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短篇

2023/08/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短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短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端午读诗忆屈原

文/祝宝玉

端午将至,午后,独坐,临窗而读。历代贤达笔端的屈原形象坚毅铿锵,读愈深,情更痛,掩卷之余,仿佛看到汨罗江水滚滚,听见滔滔巨浪之声。

恰如唐朝诗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辽茫的诗句,给端午铺上了一层悲壮的色调。诗人看苍天,望江水,不禁感从心生,想到屈原,想到那一桩千古奇冤。

宋代诗人梅尧臣也曾作诗感慨屈子:"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读梅诗,悲情更剧,正因为屈原不惧谗言,不怕奸佞,他的正义坦荡才被后人所惦记。悠悠往事,千年逝矣。多少人多少事被历史淡退,独有真仁士才被历史铭记。

不仅仅我等凡夫俗子追忆屈原,连大唐皇帝李隆基也对屈原钦佩有加,他就曾赋诗一首,礼赞屈子:"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贤君思诤臣,可为明鉴,纵观李隆基的为政之路,虽说后期有瑕疵,但并不能掩盖他前期的政绩。他渴望有屈原这样的人臣辅佐左右,这便是一颗圣明之心。

自唐以后,忆屈原诗也有佳作。宋朝诗人许文通有《端阳采撷》云:"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另一位宋朝诗人张耒有诗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明代诗人陈子龙诗曰:"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但我还是比较欣赏近代大文学家巴金先生的一首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此诗虽无"屈原"元素,但诗境含蓄,我想,这正是巴金先生当时怀想屈原而生发的心情写照吧。

端午风俗

文/刘锴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一直为国人所重视,因此在神州大地上也就流传着多姿多彩的端午节习俗。这些习俗与其说是一种传统,不如说是华夏文明的永恒传承。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国内最为主流的端午习俗。节日这天,人们争相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屈死的大夫屈原。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为"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为"筒粽".晋代时,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专利食品",而且人们在包粽子时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各种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明代以后人们才用苇叶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悬画像。钟馗捉鬼是中国民间传说之一。因此,端午节这天,国内很多地区都在家门上悬挂、张贴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江南北"开发"出了多种钟馗像版本,端午遂成为中国民间绘画艺术的一个展示之日。

挂艾蒲。中国民间还有端午节采艾叶、挂菖蒲的习俗,"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端午节这天,家家都要上山采些艾叶、下河割些菖蒲,然后打扫门庭,把它们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南方一些地区的妇女,还将艾叶、菖蒲制成花环、佩饰,佩戴在头上和身上。"艾"即"艾蒿",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因此,端午这天人们采艾叶、挂菖蒲是为了祛病健身,所以民间也把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赛龙舟。"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这是古人在端午这天赛龙舟的热闹情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普遍盛行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这一习俗当然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每逢端午,沿海地区的人们便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擂鼓摇桨,一决高下,场面十分壮观。

食黄鱼。在南方一些省份,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端午节这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买石首鱼(俗称黄鱼)煮食,寓意健身增智。江苏一些地区还将放养黄鱼的清水用来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家人一年不患眼疾。

佩香囊。端午节戴香囊的习俗。端午这天,小孩要佩香囊,既有辟邪驱瘟之意,又有襟头点缀之趣。《岁时杂记》中载,"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逐渐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青年人戴的香包比较讲究,那是恋人之间互赠的定情物,当然,香包也就由女方巧手绣好,送给男方。节日这天,老人则要戴香包。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香包,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饮雄黄酒。"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端午节这天,有饮雄黄酒的民间习俗。节日这天,人们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饮之。饮雄黄酒,不但增加了节日气氛,也起到了健康身体、增进感情的作用。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端午情怀

自从02年来德州每年的端午节只是在美食城买几个粽子,象征性的过一过。儿时过端午的那种愉悦已渐渐淡去。

今年的端午节与往年不同。因为老妈来了,我又可以吃上老妈包的粽子了。两天前妈妈就泡上了糯米,今天下午和老妈一起包粽子,谈笑间,勾起了我对儿时端午节的记忆。

那时过端午节,天还蒙蒙亮我们就会起来,踏着初夏的露水,几个要好的伙伴相约去采艾蒿。采艾蒿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据说用端午节早上采的艾蒿泡煮粽子的水洗脸,会让人去病消灾,所以每年妈妈都会弄好一大盆艾蒿水让我们洗脸。同时还要在自己的庭院门上挂上一把艾蒿,据说也会给家里带来好运!妈妈就是这样只要是能给家人带来好运的传言,她都会很虔诚的去做!也许这就是最平凡的爱!

