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好的文章段落摘抄

2023/08/13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9篇好的文章段落摘抄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好的文章段落摘抄(精选9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稀不为贵

文/林深

一个有趣的定律:第一根白头发,和最后一根黑头发,都会被毫不犹豫地拔掉。一肩乌发,混上一根白丝,教人怎么能忍;两鬓如雪,一根黑发掺在其中,如此格外刺目扎眼,因为少数,因为离群,自然而然,惨遭铲除。如果黑白相间参半的话,一切又会相安无事。

少,于是念念不忘。

如果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某个平静安定的午后,反倒记忆深刻,历久弥新;反之,每日寻常得不必多提,一个又惊又喜的时刻,便会经久不息,时时挂怀。物以稀为贵,连记忆也是如此。

所以,长夏乍凉,深冬初暖,总会给人意外之喜。众声喧哗之时,安静的人,是一枝孤芳,自开自在,让人另眼相看;群起争逐之时,淡泊的人,自有半亩方塘,独收一片天光云影,让人更生敬畏。

不可多得的,就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痒".长此以往,便会给人错觉:越是稀奇罕见的,越是珍贵,寻常易得的,也就无需放在心上。

山珍海味,稀有且价高,单单只说营养,往往一些普通低廉的食材,就能取而代之。只论健康,一顿家常便饭,不见得就会输给一桌饕餮盛宴。粗茶淡饭,不该比美味佳肴,值得浪费,一蔬一菜,皆可强身健体,一粥一饭,也是物力维艰。平常食物,同样大有裨益。

一叶知秋,人们总是更容易记住第一片和最后一片落叶。第一片落叶,是使者,递上一封秋信,把秋广而告之;最后一片落叶,更像个送行人,把秋日作结,再唤出一个新的季节。至于中间的落叶缤纷,却少有人留心在意。可是秋天,是被落叶一片一片送走的,正如没有一日之寒的冰冻三尺,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春暖花开。每个寻常的日子,从不失意义。

亲情和友情,多半难及爱情那般荡气回肠,可能正是因为习以为常。叮嘱又叮嘱,家人是不厌其烦的,不论何时,他们总有一双臂弯等你。老友也很少信誓旦旦,更不会开一纸空头支票:朝朝暮暮长相见。把酒话茶,也只会偶一为之。相比之下,爱情更令人的心怦怦直跳。可也是事实:亲情与友情,每每更加牢固,纵使平淡如水,也如细水长流。

弥足珍贵的,不在稀少或是难得,而在不忽视寻常、易得。有心寻常的人,每时每刻,诸事诸物,都觉得宝贵至极。

秋黄豆

文/童话

秋黄豆上场了,堆在了打扫得很干净且散发着成熟麦秆香气的场院里。有的被紧紧地裹捆在一起,有的则已经散开了,懒懒地躺在场院上,晒着秋天的阳光,不过几日,等它们晒干后,将要被主人,一位勤劳的农妇,摊开,再用碾场的石磙,套上毛驴,不出一个小时,碾压到豆茎、豆荚和豆粒分离。它们就完成了一段人生旅程!豆茎豆荚是羊儿过冬的食物,豆粒则被装在了袋子里放回到粮仓。

农妇很勤劳,从春到秋,在田间给了它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从春天将圆圆的饱满的豆粒种入潮湿的泥土中,到它们从田间像小宝宝一样好奇地探出小脑袋,再到它们长得挺拔亭亭玉立,在这个过程中,都充满了农妇对它们的爱抚。它们在温暖关爱的目光下渐渐长大。农妇到田间,为它们施肥、浇水、拔除杂草、喷撒农药,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般关爱它们!

