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的文章
倚栏轩精选8篇关于清明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清明的文章(精选8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清明路上的生于死
文/秋尘恋
清晨,天微亮,还未睁开的双眼,四处一片模糊,只有那些响彻云霄的鞭炮的轰鸣,阵阵敲击着还未睡醒的心!揉了揉双眼,努力的看着窗外的天空,想起了埋在心里的祖辈,想起了这些年的生活,想不起的却还有那么多!不知道是不是我又在犯错,老天要让我仔细琢磨琢磨!
我独自醒来,听着那么多的鞭炮声响,享受着本应是死人该享受的东西,莫名的想嘲弄一下自己,嘲弄那颗半活着的心!清明,我们在回忆着家里的那些去世的祖辈,找一些关于他们的记忆,然而,我很失望与忐忑,我没有关于他们太多的记忆,我也无法去追寻那些生活在不同世纪的人的生活,我唯一有的,只是一颗心,迷惑的心!
每一年我们都在纪念我们的祖辈,也同时在祈祷他们能保佑我们平安,我们总是在与去世的人对话,讲着自己的需求,然后一遍一遍的祈祷,希望他们能够同意!然而有多少能够得到回应?人能够好好的去世,在我看来是一种得道,他在人世已没有了奢求,故能走的那么坦然,虽然这世上也有好多人走的不那么心甘情愿,只是因为活着有太多变故,我们并未能逃离,自然而然的就摊上了磨难!有人说活着是一种艺术,我想死也应该是一种艺术吧!把人生的那场戏尽心的演完,不给自己留下遗憾,那得走过多少路途,流下多少汗水啊?我曾想,有机会我想和他们说说话,问一问他们在世时的人生,而当我真正面对时,却心里充满了恐惧。记得许多年前的一个梦境,从来都没有感觉到那么的特别,我死了,莫名奇妙的就这样的离开了人世,躲在排满座位的教堂里,整整齐齐的椅子,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四周静悄悄的,一直坐着走过了夜晚,看到了第一缕阳光从窗户照进教堂里,我突然觉得我应该是害怕阳光的,不然我就会灰飞烟灭的!于是我到处找地方躲藏,从第一排匆忙的跑到了最后的位子,可是阳光还是一直的跟着我,走到了我的眼前,我知道我是跑不了了,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很多在世时的记忆,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完成,那么多的话还没有说完,以及那么多不舍的人,我还在留念,心里充满了不甘,特别的不想就这样过完了我的一生。终于是被吓醒了,额头渗了一层冷汗,醒来漆黑的房间,耳旁的空气不停的骚动,像杂乱无章的音符,笑话着我!我看了看外面的星空,稀疏的星星竟让我有了那么一点儿高兴,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以后每当我想起那个梦境,总感觉生和死是那么的微妙不可思议!我们都还活着,有的时候却像是死了一般,但又没有去世的人那种特有的看透世事!活的行尸走肉!有的人走了,然而活在了天堂,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那么的潇洒!那么的怡然!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说的是人的生死是件大事啊!的确,活的精彩,死的痛快!那么谁能说它不是一件大事呢?然而,活的精彩是多么的不易,死的痛快是多么的艰难!人生那么多的变故,动不动就成了磨难,动不动就让你发狂,于是我总是讨厌上天和我开玩笑,因为最后,笑的总是它,哭的总是我!要想活的精彩,必须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对待磨难的不屈;必须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向往未来的美好!那样的人生起点,走着走着就变成了精彩的电影,人生的长篇记事!面对死亡的恐惧,是多么的令人无所适从!回想一生走过的路途,点点滴滴,能记起的记忆里还有多少遗憾,不能记起的又有怎么的悲凉。走到路的尽头,才转头看一路的风景,我们好好的欣赏了么?踏出最后一步时,我们是否还有很多或者一个不舍?但再回首,无论你的不舍是多么的深,都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因此,死的痛快是相当的艰难,那必须要以精彩的人生作为基础,但生又怎么容易呢?
细数,人生也就两万多天,不长也不短,几十个清明节我们都会在纪念祖辈,后续的年代,轮到的也就会是我们,如何走过自己的一生,如何让自己在死后的天堂里骄傲的再续另一个轮回,那便需要一种生活的艺术,源自灵魂的艺术,精彩的生活着!