端午节最让人兴奋的是妈妈会把五月初一的鸡蛋煮好,染成红色分给我们姐妹,而让我们兴奋的是不是能吃上红皮鸡蛋,而是拿着自己的红皮鸡蛋相互撞击,看看谁的鸡蛋最抗撞,我们会封它鸡蛋王,这种游戏我们会从家里延续到学校!那种快乐真的是是刻骨铭心的!

如今的端午节早已没了儿时的乐趣,但妈妈包的粽子却依然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味道!因为它盛满了妈妈的爱!

又是一年端午时

文/白淮斌

早晨上班,由于工作关系,来到村支书家,谈了点工作上的事情,然后就是喝茶聊天。

我是一个北方人,对南方人的一些生活习惯颇感新鲜。

就拿喝茶来说,北方人习惯喝绿茶,煮着喝。就是把茶叶和水放到器皿里,加热烧开以后喝。我父亲就是这样的生活习惯,早晨起来先用微型电炉子煮茶,倒在杯子里褐色发暗,喝起来特别苦。每次当我回家的时候,老父亲都会煮茶给我喝,并且一个劲给我讲,喝茶开胃消食,还抗疲劳解乏呢,一定要多喝。

南方人喝茶则特别讲究,茶几是上万元的根雕茶几,涂上淡淡的清漆,配上五个小根雕凳子,茶几上面有一个笑弥来佛的造型,仰躺着,一个硕大的肚子,一脸乐在其中的大笑。茶叶是清一色的大红袍红茶,先把水烧开,然后把茶叶泡在巴掌大的小壶里,不停的用盖子在上面搅动,然后再把茶液倒在一个开口的小瓷壶里,给每个客人跟前放一个小杯子,一次最多喝一口茶那种杯子,客人不停的喝,主人不停的斟茶。

北方人喝绿茶,讲的是消食开胃抗疲劳,也是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给客人一人一大杯浓茶,讲的是豪爽洒脱。

南方人喝红茶,则上升到了文化的范畴,在意的是意境和氛围。实质上是品茶,一口一口的喝,和客人漫无边际的聊,显得温馨而亲切。

我们正喝着茶,聊的起劲的时候。他们村妇女主任端进来一盘粽子,用竹叶包着,三角形,有棱有角。放在茶几上热情的招呼大家吃,首先往我这个客人手里塞了一个。我也就没有客气,解开扎着的塑料绳子,慢慢的品尝。南方的粽子种类很多,有咸味的,甜的,红枣的,大肉的等,还有竹筒粽子,品种繁多玲琅满目,吃起来也各具特色,风味俱佳。

吃着粽子,我才知道端午节块到了。在南方的乡下农村,每家每户过端午节都是自己包粽子吃,其风味则按自己的喜好来做,含有浓浓的民俗味。

北方人吃粽子,相对简单一点。都是做民俗小吃的专业摊点做,寻常百姓家就是买点吃。吃法也和南方的不同。那种包红枣的粽子基本和南方的做法吃法一样,只是小一些,包的也极其粗糙,剥开皮子就能吃。但是最常见的吃法还是在盛夏的热天,把粽子剥开来放在碗或者碟子里,倒上蜂蜜,用筷子夹碎了,蘸着蜂蜜吃,冰凉冰凉,甜的渗牙。

