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散文
新郎散文(精选9篇)
善良
文/刘启才
女同事的婚礼是在城里的一家大酒店举行。男女双方家境都很优越,婚礼隆重、温馨、浪漫。看得出,丈母娘对女婿是非常满意的,在不简短的致辞中,对新郎的喜爱是溢于言表,而最让我回味的是她对新郎的评价:善良。
善良这个词,充满了人性的温情。但在有着丛林法则的竞争社会里,如果有人说你“太善良了!”是褒是贬还真一言难尽。因为在感叹品格美好的同时似乎还隐含着老实懦弱、迂腐落伍的意味。新郎如果非常聪明、能干、有上进心,对新娘的父母来说,高兴的同时又有一丝隐忧。而善良这种品质相对恒定,不易改变。我感觉“善良”是女方父母对女婿的最高评价,表达着放心和安心。确信善良的女婿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是逆境还是顺境,都一定会对女儿好,对自己好。
生活中,善良的人好打交道。他们低调、平和,安守本分,与人为善,懂得顾及人,尊重人。在许多成功人士都在摒弃善良,强调对人对己都要“狠”一点的时候,想到这世上还有这么多默默无闻的人,在无怨无悔地坚守着善良,不知不觉被世事弄皱褶了心叶,竟情不自禁的伸展,舒散,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
旧时的乡下婚礼
文/马东芳
旧时,乡下娶新媳妇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就是装饰新房。新房墙壁四周得用白纸裱得白亮亮的,房顶墙围用花纸裱上,再把窗户糊上一层粉红的薄纸,映得白亮亮的墙,新崭崭的箱柜桌椅粉粉嘟嘟的,整个屋子便荡漾着喜气新气。
迎接新媳妇的娶亲队伍一大早就要出发。待临近中午时分,新郎及亲朋好友前来帮忙贺喜的人,便前前后后奔出家门到远处悠悠地张望,盼着那辆迎了新娘的车的到来。用来迎亲的车通常是马车,拉车的马头上戴着大红花,车上搭两个席做篷子,篷子前后都搭着蓝色的布帘,篷子上挂着大红花,新媳妇就蒙着一红盖头坐在车篷里,一路上什么也看不见,而外面的人也只知道是新媳妇的车过来了,难见新媳妇之芳容。马车走得慢,悠悠荡荡坐在车里面的新媳妇,一路上自有充足的时间细细品味即为人妻的那一份激动与幸福。
远处已隐隐有爆竹响起,自家的小孩子便由大人引领着去抢摘新媳妇马车上的大红花,据说那花儿能给孩子带来幸福与吉祥,自觉无此缘分的孩子便早早爬上新媳妇的炕上乱踩乱闹,急急地等待着新媳妇进门的那一刻。新媳妇进得家门的时刻,几乎一个瞬间,小孩子顾不得看新媳妇,只是你争我抢地把糊在窗棂上的粉红的窗 纸打碎,一个格也不放过,而且打得越烂越好,习俗如此,究竟为何不得而知。
新媳妇终于进了夫婿家的门,便是高潮迭起的时刻。喧闹的人群簇拥着新人拜完了天地,一路笑闹着拥入新房,有人便兴致勃勃地一把掀起新媳妇的红盖头,这时的新媳妇盘腿坐在铺盖全新的大炕一角,静静地什么话也不会多说,被一些谗兮兮的楞头小伙捏来搡去逼急了,一些性情烈烈的,也会上去给他们一个脆脆的耳光。
新媳妇的端庄、矜持、羞涩、娇媚,真是惹人怜爱,就连一些平日里难得开口一笑端着架子的邻里长辈们,也借了3天之内无大小的幌子,忍不住凑上前在新媳妇面前调侃,捡个便宜沾沾,来一次情感的宣泄。
外面院子支起的几口大锅早已腾腾冒着热气,溢着香气,绿色帆布搭起的大帐篷里,已有了碗筷与酒杯的碰撞声,肚子咕咕叫的男人女人小孩老人开始各自在一大溜桌子旁寻个合适的位子,咽着唾液等着上菜。乡下妇女爱喝几口的,着了机会便试着抿几口辣烈烈的烧酒,精神也来了脸也红红的。小孩子们便吃菜,忙不迭地从浅浅的碟里夹些塞进自己的小嘴里,碟是一会儿便见了底。下一步便是盼着那白胖胖的香喷喷的白面馒头和一碗大菜上桌,通常是白菜粉条飘着油花儿,尤其是摆在碗浮头的几块大肉,几颗圆溜溜的肉丸子,更是撩人食欲。