也许,清明的时候,我们不该总是祈祷平安富贵,学学祖辈的人生艺术,灵魂艺术,仔细想想自己的生和死,酝酿出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样的清明更让人舒心!就像现在,听着蛙的鸣叫,看着微风吹动的叶子,天空不算明亮,有些乌云,又要下雨了,一颗抱着遗憾的心终于还是得到了满足,清明怎么能没有雨呢?不然也太对不起那首优美的诗词,不是吗?细雨敲打,却依旧是那么的舒心
清明礼物
文/游水方
清明前,我与大哥两家人一起喝早茶,大家谈着谈着,自然谈到今年清明扫墓给先人送什么礼物。
侄儿说:"今年烧一头大猪,烧最大捆的炮。现在有钱了,也让爷爷奶奶他们风光风光。"听得出,侄儿做的生意是赚了。
女儿也不甘示弱,说:"今年要给爷爷奶奶买4G手机、立体彩电、笔记本电脑,让他们享受一下现代生活。"
侄妇说:"享受现代生活,还要买上奔驰、宝马才行。"
哥哥却说:"千万不能浪费。你爷爷奶奶生前是十分勤俭的,‘勤俭’是他们一生的家训啊。爷爷每年写年红都写‘勤俭持家’张贴在大门口上。爷爷常教训我,这两个字缺一不可,没有勤不能创造财富,没有俭也不行,一天赚十块钱,却用了十五块,就亏空了。奶奶也常说,家有千金,不如日积一文。爷爷奶奶每天都是五更而起,日落而归,爷爷有时夜晚还去采海。爷爷常说,早起三朝勤日工。按这样计算,在他们的日历中,一年是四百八十天。他们十分节俭,平时生活粗茶淡饭,没有丁点儿浪费。爷爷常告诫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他们的勤俭,创得了这份基业吗?他们这样勤俭,我们反而浪费了,他们会高兴吗?我们去扫墓,就是要缅怀先人,学习他们好的品格,不在乎物之多少。我们孝敬长辈应在其生前,去世了你拿再多东西去祭拜他,他能吃得了吗?这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
听了哥哥的话,我深有同感。那时我们生活在父母身边,真是耳濡目染,都受其影响,尤其是哥哥受的影响更深。
侄儿说:"不要再提那老黄历了。现在生活好了,有钱了,吃好用好一点有什么不可?"
我说:"话不能这样说。你爸提老黄历,是提那点精神,不是说一定过那种生活方式。《富兰克林自传》很值得一读,富兰克林信奉的格言就是勤俭,他以一生的经历证明了财富和荣誉来自于勤俭。现在有钱,你会不在乎钱,但应在乎资源。新西兰一华人回到国内,看见妹妹开着水龙头洗碗,便说不应这样浪费水,妹妹却说用不了多少钱,她说,新西兰人没钱吗?但他们在乎的是水啊。就说一头猪,从小到大要吃多少粮食,烧一头大猪吃不了倒掉还要进行垃圾处理,浪费了多少资源啊。你爸说得对,尽孝要在生前,祭扫先人就是缅怀他们,我加上一点,还要告慰先人。只要我们做得好,一代胜过一代,他们才觉得风光,才会高兴。我提议,今年我们向先人写一份报告,汇报我们有什么出息。报告由小作家阿强执笔写,读六年级已发表了好多篇文章,很不错啊。"
哥哥说:"这个提议很好。内容嘛,写上我们传承了好的家风,家庭和睦,大家勤奋努力,均有长进,如阿强发表了文章,演讲还获了奖;阿华守信经营,取得了好业绩;阿平工作努力,年度考核优秀,很不错。大家都说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有回乡植树啦,有参与敬老活动啦,有义务献血啦,说了一大串。
阿强说:"我哪记得那么多啊。"
我说:"你爸帮你记住。汇报要详尽一点,难得有小作家执笔,先人知道了,不知有多高兴呢。这份礼物比什么都好。"
大家高兴地大笑起来。
清明话柳
文/张永生
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在我国古代,柳树一直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植物,人们在它身上寄寓了太多特别的含义。这在大量的古诗词中,得到了尤为集中的体现。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借柳表达了年华流走韶光不再的人生感慨;"西浦唱骊歌,霸桥折杨柳",流露出的则是主客分别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情。
清明插柳作为一个习俗,自古以来深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芳菲四月,正是柳枝抽条的时节,因此,一般在祭奠祖墓以后举行踏青活动时,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把折来的嫩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而在古代,人们认为清明是一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而在佛教中,观世音又以柳枝蘸水普度众生,受此影响,人们把柳视为吉祥之物,所以就在清明时节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
除此之外,因"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离别时喜欢折柳相送,除了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还寓意亲朋远在他乡能如离枝的柳条般很快生根发芽,"折柳赠别"还蕴含着"春光常在"的美好祝愿。古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文学家权德舆有"新知折柳赠"之句,明代郭登有"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之诗。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到《折杨柳》之曲时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最好的明证。
