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散文
春节散文(精选20篇)
我家的年夜炮
文/王舜
打我记事起,我们家过年是从不放鞭炮的。当年,爷爷当家,掌握着全家的经济大权,过年时他一不买鞭炮,二不主张小孩放炮。看见邻家买炮放炮热火朝天地庆贺新年,眼馋心热的我,向爷爷要钱买炮却不应,任我哭喊甚至在地上打滚,或者跟前跟后地软磨硬泡,都无济于事,爷爷振振有词:“瓜人买炮,灵人听炮”。
我父亲是个文艺工作者,多年工作在延安。每到节假日,别人休闲之时,则是他工作繁忙之日,春节更甚,过年回家团聚的机会很少。因此,过年放鞭炮的奢望,爸爸也帮不上忙。春节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去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娶妻生女,独立了门户,因此打算在春节放炮庆贺一下。那年初一黎明时,我打开家门,先在门外石墩上点燃一支蜡烛,接着将鞭炮仔细绑扎在一米多长的擀面杖上,又在前面捆上引火纸,小心翼翼地走到门口,把一扇门半开半闭,人藏在门内,双手握住绑扎着鞭炮的擀面杖,屏住呼吸,将炮头的引火纸对着蜡烛点燃,随后炮声骤响,但烟雾也弥漫了整个院子,这是我家第一次放的过年炮。
198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看完之后,我感触颇深,灵机一动,我决定第二天“春晚”重播时把最后燃放鞭炮的声音录下来,之后又双机对放、对录,录制了一盘长达半小时的磁带。次年初一早上,我把录音机放在门前的石墩上,音量开到最大,长达半个小时,引来了隔壁、对门的大人、小孩围观、点赞。大家又笑又乐,都觉得这样“放过年炮”稀奇有趣,而且不花钱,也安全放心。而这一盘新春鞭炮录音带,在我家先后“播放”了20多个春节。
2008年的腊月,我家换房住进了县城的金盾小区,为庆贺喜迁新居,大年三十,时近零点,我又把那套伴随我们欢度了20多个春节的“电炮”设备搬到门外准备“播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儿子对我说:爸,今年的年炮我来放吧,你那套设备也该“下岗”了。儿子说着拿出他早已准备好的碟片放进DVD中,这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绚丽多彩的烟火、礼花,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儿子说,这是他在北京买的奥运会开幕式光盘,他将场面壮观、音响效果震撼的烟火、礼花等精彩画面,在电脑上经过精心剪辑,制作成这张迎新春的“电视礼炮”。儿子的“贡献”,让我们全家又过了一个无污染,又节俭而且喜庆的科技年。屈指算来,从2009年春节开始,这张光碟已陪我家度过了六个快乐春节了。
放鞭炮迎新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如果继续不加节制地燃放鞭炮,恐怕给节日生活带来的就不是喜庆而是灾害了。因此,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给地面丢垃圾,不污染空气,不增加雾霾,而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性地过个文明、环保、低碳年,照样平安喜庆不也是很好吗?我家这几十年的春节年夜炮,就是如此,照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吉祥和快乐!
难忘的新年
文/蒋郭一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在温暖的歌声中,羊头顶开了新年的大门,我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到了。
红灯笼,中国结,春节年味扑面来。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一片过年的景象。
春节的模样是美美的。瞧!大家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着新衣新鞋,走亲访友,讨个吉祥,报个平安;家中辞旧迎新,写春联、贴窗花,一片喜气洋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也亲手写了一幅春联“马去雄风在,羊来福气生”,张贴在自家的大门上,祝福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春节的滋味是甜甜的、香香的。大年三十,家人欢聚一堂,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丰盛的晚餐摆满了整张桌子,荤菜、素菜、点心,应有尽有。在我们南方的年夜饭中总会有汤圆这个点心,它象征着团团圆圆,而在北方的年夜饭中一定会吃饺子。饺子里包着不同的馅,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来年的生活财源滚滚,谁吃到包有糖果的饺子,就象征着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谁吃到包有年糕的饺子,就寓意着今后的生活步步登高……
春节的温度是暖暖的。大年初一的太阳早早地升起,普照着千家万户,让人感到非常温暖。我也早早地起了床,穿上新衣服,带上新年礼物去长辈家拜年,给他们送上新年的祝福;而长辈们给我发了压岁包,预祝我来年学习好,身体棒!爸爸妈妈还给远方的亲戚打去了温馨的祝福电话。我也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真是一个难忘的新年,在这里,我祝愿大家羊年节节高,得意洋洋笑哈哈!
