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

2023/08/25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端午节的经典文章(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别开生面的端午节

文/章子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跟着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我仿佛闻到了艾叶和粽叶那淡淡的清香。今天的学校热闹非凡,老师、家长,还有我们同学总动员,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粽"动员活动。

包粽子可是一件新鲜事,可对我来说,哎,难道没兴趣?不……不不,还是让人神往滴!在一上午的盼望之中,老师已宣布活动开始,教室顿时炸开了锅:有的洗粽叶、有的淘米、有的洗锅……

包粽子在一般人看来比较难,但其实非常简单,这不,李宛珍妈妈正在讲台上讲呢:"首先把粽叶卷成倒圆锥,再放糯米,之后把多余部分卷成菱角,最后用绳子绑扎打结……一个粽子便完成了。

咱班的"武圣关公"杨昊包了一个"双节棍"粽子,彭亮宇包了一个"叠罗汉"粽子。我也不甘示弱,做了一个"士兵"粽子,有盾、有戟。我先用两片粽叶,一上一下包了一个粽子,第二片粽叶中间部分为"盾",长长的叶梗从绳子里穿过变成了"戟",一个"士兵"粽子便完成了……这边的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大家纷纷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投入蒸锅中,约十来分钟后,教室里便弥漫着阵阵粽子的清香。你看,嘻嘻!锅边早就围满了同学,一个个像饥饿的馋猫。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吃着清香的粽子,闻着淡淡的的艾香,我想,我们要把屈大夫圣洁的品格和高尚的爱国情怀,铭记于心。这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端午节啊!

端午节里苋菜红

文/隆如

在端午节多彩的色调里,除了碧绿的菖蒲、艾草,以及江南人家宝宝穿戴的红肚兜、绣花帽以外,还有一种颜色是我所深爱的,那就是苋菜红。假如说粽子是端午节的最佳男主角,那么这鲜嫩红艳的苋菜,一定是他绝佳的搭档了。端午节里当之无愧的最佳女主角非苋菜莫属,比之芭蕉和海棠,这粽子和苋菜可以算得上端午节里的怡红快绿了。

苋菜,缤纷五月里走来的红粉佳人,袅袅娜娜舞着,咿咿呀呀唱着,轻染胭脂,淡罩嫣红,活脱脱一个芳华绝代的当家花旦。这就是苋菜,五月里最生动、最鲜活的色彩。

苋菜是端午节的时令鲜蔬,是五月人家餐桌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清炒。老人说:"端午节吃苋菜最当时,过了这个时间苋菜就会有老的感觉,涩的味道。"难道还有这样的说法?难道苋菜就是因了端午而生?我不必去怀疑这老话的真假,情愿相信这个古老的说法,情愿相信苋菜就好比一个真情的女子,守着千年的誓约,执着地和这个季节相恋,一朝相逢后,芳华尽褪去,老得那么憔悴,老得那么怅然,又那么有风骨。

趁着清早的时光,来到菜园中那一畦苋菜面前,看她们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拂去沾湿红裳的露珠,一根根轻轻地掐下来,很快就装了满满一小筐。在中午的饭桌上,一盏白净的瓷盘里,那是苋菜呀,溢满了红汁的苋菜,胃口一下子被吊得老高老高。喜欢用苋菜汁泡饭,白白的米饭,淋上浓浓的汤汁,胭脂般的苋菜汁把每一粒米都染成嫣红,红得那么喜庆,红得如此动情。细细地嚼,缓缓地咽,满嘴都是苋菜香,满心都是苋菜红。每次吃饭时,只要有苋菜,我们一定会抢先把苋菜红汁泡进饭碗里,无奈"僧多汁少",常常为之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到底还是玩笑的成分居多,其实大家都在体会这种生活中的小欢喜,小自在,不过由此也足见苋菜受欢迎的程度绝非泛泛了。

