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亲情类美文

2023/07/27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7篇亲情类美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亲情类美文(精选7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汤圆的记忆

文/林影秋

更多的时候,我们叫汤圆为团子。团子有两种,一种有馅,一种没有馅。

没有馅的团子像圆饼,更像是天上的月,从沸腾的水里捞出,盈盈的光。

团子的粉也有很多种,最好的当然数水磨糯米粉了,但是,小的时候很难吃到。上好的是糯米干粉,有粘性,缺乏一点糯的感觉。再次一点,就是糯米粉里掺和上粳米粉,口感要差许多。平常人家,在平常的日子,更多时候就是粳米粉做的团子,很硬,口感不好,但是耐饥,就上一点咸菜,特别是酸豆角,盈盈的白,翠翠的绿,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色彩里开始。

当然,还有更糟的生活和团子。那年我五岁,在不远处的亲戚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晚上,做了团子,用一只大碗给我装了四只,是有馅的那种。不是我惯常看到的莹白,那个颜色,像黄河的水色,一口咬开,里面包着的是咸菜,一股热烘烘的咸菜味,有点熏鼻子。团子的皮更是粗糙,难以下咽。小小的我端着饭碗,一小口,一小口的吃了有半只。怎么办,吃不进去,又不能不吃,也不能说不好吃。好像我小时候就比较照顾别人的心情,从来不让人扫兴。端着饭碗,我天真又可爱的对亲戚说:嬢嬢,我出去玩一会。在老家,吃饭的时候,是可以端着饭碗串门子的。

离牛场很近,夜里,能听见蚊子哼哼的声音。都是些老房子,我在老房子边窜来窜去,终于找到了一个狗食盆,先扭头看看身后有没有人,没有人,"呱唧"一下,把满碗的团子倒进了盆子。

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倒粮食。那个味道,至今还在口腔盘旋。那个年代,生活的味道就是如此难以下咽。

那个嬢嬢,很多年都没有见了。今天的我知道,当年的她,已经在用最好的东西,最好的方式在招呼我这个小小的亲戚。走得路远了,回头看看,最珍贵的,都是不值钱的。遥祝,安好。

有馅的团子又有很多种,我们惯常把带馅的叫"圆子".有纯肉馅的,有菜馅的,有肉菜馅的,有芝麻馅的,有豆沙馅的。这些,只是在节日才能吃到。我喜欢咸香味,就比较偏爱肉菜馅。妈妈在做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分开,拿捏着米粉团,大致会把甜的包成圆形,把咸的包成长圆形。妈妈有一双巧手,是我所不及的。

当然,还是有意外。不喜欢甜团子的我,却偏偏喜欢吃外婆做的豆沙圆子。

很精致,像鸡蛋般大小,端到面前,透过氤氲的气息,看到白玉般的模样。一口咬下去,豆沙的红,更是温暖。糯米的软糯,豆沙的细腻,糖的甘甜,还有更特别的味道。吃得时候,我说不出是什么味道,却一直在齿颊缠绵,久远,久远。

我问外婆,为什么这个味道做的和妈妈不一样,外婆得意了,笑的皱纹都在打转。"这是我的小秘密,***就不会了吧。我平时呀,把吃下的桔子皮攒着,晾干,等年到了,放水里泡开,再细细的剁,掺在豆沙里,这样,就有这个味道了。

这是外婆的味道,经年累月,一直,在我的路途,在我想家的时候。

妈妈也有她记忆深处的味道,这个味道伴了她很多年,在她每年都和我说这个味道的时候,我知道,她是想外公了。

妈妈长的极像外公,外公有一双天生的笑眼,只要看着你,你就觉得他在笑。

在小城最热闹的地方,有一个汤圆馆,这个馆子,只买肉汤圆,而且,一定是水磨粉的。夏天,汤圆生意不是太好,也就掺杂了买芝麻凉面。二十年前,我还在哪里吃过,一个汤圆是两角钱。

