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散文
围城散文(精选6篇)
走出心灵的围城
文/方娅
21岁那年,满怀着憧憬和向往,我踏上了幼儿教师的岗位。在过去那漫长的七年中,每一个日子都没有我当初想像中的那么美好。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麻烦和困扰,似乎都充满了挫折与坎坷。当初就业的兴奋与激情褪去,留下的是职业疲倦与不知理想与现实如何选择的茫然。难道工作也有“七年之痒”吗?面对着种种困难和挑战,我感到力不从心。
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钱君秀老师撰写的《我读花开的声音》。钱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她的书娓娓道来的不是晦涩难懂的业务知识与领域钻研,而是平凡朴实却感人至深的一个个小故事。它让我深深明白了作为幼教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就是爱与奉献;它让我明白了作为幼教,所需要的基本表情就是微笑;它还让我感觉到作为幼教,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才能,就是机智教育的能力;它还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如果你改变不了现实,那就要改变自己。
以后的日子,我的工作开始焕发新的绚丽色彩。我对孩子的批评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目光的暗示与表情的责备,我关注孩子的目光变得更加细致,我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变得耐心温柔,我给孩子的笑脸越来越多。孩子的心是最容易满足的,我付出的爱得到了孩子们丰厚的回报:我感冒咳嗽了,他们会从家里拿来自己喝的咳嗽药水;我头疼发作时,他们抢着给我“按摩”……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一个个关切的眼神,一颗颗真诚的心,使我幸福又自豪。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纯洁善良和可爱,他们是花朵,需要我们用爱心和细心去浇灌;他们是璞玉,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真诚去雕琢。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文/性淡如菊
阳光本没有色彩,万物就是它的色彩。天空本没有色彩,星辰就是它的色彩。我本没有色彩,你们就是我的色彩。睁开双眼,透视人生,人生本是一瓶净水。敞开胸怀,拥抱宇宙,宇宙原是一朵闲云。世上本没有爱情,只是我们执着于爱,便有了爱情;世上本没有色彩,只是我们执着于色,便有了色彩。
当我们心似浮云,看世上一切,都是浮云;当我们心似白莲花,看世上一切,都是白莲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净,一切都净;心善,一切都善;心美,一切都美;心安静,一切都安静。人生无非就是一场修行,心动,一切都动。我们陷在自己编织的情网中,爱自己所爱,思自己所思,想自己所想;我们困在自己制造的围城中,痛自己所痛,苦自己所苦,乐自己所乐。这一切,其实与别人无关,与自己有染。爱别人,其实就是爱我们自己;怨别人,其实就是怨我们自己;恨别人,其实就是恨我们自己。我们是陷的不是情网,而是自己的心;我们困的不是围城,困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睁眼看看,世界何处不围城!身体是心灵的围城,房子是身体的围城,小院是房子的围城,城市是小院的围城,地球是城市的围城,宇宙是地球的围城;静心观人生,人生何时无围城。童年时,父母是围城;求学时,学校是围城;长大后,工作是围城;恋爱后,婚姻是围城;成家后,家是围城。大家是小家的围城;国家是大家的围城;世界又是国家的围城。我们陷在围城中,围城陷在我们的心中。
世界何曾有围城,围城只在我们心中;人生何曾有自由,自由只在我们的心中。心无围城,世界就无围城;心有自由,人生就有自由。万物唯心造,一切由心生。纵观宇宙人生,哪有一样不虚幻!我们眼中所见的一切,哪有一样是真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物众生,竟无一样是永恒。因缘际会,瞬间乌有。我们看太阳,太阳只是个大圆盘;我们看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看星辰,星辰像眼睛;而真的太阳,大得不可不敢想象;真的月亮,只圆不缺;真的星星,更是神奇得不可思义。我们观云,云千变万化,而其只不过是聚集的小水滴而已;我们观山,山钟灵敏秀,而其只不过是堆积的土石而已;我们观人,千人千面,而其只不过是微生物的化合体而已。我们究竟是什么?万物究竟是什么?宇宙究竟是什么?我们何曾一睹它的真面目!
