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父亲散文

2023/08/18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父亲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父亲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父亲的低廉爱好

文/余平

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就买了一台当时价格不菲的海鸥牌照相机,这台相机在那时算是高大上,还带自拍器和闪光灯。每逢节假日父亲便给家人拍照,有时父亲也会拍风景照,母亲总是心疼胶卷钱,这时父亲会理直气壮地说:"谁没有个爱好呢?"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又爱上了音响,他曾花大价钱托人从日本买来一套高保真的先锋音响,惹得邻居们羡慕不已。十多年前父亲迷上了旅游,他经常利用休假出门旅游,父亲尤其喜欢品尝旅游胜地的小吃,购买旅游纪念品。

日子如流水一般过去,我从牵着父亲的手不愿放开的孩童变成了有家有口的中年男人,而在我心中永远不老的父亲也头发花白,皱纹爬上了额头。知道父亲年轻时喜欢照相、音响,这几年我总劝父亲买高端单反数码相机和符合当代潮流的高级进口音响,好好"玩一玩",父亲都拒绝了,他说自己年纪大了用不惯单反,也不会摆弄那些满是洋文的进口音响。后来我又劝父亲去全国各地旅游,甚至出国旅游,父亲说如今身体不比从前,出去玩太累了。

退休后这几年父亲有了低廉的爱好,所谓低廉,只是好之而不花钱或少花钱罢了。

比如父亲爱上了读书,父亲读的书不是什么畅销书,而是他从旧书店淘来的旧书,一本五六元的封面泛黄的书父亲可以津津有味读上一个星期。父亲还对我说过,旧书就好比老友,君子之交,不会日夜惦记,但相逢总能给人带来喜悦。父亲花钱不多,但淘的旧书类别很广,包括历史、人物传记、小说、散文等,父亲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父亲还爱上了打陀螺,父亲的陀螺是自己做的,父亲找一块木头将它削成上圆下尖的漏斗状,在尖头上安装一个小钢珠,抽打陀螺的皮鞭也是父亲自制的。每天拂晓时分父亲就带着一壶茶水、一个陀螺、一条鞭子来到公园打陀螺。父亲打陀螺时间不长就成了"陀螺达人",他总是热心地向新手传授打陀螺的技巧,在这个打陀螺的圈子里父亲获得了好人缘。

父亲现在还迷上下象棋,吃过晚饭后父亲就会拎着水杯出门,去找邻居或老同事切磋棋艺。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他更高兴,把棋摆在桌上,非要与客人痛痛快快大战一番才罢休。无论是和邻居还是和同事下棋,父亲都从中获得了许多金钱买不到的人生乐趣。

从年轻到年老,父亲的爱好"由奢入简",我心里明白,其实父亲爱好的改变并非像他所说的用不惯单反、玩不懂进口音响,而是因为为了这个家。我结婚后至今还是租房住,这事成了父亲的一块心病,父亲一直在省吃俭用资助我的买房计划,力争为我解决"窝"的问题。去年年初父亲为姐姐找了一个老中医,帮姐姐调养身子,把姐姐多年未治好的胃病治断了根。去年下半年父亲出钱送弟弟去学习烹饪技术,让他从此有个相对安定的工作。父亲所做的这一切都需要钱,而父亲的退休金并不高,我知道,他这是"牺牲"自己以前的爱好,挤出钱来做他认为必要的和必需的事情。父亲心里装的都是子女,很少为自己着想,父亲的低廉爱好让我懂得一个父亲的爱,博大而深邃,宽广而无私,却又如涓涓细流,清澈甘美,滋润着我的心田。

父亲的期望

文/桔乡诗雨

想回故乡却又怕回故乡,日思夜想的亲人和青山绿水画面,一直是我离开故乡后的思念。2000年正月在收到父亲病危的快递时,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每月的书信中只字未提爸爸身体欠佳,他把对文化知识的渴求给予我,一直希望亲眼目睹我生活的环境,年仅57岁的父亲,不会就这样倒下!爸爸,你不能也不可以丢下我,我在心里默默的祈福千万次的呼喊!