苋菜红,是红到骨子里的。鲜艳明媚也就那么几天,之后便是无声寂寥,但,从生到老到枯总是那么红,那么艳,却又那么脱俗,仿佛那红就是眉心的一块胎记,是怎么也擦不去、抹不掉的。这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绽放光芒只在一瞬,刹那便又恢复平静安宁,那种内敛的、沉寂的美真正惊世而骇俗。遗世独立的姿态,风日洒然的衣着,激烈峻险的文字,对生活和爱情的冰冷与火热,多么像一棵红苋菜呀,就这么热烈却又平常地伫立在无边的翠绿丛中,绽着独特的光。

在街市上遇到卖菜的阿婆,那篾篮里装的正是红苋菜,整整齐齐,细细密密地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像极了束束盛开在初夏的花朵。"卖苋菜啦,新鲜的苋菜了!五月五吃苋菜啦!"熟悉的叫卖声,慈爱的老人,水灵灵的红苋菜,旧的竹篮筐,定格成一幅无比安静的画面,在喧闹的街口独自安静,独自芳菲。

记忆中的端午节

"端午到,洪水涝。"早上,一阵瓢泼大雨,惊醒了梦中的我。窗外,豆大的雨,打得甚密。已经干旱了很久,连杭州这个水养的城市,也出现了旱情。老家的这句话,真准。我凝视着窗外的雨,思绪和升腾起的水雾一起慢慢地弥漫开来。经历过的一些端午习俗,在眼前渐渐地清晰起来。

记忆一:避邪石灰符

小时候,父亲是地道的农民,又不识字。我又是老大,每年家里要写个春联或者画个字符的,自然就落在我的肩上了。我是依葫芦画瓢,因为村里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要在门前画上一个石灰符。有了样本,我的"创作"自然也就有底气多了。

记得,母亲在家里负责烧好吃的饭菜,给我们每人一个咸鸭蛋。咸鸭蛋是自己腌制的,清明前后腌渍下去,过程中谁也没有这样的口服,尝尝味道如何。只有到了端午节前一天的晚上,母亲把腌渍在酒坛里的咸鸭蛋捞上几个,耐心地洗干净,晾干。我们等着端午节这天煮上几个,好开开胃。母亲除了煮上一些咸鸭蛋之外,还会杀一些黄鳝,炒上一个洋葱,香得很。这些黄鳝都是在端午节前,我和父亲去田里捉上的,养在水缸里,等着到时烹饪。当然,母亲还会变着原料,凑成一桌饭菜。

我的"创作"活动,要在母亲开饭之前完成。我跑东家看看他家画的形状,又跑西家学学人家的图案。心中有谱了,就抓起一把一把的石灰,泼洒在门前。一会儿工夫,一些歪歪斜斜的、符号不一的图案"诞生"了,可是我不能明白图案里到底诠释着什么。父亲也看不懂什么,自然不发话了。母亲说,这一年比上一年画的好,赏给我一个煮熟了的大蒜。被母亲一夸,心里一种自豪。为了显示"杰作"是我创作,就站在门口,等着过路的人赞赏一两句。有些人看透了我的心思,也会丢下一两句认可的话语。

每年都会做着这样的"事",可到上中学了,我在外读书,不能给家里画"石灰符"了。也知道了画"石灰符"的缘由,端午节是阴阳开始交替的日子,阳气慢慢销蚀,阴气慢慢生长,由此会产生很多的病毒,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画它,可以杀去病毒,祛除脏气。图案里的有些表象就是驱邪求福的象征。那一年起,母亲开始撒石灰画端午节的"符"了。再后来工作了,我这事就没有再做过了。每每端午节回家,门口都有一个"石灰符".

今年没有回去过端午,门口是否还有"石灰符"?!