爱恨情仇,风花雪月,哪有一样是真的。千年诗篇歌颂的,吟咏的,哀叹的不过一场是虚幻。痴人说梦梦亦痴,杞人忧天天亦忧。我们困在幻境里,幻境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到底是什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问世间,心为何物,为何生出如此多的幻象。
我们贪嗔痴慢。我们想得到,怕失去。我们爱相许,恨别离。我们求不得,怨憎会。我们为什要这样,为什么不会那么样。谜一样的宇宙,麻一样的人生!我们深陷其中,哪里才是彼岸?谁能告诉我,真的宇宙是什么样的,真的人生又是怎样的,真的你我又是怎样的。
我们糊里糊涂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们莫名其妙地痴情 、执着、迷惑,看不破,放不下。究竟是谁在主宰我们的命运?究竟谁在冥冥中安排这一切?战争,仇恨,罪恶,天灾人祸,究竟谁是罪魁祸首?上帝?魔?佛祖?自然?亦或我们自己?
我们所见所听所触所闻所思所想所感,何尝有一样是真的呢。一切皆虚幻,我们执着较真又有什么价值,只是徒增烦恼而已。我们为什么要与自己过不去呢?看淡些该多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人生也许就是一场修行,什么时候悟透了,什么时候就解脱了,自在了。我们就不再患得患失,庸人自扰;就不再自造围城,作茧自缚;就不再陷在自织的罗网中,自寻烦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上也许本没有天,只是杞人自忧而已。我们不是杞人,但也许就是自寻烦恼的过客。
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整地看完它。但是这句话,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出来,仿佛想要让我时时记住它。即使,我们情感不同。
爱小时候的岁月,爱小时候的山,爱小时候的小溪,爱小时候的鱼儿,爱小时候的小纱门,爱小时候走在青石板上,一下雨就能溅一身泥,回家的时候,总会遭到老妈一阵痛骂,爱小时候贪玩的自己,为了一朵向日葵,曾大夏天的中午掉进过小池塘,山的背后就我一个人,也什么都不怕,不担心我根本不会游泳,不担心会不会有人来救我,那时候的自己,内心平静的仿佛什么也打不到我。我知道,我爱它。
长大一点的时候,我就想过,若是我能把绍兴圈起来就好了。就像围城一样,把它筑起来。城里的人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城外的人为了工作,生活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的时候,绍兴可以是慢慢地,慢慢地,任性地过自己的生活。划着小船,种种田,炒炒茶,赛赛龙舟,青石板的小道上跳跳方块,晚上的时候,老妈满世界地找你,每当自己被抓回去的时候,还要幽幽地隔着纱门看着外头的世界,仿佛随时都准备撒腿就跑。那时候,秋收的时候,空地上都是金黄色的谷,傍晚,总会被拉去收稻谷。那时候,冬天的时候,会搬一堆的糯米去做年糕,做粽子。而我,总是那个不消停的人。什么都爱玩,什么乱都捣。我记得,那时候,外公会特地给我包“抱抱粽”,就是两个小粽子被一根绳子系着,因为粽子太小,什么馅都没有,那时候,他会特地给我放几颗糖进去。只记得,从小,最爱我的大人就是他。
从小,就想着,长大了要好好生活,前面的日子我要努力拼搏。不能对不起大人们对我的期待。但是,同时,我也想要自己的生活。曾经,我计划,等到我赡养完长辈们,就找个小岛,然后,住在那个小村庄里,去做个守墓人。把自己沉浸在自己慢慢的世界里。每天,我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然后,去扫扫地,可能,在某一抔黄土之下,是我多年的老友。那时候,还能跟他聊聊天,聊聊我最近看的书,我最近练的字,我最近写的文章。要自己种一些蔬菜,也许打理的并不好,但也是一种陪伴。偶尔睡不着觉的时候,就起来看看日出,傍晚的时候,去沙滩上散散步,看看日落。
那时候,也许有个傻瓜愿意陪着我去过那种生活,也许一直都只有我一个人。都是好的,那时候的自己内心应该是平静的毫无波澜,有的只是欣喜和满足。只希望多年以后,还有那么一块地,无人问津。
我想,去我的围城里。
很多时候,有好多好多话想说,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跟人讲。我被这个世界赶着走,走得我都忘了什么是累,什么才是难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每天的生活,都在企图让自己变得简单点,简单点。不喜欢就坦白,喜欢就只说。不想去考虑太多太多太多的因素。有时候,只是冲动,但是,我不曾后悔。也许你们都不懂,因为,我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我最简单的灵魂跟你讲话。但是,你们看不见她。
