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重阳节的散文

2023/08/07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6篇关于重阳节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关于重阳节的散文(精选6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爷爷的重阳节

文/宁妍妍

我的爷爷生于1923年,到今年农历十月十八就满95岁啦。爷爷虽年迈,但身体尚好。除了耳聋,没有什么大毛病。他每天坚持出门遛弯儿、和老伙伴们一起唠嗑。

最近几次去看望爷爷,总感觉他有点儿不大对劲儿。他会把我买给他和奶奶的好吃的,用袋子分出一半收起来,这在以前是绝对没有的。问他藏起来干吗?爷爷说:"搁那儿慢慢吃。"听起来挺合乎常理的,但我总觉得奇怪:为何最近总要藏起来一半呢?

昨天,我又去看望二老。由于奶奶有些便秘,我买了好几个火龙果,没想到,爷爷看到后,把几个火龙果全部收了起来。还说,这东西挺稀罕,让奶奶吃香蕉也能缓解便秘。为了搞清爷爷的秘密,我趁他出去遛弯儿时,偷偷在他房间里寻找"宝贝",最后,在床底下发现了一箱好吃的,还用袋子分别装着。这是什么情况?自己吃也不至于这样啊?

为了解开谜团,爷爷到家后,我就开始对他旁敲侧击,最后得知,这些东西不是他搁那儿慢慢吃的,而是爷爷准备在重阳节那天送给他的几个老朋友的,平时有啥好吃的也给他们带,但这不是过节的嘛,就多带些。那几位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老伙计们就互相照应点儿。老李患有骨质疏松,藏起来的牛奶是送给老李的;老王喜欢吃软甜的糕点,但他总不舍得买,点心是送给他的;老马最近便秘,火龙果是给老马的……

爷爷还说,做人要讲良心。当年伯父把他从农村老家接到洛阳市区居住时,他一个人都不认识,一个朋友都没有,在家闷得慌就忍不住和奶奶发生争执。后来,是这些老朋友主动和他说话,经常找他唠嗑,去公园看戏也喊上他,头疼脑热了,还来家里看望他……慢慢地,爷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结交了这么多好朋友,心情也越来越好。

爷爷又说,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几个老朋友的孩子不在身边,也忙着回不来,他们这些上年纪的人就互相帮忙"抱团取暖",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重阳节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我听后,不禁佩服起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身为一名老党员,他总不忘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爷爷的无私精神,不仅给这个重阳节增添了色彩,更是我们晚辈需要学习和继承的。

重阳风俗放风筝

文/常书侦

重阳时节,人们在登高的同时,还伴有放风筝的活动。此时的街头和旷野上,随处可见放飞的风筝:天上白云飘飘,风筝点点;地上笑语阵阵,菊花盏盏。好个重阳九月天!

按照当地民间的传统习俗,一年有两次集中放飞风筝。上半年在清明,下半年在重阳。清明时节地气上扬,是放风筝的好时机;而重阳时节金风送爽,天高云淡,视野开阔。人们纷纷借登高之机放风筝。此时,不少老者也加入到登高、放风筝之列,以健康的体格证明自己能够活到九十九。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因此只能用竹木制成。汉代,人们已经能够用牛皮制作风筝了。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人们便开始用纸制作风筝,出现了"纸鸢"和"纸鹰"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是在五代时期。唐以后,风筝在民间盛行,形状已经不局限于鹊、鸢等鸟类,还有仙女、龙、凤、蜜蜂、蝴蝶、虫、鱼等等,花样繁多,应有尽有。

放风筝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带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并与各地农时相关。在我的故乡,清明时节放的风筝各式各样,但以龙的造型和图案为主,传说自清明之后,龙的活动就越来越频繁;重阳时节,天空高远晴朗,经常可以看到翱翔的雄鹰,所以此时风筝的形状图案就以雄鹰为主。飞向高空的风筝,与登高的人群相呼应,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重阳节的前两天,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就开始自己动手扎风筝了。扎风筝的原料都是自己寻找的。骨架有的用劈开的竹条,有的用柳条。当然,柳条的效果不如竹条理想。扎好骨架后,用糊窗户的毛头纸将其糊上,再用毛笔蘸上染粗布用的颜料,在上面画上喜欢的图案,一架风筝就大功告成了。至于雄鹰风筝,我们是扎不了的。且不说制作难度大,单是所用材料,我们根本找不到。因此,我们都盼着村里会扎走马灯的猫爷来制作雄鹰风筝。他的雄鹰风筝,带着竹哨,放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好听的哨音。每年重阳节,他都会在乡亲们登高的土丘旁把雄鹰风筝放起来,引来乡亲们的称赞和喝彩。正是:重阳到来放风筝,互比高低戏秋风。眼界最是今日宽,菊花香中传笑声。