在妈妈小的时候,也就是大跃进时期,粮食奇缺,外婆和外公就靠给人送货去乡下挣粮食。经常带回家的是胡萝卜和豆腐渣,家里经常吃得也就只有胡萝卜熬豆腐渣。(后来,我一直奇怪妈妈为什么从来不买胡萝卜回家做菜,听这一段才明白缘由。)即使如此,能吃上,能吃饱已经比较幸运。饿死人的事情在那个年代不稀奇。

外公是偏心的,只疼妈妈。几乎每个星期,外公都会带她去到汤圆店。那个时候汤圆是二分钱一只,外带二两粮票。每一次,外公只要四只汤圆,看妈妈吃下去,他喝剩下的汤。后来,妈妈也认识路了,外公就会给她八分钱,二两粮票,让她自己去吃汤圆。

每一次,妈妈在说的时候,都是一脸的幸福。今天,我在写的时候,却有点想哭。

这个馆子汤圆的味道,是妈妈惦记一生的味道,是没有吃的年代,奢侈的味道,最幸福的味道。

汤圆,团子,圆子,都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一样。糯米的粉,粘、软、糯,煮熟了以后,能拉的好长,好长,像我们走到哪里都割不舍的亲情。

汤圆,团子,圆子,都是一个东西,取团圆的意思,只是叫法不一样。白玉的表面,包上了一种叫生活的东西。

逝去的人,永恒的爱

文/七彩虹

鲜少有人,孑然一身的走过一生,人与人,牵绊不断。喜也罢,恶也罢,爱也罢,恨也罢,当生命逝去,一切仿佛都消失了。

一个生命逝去了,可与他有过交集的人还在这世上,爱他的人还在这世上……于是我们不停的问,人有没有传说中的魂魄?逝去了,还有来生吗?灵魂最后去哪儿了……这些问题都是回答给活着的人的,因为那些过往的情感,那颗有热度的心需要安放。

父亲去的很早,很多成长经历他都没能陪我走过,但我一直想像着,他就在我身边看着。小时候,爸爸很不喜欢我和弟弟在他眼前晃悠,我们总要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玩耍,那时妈妈告诉我们,爸爸心脏不好,小孩子闹他心脏受不了。15年的一个平凡日子里,我做为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像往常骑着车,溜着号儿,想起小时的情景,突然感悟到,爸爸不仅仅是身体原因不能看孩子玩耍,他是真的心痛的,他想到自己生命不长,不能陪伴我们成长,他是真的心痛了……想到这我泪流满面。换了别人也许心痛还能好些,但他一定是极痛的,因为爷爷也是在爸爸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走在人生路的,我们的身影都是细弱的,他走过的日子里那些酸甜苦辣为他的心痛下了更重的味道,他定是极痛的,痛到连快乐都不能触碰。

15年,姥爷92岁走了,从此,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便都故去了。很认真的观摩了发送姥爷,这么说虽然不很严肃,但我这认真的态度来源于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发送亲人的任务已经落在我这辈人头上了……(木有正形的人,没法正形的讲严肃话题,见谅)如作为今30好几的人儿,我的人生方向指向了一个模糊的方向——和见过的人和事儿一一道别。说的好像是我要怎么地了,其实我的意思是,现在感觉拥有的一切事物上都仿佛有一个力在把它们拖离开我的生命,因此,我要好好的一一道别。"离别"看来已经成为我心灵里重要的词汇,可我这儿还有一个重要的词那就是爱——"爱别离"多么老套的话题,但我相信,古往今来,人生中总有这样不变的主题的。

前行中,"爱别离"挂在头顶,不得劲呀,于是要问题那些傻问题了:人有没有传说中的魂魄?逝去了,还有来生吗?灵魂最后去哪儿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又有了些新感悟(这和备傅里叶变换的课有关,在此不多表)。大约是这样的:人死了,就是结束,生命的句号,灵魂的句号。不过死后也是有灵魂的,只是相对于活着时的灵魂,死后的灵魂将会被分解。那些依恋、那些期待,那些憎恶,那些所有的情感都会化为永恒凝固下来;而思维层面的如思维习惯、思维逻辑,思维判断等将化为力量继续沿时间轴前行。

