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故人散文

2023/01/02经典文章

故人散文(精选12篇)

且听秋风吹,只等故人归

文/谈笑在指尖

夜已深,万物静,黑夜挥洒着无尽的沉寂。秋风微醺,从窗前轻轻吹过,袅袅的烟雾里,带着几许的凉意。

我伫望守候,依旧盼望着你能从远方归来的身影。一眉残月,孤影朦胧,那无以言说的感受,让人微微有些心碎。风住尘香,数着年月,看着别人的故事,心中想念的是你,轻轻流着的是心酸的泪。

且听秋风吹,只等故人归。十年踪迹,十年心,藏有的一份情,叫相思无眠,缭绕的那份相思,叫一往深情。

心,在低声的呼唤着那一份念你的情,情,在朦胧的月色里,插上了翅膀,趟过连绵起伏的山河,带着我在苦苦的寻觅。空旷的原野上,我跌跌撞撞,夜很静,却没有一丝的回音。冷冷的泪水划过冰凉的指尖,我在盼着你归,而今你却在哪里?

记得那个夜晚,天空布满繁星,你闪亮的双眸犹如天空中遥远的星辰一般迷人,你的身影惊醒了我沉睡的梦魇,一枚唇齿开合的微笑,跨过我灵魂的冷漠与孤单,让我惊喜。

从此,芙蓉向晚,藕断丝连,草长莺飞方寸间,墨咏缱绻,情怀拢捻。红花盈小诗,花香凝容颜,秋夜思静美,思念舞翩跹,珠玑点点翠,捻思念成线,织就那一刻相见的美丽。

红尘中,我们携着每一天浅浅的阳光而笑,迎着彼此心中的想念于风雨中而立。一路走来,我们携手共度人生的风风雨雨,朝朝暮暮,在生命的每一个日子里相伴相依。

没有立下过海枯石烂的承诺,也不用许下地老天荒的誓言,只要心与心相惜,只要爱与爱相连,只要彼此有永恒不变的心念,我们便可走到永远。

或许,人生之痛就在于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期盼与失望的背离!缓步红尘紫陌间,走着走着,心就累了,人就散了,天各一方,转身走远;有些事做着做着,心就烦了,情就淡了,最终饮一杯花好月圆,醉一场曲终人散;有些情念着念着,心就碎了,梦就醒了,及至,一场琉璃烟火,散落于尘世间。

碎尘成澜,流年里低眉轻叹。梦影几多,易冷半杯残盏,融愁凭酒,月缺花飞风散,碧落云烟,只瘦了一生的情缘。小笺细语难入眠,一纸柔肠谁念?

岁月如沙在指隙间悄然流逝,点点散落在朦胧的尘间。道不明的情愁,看不透的世事,浮华如东逝流水,缘梦恋尘尽成烟。短暂一生,如此坎坷,留下了几多的遗憾?

今晚,清风依旧,繁星依旧,我还依旧,而你,却在红尘尽头那一边。空旷的原野上,耳边只剩十里秋风,风起时,与风为舞,仿佛那深情的一笑还在昨天。回眸刹那,凭栏撒下千行泪,醉言别离,无情揉碎了我的思念。

一曲离歌,唱尽情怨悲欢,曲终人散,几番眉雨错乱。谁说一世情两心不忘?谁说三生伴地老天荒?多少夜晚星月惆怅,多少倩影依栏费尽思量,多少思念沉积于肠,多少哀曲反复吟唱,绕耳的浓情蜜语慢慢淡化,昔日的眷恋已然冷若冰霜,有谁能解其中之殇?

岁月流逝,我真情依旧。我等待细雨的飘飞,等待春草的酝酿,等待粉荷的初绽,等待秋叶的静美,等待飞雪皑皑,等待着你能归来。

泪眼朦胧,我把满怀的爱和无尽的思念打成包,拜托风儿,遥寄到你在的另一边,让你知道,我万语千言的深情,凝成一句真心的话语:等你,只等着你缓缓归来……

故人依旧

当写字单纯到,只为了自己,给自己交代时。抱着如此简单明了的心情持久坚持下去,怎样写,写得好不好,有没有人肯定或欣赏,已然不重要了。要在怎样的过程里,才能证明我这颗简单且坚持的心?不重要了。我知道自己无法从文字里开辟一条光明大道。然,能够在每个清晨或黄昏伴着窗外微风,淡淡花香,轻轻敲下这些生命的絮语,聆听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已是满足,已是上天赐予我最美好的礼物。

何谓灵气,何谓才气,何谓文字里的温暖,文字里的美好,文字里的真情?文字,真的能准确地让读它的人感受到吗?而,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抑或是一种意象?文字会欺骗人的感觉吗?是人利用文字制造一种氛围,一种误导吗?还是,读字的人自以为是,片面的将文字与写文字的人融合一起,以为美好的文字后面必定是一颗美好的心灵。

