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散文
民族散文(精选15篇)
臧公馆
文/谢树立 王瑞
一湾清亮脉脉温情的沙颍河水,一道优雅曼妙青青的芳草堤,一条曲径通幽悠长的老街古巷,一座古色古香浸透百年风雨的深宅大院,一幅穿越时光隧道的民族建筑画卷……臧公馆,就坐落在沙颍河北岸——安徽省界首市老城区这如诗如画的风景里。
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里,在当地画家沈长武先生的陪同下,穿过曲曲折折的小巷,我终于一睹臧公馆的风采:青砖碧瓦构建的门楼高大气派,石灰涂抹的砖缝长了一层青苔。门楼宽八尺许,高丈二,整座建筑顺着河道大坝小巷的走势而建,整体稍微偏朝东南方向,加之院内西厢房比东厢房多上几间,呈现出虎踞龙盘之势,寓意旭日初升、紫气东来、欣欣向荣、气象万千。大门两侧高丈许的围墙向东西延伸,把整个臧公馆环抱着揽在怀中,衬托得十分庄严肃穆。
走进院子,迎面是一排具有清末民初北方大宅院建筑风格的房屋,上面青灰色的小瓦排列整齐、一块压着一块,相互叠加起伏;碧瓦构建的屋角飞檐翼然其上,高高的屋脊瓦片如双掌相合,依次连接,加之房屋高大、房坡舒缓,彰显出磅礴大气之势,在这绵绵细雨之中,宛若一幅水墨丹青。大门与门楼南北相距20余米,且相互错开,体现了主人财不外流、集聚风水于此的心态。主房东头有一条通往后院的狭窄小巷,这与我曾经参观的曲阜孔府庭院某个角落颇为相似。从门楼进去,是一条宽不足两米的砖铺小路,两旁是一些大小、高低不一、或青砖或红砖搭建的窝棚,显示出建设年代的不同。在这些见证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小房子后面,是左右对称的厢房,虽然稍逊风骚,没有主房高大典雅,但也有着与主房一样的风格与气派。院内所有的老式建筑,虽历经沧桑,但依然能让人感觉到它曾经恢弘的气势。
通过仔细观察和询问居住在这里的群众,我很快了解到臧公馆的基本布局:它临街傍河,平面呈长方形,占地912平方米,南北长48米、宽19米,有二进院落,分上房、厢房、腰屋、倒座房,共33间(现存30间),均高大宽敞、庄重质朴、简洁浑厚。墙体以青砖结构为主,房顶是土窑烧制的碧瓦,门楣、窗户上方都有一些砖雕用来点缀。墙体看起来十分宽厚,有的多达二尺来宽,但却不是青砖实墙,中间常常留些空隙,用碎砖、黏土等进行填充,起到防盗、保温的作用,人住在室内冬暖夏凉。在臧公馆二院房屋的圆木廊柱下面,各有一个为防止廊柱与地面长期接触而潮湿腐烂、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稳定、名为柱础的石质底座,给人以年代久远的厚重之感,让人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仿佛看到当年在建造这座宅院时,工匠们赤膊上阵、挥汗如雨,他们哼着劳动的号子,用绳子、木杠一起抬着柱础石,从前面的河沿上来,艰难吃力地搬运到这里。
正当我驻足门楼前、深情地注目着这个被林立的高楼和一些棚户区包围的臧公馆满怀忧思的时候,从外面回来一位这里的老住户,他年龄有70多岁,于是,我和他攀谈起来,很快问明了臧公馆的来历。原来,臧公馆的主人叫臧致平,1869年生于界首,幼年家贫,成年后膂力过人,每天靠从沙颍河里提水卖水为生。后因生活窘迫,臧致平不得不投身清军。在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中,他因作战勇敢、善于谋略,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从一名普通士兵先后晋升为北洋军某旅旅长和福建漳汀镇守使、福建建国军第三军军长、闽军总司令等职。他曾经创下以一个团的兵力一夜占领上海的辉煌战例。此战,他率领部队先是趁着夜色掩护,偷袭了停泊在黄浦江面上的外国军舰,使其误以为上海驻军来袭,立马朝着上海驻军万炮齐发。守城驻军见大事不妙,纷纷弃城逃跑。就这样,臧致平率部迅速将旗帜插在了上海市中心的制高点。后来,他的军队以厦门为中心,占据着金门、同安、海澄、尤溪和长泰等十多个县,成为左右闽局的重要人物。在近30年的军事生涯中,他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拥护民主,积极响应孙中山的进步主张,为北伐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重要作用。抗战时期,他不畏强暴,严辞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大义。为了改善家人的居住环境,同时也为了光宗耀祖,民国十三年,他在家乡建造了这座象征着富贵、权势和威望的府邸。
1947年,界首市在豫皖苏边区率先解放,成为一个直属市,并成立了豫皖苏边区政府。臧公馆就是当时的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最早的办公所在地,也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臧公馆,如今已成为多少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碑林小赋
文/范超
白水圣庙传仓颉造字,半坡遗址示先民镌符。然称道书法,宝库仍是碑林,渊薮仍属墨洞。一千一百年迎多少访碑者,徜徉画卷间,心与上代齐跳跃,俯首皆叹中华精湛技艺;二千三百方迓多少师碑人,沉湎宫殿中,气与古人同呼吸,扬眉尽颂民族壮丽瑰宝。
静观篆书,秦李斯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其后至唐代,小生李阳冰,笔法一破故意,传世《三坟记碑》;默视隶书,汉为正宗,《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外柔内刚《曹全碑》,活泼多姿《仓颉庙》,唐之精英,有梁守谦《御史台精舍碑》,韩择木书《告岳庙文》,李隆基作《石台孝经》,声势赫奕,各有千秋;漫阅草书,隋智永《真草千字文》,踏破铁门槛;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天下称独步;颠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挥笔落纸《肚痛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平天地之心;欣赏楷书,北魏集粹,《鸳鸯七志斋》《皇兴造像碑》,劲挺爽利,舒展得势,体势扁方,谨严绵密,其风传唐,波澜演绎。欧阳询《皇甫诞》,金刚瞋目,力士挥拳;虞世南《孔子庙》,气秀色润,意和笔调;颜真卿《多宝塔》,宽绰开张,拙重浩大;柳公权《玄秘塔》,气势峻朗,严整劲挺;浏览行书,怀仁集羲之《书圣教序》,字里行间蓄兰亭风韵,颜真卿《争座位稿》,追求新意,赵孟頫《游天冠山》,存仿古意。昔日欧阳询研读索靖碑石,今朝爱好者临摹《集王圣教》,目迷情醉指作笔,心旷神怡掌为纸,溯源而上,张弛天地之悠悠,顺流而下,俯仰古今之浩浩,其气之宏伟,力之强烈,神之流溢,真可谓一等手笔,实堪称大师方家。
叹岁月久,碑诉民生疾苦,《明德纪念碑》刻“大顺”“永昌”,记载当时陕西赤地千里,苍生背井颠沛流离,人肉相啖触目惊心;清代《荒岁歌》,贫穷百姓受压迫剥削,民间歌谣录悲惨情形;《平利教案碑》举反帝旗帜,爱国壮举旌表忠烈情怀,自古抵抗侵略,从来拥护和平,嗟朝代远,碑颂中外交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两国文字传扬古今情,中尼合文《陀罗尼经幢》,实证二邦千年友好史;《唐广智三藏碑》,详录印僧旅华经历,谨记密宗传日路线,师承一派,朋交千载,真心相待,诚意共处。更有那先生于右任,嗜旧好古,搜奇览胜,捐汉隶石经,赠魏楷碑志,拳拳心都因子孙共源炎黄,昭昭理皆云陆岛同系祖国,民族文化乃是众心累成,统筹宏图更应合力谱就,异口同声曰:孩儿怎能离娘,游子终须还乡。
精深中华书法,绝世无双,涵泳兴味长,源远昨天涌潮,今日搏浪,明朝帆正扬!举目我赤县,万众同携一腔浩然气,书域内文明,放眼我神州,亿人共圆千秋中国梦,法国外精华,行行重奏佳音,业业频传捷报;人人劲往一处使,个个声从一点发,让诗文回答过去,让历史告诉未来吧!自豪我华夏直立世人美誉之口碑,自信我民族高耸世界强盛之丛林。
战士的心