春节话“吃”
文/高国春
民以食为天。吃,乃人生之必需。之所以春节话“吃”,皆因“吃”是我们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一个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方式。春节,不论是亲人团聚还是外出旅游,吃都是少不了的项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那时人们能吃上白面馒头、半个月能吃上一顿肉,就算奢望了。正因为如此,一年365天,人们唯一寄予念想的便是对过年的期盼。因为无论怎样,过年有好吃的,餐桌上会多出平时见不到的一碗红烧肉、两盘水饺。
春节吃有讲究,更富有文化内涵。饺子,中国人过年必吃,不仅是因为好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无鱼不成席。我国八大菜系,都离不开鱼菜名馔。尤其是春节,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情结。鱼,中国人春节家宴上都有,基本上是留着不吃的。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下年,表达新的一年“有头有尾”的祈愿。古老的鱼风鱼趣,在春节时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吉祥美好的祝愿,看似一种形式,实则传递着人们的生活情感与向往。
春节是万家团圆之时,因此,象征着团圆的圆子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圆子有多种,如:糯米圆子、山芋圆子、挂面圆子等等。其中挂面圆子最好吃,因为挂面圆子里加有好多肉,经油一炸,既香又嫩,吃了让人还想吃。
年夜饭是我们中国人春节表现“吃”的最好展现。吃年夜饭时是一家亲人到得最齐、最热闹,家宴中最丰盛的时候。随着世事的变迁,年夜饭也与时俱进,盘中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那种大鱼大肉、大盘大碗已被绿色食品、美食文化所取代。如今人们注重的是讲究品位质量,讲究全家团聚的氛围,讲究轻松享受的年味。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到饭店吃年夜饭成了一种时尚。好多家庭年夜饭餐桌上会有几盘特制的仿形面点。这些仿形面点是经过烫面、揉搓、擀压、捏坯、组装成形、笼蒸等工序特制成的点心类佳肴。有的制成“鞭炮迎春”,让人们把盘中的串串“鞭炮”非常过瘾地吃下肚去;有的制成“万事如意”,盘子中呈现的是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面塑“万字糕”、“红柿子”和“玉如意”,让谐音文化为美食添味;有的制成“一帆风顺”,让面塑的“帆船”在清汤“湖面”上乘风破浪,任你喝“湖水”还是品“帆船”均能获得“一帆风顺”的祝福……
其实,饭我们天天都在吃,顿顿离不开。春节话“吃”,它是团圆的象征,是亲情的写照,是给我们带来浓浓年味的新春。如今,吃已不是问题。春节话“吃”,意在表达美好、展望未来幸福的新生活。
亲历越南的年
文/黄艳梅
由于历史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民间习惯使用农历。越南有着与中国几乎一致的十二生肖属相,只是十二生肖属相中有一个生肖与中国的不同——越南没有“兔”,取而代之的是“猫”。
春节同样是越南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我去越南旅游时正逢越南的农历春节,河内市区马路两旁的建筑物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过年的气氛非常浓。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春节整个河内成了花的海洋。我住在导游阮小姐家,亲身体验了一把越南的年味。越南老百姓过年有两样东西一定要买的,一是金橘树,二是年粽。金橘树是盆栽的,象征着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财源滚滚;年粽则是越南男女老少都喜爱的节日食品。阮小姐兴致勃勃地带我到河内规模最大的同春市场去打年货,同样是金橘树,档次不同价格相差很大,阮小姐买了个优等品。金橘树大约有一米六高,树上挂满了黄灿灿的金橘,还被特意修剪了一番,像一座小金山,虽说价格贵,但物有所值。此外,阮小姐还购买了年粽、蜜饯、糖果、年画、对联等。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许多在外地工作的越南人都会在春节期间热热闹闹地和家人吃上一餐丰盛的团圆饭。团圆饭中年粽是必不可少的,越南的年粽呈方形,块头比我国的粽子要大许多,每个有二斤多重,用糯米包的,有猪肉馅,也有绿豆沙馅。我和阮小姐分吃了一个年粽,味道清香可口。
吃过团圆饭,阮小姐带上鞭炮,来到河内最繁华的还剑湖畔。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民众,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一脸喜气。夜幕降临,只听得鞭炮齐鸣,礼花纷飞,越南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走邪魔,来年全家人就可以平平安安。从还剑湖回家,我突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阮小姐手里多了一根折下的树枝。她笑着说:“这是我们的习俗,叫做‘采绿’,‘采绿’意味着新的一年官运亨通、福禄双至。”
春节期间,越南人也会到亲友家去拜年,最早来家拜年的客人最受重视,据说他能给这家主人一年都带来福运,这在越南叫做“冲家”。阮小姐一大早就带上年粽到她的老师那里去“冲家”,我则出去逛街。节日中的越南,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公园广场都有许多文娱活动,歌舞、杂技、舞狮、斗鸡……应有尽有,浓浓的年味让我身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一个人的达瓦里
文/光武
1
把乡愁从都市带到国外,慢慢发酵,等它浓烈,再伴随着异国冷冽的寒风,飘回来,回到这个小村,而乡愁却有增无减,越来越浓。这个安静的村落,有他思念的人。
从来没有一个春节是在他乡度过的,而他却做到了。十一年前,他在石门,一家酒店,那个春节,他有家不能回,远离故土,陪他的唯有心酸的泪。十一年后,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原以为他能守着妻儿,围着红炉,吃着叫做团圆的年夜饭。却不想,命运将他安排到国外,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远镇。
午后,寒风掠过屋檐,我在一个角落读朋友的状态。看到他在空间发表的图片。陡然,鼻尖酸。我想到那些渐行渐远的日子,和那些日子里,青春的我们。无法压抑,甚至一度垂下泪来。
他是一个苦命的人,无情的命运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他的迫害。多年来,每当想到身陷苦难中的他,都有一种难言的伤感。但他从未被打败,他乐观,眼角总是拂着淡淡的笑意。但我知道他内心的隐痛和挣扎,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2
他以前是一个多么快乐的孩子。初二时,我们相伴回家,放学路上,他拿着X写给我的情书,问我:“看看吧,她的一片苦心。”我说不看,他打开,从头看到尾,也没有说什么。他再次问我,看吗?我说不看。他将那封情书,一片一片撕开,撕成细细的碎片。
不看就不看吧,他说。我们终究没有再谈论下去,这个话题。他应该也知道我喜欢的姑娘,不是X。
然后,我们悠悠回家。漫天的云卷云舒,我们信步游走。
从初三开始,他被大伯领养,成为螟蛉子。也是那时开始,快乐一点点离开他身边。他伯父待他并不好,从来都是给他脸色看。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家境不富裕,跟了伯父,是两家人协商的结果。顺从,就意味着忍耐下去。初中毕业后,他没再继续她的学业,而是选择外出打工。逃避,是他唯一能做和想做的事。
北京、石门、山西、山东、长久的漂流,让他的伤口变得麻木,不再发作那冷冷的痛。但有些伤痛是一生的,延缓不代表愈合,只是,暂时的忘却。
还记得,那年冬,他从外地回来,我踏雪访他。不凑巧,他去县城办事去了。
晚上,他来到我家,他脸消瘦地几乎让我认不出。他披一件单薄的羊皮袄,围一条深灰色围脖,棉靴满是残雪。
我拿来两个带棉花垫的小马扎,与他候在火炉旁谈心。很久没有这样单纯的美好了。我们有说有笑,缅怀往昔。但很快他便忧郁起来。他说他所有的梦都被现实击碎了。他过得并不好,他的伯父想赶他出门。他也过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渴望回到父亲身边,但终未到撕破脸皮的时候,只能逆来顺受。
炉火渐渐败下去,室内也不再暖熏熏,我沏了杯茶给他,又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夜深了,他也不想回。
第二年,他写给我一封信,很奇怪吧,都这个年代了,我们仍习惯写信。在信里,他诉说外地的苦,我知道他想家了,可那个家容得下他吗?
