱豆子。稍微老点的莴笋,切成块状烧蹄包肉,也是一道好吃的菜。

端午时节能吃上卷心菜,不亦快哉!我记得我读师范时的同桌曾炫耀地说,割麦时,他们家天天吃卷心菜,让我羡慕极了。现在富裕了,不缺吃了,美食倒是一种乡愁了。

端午,我怀念那家乡的美食,它们虽然很家常,却潜入我内心深处,不时地勾起我思乡的意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