端午节的颜色

文/李梅

总觉得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颜色。红红的对联、爆竹,跳动的烛光,映着一张张喜悦的脸——红色,是春节的颜色。万物萌发,山坡、湖畔、田野新绿铺陈,人们纷纷走到户外踏青——绿色,是清明的颜色。那端午节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记忆里的端午节不仅散发着粽子的清香,还散发着成熟的麦香。所以,每当麦子变黄时,我就知道端午节到了。

你看那大片的麦田,一望无际,前几天还都绿着,几阵南风吹过,麦子就变黄了,速度几乎肉眼可见。这种黄不像油菜花的黄,油菜花的黄鲜亮耀眼,有一种少女的活泼与明艳;麦子的黄比油菜花的黄更敦厚更宽广,它们用这种黄包围了村庄,连空气都被染成了温暖的黄色。

中秋节吃石榴,端午节离不开杏。每年阴历五月初,杏子变黄了,它们躲在那密密匝匝的树叶间,黄黄的圆脸泛着微微的红。熟透了的杏子会自动离开母体,坐在树下吃饭,有时会感到头被一个东西轻柔地敲了一下,伸手准能摸到一颗黄澄澄的杏子。自然成熟的杏子糯甜可口,自是掉光了牙的太奶的专属。小时候总是问太奶,牙齿怎么都掉光了,她也总是慈祥地笑着回答:"吃没熟的酸杏酸掉的呀。"怕和太奶一样掉光了牙齿,从不敢吃未熟的杏子,也正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它们成熟。果树是自家的,鸡鸭鹅也是家养的,端午节这天,我们有邻里互换禽蛋品尝的风俗。你家端来一碗鸡蛋,他家回赠一瓢鸭蛋,礼尚往来中,母亲总会多赠还一碗黄澄澄的杏。

汪曾祺在《端午节的鸭蛋》中这样写家乡高邮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就冒了出来。"我家的鸭蛋也有如此的特性,剥开一层淡青的壳,再剥去一层青白色的蛋白,一颗圆圆的像杏一样的蛋黄就出来了,像早上刚爬上树梢的太阳,又像十五高悬在空中的月亮,掰开来,一股黄油渗出,散发着让人不可抗拒的香。

端午还有一种黄让我难忘,那就是雄黄。进入五月就进入了夏天,各种毒虫的活动日渐猖獗起来。怕孩子受到它们的侵害,母亲总是提前买回一包雄黄,在端午节这天用水调成黄色的液体,一一涂抹在我们的耳后、肚脐、手腕、脚脖处,据说抹了雄黄后,蚊蝇绕着飞,蜈蚣、蛇蝎、蟾蜍绕着走。端午节一大早,在村里总能遇到一个个身上黄成一片一片的孩子,拿着鸭蛋到处闲逛。

"杏儿黄,艾叶香,麦子黄遍南山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采来艾草,挂在房檐,既辟邪,又可驱蚊虫。雄黄总有被洗掉的时候,爱子心切的母亲就用艾叶缝制香囊挂在孩子脖子和手腕上。缝制香囊的布,母亲偏爱黄色的绸缎,将布剪成圆形碎片,做成合围的小兜,将艾叶填进去再缝合,下坠流苏,一只精巧的艾叶香囊就做好了。缀在手脖上,像挂着一个个行走的黄杏。

一想到端午节,就觉得那麦田,那黄杏,那裹着黄油的青皮鸭蛋,那晃来晃去的香囊,幻化成一片柔柔的黄,氤氲在我身旁,心中就充满了无穷的温暖和前进的希望。

端午节的美味

文/史庆友

在端午节的美食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粽子和鸡蛋,弥漫着醇厚的粽香和蛋香,带给我无限温暖。

在端午节,人们总是要吃粽子的,还要在粽子锅里煮鸡蛋。如今,家乡的粽子制作比较复杂,外面是粽子叶,里面是大黄米及少许江米,再放上红枣、豇豆、红小豆、芸豆、绿豆、芝麻、葡萄干等,集红黄白绿于一体,外观美丽、香气满口。然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端午节吃粽子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黍子产量太低,生产队不愿意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地方弄黏米,上哪里去吃粽子?