酒足饭饱之后,娘家人抹抹油嘴该是离开的时候了,这一刻,被留下的新媳妇便真有几份惶惶不安,纵有千般依恋万般不舍,无济于事,泼出去的水喽。这时候的新媳妇才如梦方醒于无助中寻找着自己终身相托的人。而穿戴一新的新郎此时正在团团转地应酬八方来客,尚无暇顾及自己娶来的新媳妇,心却悠悠地系着,忙里偷闲便去新房里看看自家新人一眼,而新郎一进门,则会引起愣头小伙儿及娘们的一阵更大的哄闹,于是新郎便又悄悄退了去,还是剩下新媳妇一个人抵挡着。
夜深了,闹新房的人们渐渐散去了,而剩下一些精力过剩的小伙子,总变着法子,赖在那里,而新郎关门之前必须门里柜里清点一番,以免留下什么“隐祸”……窗外,几个顽固的小伙儿,终究受不住那一份寒冷与寂寞,悄悄退去。不过也真有多情的主儿裹个大衣靠在人家新房门上一夜,第二天新娘一开门,尚在美梦中的汉子便骨碌碌地摔进门来…
风俗谈(完善版)
文/曹含清.
我过年回家的时候为父亲带回一瓶好酒。好不容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父亲握着酒瓶将面前的青瓷酒盅斟满,一股醇厚的酒香四处弥漫。父亲喝酒的时候,端起酒杯有意无意地将酒盅轻轻一倾,洒到地面上一些酒。我看到那幕场景十分不解,心想这么好的酒倒在地上实在浪费。我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微微一笑说这是家乡的风俗,遇到节气喝酒之前,将酒洒在地上一些,是让天地与鬼神先喝,是对天地与鬼神的尊敬。父亲的话让我想起形形色色的风俗。很多风俗已经被时代甩在生活的边缘地带,我们这一代人更无暇理睬它们。
谈起家乡的风俗,我想主要说说婚丧嫁娶的风俗。我对其它风俗知之甚少。
村里假如有媒人给未婚男女牵线搭桥,事成之后媒人就会成为男女的亲戚,逢年过节来往不断。结婚那天媒人会被请到宴席的主座位置,酒宴上也总少不了一盘红烧大鲤鱼。因此在我的家乡想吃红烧大鲤鱼是想为男女撮合的代名词。结婚前,男方的父母央请算命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测算良辰吉日以及诸多禁忌。结婚前夕洞房的喜床上整整齐齐地摞上鸳鸯被与鸳鸯枕,还要在被窝中撒上一把核桃和一把大枣。民谚说:“一把核桃一把枣,小孩儿追着大孩儿跑”,寓意新郎新娘早生贵子,子孙满堂。当晚,新郎还要请未婚男士压喜床,甚至有调皮捣蛋者尿床冲喜。
结婚当天,有些人生肖属相与新郎新娘相冲,就不能迎亲送嫁,譬如鼠冲羊、马、兔、鸡,牛冲龙、马、羊、狗等。大概属相理论类似时下盛行的星座学说,脾气性情、言谈举止不同的人呆在一起龃龉不合,容易发生冲突。迎亲与送亲的队伍中都会有一个压轿孩儿,年龄大多十岁以下。我六岁的时候担任过这一角色。当时是本家族的一个个姑姑出嫁,我抱着一盏大红绸布裹着的台灯,和新娘一起坐在拖拉机挂车上。那时候农村迎亲用的车辆大多是拖拉机挂车——我母亲说她和父亲结婚的时候用的是马车,不过现在结婚用车都是汽车了。长辈们嘱咐我说拖拉机挂车停到男方家门口时我不要急着下车,将会有人递给我一个红包。假如红包摸着太薄,即红包里装的钱太少,我要继续索要。按照风俗,我不下车新娘是不能下车的。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重要。
当路过岔道、石桥、坟墓的时候,放鞭炮的人会燃上鞭炮,驱赶邪祟。到了男方家以后,拖拉机挂车先停在大门口。一个中年人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绕着挂车绕圈,哔哩啪啦的乱响。我紧紧捂住耳朵,觑到一名男子一只手攥着铁钳夹着一块烧红的烙铁,另一只手端着水碗向烙铁上浇水。烙铁着水后呲呲的响,冒出氤氲的白烟。我稍大之后,对这种吊诡的风俗好奇,向长辈们咨询,他们说世世代代都那样做,前车有辙,后车有道,他们也不知道原委。我们继承祖先生活在大地上,也毫无理由地沿袭着祖先创造的风俗。
