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鸡蛋散文

2023/01/04经典文章

鸡蛋散文(精选20篇)

高手

文/龚继岳

正好歇歇吧。

一年到头我漂在外面跑销售,居家的时候不多。妻子要上班,还照顾上学的儿子。儿子总算上高中住校了,她却下岗了。出差回来,见她失落的样子,既是安慰她,也开玩笑说,大钱咱挣不了,凭我这销售高手,养活你娘俩还没问题。

我有胳膊有腿,谁用你养活?妻子说着拿出一份签好的接收报刊亭的协议。

宿舍楼临着大街,街对面是证券交易部,交易部后面紧挨着学校。距交易部不远就是报刊零售亭。可学校迁走后,只剩股民们光顾,因为网络的普及,报刊亭的生意就冷清不堪了。转让广告早已贴出了些许时日,根本无人问津。想不到妻子接手了。

半年后的中午,出差回来,我径直走进报刊亭。除了几份涉及证券的报纸,里面全是茶鸡蛋、面包和瓶装水,我注意到。适值饭点,股民们吃着茶鸡蛋或面包,腋下夹着一瓶水,盯着报纸缓缓返回交易部。

你来的正好,帮我收拾收拾。妻子说完,也走向交易部。

我知道她可能内急,就整理好卖空后的箱子之类,等她回来。

股民这么多,今儿全线走红吧?回家后,我问妻子。心里话是“走红不走红的,你也不理解”。

那是。茶鸡蛋,面包,一样不剩。妻子答所非问,还很得意。

当然。你也走红啊,全卖光了。其实,交易部附近卖食品的很多,竞争是明摆着的。可妻子不着急,也不贪,每样食品比别人少卖一毛钱,尽管一天连一百元也赚不到,但一如今天

能全部卖出,看的出,她很知足。我只好顺水推舟。

照看一下。又过了两个月,也是中午,出发回来我再次来到报刊亭。我做好了她向我埋怨生意不好的准备,因为茶鸡蛋什么的卖了一半不到。谁知她竟没事人一样,指使我照看着,自己则向交易部走去。我明白,她这是又去方便了。

我不回来,你平常咋办?等妻子轻松回来,我问。

锁门啊。妻子虽然回答的很随意,我却感慨做小生意也一样不容易。

就这样,转眼三年过去了。期间,每年我也就去过三五次,妻子的生意大都如此。几次话到嘴边,打算让妻子转让。最后,还是算了。赚多赚少的,毕竟有个事做,随她吧。欣慰的是儿子考上了一所知名高校。临走前,我送给儿子一张卡,是他大学三年的全部费用。

“妈已经给过了。”儿子说,“连高铁的票都买好了。”

***给的?我愕然。还坐高铁?妻子平常进货连打的都舍不得。

见我惊诧不已,儿子递给我一摞交易明晰单。

这——妻子有记账的习惯。一张张单子上,清楚记录着三年来每一笔股市往来,最后的盈余额竟是我销售业绩的几倍还不止。逢周末或节假日,儿子一写完作业,妻子就缠着儿子给她解释

什么开高、利空等之类的术语。如果我在家,听着儿子那蹩脚但还算正确的解释,尽量忍住不笑。人们想发财都发疯了,连卖茶鸡蛋都不甘寂寞。不成想,我这营销高手还不如妻子这个卖茶鸡蛋的……记起来了,我每次过去,她都要去交易部,还以为她去方便呢?原来是——

你怎么知道涨跌?我试着问妻子。

茶鸡蛋只要买不动,行市一准跌。

怎么呢?

那些人到大厅一看,有的转一圈就走,有的凑在门口打扑克,嚷着等待反弹,就是跌了呗。买茶鸡蛋的自然就少。要是涨势来了,人肯定就多,俺也就跟着沾光。

你也跟着买进?不。

那是?

人家都出手的时候,俺就买。等他们都买时,俺就抛。这样说吧,茶鸡蛋卖不动的时候,俺就去买;茶鸡蛋卖光了,俺就赶紧抛。

我这营销高手更愕然了——

小瓶口吞下大鸡蛋

文/严嘉炜

“小瓶口吞下大鸡蛋!”当卢老师布置这一项家庭实验作业时,同学们的脸上满是疑惑。我心想,这怎么可能?莫非那鸡蛋是孙悟空变的,或许会出现蟒蛇吞下大猎物的奇观!带着疑问和不解,回到家后一放下书包,我就和妈妈一起来做这个实验,我要亲自来验证到底是真是假。

我和妈妈按老师说的方法来实验。先煮了一个鸡蛋,再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壳剥掉,露出蛋白,然后又找来一个小空瓶,我试了试,瓶口比鸡蛋小一些,鸡蛋绝对不可能轻易掉下去。准备就绪,我倒要看看这“孙悟空”是怎么钻进瓶子里的。

实验开始了,我先在小瓶子里倒了半瓶开水,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鸡蛋放到瓶口上。我和妈妈的眼睛瞪得老大老大,看看这见证奇迹的时刻会不会到来,鸡蛋真能被比自己小的瓶口给吸进去吗?鸡蛋会不会被水蒸气顶起来呢!等了好一会儿,水都快凉了,鸡蛋只往瓶口里面挤进去一点点,卡在了瓶口。看来这种方法不行,第一次实验失败了。我们又按照卢老师说的第二种方法来实验。我找来一张餐巾纸,用打火机点燃一角,迅速把餐巾纸塞进瓶子里,随着瓶子里的餐巾纸快要变成灰烬时,我把鸡蛋放在瓶口上。这时,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真的出现了,我和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白白嫩嫩的鸡蛋开始一点一点被瓶子往下吸,大约半分钟后,只听“啵”的一声,鸡蛋果然掉进了瓶子里!试验成功啦!我缠着妈妈问实验的原理,通过妈妈的耐心解释,我终于明白了“孙悟空”的魔力所在:当餐巾纸在瓶子里燃烧时,瓶子里的空气被加热了,一部分空气就从瓶子里排出,把鸡蛋放到瓶口后,随着瓶子里的空气慢慢冷却,体积收缩、压力减小,这时瓶子里面的空气压力就小于瓶子外面的空气压力,在内外空气压力差的作用下,鸡蛋就被慢慢吸进瓶子里了。

怎么样,神奇吧,你也来动手试试!