在炙烤大地的骄阳下,伴随了它们春夏两季的邻居——小麦,被几个身强力壮的人,在几天内,挥镰收割走了。它们的位置,明显宽阔了许多,空间不再像原来一样狭小拥挤。它们就尽情地舒展开来,表现出自己蓬勃的生命活力。豆叶变得碧绿,上面长满了密密的绒毛,毛毛虫从上面爬过,也正好给它们挠痒痒,还避免了它们与自己的皮肤亲密接触。它们坚决地捍卫了秋天田间的领地。一些半大小草想长起来,都被它们以攻城略地式的蓬勃长势掩盖在了身底下。只有极少数在秋天到来之前就已蓄满能量和长势的田间稗子、灰条,数量有限地挤占在它们的中间,和它们分享肥料水分和阳光。从田间地头一眼望去,绿得深沉的豆叶让人不禁深深沉醉……

农妇每天都来田间,迈着轻快的步子同时也小心翼翼地——生怕把它们踩坏——走到它们中间,把它们中间的杂草连根一起拔除,然后把它们紧紧捆起来,装在自己的小铁车上,拉回去让家里的羊儿们吃。整个秋天,杂草就这样下了羊儿们的肚肠,它们吃得膘肥肥的,随意地甩着自己的尾巴,悠闲地咀嚼着农妇从田间地头给它们带回来的新鲜有嚼劲的食物。

终于,秋阳不再那么骄傲地悬挂头顶,天上多出了几片暗灰色的云,气温也猛然下降了许多,早晚它们的身上已经有露水,湿漉漉的浑身难受,只待阳光重新有热度才将露水晒干,它们从头到脚已经挂满了大小长短不一的豆荚,每一个豆粒都在做着成熟丰收梦,豆荚是它们暖和结实的家。

在一个刮着冷飕飕的风的清晨,露水几乎变为白霜,它们的身体都冻得瑟缩起来。徘徊在天空的云层越加厚实起来,太阳也热情一再减褪,越来越没有了热力。它们甚至期望有一个温暖的家供自己栖身。终于一天早饭后,农妇和他的丈夫——一个常年出外打工的农民,赶着毛驴车来到了田间,他们先把车卸下,再给毛驴割了一些青草,就蹲下身子,仔细认真端详了它们一阵,然后慈祥地就开始收割,豆茎的脚下已经很干很脆,轻轻一割,就"咔擦"一声从根断裂,然后它们被轻轻压放在一起,捆成一捆,再轻轻被装上小车,被毛驴拉回到场院,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秋阳下,豆茎豆荚和豆粒们依依不舍说再见,每一颗饱满的豆粒都有着青春未来的梦!

云南花灯

文/李建晖

说起花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一说起东北的秧歌,又有几个人不晓得呢?花灯同秧歌一样,是农村百姓庆祝的一种方式,可如今它却早已被人遗忘。

花灯在大理弥渡地区颇为盛行,听老人讲花灯起源于几百年前,有位殷姓王收复大理失地,大理国从此完整,老百姓载歌载舞,流传至今,成为今天所见的花灯。有一种说法是老百姓为求取降雨的仪式,还有的老人说,这是正月十五的古老风俗,可谓是起源之早,发展之长。

花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舞龙舞狮,这是花灯之首。然后是配着不同山歌的特色舞蹈,四方舞,十字步,当然还有远近闻名的扇子舞。人人只知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却不知扇子舞的柔美。最有特色的是老人小孩自发的节目,男女老少皆参与进来,形式多姿多彩。

大理弥渡地区的小孩才出世就被母亲背着参加这些欢庆活动,老幼同乐。谁说女子不如男?女人编上长辫子,穿上自己缝制的布鞋,这一亮嗓男人们谁敢比去?那时人们生活单一,歌舞就成了他们表达快乐心情的方式。

可是,如今的花灯已不再像从前热闹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姑娘们不再唱山歌了,流行歌在传唱。扇子舞也再没有过去的魅力,只是当做了舞蹈的装饰。

早听说花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人不应让它流失,要让它发扬光大,因为它是云南歌舞的灵魂,云南传统的灵魂,何时能像东北秧歌一样传遍世界。

一年复始话元旦

文/钟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旦,新年的第一天,她从《诗经》中款款走来,载着五千年的祝福,载着五千年的憧憬,充满着诗情画意。

古往今来,元旦诗歌,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站在新春的门槛上,面对这新日子的亮丽洁净,伴着天地间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啜饮着绿茶,品读着诗歌,感受着新年的如意吉祥、快乐喜庆。

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等,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它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古时候,元旦有宫廷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宫廷元旦贺岁的场面。晋朝的傅玄《庭燎》诗也描述了当时的欢庆情景:"元正始朝享,万国执圭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