船停靠在码头,这是我离开故乡后十年间第三次回来,岸上没了前两次亲人接船的身影,心咯噔往下沉,沉得疼痛。浓浓的乡音里"妹,回来看你爸爸啦?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得了肝硬化?"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加快步履,夕阳下的黑桃湾龙门口,看见靠着垫椅上爸爸看着龙门口,随后揉揉眼睛,他是不相信我出现的身影吧?随即那双手想撑着椅子的力量站起来,强忍泪水看着爸爸浮肿的大肚,蜡黄的肌肤,瘦骨嶙峋的脸庞,握住爸爸似柴的手,是爸爸先抓住我的手在摸着我的手,表情上挂着淡淡的微笑:"路上累了吧?我又看到你了。"那故作安定轻松的神态掩藏不住病痛和对我的想念。

四方桌上的晚饭很丰盛,摆满了我小时候最爱的菜肴,母亲说这些都是遵照爸爸吩咐做的。晚饭后陪爸爸一阵,他又讲起当年在团队因目不识丁未能填写去飞机场的申请表一事,这是爸爸第三次说给我听。第一次是在我七岁那年因为爸爸贫血病和才几个月的弟弟没人照看不能顺利上学,要求我克服外在的各种困难,必须上学读书识字;再次是因为生活环境诸多因素我不得不离开中学校园,爸爸说社会就是大课堂,生活要在不断学习知识中才会做人做事;这一次爸爸说学习不分年龄阶段,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才,要求我业余时间看书写心得。回忆起读书后爸爸要我教他写字,慢慢的爸爸能把乡农技站发给关于柑橘的栽培、管理等书看透,乡亲们常常问些爸爸关于柑橘病虫害防治和修剪嫁接的技术,曾开玩笑说:"爸爸,你当一名党员就这样忙碌值不值啊?"爸爸当时摸着我的麻花辫子说学之所长,用之所长,学习是为了自己也是能为大家力所能及的做点事情何乐而不为。当时我心里很是狐疑,这叫什么歪理啊?一到爸爸嘴里都成哲理似的。如今我明白了,学好知识就懂得去学做一个人。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父亲拉着我的手,摸着我的脸,再次劝说我回北方,说什么也不肯再让我多陪他几天,不许我在耽误孩子的学习,"回去要想法搞活搞好经济,给孩子们一个生活和学习的好环境。"听着爸爸有气无力的声音,心知肚明这次的告别将是永别,知道我打小倔强的性格:"你先回去,等我身体好些就去看看你生活的环境。"其实我明白爸爸一生中总是在希望,希望我过得好,希望我在人生路上用知识武装头脑,活出自己的精彩。爸爸,你养育我长大,还未来得及报答你的生养之恩,不要走,我会证明给你看的,一定,答应我,不要走,心里不停地说。

爸爸发黄的眼睛里满是期望,却没有了前两次离别时的恋恋不舍,岸上挥手说再见的画面多想重复出现,宁愿眼角上挂着的不舍泪珠,也不愿爸爸今日眼中那份宁静坦然的目光把我的念想击碎。我头也不敢回的在爸爸的一路平安中走出堂屋走出龙门口,我怕爸爸看到我的眼泪,知道他希望我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现状。

知道这一别会成永别,曾经南北相望,命运使然,让我们今生是父女,却南北各方,没能在有生之年厮守你身旁,遗憾愧疚时时伴着我对你的思念,假若有来生,爸爸,我还做你的女儿。

爸爸的手在我心中一直不曾松开,他拉着我在人生旅途满满地行走,深沉而柔绵,绵绵的爱和期望陪伴岁月间。

为父亲买车

文/余平

父亲退休后清闲下来,这让他反而很不适应。我住在离父亲家几十公里外的城南,父亲每次来看我都要转上几趟车,他还要给我捎上许多吃的喝的,父亲每来我这一次都要忍受奔波劳累之苦,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父亲想多见见我,再苦再累他也愿意。

我想起父亲曾说过想买一辆车开,我于是对老婆说:"我们给爸买辆车吧!他想来时随时都可以来,也不用挤公交了,多方便啊!"老婆很支持这个主意,父亲听说我们要给他买车,显得非常兴奋,马上去驾校报了名。父亲练车劲头十足,倒车、倒桩移库、定点停车、上坡起步、直角拐弯,每个项目老爸都练得很认真,父亲的汗水没白流,他顺利拿到了驾照。