小茴香炖鸡蛋

文/王玉红

不知你是否吃过小茴香炖鸡蛋?我是在40岁刚过时,才真正品出了小茴香炖鸡蛋的滋味。

小茴香炖鸡蛋,是母亲端给我的,她今年78岁。她轻轻地把碗放在我的案头,说:“来你家这几天,常听到你叹气,那是肝气郁结,我就去买了点儿小茴香,炖了鸡蛋。吃了开气,吃吧。”

那几天,我是有点儿不开心,怕影响到母亲的心情,一直装作若无其事。没想到自己竭力隐藏的情绪,还是被母亲看了出来。

深吸一口气,屋子里溢满了小茴香的药香和鸡蛋的香味。我挖了一勺,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小茴香的味道,有一丝甜,有一些怪,不那么好吃。母亲边看我吃边说:“人这一辈子,凡事量力而行,咋高兴咋活。你现在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会有很多烦恼,要学会排解。闷出病了只能自己受罪,要心疼自己。”

第一次吃小茴香炖鸡蛋,是在七八岁时。看到母亲吃小茴香炖鸡蛋,我馋得直舔嘴唇。母亲就挖了一勺喂进我嘴里,我只嚼了一下,立马就吐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吃这么难吃的东西。

那时母亲有40多岁的样子,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她,很美,站在那里浑身是劲。大大小小十几口人要吃饭,十几亩地要种,我没见她哭过,没见她叹过气,但我见过她吃小茴香炖鸡蛋的样子:背靠门框,一个人默默地吃。吃着小茴香炖鸡蛋,我忽然明白了那时候的母亲,想必也有无法言说的苦吧。

我不再囫囵吞枣,而是把每一粒小茴香都嚼碎,细品它的滋味。慢慢地,觉得它其实挺好吃的。早晚各一次,吃了两天后,母亲说,今天一天没听到你叹气。我禁不住笑了,母亲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母亲回家了,我的情绪也恢复了平静,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只是从此,每当郁闷的时候,我就学着母亲的样子,抓一把小茴香,擀碎,打两个鸡蛋,掺点儿温水,放点儿葱花,滴几滴香油,搅匀,隔水炖熟。

热乎乎的碗,捧在手里,吃一口小茴香炖鸡蛋,细嚼慢咽,想着母亲的话,仿佛生活中所有的苦都像这小茴香一样被我嚼碎,化作了药的芳醇……

学煮茶叶蛋

文/殷霁廷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老师要教我们煮茶叶蛋,全班都沉浸在欢笑之中。

第二节课到了,我们开始煮茶叶蛋了!我们先把鸡蛋洗干净,电饭锅放满水,接着把鸡蛋放入水中煮一会儿,然后捞出鸡蛋,将鸡蛋的壳敲碎,这样才能让鸡蛋更入味。再将原来的一锅水倒掉,放入一锅清水,最后我们把需要的材料:食盐、味精、茶叶、酱油、八角、茴香……放入锅中,等它煮熟就可以吃了。

大约二十分钟过去了,我们已经能闻到那淡淡的茶叶蛋的香味儿,又过了几分钟,茶叶蛋终于能出锅了,大家都口水直流,好像一群饿了十几年的狼,正准备吞掉自己的“猎物”呢。大家拿上自己的碗和筷子,剥开鸡蛋,迫不及待地咬了下去,香香浓浓的,真好吃呀!

学煮茶叶蛋真好玩!

今天我掌厨

文/崔一心

“丁零零,丁零零!”我揉了揉眼睛,一看,原来是闹钟响了。我一个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围上围裙。今天本小姐来做早餐。

我走进厨房,从一个篮子里拿出三个鸡蛋,我把鸡蛋轻轻地向碗边一敲,只听“咔嚓”一声,鸡蛋应声裂开了一条缝,我用力一掰,蛋清和蛋黄就乖乖地跑到了碗里,我又拿出几只妈妈帮我烧好的虾仁,放入碗中撒些盐,放些味精,再搅拌一下。一切准备完毕,倒一些油到锅中,打开煤气灶,“呼”的一声,火苗蹿出好高,吓得我往后退了好几步。我把锅放上去,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咝咝”的声音后,我把碗里已经搅拌好的东西(蛋、虾、盐)倒进锅中。我左手拿住锅的柄,右手握住铲的柄,一边把锅均匀地转动着,一边用铲把这个蛋饼压着,我看了看,金黄金黄的,可以给蛋饼“翻身”了。我用铲小心翼翼地把它给翻了一个身,我一看表,时间差不多了,便把煤气灶给关了,取出蛋饼。于是,我又拿出刀,洗了一下,在雪白的刀尖下,“嚓,嚓”几声,蛋饼被分成了五块,我又下楼买了五杯豆浆和五个茶叶蛋,看着这美味的早餐,我开心地笑了,看来,本小姐今天做菜很顺利哦。

感恩早餐

文/左漪璐

星期六的早晨,我习惯地打开台灯。拿起身边的闹钟一看,时针刚刚指到6点钟。我想,时间还早,今天又是周末,让我再多睡一会儿吧。

这时,我突然发现身边熟睡的妈妈。我知道,往常再过半个小时,妈妈就会准时起来为我做早餐了。我心想,以前每天都是妈妈给我做早餐。今天,我就给妈妈做一回感恩早餐,让妈妈尝尝我的手艺。

说干就干,我立刻蹑手蹑脚地溜到了厨房。可是到了厨房我却傻眼了,因为那里的食材实在是太多了。有西红柿、茄子、豆角、大白菜、黄瓜、胡萝卜、鸡蛋、火腿肠等等。

该给妈妈做什么早餐好呢?汉堡包、胡辣汤、豆腐脑、油条豆浆、面包等等,我的脑子飞快地把自己曾经吃过的早餐全部都过了一遍。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眼看妈妈就要睡醒了,我的感恩早餐还没有着落。这时,我突然想起冰箱里的鸡蛋,灵机一动,我就给妈妈做一个最简单的炒鸡蛋吧。

于是,我立即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手把其中一个鸡蛋在碗边磕了一下,双手沿着裂缝轻轻掰开,只见鸡蛋就从蛋壳缝里流了出来。

我把两个鸡蛋都敲到碗里,又撒了一点盐,倒了一点清水和料酒。因为每次妈妈做炒鸡蛋都会倒上一点清水和料酒,炒出来的鸡蛋格外清香。

我拿起一双筷子,沿着碗边把鸡蛋朝着一个方向均匀地搅拌,大概过了二三分钟,鸡蛋就变得均匀了。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煤气炉,把炒菜锅放好,用炒菜铲倒了一点油,仔细沿着锅底慢慢地搅拌了一下。

这时候,油烟开始冒了起来,原来是油热了。我手忙脚乱地把碗里的鸡蛋倒进油锅,只听见“哧哧哧”的声音,原本平平常常的鸡蛋进了油锅,就好像一朵黄色的花朵,膨胀开了。

我赶紧用炒菜铲一边把鸡蛋搅匀,一边关掉煤气灶。如果火太大,就会把鸡蛋炒糊了,那样炒鸡蛋就算失败了。我又拿出两个馒头,装进塑料饭盒,放进身边的微波炉,把时间转到了一分钟。

就在我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突然发现厨房的门被打开了。原来是炒鸡蛋的香味把熟睡中的妈妈惊醒了。看到我在厨房做的一切,妈妈一把抱住了我,激动得连声说“谢谢宝贝,你做的这顿早餐真丰富啊!”

