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散文
扫墓散文(精选7篇)
清明说“扫墓”
上小学的时候,每到清明节,我们学校的学生,都要排着队,去给村东头的烈士扫墓。一开始,我以为扫墓就是要把坟头打扫干净,因此问老师:“我们怎么不带笤帚和扫帚?”后来才知道,给烈士扫墓的主要任务,就是献花圈、敬礼、默哀、缅怀先烈英雄事迹,然后再由老师和一些大的学生,给烈士的墓上添土。
但这个“扫”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墓”是先人居住的地方。每度春秋,都会杂草丛生。到清明祭祀的时候,帮他们打扫干净,也是后人的一份责任。
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起于春秋,兴于盛唐。传说扫墓的创始者,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他因为漏封介子推,然后又放火烧山,把介子推及其老母烧死在绵山的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后悔不已,第二年春天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扫墓虽然多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动,但与时代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下稳,百姓富,则扫墓者众。天下乱,百姓苦,则扫墓者寡。明代诗人高启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中写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很多的子孙,都在战乱中丧命了,乃至无人来扫墓,使他们的先人墓成为孤坟。还有孟姜女的《寻夫小曲》,唱得更为凄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孟姜女的丈夫,早已累死并被修在了长城里。他家的坟上,自然冷冷清清。
清明扫墓怎么扫?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有几个主要项目,却基本一致。
其一是清扫墓地。一年一度,坟墓上都会长出杂草。也有些墓地周围,散落着一些树枝、秸秆之类的垃圾,需要清除掉。还有些墓碑,也需要清洗。
其二是焚烧纸钱。这也是扫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南到北,皆有此俗。当然,纸钱多种多样。有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的冥钞,动辄一张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还有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钱串,用彩纸剪出的冥衣等。
其三是祭奉贡品。在先人的墓前,摆上菜肴、瓜果、花篮、花束等。有的还打开一瓶白酒,倒在坟前或墓碑上,让在天的先人,感受一下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四是磕头或者行礼。儿孙们一起跪在坟前,给已故的亲人磕三个头。或者站在坟前默哀,然后说出自己想对先人说的心里话。那些来扫墓农村妇女,则往往都要大哭几声,以表心中的哀思。
其五是添坟。扫墓的时候,要带一两把铁锹。完成祭祀仪式之后,再给坟上添加一些新土。有些地方,还要在坟头的顶端,“压纸”或“压青”,以表后继有人,生机勃勃。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一些城里人,还把扫墓和春游结合在一起。完成祭扫之后,找个风景怡人的地方,或踏青采花,或折柳吹笛,或放起风筝,或打闹嬉戏,或围坐聚餐,兴尽方归。
家乡的春天
文/一介草民
每年的四月初,农村已是春暖花开,遍地绿茵。这个时候,除了农事渐忙外,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活动让人割舍不下,那就是清明扫墓。
