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现代故事100篇

2023/08/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现代故事100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现代故事100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知青子女

文/孙小琪

飞机降落时不到清晨5点,下雨,窗外夜色迷蒙,阵阵风雨打在舷窗上。坐了一夜飞机的乘客纷纷起身,一面嘟哝着,这么大的雨。扩音器响了,说外面下雨,请大家准备好雨具。是男声,很年轻。想起一路上跑前跑后的那位,身材纤细,帮助旅客上举行李安放时,我担心他有没有足够的力气。是他在广播吗?打开的机舱门旁,年轻的男女机组人员,细心地关照大家准备雨具,还递上了纸巾,有凛冽风雨中的温暖。他们是不是知青子女?脑子里冒出一个奇怪念头。

知青的"青春无悔"还是"蹉跎岁月",讨论或是激辩很久了。那天,纷乱中,疲倦的邻座怔怔地说,我跟你说个故事。那是她在教学中认识的一个外来小伙,学习技能十分努力。毕业后,几次见面,次次不同。先是在一家修车店打工;不久做了小领导,管着店面;再后来自己开了公司……小伙子越来越忙,越来越沉稳,日渐练达后面少了天真和单纯。见老师的礼数,却是不变的。他总是认真回答她的每一个问题,满手油污,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的时候;着深色西服套装,雪白的衬衣熨得没一丝皱褶的时候,都一样。"我能感觉他身上有一股劲,执着,一步一步走,不焦躁。"她告诉我。有一次,小伙子请她喝茶,静静的午后,他说,你是教我本事的,我感谢你。我是知青子女,爸爸妈妈想回上海时,家里亲朋没有一个愿意接收落户口的,没有钱没有房,要凭空添一家子人,真是怪不得他们。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就要靠自己了,所以我一定要学好技能,要有本事。我要在上海站稳脚跟,我本来就是属于上海的。

大约过了一年还是两年,再见时,他轻轻地说,他租了房,把爸爸妈妈接来了。"他们做梦都满是上海啊!"年轻的眸子里几乎浮起沧桑。爸爸妈妈开始不肯,说自己老了,帮不了什么,来了会给儿子添麻烦,会影响儿子找对象。小伙子瓮声瓮气:"那样的对象,我不会要的。"经不起软磨硬泡,爸妈还是来了。"我再看看,有可能就开连锁店,他们要愿意,也可以做点事,那样心情会好。他们只有一个晚年了。"

另一个故事,关于街边咖啡店的。那是曾为租界的僻静马路,周遭没有多少店面。一个小小的长宽都不足十米的店面,装修精致古朴,里面各种研磨咖啡果汁的机器,洁净整齐地紧紧排列。有点不同凡响的是,铺面外侧街沿上有几只高脚凳,浅浅的半圆靠背,会让倚着站着的顾客感觉稳妥。铺面两端,立着两个圆柱般的透明家伙,像灯,也像火炉,火苗在里面呼呼往上蹿,挨近了,是温暖的。早春、深秋或是冬季,那情景因独特而吸引人。站着或倚着高脚凳的,常常是脚边放着粗帆布旅行包,大胡子眼窝凹陷的外国人,三五结伴,慢慢聊。这装潢配置,很容易让他们想起故乡,地中海边上,还是其他哪里。

店主是个寡言的年轻人,看得出,总在用心做。也许是因为兴趣,他端出的咖啡,盈盈的表面有花纹,枝叶对称,花朵活泛,像艺术品。喝咖啡的人总要多欣赏一会儿,有时就会抬头看看店主,会心一笑。

店主有他的心事。四十多年前,花季的母亲离家去了边远的山村,后来和贫下中农子弟结为夫妻,生下他,从此与上海渐行渐远。几十年天翻地覆的变化,母亲却还在村里,她的模样和口音,都变得和当地妇女无异。母亲老了,白发丛生。父亲永远怀疑母亲想回上海,母亲的眼神充满哀伤。儿子长到和父亲一般高时,她说,你去打工吧,到上海去,到上海去。于是,他来了。打拼好几年,开出这个咖啡店。偶尔,没有顾客的时候,他会看着马路发呆,如果有一个女孩走过,他就想,当年母亲就是这样在上海的马路上走的……他要全力挣钱,要有自己在上海的家,要把母亲接过来。