文/吉凤泽
清晨,我们踏着凝重,怀着崇敬,向先烈致敬:你们是共和国的先驱,是民族的精英,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怀着为中华崛起、世界大同的梦想,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里,放弃朋友、放弃亲人,直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你们是英雄的缩影,无论陈天华、谭嗣同、秋瑾,还是闻一多、方志敏、杨靖宇、吉鸿昌、张自忠……为了唤醒一个沉睡的民族,为了点燃革命的火种,你们用鲜血与豪迈擦亮了国人的眼睛,用生命与热忱觉醒了正义与光荣;你们走得虽然匆忙,却一样动人地穿越时空;你们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可以在无悔中永生。
你们是民族的脊梁,嫉恶如仇、心系苍生;你们是勇敢的战士,浑身是胆、智慧英勇;村庄、草原、大漠、密林,到处都有你们的身影,处处可以感受到你们的英灵。
是你们的眼睛射穿了黑暗,是你们的心灵化作黎明,你们的追求是那样的崇高,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路程,让后来人为你们感到无上光荣。
一位革命战士,一名改革先驱,一缕启蒙思想,一盏前行明灯,为了多数人的幸福,为了广大百姓,你们选择了牺牲,你们离去的脚步是那样轻盈,你们离去的高歌是如此昂扬。
为了社会进步,你们没有怨言,没有哭声,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的境界!你们才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壮烈的英雄,你们的名字将同共和国一样,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面对你们,我们沉思,我们反省,我们要挑起时代的重任——前行!
怀念是因为景仰,告慰需要继承。在民族复兴的路上,同样需要像你们一样的英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战士,向你们深深鞠躬……
抗战英烈当铭记
当五星红旗,像一片彤色的云霞升起的时候,我们怎能忘记,在这面象征着民族尊严的国旗诞生之前,我们的祖国曾陷于水深火热的漫漫长夜,日本军国主义铁蹄曾践踏我中华大地,野兽般欺凌我人民。这一历史犹如一道屈辱的伤痕,深深烙印于中华民族心头!
站在思忆的潮头,汇聚起中国人民抗战的浪花,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国家忠诚,山崩于前而舍命擎的民族血性,深深地根植于子孙的血脉之中。
山川不改仗英雄。伟大的抗战时刻,民族危亡之际,总有无数英雄挺身而出。战死沙场的张自忠,深入敌后的杨靖宇,慷慨就义的赵一曼,震慑残敌的狼牙山五壮士……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扞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千千万万爱国将士视死如归,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奏响抗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世长存。”在历史的天空中,当年的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已经远去,但无论是留名的,还是没留名的,每一位血染沙场的英烈,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历史,让人眼花缭乱的风云录;历史,让人惊心动魄的远征途;历史,永无起点和尽头的马拉松;历史,永无序言和后记的教科书……英雄们也是普通人,普通到和其他人一样,母子情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2团政委赵一曼在慷慨就义之时,留下了对儿子的期盼:“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朴素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儿子深深的情、炽热的爱,寄托着一个母亲对儿子从心底发出的希望——长大成人,报效祖国。把伟大的胸襟定格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永恒之中,也以此给我们及我们的子孙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寸山河一寸血,拼将热血筑长城。抗击日寇,中国人民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灿若星汉,令我们敬仰、钦羡,一个个“有志不在年高”的少年英雄,更让我们敬畏。面临血与火、生与死的抉择与考验,他们坚定起对日寇的民族大恨,面对日军的利诱、分化、打压、折磨,他们绝不屈服,绝不软弱,宁可牺牲,也绝不投降。在烽火硝烟、生死存亡、凤凰涅盘的特殊年代,他们担负着极其神圣的使命,参加抗日儿童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
难道不是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旋律,跳动着“抗日儿童团”的音符,唱响了抗日小英雄的赞歌。抗日民族小英雄王朴、李爱民、送鸡毛信的海娃、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嘎小子”、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这些抗日小英雄所显现的爱国、自强、勇毅的气概,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以英雄之气壮我之心,以英烈事业为我之志。
度过70年的日子,原本很长很长;跨越70年的时光,却又很短很短。翻开历史,耳旁仿佛还能听到列强侵略中国的炮声;送走岁月,眼前却呈现出东方巨龙的腾空飞跃。饮水思源,正是这些舍生忘死的英雄,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中浴血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才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才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我们是中国的新一代,我们要把英烈的光荣和梦想铭记在心,弘扬在行,让英雄精神深深融入心灵,激发出一种不负昨天,无愧今天,开创明天的磅礴力量。
羊创造了民族
文/兰草ygl
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用“羊创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形容,一点也不为之过分。
澳大利亚是最城市化的国度,3/4的人口分布在城市,一大半人口居住在东海岸。沿海旖旎风光十分诱人,我却更痴迷一望无际的绿野和牧场的自然风光,每次远观近赏,我都特别喜欢用眼神搜刮各种景色,任它们漂游自由切割,再随意组成有色彩带有触觉和味觉的意象画面。蓝天白云下,绿草上浮动的羊群的田园秀色,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安详、一种恬淡、一种清醇。
走出城市,人踪更加稀少,大片大片的牧场上,孤零零地矗立着一户户人家,成群成群的羊儿撒置在天地间,视觉效果更强烈地衬托出人口的疏落,尽管他们有羊陪伴。我想或许正是这种静穆优美得让人惊讶战栗甚至存一丝心醉又有些不安的景致,让澳大利亚成为名副其实的羊的胜地,构筑了世界最重要的羊毛生产国的经济地位。据介绍,澳大利亚有7万多个美利奴羊养殖场1亿6千多万只羊,其中80%是纯种美利奴羊。
