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抒情散文
倚栏轩精选6篇清明抒情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清明抒情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感悟清明
文/浦景东
清明,草长莺飞,小雨声稀;清明,抚今追昔,缅怀先祖。清明,我们饮水思源,修坟祭祖,敬奉先人。那垒在坟茔的一锹锹泥土,那飘向空中的一缕缕青烟,那虔诚之至的一个个叩拜,表达的是后人的心意,彰显的是我们对先辈的敬重与怀念,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是感恩与追思的日子。千百年来,清明节已成为人们恪守的扫墓祭祖、瞻仰先人的日子。清明节,短短的法定小假日,缕缕思亲之情和浓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在九州的天空和大地上弥漫。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祭奠先烈,感谢先贤恩师;人们不约而同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祭奠逝者,缅怀先人;有的不远万里,认祖归宗,回乡扫墓。如今,人们逐步抛弃了一些陈规陋习,鲜花祭祖、网上祭奠等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中华民族"根"的意识、"孝"的文化在清明节得到了真切而文明的诠释。
国家的法定假日,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和特定价值观念的使命。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没有忘记这个感恩节。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更多的是在感恩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生活的真理。值此清明节之际,让我们一起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人和事。让我们的老人安享晚年生活,让我们的子女懂得感谢生活与亲人,去读懂那或慈祥或深沉的父母之爱,让我们与爱人彼此体贴关怀,让我们与朋友真心相处。让我们珍爱生命,珍惜拥有,善待亲人,也善待自己。
清明,它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清明时处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一切皆清洁而明净,到处生机勃勃,是一个极富诗意的节气。欧阳修有诗云:"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清明时节,人们纷纷走出户外:垂髫孩提扑蝶追逐,年轻的朋友踏青赏花,耄耋老人悠闲放纸鸢,好一场春天的嘉年华会!人们亲近自然,自由吸纳大自然的纯阳之气,享受着春天的无限光明。清明是我们与春天的约会,是生命飞扬激发的季候,它充满着对生命的祭奠与感想。
清明是俏丽温柔的,更是孝顺的。清明,让我们多一点昂扬,少一点低沉;多一点悠扬,少一点凄凉;多一点感悟,少一点追悔。让我们在祭祀祖先、怀念先人的同时,更多的拥有感恩、责任与使命,让清明这一传统文化得以永久的传承,并赋予它更加文明的新内涵。
清明螺,抵肥鹅
文/吴建
母亲从乡下来,给我带了新鲜的蔬菜,还有我喜欢吃的青螺。中午,我用螺肉做了两盘好菜,一盘为"韭菜炒螺蛳",另一盘是"酱爆螺蛳".午餐时,我和母亲各倒了一小杯米酒,轻轻抿了一口,再搛一块螺肉品尝。酒香伴着螺香,味儿真美。我咀嚼着富有弹性的螺肉,一丝丝来自淡水河的那种特有的清新与鲜美便缓缓溢出。
故乡是苏中水乡,螺蛳是栖息于河池、湖泊和沼泽水田中的贝壳类软体动物,因而故乡多产螺蛳。螺肉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尤以清明时节最佳。因这个时节螺蛳刚从一冬的休眠中复苏,还未繁殖(产仔),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在乡下此时人们常用一根长长的绳子系在竹篮上,往水中一扔,提上来篮中总有一大堆螺蛳。