如今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人们还是习惯于在清明这天,心怀一份虔诚和希望,折一枝柳插在房檐下,祈盼亲人朋友吉祥如意,生活如柳枝一样生机勃发。此情此景,总会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外婆家居住的时光。
"春林本自奇,杨柳最相宜".柳,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春天美景中最好的点缀,它具有谦虚纯朴的美德,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柳的风情,值得我们怀想和体味。
雨落在清明
文/朱凌
夜晚时分,又下起了小雨,声音很轻很柔,生怕大一点,便扰了人的好梦。躺在床上,看着手机上的日历,猛然间想起,此时已临近清明。清雨时节雨纷纷,这雨是它的序幕,似乎也只有下雨的清明,才更能让人寄托心中对离去亲人的哀思。
清明时节的雨,总会在不经意间来到人们的身边,又总会让人们想起些什么。想起曾经的往事,想起逝去的亲人,想起那曾经美好的时光。清明雨,注定让人因雨而生情,因雨而感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就会让我想起那已离开我的亲人,想曾经与他们共处的日子,只是此时已不复存在。下着雨的清明,我时常会撑把伞,去看望他们,常常是泪水夹杂着雨水,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让人为此而伤感。
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时常让我难以释怀,时常让我因雨而想起许多。我在想这清明的雨,或许就是亲人的泪,在这样一个季节,人因雨而伤悲,雨因人而下得更加细密。天地间万物,都在这雨中,心情也跟着起伏不定。
雨过便天晴,虽然,春雨落时正清明。可是那阳光,总是有照在心头的时候。每年清明,让我想得最多的还是父亲,想他曾对我说过的话,他说如果有天我离开了你们,不要因此而伤心难过,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样我走得才能安心。
那时对于父亲所说的话,并未曾理解太多,那时认为疼爱我的父亲,不会过早地离开我。可是世事难料,此时父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每一年的清明,注定会让我陷入到深深的痛苦当中。虽然,我知道,人已逝,说什么都是徒劳。可我却总喜欢在这样春雨飘落的日子,与他诉说着些什么,就像多年前那样,与他一起喝茶,聊天。
雨,越下越小,这雨下了有几天了,此时,正渐渐转晴。我知道,明天定是一个艳阳天。那春雨飘落的清明,注定也会因岁月的年轮离我们远去。而对于活在这个尘世间的我们,过好每一天,善待每一刻,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
清明说"扫墓"
上小学的时候,每到清明节,我们学校的学生,都要排着队,去给村东头的烈士扫墓。一开始,我以为扫墓就是要把坟头打扫干净,因此问老师:"我们怎么不带笤帚和扫帚?"后来才知道,给烈士扫墓的主要任务,就是献花圈、敬礼、默哀、缅怀先烈英雄事迹,然后再由老师和一些大的学生,给烈士的墓上添土。
但这个"扫"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墓"是先人居住的地方。每度春秋,都会杂草丛生。到清明祭祀的时候,帮他们打扫干净,也是后人的一份责任。
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起于春秋,兴于盛唐。传说扫墓的创始者,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他因为漏封介子推,然后又放火烧山,把介子推及其老母烧死在绵山的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后悔不已,第二年春天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扫墓虽然多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动,但与时代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下稳,百姓富,则扫墓者众。天下乱,百姓苦,则扫墓者寡。明代诗人高启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中写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很多的子孙,都在战乱中丧命了,乃至无人来扫墓,使他们的先人墓成为孤坟。还有孟姜女的《寻夫小曲》,唱得更为凄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孟姜女的丈夫,早已累死并被修在了长城里。他家的坟上,自然冷冷清清。
清明扫墓怎么扫?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有几个主要项目,却基本一致。