广袤的澳洲气候宜人,水草丰茂,十分适宜绵羊生长。1798年,澳洲人从西班牙引进美利奴种羊,经过几代人的契而不舍地努力,美利奴羊不断繁育壮大成为一大支柱产业。与羊相关的系列商品,在澳大利亚各个角落琳琅满目,随处可见。澳大利亚各地每年都举办羊展销会,一排排简易房和色彩明丽的帐篷魔术般地建在一片片荒芜的草地上,羊市上人头攒动,羊叫马嘶。牧主们争相将自己培育的良种羊运到这里参赛和推销,展销会上的商品大都与羊相关,有羊制食品和羊毛纺织品和工艺品。
在布鲁斯班,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羊表演。在一间200多平米的房子里,摆放着一排排长条木椅,各种肤色的游人们有序而坐。台上一位身穿牛仔装的中年男主持人,眉飞色舞用英语风趣地叙述着讲解着美利奴的身世、特色,观众席上暴发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深深地被这种氛围感染了。
伴着优美的音乐,8只大大小小的美利奴羊憨态可掬地一跑一颠地依次登台,站在各自指定的位置上。每只美利奴羊前的栏杆上挂着一个个装有食品的小盒,我猜想,或许就是这些诱人的食物的刺激,让成为名星演员的美利奴羊训有术,有了乐曲感、节奏感,从容地面对表演的大雅之堂。这些品种的美利奴羊,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既有产羊毛多且质量高的,又有可重达100公斤可供肉食的;既有优质羊毛和优质羊肉集一身的;又有由多种品种交配有彩色羊毛的;既有绵羊油高产的,又有羊毛适于生产地毯的。当主持人分别介绍到它们的名字时,它们就会晃头抬抬足表示友好。
说实话,有生以来,我还是第一次观看到羊表演,恍忽中好象在综艺大观电视节目中看过这样的镜头画面。接下来是剪羊毛表演。这时音乐再起,两手紧紧拖着一只羊的男子从后台走上来,主持人放下话筒操起电动剪刀,两腿夹住羊,让它屁股着地呈坐姿,剪刀从羊脚部开始推游龙似的在羊身上转来转去。一会儿的功夫,羊身上厚厚的毛外衣被脱掉了,成散落在台上成了一堆零乱的羊毛,身体陡然苗条瘦小了许多,露出了一身雪白。我记得有篇资料介绍说:羊只有四脚着地时才有思维。看来肥大健壮的羊一旦被摆成坐姿,失去奔跑逃生本能的痴愚就暴露无疑,毫无反抗地任人割剪。
自从观看了剪羊毛表演,就觉得过去书上诗里经常见到对羊洁白如雪的形容过于夸张了。澳大利亚空气清纯,少污染,但生活中的羊除非刚刚降生,否则很难白得如云如雪。羊成年风餐露宿在野外,晴雨时空的变幻,毛色有些苍黄,只有等到剪梳后才露出招人喜爱的洁白。当然人们对羊的洁白之说,只不过是对其温和憨厚形象的赞誉罢了。
观看动作闲熟的剪羊毛表演,应该说是一种享受。剪羊毛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到今天的机械操作看似容易却很辛苦,由于工作的脏累,听说很少有妇女从事此项工作,有的也只是当助手。剪下的羊毛被扔在分类的台子上除去边料和杂质,分成不同等级,分别包裹起来,印上商标后送到拍卖行。
主持人将类似的操作表演重复了3次,站在台上的美利奴羊一副自得悠闲无动于衷的样子,看来剪毛给羊看的表演,美利奴羊见得多了,也不稀罕了。倒是撩拨起台下的观众的浓浓兴致,不少人拍照留影摄下美好瞬间。
剪羊毛结束后,美利奴羊踏着音乐的节拍先退场,等游人陆陆续续地走出表演大厅时,我看见美利奴羊早已整齐地站在大厅外狭窄的栅栏里,人去羊在,它们休息等待,不时还会有许许多多陌生的新面孔与它们相逢,观看它们年复一复一复一日的精彩表演。
接下来是室外观看牧羊犬表演,炎炎烈日下,一群羊被散放在一片用栅栏圈起的空地上,两只被驯服成精的牧羊犬随着主人的哨响,嗖的一下从栅栏里跳出窜到场中央,又是一声哨响,两只牧羊犬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一只在羊阵前头高叫飞跑导向,另一只在羊阵后面断后路,走成之字曲线,时奔时跳,时快时慢,仗势欺人地一会儿冲着羊大声吼叫,一会踩着它们的背上跳来跳去,羊小心翼翼地左闪右躲,惟命是从,由于两只牧羊的通力合作,一会儿的功夫把惊慌失措的羊群驱赶成群,驯服地挤成一团。最后头首相接地挤进了狭长的栅栏里,如同关了禁闭,这些配合牧羊犬表演的羊,与刚才台上出尽风头有名星风采的羊大相径庭,由于主角变成了牧羊犬表演随意摆弄的舞台道具。或许我一直很喜欢羊的温顺的性格,不由得从心底对它们生出一丝同情和怜惜。
秋天,是金色的
文/徐学平
秋天,是金色的。
金风送爽,金桂飘香,清秋时节,清晨浓艳的朝霞,傍晚燃烧的彩云,天地间的一切都仿佛被浓浓的油彩重重地渲染过一般。放眼望去,满山的果园硕果累累,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遍野的庄稼颗粒饱满,不停地向人们招手致意。看那黄得耀眼的果实,看那金色翻腾的谷浪,在山顶上、在田野间,它们前呼后应地簇拥着,把一望无际的辽阔大地织成另一番景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秋天,是金色的。
在秋天,田地里的农作物饱满起来了,豆荚摇铃,瓜果飘香,高粱涨红了脸,玉米露出了金牙,稻谷开始收割……这时节,农民总是起得比阳光还早,用他们勤劳的双手迎接日渐成熟的庄稼。勤劳的农夫,手持镰刀用银色的弧线在田里勾画出神奇的图案,伴着“嗨唷、嗨唷”的劳动号子,他们肩头担着金色的稻谷,满载着丰收的喜悦。经历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正在品尝丰收后的甜蜜,微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秋天,是金色的。
秋天披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人间。秋野似锦,秋景如画。当秋天来到充满无限生机的祖国大地,处处捷报传扬,莺歌燕舞,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成功的希望,积淀着丰硕的果实。这是多么令人心醉,又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秋天是美丽的,但秋天更令人神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华夏这片热土不断前进的引擎,在金色的阳光下,秋意深浓,奏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强音!
秋天,是金色的。
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它同春一样可爱、妩媚,夏一样激情、火热,冬一样含蓄、迷人。在满山红叶、遍地黄菊、秋虫啾鸣的日子里,更激励人们无比向往,无比遐想。中国梦、民族梦、我的梦,都是金色之梦。中华儿女就是一群追梦的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奋力拼搏,辛勤奉献。和平崛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我们一生追求的崇高理念。秋光绚丽,秋色斑斓,我们的心田,也随着秋风泛起阵阵金波。
秋天,是金色的。
蟾宫桂香,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神幻情景再次浮现,美丽的传说世代传颂。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秋节来临,九州同庆合家欢,花好月圆人团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海外侨胞,还是两岸同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我们共期盼,共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共和国“十一”华诞,更会激起儿女心中唱给母亲的那千万首颂歌。
秋天,是金色的。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它不仅彰显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悦、欢乐和富足。秋天,是美好的,但又是那么庄重、深沉、平和、愉悦,并富有诗意!