追问文字,文字无辜,无力辩解。该追问的是自己吧。

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的疑问?我以为我已淡然。当认清文笔与人品无法相提并论时,那种无力感,那种心冷失望悲哀感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似冷风渗骨,似冷雨扑面。冷,是我唯一的感觉,唯一能用的词语。请原谅,我实在言词乏味,苍白无力,这般自问多时,仍找不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

其实,我又何须去寻找答案呢?文字,其实有一种气场,无需过多的交流,无需忙着去求证什么,追寻什么,自会将彼此吸引。因为,逼迫我们或者激发我们去抒写去表达的意愿,其实无关乎智慧学识,才气和灵气,而是生命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埋藏好了一种原始的呼唤。时候到了的那一瞬,就会有声音来要求我们回应。

时间是最好的证人,不张狂,不喧哗,不受贿,不偏私。

一切真、善、美会让我们认清,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愿意亲近的是什么。肯甘心交付彼此真心的,实则不是文字编排的故事,而是文字背后——那颗心。

是的,时间会证明。春去春又回,花开花谢,友情与花香一样,越淡越持久。

新年怀故人

文/苏艳

步入中年,容易怀旧,一些人和事,不经意间就重现脑海,特别是对已逝的亲人,那份无处可寄的思念,伴随着新年的临近,越来越浓。

从小与姥姥和姥爷同住,感情尤胜父母,16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他们。最喜欢和姥爷去赶集,去时坐在独轮车的横挡上,姥爷推着我,棉袄里塞着灌了热水的瓶子取暖。一进腊月门,集上的人特别多,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糖果和小食品吸引着我的目光,不停地要这要那,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钱再紧巴姥爷也想法省出来买给我。置办的年货多了,小车装满,我就下来跟着走,姥爷用宽布条拴住我的手腕,另一头系在腰上。东西买齐了,姥爷就带我去吃灌汤小笼包,喝羊汤,回到家已是下半晌。姥爷的罩衫长到膝盖,两个口袋又深又大,里面装了瓜子、花生和糖豆,我就这么一路吃着走回来。

年三十下午,姥姥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摆满了供品,墙正中挂上了家堂。打开的卷轴素纸上,一层层的亭台楼阁和一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姥姥说,那些都是上辈的祖先。姥姥在暖壶胆里用泥封着的醉枣这时也开坛了,她挑出个儿大、鲜亮的,按在供桌上培成山尖状的小米碗里,小米是用来插香的,从年三十晚上接神,到初二早晨送神,香要一直烧着,不能灭。醉枣的香味儿勾得我流口水,我偷偷抠下一个来吃,姥姥就再补上一个,嘴里念叨着:“先人莫怪,孩子小,嘴馋。”这样都舍不得呵责我。反而是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小表哥,学我的样子抠了个枣吃,被姥姥拧了耳朵。

天傍黑,姥爷就领着院中的兄弟们、舅舅和几个表哥去村头接神,都说不让女孩子跟着,我闹着要去,一撅嘴,姥爷就妥协了,我拽着他的手,提着红灯笼骄傲地走在前面。

姥爷喜欢喝酒,大年夜,饺子就酒成了“保留节目”。喝到尽兴处,姥爷和舅舅往往来上一段儿小戏,我听不懂,但姥爷眯起眼睛摇头晃脑咿呀顿挫陶醉的样子让我看了也着迷。有时姥爷会用筷子蘸了酒让我舔舔,怪怪的味道噎得我反身钻进他的怀里。姥爷笑着用粗糙的大手摸我的头,会刮着小辫的发丝,扯得疼。现在想想,那细微的疼里包含着多少隔辈的爱呀!一盘火炕垒到屋子两头,烧得热热的,炕上摆了矮桌子,酒一直不撤,姥爷、舅舅他们斗纸牌,守岁到天亮。我在睡梦中都能听到姥爷嘬小酒盅的响声……

如今,传统的风俗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殆尽,我更加怀念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大集,那些最生动、最有人情味的生活场景深深印刻。新年想起这些旧事,当日子一天天走过,我又将变成谁的旧人?