给个画面吧(我不是诗人,美术也不行,所以画面有些暴走,见谅),一个人死了,她的灵魂离开的身体,这时天使来到她身边(法海一样),天使拿出一个钵,钵射出金光罩住了灵魂,天使说:"你的生命已经结束,你的灵魂也不可以再有任何作为,请接受分解吧。",于是在金刚罩里,灵魂被分解成两种,一种是许多的汽泡泡,一种是许多的小闪电。当灵魂全部被分解完后,天使收回金钵,她揽过汽泡,抛向天空,汽泡分散飞走了;她拉开一把神弓,拿起一道道闪电,向着太阳的方面全部射了出去,到此,这个人的一生就全部走完了。呃……这些不是用来安慰活着的人的答案吗?不起效果呀……是这样了,那些泡泡是对每一个和她有牵绊的人的感情,所以汽泡泡飞散到了对应的人身边,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好多这样的泡泡,这些情感将永远陪伴我们,就像加措的诗,不增不减,就在那里。得到安慰了吗?哇卡卡,那些闪电怎么回事?就是那些闪电在推动时间前进呀!哇卡卡,好!今天就观想到这里。

母亲,您是我今生的一汪清泉

文/夏雨已露

初秋也有薄雾,碧绿的湖面上笼了一层轻烟,飘飘渺渺好似幻境。远处的落山在水雾中隐隐灼灼忽隐忽现,有若仙山。湖对面的瀑布宛若玉带垂下,在湖边激起千千万万的水珠,使人目不暇接。我喜欢这里,喜欢看从石壁上飘落下来的水珠,我感觉我就是这千千万万的水珠,如浮萍一般漂浮在水面,不知道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若干年后,水珠儿才知道其实自己并不孤单。

记得那一年我12岁,又是一个中秋节。因为是中秋节,所以学校提早放学了,我像往常一样回到我姐姐家。我一进家门口,我姐姐就笑眯眯地对我说:待会儿妈妈来看我。我愣了一愣,脸不由自主地沉了下来,嘴角向上翘了翘,盯着我姐姐说:"是吗?"然后我马上扭头上四楼,因为早有一包泪水含在我的眸子里了。恍惚间,我眼前出现了无数颗水珠,由于水珠过于浑浊,飘落下来导致那一汪清泉也变得浑浊了。我正在房间里写作业,不一会儿听到有人轻轻地敲我的门。我在想这个时候会是谁呢?肯定不会是我的表妹,因为她从来都不敲门,而是直接用脚去踢。在我的脑海里,瞬间激起惊涛骇浪,我站在那里紧紧捏着嘴一言不发,眼睛静静的看着前方,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此时此刻,周围一片寂静。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深沉的声音,似乎压抑着深深的愧疚感说:"寒敏开门吧,妈妈来看你了。""寒敏",那一声专属于妈妈独有的声音,唤起了我多少个无眠的长夜。记得那一阵子我特别想妈妈,可我怎么也找不到妈妈,脾气也变得非常暴躁。我细细的轻柔的摩着那一声"寒敏,好像在品尝着可口的点心。我低着头轻轻地把门打开,但内心却是一波一波地荡漾不停,我听到我的心在砰砰地直跳。最终我还是忍不住抬起头来看妈妈,正好迎上妈妈的眸子,妈妈深邃的眸子仿佛铺天盖地的网,将眼前的我一点不漏的裹在其中。听到妈妈声音哽咽着说:寒敏,几年都不见了,你还好吗?"过了一会妈妈微笑着向我走来,并且伸出她那双温厚的手想去抚摸我的脸。然而我飞快地转到一边去,只留下她那双温厚的手空荡荡的在空中游荡。这时我看到她眼睫毛轻轻地在颤抖,暗沉着的眼眸深处顷刻间起一股浓的化不开的忧伤。其实我又何尝不想趟在妈妈的怀里向她撒娇。自我开门看到他那一刻起,妈妈独有的味道就好像是独特的芬香,毫无顾忌地钻入我的鼻孔,让我心神摇荡。妈妈温热的气息轻轻地扑到我的身上,严严密密的把我包裹起来,让我全身都暖暖的。可是我不能原谅妈妈这几年都没来看我,想起这几年来自己是怎么过的,心里一阵抽噎的疼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妈妈对我嘘寒问暖。她总是想带我跟他一起去逛街,可每次我总是坚决对她说我不舒服不去了。然后妈妈就祝福我要好好休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妈妈那双眸子里流露出几许哀伤。我猛的一愣,不敢看他。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的眼睛总是那么的清澈,总是荡漾着温和的笑意。当妈妈看我的时候,那双充满疼爱的眸子隐隐约约透露出幸福的光坏。而不是现在的伤心与痛苦。我感觉我压抑许久的泪水就像一道门闸,当门闸一打开的时候,眼泪就止不住的流淌,流到我的嘴角,他真的很苦很苦。那一汪清泉原本是那么的宁静与美丽,当由于水珠的固执,灼伤了美丽的它。