我连忙请妈妈品尝我做的馍夹炒鸡蛋,兴奋地告诉妈妈,我也会做早餐了。今后一定做更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让妈妈为我自豪才对。

地菜飘香

文/喻咏槐

一场春雨过后,地菜会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河岸边、田埂上、山坡下……随处可见。小巧的叶子绿油油的,一片片紧贴着地面,好像生怕离开土地似的,这个特点也许是它得名的由来。

地菜长高了,叶子依然是细细的,水灵灵的;枝节上会开出许多小花,花色素淡、嫩白,米粒一样大小。这时的地菜,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可爱。

地菜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清炒,可以熬米粥,也可以煮汤;还可以和艾蒿一起剁碎,和着米粉做艾蒿粑粑,当然也可以包饺子、做包子和花卷。

故乡的地菜,总是与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连在一起。

传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寿诞,那天要举办盛大的蟠桃会,邀请各路神仙来赴宴。酒喝得高兴,王母娘娘大发善心,请求观音菩萨普降圣水,要让天下苍生少受疾病的磨难。于是,观音晃动杨柳枝,将净瓶里的圣水化作细雨洒向人间。因此,大地上便长出很多很多的地菜来……

谚语说:“阳春三月三,地菜煮蛋赛灵丹!”地菜的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清肝明目等疗效。三月三吃地菜煮蛋,自古以来成为乡村的习俗。在那个特别的日子里,乡亲们希望吃了地菜煮鸡蛋,百病不生!

记得每年的三月三,母亲总会很早到野外去剜地菜。她将那些鲜嫩的地菜连根带叶剜出来,然后清洗干净。母亲剜回来的地菜,绿的枝叶,白的小花,细长白嫩的根须,每一棵都清清爽爽,完好无损。

母亲煮地菜蛋时用的是一只铁炉锅,那些地菜是整棵整棵放进炉锅里的;鸡蛋先煮好,剥了壳,还有一些黄豆,几颗红枣,都放进铁炉锅里去。水烧开后,再用文火慢慢地煮……等到满屋飘香,母亲揭开炉锅盖,用大瓷碗一碗一碗盛出来。

地菜是淡青色的,汤也是淡青色的,剥壳的鸡蛋也变成了淡青色。只有黄豆和红枣的颜色没有变,正好是一种点缀,使地菜煮鸡蛋的颜色如春天的色彩一样丰富。再放上一调羹红糖,一碗地菜煮鸡蛋便很完美了。至今还记得那种特别的滋味,醇香、清淡,略带甜味。

也不知道是否因为听了传说的缘故,吃着地菜蛋、喝着地菜汤的时候,会身上发热,额上冒汗,浑身有一种很舒爽的感觉。会感到春天这样美好,日子这样温馨,青春和生命如此值得珍惜。

又是一年三月三,多想再吃上母亲亲手做的地菜煮鸡蛋。

洋鸡蛋,土鸡蛋

文/柴太山

早上买菜时,我把其他菜都买好了,走进离家不远的巷口,看见一位八旬阿婆在那儿卖鸡蛋。“哦,还要买蛋,差点忘了!”想起出门时妻子的叮嘱,我向阿婆走去。只见她脚下放着一只长条尖底的竹篮,篮底垫着一层稻草,色泽金黄,柔软。散发着新鲜稻草的诱人香味。里面卧着好几十个鸡蛋,有的呈黄白色,有的雪白雪白,个儿看上去都挺大。那也许不是土鸡蛋,至少不全是,买过几回假鸡蛋,我不大敢肯定。

再看阿婆,一身旧的黑衣裤,头顶一方白头巾,枯瘦多皱和长满老年斑的脸溢着怯怯的笑,几缕白发从头巾下方溜出来,搭在耳边像蛛丝一样随风颤抖。我生了恻隐之心,停下脚步问:“您老的鸡蛋哪么卖呀?”

阿婆望了望紧挨她卖莴笋的小贩,那是位年近花甲而头发稀疏的农妇。一脸犹疑着说:“本来一个卖一块五,他们都说价高了。我就卖一块三算哒。”我蹲下认真看,蛋壳确实像土鸡蛋,有的鸡蛋个儿也不是很大。但土鸡蛋哪有这么便宜的?转头一想,算了,别计较了。我伸出五十元钱递给老人,“买三十个吧。”

阿婆忙不迭地收下钱,埋头把蛋捡到一只塑料袋中,一副急欲出手的样子。我趁机对卖莴笋的农妇以目示意:“她卖的是土鸡蛋吗?”那农妇竟连连摇头,要我别买。

这时,我突然想起有人说过菜场有一个老婆婆,专门干着把洋鸡蛋充当土鸡蛋卖的营生。也是提着垫草的竹篮,并且一卖就是几十个,有时掺几个土鸡蛋里面,有时干脆全是小个的洋鸡蛋。土鸡蛋的价一般是一块五一个,而洋鸡蛋价每个不到七毛。她赚的就是这个差价。我莫非中大彩似的,今天恰好偶遇了那个传说中的坑人阿婆?

我真想一个都不买了!但一看老人青筋凸起的手,又不忍心将捡进袋里的鸡蛋全部退回,便对阿婆说:“我只买十个了。”

“你哪么又只买十个了呢?”阿婆当然没有看见刚刚在她身边上演的一幕“哑剧”,但嘀咕一番后,还是将多余的蛋迅速又捡回竹篮中去,然后给我找钱。她的钱都扎在袜管里,捋起裤脚拿钱时,只见她小腿是那么瘦,惨白惨白的,看不到一丁点儿血色,就像一层白森森的皮裹在腿骨上一样。可是,因为反感老人“弄虚作假”,我心底竟然没有太多的怜悯,反倒鄙夷地愤愤说:“你这老人家,怎么……?”我还想指责她几句,旁边的人说:“你也别说了,反正说了她耳朵也听不见。”

我狠狠地说:“好,就看着上当,只当送你几块钱!你这老婆婆!”

