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清明思亲的文章

2023/08/23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清明思亲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清明思亲的文章(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故乡的清明节

文/言语

在父母的坟头上添上几锨鲜土,烧上几刀纸钱,然后默默地叩几个头,做为儿女能做的或许只能是这些了。荒郊野外的林地里,一夜间,坟谷突兀了许多,坟头上全都压上了黄的红的烧纸。高高低低的松木柏树间,星星点点的桃红柳绿里,不时走来三三两两的香客,升起几绺袅袅青烟,隐约传来低泣和哭声……

清明节也是兄弟姐妹们团聚的日子,清明前的几天,山路上的小车和行人开始多了起来,天南地北的亲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老娘土,村头小巷里相遇,彼此辨认半天后,尘尘往事连同儿时的乳名也被唤醒,婶子叔侄地称呼一番后,故乡和亲情就这样拉近了一层。

看着邻村的某个家族,大车小车占满了街头,声势浩大的场面显然是向村民们炫耀。我和四哥从翰林旺出来后,沿东山码头入东沟向云梦湖畔的城子岭行走,一边在谈论着家族的荣耀和秉性的关系。我们发现,凡是从祖上就有野心、霸道、爱炫耀的家族,在这个庸俗的时代还真的都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倡导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古训,似乎在这个时代被终结了。看看当前中国文化人的地位就知道了,村中那些掌权的还有一个朴实守法忠厚勤劳的么?

父亲的一生是善忍的一生,辛劳操心的一生,留于后人的是一个好名声而已。我有点不懂的是,为何父亲的这种秉性——遗传基因会如此强烈:大哥在官场曾经是功勋卓着的,可是后来因为思想不合时宜而很快暗淡了,我的政治生涯完全可以用失败二字总结。问题是,我们的后代们依然毫无保留地秉承了前辈们的朴实和理想,下一代中兄弟十多人也都是彬彬用礼有余,张扬霸气不足。论家势和资财,兄弟几个完全可以买稍高档的车的,至少在我们老家是可炫耀的,可是我们个个都是清贫守朴的老农民形象。

穿过三哥的鱼塘,走过大碌碡,在河之洲是一群不知名的水鸟,我兴奋地跟踪拍摄:远处的柳树行,脚下的荠菜花,水淹后的古墓和墓碑,城子岭的秦砖汉瓦……我陶醉在故乡的麦田里和荠菜花里,忘情于鸟鸣里,和四哥的话题便宽泛了起来……

清明寄哀思

文/王剑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凄凄,泪潺潺,不思量,自难忘,故人长眠于地下,生者何处话凄凉?

清明节,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可逝去的人们却永远的不能被唤醒,在这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又让多少断肠人陷入无限哀思。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清明时节的牛毛细雨是老天爷流下哀伤的眼泪。这一别,便是永久,生离之痛痛彻心扉,睹物思人惟有泪千行。这一世,阴阳两隔,但隔不断那份情感血浓于水,隔不断那份思念情意绵长,更隔不断那份哀思永驻心底。

我想念离开了6年的外公,他的音容笑貌还时常重现在我脑海浮现;我怀念因病英年早逝的好友,他正襟危坐的义正言辞仿佛还发生在昨天;我惦念小时候村子里爱逗我玩耍老太太老爷爷们,虽已驾鹤西去,但脑海里好像他们依旧和蔼的跟我拉家常。这一切的离去太让我措手不及,无法安然接受,每每想起来总是眼里泛起层层涟漪。

"黄泉道上无老少,奈何桥上骨肉分。" 一番离愁,一番告别,离愁苦,长相思。外公走了,留下了孤独勇敢的外婆,她孤零零用坚强的身躯继续生活;好友走了,留下了少妻弱女,多少次,看到妻子眼中的哀愁与孩子的脸上的泪痕,感叹一切如此的无情惨烈;村子里的老人渐渐远去了,印象也越发变得模糊,哭丧之后,耳边传来到年幼的孙子重孙们在庭院里嬉戏打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忆起故人,泪如泉涌,生者不断成为逝者,一个个生命的老朽换来一代代的传承,人类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是天地万物与之无法抗衡的规律。

生命无常,活着的人们啊,请让这份哀思化作活着的动力,且行且珍惜,赏尽春色满园,善待和把握活着的每一天!