一路向前
文/张倩
沿着历史的轨迹往前追溯,她带着梦想款款而行,裙摆处流苏摇曳,在斑驳的老墙上投射出梦境般变幻的光影,浮动的尘埃见证着她的成长,泛黄的书卷记录着她的辛酸。
只因一份执念,她的梦想不曾老去。她的名字,叫做中国。
她执起我的手,轻轻推开虚掩的木门,时间以一种自由的姿态流淌,定格在1949年的初秋。她说,10月1日,便是她的诞辰。随着最后一场炮火的落幕,中国的儿女从废墟中站起,酿苦为酒,润涩为甘,用饱经风霜的手,为她筑起一道道台阶。我看着她的身影一步步向前,直到那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语言萦绕耳畔,方见她屹立于天安门城楼之上,双拳紧握,眼神坚定。中国的诞生成为新世纪最大的新闻,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她悄悄在心里种下一颗梦的种子:中国,一定要崛起!她知道,她今日的重生是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筑就的天梯换来的,那是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亦是激励她前进的动力。
顺着记忆的路线,跨过荆棘丛生的“文化大革命”,走进埋葬寒冬的改革开放,2008年,中国迎来了盛世。我与她坐于云端,俯视着座无虚席的鸟巢,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奥运会的举办,是中国人生里的一场辉煌的盛宴,更是她崛起的奠基石。看着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嗅着空气中飘来的拼搏的气息,我知道,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洋溢。民族精神的汇聚让中国不断前进,当几十枚沉甸甸的金牌挂于胸前,我看到她嘴角上扬的弧度更大。那一刻,中国的梦想,便是举起火炬,站到高处。
也许是太过绚烂,总有一些乌云带来倾盆大雨。2008年5月12日,地动山摇,汶川这座小城瞬间覆灭,多少鲜活的生命霎那间消逝。我回头,她的脸庞上早已布满泪痕。中国的儿女众志成城,与大自然的无情进行抗争,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是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输送到中国体内,支撑着她傲然挺立。5年后,2013年的4月,又一场灾难袭击雅安,然而,中国从未被地震的绳索缚住双手,尽管她已泪眼婆娑,却一直秉承着信念,挽救儿女于水深火热之中。她说,她最大的梦想,是见证家园的重建,是看到儿女重绽笑颜。
中国一直小心翼翼地怀揣着她的梦想,而她的孩子,也守护着这份“中国梦”。罗阳因着梦想与责任,用生命托起战机直到最后一刻;林俊德因着梦想与信念,把一生终结在马兰烈士陵园;刘跃进因着梦想与忠诚,铸就了湄公河上的铁血警魂。浮生只如白驹过隙,有些人,只为寻梦而来;有些梦,只待我们奋力追逐。
中国曾对我说,她想用最真切的梦,面对未来。她用一生来实现自己的梦,回首时便不会再留下遗憾。
民族精神,是中国寻梦旅程中的熠熠火光,亦如桂花般淡雅,却香飘十里。因为这光,中国才能一路向前。
老神树下的年
文/王忠范
巍巍大兴安岭东麓峰岩下的鄂温克民族乡,因为山上山下都生长着亭亭玉立的白桦树,所以名叫查巴奇,查巴奇的语意是白桦丛生的地方,多么美丽而好听的名字。乡政府所在地北边的大石砬子南边,有棵三百岁的老神树,挺拔苍劲,独擎云空,像闭目养神的老者安详站立,被这里的鄂温克人尊为民族的长者。每每年节,老神树这个神圣的地方都有民族民间活动,人们忠实、虔诚,又那样欢快、喜气。
三十多年前,上海着名诗人黎焕颐观赏这棵老神树时感叹不止,说他从未见过这样古怪神奇的大榆树。这孤零零的老神树,虽被岁月的风雨冲刷出树洞,但树干粗壮敦实,狂野的皱褶深深的黑黑的,像山地上的条条长垅。而遮天蔽日又蓬蓬勃勃的树冠上,东北面枝叶尖尖细细,密密层层,翠绿清纯,雅洁秀丽,正如薄雾曼舞。西南面枝壮叶大,重重叠叠,粗犷豪爽,飘飘欲飞,恰似绿云生风。一棵树两样枝叶,又都绿得新鲜绿得不可抑制,着实令人惊讶地叹奇论妙。曾任乡长的鄂温克族朋友那显峰告诉大家,最早流落到这里的鄂温克人发现这棵树很特别,就当作“白那查”山神来敬仰和保护,并称之为神树。后来人们在神树下用石头堆砌起象征天地神灵的敖包,常常用一头牛或几只羊进行祭祀,既庄严又隆重热烈。
禁猎以后,这些大山里的鄂温克人种地打粮、养羊养牛,搞山货加工,收入增加,都住进了楼房,日子过得像山上的柳兰花红红火火。所以,每当过年和民族节日时都在老神树下举办活动,那是一种表达、抒发和寄托。刚进腊月,外出打工的、做买卖的、采山的、跑运输的都陆续回来了,家家户户开始忙年,民族乡里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民族户宰牛宰羊,过年必吃手把肉,显示生活的美满。凿冰去打捞冰河鱼,图的是年年有鱼(余)。还要做表示团圆的年糕、象征心心相连的套环面果。每个人家都在做灯笼、写对联、刻绘桦皮画、剪彩花,忙得亲热快乐。大人小孩一拨拨地出来进去,说说笑笑,那是忙着打年纸办年货。这期间,好多人选择阳光很好的日子,结伙来到老神树下,恭恭敬敬地往敖包的石头堆上添加石块,静静,默默,忠诚而又安然。年轻人在老神树的枝条间系挂祭火的红绸条、祭地的黄绸条和祭天的蓝绸条,多姿多彩,飘飘闪闪,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妙然景致。上了年纪的人点燃叫“刚格”的香蒿草,以此缕缕清洁的香烟净坛、净场、净身,然后将糖果、奶制品摆放在老神树前,祈愿新一年风调雨顺年景好。
腊月二十三送“火神升天”,接着又拜北斗七星,年的气氛越来越浓,老神树这个地方常有人来。鄂温克民族自古以来就热爱和崇拜大自然,不允许出现任何毁坏家乡生态环境的行为,因此过年便在老神树前面对山河拜石、拜水、拜火、拜树,祈祷平安、降福,人畜两旺。有人开始在老神树下放灯了,或玻璃灯、或冰灯、或电池灯,都是防风防火的安全灯。洁白透彻的冰天雪地之间,盏盏灯相挨相连,在阵阵寒风中闪闪烁烁,红红亮亮,给年带来神秘的妙境,更让人感怀与憧憬。
鄂温克人最重视除夕之夜了,屋里屋外插“春枝”挂彩灯,红红火火,一派光明。供奉祖宗神、财神、护畜神,香烛点点,几分安然。女人从这时起不动针线和剪子,男人不准打骂牛马,谁都不能把任何东西扔到院子外面。所有的家庭都吃一个人不少的团圆饭,喝春酒,放鞭炮,唱年歌,给长辈下跪拜年,欢乐中飞扬着声声祝福。新春的第一天来到了,大兴安岭上的太阳喷洒着金子般的光芒,云朵奶汁一样在长空上游来飘去,遍地的冰雪也白出了亮光。满面幸福的山里人相继来到老神树下,相互施礼问候,抱拳拜年,欢欢乐乐,亲亲热热。灿烂暖和的日光里,老人们穿着民族服装环绕老神树跳熊斗舞跳野猪舞,呼喊着:“扎嘿扎,扎嘿扎……”步步向前,无比欢快。那些姑娘小伙相邀而来,他们朝气蓬勃地跳民族民间集体舞,唱民谣唱鄂温克情歌,舞步和歌声一起靠近了希望的春天。孩子们欢聚到一起,或追追赶赶或玩民族游戏,个个都像撒欢的小梅花鹿。鄂温克的春天来到了,老神树也显得美丽壮观了。
历史与民族的思考
文/秦谷涯
一位着名学者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历史足可以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怀着几分好奇,我走近了那些收藏已久的史书。摸一摸这些尘封的卷册,不禁萌生了几分的敬意,它们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那蜡黄的纸张里承载着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分分合合、兴衰荣辱与性情积淀。于是我试着读它一读。
在夜深人静时,幽幽青灯下,伴随着悠扬的钟声,那久远的记忆开始萌动,一份对民族的斗胆思考渐渐延伸。
思绪是从封建王朝开始的。
中国在过去两千年多年的封建时代,至少领先了世界一千五百年。对这段历史,我们用“辉煌”二字形容,完全能够说得过去,可以说这是炎黄子孙的的荣耀、是中华民族的荣耀。每每谈到这里,一些听到过类似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人,难免会产生一种爱“国”情结,自觉不自觉的将这份荣耀归功于汉族。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汉族与中华民族似乎划上了等号,这种偏见显得是那样的斩钉截铁。其实我也曾在这个思维怪圈中徘徊了许多年。