旧书如故人

文/姚大伟

把一本书带回来,翻过扉页、目录,一页一页地看,一页一页地翻。累了,遇着事了,就随意地折一下,或是放一支笔、一张卡片、一个薄薄的本子,再者只是随意的一扣,像间主人已外出的小毡包,堆隆在书桌之上。

与一个人相处,处着处着,就温和了,友善了,两张渐旧的脸上也开始慈眉善目,越来越顺眼了。他在你面前,发福了,长皱纹了,穿衣也松松垮垮随便了。你会关心他的现在,会不自觉的想到他,提到他。与一本书的相处,也是如此。翻着翻着,它就脏了,旧了,蓬松了;暗了,黄了,破损了。时过境迁,有时无心收拾,它的书页会兀自地打开,从里面送来一粒干干的饭粒,一只带壳的小甲虫,亦或是一张找了好些时候的书信。

总之,旧书与人一样,都是活的,有生命的。

我常常梦见我就读的师范学校图书馆里的那些书。那些安静的、蒙了灰的、仿佛会说话的旧书。它们在我的脑海里欢腾,一排一排如浪花一样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梦里的我,很年轻,步调雀跃,心情愉悦,像是去会见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我穿过了一条狭窄的通道,上了楼梯,又转了个弯,它们就在眼前了:一排排高大的银灰色书架,一阵阵旧书特有的墨香味。这是它们特有的气息,也是它们独特的待客方式。

那些年,我常带着鲁迅的集子穿梭在那条狭窄而灰暗的通道里,那个渐渐熟识的图书管理员王姨,微笑着接过它们,认真地扫描、消磁。而我与书本则像是初识的恋人,寸步不离,出现在课堂、宿舍、操场、食堂,甚至楼梯、厕所……

我与它们,天光灯影,共度华年。是旧友,而且友谊深厚。

竹雨飘飘弄玉箫

文/冷月木青

江南,竹林一隅,一帘清凉的潇雨。曲径,青苔,一缕冰绡的凉意。

这一眼,故地重度,时隔数年的梅苑奇遇,萦心,与谁演绎了一襟的幽梦,此刻,聆听着溪水的滴石,在脆声溅起的竹风梅月里,与谁,秋眉奇光心底。独自徘徊昔日留下印痕的幽径上,满眼落絮乱丝,川流不息的身影,是那么陌生和遥远,犹似行云流水。当年夕阳雪岸和谁,相知相携话婵娟,惟有残垣断壁收鉴。

相遇天涯,相知咫尺,灵犀千言,眼神会意,语扣心弦。无奈西亭别离,秋水断鸿绝音尘。染怨积恨,疑惑曾经的一切。倘若无意,何以涉足寒舍,探询去向。又为何惋惜光阴短暂,责云不解风情。曾执手花前月下,谈古论今拾趣连环,也曾暗借鸳鸯戏水,十里相送。又怎知心有苦衷,不惹情愫。莫不知红尘婵梦难由己,夜夜浅眠皆为尔。如若不怀何以重拾旧梦,追寻当时撒下的笑语。此刻,满眼尽是叶坠红飞,未逢故人,深闭重门,独守云楼空对月。

与谁共圆月,赏人今何处,谁怜影单,孤寂旅途。借素笺小字浅吟低唱,留痕陈年旧事,秉烛香取暖,浅卧纱帐,解我相思。可否为我留,卸下前尘苦缘?若能留时,自会留下,如若不能,不消苦劝也自别。征旅中,放步尘烟,坎坷是非谁能丈度?曾几何时,前后多少读花人,可如今道边短亭里,惟有三两故知相左右。行道闲情欢声多,事到临头人不见。

暗袖雨帘里缜密的心事,染梦于月光酒杯里。昆仑峰剑舞烟云,雪光虹影霓凌波。回眸身后半空深碧,展绮帕拭去芳容尘埃,轻敷粉脂遮掩鱼纹,羞摇眉前桃花扇。笑红尘,蝶舞梦飞洒浪漫,怜红尘,聚聚散散天涯路,弱身瘦魄,能消多少雨雪风霜。怕伤痛,还伤痛,花落潮退断鸿声里,望碧天云际扬白帆。倚尽斜阳待雁翩,几多留恋痴情系,遣鸿长空去,带与故人知。

凝目环顾,那片翠影似曾旧识,又好似从未经历。水月何度,该有怎样的我,才能留在过往的阡陌。你会不会如我,留念经年那片竹林,记起竹林里的歌声,犹新曲中芳容?在那里路过,试问故人是否曾有人去过?是否会懂在水岸的山后还有今日的我?