小时候,端午节我虽吃不到粽子,妈妈却一定会煮鸡蛋给我。那时的鸡蛋要用来换灯油、食盐等,能在端午节吃上鸡蛋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总是舍不得吃,要把鸡蛋留着,每天还要拿出来闻闻。有时候,我会与小朋友玩撞鸡蛋的游戏,比谁的鸡蛋抗撞,到最后也没破的那个鸡蛋被称为"蛋王".鸡蛋被我珍惜地留着,往往会留到臭了不能吃为止。

还记得我初中毕业那年的端午节,我第一次吃上了粽子。邻居五姑的丈夫到南方养蜂,用蜂蜜在南方换回了点江米及粽子叶。五姑给了我家两个粽子,这难得的粽子我只尝了一小口,那美味却是至今难忘。

时代变了,如今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极其丰富,粽子再也不是稀罕物了。但在老人们心中,那些传统节日美味还是不可少的。每年的端午节,姑姑总会让表弟给我送些亲手包的粽子及溜达鸡下的鸡蛋,不图别的,为了食物安全营养、味道纯正,也为了亲人间的一片深情。

幸福是给懂得珍惜生活的人的一份礼物。让我们珍惜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让端午节常过常新!

端午节情思

端午节到了,为了应景,也为了食品安全,我生平第一次包粽子。

按照百度的指引,到超市买来材料,一步步照着做,居然也包出了让儿子交口称赞的"牛肉粽".看着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我享受着当妈的快乐,思绪却回到了儿时,回到了那些陪伴我成长并且让我"欢喜让我让我忧"的每一个端午节。

小时候家里穷,过节这一天,全家盛装出发,去几里地外的外婆家拜节。说是盛装,不过是平时舍不得穿的最拿得出手的衣服,充其量就是看不到补丁。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这一天最让我们期盼的,是可以"开荤",吃顿饱饭,吃到平时不敢奢望的鱼和肉。

对外婆的记忆不是很深,也许是因为外婆并不喜欢我吧。小时候的我,真的很不讨人喜欢:发育不良,面黄肌瘦,体弱多病,再加上内向木讷,见到生人和熟人都会脸一红,头一低,总要在母亲的催促下才像蚊子一样轻哼一声,用只有自己才听得见的声音称呼对方。那时候的我,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只希望谁都不要来破坏我的世界。外婆不喜欢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她一直觉得我很傻,乡下人的理解里,就是笨,不会讨巧是笨的表现。直至我长大后走入社会,每次见到外婆,她还总要拿小时候的一件糗事取笑我:在端午节的团圆席上,我最后一个离席,外婆问我吃饱了没有,要不要再添一碗饭。我把筷子伸向肉碗,说:饭就不要了,但我还要吃一块肉!

可是,渐渐长大,走亲戚成了我的专利,因为哥哥姐姐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不再听命于母亲。而我,虽然心里有十万个不愿意,表面上仍然是母亲的乖乖女,于是承担了所有走亲戚的任务。

这可真是件苦差事啊,尤其是端午节去外婆家。那时候的农村,几乎没有精神生活,但到了端午,有龙舟可看,这可是一大美事啊。在端午前一个月,龙舟队就开始排练,我们在地里劳作时,总是能听到喧天锣鼓声,就像一个高潮的前奏,敲得我们热血沸腾,期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好一睹龙舟赛的风采。

龙舟赛一般是午饭后开始,以浏阳河为界,两岸的队伍分属两个阵营。比赛还没开始,两岸和唯一的一座桥上,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不是有岸边的人掉到水里,但不需要担心,因为多数人都会水,总能很轻易地救上来。最让人担忧的是那座桥,老人们总说很有可能会因为超载而垮踏。我也担心,但我更担心的是凭我弱小的身躯,根本找不到一个适合的观看的位置。这份痛苦,来源于给外婆拜节这一艰巨的任务。那时候拜节,不像现在,揣着人民币空手来去。我需要提一个大号的篮子,里面装着包子、咸鸭蛋(我们不兴吃粽子,粽子在那个时候完全没有听说过),而且是三份,一份给外婆,一份给已经分家另外的两个舅舅。于是,给外婆拜节的同时,还得去两个舅舅家坐坐,听舅妈话里带刺地说一说我家的丑事,包括父亲母亲是不是又吵架了,哥哥的婚事能不能成等。我能听得出话里的幸灾乐祸,我如坐针毡,但也不得不维持礼节,毕竟她是长辈。