我思量了一晚上,给他回了一封长信,细数往昔,更鼓励他在外多努力,照顾好自己。
直到多年后,也就是去年冬,有一次,我去他家,他妻子奇怪的表情看着我说:小瑞,我让你看一样东西,是你们许久之前的通信。
他一把夺过妻子手里的信,有点生气地说:你给我放好!
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语,让我觉得暖暖的。我们的友谊没有任何而改变。这么多年了,他依旧保留着当初的美好,保留着我这个兄弟的苦心。
3
他在山西打工的地儿是洪洞县,按我们当地的说法,本地人凡不是“鲁”姓的,都是明永乐帝时期,从洪洞迁来的。于是,在许多人的意识里,洪洞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但他却刚好姓“鲁”,并不需要考虑远祖的事。但他常常向我说起,他在洪洞“寻组”,讲他看到的大槐树,讲洪洞的雪,讲他们工地的生活。我那时恰好也到了银川,于是,我们两个常常念着故乡。除了他说洪洞的艰难,就是我讲塞外的苦寒,唯独说到故土,难免热泪盈眶。
我是有家的,想回,随时可以回。可他呢?那个容不下他的家会要他吗?
终于,矛盾爆发了。他与伯父的关系到了冰点。他伯父砸坏了他屋里所有的电器,家具。在最难的时刻,是他的父亲再次收留他,他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儿子。他再次回到父亲身边,相隔十年。这十年间,他经历了太多。好在,再也不用无家可归了。累了,可以毫无顾忌的休憩。那才是他想回就能回的家。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更加卖力打工,他想多挣些钱,将来买一套自己的房子。让妻儿不再跟着他受苦受罪。他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他常常向我讲起他简单的梦想。有时,梦想越简单,就越沉重。新房,让他喘不过气来。
去年冬,当所有的打工者都陆续返乡的时候,他依然在捉摸着找个事情做。他上午到县城的手机店推销手机,下午开着电三轮满县城送快递。每天回到家里都很晚很晚。但他似乎那么乐观,我有一次到县城办事,遇到三轮车上的他。他笑着,冒着汗,大冷的天,我觉得整条街景,他最美。
年后,他悄悄对我说,他想出国。听说,国外挣钱多。我虽有异议,但尊重他的选择。毕竟,他现在的确需要钱,弥补他千疮百孔的生活。签证办了停,停了办,风吹麦浪时,他告诉我,他要走了。忘了有没有送他,心里却是十万个不舍。这一去,山迢水远,相见便遥遥无期了。
那天,他发给我一条短信,说他已坐上了飞往埃塞俄比亚的飞机。他甚至告诉了我,那个小镇的名字,只是我老年痴呆,忘记了。我只依稀记得,他说过要到亚德斯亚贝巴转车。
我百感交集,不知道回他些什么好,就简单地祝福了他两句,让他在国外注意饮食和起居。但眼里的泪,分明在拥挤。
大半年过去了,二十多天的异国生活,让他变黑,毕竟埃塞俄比亚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他可以在哪儿好好地秀一把他的好身材了。只是,吹不到故乡的冷风,不知道他适应不适应,想念不想念。故乡的草木风物,故乡的人情世故,故乡的他的牵挂,他都放不下。
近来,见他的动态都是有关总结的,他在埃塞的工作与生活,他在埃塞的照片,买的红酒,吃的盒饭,黑人朋友,梳着扎扎辫子的小女孩。他在达瓦里的热枕厂,甚至他朋友见到的吉布提的航母。
直到今天,我见到他贴出十几年的老照片,才忍不住回忆起来。时光老了,又如何?我们的记忆是年轻的。
在三张老照片的下面,他写下:
清楚的记得2004年的新年是在石家庄过得。时隔11年的新年,我却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感慨万千啊!
我评论下:
我从来没有一年在春节的时候是在外漂泊的,但我懂那种心酸的处境。还记得我看到你这组照片时,大家的青涩,十年过去了。我们而立之年,各奔东西。常常记得这些年的春节,你,我,强,咱们仨守在一起,看春晚,然后笑得咯咯响,或者,彼此谈心到很晚。太多让人感动的回忆,纷至沓来。不能再想了。既然今年兄弟在遥远的国外,无法归,那就让我们的心仍然守在一起。我的好兄弟,等着你归来时,给我讲述你在异国他乡的故事呢!春节快乐!
他回复:
上学时不明白古人为何无病呻吟的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慢慢的,经历了太多事情后,才懂得这就话是那么贴切。身在异国他乡的我,时常想起我们在一起的往事,而立之年的我们在为家,学业,儿女奔波着,太多的心酸,苦楚都默默压抑下去,泪到眼角也会释怀的笑一笑!兄弟,我想家了,我想你们了,但我不流泪,因为,我懦弱了,没有肩膀可以依靠……
看到后,再也无法抑制自己,于是有了这篇日志。以浅浅的文字,做深深的遣怀。
老朋友,好久不见……
漫谈春节之快乐
文/顾真榕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更是最幸福的象征。
妈妈告诉我:春节是他们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刻。那时候,才刚进腊月,妈妈就开始数着手指盼望春节的到来。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她就可以穿新衣裳,不用干家务活了。当然,对于妈妈来说,最开心的日子莫过于每年除夕了。那天,大家早早吃好午饭,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柴搬进厨房,外婆则烧起了水,外公开始和水和白糖及米粉,他们姐弟三个则围着灶台转悠。当水烧开时,蒸笼里就被一层一层的米粉填满了。厨房里热气腾腾,几个孩子满面红光,期待地看着蒸笼。“出锅喽!”外公把直径一米的蒸笼搬下锅台,用力一翻,30多斤的年糕就成功出炉了,香气早已溢满了整个小屋。孩子们赶紧围了上来,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从糕上挖下一块,偷偷塞进嘴里,享受着一年仅有一次的美味。几蒸笼糕蒸好,趁着锅还热,外公外婆又忙着炒瓜子和花生。孩子们帮忙的帮忙,观看的观看。香味馋得孩子们想直接从炽热的锅内抓一把,外公外婆一说可以吃了,他们就抓起一把藏进自己的口袋。几十年过去了,那种幸福感到现在都铭刻在妈妈心里,现在只要一谈到春节,一谈到蒸年糕,妈妈依旧会神采飞扬。
今年春节,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抢红包了!一大家子乐呵呵地围坐在客厅,一个个盯着手机,关注着每一条信息,用最快速度点击手机,抢到红包的欢呼雀跃一番之后,立马投入“战斗”,准备再接再厉;没有抢到的摩拳擦掌,决定与前者一比高下。当然,抢到红包之后也不忘发红包,把自己的好运和祝福带给别人。
我觉得像春节、元宵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传统文化能继续流传下去。
春
文/和春娥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过年了。前几天不停地赶作业,现在终于可以停下来休息几天了。
大年三十的下午,我急急忙忙赶到了老家,一进家门,温暖的气息向我扑来,堂弟、堂妹都来了,晚上,一家人坐在凳子上,吃着团圆饭。吃完饭,我们站在院子中央看烟花,放鞭炮,抬头一看,便看到了花篮,炸成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烟花,这样的喷了六次,这好像正在为人们祝福呢!