喝了茶,吃了粽子,工作上的事情也说完了,我便起身告辞。

出得门来,太阳已经迎头直射。飞云江畔,山青水秀,树木葱茏。蓝天白云,没有一丝风,让人充分体验到了夏天的闷热。农家的门前,洗竹叶包粽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让人无形中感觉到有了节日的气氛。

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让我很自然的想起来王维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来。我的老父亲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生日,也就是五月端午那天。

在我们北方老家,人们管老人的生日叫好天,也叫好日子。比如,今天父亲好天,那就是过生日的意思。

在异地他乡,逢节便会想起老家,想起父母亲,想起父亲的生日是与端午节同一天的,心内便生出淡淡的忧伤。少年时,家境贫寒。端午节正好是北方割麦子的农忙时节,节日也过的及其简单,也从来不知道父亲是那一天的生日。

早晨天刚麻麻亮,母亲就起来,把平时攒下来的鸡蛋,放在开水锅里煮,一般像我们这样的五口之家,最多一个人两吃两颗鸡蛋,父母亲一人吃一个或者纯粹就不吃全都留给孩子们吃。粽子是从来没有吃过的,那个年代,大米在北方是奢侈品,每年过春节时,家庭情况好的,正月初一中午才能吃一顿白米饭。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就是吃鸡蛋了,根本没有见过粽子是啥样子。

母亲把鸡蛋煮到锅里,再到野地里去弄一些白蒿,香草等植物那回家来,放在洗脸盆里;倒上热水,等全家人起来,挨个在里面洗脸。母亲说,明目,百病不生,母亲再给我们每一个人手腕上绑一根五色线合起来的花花绳,说可以可以辟邪,一年有个好身体。

那时候,端午节能吃一颗鸡蛋,在香草水里洗把脸,手腕上戴一根五色线合起来的花花绳也是件挺荣耀的事情。吃上粽子是农业社散伙,包产到户以后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粮食产量翻番,用小麦来换大米吃,已经是幸福生活的良好开端,春节文艺晚会上曾经演过一个《换大米》的小品,实质上就是当时一个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要不怎么说文艺来源与生活呢?

以后,街道的小吃摊,农贸市场,专业卖蜂蜜粽子的人才渐渐多起来。五月端午吃粽子,虽然古来有之,但是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要想吃一颗粽子,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成年之后,随着父亲的一天天老去,母亲才告诉我,父亲是五月端午的生日。说起这件事情,我真的倍感羞愧,在我30岁以前居然不知道父亲的生日,真是一个大不孝顺的儿子。父亲常年劳作在黄土地上,任劳任怨,为的就是让我们后辈人能过上好日子,老人家就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程,消耗了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天清福,常年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作嫁衣裳。

所以,在这以后的岁月中,无论有多忙,五月端午我都会回家,给父亲订做一颗生日的蛋糕,在饭馆里买些现成的饭菜,啤酒,茶叶,香烟等,回家给老人家过一个简单的生日。粽子是在街道现成买的,母亲的老传统没有变化,照样年年煮鸡蛋,泡香草水,手腕上系花花绳。就是我因事耽搁中午晚上回到家里,母亲也要让我们在香草水里洗个脸,吃颗鸡蛋。

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父亲脸上的皱纹,我就感觉到心房在揪着隐隐疼痛。赶忙把老人家搀扶到屋里,让妻子下灶膛做饭,我就和父亲母亲拉闲话,说些家长里短的事。父亲便会边说话边给我煮茶,自己抽烟。这时候母亲就会责怪父亲,说他败家,你看孩子都不抽烟,你就不知道戒烟啊?母亲就是这样,和父亲唠唠叨叨一辈子。父亲和蔼,也从来不去计较,脸上一直挂着舒坦的微笑。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年看来是无论如何也回不了家了。心内难免生出些许惆怅,好在接到了妻子的电话,说她已经订做了蛋糕,准备端午节那天回家给父亲过生日。妻子话一说完,我的心胸豁然开朗起来。其实人生需要的不是惊天动地,而是这样简单平淡的幸福生活。