至唐代,迎春贺春的习俗盛行,诗人赋咏情浓,在这些诗篇中,有记录传统习俗的,有抒发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真可谓多姿多彩。白居易以"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虽已过60岁,仍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厉元在《元日观潮》诗中曰:"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寥寥数句,清新流畅,生动地描绘了达官贵人新年尽兴狂欢的热闹情景。卢照邻《元日述还》就写得更妙了,他写道:"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但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这一首诗以记述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形象地描绘出新年欣欣向荣、灿烂缤纷的景象。

"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爱国诗人陆游,于元旦日触景生情,把酒写联。宋伯仁《岁旦》:"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这首诗也写到了古人元旦贴春联的习俗。

明代着名诗人陈献章看到邻居家欢度新年的喜悦,不禁诗兴大发,写下《元旦试笔》:"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这首诗不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更洋溢着人们喜庆佳节的动人情景。

纵览以元旦为题的诗词,我最喜欢的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30年元旦写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气概,读来令人振奋。

知青馆里闪光的青春岁月

文/张瑾

走进位于长江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知青文化馆,眼前似乎又再现了当年青年男女在这片荒凉的新沙洲上,开启生命新旅程的场景。

知青大食堂、工具房、手工钩织的花边、刻着红心的梳妆匣、用过的纺车土布机、鱼篓淘箩……陈列在馆内的知青物件,都是前辈们在这里生活劳动的印迹。他们把农场当作接受锻炼和自我成长的广阔天地,积极参加农村的各项建设,成为了当时推动边远农村进步的新鲜血液。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知青文化馆是在原19工区知青集中点上建造的,四合院的建筑,从正面进去,中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知识青年在这里战天斗地的生活。东面的两栋两层小楼里分别展示了反映知青当年劳动及各项活动的资料照片,以及他们劳动之余读的书、生活用品、家书、取得的荣誉等物件。南面的几间茅草屋,是当年知青居住点的原貌,坐落在最西面的是一字排开的知青农具房、办公室、小卖店,知青食堂位于正中间,食堂墙壁上反映知青们精神风貌的标语尚在,字体依然鲜活明亮。食堂还兼有其它功能,它还是当年知青集中学习、开会、排练节目的精神家园。

夏秋时节的黄昏时刻,是知青颇为辉煌、潇洒的黄金时间。大家收了工,吃完饭,梳洗干净,开始享受那无与伦比的轻松愉快。"来一段?"你问。"来一段!"我答。这样的对答其实早已经成了知青们劳作之余最大的消遣了。"临行喝妈一碗酒"、"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整段成折地演唱《沙家浜》中"智斗"、演《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吼着嗓子演杨子荣的,勒着嗓子演阿庆嫂的,知青们是格外地投入、卖力,把一天的疲劳和愁苦在演唱里抛到了九霄云外。知青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细节。一些有文艺天赋的知识青年还自发组织成立了知青文艺宣传队,为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知青馆里的资料照片,有反映知识青年在这方新天地里开始培育西瓜新品种的试验记录。因为有了他们的敢于尝试,才开了农场以后大面积种植西瓜的先河。他们在培育西瓜新品种的同时还在棉花地里搞起了科学种植,最典型的是苏州女知青韩海珍在棉花试验田里创下了当时每亩棉花皮棉超百斤的记录。来自城市的知青有的被选拔到农村的教育战线上,承担起教育农家子弟的重任,有的走上了救死扶伤的医疗岗位。许多女知青劳累了一天后,晚上还三五成群在一起做着手工,精心编织花边,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知青文化馆,是一段知青历史真实的再现。记录了知青在国家和人民最困难的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走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肩负起他们应该承担、能够承担的责任。他们无愧于时代的召唤与重托,完成了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后辈,走进这里,感受这段凤凰涅盘的历史,对自己的人生难道不是很好的启迪教育?