那一晚我怎么也睡不着,看着窗外夜色微澜,皎洁的月光透过暗紫色的雾霭,在我的窗台前投下一抹清辉。借着月光,我看到有一个人影在闪动。我在想这么晚了会是谁呢?我越想心里就越害怕,不一会儿手心满是冷汗。只见那个人影慢慢地向我走了,恍惚间我觉得这个人影是那么的熟悉。一种久违的气味慢慢的笼罩着我的全身,我想即使时光到转五百年我也不会忘记那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味道——那是妈妈专有的味道。这么晚了妈妈来我的房间干什么呢?我假装熟睡的样子。默默地观察她。只见妈妈灯也不开,摸着黑轻轻地走到我的床边,轻轻地把我的毛毯盖在我的身上,生怕把我吵醒。然后又用手摸摸我的额头,我感觉到妈妈的手在微微的颤抖。我的鼻子一阵酸,妈妈的手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厚厚的茧。紧接着,妈妈又为我点了一根蚊香,然后就匆匆的走了。我突然醒悟过来,怪不得这几天都睡得特别好。我一直盯着妈妈看,在残月的映衬下,妈妈的影子是那么的落魄与孤独,就好像是在风中飘摇不定的蒲公英,随时都会消失。看着妈妈的影子离我越来越远,此刻我的心就好像莲蓬似的载满了窟窿,我所有热血都从这些窟窿里流走。此刻我想,无论水珠是多么的浑浊,那一汪清泉都会接受它。即使有一天它变成臭水沟,它也不会后悔。

世间的事与事,人与人,好像都有一种缘法,那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施的人心安理得,受的人心甘情愿,亦如水珠和清泉。回想这几天我对妈妈的冷漠,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人。有句话说得好,母子连心,然而把痛苦的砝码放在天平秤上,重的一端往往是妈妈。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我就发了条短信给妈妈,叫她要多休息,不要过度操心,不要担心我。第二天妈妈就要走了,我送她到车站,我发现妈妈整个人都光亮了许多,并且跟我说话的时候,她的嘴角时不时漾出一丝丝的幸福。原来清泉是那么的容易满足,爱是那么的伟大,爱也是那么的不平等。我抬起头,感受到阳光是那么的温柔,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沉默。我微笑着向妈妈道别,我看到妈妈的眼底闪过一抹忧伤。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由于我姐姐工作的不断变迁,我也跟着不停地转学。转来转去,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那个小县城里。记得有一天我又回到那个久违的地方,我静静地看着从石壁中蹦出来,滚滚流到湖面上的水珠,我沉默了。水珠也沉默了,我隐隐约约好像听到水珠在说:从此以后要是自己变得更加晶莹剔透,为那清泉注入新的活力,使得它从今以后越来越美丽。

老妈的"花样年华"

文/程晓兰

老妈退休后,每天心神不定,坐卧不宁,如同霜打的茄子。看着母亲萎靡不振的样子,我给母亲买了一大束馨香四溢的鲜花,想让鲜花带给她一份好心情。

只是鲜花的保鲜期很短,没几天便干枯萎顿,于是我立刻把它们扔到了楼下。几天后,客厅茶几上多出一个浅蓝色玻璃花瓶,里边几枝玫瑰、满天星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非常漂亮,屋子也一下子光鲜亮丽了许多。看我疑惑纳闷的样子,母亲说:"你仔细看看,这不是你扔掉的花束吗?想不到吧,老妈我稍作处理,它就华丽转身,变成漂亮的干花了!"母亲得意洋洋地说着,神采风扬。