傍晚,我要妻子把那“洋鸡蛋”煎着吃算了,免得看了闹心。妻把“洋鸡蛋”磕破一看,吃惊地说:“这不是洋鸡蛋!是土鸡蛋!你看这蛋黄,又圆又大!我再打几只看看。”一共打了六枚,居然全部是真正的“土鸡蛋”!妻在食堂工作,整天和蛋们打交道,冒牌的土鸡蛋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

妻的评定,没能让我的心情变得轻松,反而充满了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舌尖上的春天

文/李红霞

春江水暖。寻条山溪,用笊篱将那河鱼捞进箩筐。借着清洌的溪水,仔细将小鱼挨个儿收拾干净;拎回厨房,拌上生抽、盐,腌制入味。取少量面粉,加水,搅入打匀的鸡蛋,洒上细碎的葱花,搅拌至刚可拉丝,这炸鱼的面糊便准备妥当了。将河鱼裹了面糊,慢慢放入滚热的油锅,但见油花绽放,小鱼由白变黄,浓郁的香味弥散四周。迫不及待地掐起一条,送入口中,外酥里嫩,鲜美无比。

暖暖的春日午后,已略显燥热,想起了清爽的菠菜粉丝。拔几株菠菜,择掉毛根,洗净切断;拿一根胡萝卜、几个土豆,削皮切丝;均放在开水中焯一下,装盆。将发好的粉丝敷上,配以蒜末、葱花、陈醋等调料拌匀;最后炸一勺花椒油,猛地泼入盆中,盖盖儿。片刻,揭开,扑鼻的香味直冲上来。绿黄白相间的鲜亮色彩,煞是好看。不禁挑起一口品尝,脆生生、酸溜溜,大呼过瘾。

春韭青青。春韭炒鸡蛋是首选美味。韭菜择好洗净,切碎放入碗中;敲几个鸡蛋,加入盐和味精,搅拌成糊。待油锅已热,将糊儿均匀地摊在锅底;伴着嗞嗞的声响,那糊儿便慢慢厚实起来,即可出锅。嫩黄缀绿,色鲜;韭郁蛋香,味美。

炸“香椿鱼儿”喽!把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洗净、码齐、腌制,备好鸡蛋面糊;烧开油,将裹了面糊的香椿放入锅中,“嗞啦”一声,香椿面糊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一出锅,便可在灶边大快朵颐了,酥脆香嫩,真是享受。

偷懒的代价

文/王子成

当我遮遮掩掩地把炒好的菜端上桌时,妈妈刚放到嘴里的药片掉了出来。“你这是……”

“妈妈,对不起,我……”我实在是说不出口。

“让我猜猜看。”妈妈说着,象侦探那样,把脸凑向那盘颜色奇怪的菜,仔细观察着。

“这上面遍布着无数的黑点,还有一股略糊的味道,容我想想……”

我屏住呼吸,好久都没有这么紧张了。

“哦,我知道了!你炒菜前没有刷锅对不对?中午我做了炸酱面,你直接在有酱的锅里炒的菜,我没说错吧?你这个小坏蛋,又偷懒了!”妈妈使劲刮了一下我的鼻尖,由于破案成功,她的病好像好了一大半。

可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第一次给全家做菜,竟然是这样……今天妈妈感冒了,有些发烧。我主动提出由我来做晚饭。我来到厨房,把炒锅中的炸酱盛到碗里。我最讨厌刷锅了,不仅要用钢丝球蹭,还会弄得满手油,我决定直接在里面炒菜。

倒油,点火,放入四个打散的鸡蛋,刚要用锅铲翻炒时,炒锅冒起了烟,锅里迅速生成一片片黑色的东西,嫩黄色的鸡蛋转眼之间成了棕黑色,我真想把它们扔掉,刷锅重做,可又一想,这鸡蛋是农家蛋,比普通的鸡蛋贵两倍呢!不舍得。

我硬着头皮把切好的西红柿扔了进去,慌乱地炒了几下,赶紧闭火,厨房里早已烟雾缭绕,狼狈的我只好把窗户开到最大。

一道以颜色漂亮见长的菜,被我做成这样,我真是无法交代,但菜会凉的,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酱焖西红柿炒鸡蛋,也不错!”妈妈刚尝一口,就大叫起来,“儿子,你没放盐哪!”

我急忙抱来盐罐,撒上一勺,胡乱搅拌一番。

我可怜的妈妈,在她生病的时候,捧着一碗米饭,就着我偷懒做的那盘黑乎乎的菜,吃得还挺津津有味。

一想到妈妈的样子,我心里就很疼,这是我偷懒的代价,今后,我再也不会偷懒了,要做一个勤快的好孩子。

鸡年说鸡

文/桂孝树

在国人的眼里,鸡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从古到今有关鸡的话题非常多。特别是即将到来的鸡年里,因“鸡”与“吉”谐音,人们见面总喜欢说“鸡年吉祥”、“鸡年好运”、“鸡年大发”等祝福语。

贫民百姓眼里,手里有了鸡。心里就不会发慌,手头紧了没钱用,便用鸡蛋换点零花钱或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日用品;要是邻里乡亲有人生孩子“坐月子”,送一篮鸡蛋“催奶”;家中有人生病身体虚弱,就杀一只老母鸡做成鲜鸡汤,补补虚弱的身体。可以说鸡在农家人眼中就是一个百宝囊。

因鸡长年与人们生活在一起,有关鸡的各种话题特别多,光是带“鸡”字的成语、俗语据《中华成语词海》刊载就多达150条。长期以来鸡被人们视为勇敢仁义、最可信赖的朋友,故有德禽之雅称。带“鸡”字的成语如。“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犬升天”、“鸡犬相闻”、“鸡鸣旦戒”、“鸡犬不惊”、“杀鸡取卵”、“杀鸡焉用牛刀”、“小肚鸡肠”、“呆若木鸡”、“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等生动而又形象的平民语言,将鸡的各种习性描绘其中。在没有钟表的古人看来,鸡就是通天的神灵,能够知晓太阳何时升起,就是古代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在“画鸡”中题一诗曰:“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可以说鸡“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鸡同时也是生活中一种美食,鸡鸭鱼肉,鸡居首位。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无鸡不成欢”。鸡可煮、炸、炒、焖,无一不能,什么烧鸡、烤鸡、白斩鸡、童子鸡、叫花鸡、辣子鸡,香酥鸡、鱼香鸡球、香草炸鸡、咖啡鸡、栗子酥鸡、蜜汁鸡脑等无不让人舌尖流水。

借鸡言志的故事非常多,从《诗经》中的“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诗成一夜月中题,便卧松风到晓鸡”、“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少年读书时”晋代名士祖逖半夜听见鸡叫而起床舞剑的“闻鸡起舞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直至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关于鸡的描述不绝于书。

在我国民间还留下了许多鸡的趣对。如“饥鸡盗稻童筒打,署鼠凉樑客喀惊。”“驴系梨树下,驴挨梨落梨打驴”,“鸡站箕沿上,鸡飞箕翻箕扑鸡。”“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等等。

鸡全身是宝,鸡肉可药用。能益五脏、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活血、调经、止带。鸡肫皮能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鸡蛋性平味甘,功能养阴益血,补脾和胃。蛋白能清热、解毒、消炎。蛋黄养阴、宁心、润肺、补脾。鸡蛋膜能养阴、润肺、止咳。蛋壳也可药用。此外,酿酒、制革、颜料、油漆、化妆以及疫苗等都要用到鸡蛋。

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借此希望即将到来的鸡年里,大家都能逢凶化吉、吉星高照、万事大吉。