春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很鲜艳,各有各的个性。
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是,贴对联也是各有各的特性,有的正贴着,有的倒贴着,有的歪贴着,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着春节一到,吃得丰盛一些,家家都备有鞭炮,人们穿上了新衣服,准备迎新春,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都早早起来,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小朋友对父母说些吉利话,父母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高高兴兴,因为大家都希望能够吉祥如意。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些开心的话,而最高兴的是小孩,因为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可以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我们就可以多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吃着水果,或者是烧烤,手里玩着烟花,忘记了一年中最烦的事,玩个痛快!
春节,它让我知道了自己又长了一岁,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人们都会快快乐乐的,没有烦恼。
春节名菜“全家福”
文/郑其
大凡中国人过节,特别是除夕和春节,合家团聚,喜气洋洋,到酒楼撮一顿或在家做些好菜吃是其中的主要“节目”。菜肴必须好吃,名称要得图个好意头,于是,“吉祥”、“如意”一类字眼甚是为人所爱,特别是一款叫“全家福”的江南名菜,更是很多人的首选佳肴。
说起这“全家福”来,有个出典传说。
相传秦始皇35年焚书坑儒,许多儒生都遭劫难。有一位名叫朱贤的儒生被埋在坑中后到晚间又苏醒过来,拼命挣扎爬出来躲藏在深山老林中,成天靠野果野菜充饥。为免于一难,躲避官府的搜捕,他只好隐姓埋名,漂泊异乡。
几年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即位。朱贤便返回家乡了,可先前的房屋已在一年前被洪水冲垮,妻儿流落在外不知去向。朱贤见此,悲伤不已,便跳江自尽,幸被一渔夫救起。渔夫听过朱贤哭诉过后,对他说:“去年大水时节,我曾救了一位少年,看他老实本分又勤快,便收他为婿。他也是姓朱,你不妨一起到我家去看看吧。”见面相认,果然是失散好几年的亲骨肉。父子俩抱头痛哭,亦悲亦喜。随后,朱贤就留在儿子身边,靠卖鱼为生。一天,他正在市上卖鱼,忽见人群中有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忙凑上前看,竟是他的妻子。两人又惊又喜,互道心曲。就这样,一家人历经磨难之后又团圆了。
渔夫得悉后,采集了山珍海味,请来名厨,为庆贺亲家翁一家人团圆举办了一桌庆贺宴。厨师知道了原委,煞费苦心,烹制了一个特制菜,取名“全家福”。
该菜特选了山上长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生的各种山珍海味、禽、兽、鱼及蔬菜,采用滑油和烧炒相结合的方法,荤素搭配,色彩和谐,口感宜人,众宾客食后无不夸赞。从此,这道有着特别寓意的菜肴便流传开来,成为江南地区的名牌菜。
民间还流传着另一则关于“全家福”的故事。
相传苏州观前街的菜馆“松鹤楼”,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家菜馆本来只是一家普通的小饭馆,它后来为啥大出其名,据说是乾隆在那里吃“全家福”而造成的。
乾隆下江南时,身着青衣小帽,路过观前街,见一家饭馆,铺面虽小,生意却也兴隆,他正好饿了,也就挤进去“加仓”。侍卫便带他上了阁楼。跑堂请他点菜,乾隆瞥到“苏州名菜”一栏,有一道菜叫“全家福”,心想蛮好,讨个吉利,就叫了这道菜。不一会,菜端上来了,乾隆夹起一块鱼片问跑堂:“这是什么?”对方答道:“乌龙肉”。乾隆又夹起一块鸡脚爪,问:“这是什么?”答曰:“这是凤爪。”乾隆听了,暗自吃惊: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你们这班小百姓,要把我皇帝、皇后统统烧了吃掉,还说什么“全家福”,真是大逆不道!想要发火,又碍于自己是乔装改扮,多有不便。后来只好发倔脾气,一定要退这道名菜。
无缘无故要退菜,跑堂哪里肯,双方便争执起来。旁边的顾客看到这个北方口音的人无理取闹,又加上语言不通,发生误解,便聚拢来打抱不平。吃客人多理足喉咙高,乾隆理屈词穷还要充硬汉,免不了被众人狠狠地数落一番,下不了台面,只好怏怏离去。
不久,不知是哪个走漏了消息,说这个北方食客是微服察访的当今皇帝。于是苏州城里城外,一下子传遍了乾隆皇帝在松鹤楼退菜挨骂的事。大家听明底细,好不有趣,都说:“皇帝退,我们去吃。”于是便携幼扶老到松鹤楼来吃一顿“全家福”。咬咬这“乌龙肉”,啃啃这“凤爪”,不亦乐乎。从此,松鹤楼的生意越来越兴隆了。
今天,我们平头百姓过春节,一边品尝“全家福”名菜,一边玩味着它的有趣典故,也是一种文化享受啊!
拥抱你啊,春节!