然而,当我们读历史久了,就会自然发现一个问题:每当提到中国历史上几个强盛的朝代,不得不先把汉族统治者开创的帝国搁在一边,将崇敬的目光投向“蛮夷”,最典型的要算元朝与清朝了。先不论别的,单说这两个帝国疆域之大,就足以让我们望“疆”兴叹了。有人会说,唐朝的辉煌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这总该是汉族人的骄傲吧?然而历史的考证终归是无情的:唐朝——太宗李世民是鲜卑族人的后裔。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最阔气的封建帝国,均是由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建立的。即便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至少其统治者具备游牧血统的嫌疑。汉族王朝史上最耀眼的一笔,似乎被无情的抹杀掉了。
汉族人开创的封建帝国,总是那么深沉内敛、温和少言,性格中缺乏一种强悍与外放、旷达与高远。除西汉武帝时期外,秦、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两宋、明这些封建帝国的疆域基本上都是在长城沿线以内。他们只要占据中原,北边有了长城作屏障就算是一统天下。之后,开疆括土常被贬称为穷兵黩武。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还是缺乏强健的精神、勇猛的气魄。他们没有信心去征服戈壁的漫漫风沙、高原的皑皑积雪,王朝的步履也就无法冲破黄河长江的羁绊,帝国的征程也只能在抵达长城脚下时便折道南返。在他们看来,长城关外太冷,简直是不毛之地,那里的人茹毛饮血、如狼似虎,还是不要去招惹的好。于是让王朝的军队去漠北探险,将帝国疆域延伸到遥远的大陆深处,也就成了汉族正统史上鲜有之事。
千百年来,江南的和风细雨、中原的谷麦黍稻孕育出汉族温文尔雅、宽厚仁和的民族性格。寻求和平、恪守规范的民族道德观决定了他总是在约定俗成的区域内繁衍生息,不肯逾越雷池一步,这是君子风范上升到民族高度的深刻体现。安定的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人那安定的庭院思想:平民家有院墙,一座城有城墙,甚至一个国家有长城,这些都是庭院思想的行为表现。不难看出,汉族王朝举国上下都在寻求一种身体与心灵的安宁。这些“墙”在用于抵御外敌侵扰的同时也起着约束自己不去侵犯他人的作用。
而那些北方游牧民族呢?生活漂泊不定、风餐露宿、险象环生、饥寒难料,即使是统治者也不能够常常遇到人笑马嘶、肉香飘荡、丰盛祥和的生活场景。相反,他们还在饱受饥寒之苦。他们需要食物,需要摆脱颠沛流离、饥肠辘轳的生活。由于草原牛羊与猎物有限,他们必须不断的争夺领地,只有胜利才能继续生存,不去征服他人就要被他人征服,可只要被他人征服就意味着死亡或轮为奴隶。他们在放牧与狩猎的过程中把骑射技艺发挥到极至,这些娴熟的技艺渐渐形成了冷兵器时代高超的作战本领。劲弓疾镞、骏马弯刀不断用于抢掠与撕杀。所以对于古代游牧民族来说,征战与征服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勇猛尚武的性格特征由此形成。许多游牧民族的英雄——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勃尔只斤铁木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都是在这样生活背景与民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率领着自己的部落逐渐强大,南争北战,所向披靡,完成了中国北方军事征服史上一次又一次壮举。当北方初定,这些已经建立了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又变成了鹰视狼盱的野心家,他们的眼睛盯准了南方,等待机会占领那片肥沃的土地。
就在游牧民族准备铁蹄南下、刀指中原的时候,汉族王朝的大皇帝们正在干些什么呢?汉灵帝刘宏正在设计城市上下水循环系统,宋徽宗赵佶正在风花雪夜、吟诗作画,明神宗朱翊钧正在深宫里吞云涂雾,抽着鸦片烟。
终于有一天,这些“蛮夷”的铁蹄踏破了汉族王朝的夜梦。须臾间,朝廷上下慌作一团,慌乱的结果是屈服、割地或逃遁。在狼烟与战火中,中原慈母的微笑、江南春闺的娇嗔、川巴孩童的歌谣销声匿迹。汉族王朝失陷了,彪悍的游牧民族在中原大地粉墨登场。
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缺憾和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局限性,他们入主中原后,尽管也曾拥有过一派辉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封建时代由此而延长了数百年。虽然他们也曾励精图治,但越是励精图治越是把封建制度中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向顶峰,新的更先进的生产关系难以存活,从而让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落入万劫难复的深渊。
因此让我们来看一看元朝和清朝。
元朝的确是带着一身蛮气走进中原殿堂的。当时的蒙古人口只有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但这些蒙古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让自己的疆域横跨亚欧大陆。查一查《历史地图册》可以发现,元朝作为蒙古帝国的一支(蒙古帝国另外还包括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窝阔台汗国),领土差不多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疆域之大亘古未有,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古代军事征服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在中原只完整的存活了89年就退回了漠北。他们的军事力量固然强大,但强大的军事可以用来抵御外侵、开疆扩土,却不能凭之修明政治、兴国安民。游牧民族生存方式所决定的对统治方式的传统认知,让元朝统治者们忽视了一种比蒙古骑兵更强劲的力量,那就是:文明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在对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庞大民族实施统治时,盲目排斥对方的先进文化所带来的自我摧毁力。面对人口稠密的中原大地,面对博大精神的汉族文化,他们没有理智的选择尊重与融入,而是武断的采取了侮辱与抵制。这也许就是这个庞大帝国只能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原因。
在当时,元朝的皇帝不是没有想到要主动彻底融入汉族文化,以寻求长治久安。可当皇帝提出这层意思的时候,立即遭到了蒙古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只能做罢。就连汉族人崇尚的科举考试也推迟到了元仁宗年间,可见蒙古人不仅没有学习汉族文化的意识,连鼓励汉人发展儒学都没有及时做到。最可恶的是,元朝统治者把人分成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色目人杀汉人、南人无需偿命,而汉人、南人杀蒙古、色目人则会处以极刑,相同的法律对不同等级的人适用不一,如此公然极度歧视和压迫汉人,严重的伤害了汉族人的民族自尊,怎能取信于这片以汉民为主的天下。民心尽失,江山又怎能稳坐。于是很快的,在中原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战火中,元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与元朝有所不同的是,女真人建立的清朝却统一中国长达268年之久。尽管在这个王朝的后期衰落到成为历史进程的绊脚石,但大清帝国毕竟还是开创过康乾盛世,这段日落前的辉煌与一千年前唐王朝的贞观之治遥相辉映,成为中国封建史册中值得自豪的一笔。