好不容易保持僵硬的微笑在外婆家用过午餐,急急地往回赶,龙舟赛的锣鼓声和喝彩声早就传了过来。我家和外婆家分住河的两岸,但在"交通全部靠走"的年代,一个人紧赶慢赶,也要走将近一个小时。午饭后,烈日炎炎,我提着装了回礼的篮子,一个人行走在田间小路,急急地往河边赶,等我赶到河边,从桥头走到桥尾,都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时候,恨不得把手里的篮子扔到河里,因为它不但碍事,更不雅观,尤其是碰到穿着光鲜的同学,更是恨不得钻到地底去。

虽然这难那难,但怎么都阻挡不了看龙舟赛的心。现在回想,当年对龙舟赛的热切,和现在球迷们为欧洲杯而疯狂的心差不多。能上龙舟的人都是男人,也许是因为只有男人才有足够的体力吧。岸上的人也以年轻人和孩子居多,当然也夹杂着一些喜欢看热闹的老年人。每当龙舟划到离人们不远的地方,岸上的人便疯狂地把包子往河里扔。当然,包子不是扔给龙舟上的男人们吃的,他们接不到也顾不上吃。扔包子是风俗,为了纪念屈原大夫,说是希望河里的鱼儿不要吃大夫的尸体。有专人用大箩筐装满包子,在群情激昂时、比赛进行到高潮时奋力向河中央扔去,那份热闹,恐怕也只有看欧洲杯世界杯时才能媲美。

可惜,龙舟赛这一传统风俗没有保留下来,因为连续有好几年,龙舟赛演变成了帮派争斗。在我们以为渐入高潮时,龙舟上的男人们开始大打出手,用手中的划子砸向对方。那场面,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因为无路可逃,也无人可帮忙,在岸上的只能干着急。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结下的恩怨,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但消息灵通的姐姐总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带来内幕消息,说谁谁谁被打死,谁谁谁是凶手已经逃得不知去向。她说的谁谁谁我都不认识,但总会为无辜死去的人伤感很久。后来有一次,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的男生,完全不知内幕,仅凭一腔热血上了龙舟,却无端成为了替死鬼,被另一队的人为复仇而活活打死。又是姐姐带回的消息,说是死者是个孤儿,只有一个奶奶相依为命,原以为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可以出人头地,没想到其名地丢了性命,只留下老人哀哭不已。

这件事情闹得很大,也许是帮派之间的关系都盘根错节,政府为了避免惨案再次发生,把"龙舟赛"这一传统节目给禁止了。从此,浏阳河上再没有了"万人挤看龙舟赛"的情景,我们的端午节只剩下走亲戚了。

等到我们兄妹三个都成家了,端午节仍旧需要走亲戚,但我不再需要去外婆家,这一天我的任务是"回娘家".

可惜,五年的婚姻生活,留给我的回忆太少,少得都不记得有过什么欢乐与忧伤,似乎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只留下云淡风轻了。

记忆最深刻的,是恢复单身后的每一次端午节。那时候,我已经带着儿子离开了老家,到了两小时车程外的省城。忙碌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每到四月,家里就会来电话,问过节回不回。怎么能不回呢?再忙也得回,再不想回也得回。是的,那时候,我多半是不想回的,原因很复杂,有不能衣锦还乡的羞愧,有不胜唠叨的烦忧,更有车旅劳顿的苦累。每次回去,通常是上午去,下午回,只在家吃一顿午饭。当然,这顿饭是我或者姐姐下厨弄出来的,我们从来没有过"只管上桌"的时候,到家了就是衣服一脱,围裙一系,袖子一挽,直接进了厨房。

那时候,父亲与母亲已经分家另过,但这一天,我们总是在母亲的默许下把父亲接过来,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吃顿饭。父亲好酒,我们也总是会为他准备他喜欢的酒,早早地为他倒上。现在想起来遗憾的是,我们兄妹三人都好这口,平时与朋友们推杯换盏,但从来没与父亲认认真真喝过酒,没有过"相对饮几盅"的时候,往往是给父亲倒满酒后,我们会各自取出自己喜欢的酒,各饮各的,没有碰杯,没有劝酒,更没有祝酒词。