知青们开始老了,为一个时代的困惑仍在绵延。知青子女已然登堂入室,顾自掀开了自己的人生篇章。

佐厨得尝,佐斗得伤

文/张念龙

大李和大王,一个是我的同事,一个是我的好友。这两家的孩子年纪相仿,都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大李家的孩子很仗义,爱打抱不平,但脾气火爆,一点就着,父母跟着操心,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怕出点什么事情。大王家的孩子脾气温顺,很听父母的话,学习很好,一点也不让父母操心。他们因为我认识彼此,成了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交流教育儿子的经验。

一天晚上,大李给我打电话,说是家里出了点事,急需两万元现金,希望我能借给他。我问:"怎么了?"他说:"我儿子又出了点事,唉,真不叫人省心啊!"然后挂断了电话。我猜想一定是他儿子又惹了祸,不是把人家打了,就是被人家打了。于是我马上提取了两万元现金,急急忙忙打车赶到大李说的地方。

果然不出我所料,大李的儿子把人家打了。原来大李儿子的一个朋友和别人起了争执,他不去劝架,反而帮着朋友去打架,结果一杯扔出去,把对方中的一个人打伤了。对方报了警,大李儿子成了重犯,而他儿子的朋友却成了事外人。对方治疗的费用要大李家承担。尽管他儿子朋友的家里也承担了一部分,但比起大李家承担的,那简直不值一提。我们在劝大李不要闹心的同时,私下里也为大李感到冤枉。大李自己也这么说他儿子:"帮助别人可以,但别帮着去打架啊,这回人家脱了干系,吃亏不是自己吗?"

过了几天,朋友间谈起了大李儿子的事,不禁跟大王儿子对比了起来。有人说:"你看人家大王家的孩子多懂事啊,那孩子既仁义又老实,一点也不让父母操心。"有人说:"可不是!那孩子还特别喜欢帮助人呢!"另一个接着说:"他父母怕他耽误了自己,就让他给自己留点时间,你们猜那孩子怎么说的?他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学习,别人提高了,自己也提升了。"

两个刚刚涉世的孩子,同样去帮助别人,大李儿子由于帮的方式不正确,不仅帮了倒忙,还伤害了自己;而大王儿子不失仗义之情,在正路上与朋友相互扶持,朋友收获了美丽的花,自己的手上也留下了一缕花香。

孩子如此,成人不也一样吗?想起了《颜氏家训》中的一句话:"佐厨得尝,佐斗得伤,为善则预,为恶则去。"帮着厨子烹饪,能够享受饭菜的浓香,而帮着朋友去打架斗殴,不仅害了朋友,也会伤到自己。因此,帮助别人无可厚非,为朋友两胁插刀也无可非议,但帮助的时候要仔细地考量,对的可以帮助,不对的务必远离。

助人为乐的赵大伯

文/邢志超

赵大伯是我们小区里有名的热心人,邻里不管谁家有事,只要说一声,他就会立即丢下手头的活儿跑去帮忙。因为这事儿,老伴儿没少埋怨他。

前一阵子下了几天雨,是整理菜园的好时候。赵大伯正在楼下菜园里除草时,接到一个邻居的求助电话。赵大伯二话不说,骑上车就出去了。

原来,电话是他的老邻居老王打来的。自从五年前赵大伯一家搬了新房,他家的老房子就一直空着,平时他很少回去,因此邻居们也就少有见到他的机会。不过,大家都知道他人缘好、热心肠,即使很久没见到他,有事也会给他打电话。这不,老王知道赵大伯以前和物业公司的关系好,就想让赵大伯出面帮个忙。

赵大伯一出面,事情很快就办完了,他就顺便到自己的老房子里看看。他一推开门,见屋子里进了很多水,不少东西都在水里漂着。赵大伯一筹莫展,邻居们纷纷出手相助,很快就将屋子清理干净了。幸亏发现及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回到家里,赵大伯跟老伴儿说:"你看,你老是数落我瞎忙乎,其实,我帮别人也是在帮自己。再说,帮助别人能快乐自己,这是拿啥也换不来的啊!"