又是一年清明节

文/谭幼平

倏忽间,又是一年清明节。

今年清明的到来,节气似乎比往年来得要快一些,有些让人不知所措。尽管如此,心理感觉还是挺爽的。至少,穿的要单薄轻松些。特别对那些年轻漂亮的女士而言,更是喜笑颜开、纷纺争先恐后甩掉冬衣、换上靓装,春心荡漾、心潮澎湃。也为满城的大街小巷,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更为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添分加彩,你说是不是。

清明前后,天地明净、万物复苏。河边湖边的柳树,也不知道是在何时、被何人裁出了万条绿丝绦,迎着微微熏风,轻盈地飘舞着。公园里的杏花、桃花、梨花,好像一夜之间、就绽发出一簇簇粉红的海洋,着实吸人目光,争相留影。初春乍暖、小雨初歇之后的大地和天空,显得是那么清新、爽朗,十分令人向往大自然。难怪古人描述有"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等好诗句。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我辈杏花村人的自豪与骄傲。清明节前几日,扫墓祭祖都成为大家首选安排的大事,俗称"做清明".

清明扫墓,有文字记载可见《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这种参拜老祖宗的传统活动,看似极平常之事,却也不断吸收各个时代的元素,在社会变迁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提起清明节。大多数人首先想到是祭祖和扫墓。其实。清明节追怀先人的功能,是从寒食节那里继承下来的,在往前溯源是来自农历十月初一的祭祖节。人们要在这一天为逝去的先人烧寒衣,以御冬寒,据说这是由孟姜女开先河的,你若不信,由她哭倒的长城可以证明。现清明节实际是融合了上已节、寒食节、三月节等多个节的日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春秋时期,国人就形成了墓祭的传统,到了唐代,唐玄宗下令,把扫墓的日子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但寒食是一个禁火和冷食的日子,后人无法为祖先置办可口的饭菜。于是,上坟扫墓的日子慢慢就挪到了清明节。至宋代,寒食祭拜先人的安排已被清明节取代。

古时,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清明节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归乡扫墓。祭祖往往是家族性活动,由族长或家长选定日子、扶老携幼,带着祭品和香烛等,去祖先墓地祭奠一番。内容多半是先敬拜逝者,鞠躬叩首,献上祭品,表达追念之情。然后为坟墓清理杂草,添培新土,压几个纸钱,就象打扫祖辈先人房屋一样。扫墓不仅仅追远祭先人,也沟通了当今家人的情感,增添了家庭的和睦与凝聚力,又会引发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珍惜美好时光。正如: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而今,扫墓的习俗,除了家族祭扫祖先外,还扩大到团体对革命先烈的集体扫墓活动,以追念先烈为国为民献身的高贵品质。寄托人们的哀思,这也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清明节的另一项功能是踏青。阳春三月,扬柳依依,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扫墓之余,人们趁着大好春色亲近自然、休养身心、和谐天人、十分难得。所以,清明又寄托了人们求新护生的愿望。除了出游踏青以外,清明的娱乐活动还有插柳、戴柳、挑荠、拔河、蹴鞠、放风筝、荡干秋等。大部分都是从上已节那里继承下来的,以求吉利。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想趁这个清明小长假,带领全家去做清明、过清明。放松心情,去拥抱清明节,去接近大自然,去追远省亲、去放思未来,去享受美好的生活。我心亦然,让我们同行上路吧。