其一是清扫墓地。一年一度,坟墓上都会长出杂草。也有些墓地周围,散落着一些树枝、秸秆之类的垃圾,需要清除掉。还有些墓碑,也需要清洗。
其二是焚烧纸钱。这也是扫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南到北,皆有此俗。当然,纸钱多种多样。有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的冥钞,动辄一张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还有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钱串,用彩纸剪出的冥衣等。
其三是祭奉贡品。在先人的墓前,摆上菜肴、瓜果、花篮、花束等。有的还打开一瓶白酒,倒在坟前或墓碑上,让在天的先人,感受一下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四是磕头或者行礼。儿孙们一起跪在坟前,给已故的亲人磕三个头。或者站在坟前默哀,然后说出自己想对先人说的心里话。那些来扫墓农村妇女,则往往都要大哭几声,以表心中的哀思。
其五是添坟。扫墓的时候,要带一两把铁锹。完成祭祀仪式之后,再给坟上添加一些新土。有些地方,还要在坟头的顶端,"压纸"或"压青",以表后继有人,生机勃勃。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一些城里人,还把扫墓和春游结合在一起。完成祭扫之后,找个风景怡人的地方,或踏青采花,或折柳吹笛,或放起风筝,或打闹嬉戏,或围坐聚餐,兴尽方归。
家乡的清明节
文/姚林宝
一年一度的家乡清明蚕花节是最热闹的。
头清明,四邻八乡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江南风情小镇——含山。通往山上的路人山人海,宽阔的山门被堵得水泄不通,场面蔚为壮观。
含山祭蚕神风俗由来已久,历史渊源深远,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历宋明清而益盛,代代相传,在家乡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逢此时,十里八乡的男女倾家出动,上山祭神,热闹程度不亚于穆斯林在麦加朝觐。
含山的祭蚕神活动分为头清明、二清明、三清明,从开始到结束,要闹上十来天。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美丽的村姑,来到含山,在山上留下"蚕气".谁能到含山踏青者,谁就会把蚕花喜气带回家,得到蚕花"廿四分".因此,四面八方的蚕农每年清明都争相上含山。青年男女更是穿上节日盛装,乘船或赶路或搭车结伴前来。到山上购得蚕花数朵,别在发髻、挂在胸前,或插在帽沿或插在甘蔗上,任姑娘们跳起来攀摘,摩肩接踵,相互逗趣。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蚕花轧得越闹猛,蚕气越旺,就越是会带来好兆头。
祭蚕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美丽传说,当地蚕农认为含山是蚕花娘娘圣地,修建了蚕花娘娘庙,每年举行隆重祭蚕活动,祈求蚕茧丰收,期待带来好运。植桑养蚕是杭嘉湖地区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钱山漾发掘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碳化绢片,三国时有"吴绫蜀锦"之名,宋时有"湖州丝遍天下"之说,近代南浔所产辑里湖丝获得首届世博会金奖,驰名中外。蚕桑丝织经济价值较高,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蚕茧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收入。穿越历史长空,人们对蚕桑寄寓美好的愿望,演绎出种种蚕神祭祀风俗。
离开家乡三十多年,我感到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人致富理念和传统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现在的蚕花节,大多数人是冲着热闹去的,年轻人踏青郊游的心理更甚。清明草木葱茏,满目翠绿,明媚阳光照在脸上暖洋洋,一边体验爬山的愉悦,一边欣赏衣着光鲜的男男女女,很是惬意。
1993年,原本是民间自发的蚕事风俗活动,被正式定为湖州的"蚕花节".活动项目有祭蚕神、踏青、轧蚕花、摇快船、吃蚕花饭、评蚕花姑娘等,如今已成为浙江省民间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大批中外宾客前来参加这一节庆圣典。对于故乡,我一直在相望相守中细数点滴变化,除了为之欢欣鼓舞,更期待家乡明天更美好。
梨花风起话清明
文/李欣玲
清明忆亲人,那些隔世的场景象是岁月的印章,也或是一段安静的文字。还有爱,时光的利刀闪过即戛然而止。
每逢清明,各家年迈的老人准备着纸钱。黄灿灿的金箔纸折叠的元宝,一张一张拓印的冥币,无声地暗示着一抹乡愁,一丝感伤。清明是清凉的,凉意中又充满了对明天的期盼。清明还是一种别样的情节,活着的人对已故亲人幽幽思念的释怀得到些许满足。人们买齐一摞摞,一沓沓的纸钱,一瓶小酒,几样小吃,起程赶赴墓地。
不知那些亡灵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祭拜?