"你老能!"老伴儿说,话里有不服、有包容,更多的是自豪感。

难忘春节走亲戚

文/潘如年

太和县,在皖北大平原上,地肥物丰,人性宽厚。待人待物,实在热情,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亲朋好友。春节期间,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

大年初一上午吃罢饺子,给家里老人拜过年、给周边邻居问过好之后,就开始走亲戚了。一般初一拜至亲长辈,初二走姥姥舅舅家,初三上姨家姑姑家,初四到老岳父家,初五在干娘家过小年,初六以后就不那么讲究了。一般走老亲,老表平辈之间相互走动;有些亲戚多的,过了十五都走不完。又一年了,互相走动走动联络感情,所谓亲情越走越亲嘛!

四十年前走亲戚,大多是提一个"马篮子",里面盛两盒果子,两个馍,几把馓子,上面用个纸盖住,就去了,这些一般都是自己家做的。三十年前,礼品中有酒了,"马篮子"里面有二斤酒,还可能有罐头和方便面。二十年前,不用"马篮子"了,带的礼物都是成品了,鸡蛋呀、米呀、油呀、酒等。现在呢,有车的人家多了,后备箱塞得满满的,到亲戚家随手拿点就行了,亲戚家也没人在乎礼品的贵贱。

到了后,亲戚总是把最好吃的最好喝的拿出来招待客人。过去家中都不富裕,农村做饭都是几个菜放在下面,上面放上馍一起蒸煮。主人拌几个凉菜先喝酒,喝一会再上热菜,等到上甜汤,客人就知道没菜了,会主动说,不喝了上馍吧;吃罢馍,再说会客气话,客人就走了。现在各家都富裕了,菜准备得很多,热菜也多了。

走亲戚喝酒是必须的。敬罢长辈后,平辈之间就开始斗酒了。有些是堂兄弟之间,有些是表兄弟之间,有些是连襟干亲家之间。斗酒的花样很多,农村还流行划拳,两人各伸出右手,喊出的数与两手伸出的手指数相加一致为赢,输者喝酒;划拳喝酒多表现出豪气,声音越大,主人越高兴。有时敬酒是一个人把满桌的酒杯全部邀回来,名曰"一扫光",有时敬给一个人,美其名曰"给你开开会".邀酒的时候,如果本人用一杯酒邀别人两杯酒,一般说法是"拉你的板车";邀别人三杯酒叫"拉三轮";邀别人四杯酒叫"开四轮"等。现在敬酒文明了,一般是碰杯,但有的碰着碰着就开始炸雷子。直到长辈或者家里人说喝多了,不能再"炸"了才结束。

现在交通工具方便了,可以连续走亲戚了。早晨走过一家亲戚,有时能喝到十点,中午还可以到第二家亲戚那里。到了先喝茶抽烟打牌,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喝酒。客人上来就说,早晨喝多了,你们别灌我。但喝着喝

着就忘了,直到不能再喝了,才依依不舍告别。

第二天仍然重复昨天的故事……转眼间,春节假期就这样过去了!