时光太过匆匆,这个秋深后,莫忘细数几枚明月,纵然微倦了眸曈,弹指嫣笑经闻,也暗忆更深。

书卷多情似故人

文/李玉霞

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已两年有余,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书籍,成了我最贴心的朋友。它们和我朝夕相处,就像我的贴心伴侣,一直陪伴着我。

身在大都市,时时想念家乡山清水秀的小城。每当我一个人走在都市街头,看见那些高楼大厦、急匆匆的行人,内心常感一片茫然。只有坐在书桌前,捧起书籍,品读那些散发墨香的文字,才渐渐将迷茫的心安顿下来。

游离的时光,寸步不停。春去夏来,朝来暮往。人至中年,多少困惑,让人欲语还休;多少负重,让人欲弃不能!当夜色渐浓,漂浮的思绪沉浸于书中,躁动的心才安稳下来。

夜深人静,伫立窗前,望着月影划过树梢,想起月是故乡明,家是故乡亲,不禁黯然。此时此刻,唯有书,才能安顿我的灵魂;唯有书,才是我心灵安稳的栖息地。

由此,我像着了魔一样,一边努力经营生活,一边读书写作。房间里,床头边、窗台上、电脑旁,堆着各种书籍,经史子集、唐诗宋词、现代经典……既感受流传千古的古风之韵,又体悟现代名家的精华之美!

读书淘洗着我的情怀,云淡,天蓝,赋予了生活芬芳之色,就连肌肤也像着了书香之气。喜欢沉浸在文字里,寻找生活的情趣,将炊烟升腾起的杂陈五味、人生悲喜编写成文章释放抒怀。

两年来,我的文字被诸多的报刊、新媒体发表,得到读者的关注,还有诗歌作品在全国性征文比赛中幸运获奖!感念之心,无法言表!

我的爱书情结与日俱增。不再幽怨,而是为有书籍温润情怀暗暗为自己庆幸。回望来路,是书籍让我心智渐渐清明,是书籍打开了我人生另一扇窗,让我找到了更好的自我!

作家赫尔岑说,“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是的,书是我最好的朋友,任何时候,任何理由我都不会抛弃它。

就如2017年我在做家政服务时,因忙完手里的活计就匆匆去翻书而遭遇冷眼,我宁愿丢弃工作也不肯改变读书的习惯。还有回家赶最后那趟火车时,因为行李过多,遭遇不让上车的尴尬,我宁愿扔掉刚买不久的新行李,也不忍丢下一本书。当我提着满满几袋子“宝贝”,匆忙登上火车时,我看到周围那么多诧异的目光,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女人,包里为什么不是五彩缤纷的服饰,而是那么多沉重的书籍?我无心理会,虽然想着刚才的一幕,泪在眼眶里转,但我努力克制着自己,掏出那本还未看完的《老人与海》,渐渐地,思绪被拉到无际的海上,我全神注视着那个竭尽全力拉着渔网的老人……

书犹药也,它能治愈痛苦和忧伤。我慢慢地品味着它,幸福时,它增加了我的快乐;痛苦时,它给我慰藉。

今年春季,受疫情所困,人们只能“宅”在家里,很多人耐不住寂寞,觉得生活无聊无味,而对于我来说,这却是最好的安逸时光。因为有大把时间可以静下心来读书。

书是有温度的,它能温润枯燥的时光,它能开启心灵,擦亮双眼,它让我真正看见那些在生与死面前,奋不顾身的白衣天使、无名英雄的情怀,以及他们心念苍生的仁德大爱!

书籍能养心悦目。“饭可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书籍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保持年轻最有效的化妆品!

俯首朝夕,置身书海,品味文字的魅力。打开心扉,以浓浓的墨香,沉淀浑浊的灵魂。人生不易,将过往中或深或浅的时光记忆,凝聚笔端,让心灵与笔尖的对话跃然纸上,那一刻,心中的悲喜境界,犹如在月光里流动,其情可感可悟,既亲切又清晰。

“书卷多情似故人”,书籍是我生命中的有情人,我爱它,有它相伴的日子,无论何时何地,无关月缺月圆,我都不会孤单。

香似故人来

文/蒋珊珊

中秋之后,星星点点的桂花缀满枝头,有歌儿唱“八月桂花遍地香……”实际上到了农历九月,桂花才开得最旺盛,香味最为馥郁。九月金秋,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鼻翼轻吸空气,便能吸入丝丝缕缕桂花甜味儿,怡人的气息沁人心脾。

由于南方城市普遍种植这种常绿阔叶乔木,我从小便熟悉桂花独特的甜味。

那天,窗外桂花开得正盛,高中英语老师触景生情地说,桂花是个好东西,花香馥郁,桂花泡茶还可以解酒。英语老师是个年轻小伙,既然打开了话匣子,便一发不可收拾。他接着又谈如何保存桂花,他说的方法操作简单,就是把摘下来的新鲜桂花用白纸层层包裹,说是到来年桂花仍色香如故。他有点羞涩地解释,这个方法他也没试过,是他的女友说的,因为他每次酒醉后,都能享受到女友亲手泡的桂花茶。下课后,我如法炮制——— 把桂花包裹在漂亮信笺里。第二年春天,我满怀希望地拆开纸包,却发现纸包里金黄的桂花变成枯萎的花末。