千百年来,我们延续着清明上坟祭祖的习俗,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阴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怀,依旧那样静静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回放,烙在我们的心上,也盛开在青青的田野里……
先人的墓地,是我们熟悉的地方。默默无语的田野里,望着先人们寂静祥和的栖息地,感到时光的凝固,记忆的凝固。每逢清明,我都会想,春风吹醒了万物,却无法将尘封的父亲唤醒。春雷鼓喧了大地,却丝毫不曾惊动沉睡的亲人。这样的幻想是幼稚的,是成年人不该有的遐想,但这却是极其美好的,怀念久了就会分不清楚梦与现实。也正是这样一座冰凉的石门,筑起了一座永生之城,我进不去城,他走不出城,于是我们父女就这样被隔在阴阳两重天,今生无缘再见,只留下了半生的情缘,半生的思念。任凭我一个人静静的书写着忧伤,晚归深夜的小巷,再也见不到抽着烟,徘徊着,等待我的那个熟悉的身影。
因为思念,因为感恩,平日里便把这伴着疼痛的幸福放在心底一遍遍品着。于是清明,将所有情怀推向了极致。这一天,贯穿在我的生活里,就像一部老电影的剪影,届时回放。这一天,总使我难以忘记那岁月尽头的斑斓,那与父亲在一起的点滴时光……
到了墓地,我们会为坟上添土,然后开始点香、烧纸钱、插花、献祭品,还要点燃一支烟插上,再敬上一杯薄酒。一炷香的缥缈里,尊敬在心间升腾;逐一献上的祭品,为孝道描摹细节;焚几许的纸钱,泉涌的思念纷至沓来;红润的眸子里,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叩首磕头的谦拜中,是传承久远的虔诚。
一阵风吹来,焚烧的纸钱,像蝴蝶在半空中栩栩飞旋,凭空里的一串鞭炮声,在田野回响。阴阳两界的人,唯一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该是这鞭炮声吧。那一刻,尘世的繁华与落寞,仿佛那样苍白而遥远。我们感叹亲情之余,也感叹日子,人的一生跌跌撞撞走过来,最后,谁人都会长眠在一堆黄土里,世间的恩施、怨恨,又何需非要看穿!
清明,这两个凄美的字,被无数诗人赋予了万般绚丽的意蕴,像一幅唯美的画卷,让生命与岁月的流逝清晰可见。在往事的刻痕中,在长辈对手足之情的慷慨里,在父亲不曾提过的故事里,在我已然老去的惆怅里,我渐渐变得怀旧起来。
自父亲走后,我便被清明牵绊着,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不管是在我出生的小村庄,还是在父亲永久守望的城市,清明对于我同样重要,无论在哪,我的万般哀思,都会从不同的方向,随缕缕春风,涌向那个隆起的土堆。尽管今年我祭祀的墓地是公公家的祖坟,与父亲长眠的山头相距五百公里。然而,我想父亲那里的清明也会是同样的隆重,同样的感恩,同样的思念。清明就这样淡淡地走来了,怀念和感恩是不变的情结。
清明感怀
文/杨博
清明,是春光明媚、万物生长之季,更是遥寄怀思、祭祀寻祖之时。清明是特殊的节气,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天、地、人的和谐,是自然节气与传统节日的统一。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反映着物候变化,时令顺序。何谓清明?《岁时百问》中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天清地廓,春和景明;气温回暖,地气还阳;春风和畅,草木茂盛;万物复苏,吐故纳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春耕繁忙,正是播种好时节。
作为传统重大春祭节日,清明有着重大意义。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于家,是落叶归根的眷恋,情感的寄托,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记忆;于国,承载着家国情怀,有效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四大节日,历史悠久,民俗丰富。插柳、扫墓、踏青、植树……在明媚的春光中,人们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清明节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气温升高,风轻雨润,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踩着春天的尾巴,寻找春归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明的雨摇曳着人们的心扉,诗人赞它,农民诵它。热爱春天的人儿,"江上冰消岸青草,三三五五踏春行",尽享自然之美。
清明节亦融合了寒食节习俗,禁火冷食、礼敬祖先。唐玄宗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礼无经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士俗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正式废止了其他时间上坟,只允许在寒食节进行墓祭。而寒食与清明相隔仅一两天,慢慢地,人们就把清明当寒食而成为节日了。无怪乎唐代诗人韩翃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到了宋元时期,清明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这一天,我们踏春而去,洒扫长阶;我们慎重追远,祭奠逝者,肃然怀思,感恩先祖之德、父母之恩,不忘来时,不弃归处;在追思怀古中,知来去了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