记忆中奢侈的鸡蛋

文/高明娟

鸡蛋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家孩子来说,绝对算得上“奢侈品”了,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能吃上鸡蛋,比如新女婿上门啦、媳妇坐月子啦、过清明节啦……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小孩子拉肚子了,并不去买药(那时候村里也没有药店),而是到山上采一种叫“蓑衣领儿”的小植物煎鸡蛋吃。记得我和哥哥小时候都拉过肚子,娘就去采那种植物,把喂猪的黑铁勺子刷干净(可能用大锅会把油耗费掉),倒上一点油,在灶房边点上一把柴火,把小铁勺子放在上面烧,油开了就打上鸡蛋,放上“蓑衣领儿”,鸡蛋煎得黄黄的,“蓑衣领儿”的小叶片翠绿翠绿的,那香喷喷的味道让别的小孩子直流口水,恨不得自己也能马上肚子疼,混个鸡蛋吃。你别说,这小偏方屡试不爽,备受小孩子们喜欢。

还有牙齿肿疼导致腮部长疙瘩的时候,用鸡蛋煎长虫(蛇),也是一个百试不爽的小偏方。把蛇烧焦,碾成粉末,然后用鸡蛋煎,香味扑鼻。我开始很怕蛇,不敢吃,可是看到哥哥吃得有滋有味,也忍不住尝了尝,又焦又脆。那疙瘩也真的慢慢消了。

小时候特别盼过节,尤其是清明节,除了穿新衣服荡秋千,还能分到一个鸡蛋。我和小伙伴们把鸡蛋壳上画上美丽的画,整天装在口袋里,不舍得吃。傍晚,小伙伴们就聚在一起举行“碰鸡蛋”比赛,谁的鸡蛋最后碎,谁就是赢家。无论输赢,大家都很开心,在嘻嘻的笑声中,把鸡蛋一点一点慢慢吃掉,那鸡蛋清那么光滑白嫩,那蛋黄又那么香浓。当年听说我们村有个石墨大户,过清明节一次就煮一盆五香鸡蛋,他家的小女孩是领养的,叫玲玲。我们都很羡慕玲玲,能整天吃鸡蛋。我娘也说:“那小孩真是掉到福囤子里了,就是亲生的也享不到那么多福啊。”爹抽着烟无限向往:“等咱过好了,也让孩子吃够鸡蛋。”

哥哥参加中考,娘为他煮了两个鸡蛋补身体,哥哥心疼我,为我偷偷留了一个,就凭这,我至今觉得我的哥哥是世界上最好的哥哥。哥哥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到数学老师家里去,正碰上老师在家吃早餐。老师正剥开一个煮熟的鸡蛋,蘸着蒜泥吃。哥哥当时就认定,他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就是能每天蘸着蒜泥吃鸡蛋。哥哥决定好好读书,以后也能过上这天天早晨有鸡蛋吃的小康生活。师母剥了一个鸡蛋递给哥哥,哥哥毕业多年,每次见到老师和师母,都会说起当年那份感慨。

2000年,我生了一对双胞胎,可把同事们高兴坏了。他们有的送两只鸡,有的送100只鸡蛋。一筐一筐的鸡蛋,我足足吃了三个月,煎着吃、炒着吃、煮着吃、蒸着吃……身体补得壮壮的。当然,那时候,鸡蛋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了。

前几天,我无意中跟婆婆说起小时候用铁勺子煎鸡蛋的故事,婆婆记在心上,每天早晨都给我煎两个鸡蛋。我嗔怪道:“妈,这么吃下去我还怎么减肥呀。”可是,心里还是暖暖的。婆婆笑道:“你每天写文章,用脑,一个鸡蛋的营养相当于一只海参呢。别动不动就减肥,这样白白胖胖的,证明在婆家没遭罪。”

哦,这记忆中奢侈的鸡蛋!这幸福的鸡蛋!

香椿芽儿

文/李瑞华

或许小时候家里穷,没吃过好东西,唯独对香椿芽情有独钟。每到春天,总盼着那嫩绿泛红的芽儿早些舒展,一饱口福。这么多年这种情结一直伴随着我,虽已到快奔五的年龄了,仍不能释怀。今早起散步,走到土管分局那个院里,就看见前年我和妻共同栽植的那两棵香椿树不知什么时候发了芽,竟有10多公分长短了,喜出望外,小心地采摘了一小把,拿回家,掏出手机照了相,发到QQ上,显摆了一番,然后,催妻趁着鲜劲抓紧做了,不大会,鲜蒜薹拌香椿芽这道菜就上桌了,蒜薹的绿,加上香椿芽嫩绿泛红的颜色,直叫人未曾夹菜先流口水了,毕竟这是自己栽的树结出的果实啊,那入口的香,伴着早春的葱茏,感觉一口气吃下去,嘴里会留下半个春季的香……

在儿时的记忆里,我是最爱吃香椿芽的。那嫩绿泛红的小芽儿,用开水一泼,立时清香变成浓香,让人一嗅而醉。无论是撒把细盐腌渍,还是用它炒鸡蛋,总令你食指大动,胃口大开。那时不懂慢慢品嚼,狼吞虎咽的,直觉得好吃,但你若细品,会发现:香椿的香其实是那种大大方方的香,口留余香的同时,一直沁人心脾呢!春天香椿树发芽时,村里香椿的香味会毫不吝啬地弥漫一街,扑面而来的馨香,使多少过往行人闻之口涎长流啊。这时节,乡下便有专以此为生者,也会驮了成筐的香椿芽早早赶到城里,捆一小把在车把上,一边大声地吆喝,一边让那水灵灵的嫩芽一路留香。这时的香椿不是论斤卖的,都是由卖者事前捆作大小相等的小把,一把一把地卖,价格不斐,爱这口的再嫌贵也不小气了,狠狠心买一小把儿尝尝鲜,此一举似乎就算把春天也吃进了腹中,能心满意足一个春季。

老家的西边,是大哥家,他前些年一口气栽植了七八棵香椿树,现在已有碗口粗细了。每次回家,嫂嫂总不忘给我摘些香椿芽带回来,从老家带回的香椿芽儿,妻细心地洗净、切碎,炒盘鸡蛋让我佐酒,那叫一个享受!这个季节,家里人都因了房前屋后有香椿树而多出些许自豪,在别家还做梦品尝香椿芽的时候,我们却早已是上顿下顿地大快朵颐了。

最难忘的还是儿时往香椿树上扣鸡蛋壳。那是最有趣的事了,把家里的鸡蛋小心地在一头磕破一点,待把里面的蛋清蛋黄全部甩清后,基本完整的一个鸡蛋壳就成功了,那时吃鸡蛋少,得积攒着,有个十个八个的就行了,惊蛰一过,就上去香椿树,给那些饱满鼓胀的叶蕾扣上鸡蛋壳,停上个十天八天的,就差不多了,将蛋壳连同芽骨朵采下,磕开,里面就有圆圆的一团黄绿色的嫩芽枝叶相交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香椿的浓香和着鸡蛋的鲜香溢满一屋,因为没见阳光,那芽也就更嫩,因为密不透风,那孕育了一冬的香气也就更浓了。