文/张瑾
踩着陈年的冰雪,揣着寂寞的梅香,你悄然而来,把一抹清新洒在祈盼的面庞。哦,春节来了!她带着期待,带着祝福,带着初升的第一缕阳光,款款地向我们走来。她挥一挥手,让我们作别昨日的遗憾,她弯一弯腰,为我们展开瑰丽的画卷……
拿什么迎接你呀,我可爱的春节!你用明丽的朝霞点亮我新一年的希望,你用柔和的光芒催醒我沉睡的梦想。在你的怀抱里,我的心里奔涌着感动,于是,我拿起手机,开始编发一条条源自心灵的祝福,为了赶在第一时间把这样的美好祝愿送给和我一起迎接第一缕阳光的人们。你让我知道,美好的祝福是和谐世界里永恒的旋律,伴随着这样的旋律,历经风雨的脸才会绽放花一样的笑容。春节本就承载着太多的渴望,无尽的希冀,因此,请允许我用我火热的心、虔诚的情,紧紧地拥抱你春节的天使——大年初一的第一缕阳光!
在我们的成长中经历的父母之爱,不说操劳奔波,就是孩子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让我们在春节到来之际,把感恩、祝福送给我们的父母亲人。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把春节的祝福送给我们亲爱的祖国,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用心去努力工作,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带着幸福和责任去爱我们的学生,在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氛围里,用行动书写人民教师的新篇章!
拿什么款待你呀,我温馨的春节!鲜花、美酒,还是依然灿烂的笑脸?欢聚、歌舞,还是冲出困境的勇气?我想,这些应该是你钟情的美味佳肴,这些更是芸芸众生争相献出的馈赠。但是我还知道,你还需要风雨作为调料,否则生活这道大餐必然少了很多味道!
拥抱你——新春的第一缕阳光!你拨开浮云朗照乾坤,你是春节带给人们的第一个吉祥的信号。你带来了共融的美妙,带来了和谐的气象,带来了感动、感恩、思考和力量!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征程,新的一年托起新的梦想。感谢你——春节的第一缕阳光!我将伴着你走向以后的每一个日出和日落,伴随你铿锵的步履高奏一曲春节的优美乐章!
贴年画
文/赵礼胭
贴年画,到底起源于何时,除了冯骥才那样的社会风俗学家,是很难说得头头是道的。
我只知道贴年画与驱赶鬼怪有关系。东汉蔡伯喈氏在《独断》中说,那时百姓门户上画着神荼郁垒的像,倘使鬼怪见了他们,就被吓跑了。估计这只是年画的雏形。北宋末年,传统绘画与雕版印刷术取得长足发展,很自然地产生了彩色纸张年画,主题与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等有关。从《武林旧事》等风俗古籍中可以看到,开封的不少店铺那时便在春节期间出售年画,可见当时年画已然深入人心,进入千家万户。
小时候,家里穷,从来没有见过大人买年画。倒是外公家门口每逢春节,总要贴两张娃娃抱鱼的年画,线条单纯,憨厚可爱,气氛热烈。等我长大了,家里重新做了房子,才在门上贴上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神武魁伟形象的年画。我无事时,常常会指着他们问小毛孩:“这是谁呀?”他们摇头。我循循善诱:“这两位是唐朝的大将军。”他们问:“为什么挂他们的画像呢?”我笑道:“他们可以祛灾辟邪嘛。”
其实,贴年画很讲究,要用水侵湿门上的残纸,然后用刀子刮去,等门完全干燥,刷上浆糊或者自制的糊豆(以细米熬制的浓稠浆状物),接着便可以贴上喜气洋洋的各种年画了。
据说,如今城里人一般不贴年画了,只贴对联到门两边。倒是农村仍然流行贴年画,家家都贴。是啊,年画不仅是民俗文化的图解,亦是承载了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希冀,过年了贴张年画吧!
中国年,春节红
文/张金刚
红色,是春节永恒经典的主色,似乎也只有这独具意韵的中国红,才搭配这风情独具的中国年。漫步大街小巷、城市乡村,每个角落、每户家庭,那耀眼喜庆、彰示希望的红色,如应时萌生的可爱精灵,一时间弥满了大江南北,浸润了华人之心。
火红的灯笼,一个个、一串串,挑上了屋檐,悬在了半空,滚圆、方棱、八角……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用鲜明的中国符号、唯一的暖红色调,映照着塞北山乡、江南水城,映照着人们不约而同的欢笑脸庞。鲜红的春联,一条条、一副副,用饱蘸浓情的笔墨,挥毫写出美好的新春祈愿;用对仗工整的词句,恣意彰显着恒远的华夏文化;贴在门框,顶天、立地、暖人,红火开启了崭新的希望之门。
朱红的窗花,在那淳朴的乡间炕头诞生,从那灵巧的农妇之手剪出,剪个猛虎啸川,剪个牡丹吐艳,剪个丰收锣鼓,灿烂的心花便随着那纸屑纷飞而火红绽放;红红的窗花一时间扮美了赭黄单调的农家小院,顿显温馨而敞亮。
红色唐装,是过年的主打。男女老少皆爱以红色装扮,用一种复古格调,洋溢出过年的喜庆。老人着红,风韵犹存;青年着红,活虎生龙;女人着红,靓丽动人;男人着红,伟岸裹风。一袭红装,或娇艳、或绰约、或青春、或灵动,皆应景地透露出新年的欢乐祥和。
红色装饰,是过年的必需。打扫一新的房间用温暖的红色精心装点,在这个寒冷依旧的季节,营造一隅爱意的天堂。红色的插花,可人鲜嫩;红色的床铺,温馨舒适;红色的福字,暖心深情;红色的灯光,宁静安祥。一家人,或聚餐、或言欢、或嬉闹、或安眠,皆在这满屋的红色中享受着美满与和谐。