我想,去我的围城里。说实话,可能,那就是一种逃避,但那确实是我最初,也是最终的向往。我怕这个世界,他走得,实在太快太快了。我想去那个寄一封信需要一个月的地方,我想去那个喜欢一个人就是一辈子的地方,我想去那个去远方探亲需要走几个月才能来回的地方,我想去那个学富五车也就一本生理书的地方。
我想,去我的围城里。
没有梦,没有感觉
文/马芮
你的脸上现出一片捻了粉的惨白,却在啼笑中泛出一星半点红晕,那红晕仿佛不是你由心而发,倒像是街角的霓虹灯映在你的脸上,忽隐忽现,很迷茫。
你穿着笔挺的西装,在落地的镜子前扯扯看似昂贵的领带,拍掉袖口上陈积的灰,看一眼工作台上如真似假的学位证书,昂首而出,装模作样。
封建的桎梏牢牢拽着青年的西服,颓圮的房屋撑不住雀跃的思想。围墙外的时事变幻莫测却让人乏味,围墙里的故事不断上演却了无意趣。
心若做了城,该把什么当真?
你以为自己双脚踏上的是自由的田野,已经准备好呼吸伊甸园里自在的空气,却不知自己正走进又一个围城。
书中的主角方鸿渐初初读来让人不屑,倚仗所谓的“岳丈”家,漂洋过海,带着父母亲和“岳父岳母”的无限期望,去了一片陌生的土地,留学?在外戏耍三五年,找一个骗子买了一张假文凭,不仅骗得父母大为高兴,更骗得无颜见他人。方鸿渐本以为逃脱了国外那个一无是处的围城,却在登上那条法国邮船的那一刻被又一个围城紧紧包围,无法喘息,不禁为他感叹一句,“可怜见的。”
年少时无奈订下的姻亲,哪里等得来白头到老?方鸿渐本不识得那素未谋面且还阴阳两隔的周家小姐,周太太却还执拗地以为鸿渐一直心系女儿。可笑!可笑!在这场和周家的周旋中,周太太满心的迂腐和自私暴露无疑,属于一个旧时代却又略有新时代影子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镜头虽然不多,性格却饱满至让人厌恶。
最终,方鸿渐逃离了周家,也逃离了“亡妻”的围城。可另一方面,方鸿渐和周家的关系又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周家,方鸿渐断然不可能有留洋这样的资格,亦不会有四年挥霍不完的钱财;如果没有方鸿渐,周太太也许会作为一个旧时代定义的慈祥老人出场。
围城,在矛盾中生存,在矛盾中毁灭。
你想要冲破围城的藩篱,每次都被扎得鲜血淋漓,却始终被困城中,手足无措。
苏文纨的高傲与殷勤,淋漓尽致地演绎在方鸿渐身边,可惜有些人,终究只是唱了一段长长的独角戏,无人回应。作为一个留学归来,颇有姿色和学识,父亲略有地位的女孩子来说,一种“骨子里的清高”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是这位苏小姐太扭曲。只愿意每个男人都爱慕着自己,都愿为了自己哪怕孤苦一生。然而,苏文纨并非绝代佳人,哪怕追求者再多,终究只能是在挑三拣四的目光中错过。世界上最难过的围城大概就是如苏文纨一般,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爱着的人一定也爱着自己,最后却在无知无觉中把城墙又加高了一丈,草草余生。
围城,在欢喜中生长,在欢喜中销声。
你原是童话读得太多,幻想青蛙会摇身一变为英俊的王子,和公主相守终老,却忘了质疑为什么每个童话故事都在公主与王子的盛大婚礼中落幕,不曾继续。
方鸿渐的心很有可能在去三闾大学的旅程中微微悸动,也可能在最初“临时的订婚”中泛起微微的欣喜。但孙柔嘉不是那个让自己内心萌动的鲍小姐,也不是那个伶俐可爱让自己失魂落魄的唐晓芙,所以“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这样的爱与不爱,就像在两人中间埋下了一颗隐形的地雷,当其中的一个人不慎踩到,他们的婚姻就覆水难收。更何况,在方鸿渐和孙柔嘉中间,有那么多地雷——家庭、主仆、金钱……每一步都必须走得小心翼翼,否则,越积越多的争吵就变成了引爆地雷的导火索。
“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婚前的生活原本美好,仓促中转换了角色,把自己牢牢地钉在了“家”里,动弹不得。
围城,在现实中存活,在现实中幻灭。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器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当、当、当、当、当、当”,第六下钟声的敲响,预报了主角一切热情的丢失,生活在吃与睡中晨昏定省,漫无边际。