我打算给父亲买辆十万左右的车,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这个年龄的人开车不是为了讲面子,我开车也不太讲究舒适度,不追求配置丰富,我要的是一辆经济实惠、可以代步的小车。"经过综合考虑,我为老爸买了一辆自主品牌的微型车,全部办下来才花了三万二千元。当我把车开到父亲家时,他笑得合不拢嘴。 

有了车的父亲又像他上班那时候一样精力充沛、意气风发了,有时他开着车去找老朋友聊天下棋,有时他开着车去超市大采购,有时他开车去参加老年大学组织的活动。

每个星期父亲都开着车来看望我,因为少了挤公交车之苦,所以他会带着有腿疾的母亲一道来。父亲汽车后备箱里装满了新鲜蔬菜和鸡鸭鱼肉,母亲来时会烧一顿热乎乎的饭菜温暖我们的胃。

有了车父亲也不觉得无聊了,他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自己的爱车。他看不得车子灰蒙蒙的,常常动手拾掇一番,每次洗车都是他自己代劳。父亲还喜欢花功夫装扮他的爱车,给爱车装上迎宾踏板,为爱车配上导航仪,给爱车贴上漂亮的车贴,父亲乐此不疲。父亲也学会了电脑上网,他喜欢浏览汽车网站,逛汽车论坛,父亲在汽车论坛上热烈地和车友交流用车心得,父亲发的贴有见地且实用性强,很受大家欢迎。父亲兴致来了还把他和爱车的合影拿到网上晒一晒,父亲幽默地说:"谁说香车只能配美女?老汉配帅车,别有一番滋味嘛!"

母亲告诉我说:"你爸有了车之后再也没跟我抱怨生活无聊了,他现在把那辆车当他的亲闺女看待,一天到晚总守着她。"母亲的话让我感到欣慰极了。

思念父亲

文/尹文先

时间过得真快!2000年3月29日凌晨3时3分,慈爱的父亲不幸病逝。15年来,我一直思念着父亲,而且这种思念越来越强烈,有时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父亲名叫尹亮清,曾用名尹润松;1929年农历十月初一出生。父亲兄弟姐妹多,父亲排行老大。过去家庭贫困,为了生活,父亲12岁就外出卖油条、当学徒,帮助祖父母养家糊口。从上世纪60年代起,父亲在原黄冈县路口区公所(现在的黄州区路口镇)当炊事员,直到退休。

在职时,父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他每天不只是做饭炒菜,还要挑几十担水,满足区公所干部职工的吃喝洗用。父亲做饭时很注重伙房的整洁,更讲究饭菜饮食卫生,大家非常满意。听说当年县里还专门组织到父亲的伙房参观学习。

由于父亲工作出色,1970年,父亲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文化大革命"中,区公所职工不能正常工作,但父亲每天还是去上班。不论多少人,他都精心做好每一餐饭。没人吃饭,他就在区公所内到处看一看。当时,办公室、宿舍到处乱七八糟,父亲看到后,心里很难受,他把散落的公物一点点清理好,并分别保存。等干部回来上班时,又把公物一一归还到位。

上世纪80年代,父亲退休了。一贯勤劳的父亲开始从事个体饮食业,他做油面、炸油条、炸麻花质量很好,不偷工减料、不短斤少两,得到顾客和工商部门的好评。父亲还热心助人,对找他学技术的人,总是倾囊相授。比如做油面(俗称"牵油面"),父亲就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别人。现在,当年向父亲学做油面的人,都成了路口地区的高手。

尽管我是独子,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对我很严厉。小时候,父亲就经常要我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常说:人不能懒惰,要勤奋、勤俭、能吃苦,这样才能学到本事。这也为我后来工作打下了基础。父亲还教育我,做人要正直、光明磊落,不要追名逐利;人与人要互敬互助。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是与父亲的教育分不开的。

父亲非常疼爱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只要父亲外出,他就会尽力给我带点好吃的。我10岁时突然得了脑膜炎,差一点没命。父亲及时把我送到医院抢救治疗,日夜守在病床前,急得直流眼泪。当时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