那时我的英语成绩很不理想,有个像我一样,不肯刻苦努力还梦想考高分的男孩站在桂花树下对我说,假如考不上大学,他就去广东打工……有星星点点桂花轻轻洒落,看着他微笑的眼眸,我很确信,聪慧如他这般,以后肯定有个美好的前途,即使真去打工他早晚要混成风云人物。之后这些年,我一直默默关注他的消息:上大学了,毕业了,到行政机关上班了,担任某个部门的领导了……

今年中秋过后,桂花却不像往年那样如期盛开,每每上班下班行走在熟悉的大街小巷,经过棵棵茂盛苍绿的桂花树,却闻不到熟悉甜香味,心里顿觉空落落的,有种说不出的惆怅。当然,惦记桂花未开的远不止我一人,县城有名的诗人唐女姐姐就在朋友圈里晒出新诗,她说“只有我一人在嚷嚷,桂花未开……”她说“桂花好像和我有什么特殊关系……”她说“我惦记着一件事,今年桂花全城未开……”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原来喜欢和惦记桂花的大有人在呢。

对唐女姐姐来说,她只是觉得自己和桂花有特殊关系而已。于我而言,桂花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友,这些年来,我习惯了桂花每年一次的探访,每当熟悉的、独特的桂花香阵阵扑来,沉淀在我脑海里的种种美好记忆便氤氲而至了。

山河已碎,故人已散

翘首《山河故人》,安静看完,不过尔尔。

两男追一女的常规结构,赵涛饰演的涛儿穿起了整个故事。电影分1999年、2014年及2025年三个时间段落,分述她与追求者张晋生和梁子、与儿子到乐和老父,以及她的儿子与老师兼情人间的各色“感情事”。色色“感情事”下,见情心之幻、社会之幻,甚至可以直接以“时光之幻”囊之。

贾导的这部跟前一部《天注定》一样,完成度不高,戛纳电影节上的颗粒无收亦属意料之中。当然,贾导作为少有的大陆人文导演,《山河故人》也不失可圈可点的地方。影像流动的很多瞬间里,他让我们瞥见了“时间”之本身,以及作为个体的人在时间流转中的无力感和不做主。涛儿对自己命运的用力与最终雪地中的独舞形成巨大的讥讽,而她这足足的“讥讽”同是幕下每个人的“杯中羹”。这正是这部电影最凝神处,且以“1999年”的第一段落表现尤佳。年轻的涛儿徘徊于富人张晋生与穷人梁子两个发小之间,从剧情看,她似乎不急于“二选一”。最终,她选择了煤老板张晋生,谁也不知是否掺和了“金钱”的思量,却看得出张的澎湃最终击败了梁的沉敛。有意思的是,我看结婚和生子过程中的涛儿,明明就是生活中的她她她,开始都对生活充满真诚和热意,后来……

“命运”抑或“时间”终不会还你一种纵深而持久的幸福感,而人的“悲剧意味”随之晕染不散,直至末了独自在寒天取暖。这点,贾导狡黠!他将这种“悲剧意味”不独赐给涛儿一个人,而是让剧中人挨个儿尝遍。比如梁子,他的一生有多少的可喜呢?或如张晋生先是大富大贵后又潜逃海外的一生,可幸吗?及至涛儿的老父,没了老伴“没”了外孙、暴死候车室之种种情状,可悲。再看这个家族的新生代独苗儿张到乐,无数“悲剧”正等着他,亲娘缺位、不懂母语,离奇的忘年恋以及对很早的“万事休”,都是其一生的暗影。

从前喜欢贾樟柯,就是喜欢《小武》里的王宏伟,那样的汾阳,那样的小镇,故事讲得那样的引而不发哀而不伤,随处可嗅人生淡淡的悲剧香气。虽然贾樟柯曾豪言自己不是只会拍小县城(山西汾阳)的导演,我却依然觉得他还是擅长拍县城,并且我认为一个只能拍好县城发生的导演未必不能成为好导演。以《山河故人》观,贾导最好看的还是1999年这一段:汾阳县城里的男女情事。世俗街头的光影下,有点脏乱,却有活泼的人间滋味。涛儿自家的电器店中飞出叶倩文的粤语《珍重》:多年情,不知怎说起,在何地仍热切关心你……我怀念你,他方天气渐凉……屋外,涛儿叫住张晋生,只见他俊颜回眸,只说了一句:“我在乎你,所以你欺负我。”还有别处的更动人:华灯下,群演里涛儿身段风流,俏生生一段小曲,锣鼓喧天光影闪动外,电影配以另一种忧郁低徊的钢琴。这里就是人间,就是世俗,是我们生命里十之一二的如意事,掐指可算的零星欢愉。