儿时的夏天

文/三月山

我们在回忆,回忆那过去;我们的故事, 说着那夏天;夏天的好时光 留在我们心里;我们慢慢说着过去,微风吹走心间的寒意;我们眼里的夏天, 有一种神奇;一遍一遍甜蜜回忆,这就是夏天的美丽……

我们小时候的夏天也可以说是八十年代夏天,那时候物质生活相比现在极其匮乏:没有空调,没有冰箱,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风扇都很少,黑白电视都是少数万元户家里的奢侈品……如果现在的大部分孩子跨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个年代可能一天都待不了。但现在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怀恋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呢?因为那是一个勤劳可以致富的年代;一个没有攀比,充满人情味,日子简单幸福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那个年代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凉碧绿的,蔬菜水果都是原生态的……童年是一首歌,儿时是一场不能回去的梦,那时候爸爸妈妈都年轻,爷爷奶奶,也都健在,我还是个孩子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小时候最盼望夏天,最盼望暑假,因为暑假是孩子们的天堂,可以在池塘抓鱼,可以上树掏鸟,也可以下河游泳……我是个比较淘气的孩子,经常做些出格的事情,给母亲增添不少麻烦,现在想想还是很愧对母亲,让母亲为我操了不少心。某天早上我吃过早饭就跟着一大群孩子出去玩了,在乡下那个年代要是看见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大人们都会提心吊胆的担心孩子们做啥出格的事情比如偷别人地里黄瓜,西瓜,西红柿,玩火引发火灾,溺水等等。出门时母亲还特别交代我要小心别出事。我跟着他们抓鱼,烧野火烤鱼吃。后来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准备游泳,这时候几个大点的孩子使了点坏心思,让我跟一个同龄的孩子先下水探探行情走到对岸去,那时候还没学会游泳,刚开始有点害怕,在大孩子们的怂恿下还是下水了,岸边还是很浅,越往中心走水越深,后来慢慢没入脖子了,这时候开始有点害怕了,于是我停在了那里,看小伙伴能否走过去,看到小伙伴顺利的越过河中心到达对岸后,我也开始继续往前走,刚向前迈出一步,水就没过了头,我在水里挣扎着,喝了很多水,才有一个大点的孩子把我捞上来,上岸后看着自己的肚皮鼓鼓的……我差点就淹没在那个夏天,后来这事被母亲知道了狠狠的批评了我,这件事也告诫我凡是要小心谨慎。

还有一次跟几个伙伴去汉水边的一个河谷去抓鱼,从那个河谷回家的话有大概一公里的河滩路要走,河滩全是沙子。一大早就出发了,从早上到中午也抓了不少鱼,当我们想回家的时候才知道回家的路很艰难了,经过一个上午太阳的炙烤,河滩的沙子已经非常滚烫,五六十摄氏度是有的,我们当时都打着赤脚,上面有太阳炙烤着没有荫凉,想歇一会再走也不可能。于是我们只有迎着头皮脚踩着滚烫的沙子上路了,我一手提着鱼篓,然后一直脚踩着一株花生,让后跳到另一株花生上面,手里的鱼篓也在这每次跳动中荡来荡去,这样艰难的前行着……后来终于到了树林地,我们几个伙伴打算生火把鱼烤来吃了,打开鱼篓一看里面的鱼都掉完了,原来都全部在途中颠簸掉了,我跟几个伙伴都苦笑着,辛辛苦苦抓的鱼都没了,但我们都没有抱怨什么在树林里休息了一会就高高兴兴回家了。幸福只是一种对过程的感受,不是结果,虽然最后没吃到鱼,但回想起来还是令人回味的。

回想起来儿时夏天最惬意的事情还是晚上乘凉,现在这个场景只能在记忆里了,现在家家都用空调,晚上都吹空调,晚上基本也没人出来乘凉了。但那时候没空调,甚至很多家庭风扇都没有。炎热的夏天都会在外面乘凉。那时村东的有棵百年老槐树,高大挺拔,根深叶茂,旁边有条小溪流过,地势开阔,北南通透,所以夏天在槐树下面非常凉快,晚上乘凉的乡亲特别多,迟到了,都不一定有位置。那时候爷爷奶奶也都在,每天傍晚早早的吃过晚饭后就拉着爷爷奶奶搬着竹床到村东的老槐树下抢占有利地形,我睡在竹床上,爷爷奶奶坐在旁边,边给我讲故事,边揉我的小胳膊小腿……慢慢的我有点迷糊起来,后来又陆陆续续过来不少乘凉的乡亲,爷爷奶奶跟他们天南海北的扯着:庄稼的行情,张家长李家短,……听着着潺潺的溪水流过的声音,吹着拂过水面的凉风,慢慢的我进入了梦想。乘凉结束后,爷爷会抱着我,奶奶会搬着竹床一起回家……爷爷奶奶虽然去世很多年了,但他们淳朴善良的一生还是有很多东西让人怀念的。