清明扫墓是春天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在外工作的人们,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回到老家扫墓上坟。同时,利用上坟的间隙,踏青聚会,领略魂牵梦绕的春天景色,重温童年家乡的点点滴滴。乡下老家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寄托,哪怕每年回去的次数寥寥,但那份情意总是难于割舍。家乡的每棵树,每寸土都能唤起美好的回忆。
那时村里有小学和初中,上学不用出村,让村里的孩子有了充裕的时间,加之学业负担没有多重,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玩耍,哪怕是干些打打猪草这样的活计,也还是以玩为主,村里的大街小巷几乎都留下了一帮孩子的脚印。一年一年,伴着春夏秋冬,度过了虽很清苦但很自由的童年和少年。
每次回到村里,村貌都有很大的变化。低矮破旧的老房子被高大宽绰的红砖瓦房所取代,还有的建起了三层的楼房。许多家庭购置了汽车。村边成片的温室大棚里,种植着黄瓜、西红柿、西葫等新鲜的蔬菜。正是这些大棚,还有为卖菜建起的交易市场,让村里乡亲们很快地富裕起来,跨入了小康生活的行列。
春天的家乡,处处生机勃勃,活力无限。那些蛰伏了一冬的花草泛出清新绿色。越冬的麦苗长势喜人,绿意盎然,蜻蜓点水式地点缀在村子周围。各种野菜也争先恐后地展示在人们眼前,显得是那样的招人喜爱。路边的野花争奇斗艳,流连其中的人都忍不住摘上一把。空旷的田野里时时见到浇地和整理田垄的身影,把农村的田园风景衬托的淋漓尽致。
树木是村之魂。村周围长满了各种树。有杨树、柳树、槐树和榆树,整个村庄都掩映在树的海洋中。杨絮飘絮,柳枝吐翠,春天把人都熏醉在浓郁的苍翠中。
春天在哪里,绿草铺满地,家乡的春天充满活力。游走其间,幸福浮上心头。尽管久已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但那一草一木仍然吸引着我不愿离去。这里有割不断的乡情亲情,难舍难离,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达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时时地回到这里徜徉,体会着难以述说的一切。
梨花风起正清明
文/窅娘
前继春分,后启谷雨,清明实在是我喜欢的节气。真的你瞧:料峭春寒已退隐时光深处,自然界万物全都活泛起来。蓝天下树林里,成群结队的鸟儿也不失时机地亮起歌喉唱响春天。《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于是,大好春光里,我在家里就宅不住了,频频邀三喊四呼朋唤友——走呀,去户外踏青赏春去。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对,就是这样。喜欢在晴好的周末骑上单车,来一次漫无目的的户外骑行赏春。在随心所欲的春天面前,我们赏春的脚步也是随心所欲的。或是沿着宽阔的黄山路一路西行至蜀山脚下。玄鸟春归,四时有秩,此时春到蜀山已十分呵,能开花的树花开正艳,不开花的树也不甘示弱地绽发出簇簇嫩叶。树枝上的簇簇嫩叶竟也纷纷端庄成朵朵花开的模样。不由得,一颗心、一张脸也纷纷笑成了花开的样子。再远些,去滨湖吧。在风景宜人的观光大道上享受一次湖光山色的视觉盛宴。
更远更清新的清明景致在乡村。蓝天下大片的油菜花招摇着金黄,蜿蜒的小路两边各色野花星星点点,散落在村庄里的一户户农家小院静默着,而院里院外的那些桃树梨树们却很喧闹,疯了似的花开满树,红似霞白似雪,老远就能看到。还会看见几只土狗趴在院门外懒洋洋地打盹,听见动静便迅疾起身,朝我们狂吠几声。一次,狂吠声引出农家主人,一个满脸堆着慈祥皱纹的老奶奶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把未择完的荠菜,又挑起我们挖野菜的兴致来。老人的手往身前身后的野地里四处指着:“喏,这里,那里,到处都是荠菜、茼蒿。春天了嘛,野地里多的就是野菜。”
清明节去乡下扫墓,也是踏青好时机。犹记儿时,父母总会在清明节前那几天里挑上一个晴好的星期天,领我们步行十几里路,去郊外老虎山祭祖扫墓。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漫山遍野的扫墓人,漫山遍野的清明吊子,将平日里寂静阴森的老虎山渲染得温暖而亲切。夕阳西下,回城的马路上,又是一个浩浩荡荡的场景:人人怀抱大捧的映山红,朝着家的方向前行。
现在,每年清明节我依旧会返乡扫墓兼踏青。我们的祖先确实很睿智:在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清明时节祭奠先人,就是叫我们在这最浓的春光里感悟人生珍惜生命啊!