青螺打上来后,必须放在盆里用清水浸养一两天,每天换水两三次,螺蛳依然会像在泥中一样缓慢爬动,或吸附在脸盆的壁上,螺盖轻微地一张一合,于是便有秽物从螺口慢慢吐出。盆中还要洒几滴食用油,是灭除水蛭的关键秘诀,不可忽视。再用清水洗净,便可下锅煮熟。将煮熟的螺肉用针从螺壳内挑出,就能做出各种美味的"螺宴".那青色的螺肉,装入洁白的盘中,宛如一幅明快典雅的水墨画,真的似"白玉盘中一青螺".各地吃螺蛳的方法不同,据说湖南人吃螺蛳不会啜,只好用针将螺肉挑出,用油炒食。沪杭一带人吃螺蛳则用嘴啜。剪去螺尾,经烧煮的汤汁浸透,用力一吮,格外香美。两广人炒螺时,喜欢用蒜头和鲜紫苏叶作佐料,这不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鲜美,而且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绍兴人则号称"炒螺蛳过老酒,强盗来了不肯走",嗜食螺蛳,不言而喻。苏东坡是美食家,可惜苏东坡先生不会吮螺蛳,相传苏东坡用尽内功,却无法吸出螺肉,只好用竹针挑着吃,不谙食螺之道,落得个"东坡食螺——慢慢挑"的笑柄。
螺蛳不仅是席上佳肴,而且也是治病良药。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寒,可以清热、明目,能治黄疸、水肿、淋浊、消渴等症。《本草汇言》称:"螺蛳,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利大小肠之药也。"据报道,螺蛳中还有抗癌物质,因此螺蛳成了理想的营养食物。
清明前后故乡细雨斜织,犹如雾一般地袅袅冉冉,如梦如幻。透过这清新的雨气扑面而来的还有油菜花的清香和满眼的新绿,此时正是螺蛳最为肥美的时候。故乡有"清明食螺,眼不生疴"之说。记得小时候清明前母亲总要让我们吃三次螺,说是吃了眼睛明亮。她将打回的螺养上一天,除掉尾端和螺头紫红色的掩片,待油锅烧热,爆葱蒜豆豉干辣椒丝,再放入黄豆酱,哗啦,当然是螺蛳被倒进锅子,猛火翻炒,倒点料酒,微滚,烹调中还要加八角、香菜及白糖等佐料,再焖几分钟,起锅。盛在白盘里端上桌后,我将肉从壳里用嘴啜出来,鲜美的汤汁和螺蛳肉一块儿进入嘴里,那味道真的是无与伦比,现在想起来依然馋涎欲滴。
清明菜粑粑
文/巴山
清明节到了,家乡人又在忙着侍弄清明菜粑粑!
清明菜粑粑,顾名思义是掺和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据《本草刚目》记载:清明菜又名鼠曲草,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从基部分枝,叶子互生,匙形或条形,有柔软的白毛,头状花序,花黄色。茎和叶可入药,有镇咳祛痰等功效。
在我们川东农村,每逢清明前后,家乡的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到处都生长着清明菜,胖胖的,嫩嫩的,经过一夜露水一浸染,煞是可爱。
那些年,家乡人户户都穷得叮当响,人们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清明节便是乡亲们忙农活的时候了。顿顿喝那清得可见碗底的稀粥或面糊糊是难抵挡那繁重的体力活的。于是家乡人不知从何年开始,一到这时节,便纷纷发动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后,主妇们便将它洗净砌碎,然后烧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将刚烧出灰装入筲箕过上适当的清水,将过出的灰水和砌细的清明菜拌上适量的盐巴煮上几分钟后,再将其和入预先准备好玉米面里搅拌均匀,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锅边贴上几圈儿,粑粑搓完后再盖上锅盖密封好蒸上一阵,这时便有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待蒸熟起锅后咬上一口更是满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馋得流口水。那时,只要母亲将锅盖一揭,早就守在灶边的我就会伸手从锅缘上抓起一个清明菜粑粑,顾不得热气烫手迅速地往嘴里塞。总惹得母亲好气又好笑地骂。
当然,那时的家乡人是不会知道 清明菜的什么药用的,他们只是认为它好吃又耐饿,而且能节约粮食。只要早上吃上一顿清明菜粑粑,那一天干活就有了精神。为了节约玉米面,主妇们往往把清明菜和得很多。因此,清明时节,家乡满坡遍野都是背篓挎篮的小孩子在寻找清明菜。童年的我也加入了掐清明菜的队伍。好在家乡的清明菜多,而掐过的清明菜隔几天又会长出一茬。家乡的清明菜是掐不完的,家乡的清明菜粑粑也是永远吃不够的。只是夏至一过,清明菜便少了、老了,家乡人便没那份口福了。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家乡身居城市,只是每年临近清明时节,我便仿佛闻到那清明菜粑粑的香味儿,总想再尝尝那味道。不料,到农贸市场买菜,无意中竟发现有清明菜卖,四块钱一斤,买的人竟还很多。本想买些来做粑粑,可又想到找不到稻草,只得作罢。便与卖菜的农民唠叨,得知买者大多是些有钱人,因大鱼大肉吃腻了要换换口味儿。