老妈真个心灵手巧的大能人,她的作品得到全家人的夸奖。从那以后,母亲一发不可收拾。家里常会多出几束干花,有时是花店丢弃的玫瑰、康乃馨、雏菊,有时是母亲从野外采回的鸢尾、含羞草、芦苇、菖蒲等。根据花色、花型的不同,母亲给它们配置了颜色、形状各异的花瓶,分别摆放在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造型别致、清新淡雅、幽香暗吐的干花,不仅让我们感觉心旷神怡,更得到了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的夸赞。渐渐地,母亲成了小区里小有名气的"干花女神".

沉浸在干花设计制作中的母亲,既要收集花花草草,还要寻觅插花容器,每天风风火火,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又忙又累,她却充实又快乐,仿佛她的干花作品,生机焕发,活力四射,美丽优雅。

婆媳相处之道

文/陌上桑

婆媳毕竟不是亲生母女,说一点矛盾都没有,那是假话。如何把矛盾大的化小,小的化了,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也可以称之为一门生活艺术。

和婆婆相处几年下来,我渐渐悟出了门道,由最初的水火不容到现在的水乳交融,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婆婆是家里的"大家长",关心、照顾着每一个家庭成员,可就是嘴上不饶人。大家都说她是"出力不讨好".她也知道,就是总也改不了,特别倔,还要强。

有一次,因单位有事我下班回家晚了,一进门,婆婆劈头盖脸就批评:"下班不早点回来,就知道去街上逛,快去喂孩子吃饭吧!"说完摔门而去。

我想争辩几句,但又一想,她舍不得花钱请保姆,自己带孩子还兼做饭,一天下来发几句牢骚也正常。等我打开锅盖一看,锅里是我最喜欢的莲子粥,烤箱里还有我爱吃的豆沙饼。我的心里一下子舒畅了许多,婆婆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还有一次,我下班回来,看到孩子在吃烤肠,就对婆婆说,烤肠里面有各种添加剂,孩子不宜多吃。婆婆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并不认同。我忽然想到婆婆最宠孩子,她一般会事事顺着孩子。于是,我做起了孩子的思想工作。还好,孩子听明白了我的意思,开始拒绝吃烤肠。从此,婆婆果然不再给孩子买烤肠了。我的迂回战术取得了初步胜利,且胜于无形。

婆婆似乎也在努力接受我的生活方式,经过几年"磨合",我们终于可以和平共处了。但有一点她始终看不惯,就是我频繁地买衣服、购物,不懂节俭。她认为,女人勤俭持家,家庭才兴旺发达,奢侈浪费是败家的表现。

一开始,我不以为然。久而久之,我觉得婆婆说的有道理,慢慢改掉了乱花钱的坏习惯,并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后来,家里的空调坏了,我自告奋勇,用自己平时省下的买衣服的钱买了一台空调,婆婆直给我点赞。

现在,我和婆婆早已和平共处、水乳交融。看来,宽容忍让、勤俭节约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根本。

母亲不老

文/刘翔

母亲走了。走在那个本该是阖家团圆的中秋节前夜。没有母亲的日子,我第一次深切地读懂了何为生离死别。

整理母亲遗物时,我突然发现,虽然我们从生活上始终关心着母亲,但似乎在精神层面上并没有走进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我从未知晓年迈的母亲居然还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中不仅有记事的"流水账",更倾吐着她对家人、孙辈、朋友、同事、同学的关爱,以及她情感上的喜怒哀乐。在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后的一个多月,便告别了这个世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作为独生女儿的母亲,不顾外婆的阻拦,远赴沈阳边工作边求学。在母亲的遗物中有一本为纪念她就读的"二九七"电校五十八周年编印的校友通讯录,我是第一次看到。"二九七"电校是一座什么学校,怎么从未听说过?后询问母亲当年的同学才得知,这是当年国家为培养航天军工人才,在西安东郊设立的一座特殊培训学校,为了高度保密,对外以"二九七"代号命名。在"二九七"结束学业后,母亲靠不懈努力,被选调到上海航天局某研究所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国家的航天事业。母亲去世后,我在她每天随身携带的小包里发现了国防科工委颁发给她的从事航天事业二十周年纪念证书和纪念章。

