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端午节的短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曾经的端午
文/余小兰
想起小时候的端午节,是快乐的,欢腾的,有滋有味的。
中午放学回家,我们就像一群放飞出笼子的欢乐小鸟,笑着跑着,追着赶着,一直闹腾到各自的家门口。
门口左右两边,妈妈早已分别插上一把绿油油的还散发着一股浓郁香味的艾草枝叶。妈妈说,这是辟邪保平安的。
还未入屋,就已闻到香喷喷的炒面线,还有又甜又美的莲藕汤,以及苦中带甘的酿苦瓜,色香味全的酿茄子。这每一道菜,都是妈妈端午节必备的拿手好菜,更是我们记忆中的美味佳肴。
等我们饭饱菜足、心满意足却又意犹未尽时,摸着滚圆的肚皮正想打个嗝,正想好好回味一番刚才活色生香的美食,谁知妈妈又开始催我们去井里挑水了,她还强调说一定要选择在中午十二点这个时间,叫"午时水".传说男女老少喝了"午时水"后都能消除百病、无灾无难、无病无痛。
我们挑着两个叮当作响的铁质水桶,飞也似地跑出了家门。
远远望去,村口那口老水井边早已是严严实实地围满了一大圈人,大家都跟约好了似的,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吉祥的时刻"午时"的到来。
挑满了一大水缸的水,我们浑身也被汗水湿透了衣背。
妈妈又说,端午节这天必须去洗头和洗澡,必须从头洗到脚、彻头彻尾地洗,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就再也没病没灾了。
如此神奇的"午时水",还等什么呢?赶紧趁着"午时"这个大好时光,好好让自己整个身心一起沐浴在阳光和河水中吧。
我们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河边,河里已是欢腾的一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们从四方八面涌来,聚集在河里。大家或嬉戏、或玩水、或潜水、或游泳,笑声、打闹声融成一片热闹沸腾的海洋。
耀眼的阳光照耀着河水,河面上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河底里的沙石也依稀可见。那一簇簇绿得发亮的水草,在河水长年累月的抚摸下,舒展着柔软美丽的身姿。一群群鱼虾快活地在我们脚底下追逐嬉戏,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大家笑着闹着,心情无比激动,无比欢畅。经常有些同学玩得忘记了时间,下午上课迟到了,被老师罚站,一律湿漉漉的头发,尚未干透的衣服粘在身上,一排排一队队在讲台前面站着,排满了整个讲台。
如今的端午节,别说看赛龙舟、游泳,有时连河水都不知道该上哪儿找去了。在跳跃的阳光中,满怀期待地等着曾经的端午……
乡村端午节
文/严巍
火辣辣的阳光并没有被满山的浓绿浣洗干净,倒是一场急性子的雨一下扑走了满天飞扬的沙土。母亲收起锄头,这就去忙灶台上的事。父亲倒还闲适,仍旧是一个长烟斗塞在嘴里,土罐里的茶在沸水中散发出阵阵清香,拴在院场那棵石榴树上的老牛,咀嚼着一年开头那些雨里风里的疲累。
丝毫看不出这一天与一个节日联结着。静静的院落,仍然有麻雀张扬地说些什么,可是母亲却忙得不可开交,当粽叶的清香与雄黄酒的烈味一同夸张地拥挤在滴着雨水的老屋时,这个叫端午的节日,就被母亲的一道道传统的菜肴摆上餐桌,供我们享用起来。
在此之前的一天,其实一家人就已忙碌地备着节日的一切。粽叶是长在田边地角的绿色,绝对没有污染,要有,也是那些随风而来的尘土,不过,一场急性子的小雨已经把它们浣洗得一干二净。采摘粽叶是姐姐的事情,采老叶子,不好包,采嫩了,一煮就漏出糯米,一个一个的粽子就会变成一锅稀饭。粽叶像剑,据说是当年屈原大诗人投江时佩带着的剑,诗人投江之后,剑就在江边漫无边际地生长,草木一秋,人老一岁,看看还真是的,锋利的剑形叶,一片片长在粽叶上,采者稍不注意,便会让它划伤。然而,就是这粽叶少了它还不行,粽子需要用它来包裹,煮出来才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篾丝必不可少,那是扎粽子用的,换了其他的就不行,这活得由父亲承担。父亲不慌不忙,待姐姐将粽叶采好,母亲把糯米泡醒,他才离开茶盅,对着一蓬密实的次竹细细端看。当他手起刀落之后,动作一个接着一个,竹子划破风声倒在地上那一刻起,只见他手里的刀在一棵竹子里穿梭,不一会儿,篾丝就弄好了,挂到了厨房的门楣上,像姐姐纳鞋垫的线一样,柔软、韧性十足,泡到水里,同样泛起粽叶一样的清香。
粽叶如何折才好看,篾丝怎样扎才紧,这是母亲的事情。父亲不管这些,依旧蹲在火塘边,开始泡他的雄黄酒。酒是母亲自己用地里收获的玉米酿制的,颜色是有点灰,不像别的酒厂用酒精勾兑出来的那种,但它有一种特殊的香,香味里分辨得出玉米扬花的滋味,稻穗灌浆的甜蜜,甚至从中你还能闻到丝丝缕缕牛粪的草香,泥巴里点点滴滴的汗味。雄黄酒据说有驱邪的功效,每年端午父亲都泡上一大瓶,父亲不是自己喝,而是将酒端到列祖列宗灵牌面前,然后围着自家屋子转了一圈,再一点一点泼洒到路边。