暄腾腾的馒头揭锅了,母亲找来红纸,浸在酒盅里,用筷子蘸了,挨个用心地点在馒头正顶。雪白的馒头顶着红红的圆点,挨挨挤挤地排在那里,煞是可爱,寓意鸿运当头。热乎乎的年糕端上桌,厚实黏软,喷香诱人;金黄的年糕密密点缀着颗颗大枣,色彩明快,寓意锦上添花。
离乡的游子,再一次怀揣浸满汗水的钞票,将浓浓的乡情、满心的思念全部打包,踏上了回乡的列车;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几多辗转,都会赶在年前,欢喜地扑进家乡、父母的怀抱,与家人团聚,过个红红火火的团圆年。热恋的新人,大抵会选在春节前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火红的喜字、火红的嫁衣、火红的闺房,红火的婚礼、红火的喜宴、红火的祝福,皆在此刻一起聚拢,萦绕着甜蜜的小两口,开始迈入红红火火的小日子。
中国年,款款而来。春节红,华丽登场。难以割舍的红色情缘,再次搅动了茫茫华夏大地,激荡着浓浓爱国深情。一切美好的祝愿、所有美好的梦想,皆会乘着这喜庆吉祥的红色,在崭新的一年,如愿以偿,红火点亮。
回归
文/朱安淇
在萧索寂寥的冬日大地上,沉静之中透着彻骨的寒意。苍茫之中,冷色调勾勒出冬特有的含蓄凝结的美。万物都在沉睡,鲜活的生机还深埋在地下。恍然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与耀眼富丽的大红色点亮了天,春节已至。
假期和节日总是息息相关的。寒假与春节给忙忙碌碌了一整年的人们一个放松、团聚与回归的机会。疲于学业的学生回归了自己,给黑白色的青春添涂上炫彩;忙于生计的务工者回归了故乡,在熟悉与温暖中卸下身上沉甸甸的包袱;苦于思念的儿女们,更是饱含热泪回归了父母……此时此刻,所有的泪都不再苦涩,而是充实的喜悦与满足。
回归,不仅是人回到某个地点,也是追寻最原始美好的自己。
每到春运,看到密密匝匝的人潮涌向一个狭窄的车门时,心中总是感慨不已。春节,似乎是被关在尘世监狱的每个人,唯一获准出狱的时间。难道有法律规定所有人只能在春节回家吗?更何况有的人总是左手右手,大包小包的东西,脸上却是例行公事一样的敷衍搪塞。他们这样即使人在父母身旁,心却是渐行渐远了。这样的回归,只会让家人难受。
真正的回归应是由内到外的。不知不觉中,节日喜庆的韵味在大街小巷蔓延开来。红灯笼被高高挂起,崭新的春联散发着油墨香气,家里老老少少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唠嗑家常。摸摸小孩儿红扑扑的脸蛋,耐心地回答老人家含糊不清的问题,看看旧时的亲戚,互相拜个年,这样无需金钱或礼物做辅料,只要脸上满满的笑容,这一锅年夜饭的香味自会愈来愈浓。
冬季的北风依旧凛冽,冰封的土地还未苏醒,但当雪花悠悠地飘落,我已回归。
让书香浸润春节
文/任随平
殷红的对联照亮了春日大地,万家灯火万家明媚,每个人都以多姿多彩的形式表达着节日的喜庆与祝福,极品佳肴的盛宴,亲朋好友的欢聚,广袤星空的烟花聚散,锣鼓喧天的社火队,这一切让春日佳节流光溢彩,欢乐无穷,而我却选择了让一部部书籍相伴,在喧闹之外,静享一份书香的浸润与安然。
书要高雅,能给人以灵魂的涤荡与洗礼。国语经典《论语》在洗练的语境里透射出哲理的光芒,《瓦尔登湖》在宁静的述说中让人感受卢梭澄澈安谧的内心世界,《岛上书店》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让人感知一份荡气回肠的情感盛宴,《偷影子的人》通过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的成长,让失而复得的大爱得到了历久弥新的淬火与锻造,《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带领我们穿行在远去小巷的缩影里,觅寻随时光而流转的童年绵密的情怀……这些书总能让人在自觉不自觉的阅读中穿越时空的阻碍,进入幽静的思考角落,进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憩息地。这,便是高雅之书的力量,犹如花香馥郁之于春野,亦如细雨无声之于大地,令人在宁静的守候中顿首与彻悟。
书是好书,读书却需要一份如水般的宁谧与安详。冬春之交的夜里是读书的绝佳时机,少却了秋日虫鸣的聒噪与繁杂,少却了夏日的绚烂与迷恋,却有了冬夜的宁静与春日的葳蕤之气,掌一盏不甚明亮的灯盏于床头或温暖阳台的角落,旁置一方木质茶几,一杯香茗散发着丝丝缕缕的馨香,或斜倚在床头,或安卧在藤椅间,不求正襟危坐,但求适意阅读。读书亦不求速度与数量,最好是含英咀华,毕竟高雅之书需要咀嚼与回味。累了的时候,不易强读,品几口香茗,让茶香温润肺腑与灵气;或倚窗凭栏,向着远方了望,即便是漆黑的暗夜,也可让目光穿越夜色的围栏,抵达灵魂的遥想之境。这样读书,必是让人灵魂馥郁,肺腑飘香,因为人生就像一条渐行渐远的河流,只有浸润了花香馥郁,才能带给远方以幽香、以遐思。
此时读书不仅能让心灵享受闲适,更能让自己在一份淡远中学会思考与表达。一支沉浸了岁月的旧笔,一本淡黄却暗藏了幽香的笔记本,读书困倦的时候,记几段笔记、写一段文字,或是向自己述说一份久远的怀念,都能激起对人生的思量与热爱,尤其是笔尖流转的沙沙声,不就是对生活的感念与向往么?
于是,让书香浸润春节,是绝佳的节日选择,在淡泊宁静中让心灵接受一次彻头彻尾的洗礼,在闲适淡然中,让人生获取一份澄澈与明媚。明朝的阳光,会更加温暖与惬意;生命的大地,会更加生动而浓郁!