与大哥相伴的时光

文/李甫辉

大哥62岁生日到了,他一大早给母亲打电话,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他说想和母亲一起过生日。

上午,我们弟妹买上生日蛋糕,来到母亲住处,给大哥过生日。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大嫂便到厨房操持。母亲则坐客厅沙发上,给我们讲大哥小时候的故事,我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又回到了过去,想起和大哥相伴度过的许多美好时光。

大哥年少时读书聪明。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中考统考,他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师范,一下子跳出了农门。记得那年暑假的一天,父亲回家,一跨进老屋大门,便满脸欢欣地对母亲说:"老大考上了!"全家沉浸在喜悦里。9月初,我们送大哥上师范,前一夜,全家人欢闹通宵。第二天天未亮,父亲和我们便帮大哥抬着皮箱和行李,步行到十几里外的小集镇,送他搭上开往县城的车。一路上我们说着笑着,多么开心啊,尽管夜色漆黑,天气清冷,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心情。

师范三年,每次从县城回家,大哥总是勉励弟妹好好学习。初上师范那年寒假,大哥见我爱读书,特地从县城书店给我买了本《朱自清散文集》,我如获至宝,伏在厢房的木桌上,嗅着油墨香气读了大半天。一次,大哥和我一起探讨数学问题,他要求我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数学规律。

大哥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县城教书,我和妹妹后来到县城读一中,是在大哥家打滚度过的。那些年他还未成家,住在单身教师宿舍楼简陋的单间里,生活条件并不好,我们每次周末到他房间去的时候,他总是感到欣喜,丝毫不嫌烦,我们也随意得很。他总鼓励我们加强身体锻炼,争取学习进步。在他的关心下,我和妹妹都顺利考上大学,现在在城里工作安家,日子过得红火。

大嫂将午饭做好了,开饭前,我们给大哥戴上生日帽,将买来的大蛋糕摆桌子正中,插上蜡烛点燃,一起深情唱歌。衷心祝福在人生旅程中和我们一路走来、搀扶相携的好兄长生日快乐。

远方有个温暖的家

文/武华民

周末,常回100公里外的老家看望老人。岳父说头发长了,想去理发。我便陪同他下楼。岳父母住在三层,老人右边柱着拐杖,左手用力抓着楼梯,一步一挪地往下走。我要搀扶他,他却说不用。我只好走到他前边,保持一定距离,小心地看着他挪下这几十级台阶。

望着老人,想起我和妻子刚认识时,就听说岳父在当地医院威信很高。他这个外科主任下了手术台后,还擅长用最低廉的常见药,根据自己的经验配伍,治疗许多常见病。每天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后来,岳父退休了,回到村里开了个小诊所。他们厚道地为乡邻看病,收取比别人低的费用。冬天有人去输液,岳母提前把当暖水袋用的旧输液瓶烧热,铺好病床。病人一到,他们仔细地问诊、配药,岳父像个小护士一样端着药品,自己去给病人扎针。病人输上液后,得空的岳父母,常常过来陪着聊天。村民喜欢到他这里来聊天、下棋,街坊邻居常常送些新鲜蔬菜、瓜果,厚道的老人,常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作为回礼送给人家。

诊所的活拴人,也累人。他们干不动了,就回到了县城的家里。冬天,来我们家小住。他经常接到老家熟悉病人打来的求医电话,岳父让对方去医院看病。实在推辞不了时,只好反复询问着病情,仔细下着医嘱,对方边听边记,记好后让对方复述一遍,核对无误后,再交待照方抓药,有情况及时去医院。

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回去看望他们。这时候,岳母和家里的女人们是话题的中心,主角们嗓门高,岳父则是被边缘化了的重要人物。他乐呵呵地抽着烟,听着大家东家长、西家短的谈论。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岳父已近八旬。严重的骨质增生,使得他越来越苍老,他每一步的行走都变得十分困难。

岳父老了,变了许多,只有他的烟瘾没变。平时,人还没坐一会儿,烟准点着。我们几个曾反对他抽烟,但没效果。这样大的年纪,断烟不一定是好事,索性不管了,有时还送给他些烟。

我们很珍惜每一个周末,只要能回去,就都会回去陪陪老人,哪怕只是吃顿饭,聊一会儿天。

不知道能陪老人走多远,也不知能陪他们走多久。但我们知道,大山深处的那个家,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