说到这里,再回到二十多年前我当压轿孩儿的那一天。在鞭炮的白烟中,我坐在拖拉机挂车上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名穿着新棉袄的妇女笑盈盈地走过来递给我一个红包。我一只手接过,顺手一摸,感觉很薄,便说:“我还想再要一个。”那妇女微微一笑,顺手又递给我一个说:“孩子,下车吧。”我又说:“我还要红包。”妇女露出尴尬的神色。周围看热闹的人哄然笑了,笑嚷着说:“快拿红包来,新娘还要下车嘞。”妇女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果塞进我的口袋,笑着哄我说:“孩子,下车吧,屋里还有一堆糖果,现在一群孩子在抢着吃。”我听后一骨碌从挂车上跳下来,向着屋子里面跑去。新娘在纷纷扬扬的彩纸中被新郎背下了车。
结婚那天,新郎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要迎亲劝酒、拜堂送客,晚上还要应对亲友们闹洞房的奇招怪术。有人给新郎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新郎回答错误便俯身在地当骡马让新娘骑,或者脱光衣服,脸上贴满纸条。不过现在很少会看到那种闹腾而生猛的场面了。
家乡婚嫁的风俗我不再赘述,接下来我要说一下丧葬风俗。我以为家乡丧葬风俗以慎终追远、惩恶扬善为宗旨,并重习戒律,勾勒生活的愿景。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为其穿上寿衣,断气之后亲属号丧,并到十字路口焚烧纸钱送路。停尸三日后出殡。据说这三日内死者的灵魂一直在宅子周遭游走。尸体前亮着一盏青油灯,昼夜不灭。青油灯好像象征着人生,灯油像是人的时间与精力。随着日月流转,灯油分分秒秒地消耗。灯油耗尽了,灯灭了,人的生命也终结了,曾经照亮世界一角的生命之光黯然熄灭。
出殡前夕,唢呐队在门前吹唢呐,死者的亲友在灵棚下鞠躬致哀,子女、女婿、外甥等亲属会在灵前进行庄重的祭拜。
出殡当天死者的长子要扛着招魂幡在棺材前摔老盆。老盆是我们常见的黄褐色的瓦盆。蹊跷的是老盆下面钻了个窟窿。老人们说人生前污染了多少水,死后到阴曹地府都要用老盆喝下去,留个窟窿就是以便喝的时候污水淌出来,也算是在阎王爷面前弄虚作假了。这也告诫活着的人要节水节物,不要暴殄天物。
死者入土后,那些花花绿绿的纸活也被焚烧,有房屋院落,有丫鬟奴婢,还有聚宝盆、摇钱树等。假如真有冥世,死者不必辛苦操劳,不必再为生计发愁,将过上富贵荣华的生活。
丧葬风俗中还有“烧七”的仪式,即自死者离世后,每隔七日要在坟墓前烧纸祭奠,直至“七七”。据说“七七”之后死者的灵魂已被超度,可以投胎转世,归入人世轮回。
家乡的风俗像是模板,也像是戒尺,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总而言之,风俗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祈愿,它们散发着古老的气息,闪动着诡谲的魅影。尽管我们对它们难以理解,但对它们报以温情与敬意。
为你暖脚
文/魏杭州
前几天参加朋友的婚礼,在婚礼仪式上,主持人问新娘,天冷了,你愿意给新郎暖脚吗?也许在台下他们没有商量好,新娘一下子愣住了,她支支吾吾半天也不知道回答什么,这时候,新郎上前一步,抢过话筒说,我愿意天天给她暖脚!那口气坚定,那嗓门洪亮,台下,掌声雷动。