1968年2月底,我参军入伍。我们从黄州长江码头坐轮船去部队,父母送我到江边。当轮船要开动时,父母都坐在沙滩上哭了起来。轮船走了很远,我看见父亲还坐在沙滩上哭。父亲深明大义,毅然支持独子到部队服役;同时,他又非常爱我,临别时恋恋不舍,这使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更高大。

我从部队退伍回家后,读书、工作之余,经常与父亲相聚,父子感情也越来越深。每次回家,有时我们互相开玩笑,有时我把手放在他的肩头上与他说笑,旁人看见我与父亲这么亲热,都非常羡慕。父亲同我说得最多的,就是我的工作。他常说,工作上要能吃苦、要认真,干好工作永远不会错。我每次回家吃饭,父亲总会和我一起喝点酒,边喝边谈工作和家事,非常开心。现在,我爱喝点小酒,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父亲离开我们已有15个年头,我也退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父亲的思念更深了。逢年过节,我总会在夜里独自静坐思念父亲。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吗?

父亲曾经似百度

文/石应山

父亲渐老,嘴上常常说,我这多半辈子,没啥出息,会干的不多,只会土里刨食,务弄庄稼。

我不赞成父亲对自己的定论,在我的心里,父亲不但能文能武,是生活里的多面手,还善于学习思考,是一位称职的"百度父亲".

父亲虽一介农民,从来没有嫌弃过土地,他立足乡土,扼守本分。把地里庄稼伺候得很棒,除天灾人祸外,庄稼年年有好收成。实行土地包产到户那年,生产队分地的时候,西山根一块洼地没人要,村里就出奇招,打折处理,两亩地当一亩地分,有点像商场的促销,买一送一,还是无人问津,都嫌那块地贫瘠,啥草都长,就是不长庄稼,是鸟不拉粪的地方。

队长两袋烟吸完,父亲站出来,要了那块地。回到家,娘对父亲吼叫,你不要婆娘行,你让娃们吃土去呀。父亲像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只是吸烟,不敢吭一声,待娘吼完,偷望一眼娘,苦笑笑,跟没事一样,转身拿上镰刀,背上竹篓,出门,去田埂上给牲口割草了。

唾沫落地,不可能收回,那块洼地就砸到父亲的手里。父亲带上全家八口人,像豆子撒在地里,背竹篓的背竹篓,拉架子车的拉架子车,拉网式拣地里的大块石头,连拣三遍,石头堆在地畔,有半人高,犁三遍,又拣了几遍小石子,拔掉杂草,精耕细作。翌年秋天,亩产700多斤,比村里头等地产量还高点,母亲高兴得跳蹦儿,夸父亲有眼光。村里有人眼红,说父亲拾了大便宜,埋怨自家当家的就会吃。其实,父亲对那块地很了解,那地土质油黑,肥土层厚,洼地易积水,雨后,高处的肥土流积于此,只是地里多石块,生产队管理不到位,种啥都产量低,误作赖地了。父亲教育我们,土地最实诚,你对它好,它铆足劲给你好回报。如果人春夏哄地,秋后地就哄人。

一个农民,半个木匠。村里人家的房子,多是父亲掌尺立起的。木匠是技术活,房子完工,有酬金报答,有的人家酬金不够多,父亲就免了。父亲说,钱多少够呀,谁没有点难事,权当便点工了。木匠的家里,桌椅板凳柜不缺。哥定亲时,嫂子来看屋里,回去她娘问,男方家咋样?嫂子回答,别的忘了,就是装粮食的柜子多。嫂子趁人不注意,揭开柜盖瞅,麦子满满的。

农户人家,有啥都行,不能有病。可是,吃五谷杂粮,病该得照得,谁也挡不住。父亲会看病,这就与村里人有了本质的区别,村人都高看他,一般情况下不敢得罪。以防急用时不好答照。乡上要求,生长队要配备赤脚医生,要医进田间地头,要推荐人去学习。农村不缺土,非常缺文化,队长把村子里的人用筛子筛个遍,全是撸牛尾巴的货,斗大字不识一个。