没有人能够逃脱“围城”,出了这座城,有的人又向着下一个城奔忙而去。“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而有的人,选择了终结。当清王朝的背影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中,王国维选择与这座“城”同归于尽,在昆明湖中荡起一圈波纹。
这大概,就是轨迹,只但愿在沿着轨迹前行的过程中,你还依稀记得自己的模样——“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围城中,到最后,“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围城的那些事
文/花瓣
钱钟书先生把婚姻比作围城,在外面的人想进来,进来的人想出去。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总觉得从恋爱到结婚,就像是瓜熟蒂落,是最正常的事情,可就是这最平常的事,却是最难把握的事。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很美好的向往,到最后却让人发出这样的抱怨?
身边不乏离婚的朋友,听到他们诉说的在婚姻中的血泪史,不免有些同情和无奈,不知道为什么好好的两个人,会让彼此走得越来越远,难道爱情,真的已经被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腌制的已经没有了幸福和甜蜜的味道?“细节打败爱情”,这是裸婚里的一句经典的台词,之所以是经典,还是因为这句话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现在大多数的婚姻中已经不存在爱情了,只是因为有孩子有责任,所以就愿意一直凑合下去,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对人生是不是一种折磨?
恋爱时,展现给爱人的都是最美好的最优秀的一面,可当结婚后,觉得不用再伪装了,于是所有的缺点都暴露了出来,婚前婚后都像变了个人似的,两个人要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各自学着克服自己的缺点,说着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于是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矛盾多了,争吵多了,当家事和纷争成了婚姻的枷锁,爱情就会面临崩溃,家庭也有可能瓦解,有多少家庭的离散,不是因为生活中的琐事,积攒太多矛盾,最终一天爆发而无法挽回。也许时间长了,不再有争吵,不是不吵,而是懒得去吵,于是学会了冷战,不愿意再去沟通,不愿意做无谓的解释,于是不解越来越多,压抑的越来越多,对爱人越来越冷漠,慢慢真的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爱情,我们总是充满了想像,常常把对方想的太完美,所以一旦对方没有按我们想的那样去表现的话,我们潜意识里就会要求他非得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而对方又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难以改变,于是矛盾就产生了,很多人对爱情和婚姻不满意,就是因为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婚姻有“七年之痒”,而据调查已经提前到了”五年之痒“,这个时期是夫妻感情生活出现矛盾最多的时候,婚姻中总有一段时期来适应来磨合的。有的夫妻过着过着就烦了,有的人也许会寻找激情,为的不一定是什么浪漫,而是想找回被爱情遗弃的自己,寻找恋爱时的甜蜜,寻找不熟悉的新鲜,于是现在流行了网恋,有多少人乐此不疲,网恋既可以不破坏对方的家庭,又能得到各自所需。用情浅了,是拿感情当游戏,用情深了,是拿婚姻当儿戏。其实早晚会明白的,距离产生了美,和谁生活在一起,都要经历这些枯燥的琐事,都会有摩擦有矛盾有争吵,如果学不会怎样经营婚姻,就永远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当爱情走进了婚姻,也许爱情就淡化成了亲情,不再有激情和浪漫,只有相濡以沫和相互扶持了。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生活中的矛盾不少是因为双方家庭的事而产生的,偏偏这样的烦恼又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只有学会怎么在婚姻中宽容,也许就会找到幸福的答案。
象牙塔围困住的灵魂
文/王梦琳