1999年至2025年,跨世纪跨辈代,除去故事人物间情感关系的幻变,大社会大时代的轰隆也是昭然已揭。煤矿业新土豪、反腐话题、离婚率走向、新移民阶层或香蕉人现象之等等,都是贾樟柯“野心”之显。二十几年,山河与故人俱变,碎的碎,死的死,散的散,怎又教人不唏嘘?只是依然回到我的问题,贾导能驾驭吗?能在一部两小时电影中,将自己对大陆二十多年的骤变做出圆熟的表呈吗?我要的是,故事叙述的稳定,情感风格上的贯通以及眼光落点的“既有俯视又有聚焦”。而观影时屡屡的不适和毛刺感,似乎都显露贾导的“不力”。小津安二郎终生只拍一部“家庭”,即成大师,而多么希望贾导拍出无数出色的“汾阳故事”看。个人情感与时代变迁有时亲若唇齿,却很难说个人情感是小,时代嬗变为大,只是一部电影将两者说到正巧和相辅相成是太难了,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即可窥豹。于此,倒宁愿贾导回到“汾阳”那样的小地方,重新发现此刻的小城之变。

再者,观影的不适还出于贾导的显豁直白。一句“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何故要借人物白之,孕于影像故事中,不是更好?母亲与儿子坐在慢列上,告诉孩子:“不坐飞机,就是想多陪你一会儿。”也是突露的硬伤。一张“结婚请柬”,几番拿出来“点题”,不显直露?好的电影不乏电影金句,但更多时候,金句有“木秀于林”之弊,反伤了故事风味。好的电影也有小物件重复闪现,确更加考量导演的“不着痕迹”之功,贾樟柯这部用叶倩文的粤语歌《珍重》最惊艳。此曲曲风美婉缠绵,与时代和人心都合拍,最是久驻人心。

将冗杂的三段大刀阔斧,剪成常规的“贾樟柯式”电影,让时间之流的凛风刮入小人物的情感深处,去掉直升机、高科技智能平板电脑和奇怪的忘年恋,回到有关“人”的阐发和发现中吧。说实话的,我极怀疑戛纳电影人是烦了贾樟柯如上的“新武器”,作为工具或是手法都离老饕们在意的“艺术电影”远了,远了。

山河有故人

文/李晓

多年前去过的一些地方,在天光隐隐里,总觉得它们探出头来,给予我深情的凝望,让我约定时间,再去探望。

人在日子里老去,树在年轮里粗壮,往日游历过的山河还依旧吗?

一天一天的时光,是我们生命中燃起的柴火,它最终化为灰烬。在这灰烬里,呈现时光的一种耀眼的白。

人到中年,偶一仰头,在地平线影影绰绰的远方,山顶上是皑皑雪峰。其实那不是雪峰,是一些山河故人,白了头,白了眉,白了日渐浑浊的目光。

地质学家考证说,我们祖国这块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历经了46亿年的山河碰撞,板块漂移。沧海桑田,是亿万年时光的造化。想想一个人的一生,远没有一块石头的生命那么久远。

这些年,一些旧交故人,也在山河里流逝。前不久去友人老孙的墓地,几个人提了两瓶酒,一瓶放在老孙的坟头,一瓶留下,几个人在坟前一口一口饮下。我们无声地说,老孙,起来喝酒吧,你这个酒鬼哦,号称喝遍小城无对手。一个人没有对手,一个人没有同类,是多么骄傲与孤独。3年前,老孙感觉肝部疼痛难忍, 去医院一检查,肝癌晚期。不到两个月,老孙就走了,老孙给朋友们留下的遗言就是,想起他时,就去他坟前喝喝酒吧。趁我们都没有忘记这个酒鬼,我们谨遵他留下的遗言,一年之中,去他的坟前喝一两次酒。老孙在市郊的坟墓,成了我们几个活着的老男人在人世聚集的根据地。有时,我们默默坐在老孙的坟墓旁,感觉坟墓突然就有了生机,冒出股股白烟,是老孙在里面憋闷了,出来吐一口气了吧。

去年秋天,我们在老孙的坟前碰见了他的儿子。儿子刚结婚,带着新娘来到坟前献花。儿子在坟前说:“爸,我结婚了,来看您了……”老孙高大身材的儿子,起身和我们热烈拥抱,他说:“叔啊,你们还来看我爸,谢谢了……”

有次坐火车,黄昏中穿过铁轨旁的村庄,见村庄里两老哥们儿,吆喝着两头牛,一前一后慢悠悠回家,炊烟在屋顶拉得很长。我在窗口朝两老哥们微笑致意,见他们身上都背着一个军绿色的老式水壶,我不知道壶里装的是水还是酒。不过那一瞬间我是深深地感动了,两老头儿,在同一个村庄,在一年一年的风雨雷电里,陪伴着老去,真是一件幸事。