记忆之中,最喜欢的不是粽子,是五色丝线。那是端午节最受女孩子们欢迎的礼物。那是她们眼睛都望穿了的礼物。清一色蓝布服装的年代,花花绿绿的东西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谁也不敢在自己的身上穿上花红柳绿,五色丝线拴在自己的手上,恰到好处地让爱美的女孩子们过了一小把瘾。姐姐手上拴着五色丝线的时候,我只有干望的份,我们男孩子爱使枪弄剑,地下到处是长剑一样的艾叶,让我们过了一回不受父亲指责和干涉的"战斗".只是打闹了一阵子,看到姐姐和妹妹手里有五色丝线,胸前还挂着母亲一针一线绣起来的香包,觉得有种不合算的感觉,心里不是滋味,谁让自己是男孩子呢?母亲也许看出我内心的想法,又怕我被同学嘲弄,就把五色丝线拴到我手臂上,外人是看不到的,只有我时时感觉,一缕温暖的五色丝线拴着我清贫却幸福的童年。
故乡的端午
文/谢汝平
一直感觉,故乡人对端午节不太热忱,既没有春节那种期待,也没有中秋节的气氛。人们对端午节总是淡淡的,好像一不留神就会被忘记,可事实上每年都没忘。说故乡人对端午节没有感情其实并不恰当,只因端午节处在一年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过节与麦收相比,自然要屈居下风。金黄的麦子等着人们去收割,绿色的秧苗等着人们去载插,忙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只能草草过节,这并不难理解。
因此对于故乡端午节的印象并不深,既没有什么隆重的祭祀活动,也没有热闹的龙舟比赛,能够跟端午节挂上钩的似乎只有粽子,这也是我们孩子最大的期盼。说起粽子,小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吃到,一是端午,二是盖房上梁。我一直不懂为何上梁时要包粽子,还有蒸寿桃,一起隔着房梁扔出来,让看热闹的孩子们抢,我也曾抢过几回,总觉得上梁时的粽子比端午节的好吃。
也不是每个端午节都能吃到粽子,很多时候家里没空包。吃不到粽子的端午节总是有些失望,看着别的孩子吃,心中羡慕得很,于是决定自己包。记得那回和妹妹一起打了柴叶回来,也泡了一些米,学着别人的样子包粽子。虽说不容易,最后总算包好了,估摸着父母亲快回来时下锅煮,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可等父母到家,我满心欣喜地揭开锅时却傻了眼,由于力气小绑绳系不紧,满锅粽子都散了,成了煮着柴叶的大米粥。记得当时疲惫的父母是欢笑的,比吃到真正的粽子还高兴,我们一家人吃着混着柴叶味的米粥,倒也有些粽子的味道。从那往后,每年端午节,我家都会采些粽叶回来煮粥吃,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故乡,别说龙舟,就连普通小木船和水泥船也不多见,赛龙舟只能是电影电视里的场景,但我们并不在意,我们有自己的船赛。那是用芦苇叶子折的小船,简单得很,选一个宽大的叶子,前后折一下,两边撕个口子,然后把一边塞到另一边之中,前后都如此折叠,一个小小的苇叶船就成了,放在水中,顺着水流的方向漂。那时我们比赛,看谁的小船漂得远,而且不翻不倒,虽然胜利者赢不到什么奖品,心中却会无比高兴。现在回想儿时,可是折了数不清的小船,如果都还在的话,那将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我或许也成船王了。
粽子可以不吃,午饭可以将就,但在故乡的端午,艾草和菖蒲是必不可少的。艾草田头就有,割一些回家,菖蒲要去浅水里找,扁扁的直直的叶子,和艾草一样有着各自独特的味道。艾草和菖蒲是插在檐下的,像是端午的符号,也有人把它们铺在床下,驱毒辟邪,保护家宅平安家人健康。故乡的端午节又称娃娃节,孩子们打扮得跟年画里的娃娃似的,手腕脚脖上都系着七彩丝绒线,留待七夕时剪下,让喜鹊衔去搭天河上的鹊桥。一个节日给另一个节日留下伏笔,正如割裂不断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端午比赛摘草莓
文/蒋周琪
从小到大,我过了多次端午节,但惟独这一次最令我难忘。
端午节,别人忙着包粽子,吃粽子,我们全家却要去摘草莓。
经过一番长途奔波,我们来到郊外的草莓园子里,远远地只见碧绿的草地上点缀着鲜艳的红点,走近一看,每棵草莓树上都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戴着小绿帽的草莓果。圆锥体形的草莓,红得那么娇艳,那么透明,它们身上的小黑点儿,就像是均匀地点缀上去的黑芝麻,是那么的可爱。垂涎欲滴的我摸着红彤彤的草莓,悄悄地对他们说:"嘿嘿,请诸位配合一下,采摘的时候可不要伤心怕疼掉泪,本公主可不会手下留情噢!"本人吃草莓是高手,摘草莓应该更拿手!我向妈妈做了一个鬼脸,妈妈心领神会,好像在说:"不要高兴得太早,我和你老爸可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了,姜还是老的辣!"