钱钟书老师的长篇小说《围城》整体基调是幽默的,其中不乏这样有趣的句子:“现在的留学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以前人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么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就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以及“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围城这个词可以象征很多东西,婚姻只是被采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解读。
它的幽默感来自于哪里,是钱钟书老师精确辛辣的语言吗?倒不如说是一种错位产生的喜剧效果。关于喜剧创作有这样的一种理论:反差。诺斯罗普将它称作冲突。经典的喜剧总是离不开反差,譬如电视剧《武林外传》的角色设置里就充满了反差。豆瓣红人张佳玮对此作了精准概述:郭芙蓉心向江湖,结果当了杂役;白展堂号称盗圣却过得像个过街老鼠;吕秀才满腹经纶,也只能卖了祖上的家产,当个算账的…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放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种事与愿违的反差。方鸿渐这人作为主角尤为能够体现这种错位一般的喜剧效果:本以为学成归国,实际上一事无成,不得不买个“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应付了事。有点才华又一身酸气,自作聪明,自诩玩世不恭又唯唯诺诺。爱情经历始于鲍小姐的引诱,然后被苏文纨栽赃,被唐晓芙抛弃,最后跟一个没什么特点的孙柔嘉结了婚准备共度余生。娶不到的总是意中人,最美的是得不到的,这点可以说是和张爱玲笔下的朱砂痣与蚊子血相映成趣了。
钱钟书写的不仅是爱情,也是生活。围城这个词不仅象征婚姻,我个人还有一个解读就是:象牙塔。方鸿渐、赵辛楣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有不少相似的文学形象。这群知识分子的灵魂围囿于象牙塔中,或许向往自由,或许向往爱情,总碍于自己的眼界或胆量,只能踌躇不前。比如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的主角,他进入密苏里州大学学习农学后改学文学,成为大学老师,结婚,生子,退休,死亡,平缓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斯通纳》整本书的基调是悲悯的,他反省着自己的懦弱,自己人生的一次次失败,最后安详地走向生命尽头。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荒原狼》塑造了一个急剧矛盾性的主角哈里·哈勒尔:他豪放,孤独,自由,向往理性,却又没有办法摆脱势利的小市民心态,也无法摆脱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性冲动。哈勒尔的结局是,等待帕勃罗,一个如同莫扎特一样的圣者来拯救他,他将学会笑,学会享受人生游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且乐观的结局。而方鸿渐,听着六下钟声慢慢往前走不知前路如何…回想他这前半生,啼笑皆非。《斯通纳》扯下了理想主义的遮羞布,告诉我们现实是怎样的,让沉浸在幻想里的我们要怎样面对毫无波澜的一生。《荒原狼》说,不要庸庸碌碌,去寻找、展现真实的自我灵魂。同样是反差、冲突,斯通纳和哈勒尔却没有方鸿渐身上的这种喜剧效果,大抵是《围城》幽默辛辣的基调冲淡了这种悲剧的效果吧,尽管很多喜剧,拨开它们喜笑怒骂的外壳,仍然都有一颗悲剧的内核。人情世故,逃不开避不过。三闾大学里有三闾大学的教授间、师生间的冲突,恋爱有恋爱的冲突,教书育人,结婚生子,温水煮蛙,年轻人的锐气被消磨,今日扬眉吐气的方鸿渐保不齐明天就是第二个李梅亭,这困住人灵魂的象牙塔,何尝不是一座围城呢?
《围城》成书于1946年,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民国时期的生活图景,真实也是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不乏方鸿渐这样的人,也不乏三闾大学之流的学校。既有文采,又点出了生活的极其荒谬的真相,这样的分量,足够称《围城》是一部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