我也给新郎鼓掌。单从这句话上来说,新郎是爱新娘的,因为一个大男人能给一个女人暖脚,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还因为,我对暖脚有着深深的理解。
我在农村长大,当时的农村家境一般都不好,每到冬天,脚丫子都是拔凉拔凉的,直到天亮时脚还不热,脚凉,浑身都不暖和。那时候,家里穷得连一个热水袋都买不起,只有在睡觉前在地上狠劲地跺脚,狠劲地蹦,脚跳热了,然后再上床睡觉。
家中有人娶媳妇了,用老人的话说是来了个暖脚的,可见,暖脚是多么的重要。我四叔结婚的时候,我已经十来岁了。十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淘气和疯玩。我与我的小伙伴听说四叔给四婶暖脚,我对母亲说,四叔真丢人,他给我新婶子暖脚。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对我说,你小小年纪懂个啥呀,你四叔给你婶子暖脚,那是爱你婶子,你婶子脚凉你四叔不管,那才叫丢人!你个小屁孩,懂得啥,赶紧脱脱睡觉。我上了床,脚冰冰凉,母亲就坐在我的被窝里,让我把脚放到她身上,我感觉母亲的身上像是一个火炉,不一会儿我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我渐渐地长大了,也谈了恋爱结婚了。我的妻子是个怕冷不怕热的人,天气稍一变冷,她就像一条蛇一样想找个暖和的地方冬眠,可是她没有这个享福的命,她的工作是三班倒,常常上夜班。在大冬天里,深更半夜回到家中,一身的冷气,加上一双冰凉的脚,让人既心疼又爱怜,每次,我都是睡在床的那头,把她的那双凉脚抱在怀里,她暖和了,我也就能踏实地睡个好觉了。
如今,我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有些记忆是永远都忘不了的,突然间就想到母亲为我暖脚的情景,仿佛这情景就在眼前,像电影一样地放映着,我不由感叹:为你暖脚的那个人,才是最疼你最爱你的人呀!
峨山印象
文/刘虹
我非常喜欢有水的城市,一个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了女人味,有了很多的柔情。安徽芜湖是一个有水的城市,美丽的镜湖在繁华的闹市中央。微雨中垂柳依依,轻舟荡漾。坐在湖边可看一湖银波,高楼蒙蒙的倒影,还有一弯拱桥,听几声鸟鸣,还有城市的嘈杂。峨山是芜湖以南的一个小山村。我没有去过江浙皖一带的山村,无缘一睹水乡秀色,跟随铁路建设的步伐来到峨山,其旖旎让我对江南水乡略见一斑。
峨山多水,大大小小的池塘都扑楞着鸭子快活的翅膀,而且有水的地方就种着莲藕,大到成片的荷塘,小到三两米见方的泥洼,都可见碧绿的荷叶秀挺地托着一朵朵鲜妍的红荷。还多菱角,一点儿大的池塘,也会见一叶瘦长的小船,撑着长长的竹竿去打捞菱角。
峨山多雨,雨飘洒着细细的情思,恨不能把满怀柔情都给大地。她在屋檐下低语、山野里轻唱、井盖上弹琴、池塘边吟诗,轻轻梳洗着绿绿水稻,柔柔抚摸着青青竹子。
峨山多竹,漫山遍野都是,一棵棵青翠挺拔亭亭玉立。轻风吹过,竹叶哗哗,如一群身着青衫的妙龄女郎在打闹嬉戏。沿林间绿径缓缓前行,心情幽然明净,恍然觉得置若仙境,忘却人间虚华。翠竹中有红瓦白墙的人家,阳光透过密密的竹叶斑斑驳驳地洒在农家小院,一只只肥鸡追逐着满院戏耍,有头发梳得光净的女人扬起胳膊追打。
峨山多木槿花,墙头院角,池塘边,路两旁,甚至稻田的分界线都种植着木槿。紫红色的木槿花缎子般炫目,在雨中向行人含羞带笑。在城里“火柴盒”里蜗居久的人,初到这里会欣喜异常。云白天蓝,空气宜人,定会被这迷人的美景陶醉。
清晨,有三三两两挎竹篮的女人去村口的池塘洗东西。她们边洗边说笑边用手撩拨着水面。还有一群群鸭子,翅膀用力拍打着水面,激起水花四处飞溅,伸长脖子兴奋地呱呱乱叫。在这池塘奏鸣曲中,是一幅城里没有的宜人景象。