采摘比赛开始了,我首先拿起篮子往草莓多的地里跑。嗬,这么多的草莓呀!一颗颗又大又红,我真想一口气把它们全部摘光了。过了一会,我看了看爸爸、妈妈,他们正忙得满头大汗,筐子里的草莓已快要装满。我可要加油了!这时我觉得特别口渴,我望着水灵灵的草莓,真想吃个痛快呀!可是,我要比赛啊,也只好"望‘莓’止渴"了。
我把筐子放到面前,两只手左右开弓,汗流下来也顾不得擦一下,只想赢得比赛。正摘得起劲时,爸爸宣布时间到。我不得不停下来,心里期许自己能夺冠,我提着草莓一称,刚好三斤。妈妈摘了四斤,老爸不用说,自然比我们摘的多得多!
妈妈打趣说:"孩子,咋样?服了吧?"我笑着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嘛!"看看满篮的草莓,虽然我没赢得比赛,但我还是满心欢喜。
回家路上,我们品尝着草莓,有说有笑,那笑声透过车窗,飞向远方……我真想把我亲手摘的草莓送给屈原,让他品尝品尝我的劳动成果,让他感受我的幸福、快乐,希望他不再孤独、痛苦,希望他也能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端午节!
话端午
文/邓训晶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划龙舟,喜洋洋".想着这首童年的歌谣,端午节就到了。
每到五月就有一种情思,汨罗江畔那个不屈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屈原,中国的诗歌之父,第一位留下姓名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早开创了把诗歌由集体歌唱改成个人独唱的新时代。一曲《离骚》,帝王将相权贵朝野的丑恶暴露无遗;一句《天问》,天下百姓幡然悟醒;一曲《九歌》,宣泄了人世间的善恶丑美;一篇《九章》,橘颂余音,荡气回肠,这是屈原明志,"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坚定地保守自己的情操,不随波逐流;一部《楚词》,开创了中国诗歌的先河,这文学瑰宝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才有了前赴后继的先驱们。"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让我们在节日的扼腕长叹中多了一分怀念。屈原,五月的鲜花,为你而开;五月的太阳,为你而灿烂;五月滔滔的汨罗江,敞开它宽广的胸怀,拥抱了你这位志士。从此,五月的龙舟,年年把你探望,桨卷千堆雪,雨烟龙舞;中国的历史留下了你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了一位千古流芳的诗人。
每到五月就有一种期盼,盼望粽叶飘香。小时侯每到端午节,不管日子过得有多艰难,妈妈总会想方设法弄一点糯米包粽子给我们解馋。在端午节前一天,妈妈就会做包粽子的准备,把糯米用水先泡上,然后把粽叶洗干净。妈妈做的粽子口味可以分为甜的咸的两种:或包进红豆、绿豆、红枣;或包上腊肉、咸鸭蛋,形成不同的风味。粽子的形状可以分为菱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妈妈开始包粽子了,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候,我会积极地帮妈妈的忙。妈妈左手拿两片粽叶,右手把粽叶灵巧地转两圈,粽叶就形成一个圆锥形的空间,舀一勺糯米放进去后再用筷子捣几下,右手将粽叶的上端往里折,使粽子的底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平面,最后用线扎好,一个结实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爱跟妈妈学包各式各样的粽子,开始包不好,但后来慢慢地也学会包有棱有角的粽子了。粽子包好后,妈妈就放进锅里煮。等到第二天早晨,一起床,就会有粽子吃。那洁白的粽子,放上白糖,那糯糯的甜甜的味道,至今还留在我的舌尖上,回味无穷。