母亲总会精打细算,如果采摘的香椿芽吃不了,就用盐腌上,留待夏天下凉面条做佐料。过了凉水的面条浇上豆角鸡蛋麻汁佐料,再撒上剁碎的墨绿色的香椿芽就让人吃出了春天的凉爽和温馨。十冬腊月,用它炒鸡蛋或做小菜,虽不及刚采摘时鲜香,可那浓重的香气,依然让你感到春天尚在,好像又看见那满眼葱绿遍野花开了。

香椿鱼儿的味更绝。若农活不忙,还可以做香椿鱼儿来吃。挑香椿嫩芽连叶带颈带梗洗净用盐稍腌入味,油锅上火烧至五六成熟时,把香椿叶先粘上干面粉,然后,再逐个地挂上事先准备好的淀粉、盐、味精、花椒面、蛋清和少许豆油合成的糊状物,入锅炸透,浮起后捞出,装盘就可以吃了,片片香椿芽色泽金黄,形似小炸鱼儿,故名香椿鱼儿,吃起来酥脆,香甜,带有淡淡的清香,吃着吃着就留不住嘴了,不过不用担心,香椿鱼儿油脂很少,植物纤维多,即便多吃几个也不至于吃出毛病来。

现在市场上的香椿芽大多是大棚速育的,很少有乡村香椿树上采摘的了。城里人也很少能对此做出区分的,多数人也只是把它当成咸菜之类的小菜吃了,最多也是把它炒鸡蛋吃。参加工作后,也去过许多地方,也看过无数的风景,但无论走到哪里,故土老屋的那棵香椿树,总是以它清晰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鲜活着。仿佛一片荒原上固执地生出的春草,时时涨满心田。常常想起它在风中婆娑的样子,但,不管你看,还是不看,它就在那里,依然故我地随着四季的更替,秋来抖落叶,春来发新芽,紧紧扎根于脚下的一方土地,傲岸地存在,从容地生长在我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的椿韵

文/冯敏生

芳菲四月,山野里先后走来两株植物香气四溢,最惹人喜爱。一株是率先走来的青青小蒜,从田野上采回家,摊煎饼,包饺子,沁人心脾,浓香可口,正如村里人常说:“三月小蒜,香死老汉”。另一株就是在谷雨前后,姗姗走来的香椿,红嫩的椿芽,紫气凝枝头,香味缭绕整个春天。

香椿,乡村。这两样事物在春天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心灵彼此融合在一起了。香椿生长在乡村,使乡村的春天到处飘溢着清香。在故乡的原野,一条清澈明亮的南弘农涧河,把河两岸边的小山村,分割成七零八落,站在山岗上俯瞰,就像南阳诸葛亮摆起的八卦阵。就在沿河两岸的村庄、田间地头,崖畔上,泉眼边,庭院中,零零散散地站立着香椿树,嫩嫩的红芽,一身紫红,燃烧在树梢,犹如少女羞红的脸,撩拨了许多过往行人的眼睛,也吸引了许多人的味蕾,更让漂泊的游子,每到香椿飘香的季节里,心底油然升起“香椿”般清香的乡愁。

香椿,香满春天。香椿,似乎为了春天的芬芳而生的一株植物,就像一位妩媚多情的妙龄女子,为了自己所钟爱的男子,红粉胭脂,特意打扮得楚楚动人。身处异乡的我,每到了采摘香椿的时节,在丝丝春风中,就能贪婪地吮吸来自家乡石井旁香椿的缕缕馨香,也能依稀望见,母亲的一双粗糙的手,把香椿采下来,美味眼前的春天。

在故乡,香椿的美,在于谷雨前后,因为在这时候采下的香椿,清香、鲜嫩、爽口。当你漫步于故乡明朗的田野,你就会发现,一丛丛紫色的春芽,柔婉地站立在树枝上,一双双纤纤玉手,将香椿采回来。可以做“香椿拌嫩豆腐”、“香椿炒青辣椒”、“香椿饺子”、“小蒜花生香椿酱”等许多美味佳肴,吃起来有着一种别样的香味,如此奇特的香,就是香椿所焕发的魅力。当然,“香椿炒鸡蛋”属于故乡人最佳的一道美食。将香椿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取五六只土鸡蛋,打碎后,和香椿段搅合在一起,不停地朝着一个方向搅均匀,往小铁锅里倒入菜籽油,油热后,把香椿鸡蛋倒入锅中,不停地翻炒几下,起锅时,再在其上淋一些小磨芝麻香油,金黄的鸡蛋,紫红的香椿,黄红相间,交辉相映,香气弥漫,惹人眼睛,诱人胃口。

在那生活困难时期,尤其到了春天,家里常闹饥荒,往往吃上顿接不下顿,诸如像香椿这样飘香的山野菜,成了家里的主要蔬菜。下午放学后,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如出笼的小鸟儿涌出了学校大门,叽叽喳喳地遍布于家乡的山野里,纷纷爬上香椿树去采香椿。其中有几个顽皮的小伙伴,像猴子爬杆似的,“嗖嗖”几下子,爬上了几丈高的香椿树顶端的树桠杈间,神气十足地居高临下,朝着树下的我们,做着鬼脸。当然,采的香椿最鲜嫩了。夕阳西下,我们满载着采来的一书包香气飘溢的香椿,回家后,即可以得到父母的夸奖,又可以享受一顿用香椿做的美味饭菜了。母亲常把香椿拌上青盐和红油辣椒,腌在瓦缸子里,吃时,揭开盖子,香气扑鼻。装在罐头瓶里让我带到学校吃,也让父亲带到工地里吃,如此,全家要吃上多半年。是香椿,帮助我家度过那艰难岁月,同时也陪伴着我度过那难忘的少年时光。

在这鸟语花香的季节,行走在故乡的山野间,山间清新的风迎面扑来,风中揉合着香椿浓浓的香味,那是故乡香椿独有的韵味。

小时候……

文/吕永存

儿时的时光是多么美好,然而在这美好的时光里还有更美好的事情。

那是四五六岁的时候,四五六岁是正需要人陪伴,正需要人照顾,正需要人呵护的时候,父母就是自己心目中的保护神。父亲高大的身躯撑起了我头上一片蓝天,母亲的博爱犹如一溪柔柔的清水滋润着我的心田,父母让我在蓝天下、博爱中享受着儿时的美好、快乐。

小时候,父亲赶庙会买农具回来进门的那一刻,儿时的我们兄妹几个凝望着父亲的粗布衣衫鼓囊囊的大兜子,一窝蜂向前跑,叽叽喳喳围在父亲身边,眼光恨不得穿透兜子布看到里面是什么好东西。父亲满面笑容,从兜子里掏出一个圆圆的脆瓜,我们看着直流口水,但都规矩地等着父亲分给自己。只见父亲用自己的手在瓜上弄出一道道印痕,然后顺着印痕把瓜分成四块,每人一块,我们迫不及待地接过来,迫不及待地送往嘴里。那一刻,高兴、快乐、温暖、幸福、敬意、爱意……弥漫着、充斥着、包围着幸福的父、子、女。那感觉……简直……想必您也有同感吧。