清朝比元朝聪明的多。满族的统治者知道女真文化对汉族人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于是下定决心学习汉学。他们仅通过让汉人留长辫、穿旗服这种形式来维护自己作为统治者的基本尊严。满族人在对汉族的前期征服与彼此磨合中渐渐发现:军事争服终究是次要的,如果试图改变汉族的文化生态体系,事情就会真正变的麻烦起来。大部分清朝的皇帝都认识到:国家的兴衰,起决定性力量不是军事与政治,而是思想与文化。于是,清朝的历任皇帝都毫不犹豫的选择推崇汉学,并努力学习汉学。康熙帝就是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特别重视汉学的皇帝。他用了60年的时间,一边把自己从父辈手里继承来的江山重新打理一遍;另一边,他纵情于儒道理禅、经史子集,与当时的许多汉学大家进行着水平不低的学术讨论。他亲自主考录用品学兼优的汉族士子,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天盖地。满族统治者们对汉文化狂热痴迷的真诚流露,让那些想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开始妥协,对满人还有多少仇恨,连他们自己也渐渐的想不起来了。清朝以康熙发端后的一百多年间,满族武力的有效释放与对汉族文化的从容吞纳完美结合,形成了大器放达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的驱动,使满族不再凶蛮,汉族不再文弱。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在这一百多年间显得无比的自信、坚定、从容、安详。
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辉煌已经不必再提,然而许多少数民族的赫赫武功同样值得我们自豪。古代汉族人的“驱夷”观念,显然带有严重偏狭的思想局限性。
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开始衰落了。吏治腐败,武备弛废,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摇篮中被扼杀。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不适应社会与历史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西方英法美等国家却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他们趁虚而入,一场殖民扩张、瓜分我中华大地的狂潮从此开始。无奈之下,清政府割地赔款。前后一百多年里,清朝政府被迫割去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赔款数亿两白银。一个昔日强大的封建帝国变得破败不堪、软弱无力。从那时起,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同样遭受着来自欧美列强的深重苦难。国人终于清醒的认识到——瓜分我国的西方帝国主义才是真正的蛮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
此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全面的胜利。我们不仅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且我们的人民在战火与硝烟中重新塑造了刚毅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的个性不再分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而是我们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的性格。
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全国各族人民水乳交融、亲如兄弟,难分彼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共同建设着自己的美丽家园,一个和谐安宁、繁荣昌盛的国家正在前进。然而,正当我们各族兄弟热火朝天、亲密无间、团结一致为国家的富强浇注心血、挥汗如雨之时,一些亡我之心不死的西方蛮夷们却在倒行逆施,用一些卑鄙的挑唆手段分裂我们的民族。我们中间一些吃里扒外的蠢货立即趋之若鹜,一撮民族的败类扰乱着社会的秩序,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岂能容得外夷蛊惑人心,岂能容忍自己内部的这些乌合之众肆意捣乱。我们强大了,蛮夷们害怕我们强大,当他们对我们使用这些下三烂的分裂手段时,已将他们对我们的畏惧心理公诸于世。我们的国人要奋发努力,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乘风破浪、快速取得更大的发展。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抛出中国威胁论,我看是中国对他们威胁的不够。当然,我们不妄图去侵略谁、欺负谁,也从没有想着要称霸世界。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郑重宣告:我们对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蛮夷们决不姑息!一切试图让我中华民族分疆裂土的行为不会得逞!一切试图亡我中华的国家、组织和个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中都怀想
文/田丽
伫立———在元中都遗址———在遗址上修建的高高的台基上,长久地伫立……任长生天下,那长生不老的草原的风,不知疲倦地吹拂着悠长的思绪……
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那么,大元帝国的这部历史剧是否可以重新改编?假如,历史可以假设,那么此刻,我们脚下的这片曾经极度辉煌,而在短暂辉煌之后,长久沉默不语的土地,会不会发出令人惊讶的叹息?
夏天的风悄然无语,眼前只有绿得像大海一样深沉的草原,草原上点缀着一丛一丛的蓝色妖姬……
可以想见,一个在马背上生存的民族,注定是要逐水而居的;而长期以狩猎为生的他们,注定会在南下的征伐中,发现这样一片茫茫的草原,并对她产生深深的眷恋。这里不仅水草丰美,湖淖成串,而且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它夹在阴山与燕山的余脉之间,恰是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带。这片狭长的草原,扼守长城咽喉,坐拥入塞与出塞的关隘,必然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而当烽火与狼烟一旦停歇,王公贵族们又可以在这里跃马扬鞭。
中都的这段历史,就始于元朝第三代皇帝武宗海山。与其说他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不如说作为大元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确实具备了战略家的眼光。他选择在上都蓝旗和大都北京之间,兴建一座中都,形成鼎足之势。其形制和规模,完全仿造大都的式样。显然,他的初心,并不单纯是避暑、狩猎或者中途驻跸。这座都城,北依蒙古族兴起的大草原,南瞰以大都为中心的华夏腹地,撑起的是大元帝国的煊赫门面,彰显的是蒙古族统治者雄睨天下的凛然霸气!
假如,元武宗顺利完成了中都霸业,并且平稳延续了他的统治,那么,这片土地会不会成为北方另一个政治军事,甚至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假如以后的王朝更迭不是同室操戈,豆萁相煎,假如平仍的兵祸不曾降临这座神奇的宫殿,那么,这片土地,甚至整个国家的历史,会不会重写———起码,大元帝国的后半部历史,不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也许在这座都城周围,会形成一座城市———它有都有市,都是中都,市是横贯全境的张库大道———就着这条商贸大道,这片草原可以发展成物阜民丰的繁华之地!也许,它会变成华北地区又一大都市,也许,河北与京津一体化的步伐,可以提前到上个世纪……
即使放弃这些假设,蒙古族仍然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在覆灭了几个世纪之后,依然能够赢得世人崇敬的目光,除了他们开疆扩土,驰骋欧亚的赫赫战功令人敬仰,单是作为游牧民族那种狼一样骁勇善战的智慧,是否也给我们带来一点生存的启示呢?