我们老家有个在省城当大干部的,有一年花钱请来西安艺俗社的名演给老爹过生日,折腾了好几天。说起这些,我就会觉得对父亲有所亏欠,同样是儿子,我们真的摆不起那么大的谱。父亲倒是说得轻描淡写:那能起个啥作用?过完生日就抬屁股走人了,还不是老汉一个在家抓锅抓灶过日子,有那份孝心就不知道把他爸接到省城去?十年八年过那么一个生日,一年就回来那么一次,还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我们虽然不排场,但是你给我的生日是年年做的,我觉得你们两口孝顺得多,就是我死了,你也别那样的折腾,记住薄葬厚养的道理就可以了。

父亲是个粗人,斗大的字认识不了一箩筐,但说话却是思维慎密,滴水不漏,识事理,明大体,这就是父亲的伟大之处了。所以,多少年我养成一个习惯,工作上,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会说给父亲听,父亲一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便是我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便给父亲打一个电话,问二老的身体安康,说起今年端午节不能回家给他老人家过生日的事情。

听完我的话父亲爽朗的笑声在电话里响起:你媳妇打电话说,已经买好了东西,端午节就回来了,你不操心,你娘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自己在外,除了工作好,也要注意身体,照看好自己,家里啥都好着哩。

接完父亲的电话,我一个人在繁华街道的路灯下默默的行走,突然感到眼眶一热,落下泪来。

又是一年端午时,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端午小思

生活,在平静中静静延伸,平静的像是醉酒后的清晨,像是午后的酣睡。微风不时拂过曾经的琐碎,像是童年记忆里池塘,只留下多情的蜻蜓的吻过的涟漪。

今年的夏天,感觉来的特别早,甚至我还没有感觉到春夏的交接,当女孩的衣服越穿越少,当大街上小贩开始卖粽子,我才恍然,端午到了。

每个节日,都要有一个传说,正如同每个心灵,都要有个归宿:

两千三百年前,有一个人,年轻时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得到了其大王信任,官至"左徒",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致力于自己的人民幸福。可是,他遇到了一个极为厉害的对手,更麻烦的是,他的主人,该诸侯国的大王却不够机敏,在他屡次进谏后,嫌他麻烦,将他流放。两千六百八十八年前,他的祖国被灭亡后,悲愤之余,他抱石投江自尽。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世感动于他为民的赤心,在这天来悼念他。

那个人是屈原,那个诸侯国是楚国,那个大王是楚襄王,那条江是汨罗江,那个对手是纵横家张仪。当然,左右楚怀王的还有王妃郑袖,宠臣上官大夫等人。

屈原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还是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楚辞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李白,就深受他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短暂,可是尽管大江东去,尽管暮往朝来,屈原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他的精神和作品同样永恒。

他的忧郁触到生命的某种深邃和悠远。当这种忧郁不断积聚,当悲愤的情愫击穿底线,他的思维在那一刻走向了一个死结。他无法解脱,或者是为了解脱,选择了结束生命的存在――因为他挚爱的国家已亡,汨罗江成了他的归宿。

一个人离开,其作为人的物质内涵也随之消失。作为一种存在的延续,他的精神照耀后世。他的所作所为对人们的影响还在继续。在追名逐利的芸芸众生中,构建着自己完整的人生。

皇天无道,民离失散,他深深地感到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悲江介之遗风",只有穿越时空去感受。

宦场沉浮,凶险莫测,"深林杳冥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他还是不愿变心而苟从俗世间的浑浊,坚持到底,甘心苦难。

生命总会要面对一些荣辱和成败,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是谁,在这湿漉漉的岸边拾贝?