九九话重阳

文/蒋平

一直感觉,重阳是一个苍凉的节日。秋意正浓的重阳,一家人聚首,多少话要说,多少事想做,然而,这一切都似爱你在心口难开。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恰到好处地说出了这种心情:"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九九重阳,是一个敬老的传统日子。登高望远,喝菊花酒,遍插茱萸,望乡思亲,古往今来,一脉相承。延及如今,便成了"敬老节".诗言情,歌咏志,诗歌里的"重阳",多是岁月不老的壮志情怀。与老人而言,重阳节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也自然而然有了儿女们"父母在,不远游"的情结。重阳节,陪父母,成了他乡游子每年的心愿。

然而,不是每一个重阳节,都会迎来万家欢聚的时刻。中秋的团聚,一别匆匆。远在他乡的儿女,为人生、为事业打拼;老人们的重阳节,更多是在思念与孤独中度过。王维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唱了千年,将重阳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而,重阳节绝不仅仅是悲秋的情调,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赋予了它的另一种含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伟人眼里,重阳是一个新的起点,人生处处有战场,挑战孤独,忘记别离,将有限的生命时光,用在最有意义的事业上去,才能不负重阳韶华。

与子女而言,重阳是一个最好的尽孝时节。通讯高度发达的如今,即使不在身边,一个问候电话,一声舒心的"爸"、"妈",都是对老人最重要的安抚,最温馨的受用。而且这种安抚和受用的有效期是无限的,只要让老人内心感知到儿女无微不至的关爱,作为孝心的回赠,老人们会努力活出一种健康的心态,让儿女们放心打拼天涯。晋李密在《陈情表》中说:"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对国家尽忠,是大爱的演绎;而对父母尽孝,是至爱的升华。在尽孝与尽忠之间,只消保持一腔勤奋、理解、包容和宽怀,也是可以左右逢源的。

人生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尽孝,父母在变老,尽孝须趁早。重阳节里,愿天下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愿所有的儿女,孝子当头,美德流芳。

重阳节倍思亲

文/静思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一个老人的节日,一个倍思亲的日子。

思绪像一根绳索让我的脑海里有着揪心的感觉。思念是一滴咸咸的泪,将我的心浸透得苦苦的,我心底弹奏起怀念的琴弦,泪眼蒙胧。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流逝了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时光的年轮不经意间,增加了一圈又一圈。

思念,总是在不经意中在我的心头蔓延,致使我一直不敢让心底的那种情愫触动。人是要成长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人生更多的甜酸苦辣,也学会了慢慢调整不稳定的情绪。

浩瀚的星空承载了我的思念,温馨的月光撩动着我的追忆。大地把阳光吞没,黑黑的世界任凭我的哭喊穿过夜幕。您的声音在我的世界消失,不在呼唤我的乳名,您温柔的手指再也不能将我轻轻抚摸,您温暖的怀抱再也不能将我拥抱……

天空下着细雨,凉意侵蚀,任思念在我的心底里回旋,任盈眶的泪水愀然落下……现在写下这些文字,心里唯一的感觉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爱在重阳

文/赵丁馨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毛主席写的这首《采桑子》,将重阳节描绘得出神入化。重阳节,也称"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今年的重阳节在班主任李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我们开始了重阳节的西山之行。

伴着温暖而又柔和的阳光,统一着装的我们出发啦,同行的还有李老师、顾老师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上午九时整,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我们到达了此行的第一站——西山橘园。金秋十月,橘红橙黄,惹人喜爱。一进入橘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挂着金黄色"灯笼"的橘子树,同学们垂涎欲滴,再也按耐不住了,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两只手左右开弓,一阵猛摘;有的蹦跳起来,想要摘到高处更大更黄的橘子;还有的干脆手脚并用,一溜儿爬上了橘子树。

采完橘子,我们个个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中午十一点半,我们准时来到了一家农家乐,一边品尝美味,一边欣赏太湖的美景。在吃中饭的间隙,我们纷纷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孝心承诺卡,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还给他们夹菜、盛饭,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对我们的包容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吃完中饭,我们来到了西山的大观音禅寺。我们来到观音像的脚下,开始登高活动。我们有的搀扶着爷爷奶奶,有的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虔诚地爬上432个台阶,在观音脚下祈求幸福。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分享各自的收获,满载而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次活动,不但让我们深切体验到了亲子之乐,还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重阳节拾趣

文/张倩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如约而至。重阳节民俗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之所以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值此秋高气爽之际,登高望远,赏菊插萸,饮酒作诗,对于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趣事。这才真正是登高风俗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是重阳节最主要的时令风俗食品。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重阳在农历中接近岁暮,诗人们登山临水时不由会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伤感,重阳是他们诗酒雅集时歌咏的主要对象,而民俗则在登山的同时,也要欣赏一番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