这个民族深悉丛林法则,因此,狼这种生灵,才在现实世界成为他们的天敌的同时,在精神世界又是他们深深崇拜的图腾。我在想,一个铁血民族之魂,是否应该注入汉民族的血液?在驯良的天性中是否应该融入游牧民族狼一样警觉的野性?唐宗宋祖的风骚,是否应该加上一些弯弓射雕的雄心与霸气?
我们永远不会把别人的牧场,当成自家的花园,但我们必须筑好自己的篱墙,并且,当那些居心叵测的强盗觊觎我们的家园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勇气,向他们举起猎枪,甚至勇敢地冲上去,敲断他们的脊梁!
我们的民族团结课
文/肖子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民族团结课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去了解每一朵花。
民族团结课生动有趣,杨老师带我们认识了好客的藏族、热情的彝族、友好的阿昌族等民族。藏族,信仰藏传佛教,有特殊的藏历,有驱寒保暖、可口美味的酥油茶、青稞酒,有大块切制的耗牛肉;彝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能歌善舞、热情似火,每年6月都举办火把节,斗牛、对歌、狂欢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友好大方、服饰特殊,以“户撒刀”着称于世。我们在课上认识到了每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特有的风俗习惯。
我来自彩云之南,感到骄傲和自豪。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8个民族是云南所特有的。因此,我更要好好学习民族团结课,了解更多的知识。
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请埋头寻找
文/云雾之剑
童年时在旷野里挖甘草,掘到一处鼠洞,起获了一大笔战利品,令人感叹的是,田鼠的日子比起当时的人们,简直富得流油:在深入地下的迷宫里,我们几个孩子找到几十斤麦粒、半袋滚圆的黑豆,这些分门别类的小杂粮,存放在数间不同的储藏室,其中一间甚至整齐地摆列着十几穗完好无损的玉米。那个皮毛泛着油光的硕鼠带着家族放逐天涯的下午,我们兴高采烈地满载而归。这次意外的收获加深了我对鼠辈的憎恨,许多年后,我仍然能够记起那些闪着贼光的小眼睛,它们由于长期的无忧无虑,逃亡时有些笨拙,其中一只甚至被一块土坷垃绊倒了,打着滚儿翻身时腾起一大团尘雾。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只知道吃的一类人叫做鼠辈,这源于他们的卑微,源于他们的目光短浅。事实上,人们聚在一起探讨“吃”要比探讨另一些话题更接近真理,比如拉帮结派、比如锻炼身体、比如烫成卷发、比如皮鞋的质地、比如另一个国家的政变、比如宠物的性格、比如化妆品的功用,等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内心是相对单纯的,决不会有上述那些乌七八糟的想法,相比于一门心思的觅食者,所有的现代生活都显得琐碎无聊,一团乱麻。没有饿意的人更应该梳理自己的大脑,因为一旦解决了吃的问题,人就会杂念丛生,就会思虑纷乱,心灵就会长满五颜六色的毒蘑菇。
陷入饥饿并不可怕,真正丢人现眼的是吃饱以后的胡思乱想,当从困境中走出时,人们并没有因为饱足而境界有所提高,反而变得更加不可捉摸,变得脆弱而无能,变得卑俗无知,变得找不到幸福,变得焦虑无助。
人类是一种矛盾的生物,需要不断巩固妄想才能安心;需要在伤口愈合后再故意割开检查一下才能入眠;需要周边的人反复宣誓效忠;需要粮仓堆满流溢并发出霉味;需要在夜里挖出钱罐数清再深埋;需要把身边可能的危险(包括异己)排除才踏实。这些都是吃饱之后才干的事。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深陷于“吃”的焦虑中的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为吃而纠缠不休,在创造了伟大的“食”文化的同时,也经历过“易子而咬其骨”的饥荒,从见面就问“吃了吗”,到今天全民关注食品安全,再到眼下物价飞涨——“吃不起”,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憎恨老鼠的情结始终如一,这说明了什么?
当一部分能够饱足的人掺杂着另一些饥饿的人群中时,这样的一道街衢,必然涌动不安与危机,因为人类原本并不是追求高尚的族类,在他们还没有仰望的资本时,就只能埋头寻找。
家园
文/刘朝鹏
在祖国西南的边境线上有一个小县城——盈江。那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们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它是我美丽的家乡。
一条碧波荡漾的江水从坝子中间穿流而下,夹岸翠竹林立、鹭飞莺啼。肥沃的田地棋盘似地交错纵横在坝子上,远远望去,宽广而又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在这里生活着三十多万家乡人民,其中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汉族等七种民族。各族人民在这里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一派民族团结的景象。因民族杂居,所以这里的节日比较多,有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汉族的“春节”等。不管哪一个民族的节日到来,各族人民都一起庆贺,所以热闹极了。听,那一阵阵古老雄浑的铓锣声,从山间林地传出,震碎了千年的密雾,诉说着今天生活的幸福;看,凤尾竹下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跳着曼妙的舞蹈,表达着她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满足。
每天,我迎接着朝阳,站在江边闻着菠萝蜜散发出的阵阵浓香,看着成串的香蕉,我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触,能生活在这里,真是我们的荣幸呀!
最炫民族风
文/雷丽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走遍我的家乡——云南,这里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口头文学之魅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布朗族的口头文学,傈僳族的迪庆香格里拉文化;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布朗族的口头文学。布朗族口头文学中有着动人的传说,奇幻的神话,朴实的诗歌和耐人寻味的谚语……
红河地区的布朗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神人顾米亚找到了一只犀牛造天地。他剥下犀牛的皮做天,剐下犀牛的肉做大地,挖出犀牛的眼睛做星星,而犀牛的血液变成了江河,犀牛身上那数不清的毛变幻成了各种各样的花草,犀牛的髓便成了各种昆虫鸟儿……虽然这类神话很是荒诞,但对那个时期的古人来说,已经很是了不起了,他们开始意识到了这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从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思想来构造这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正因为这样,布朗族的口头文学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艺园中的一支瑰丽的鲜花。
仙境之乡
“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一首《蝴蝶泉边》将我们带到了那个爱情伊甸园——蝴蝶泉。
清晨,白雾弥漫着绕着苍山尖,柔白丝带般飘至蝴蝶泉。绿树青葱深处,泉水从沙石中喷涌而出,“哗——啦——啦”,配合着那泉边的草尖露水落入泉中“叮咚,叮咚”的响声,仿佛在奏响交响乐一般。整个泉水像是得到神灵的护佑,清澈透亮。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掩映其中,简直就是天上人间。偶尔飘过的几只彩影:紫的,粉的,蓝的……绚丽极了,我想,是那顽皮的蝴蝶在捉迷藏吧。越往深处走,一片片飞舞着的蝴蝶扑面而来,好像无数朵花儿在你身边飘舞着,此时有到人间仙境的感觉。雾气渐渐消散了,金色的曙光为蝴蝶泉揭开神秘的面纱。一群群白族姑娘,头戴风花雪月帽,身着红白相配衣,腰挂绣花飘带,嘻哈而过,那不是传说中的五朵金花吗。
傣舞风情
云南的歌舞多姿多彩,傣族的孔雀舞别有一番风情。
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圣鸟”——孔雀,象征了吉祥与幸福。孔雀舞便是傣族人民喜爱的舞蹈。
夕阳下,竹楼边,温婉的音乐响起,翠白的裙子随风舞动。傣族女子那柔嫩的腰肢,灵活的手指,轻盈的双脚,一眼看上去,仿佛是不小心坠入人间的孔雀仙子,妙曼之至。那炯炯有神的妙眼似在眉目传情哪!红润小巧的嘴似在讲述悠远的故事!