酒至半酣,父亲就开始哭,这是每年端午团圆宴的保留节目。父亲边哭边唠叨,唠叨着别人家儿孙满堂,女儿女婿恩恩爱爱,而我们家,两个女儿,却不见一个女婿上门。是的,在农村,邻里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谁家来了客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听着别人家里女婿上门亲热地喊着"爸妈",父亲是感性之人,总容易触景生情。

那时候的我可真是年轻啊,年轻得完全不能体会父母的心,总觉得这样的唠叨甚至痛哭完全是他们在"庸人自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单身我快乐,为何一定要弄个表面上的"团团圆圆"?年轻的心不懂得,父母所能体会的儿女的幸福,就是过一种约定俗成的正常生活。

一开始,我和姐姐会抢白几句,姐姐甚至开玩笑:不就是想要个来拜节的女婿么?我们去大街上拉十个八个来,好吗?现在想来,我们与父亲母亲太缺少交流,缺少到从来不知道要怎么告诉他们我们的想法,也不知道在父亲痛哭流涕的时候,我们应该说些什么来安慰他。每次,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结果:父亲喝醉了被我们架上床,哥哥姐姐出去找牌局,母亲去逛街或者去邻居家串门,而我,帮忙洗碗收拾之后,急急地往镇上去赶下午唯一的一趟回省城的车。

如今,父母都已作古,去了天堂。我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端午节,如果有,我希望他们在过奈何桥的时候,已经喝过了孟婆汤,完全忘了前尘往事。因为,如今的我,依然在漂泊,依然没有过上他们期望的生活。

今天中午,我准备了六个菜,在上桌前,把父母的照片请到了桌边,希望能再次和他们一起,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怀念

文/王鼎三

小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问母亲,她说不出个所以然;问父亲,他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长大后,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也明白了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现在超市里、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粽子卖,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粽子,我却很怀旧,常常想起母亲端午节包粽子、挂艾蒿、用艾叶给我们洗澡、泡脚的情景……

端午节前,母亲还会将五色彩线戴在我们的手腕上、脚脖上,把香囊挂在我们的脖子上,希望我们健康、平安。

勤劳、节俭、坚强的母亲,总是起早贪黑地干农活、做家务,尽管我们兄弟姐妹多,但都穿戴干净、整齐。逢年过节,母亲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们吃上一顿好饭,穿上新衣服。

现在又逢端午节,父母已经离开我们,兄弟姐妹聚少离多,自己的儿女也都长大成人。偶尔回老家,原来一望无际的苇园不见了,田园有些荒凉。如今的端午节,虽然物质丰富了,文化味儿却少了。想到自己没能像母亲那样让孩子们过上永远难忘的端午节,我便觉得有一种失落感、孤独感,因此更加怀念小时候的端午节,怀念无私的母亲。

端午节习俗

文/殷良瑾

"节分端午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这是出自《端午》的诗。因为一到端午节这天,人们都高高兴兴的,节日非常隆重。

端午节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端"和"初"意思相同,称"端午"也称"初五".快到端午节了,虽然今天寒风刺骨,但是人们的心却是热的,话说:"有钱难买五月五。"所以人们就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东西。一大早,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都来看一看需要什么东西。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做包子,吃粽子等。包子的花样太多了,有豆沙的、花生的、芝麻的……粽子有的放在蒸锅里蒸,有的放在水里煮,剥开一张张粽叶,那糯米、粽叶的味香飘四溢,让你大饱口福。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叫屈原。楚王听了奸臣的话,将屈原流放江中,后来他听到城池被敌人占领了,来到江边,纵身跳江,这天是五月初五。百姓听到后就划着船来打捞屈原的尸体,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天,各家的小孩还要戴上五颜六色的丝线,这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节日点缀之风。人们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据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孩子们还会把雄黄酒抹在自己的额头上,避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蛇,清洁环境,但是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在古代流传着一句话:"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花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节不但要喝雄黄酒,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有的地方端午节还要举行赛龙舟、走马灯、拔河等户外活动。这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啊!

"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了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