清明怀想

文/崖丽娟

又逢清明。每年此时我的心情总是湿漉漉的,格外想念逝去的亲人们。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我们兄妹由外公外婆和大舅大舅妈抚育长大,那种血脉相连的关爱让我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仍与他们息息相通。我童年时代对很多事物最启蒙的认识,都源自于他们朴素的行为,我对他们有着深深的眷恋。

外婆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她父母很早去世,作为长女,她主持家里大小事务。照顾家里大人孩子十几口,辛苦操劳可想而知。但外婆总是任劳任怨,忙里忙外,对我们兄妹更是疼爱有加。直到数年后我们上学了,才回到父母身边。

6岁那年,我曾随外公外婆在四月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踏着泥泞,到乡下扫墓。一路上,我从外婆絮絮叨叨中知道了我国农历中有24个节气,其中清明是祭奠故人的日子,为逝去的亲人扫扫墓,添一杯酒,燃几炷香,以寄托哀思。外公说,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就是这时节的情景。

上小学以后,每年清明,老师总带领我们戴着小白花去给革命先烈扫墓。那种庄严的仪式让我们幼小的心灵牢牢记住老师的谆谆教导: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扫墓的目的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懂得珍惜。

久而久之,每到清明,我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些人和一些事。然而,仿佛又总觉得自己所怀念的人和所怀念的事都太缥缈太遥远了。直到亲爱的外公外婆先后溘然长逝,才使我对清明有了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1989年,80多岁的外公因脑溢血突然去世。料理完外公的丧事,外婆不吃不喝,彻夜难眠,终因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外公外婆相隔一个月先后去世,当时我在外地念研究生,刚分配工作,母亲怕耽误我的工作没有马上告诉我,我没能为他们奔丧。

万万没想到,外公外婆享用我第一个月的工资竟是用来为他们买祭物!当我第二年的清明赶回妈妈老家时,只能对着冰冷的墓碑呼唤我的外公外婆。他们的去世,使我骤然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道理,原以为生死的概念发生于别人的生活里而与己无关。我从没想过与自己日夜厮守的亲人,有一天也会永远分离,尤其是满头银发总是笑眯眯地呵护着我们的慈爱的外公外婆,我一直相信外公外婆一定会长命百岁。记忆中的外公外婆永远是那么和蔼亲切,绕在外公外婆膝下长大的我们,童年过得很快乐,却不曾想到,随着我们的成长,外公外婆其实也在一天天苍老。

外公外婆永远地走了。往日带着我们扫墓的亲人,突然成为我们为之扫墓的对象。望着刻着外公外婆名字的墓碑,面对一抔黄土隔成两个世界的冷酷现实,我开始真切理解这自古沿袭下来的清明扫墓习俗,它不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节气,不再是一种仪式,而是代表了一种真实的情感,一种真实的感受,使我们在痛失亲人之后还能拥有刻骨铭心的哀悼和最深切的怀念。

感谢每年一度的清明,尤其是渗入了我们自己情感、拥有我们自己故事的清明。因为有了这么一个节气,有了这么一个淫雨霏霏恰似我们哀痛泪水的日子,才使我们悲伤失落的心灵得到滋润与慰藉,并能寄托我们的哀思。人类历史就这样在思念中默默写就,而人类也就这样世世代代得以延绵繁衍。

清明的水牛花粑粑

文/唐常春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回乡下老家采摘一种野菜,揉和糯米粉和白糖做成粑粑,无论蒸着吃,煮着吃,还是煎着吃都非常好恰(当地方言),是一款纯天然的绿色糕点。这种野菜叫水牛花,又名鼠曲草,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村里人叫它白花,因为菜叶子的背面是白色的,它所做成的粑粑当然就叫水牛花粑粑了。

我们走进老家的后山,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唱个不停,好像在说:"恭候亲人光临。"山间溪水也哼着欢快的曲子引路,右边的田里盛开的金黄色油菜花正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我边走边把一路的风景摄入手机里。走到一块田地边时,发现好多的水牛花!我慢慢蹲下来,拨开杂草,仔细端详那被春雨唤醒的一丛丛水牛花。晶莹的露珠在嫩绿的叶子上跳舞,有的枝干体形硕大壮实,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开出了金黄色的花,植株上满是细细的白色茸毛。它们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就像绽开笑脸的姑娘,可爱极了!我轻轻地抚摸它,小心翼翼地揽入怀里。