撷几朵家乡民族的奇葩,与你分享,更多地感受家乡独有的民族风。
澜沧葫芦节见闻
文/闲云野鹤
每年的澜沧葫芦节,都在县里的葫芦广场举行。葫芦节,拉祜语“阿朋阿龙尼”,是拉祜族隆重传统的节日,等同于我们的春节。“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节日期间,除了观赏大型民间歌舞表演和跳三脚歌、打陀螺、打秋千、爬杆和撵山等活动之外,最令人毕生难忘的,是当晚的民族歌舞篝火大联欢。
虽然是全国惟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但境内还居住着哈尼,布朗、傣,佤等20多个少数民族,所以,此时不但是拉祜族的节日,也是县里各族人民的节日,当晚8时许,在葫芦广场内,各民族用自己的方式,围着若干个圆圈,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场面壮观,万人空巷。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内外两圈人,人数多达二、三 百人,他们手拉着手,围着篝火,转啊转、跳啊跳,吹着芦笙、打着鼓。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喜悦、写满了幸福。由于有几种服饰混搭在一起,通过打听,得知他们主要属于拉祜、布朗和佤族。
另一个场景,是清一色的傣族同胞,他们歌声妙曼,袅袅婷婷,比起其他队伍的鼓乐暄天,擂鼓阵阵,彰显出了她们的优雅和从容。傣族人民聪明、勇敢、勤劳。历史上的傣族和大理白族,都曾经在云南这块热土上,“各领风骚数百年”。
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着称。他们有一句妇孺皆知的俚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 服饰上,他们最为统一,只见妇女们银光闪闪,上衣前后及肩上都布满了银泡泡和银片,银链、银铃,银耳环和银手镯应有尽有,银手饰越多,也就表示她们越能干,越富有。相比之下,男人们的服饰则要简单很多——黑色的圆领对襟上衣、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色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此刻,他们的队伍跟其他民族不一样,别人是围着火盆转,而他们既像排兵布阵,又像是在舞龙,只见:后者左手搭在前者的肩上,右手握着大刀,嘴上哼哼哈哈。他们神情严肃,步伐协调,频侓一致,并在跺地的时侯,象是特意地发出较大的声响,我在想,他们是不是为了震摄敌酋,又或为了达到驱除豺狼虎豹的目的,而表达的一种方式呢?这一幕,正好体现出他们强悍的民族本色。
接下来,我们同伴三人,走到一个全是哈尼族姑娘的大圈圈旁边,在姑娘前面的一米开外,有一个年青的摄影记者,整一个人侧躺在地上,他那文艺的头颅,几乎紧贴着地面。而手上的相机,正在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每一次抓拍,似乎就在姑娘们扬起裙子的一刹那,给人的感觉,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偷拍”。音乐忽然停了下来,我们以为曲终人散,刚想转身,没料到,好戏还在后头,这时,热情奔放的姑娘们,像潮水一样哗啦啦地围了上来。只见她们人人手里端着一杯美酒,神态可鞠,“笑里藏刀”。看来,她们早就猜到我们是外乡人了。这时侯想跑,哼,门都没有!接下来的后果,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姑娘们每唱完一段祝酒歌,我们就得喝完一杯。十杯八杯下来,渐觉不敌。看来,什么孙子兵法,毛主席战术根本不管用,完了完了,英雄落难、“天下围攻”!遥想当年诸葛孔明,对孟获那可是七擒七纵,心里话,我顿时就对这哥儿们肃然起敬。然而此刻,脑子里无奈地挤出俩字——“突围”!尽管咱哥仨冒着枪林弹雨左冲右突浴血奋战,终究还是寡不敌众直至溃不成军。她们除了使出人海战术外,还用上了“粘”、“撞”和“抱”字诀,粘不住就拿臀部把人撞回去,再不行干脆来一个熊抱,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刹那间,她们好像变成了大灰狼,我们倒无辜地成了小绵羊,视觉上的巨大反差,让在场的所有人,乐得前仰后翻,假牙满天飞。
云南的哈尼、纳西等不少的民族,采用父子联名制,汉人随父姓,而他们只是跟着父辈最后面的字,象接龙一样,一代代往下接。相传哈尼族和傣族是同一个老祖宗,老祖生了两子,大儿喜欢住平坝,小儿喜欢打猎,住在山上,所以,分家后大儿子就是傣族人,小儿子就是现在的哈尼族人,他们都有分别住平坝和山岭的习俗。惊讶她们好客的同时,通过交往,我还认识了阿紫、阿朵两个哈尼姑娘,说也奇怪,我们就像相识多年的故友,无话不谈。在聊到民族风情的时侯,我问,你们哈尼族姑娘的服装都是这种裙子吗?“是的,哈尼族有好多分支,大同小异,不一而别”,“但是”,她话风一转:“我们往往穿裙而不穿内裤”。我一愣,毕竟我还出过几天门,说:“让我看看”,并装着要伸手的样子,她摆了一个梦露式的造型,旋即说:“你却定?”我语塞……,看着我一脸的囧相,她们乐作了一团。姑娘们的热情奔放,让人始料不及。
乐曲声再次响起,阿紫,阿朵一左一右地拉着我的手,跳起了竹筒舞,陆陆续续地,一些游客、以及正在维持秩序的武警小战士也被“强行”拉了进来,一眨眼的功夫,我们的队伍便由原来的一个排,迅速壮大成了一个连。跳着跳着,我想到白天在这里看见的一幕一幕;满街的摩托不用上锁,男男女女穿金戴银不怕被抢……此刻,我发现每个人的脸都是那么清纯,而每个人都有一双干净的眼睛,我隐隐约约听到“咔嚓”一声,而眼前的这一幅映画,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哈尼姑娘们燕瘦环肥,瘦的阿娜,胖的圆润。她们怡然自得、顾盼生姿,让我明白了什么叫风情万种!
这一刻,我呆住了,这不是人间最美的画卷么?熊熊的篝火,模糊了我的双眼,对对对!还有朦胧美,这就是我扑捉到的最富美感的画面,没有之一!
这里,四季如春;这里,各民族和睦相处;这里,远离尘嚣,引用灰太狼的那一句: “我还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