能记得清么?多少次聆听燕子衔来春的消息,多少次寂然于蝉儿吟唱里孤独的数着夏的热烈;多少次目光跟随长雁滑过秋天明亮的天际飞向更加遥远的远方;多少次惊叹于皑皑白雪的封锁中梅朵盈晶冬的冰骨。

然而,简单而又崇高的向往,在庸庸碌碌的世俗中总会显得孤单,可笑,甚至被践踏。格格不入的寂寞被包围,无处逃生。屈原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生命继续,黄昏和黎明依旧轮回,一条被讥讽的鱼朔流而上,是谁,跳过龙门后却迷失了方向。

自混沌洪荒,人性也在千万年的进化中一再分裂,清着上升为天,浊着下沉为地。下沉的构成坚实的陆地,上升的只是虚无飘渺的天空。多元的价值观在冲撞,却激不起千年沉淀一丝波澜,最少自屈原那个年代。古往今来聚之且凝的那些哲思,庄重肃穆,曾经曳曳翔入梦的那一只蝴蝶,是庄周,还是那个曾任蒙漆园吏的庄周本就是蝴蝶?

流浪,是忘却,也是抵伤;在陌生的流放地,提炼灵魂升华,也顽强固守着渴望。诱惑的芳香,来自于一再的精神的打击。独自一个人聆听风雨,惯看日月,寻求突围。屈原毅然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一个惊喜与感动与危险与渺茫的幻想,云开雾散之时——会有玲珑的花朵欲歌欲舞;会有轻盈的飞鸟翔入梦境;会有泠洌的月光润然如珠;会有淋漓的情愫磨亮苦难。

而那,却是虚拟的花朵。尽管一再尽情的绽放,也经不住一次无情冰冷的严霜。

在这个最平凡的夏天,在这个夏天的下午,在这个下午的黄昏,在这个黄昏的残照里,虽是酷暑,我却感到刺骨的寒冷。忧伤的句子撒落一地。

一朵花忽隐忽现。什么样的开合,能令我呈现出最初的芬芳?什么样的晚风能让我心灵的如歌,去凝视天边紫色的晚霞?

――无法企及,因为二千多年前的悲剧,因为悲剧已经发生,因为大量的悲剧被隐埋,因为悲剧还会继续。悲剧使人崇高,可是:

"谁愿意做流星,或受难者冰冷的雕塑?

看着不息的青春之火,在别人手中传递!"

虚空扑落无闲地,却向沧溟驾铁船。盘古开天辟地,共工战败怒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已经远去了。远去了,两千年前汨罗的江水;远去了,操戈披甲的逐鹿;远去了,诘问苍天的呐喊;远去了,曾经的角鼓争鸣刀光剑影豪情壮志,曾经的欢悦忧伤功名利禄荣辱沉浮溪水般远去了。

今夏,残阳如血,紫红色的阳光将一切装扮的浪漫无比。

而思维之花,却以一种邃阔的平凡与不平凡,以一种耐得住寂寞与贫穷的安然,以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的光荣,凛凛然然,润润澈澈,开放在时光的庭院。

话端午

文/浦景东

端午,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有不同。无论是出自东汉《曹娥碑》、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之日,还是龙的节日、纪念女诗人秋瑾的节日,总之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端午——粽子——屈原"似乎密不可分,深入脑海,所以影响我最深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屈原是我国着名的爱国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宏伟的诗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两千多年的岁月,任大江东去,朝来暮往,并没有淡化和减少我国人民对屈原的爱戴和敬仰,诗人屈原的形象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这位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爱国人士。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让我们想到这个古老的文化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所以端午节除了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夏节、蒲节等称谓,也曾有"诗人节"之称。

端午节的风俗也各有不同。据说河北有"踏柳",山东有"露水洗脸",山西有粽子互相馈赠,陕西有"镇病",江苏、湖北、海南有"龙舟"……真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不同的地方民俗,却有着相同的意义,都是人们表达内心一个良好的、共同的愿望——借以纪念节日,消毒避疫,求得一生平安。

端午节,在传承民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美食节日。说到美食,想起南宋诗人陆游的端午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端午节,以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笑口常开,这种古俗一直流传至今。

时至今日,端午节减少了许多繁冗的细节,然而我们依旧会想到家乡的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当我们端午节插艾织彩挂香囊,喝着北方雄黄酒,兴着南方赛龙舟,同吃那透着浓浓芦叶清香的粽子时,一定不要忘记这端午节的粽子里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要让我国古老文明的文化节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但愿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能够继续弘扬,永远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