每到五月就有一种怀念,怀念端午节的雄黄酒和小香囊。端午节那天吃午饭时,父亲会叫我们喝一点点雄黄酒,然后把雄黄酒涂抹在脸上,胳膊上,腿上,告诉我们这样就不怕被蛇咬了。我对雄黄酒的认识,来源于《白蛇传》,端午节的雄黄酒,把善良美丽的白蛇打回原形,许仙掀开蚊帐,看见白蛇狂舞而吓死的情景,深深扎根在我心里。所以,如果端午节没有涂抹雄黄酒,心就会一直打鼓,生怕遇到蛇了,会惴惴不安一年,等到第二年无论如何都要抹上一些,雄黄酒就像是一道护身符。抹完雄黄酒后,就缠着巧手妈妈做端午的小香囊。妈妈会把平时积攒下来的小块花布都拿出来,装上具有药用成分的、戴上能清心明目、镇静安神、对人体大有好处的香料,做成一个个精致可爱的桃心、三角形、小猴子香囊。我们争相戴在衣服上,淡淡的芳香沁人心脾,小伙伴们会聚在一起比较谁家妈妈的香囊做得更好更香。
让我用粽叶飘香润笔,用暖阳做墨,把五月涂抹成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画卷,迎接端阳——这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
端午的回忆
文/朱雪飞
小时候,小伙伴们的端午是这样迎来的——
还有个把月才到端午呢,女孩子们就开始寻找五颜六色的线,编小网袋,迎接端午节的到来了。
小网袋是用来装蛋的,有咸鸭蛋、鸡蛋、鹅蛋。端午节那天,小伙伴们要在自编的小网袋里放几个蛋,挂在胸前,到学校去比谁的蛋多,特别是要比比谁的咸鸭蛋多。为了这一天,家中的母亲提前好多天就开始腌制咸鸭蛋。孩子们呢,手也不闲着,一有空就编五彩的小网袋,编一个还不够,有时要编好几个,一个给自己,一个给弟弟,还有的,给要好的小伙伴。好像端午这天总有好多好多的咸鸭蛋等着我们的网袋来装。
网袋不容易编。一根线先结成圆圈,再用十几条长度相等的线对折后挂在圆圈上,每一条都打好结。线多了,就理不清了,编着编着,就把不相邻的两根线结到了一起。有时,打的结疏密又不一致,网袋的洞要么太小要么太大。我曾经编过这样的网袋,洞大的鸭蛋要掉出来。这样的情况往往是过后才发现,一个个结解开嫌太麻烦,只好放弃,重新找线再编。
线也是不好找的,特别是那种既结实又好看的线不容易找到。实在找不到了,就用大人插秧时用来间隔取直秧苗的墨绿色尼龙线,这种线编出的网袋结实极了。不过不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我们最爱那种用多种颜色的丝线编成的网袋。如果哪个女孩编出这么一个网袋,在端午节那天再在网袋里装上咸鸭蛋和鹅蛋,那是要羡煞别的孩子的。
除了准备网袋,还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掏咸鸭蛋的小勺子。做小勺子通常要请家里的大人帮忙。他们找来一根粗铁丝,用老虎钳截取一小段,用小锤子把其中的一端锤扁,用锉子磨一磨,砂子打一打,然后再用老虎钳把锤扁的一端折弯,就成了一把能掏咸鸭蛋的小勺子。
掏咸鸭蛋是有讲究的。找到咸鸭蛋的空头,轻轻磕一个小小的口子,剥掉磕碎的壳子,那把铁丝做的小勺子这时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可以从磕开的小口子进入蛋壳,在蛋内自由活动,那一点点的咸蛋白或咸蛋黄被我们掏出来,放进嘴里,慢慢品尝,好像是难得的人间美味。这样慢慢掏着吃的咸鸭蛋,吃完了,鸭蛋壳还是完好无损的。我们把这鸭蛋壳偷偷放在草堆或灰堆边,冒充真鸭蛋,躲在不远的地方看是否有人上当受骗。如果真有人蹲下去拾起来,然后失望地扔了,小伙伴们就哈哈哈笑着跑开了。上当的人往往在我们身后说一句:"这帮细路!"
江南端午吃蛋,并且用五彩丝线做成小网兜挂蛋,据说是为了驱邪避暑。小时候,我们没有多少蛋吃,会过日子的妇女把鸡蛋鸭蛋攒起来卖钱,给家中的孩子交学费、买文具。唯有端午节这天,父母最慷慨,鸡蛋咸鸭蛋敞开供应。
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在江南的孩子们,还有这么有趣的端午记忆吗?他们还会把鸡蛋咸鸭蛋装在自编的五彩小网袋里,挂在胸前,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