儿时的我站在母亲身前,母亲帮我梳头,生怕梳不光,不好看,拿着木齿的梳子一遍遍梳着我的头发,嘴里嘟囔着:“看我女儿头发多黑多亮。”那时母亲的体温、手温,暖暖的,温馨的暖流在我周围萦绕,一圈一圈又一圈……那感觉是饥饿时给你一块奶酪?炎热时一阵清凉?亦或是疲惫时给一张席梦思?还是……我觉得都不能及,你仔细体味吧。

小时候我的听力不知怎么出现了问题,说话声音小一点都听不清楚,父母甚是着急,赶紧领我去医院检查——结果是铁耳屎太多了。当时父亲根本没告诉我是去医院,如果我知道的话,那是死活不会去的,因为去医院就意味着打针,小小的人儿谁不怕疼呢。那时候家里还没有自行车,出门得靠步行。就是这段“父女步行”,在我儿时甚至至今感觉都是那么幸福美好。父亲整天为生活忙忙碌碌,能拉着女儿步行这是多奢侈的事情!更何况我们兄弟姊妹好几个。我觉得我是因“祸”得“福”了。在路上父亲还给我唱着我从没听过的,从父亲嘴里念出的歌谣:“拉拉。拉老鸹,看谁的老鸹长的大,你的老鸹张张嘴,俺的老鸹屙泡屎儿。”当时觉着自己就是父亲的“老鸹”,觉着自己沾光了,叽叽咯咯笑个不停,跟着父亲高兴地在路上走着。也不嚷着要父亲抱。那感觉至今美得没法说,因为我享受到了父亲那浓浓的爱女之情。

小时候我身体不怎么好,三天两头发热、头疼。那时已经上小学了,有时候不得不请假回家休息。有一次,是个夏天,我头疼得厉害,给老师请假后勉强回到家里,母亲正在簸粮食,准备磨面,看见我回来,放下手中的活儿,赶紧迎过来问我:“又头疼了?”说着拿了家里的草苫,在院子里放好,嘴里说着:“来,孩子,躺在这里。”晚饭时间到了,我什么都不想吃,过了一会儿,只见母亲手里拿着一双筷子,端着一个铁勺子,里面还冒着热气,走过来,说:“来,孩子吃点,”接着,母亲用筷子夹着一块块鸡蛋放到我的嘴里,我才知道,母亲给我煎了鸡蛋。那时候吃个鸡蛋就是顶好的营养品了。我躺在草苫上,尽管生着病,但嘴里的鸡蛋却是那样的喷香,好吃。因为,那感觉——这鸡蛋不光是喷香好吃的“鸡蛋”了。

小时候……

小时候……

多心多事

文/童其君

有时候,你难免多心多事。心眼一多,对许多小事就跟着神经过敏。于是,别人多看你一眼,你便觉得他对你有敌意;别人少看你一眼,你又认定是他故意对你冷落。

多心多事的人注定活得累,因为情绪太容易被别人的一言一行所左右。多心多事的人总东想西想,胡思乱想,结果是困在一团思绪的乱麻中,动弹不得。我的一位朋友经常很委屈。他做事仔细,生活中也很认真,但恰恰就是这些优点让他苦不堪言。就像严顺开演的小品《张三其人》:那个可怜的张三在替别人看守鸡蛋时煮自己的鸡蛋吃,正煮着,鸡蛋的主人回来了。张三为了不让人家误会就不厌其烦地解释,还主动帮人家数鸡蛋,结果偏偏就差一只……张三浑身有嘴说不清,解释到最后,索性把自己的鸡蛋送给人家,还被讥为“神经病”。

有时候,与其多心多事,不如“少根筋”单纯一点。

舌尖上的春天

文/李红霞

春江水暖。寻条山溪,用笊篱将那河鱼捞进箩筐。借着清冽的溪水,仔细将小鱼挨个儿收拾干净;拎回厨房,拌上生抽、盐,腌制入味。取少量面粉,加水,搅入打匀的鸡蛋,洒上细碎的葱花,搅拌至刚可拉丝,这炸鱼的面糊便准备妥当了。将河鱼裹了面糊,慢慢放入滚热的油锅,但见油花绽放,小鱼由白变黄,浓郁的香味弥散四周。迫不及待地掐起一条,送入口中,外酥里嫩,鲜美无比。

暖暖的春日午后,已略显燥热,想起了清爽的菠菜粉丝。拔几株菠菜,择掉毛根,洗净切断;拿一根胡萝卜、几个土豆,削皮切丝;均放在开水中焯一下,装盆。将发好的粉丝敷上,配以蒜末、葱花、陈醋等调料拌匀;最后炸一勺花椒油,猛地泼入盆中,盖盖儿。片刻,揭开,扑鼻的香味直冲上来。绿黄白相间的鲜亮色彩,煞是好看。不禁挑起一口品尝,脆生生、酸溜溜,吃得痛快,大呼过瘾。

春韭青青。春韭炒鸡蛋是首选美味。韭菜择好洗净,切碎放入碗中;敲几个鸡蛋,加入盐和味精,搅拌成糊。待油锅已热,将糊儿均匀地摊在锅底;伴着嗞嗞的声响,那糊儿便慢慢厚实起来,即可出锅。嫩黄缀绿,色鲜;韭郁蛋香,味美;吃起来更是嫩滑爽口。

炸“香椿鱼儿”喽!把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洗净、码齐、腌制,备好鸡蛋面糊;烧开油,将裹了面糊的香椿放入锅中,“嗞啦”一声,香椿面糊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一出锅,便可在灶边大快朵颐了,酥脆香嫩,真是享受。

开心的“盛宴”

文/黄锴

叮铃铃,上课了,方老师抬着一盆热气腾腾的鸡蛋笑容满面地走进了教室,我们顿时议论纷纷,这时方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名字叫做‘斗蛋比赛’。”

“首先,我宣布比赛规则,我们先给自己的蛋取一个名字,让它代表你去战场上拼搏,方法是两个同学的蛋相互撞击,如果一方的鸡蛋碎了,那么他就输了,赢的人可以进入十六分之一赛,十六分之一赛赢的可以进入八分之一赛,以此类推,最后进入总决赛,总决赛赢的就是今天斗蛋比赛的冠军。”方老师宣布比赛规则后,同学们秩序井然地上去拿了一个完好无损的鸡蛋,我给我的鸡蛋取了一个英勇的名字——飞人小子。