一次上街,忽然听到"买清明菜粑粑——买清明菜粑粑"的吆喝声。寻声过去,才发现一个小商贩踩着一辆小三轮车,车上是一摞高高的蒸笼,有四、五层,每一层蒸隔里都码满了小笼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问,要五角钱一个,比小笼包子贵一倍多。管他的,还是买来尝尝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是加了糖的,甜得腻人,一点也没有昔日的那种香味儿了。
清明寄哀思
文/清新淡雅
又到清明,又是一个雾蒙蒙,雨霏霏的清明。
草已吐绿,桃已含苞。
我来了,来看您,来看青山怀抱中的您。您是爱神,赐予了我生命,给了我19年最真的爱,给了我足以回味一生的爱。
血液中流淌着您的鲜血,性情中秉承了您的一切美好——热情、厚道、诚实、善良、乐观、理性,豁达,一切美好中的美好。而性格中所有的弱点:易怒、冲动、鲁莽、消极,都是在您离开之后的孤独与无助的挤压下形成。
清明时节,默默地伫立坟前,风吹落泪珠。蹲下身来,化几叠纸钱,火光,泪光中,您就在身边: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在耳畔,在眼前。19年不曾离开,今生今世不会离开。
我记得那个趴在车后架上喊着:"卖小猪"的瘦小女孩的满心喜悦,那个摆出乖乖女姿态胜过哥哥得以一起进城时的洋洋得意,那个钻进大衣里贴着脸把凉凉的小手放进您腋下的放恣与开心,那个为逃课佯称肚子疼被抓获扬言"不活了"的胡闹与刁蛮,那个凭借小聪明从来不努力常常成绩落地的不争气的小女。那个想扮女皇披斗篷打坏座钟的孩子的惊慌与心跳,那个亲自动手名家指点将功补过的惬意与满足,
19年了,19年前您未曾谋面的外孙已玉树临风,19年前您那个19岁的小女,亦早已成家立业,为人妻母了。步入社会,步入婚姻,相夫教子,越觉您的伟大。我们姐弟时常感慨: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家是天下最幸福的家,您给了我们树了行为做人的榜样,那春风化雨的教育是最智慧的,
就这样默默的,默默地,我不愿离开,
我会常来看您,让心儿接受父爱的润泽。
四月清明话人生
文/挥泪爱情的叶子
四月是一个万物复苏、生命又以一种新形式诞生的季节。
天蓝、风暖、草青、水绿,抑或春雨纷纷,都在为催生新的生命出力。大自然总是以神奇的力量造化着人类,即或不用文化的眼光看也是绝妙的一笔,在欢呼新的一轮开始的时候,也没忘记躺在荒郊野外的亡魂,清明便在这个季节出现了。
很早以前,读过一段牧师般的句子,如果一个人不明白人生,就让他去实习三种角色。让他去医院做护士长,感受生命的脆弱;让他去牢房做监狱长,感悟生命对自由的渴望;让他去陵园做守墓人,感叹人生的短暂。事实上,人们明白一个道理是一回事,按照道理去做却是另一回事,你我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活着的时候,日思夜想的决不是死后会怎么样﹖为衣食忧,为功名恼,为利益争 ……似乎,所获得一切都能永远属于自己,而恰恰把人生最重要的忘之脑后,还没来得及充分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在忙碌中生命的列车便已匆匆驶入了人生的终点站。
看着成群结队的人们拿着祭品走向陵园,一向死寂的墓地开始了四月清明时节的热闹,燃烧的纸钱化为缕缕青烟,那是活着的人借以死者的名义做给活人看的游戏。也算是一种怀念。一生的价值仅存于有着生命延续的人递给死者自己的几张纸钱,并以灰烬的形式送达。活着时的显赫与平庸在这里平等如斯,顿让人生出 "万里长城今还在,谁人还识秦始皇 "的空寂和悲凉之感。
于是,思绪随着那青烟升腾了很高,仿佛在云端俯瞰这滚滚红尘。没有什么比感受和享受生活更重要了。官也罢,民也罢;富也罢,穷也罢;荣也罢,辱也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珍惜亲情,珍惜友情,珍爱生命,珍爱生活,这也许是人不枉为一生的最好理由吧。
在春夜不眠的日子写下这段文字,慰抚自己还活着的灵魂,告诫自己好好生活,以至于回归黄土时不再遗憾。
清明节反思
最近网上频繁转发了不少关于感恩父爱母爱的文段,特别是清明节即将到来,不少人就想起在家乡的老父母,回忆起许多往事,该去扫墓了。眼看这两天就好好尽孝吧,可我看来,清明节就像是在上演一幕幕伪孝子的话剧。
清明节,扫墓上香,烧纸贡食,献花行礼,几乎都是这个节日的固定项目。还有谁会去想:哦~逝者已去,可那人生前我已经尽自己的能力好好对待过了。
好像有不少家庭都会有这样的人,在逝者生前就没有好好对待他,恨不得那人早早***.可那人真的去世了会装的很悲伤似的,又是说棺材要买好的,墓地要风水顺什么的,还要买什么小纸人去下面侍候啊,依我看来就是虚伪到极点。
要不是就内疚咯,良心过意不去吧。可是人为什么会这么的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