春节食文化
文/谷增虎
作为春节文化的一种,在中国春节食文化有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涵。
旧式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因为腌制腊味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开始。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惯。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腊味的种类繁多,有腊肠、腊肉、腊鸭、腊鱼、风肝等。腊肉的吃法可以是蒸熟后切片或者拌蒜苗、辣椒,或是炒青菜吃。在忙碌的年节里,辣味是最简便而可口的一道年菜。
刚腌过腊味,接下来,就该蒸年糕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也有条状的宁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银条,都是以形状寄寓新的一年里发财的意思。
从前的年糕制作全凭手工,前一天就要先把糯米浸泡一夜,再用石磨磨成米浆,装进布袋后,在袋子上放石头重压,等水分沥干后,再将米团取出,加上配料,调味,然后在蒸笼中以炭火慢慢蒸熟。想蒸出色、香、味俱全的年糕就丝毫马虎不得。巧手的主妇们往往可以凭着多年的经验,在每一个步骤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及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蒸年糕主要用粘高粱米加一些豆类,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蘸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片炒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则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再加上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传统的观念认为,蒸制年糕的成败,关系着来年运气的好坏,所以蒸年糕时有些禁忌,例如不准说不吉祥的话,不准大声吵闹等等。
北方的许多省份,过年时还要包饺子。虽然饺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点心,但是除夕夜吃的饺子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旧时以天干地支来计时,除夕夜亥时一过便交子,正是新年最初的时刻,据说这时吃了饺子表示“开张大吉,万事如意”。又因为此刻正交子时,所以饺子谐音“交子(时)”。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尤其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过年应节食品外,烹调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年菜除了讲究精致,丰盛外,好的口感也是必备的条件。如鱼因为谐音“余”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年菜,就连不产鱼的北方,也要在桌上摆一道木刻的鱼应景,以示“年年有余”。
春节说钱
文/赵之
春节说钱?你不会玩“万事胜意”“心想事成”的那种高雅词儿么?说“钱”会不会太俗气了?
绝对不会的。中国人喜欢在春节期间拜年时开门见山地来上一句“恭喜发财”;这“财”不就是钱么?说者随口而出,听者“照收无误”,乐得个宾主皆欢。记得贾平凹有一回说:“钱像空气”,这个比喻来得高妙。人生在世,开门七件事,哪一件离得开钱?现如今又不是空谈政治不求个人经济利益的年头,因此,下至贩夫走卒上至“成功人士”,都在想用啥法子走啥门径多来点钱,让钱生钱。
意大利时装商塞茹尼奥尔1994年参加大连时装节时说:“我不知道中国人钱从哪里来,但我知道有人买得起我们的名贵大衣。”这位时装商的感觉很对板。北京的侃爷们不是曾叹息道:“不到深圳不知道中国人的钱有多少”吗?据说深圳的工薪族,目前存款额在四五十万是普通的,单位配卖的福利房按市价算最不济也值四五十万,再加上其他七葱八蒜九菜碟,要凑个百万家当并不犯难。当然,深圳的工薪族“百万富翁”与英国影片《百万富翁》里的百万富翁相比,到底少了一份底气和帅劲,他们要准时打卡上班,下了班也没有美少女抢着与你“拍拖”,更没有饭馆的老板白请你吃饭……
钱像空气,钱顶重要。要潇洒要省心,最好的办法藏在各人的心里。开饭店贩服装是“幼稚园”水平,办工厂搞经营不是人人说上就能上的。有人炒菜不行炒股行,不管它一路熊市“低谷”,硬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炒出了效益炒出了豪气。有人抱紧了“基金”,当然,挑准帮你赚钱的机构活像挑准替你生娃的媳妇,胆要大眼要明,横竖小赚强似不赚,小赔胜于大赔。再降而言之,也有人掏出积蓄买黄金买国债,眼见得利率蹦不起,但是近年的物价也着实爬得快!
此外,鼓捣房市、邮市、卡市、币市的也大有人在。就是一株君子兰,一方灵璧石,软软硬硬之间分明生长着投资者的莫大希望。据资深的经济博士断言:将来“投资”已不完全是生活拿着手枪迫你干的,而是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了。这“生命活动”一词极其逼真传神,生命需要呼吸空气,这与贾氏的“钱像空气”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么?绿色食品健身热,物质丰足心安恬,杜甫先生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名言早须改写了,六十岁的退休“青”年多的是。胡子不长时间大把,不闲白不闲,投资大概是一种绝佳的消磨方式,一种健身的体操,经济的游戏!
在中国,越来越老的刘德华的形象最上镜;越来越热的经济类专业最受高考学子的欢迎。季羡林教授曾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而中国的大学里,文史哲最少人学……
这不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挣100万没人羡称你“大哥大”,丢100万也没人吆喝你“小弟小”,这都是赵钱孙李平头百姓的一段平常经历罢了。
末了,应该“原版”补全贾平凹的那句话。他在“钱像空气”的后面,还来了一句豹尾般有力的后续句:“多了是没用的。”钱啊钱,钱如空气般重要,没有钱固然难受窒息;但多了,你也只能一呼一吸,享用你这身一百多斤“皮囊”所需要的那一“常数”量。正如南洋一位著名的华侨巨富说的:“再富,人也无非‘日食一斤粮,夜睡七尺床’,生无带来死无带去。”有眼光有胸怀的富翁,无不看重钱的流通,钱只有流通才有价值,这一点也和空气一样——他们或将其捐助于慈善机构,或造福于桑梓乡亲,或支持科技文教事业……
钱像空气。空手道却千万玩不得。若是在弄钱的方式上摔了跤,岂不是空气一场?