有一年,我坐火车去西部一个大城,本来那座城里有我早年前认识的一个文友,也知道他的联系方式,我半夜里起床,远眺城市阑珊灯火,突然决定不去打扰他了。分别这么多年,我们情感的铁轨线,或许已经很难相交,我害怕相见的短暂热情过后,就是言不由衷的应付。就这样,让一些时光里暗淡下去的友情,在山河里变成模糊的底片,还是在一个人的暗室里显影最好。经过时光老水浸泡的底片,尚能显影的,一定是内心里留下烙印了。

有次在城里闲逛,看见大街对面一个多年没见面的老友,身体发福了,眼袋变深了,我们都发现了对方,我正准备跑过去,准备请他到小酒馆里寒暄叙旧,没料他在那边张开嘴,不是说话,是打起了呵欠,朝我招招手,转身往前走了。曾经在心里还时不时燃起的一盆炭火,顷刻之间化为白色的疲惫灰烬,在风中散开,转瞬吹得没了踪影。

山河老去,老去的是一些故人身影。山河依旧,依旧的或许是心里的一份念想。那么,就让山河与故人同在,隔着时光的汪洋,俨如那样一句话,身已飘零碧海,人如临水照花。

寻山

文/川理

说起来我从小对山就充满了兴趣,这或许与坐落我家村门口的莲花山有关。

莲花山虽然叫“山”,但并无半点山该有的气势和威严,实在愧对“山”之名。而全深圳的“山”若较真起来算,顶多也只能算个丘陵。这么说来,我爱的倒不是山,而是丘陵。

高自有高的景色,低自有低的情怀。在莲花山还没完全开发的时候,我就时常探访,而如今道路通畅,翻山越岭就更是家常便饭。除了莲花山,梅林后山、笔架山、梧桐山都留有我或一时兴起、或计划缜密的足迹。当穿过重重阻拦登上山顶、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总是感慨莫名。这种“山趣”放到现在依然如此。

去年11月份的时候,一位老友拉着我去坪山的凤山寺,说是要去寻一位故人。居住深圳多年,从未听闻凤山寺之名,更何况那位故人的性情如何实在拿不准,因此起初并不情愿,但转念一想,所谓“深山藏古寺”,这无名寺下定有无名之山,如此我也去寻一趟“故人”好了,于是欣然同行。

这凤山寺之行实在是趣味索然。说是寺,其实只在山腰一块凸起处用砖垒起平台,顶上又安了几块挡雨的铁板罢了,毫无山中古刹的古朴风韵,唯一像样的只有端坐台上、大口圆目、面色通红的天王。至于它脚底的山则被改造成果林农场,各种废弃物随意放置其上。我百般无聊,站在一边,盯着墙上行军的蚂蚁;老友却是兴致勃勃,东看看、西瞧瞧,饶有兴趣地向我和另外一位女伴介绍他这位“故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句话不假,但便是这尊天王的福泽再广,恐怕也难阻山的败坏。老友此行也并不尽兴,看天色尚早,于是三人一合计就奔着不远的马峦山去了。

马峦山就比那“凤山”要精彩多了,蜿蜒曲折、千回百转,颇有柳暗花明之感。两旁树木摇曳着重影,远近鸡犬鸣叫相闻,高处的山色抹出一条青黛,低洼的湖光织成无数银鳞。

登山是一定要登上顶,这是我每次登山时设立的目标。然而马峦山的路真不太好走,我的腿在坡度的戏弄下累得发颤,而同行的伙伴早已体力不支。在互相的鼓舞和扶持下,我们走到大约全程的三分之一处就再也无法前行。

靠着公路边的围栏,我突然想起“阮车穷途,大哭而返”的典故,或许眼前无尽的山路也可算是一种穷途吧?若真是如此,这种穷困怕是要凶猛百倍、残酷百倍。穷途末路自然便会死心,近在眼前的路却让你不得不心存痴想。这样近在咫尺的遥不可及,日日夜夜折磨你的心。

其实,何至于此?就是本来没有的路,也是可以走出来的,更何况本来就有的路?我不由感慨阮步兵实在入世太深。

买水的老友回来了,递上一瓶矿泉水,我猛灌了几口,顿时觉得畅快无比。水也喝了,腿也歇了,是时候下山了。

风雪故人来

文/吴孔文

梁遇春说,风雨如晦的天气,屋外寒意轻笼,屋内炭火清茗,独自在家寂寞翻着书,若遇故人来访,便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心。