而在这个万物生长皆清洁明净的清明节气里,我们每一次的踏青赏春,就多收获一份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恩。
扫墓
文/樵夫
母亲去世的第二年,我托人弄戗,在八达岭附近的一处陵园为母亲买下一块墓地。
墓地伫立在一座半山坡上,周围长满了花草和树木,郁郁葱葱,静谧而且洁净。顺着台阶往下走,山下是一道人工开掘的水渠,溪水清凌凌的,顺势向山下流去,不时翻起片片白色的水花。陵园的人说,这叫有山有水有靠山,风雨一来花满楼。我不懂风水之学,但却听过“前有照,后有靠”的说法。再经此一说,便觉得这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了。
母亲安葬的那天,风和日丽,蓝天裹着白云,是北京难得的好天气,但我的心却像夏日雨前的天空一样阴沉沉的。母亲“走了”一年了,这一年里,我几乎每一天都会想起她老人家,想起她在世时的一件件往事。这些往事虽然没有时空顺序,驳杂而且凌乱,但件件都清晰可辨,十分逼真,仿佛就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我甚至几次突发奇想,觉得母亲会从冥府中突然走回现实,走到我的面前来……可是,直到墓葬师将母亲的骨灰放入墓穴的那一刻,我才于冥冥之中,切切实实地感觉到,母亲从此真的与我们阴阳两隔永不相见了……
失去母亲的痛苦,是非经历者难以体会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似乎浑然不觉,总以为母亲会永远守着我们,不管她是唠叨,是叮嘱,还是小骂两句,我都习以为常,且报以一哂,全把它当作一种母子亲近的内容。虽然也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又总觉得那是十分遥远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母亲忽然病倒了,直到后来我看见了医生在诊断书上留下的那几行锥心的文字,我才突然觉出这世界留给我们母子永诀的日子已经很近了……
安葬了母亲之后,我每年都会择日到墓地去看望母亲。像母亲在世时一样,每一次我都会“报喜不报忧”地把家里新近发生的大事小情跟母亲念叨念叨:谁谁结婚了,谁谁换了工作了,谁谁买了新车,谁谁身体现在壮得像头牛……仿佛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才宁静。
人有的时候也真是怪,世俗的纷争,不过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常常郁结心中,终日不快,而当你站在墓前的那一刻,倏然便会领悟到,原来那些所谓涨薪,升职,受冷,遭弃,乃至所有叫你快与不快的事情其实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只有人的生命才是真正宝贵的啊!
今年春上,远在澳洲的女儿回来探亲,到家的第二天一早就问我:“哪天去看看奶奶?”
女儿从小是她奶奶带大的,跟奶奶感情最深,大前年,奶奶重病之时她还在澳洲读研,我没敢告诉她,一是觉得路程太远,二是也怕影响她的学业,但这孩子敏感,隐隐地就觉出家里出了事,非要回来不可,久劝无效,最后愣是买张机票飞回了北京,和奶奶见了最后的一面。
这次回来,没等我开口,她就提出要去看奶奶,这也足见她对奶奶的一往情深。
说实话,这些年女儿生活在海外,我一直担心她在“西风东进,洋节流行”的大环境下忘却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而现在,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因为女儿没有忘记“还归东海扫墓地”。
清明后的第一个双休日,我们起了个大早,从南城匆匆赶到德胜门,去乘城楼下面发往墓地的班车。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和我们一样去扫墓的人已经装满了整整一辆大轿车。
望着这一整车的人,我忽然有了一种敬重的感觉,古人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如此,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梨花风起正清明
文/一朵
其实,还真的从未写过清明。似乎清明在我心里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就如它的名字一样,清到没了文字,明到无法诉说。恰是这样若有似无的感觉,每年不用刻意触及,就化了开去。
众所周知,清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不仅仅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是,它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传统节日。年复一年,历史的长河里,清明已经走过了2500多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原来,清明,不是长在忧伤之上。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我国的一种固定的风俗。
江南的清明,历来最传统的风俗就是祭祖、扫墓和踏青。
说起清明祭祖和扫墓,我们就会想起晚唐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的忧伤与孤身在外无法为先祖扫墓的惆怅,就这样传诵了千年。让我们每逢清明时节,一旦连日阴雨,就莫名地伤感起来。对先辈的缅怀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虽然只是一种形式,却是生者对逝者寄托的无限哀思。