峨山人很富裕。别墅式的两层楼,顶上铺着红色的琉璃瓦,外墙贴着白色的墙砖,宽敞明亮的玻璃窗可一览四季美景,房前屋后植着各种花木。年轻人都出去经营茶叶生意,只有老人和孩子守着这美丽的院落。
冬天取暖的用具很与众不同。一个木制的扁桶,比床高些,上边一半有盖子,恰容一个人坐在上边,腿放进没有盖子的这半边,底下铺有像北方取暖的炉子里用的那种钢条,可供脚放在上面,钢条下可放一个小小的瓦盆,里面有三两截烧红的木炭,当地人称之为火桶。有一次,司机小李大呼小叫地冲进会议室说:“刚才把我吓坏了,我把门一推,看见房东女人坐在桶里,我想,呀!洗澡咋不关门呢?再一看,啊呀!还穿着衣服,我赶紧出来了。”我们听后都哈哈大笑。
峨山人婚娶也另具一格。很多地方婚娶不能过了12点,可峨山偏要到12点以后,听说以前都是在晚上。大清早就听见阵阵鞭炮声,隔一会儿响一阵,可新娘并不着急出门。直到过了12点,才见娘家叔伯抱着新娘,上了门外等候已久的花轿,新郎并不亲自来接新娘。
花轿是木头做的,前面是两扇轿门,雕有吉祥图案,其余三面是雕刻精美的花窗,轿上面是披红戴绿的四面宝顶。新娘上了花轿,就有人从外面锁了轿门,却把钥匙给了新娘。众人抬起花轿、挑起陪嫁担子,还有一个小姑娘背着个马桶,里面放着10元钱。动了身,唢呐在前面吹吹打打,亲朋们前呼后拥,绕过红红的木槿,穿过青青的竹林,热热闹闹向男方家走去。
花轿被抬到院子中央,男方家的亲戚围着花轿说笑,没有见过新娘的猜测着新娘的模样,却不见新郎。过了很久才见新郎从屋里来到花轿前低声细语,可里面不见动静,新郎摸出几张崭新钞票从窗格递进去,新娘仍不见动静,新郎又摸出几张递进去,新娘依然不见动静,新郎再次摸出几张,终于新娘把钥匙从窗格里递出来。就有一个妇女嘴里念念有词说着一些吉祥话,打开了轿门,几个孩子飞快地冲进轿内抢走压轿的红包,新郎好不容易抱着新娘喜滋滋入了洞房。
夜色渐浓,客人们陆续离去,只有稠稠的竹叶好奇地探望新人的窗口。不知何时,一弯新月悄悄爬上山头,美丽的峨山,在这个温柔的夜晚渐渐进入了梦乡。
爱相随
文/吴建珍
周日,娟一觉睡到自然醒,惬意地睁开眼睛。拉开窗帘,外面阳光明媚。移开一扇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娟不由饱吸了一口气,真爽!梳洗完毕,取上15克枫买的速溶拿铁咖啡倒入杯中,加入120毫升的热开水,搅拌。瞬时,咖啡的醇香在空气中弥漫,像是想念的心被溢染。
那家伙整日里不见人影、神秘兮兮地都不知在忙些啥,与其干坐,何不乘着这习习的暖风去一探究竟呢?心动不如行动,娟立马启程,向着目标———枫的工作地奔去。
隔着围墙,草坪上这举着手机不时在晃上晃下的不正是枫嘛,一身职业装也难掩他清秀挺拔的个儿,待俺上前好好地去逗他一逗。不对,有情况,里面咋那么多人呢?可不能造次,得看仔细了。娟轻手轻脚地走到栅栏旁,见里面有好多椅子摆在那儿,兴高采烈的人们陆陆续续喜气洋洋地坐了上去,那些挎着包的,端相机的,都慢慢地围了过来,前面还有个主席台,一对新人后面紧跟着伴郎伴娘正往上走哩。那个啥,这里莫非要举行婚礼呀?娟吐了吐舌头。见枫忙前忙后地穿梭其间,瞧这架势一时半会还真完不了,怎么办?“你回过头来”的信息发了过去。刹那间,意外、惊喜……各种表情,闪着亮着、变着幻着,终于,四目相对,满目灿然。
这时,台上的新郎新娘一个倒一个扶,正全神贯注地往高脚杯里倒酒,细细的几连环的高脚杯哦,难度可想而知了。台上的人屏息静气,台下的人忐忑不安,新郎新娘齐心协力,倒酒圆满成功。看着红色的香槟酒缓缓地安全地无一滴例外地全部流入循环着的最底下的连通器内,现场的亲友和观众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么多节的高脚杯啊,该要怎样的配合,怎样的默契?