家乡的春节
文/梁佳迷
每到春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就回到家乡过春节,春节在我们家乡也叫过年。
过年在一年中所有放假的节日中是最大的节日,人们十分重视,早早就停下手中的工作,为过春节做好准备。
农历腊月二十五六开始杀猪宰羊,蒸馒头做豆腐,我家乡的馒头,做得比我平时买的大多了,豆腐也是的,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豆香味。
人们把吃的都准备好了,就开始为家里打扫卫生,然后就上街买年货,有瓜子花生,还有烟花、对联等。
到大年三十,做了一桌丰盛饭菜,我们一大家人都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就连平时不喝酒的爸爸也喝了一点酒。吃完年夜饭后爸爸和叔叔就开始贴对联,到了晚上,妈妈拿出了新衣服和压岁钱,并告诉我和姐姐明天就是新年,不可以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就在这天晚上,爸爸妈妈让我和姐姐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的,第二天天没亮就被四处的鞭炮声吵醒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春节——系在心头的中国结
文/李念慈
在渴望与期待中,春节带着甜甜笑容,迈着轻轻的脚步,披着美丽的云霞,面带喜悦之情,向我们走来,越来越近了。我们看到了系着中国结的春节,在一秒一秒地贴近我们。春节向我们走过来了,迎接我们义无返顾的投入。
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过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挑细选出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副副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一副副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
烟花代表着美好祝愿。在我们中国,每逢过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抬头便可看见天空中红的、蓝的、绿的……各种颜色的烟花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仔细看:有的像挂满银花的火树,有的像划过天空的流星,有的像璀璨无比的花球……一条条火龙腾空而上,以极快的速度蹿上几十米的高空,便向四周炸开,那错落有致的升腾,那被拉得老长的焰尾……一切都让人神往。
饺子代表着团聚合欢。在我们中国,每逢过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再吃,这时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满溢着喜庆和温暖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春节,幸福的节日
文/童美淋
时间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转眼间半个假期已过去,迎来了十分重要的一天——除夕。我从那紧闭了半天的房间里走了出来,换了一身衣服,在这一天我下定决心,要向过去的我说再见,迎接新的我。
走出房间,我看到的便是家人坐在电视机旁,妈妈在厨房里面奋斗着,我过去帮妈妈打杂之后与爸爸、姐姐坐在了一起,畅谈着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的规划,开心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第二天打开窗户,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好久没有看到这幅画面了,思绪不由得回到了几年前,在过去几年的春节我基本上都是在那昏暗的房间与乏味的课本一起度过的,春节在别人眼里是与大家一起欢乐热闹,但从前始终没有我的身影。今年我要告别这昏暗的房间、乏味的课本,在那温馨热闹的画面中用自己增添色彩,让春节不再是我一个人度过的节日,而是与大家共同度过的节日。
我走出房间,迎来的是喜气洋洋的家人与亲戚新年的祝福,大家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走出家门迎来的是邻居的祝福,朋友的欢笑,大家一起走在路上欢快地交流着,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诉说着自己对新年的想法与新的一年的规划。时间悄悄地逃走,不知不觉一天便过去了,晚上与朋友告别,回到自己温馨的家,打开门见到的便是乐此不疲的家人。
忙碌了一天,家人的脸上丝毫没有疲惫的神色,笑了一天也没有感到丝毫的累,妈妈终于从厨房里端出美味的食物与我们共同享用,这一天我感到了真正的幸福。
红红火火过春节
文/殷逸恬
漫天雪花带来了银光闪闪的冬天,迎来了热热闹闹的春节。
春节终于来了,好高兴啊!我们小朋友穿新衣,放爆竹,吃糖果,欢天喜地,可大人们却格外忙碌:大扫除、买年货、为我们买新衣……超市里,小商店里,各种应节的商品堆积如山,人们的购物车里放得满满的:糖果啦、鱼肉啊、烟酒啦……买回家过一个丰富的春节。
临近新年,家家户户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门上贴着火红的“福”字和春联,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除夕,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你瞧!我家圆桌上早已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爷爷说,饺子像元宝一样,象征着财运;汤圆,表示团团圆圆;红烧大鲢鱼,这道菜不能全吃光,剩下的鱼表示“年年有余”;八宝饭,表示生活甜甜蜜蜜……
吃完年夜饭,要放烟火啦!爸爸和我来到外面,爸爸点燃了一个又高又大的烟火。只听见它大吼一声,直冲云霄,漆黑的夜空被它照亮了。火光四溅,犹如孔雀开屏般冲向高空,旋即如天女散花般回落大地。爸爸又为我点燃了一个小烟火,只听“嘭”的一声,一道白光冲到河的对面,亮光将河水映照得闪闪发亮。紧接着,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烟火花朵如星星般向四周飞去,千姿百态,光彩夺目,美丽极了!
放完了烟火,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蛇年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的节目真是一年比一年精彩。琢磨不透的魔术表演让我们啧啧称奇,幽默的小品让我们捧腹大笑,优美动听的歌曲让我们回味无穷……
零点整,窗外再次响起了隆隆的鞭炮声,向人们宣告着新年的来临!
春节随想
文/张瑾
春节越来越近了,看到街上人们忙乱地购物,全无半点平日的悠闲和讨价还价,我终于明白了,过年虽然说没什么意思,但是大家还是不愿错过体会过年的心情的最佳时机。
其实,过年还就是一个心情问题。因为这里有浓厚得化也化不开的亲情,父母盈盈笑的眼,兄弟姐妹重逢相聚时的乐,当然还有那满满一大桌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团圆饭菜,这些足以抚慰家人疲惫的心情,足以使浪迹天涯的孩子们从千里之外翻山越岭赶回家中。雪封不住,雨拦不住,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想回家过年的那份心情。
一直记得生活贫苦的时候,我们非常渴望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日常吃不到的美食,穿上平时穿不上的漂亮新衣,父母只有过年时才把积攒下来的那有限的钱买来好吃的、好喝的,才舍得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新裤、新鞋,才能暂时放下烦恼,高兴几天,那种阖家欢乐的场景才能完全释放出来,只有这时,人们的心情才能真正的放松,一年中父母紧锁的眉头在进入腊月时才开始舒缓,大家早早地就张罗起过年来,几家人开始合在一起蒸年糕、蒸馒头。好像一年中只有这时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和渴望,那时的年不仅是孩子们的期盼,也是大人们的期盼。
童年的我们,过年是一种单纯的期盼和欣喜,是可以充分满足小小愿望的美好日子,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常吃的、穿的、用的,每一样都要比过去过年时还好得多,心中没有了那种期盼,更少了那份想吃得好、穿得好的愿望,当然也就不那么盼着过年了。心情没有了,年味也被冲淡了。但是伴随着岁月的节奏,年关到了,有钱没钱,总还要回家过年。当我们扛着艰辛,担着责任,放飞了一年希望,洒落了一年的汗滴,面对关山重重,过年的机会能让我们盘点收获,总结教训,然后又为我们补充能量,让我们轻装前进!在家过春节,似乎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心情更舒畅。
春节,就这样热闹地来,又热闹地走,一家老小吃的、喝的、说的都是吉祥祝福。
“喜爆千声歌盛世,年华潇洒莫蹉跎。”春节,原来是点燃了希望与光明的火炬,将人冰冻的心灵融化成良药和美酒。原来那看似平淡的心情里有那厚雪下孕育着﹑积聚着强劲生命力的芳草,在春节里歇歇气﹑缓缓神,养精蓄锐,全神贯注,只待听到春的哨响,便如利剑般挣脱而出,挣脱束缚,冲破地壳,伸手拥抱那蔚蓝的天空,亲吻那生机盎然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