祭祖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大同小异。无非是烧点纸钱,在家里准备些酒菜、点上香烛拜祭下。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过清明”。一般家里过了“清明”才能去扫墓。如果家里有当年死去的亲属,必须是清明正日过,而且要连续三年。这样的风俗一代代传下来,具体有什么说法不得而知。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一首《寒食野望吟》,描绘唐人思亲情怀。“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字里行间,深情流淌。如今,江南很多野外的墓地都已经搬迁至政府统一规划的安息堂,所以即使在农村,也很少能看见这样的情景了,倒是少了几许悲哀。
一夜春风,满树的梨花开了。梨花风起正清明。祭扫的忧伤忽然又被踏青的欢笑所淹没。
温暖和煦的春风里,出行的人们与万物一样生机勃勃。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春回大地,所有的美好都被唤醒。所以在四月清明时节,踏青成了世人最向往的一次出游。江南也在一片春光里明媚而妖娆起来。
才明白,清明也是可以诉说的。
家乡的春天
文/一介草民
每年的四月初,农村已是春暖花开,遍地绿茵。这个时候,除了农事渐忙外,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活动让人割舍不下,那就是清明扫墓。
清明扫墓是春天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在外工作的人们,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回到老家扫墓上坟。同时,利用上坟的间隙,踏青聚会,领略魂牵梦绕的春天景色,重温童年家乡的点点滴滴。乡下老家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寄托,哪怕每年回去的次数寥寥,但那份情意总是难于割舍。家乡的每棵树,每寸土都能唤起美好的回忆。
那时村里有小学和初中,上学不用出村,让村里的孩子有了充裕的时间,加之学业负担没有多重,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玩耍,哪怕是干些打打猪草这样的活计,也还是以玩为主,村里的大街小巷几乎都留下了一帮孩子的脚印。一年一年,伴着春夏秋冬,度过了虽很清苦但很自由的童年和少年。
每次回到村里,村貌都有很大的变化。低矮破旧的老房子被高大宽绰的红砖瓦房所取代,还有的建起了三层的楼房。许多家庭购置了汽车。村边成片的温室大棚里,种植着黄瓜、西红柿、西葫等新鲜的蔬菜。正是这些大棚,还有为卖菜建起的交易市场,让村里乡亲们很快地富裕起来,跨入了小康生活的行列。
春天的家乡,处处生机勃勃,活力无限。那些蛰伏了一冬的花草泛出清新绿色。越冬的麦苗长势喜人,绿意盎然,蜻蜓点水式地点缀在村子周围。各种野菜也争先恐后地展示在人们眼前,显得是那样的招人喜爱。路边的野花争奇斗艳,流连其中的人都忍不住摘上一把。空旷的田野里时时见到浇地和整理田垄的身影,把农村的田园风景衬托的淋漓尽致。
树木是村之魂。村周围长满了各种树。有杨树、柳树、槐树和榆树,整个村庄都掩映在树的海洋中。杨絮飘絮,柳枝吐翠,春天把人都熏醉在浓郁的苍翠中。
春天在哪里,绿草铺满地,家乡的春天充满活力。游走其间,幸福浮上心头。尽管久已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但那一草一木仍然吸引着我不愿离去。这里有割不断的乡情亲情,难舍难离,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达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时时地回到这里徜徉,体会着难以述说的一切。
扫墓感想
文/徐美菊
清明节,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往烈士陵园缅怀已故的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莲峰烈士陵园坐落在群山环抱,花草丛生的五莲峰脚下。烈士陵园的背后是雄伟壮观的五莲峰,前方是莲峰集镇,而大门前正好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烈士陵园里松柏密集,百草丰茂,这里,安葬着曹瑜英参谋长等其它几位烈士。
看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我仿佛看到了曹参谋长带着无数位革命烈士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有的手持冲锋枪,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有的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我仿佛看到了,曹参谋长倒下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不甘心。他还没有帮助老百姓完成剿灭土匪的任务呢……当听着老人们讲述陵园里埋葬的烈士们的故事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是啊!这些烈士为了莲峰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今天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我们能够快乐的读书,都是这些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虽然他们早已到了另一个世界,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仿佛在为逝去的烈士们诉说,仿佛在为烈士们痛惜失去的一切。
让我们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足迹,跟随他们的脚步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