那一日,春意盎然,绿草如茵;那一日,江南苏州,美景映照;那一日,熙日微醉,花吐暗香;那一日,凤舞浪漫,蓝色叶韵;那一日,触着娟的掌心,贴着枫的温度,共同见证了一场情深意浓的婚礼!
三羊开泰百姓家
文/谢邦国
人们在迎接羊年时,都喜欢用一些跟“羊”有关的贺词。本来应该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春天的开始,由于“羊”和“阳”同音,人们又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三羊开泰”这个贺词在羊年使用最贴切不过了。我们家兄弟姊妹六个,在这个羊年,真的是与“三羊开泰”沾上边了。
进入2015年,大妹的独生女儿与女婿双双从北京回到家乡黄冈,在亲友的祝福声中踏上了红地毯。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的优美旋律,身披洁白婚纱的新娘在父亲的陪伴下从彩门缓缓走来,新郎来到父女俩身旁,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心上。新人手挽着手,摄像机跟随着他们移动,灯光师不断地调整着光线位置,一对新人站在圆形的光柱中,在全场数百人的见证下,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接受了亲友的献花和远在北京同事们的VCR远程祝福。
20多天后,小弟的独生儿子与黄冈同城恋人在同一酒店举行了婚礼。同样的情节,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心上,庄重地说:“我现在把女儿交给你,祝你们永远幸福!”新郎幸福地回答:“我会爱她一辈子!”怀抱鲜花的新人并肩注视着巨大的银幕,上面投影着他们相知相恋的心路历程。告诉大家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之前,我认为幸福是一个人的事;在这之后,我们认为幸福是两个人的事。婚礼现场的人们都感受到一种至纯至真的爱情信仰和气氛。
巧合的是,仍然是20多天以后,小妹在深圳工作的独生儿子与同城恋人也是在同一酒店,以同样的情节完成了他们的婚礼。三对新人在羊年辞旧迎新之际喜结良缘,开始憧憬幸福的未来,可谓“三羊开泰”。每对且间隔26天,这“2”和“6”在我们的生活习俗当中所代表的吉利含义不言而喻:“2”字好事成双,“6”字六六大顺,也实在是乐中之乐的一件趣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绵延不断。在三场婚礼现场,我记录着他们各自幸福时刻的瞬间且作为影像素材。在随后的二次创作中,制作出《幸福之光》、《甜蜜时刻》和《执子之手》等作品奉献给他们,传递我对他们的真诚祝福。
发红包
文/邝群英
新郎是富二代,家大业大。结婚那天,新郎去迎娶新娘子,新娘的小姨心想,趁此机会,一定要狠狠地捞一把。
新郎来到新娘子的闺房,新娘的姨妈从里面杠上门,喊:“拿红包。”新郎迅速地递过去一个红包,又递一个红包,接二连三给了好多个红包,给得小姨心软了,才喜眯眯地放新郎进来,小姨诡秘一笑,让新郎摸摸新娘子的脚,新郎一摸,没有鞋。小姨说,就在这房间里找吧,新郎找了一圈儿,没找到,就知趣地从包里掏出一个红包,塞给小姨,又递一个红包,接二连三又给了好几个红包,发得新娘子心疼了,站起来把鞋给拿出来了。
当新郎新娘告别父母家人上车时,小姨迫不及待地打开红包,一看一毛,两毛,五毛,最大的才一块钱。
气得小姨追上去大喊:“太过分,哪有那么发红包的。”