风雨天相访的朋友,多半是布衣朋友。竹杖芒鞋,烟云随意,无惧跋山涉水。一路之上,村庄寂寂,鸡犬相闻,路过田埂,遇到熟识的野菜,会掐一把,充作当天的晚膳。

冬季或者有雪。燕山的雪下到黄山,气势便消退了。我的家乡在黄山之侧,冬季落雪,撒盐空中差可拟,恍若柳絮因风起,雪的个头比燕山小。柴门闻犬吠,放书起身,站在檐下的冰凌处等待,涉寒而来的那个人,身披荠菜花般的细碎雪粒儿,眉眼生动,玉树临风,手中梅枝不盈一握。这江南之地的男人,即便被裹在暴风雪里,身上仍不失婉约之气。

那些乡下的老房子,门前方池荷花,屋后稼穑桑麻,古树峥嵘,园圃青青。寒意渐起,雨雪迷蒙,湿冷的天空中有飞鸟来来去去。它们掠过的屋脊,黑瓦鳞鳞,炊烟袅袅。屋内的灶台上,或炖着一只鸡,或熬着一锅牛肉,柴火熊熊,水汽相激,暖香萦绕,撩人心魂。

这是一个朋友众多的时代,工作中的朋友,写作上的朋友,生意上的朋友,酒桌上的朋友……但遇事招之即来、事罢挥之即去的少,雨雪天相访的朋友更少。丰子恺的漫画“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好像在说,人有两三个知心朋友就行了,宁缺毋滥,凑不够四个人,就把梅花当朋友吧。风雪天,两三个人闲坐,品茗、谈诗、饮酒。屋外风雪如梦,屋内暖意融融。夜半更深,乡道上的那点点灯光,多半是酒酣耳热之后的夜归人。

我也喜欢在风雪天出门访友。几个同道中人,聚在一间不大的酒馆里,先回忆王子猷访戴的故事,而后喝酒,无拘无束地说话。期间,老板会送几次烫菜上来,告知我们其他桌的客人都走了,其意明显。待站起身作别时,才发现腿脚沉重,步履蹒跚。一路踉跄归家后,硬挺着给酒桌上的朋友打电话报平安。

风雪天,除了访友,我也爱读书。《山家清供》中有一篇《冰壶珍》:苏易简对宋太宗说:“臣一夕酷寒,拥炉烧酒,痛饮大醉,拥以重衾。忽醒,渴甚,乘月中庭,见残雪中覆有齑盎。不暇呼童,掬雪盥手,满饮数缶。臣此时自谓上界仙厨,鸾脯凤脂,殆恐不及。”雪月将相府,深院咸菜坛。一名官员,布衣朋友已不来往,官场同事又不敢深交,雪夜孤灯独影,沉闷地抱着火炉喝酒,不醉才怪。

“一生争斗,逝去匆匆,不再堪记。飘飘风雪,万里沧桑中仍幸有你。”《》的曲子,我不太喜欢,但它的词,我却铭记在心。

旧书如故人

文/姚大伟

把一本书带回来,翻过扉页、目录,一页一页地看,一页一页地翻。累了,遇着事了,就随意地折一下,或是放一支笔、一张卡片、一个薄薄的本子,再者只是随意的一扣,像间主人已外出的小毡包,堆隆在书桌之上。

与一个人相处,处着处着,就温和了,友善了,两张渐旧的脸上也开始慈眉善目,越来越顺眼了。他在你面前,发福了,长皱纹了,穿衣也松松垮垮随便了。你会关心他的现在,会不自觉的想到他,提到他。与一本书的相处,也是如此。翻着翻着,它就脏了,旧了,蓬松了;暗了,黄了,破损了。时过境迁,有时无心收拾,它的书页会兀自地打开,从里面送来一粒干干的饭粒,一只带壳的小甲虫,亦或是一张找了好些时候的书信。

总之,旧书与人一样,都是活的,有生命的。

我常常梦见我就读的师范学校图书馆里的那些书。那些安静的、蒙了灰的、仿佛会说话的旧书。它们在我的脑海里欢腾,一排一排如浪花一样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梦里的我,很年轻,步调雀跃,心情愉悦,像是去会见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我穿过了一条狭窄的通道,上了楼梯,又转了个弯,它们就在眼前了:一排排高大的银灰色书架,一阵阵旧书特有的墨香味。这是它们特有的气息,也是它们独特的待客方式。

那些年,我常带着鲁迅的集子穿梭在那条狭窄而灰暗的通道里,那个渐渐熟识的图书管理员王姨,微笑着接过它们,认真地扫描、消磁。而我与书本则像是初识的恋人,寸步不离,出现在课堂、宿舍、操场、食堂,甚至楼梯、厕所……

我与它们,天光灯影,共度华年。是旧友,而且友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