肥水不能流外人田,没有办法的办法,就从矮子里拔将军。小学毕业的父亲被选中,前往地区卫生学校,学了一年的医疗技能和基础医理。同去的还有小舅,小舅嫌学校食堂的饭差,吃不饱,饿得慌,学了两月逃回家,死活不去了。父亲学成后,背着红十字药箱在田间地头转悠,走乡串村给农民服务,笑脸迎进,热情送出,生产队还记10分工分。小舅依旧在土地上挥锨抡镐,牵牛犁地,头疼感冒,还得请父亲给治治。

光阴从父亲的头上走过,他两鬓间开满霜花。很多事情,父亲像我过去问他一样来问我。我蓦然发现,父亲老了,真的老了。曾经似百度的父亲,被无情的时光抛得远远的,他的那些技能,被流光早磨去了昔日的辉煌,旧得没有多大用途了。我要像我父亲多年前一样,踏着时代的节拍,做父亲的百度,直到永远。父亲,慢点走,百度等着你,儿女就是你的百度,尽管问。

父亲的家风

文/张伟安

我家的家风,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而形成。小时候,感觉父亲极其严厉,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要求很严。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之间要和睦相处,坦诚相待。我是个急性子,暴脾气,因为在家中数我年龄最小,所以往往受到家人的偏爱,平时干家务活,都由哥哥姐姐承担,有时候给哥做帮手干活,也是呆头呆脑,经常帮倒忙。这不免要挨哥的训斥,有时候自己不服,就撂挑子,扭头不干了。父亲知道后,把我们兄弟叫到面前,用"兄友弟恭"教育我们,让我们检讨自己,相互体谅。这就为我们以后直至成家后的几十年能和睦相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父亲常对我们说"做人要诚实守信,爱国益社笃友睦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我们所在的单位也组织职工参加募捐活动。已经退休在家的父亲也不甘落后,他从自己尽管不多的养老金中,拿出1000元人民币捐助灾区。他说,灾区同胞有难,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

"百善孝为先".父亲说,"孝顺"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待老人,不仅要养其身,还要顺其心。我们兄弟每次外出回家都要为父母买些他们喜欢吃的食物。有一次,哥哥回家给母亲买了两个肉夹馍,母亲自己舍不得,分给几个孙子孙女吃,自己看着他们吃,高兴得合不拢嘴。哥哥看到母亲没有吃,就训斥孩子们,这样引起母亲的极大不满。看到母亲本来高兴的脸变得阴沉下来,哥哥认识到自己只做到了"孝"而不能"顺"母亲的意,等了一会儿,他双手捧着茶水递给生气的母亲,请母亲原谅他。母亲躺在床上不理睬他,他就一直站在母亲身边,直至母亲接了茶。嫂子和妻子相处三十余年,从未红过脸,高声说一句话。她们为父母行孝,尽职尽责,顿顿做饭,都会遵从父母的嘱咐。父母外出或者走亲戚,一定有其中一人陪同。如今虽分两户居住,却经常一锅吃饭,几十年如一日,从不争多论少。

父亲经常告诫家里人,不要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岳父的村上配育玉米良种,种子公司下乡回收。当时玉米每斤才一毛来钱,而玉米良种的价钱每斤比普通玉米贵四五角钱,由于玉米良种的形状就像剥下来的玉米梢子,许多人家都用这些冒充良种赚钱。但是,父亲坚决不许家人这么做,他说,做人要有良心,绝不能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事。

父亲的严格要求影响着我们家庭的每个成员,多年来逐渐形成一种良好家风。他的五个孙子,因为四个都在千里之外的深圳和贵阳,所以,每隔些日子孩子们就会打电话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时不时的寄些礼物给老人。我女儿张欣西北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深纺集团工作。她继承了我家的好家风,工作中肯吃苦,爱学习,懂礼貌,与同事友善相处,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有一年春节期间,单位对假期上班的员工分发红包,她也属发放对象。一天下午,她同公司领导到基层检查,因为时间安排得比较紧,所以未来得及锁办公室抽屉就离开了。下午回来后,发现自己的抽屉里多出了一叠二千元的红包。她以为其他同事在自己这里暂时存放,当询问了领导和同事后,大家都说不知情。面对不明财物,她毫不犹豫地上缴组织。

家风,家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影响着子孙后代的成长,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着公民的素质修养。一个文明的国度,就需要文明的公民,需要千千万万个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