方老师一声令下,激烈的斗蛋比赛就开始了,我跟李艳娥斗,我趁她不注意,一下子把飞人小子撞了上去,我看她的蛋碎了,便在那里沾沾自喜。

方老师跟保俊楠斗,方老师一紧张,把自己的蛋捏得“破烂不堪”方老师露出一副惋惜的表情。

进入十六分之一赛后,我跟石杰斗,我按老办法,可是我的蛋碎了,我垂头丧气地向位子走去,可是,我听到同学们对石杰惊天动地的鼓励声、呼喊声,于是,我一跃而起,也加入到了鼓励的行列中,最后石杰进入了总决赛,跟王宁斗,我的心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仿佛惊弓之鸟,随着“砰砰”声响起,我吓得闭上眼睛,同学们高兴地喊:“石杰赢了!”我高兴得像一只疯猴子又蹦又跳。

方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我们手中这颗鸡蛋不仅要为我们拼搏,还要给我们补充营养,现在,大家把手中的鸡蛋吃了。”我津津有味地把蛋吃了。

这件事已经过去两年了,但它已经铭刻在我心中,直到现在我还是念念不忘。

夏日薄荷香

文/徐学平

母亲特意回了一趟老家,没想到她冒着酷暑只是为了采摘些薄荷叶回来。望着那一堆嫩绿的叶片,打小就在城市长大的妻子自是满脸困惑,而我知道那些薄荷经过母亲的一番料理后可以做出不少消暑的美食。

薄荷,味辛,性凉,喜湿,多生长在靠近水域的阴凉处。每到盛夏时分,老家的河道沟渠边便会疯长出许多野生的薄荷,零星地散落在杂草之间。儿时的我就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摘薄荷,薄荷是很好识别的,它椭圆形叶片的边缘是呈锯齿状的,更主要的是你一旦走近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清香。

回家后,母亲将薄荷叶洗净晾干就可以备用了。用薄荷泡茶算得上是一种最为简朴的吃法了,取几片薄荷叶放入透明的杯中,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或是白砂糖,然后用滚开的沸水徐徐浇入,叶片打着转儿随水漂浮,最后缓缓沉入杯底,仿佛是一池春水中醒着几片绿绿的生命。待到茶水慢慢冷却下来,我不自觉地呷着杯里的茶,忽而,一丝淡淡的清凉立即萦绕着整个身心,再呷一口,直觉得口齿留香,宛若轻风拂面而来,让人顿感心清神怡。

另外,在炎炎夏日里煮上一锅可口的薄荷粥也应该是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母亲煮薄荷粥时总爱先把薄荷放入水中用文火慢熬,直到薄荷汁液煎尽后方用勺子捞出残渣,然后放入淘洗干净的绿豆和粳米继续烧煮,等到粥即将煮好时再加入适量的冰糖,最后用猛火再次烧沸即可。每当我揭开锅盖时,豆香、米香夹杂着薄荷的清香一起扑面而来,薄荷粥甜而不腻,而粥汤不知何时也染上了那沁人心脾的绿,看后总会叫人食欲大增的。

而用薄荷做上一道美味的靓汤那算得上是母亲的一手绝活了。母亲先往汤锅里注入清水,待水烧沸后,她会麻利地将鸡蛋在灶台上打开,任其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直入锅中,这一切母亲总能一气呵成。鸡蛋稍微断生后便可放入薄荷,用勺子搅开,然后放入食盐和鸡精即可起锅了。薄荷经沸水一烫,颜色碧绿如玉,再加上鸡蛋黄白相间的点缀,光那模样儿就让人垂涎欲滴了。

夏日里那股浅浅的薄荷清香曾经一度陪伴着我的成长,如今事过多年了,没想到母亲至今尚还恋恋不忘。不管这个夏天如何酷热,但我相信,在我的心底早已有了一丝无法挥去的淡淡清凉。

三月三

文/李八仙

春临三月,大地蓊郁,草长鸢飞。在竹笋破土而出菜豆刚刚长成的时候,乡村的又一节令“三月三”便在春光融融中暖暖走来了。

如今的乡村,信教有些江湖混乱,就拿白喜事来说,儒、释、道三教九流混杂而用,往往邀请一些装腔作势的“师公”来施法念咒,本属于道教的道场,却总是掺杂有佛教和儒教的形式,反正乡里人的丧事只求风光热闹,谁也没有在乎什么正教邪派!因而平时的信仰也是如此,敬奉着五花八门的神明菩萨。进寺庙烧香,拜祭的是如来观世音菩萨,这是佛教;而家里供奉的“天地国亲师位”却是典型的儒家;平时小灾小病的求个神明保佑,门上贴的符咒就是活生生的道教了。在老家,我听父亲讲,真武祖师曾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个得道的药师,尤其擅长治疗“痈疖疽肿”之类的坨毒。他死后,后人尊谥号为真武祖师爷,奉为道教之神供奉在山门。传闻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真武祖师的生日,千百年来的乡村总为战争和疾病的困扰,只要是能解救民众苦难的神,才不管他是儒释道的哪教哪派,一并信奉就是了。

我们那里有一处名曰“冷背后”的山岭,供奉着真武祖师的山神庙,位置就在我五哥的岳母娘家旁边,平素这里冷冷清清的,没有多少生气。只有到了每年的三月三,可就热闹了。一个原本寂静的小山村,一下子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朝觐的香客,沿途络绎不绝,把这条简单的乡村山路挤得水泄不通。他们都是周围附近赶来烧香拜神的,顺便也有来问卦药方的人,这可真是件很奇异的事情啊!有一年春上,我的脸部粉刺很是突出,父亲就带了我到真武祖师那问卦求药,在案台之上摆放了厚厚的一叠处方。不管你得的是什么病,只要诚心跪拜于前,然后卜卦等候“神明显灵”应验卦象,那么就可以欢欢喜喜到所对应的地方去拿相应的单方,只要付给守庙的老人五毛钱,就可以直接到药店去抓药了。到药店问医生,无非都是一些理气活血之类的方子,反正服用之后不碍事,对身体还是有利的。因此,大家就都争相传奇真武祖师神通广大,因而香火神通源源不断,三月三日这一天从清晨到下午,一直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香烛纷飞,鞭炮声声,把平静的山村彻底喧闹了整整一天!

在古老的乡村,信奉“三月三”的真正意义在于防病防灾难。我的母亲每年三月三日大清早的就出去了,她要到附近的闲地里扯地菜——学名荠菜,在药书上记载这本是一种清热降火的中草药,母亲采回来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盛水煮了鸡蛋吃。母亲说,吃了三月三的地菜鸡蛋,夏天就不再长疖子了,也不生痱子了。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生疮长痱子,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之下喝着那些地菜汤。我那经过春荒的胃口,吃到了荠菜的鲜嫩,那是一种大自然的芬芳,散发出泥土的味道,染成了青绿色的鸡蛋也清滑而不甜腻,在母亲幸福而温馨的目光中吃下这三月三的地菜鸡蛋,这是一种怎样美轮美奂的享受呀。每年的三月初三日,春光灿烂,人生最美的季节,在乡情明媚的节令遥想那一碗清纯可口的地菜鸡蛋汤,一种回味悠长的美好时光就像无尽的春天一样幸福地铺陈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