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质生活相对简单原始的年代,但八十年是一个充满温情,希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纯真,笑容最真实的年代……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宁愿回到八零年代;如果时光可以停止,我愿意停止在儿时那个夏天,那时候爸爸妈妈都年轻,爷爷奶奶都健在,我也还小,一家人永远幸福的生活下去……

文/千寻淡诞

雪,会很凉吧?带着一身疲惫缓缓走到这苍白而寂静的天空下。

宽阔的商业街上车水马龙,又仿佛只有我一个人,不一般的冷,和静。街边的枯树被你轻轻覆上棉被,好像停止了生长般的,丑陋的枝弯弯曲曲的扩散出来,把自己的影子毫不客气的砸在布满灰尘的水泥地上,参差不齐的,像巫婆的奸笑,笑我的天真与无知。

不知你从何时起,从何处来,你飘飘洒洒散落在我的身边。从星星点点到堆积成丘。白的美丽,白的圣洁。如同轻纱般盖住我的心脏,让人陶醉。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倚在窗边,带着些许期盼,仰望着云端将要来到我身边的你,然后和着新生的绿一起向你挥手送别,留下无尽的回忆,从而抚今追昔,在新的期盼中度过春夏,和秋。

我深沉的爱着你,爱你的圣洁,爱你的纯白,爱你的冷与静,爱你的一切!

但不善言辞的我在面对你时却有些不知所措了:开心时,我能对你敞开心扉,述说这一年内所有的人与事,我对你微笑,你用冷漠回应我;痛心时,我已不敢对你倾述,我担心我的热泪会让你消融,让你从我的世界里消失!我强忍着泪和你轻谈,你用冷漠回应我。

或许你向来这样,用冷漠回避着世间所有的人,回避着我对你深沉的爱意?

你用身体给这镇的所有事物降温,但我的心却是滚烫的!

你织下的白毯,渐渐消失了,视线也变的模模糊糊,这是你对我爱的回应吗?是因为你被感动而热泪盈眶吗?我不知晓,也无福消受了。

难忘的一天

文/王进节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似乎是载着快乐在时间的河流中飘过。简单的我也只知道简单的快乐。我很快乐,那份稚气十足的快乐,似乎能把世上所有的忧愁都化为乌有。

那年夏天,我和小表哥去荷塘里采莲蓬。在去的路上,一缕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枝射进来,形成五光十色的光环。许多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着,高声地唱着。

来到荷塘边,我看见一大片的荷叶从水中冒出来,墨绿墨绿的叶子伴着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风儿吹来,荷花荷叶,还有莲蓬互相碰撞,顿时响起一片哗哗声,好像流水声一般。一朵朵娇嫩的荷花前,挺立着一个个嫩绿的莲蓬,仿佛手拿话筒正在唱歌的小姑娘一样。

我和小表哥跳进荷塘里,荷塘里水不深只到我的大腿,我一步一步向荷塘中走去。我挎着一个小桶,桶里放一把剪刀,看到一个莲蓬我就用剪刀把它剪下来放在小桶里。荷叶下许多游来游去的小鱼在嬉戏。不一会儿,我和小表哥已经采到了满满一桶莲蓬。我们拎着小桶快乐、开心地蹦跳着回家了。

回到家,我拿起一个大个的莲蓬细细端详:它足有一个小碗的碗口大,深绿的外衣,均匀地排列着十几个小孔,挖出一个莲子,撕去绿皮,里面是白嫩的肉,搬成两半,里面还有个芽。我吃了一个莲子,又甜又鲜美,可好吃了,没吃多少,暑气全消了。有人说莲子很苦,但我一点儿没觉得苦,反而很甜、很脆。那天夜晚欢快又舒畅,连天上的星星都朝我笑,眨着眼不愿离开。