新郎委屈地说:“小姨,我已经很大方了,在微信群里,发红包也就是一分,二分的,最高也就是一毛两毛的。”
乡村喜酒
文/姚建刚
乡下一朋友办喜酒,我欣然前往。乡下办喜酒比城里热闹,这是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城里人的共识。
刚到村口,就感觉喜气扑面而来。村口一巨幅指路牌足有半层楼高。指路牌上有新郎新娘的婚纱彩照,有中英文对照的新婚祝福,有到达婚礼现场的指示图标。驱车沿路而行,路边干净整洁,行人熙熙攘攘。显然,村上办喜事,大家都早早地打扫好庭前路边院后,正兴致勃勃去参加婚礼。离婚礼现场还有一里地左右,就有村民在帮着指挥车辆。大大小小的车辆有序地分停在各家各户的庭院中。通往婚礼现场的大道整洁畅通,立起了许多红色拱门、气球。婚礼现场早已搭起了数百平方米的红色大棚,大棚中整齐地摆放着数十张红布桌子,好一派喜庆的场景。
主人和新郎新娘早已迎候在门口。今天的主人,即新郎的父亲打扮得十分特别。脸上画着花脸,头戴一顶半米多高的尖顶红帽子,胸前挂个火钳,背上背个吹火筒。每个人看了都要开怀大笑一番。大家说这是烧火佬的标准打扮。我不懂烧火佬是什么意思,但乡邻们与烧火佬嬉戏打闹的热情以及大家争先恐后与烧火佬合影的场景,确也增添了不少喜庆。
乡下的喜宴开餐很早,十一点不到,大棚里已座无虚席。按程序,酒席前是先要举行仪式的。我这个朋友家里比较殷实,请了一家有名的婚庆公司,典型的中西合璧模式。既有西方教堂中交换戒指和誓言,又有中国传统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只是原来只有三拜,现在拜出十来拜了。婚庆公司的仪式结束后,乡亲们觉得还不过瘾,又由本地一个叫谭姐的人物再次登台主持。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新郎,而是新郎的父亲。节目有烧火佬入会宣誓、背诵烧火公约等等,最后的压轴戏是烧火佬与新娘对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全场气氛由刚才的庄严神圣一下变成了活跃喜庆。笑声一浪高过一浪,热烈的氛围让人忘记了自我,每一个人都被淹没在持续浓烈的笑声中。
喝喜酒自然少不了敬酒,喜宴上最要敬的是上亲一家。上亲坐的席位叫上亲席。上亲席除坐有新娘娘家人外,还要安排新郎这方德高望重之人作陪。我有幸作为德高之人安排在上亲席陪亲家公。本想推掉这份殊荣,但旁边有人告诉我这是不容推辞的。于是,平日并不胜酒力的我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向亲家公频频举杯。谁知亲家公也是热情之人,你敬他一杯,他必要返敬你一至两杯,还生怕不客气,宁可自己多呷点,似有反客为主之势。为不负所托,我也只能麻起胆子上,不用说,最终把自己喝高了,醉倒在乡邻们的热情中。
乡村的喜酒,吃一餐是不够的。据说头一天晩上就是正餐了,叫“陪媒” ;婚礼那天的晚餐也是少不了的,叫“留客” ;过两天还有“谢媒酒” ,女方的“回门酒”等等。真是礼数多多,热情多多。由于中午喝高的缘故,晚上的留客酒我就没参加了,据说又是好一番热闹。
从乡下回来,我似乎被一种什么力量所感染,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与感动,似乎与喝喜酒有关,但又似乎不全是喝喜酒,有一种比酒更浓烈的东西吸引着我,鼓舞着我,让我为之追忆,为之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