母亲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女性,尽管年已八旬,却不服老,依然像年轻人那般在孜孜追寻着人生梦想。退休后,她依然参加各类业余学校的学习,整天东奔西走,忙忙碌碌,让我们子女给她找事做。我多次和她开玩笑说:"您绝对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啊!"母亲还让我替她订报送书,她是居委会读报小组的组长,整天和一帮老伙伴们"共商国是".就在她去世前的半个月,还十分关注晚报关于老公房安装电梯的系列报道,且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呼吁早日为广大老年人办成这件实事。我知道,作为一个患有类风湿关节病的老人,她是多么期盼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居住的楼房能装上电梯啊!

在母亲住院治疗的最后岁月里,一辈子爱美的她为了保持自己形象美,多次趁我们不注意,悄悄拔掉插在鼻子里的胃管。后来,我只能用口罩替她遮掩一下,没办法,母亲的性格就是如此倔犟。

正当我与弟妹筹划母亲即将到来的82岁生日之时,母亲却走了。为母亲守灵的那天晚上,是我成家二十多年后,第一次回家彻夜静坐在母亲睡觉的那张充满温馨的大床上。凝望着母亲的遗像,我仿佛回到了孩童年代,依偎在母亲那温暖的怀抱里。

陪父亲过好每一天

文/朱家荣

我刚退休半个月,85岁的老父亲就因患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症住进了医院。老父亲连亲人都不认识了,不是哭就是闹。只有作为长子的我来伺候,他才眉开眼笑,有时跟我顶脑门做鬼脸,有时忽然从兜里掏出几块我小时候爱吃的糖果,甚至几块油乎乎的红烧肉。看到父亲像小孩一样的言语举动,我常常泪流满面。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亲从小把我当成宝贝一样疼爱,经常领我抽冰嘎、放风筝、捉蚂蚱、学游泳,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我念小学四年级那年,遇到了大灾荒。我家每天只有很少的地瓜干、玉米面可吃,父母领我们吃糠咽菜,艰难度日。

家境渐渐好起来,我考上了离家15里地远的初中。我吃住在学校,父亲常常起大早给我送粮食蔬菜,让我从食堂打饭菜吃。每次学校刚开门就送来了,回家后不耽误干活。我感恩父亲,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有一次学校免费聚餐,每个学生分了4个馒头、一大碗红烧肉。我吃了两个馒头,把红烧肉全用纸包起来,课外活动时跑回家送给父亲吃。父亲吃了几块香喷喷的红烧肉,不知为什么落下了热泪。

初中毕业后,我参军驻扎在江苏徐州市。那时每个战士每月发6元钱的津贴,我仅仅花一元钱买买牙膏、肥皂等,省下5元钱每月寄给老家的父亲,贴补家用。一晃我当兵5年,期间一次也没回家探过亲。父亲太想我了,因为没钱买车票,竟然从诸城老家自带干粮,徒步到部队看我。他带着我写信的信封,晓行夜宿,饿了吃干粮,渴了随时到沿途百姓家讨水喝,终于风尘仆仆地找到了我所在部队。战友们听说父亲徒步7天来看我,无不肃然起敬。连长见到父亲,"咔"一个军礼,爸爸竟然也举手行了个不标准的军礼。爸爸在部队受到官兵热情的接待,让他刻骨铭心,一生不忘。1991年,我转业到故乡县城,担任了师范学校校长。父亲每次来,都嘱咐我一定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千万不要营私舞弊。我句句牢记在心,努力做廉政勤政的好公仆。父亲一辈子不离农村,80岁了还在房前小菜园里种植各种蔬菜。每次我回家,小车后备箱里装满蔬菜瓜果和馒头,而我的心里则装满了浓浓的亲情。我虽然在经济上做到了赡养父母,但常常为不能陪伴老人而自责。

如今,看到身患重病的老父亲像个孩子一样跟我玩,我既难过,又开心。我决心陪伴父亲过好每一天,直到他最后老去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