回到家,我们把水牛花放在一个大盆里,挑出杂草泥土,用井水清洗几遍,滤干水,再用菜刀剁碎,把糯米粉和水倒进去,反复揉和成粑粑,分成几份,蒸、煮、煎都可以。婆婆喜欢吃煎的,爱人就用铁菜锅放上一勺茶油,把油烧热,将粑粑放进去,并用筷子把粑粑分成很多小块,用菜勺压扁。这时要用小火慢慢地煎,翻过来翻过去,重复多次。等到粑粑煎成金黄色时再放白糖,喜欢吃甜的就多放点糖,拌均匀煎一下就出锅。我先盛了一碗给婆婆后,就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了一块送到嘴里。清香柔软,不粘牙,也不油腻,确实味美甘甜。婆婆吃得很香,笑眯眯地说好恰。大家每人都盛了一碗,吃得津津有味。

我们离开老家时,婆婆要爱人把留给她的那些水牛花带回县城吃,说水牛花的生命力特别强,只要有雨,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可寻见碧绿的水牛花,随时都可以叫嫂子去采摘。还说水牛花能做药,开花时采收晒干,去尽杂质,贮藏于干燥处,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

水牛花粑粑又叫清明粑,不仅是我们乡下百姓喜爱的一种小吃,也是祭祀佳品。

清明思母

文/云鹰

踏着清明的雨,走过故乡的湖,草径黄叶清风冷。断墙瓦砾无炊烟,山上竹林处,有鸟自飞腾,唯有老梨树伸展着还未开花的枝条。

树林中,母亲的墓碑孤零零站在雨中。

独自一人,静静靠着墓碑坐下,风吹墓上的草,轻轻划过耳廓,像母亲的白发。轻轻除去坟头的杂草,不想惊醒辛劳一生的她,雨水顺着我的脸颊流啊,流!远方,湖面上袅袅的轻烟,像儿时母亲等待的身影,站在山上,呼唤着在湖对面坝上玩耍的我,回家了。

上大学时,有一次放学回宿舍,在门卫室门口,母亲背着一大瓶为我炼的油辣椒和给我缝的衣服,已在那等待了多时。我高兴地喊:"妈,这么远,你都能找着路来了!"我带母亲到食堂打饭,她把自己碗里的一点点肉全夹到我碗里。她说,门卫给她讲,你的儿子上了大学,还认不认你这农村人哟!

晚上,我送她到学校外一小旅店住了下来。第二天,母亲执意要回我那遥远的家,我送她上了班车。那时没有手机,真担心没什么文化的母亲能否回到家。

参加工作后,我经常加班,母亲便进城照顾我。每天回到住地,瘫痪了三年的母亲,拄着拐杖,拖着一条腿,拿着电饭锅,蹒跚着去盛米,为她的儿子做饭。母亲虽然已经说不清话,但看着单身的我,用混杂不清的声调告诉我:得成家了!待我总算找了一个结婚的人,母亲却坚持要回农村老家。

单位派我到基层任职,我就很少有时间去看母亲。有一天,我正在镇里主持会议,姐来电话,说妈不行了。我强忍住泪花,委托别的同志继续开会,开车五个小时,然后下车沿着山路拼命跑了二十多分钟。到家里,母亲还躺在门板上,她睁着眼,喘着气,如此已经一天多了。我拉着母亲满是皱纹且开裂的手,接过姐递过来的糖水,用勺子喂了她一点。她看着我,说不出什么,就闭了眼,泪水沿着她的眼角流了下来。我扶着她的背,搂着她骨廋如柴的身躯,亲人们哭成一片。

清明将至,母亲,我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