以夕阳告别

文/小小

坐电瓶车路过大桥,快要下桥的时候,突然看到左手方最远的地方,有一轮火红色饱满而圆润的夕阳。

那夕阳圆的让我难以相信,火红的颜色里有一种温暖触动了我的心,仿佛有一双手等着我去拥抱,融化那个时候所有的焦虑与不安。

忽然之间,我对它感觉特别的不舍,暗自忖度怎样才能将它永远的保留下来。

坐在后座的我没有和以往一样,任由电瓶车驶过大桥。我轻轻拍了拍前面的肩膀,示意慢一点前进。有些慌张的从书包里找出手机,认真的解锁,打开相机,找准角度后迅速地摁下了照相按钮。

我一边欣赏着天边快要落下的夕阳,一边回想着下午刚结束的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情景。高三是每一个学子开启大学梦的紧张阶段,随着时间的推进,第一次模拟考试已经完成,接下来就会是第二次,第三次,就像是真正进入马拉松比赛之前的准备工作一样,不断地查漏补缺,不断地进步。

这一次的夕阳真的好美,当我第一眼望向它的时候,就注定一生都无法忘记。

仿佛捡起一块圆圆的石头扔向最陡的斜坡,连怎样滚下去的都还没有看清,石头已消失在了视线之外。夕阳亦是如此,刚还在车子左右跃跃欲升,不舍离去,不一会儿,就跟随乡间的小路落在了尽头。

就在夕阳离去的那一瞬间,心里跳突着一种莫名的难受。这一路上它都在陪伴着我,让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放松、愉悦。失去夕阳的天空渐渐暗淡下来,我的心也像是小时候用泥巴做成的降落伞。绳已满怀憧憬的被抛了出去,伞却挂在树梢久久不能落下,树下的孩童焦急却又茫然无措。

我突然想,其实夕阳每天都在陪伴着我们,为什么那么长的时间里却从没有看见最美的夕阳?也许有时候碰上了个坏天气,我们看不见它,也许有时候忙着多余的事情,我们忽略了它,再往下也许,我也失去了说服自己的理由。

到家时,天已蒙上了夜的幕布。

因为那段时间忙着修房子的缘故,家里的人都像是忙的不可开交的样子,我也不例外。放下书包,冲到爷爷的房间和他闲聊了几句,发现原有的木窗被换上玻璃窗,窗帘还没来得及挂上。我转过头笑着对爷爷说:"明天我给您把窗帘挂上!"随后被楼上的声音叫去帮忙。送完东西后,又收拾遍地的狼藉,脑子里思索着如何才能快点结束好提前把窗帘挂上。

意外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冷不丁地给人一棒槌。

奶奶在楼下焦急的呼叫声传到耳朵里,我们只顾着一个劲儿地往楼下跑。到爷爷房间时,她坐在他的身旁念念叨叨,怎么也听不见爷爷说话的声音。我一步步地靠近,只看见爷爷用力地动着嘴巴,眼睛不停地眨动,他右手的大拇指也在努力地比划着……

那一晚,我和爷爷一样像个失语者,呆呆地站在窗前凝望远处的路灯,不知道自己要走向哪点光亮,彻夜未眠!

每当我看见和那天相似的夕阳,都会静静地站立,想象着有一天依偎在它的身旁,诉说所有的心事。

如果说当千帆历尽,还有一种选择留在心间,则无疑是爱。守候爷爷寿终的妈妈告诉我,老人家是在下午离开的,也伴着落日。现在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道别,当我恋恋不舍,倍感珍惜的时候,最爱的人也在悄悄地离去。

蜀南竹海之行匆匆忙忙,庆幸的是毅然选择下到山腰,在悬崖峭壁间邂逅了即将落入不见的夕阳。看到它全然沉落,我轻轻地放下双臂,仿佛刚同我想念的人拥抱完那般释怀。走下石阶,观云台脚下的群山早已漫开烟与雾,旅人忙着赶往归家的路,我也默然转身,寻找上山的路。

如果说我们的每一次离别都是一份记忆,则应该用心地对待,认真地倾听,或有声,或无声。在回想的时候,才不会有缺憾。笑着迎接每一次的夕阳,看它色彩斑斓,没入大地,且不要为它的暂时离开而忧伤。离别,也是久别后的另一种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