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散文
艺术散文(精选20篇)
借钱的艺术
文/魏咏华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我们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东拼西凑交了首付后,装修的钱一时没了着落。我和老婆商量怎么办,老婆数落我说:“平时你不是吹嘘自己朋友多吗,你怎么不向你那些狐朋狗友借钱呢?”
我一拍脑门,心说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呢?要知道我在一家有实权的单位上班,虽然只是个大头兵,但我那几个朋友平时有事没事总是向我献殷勤,这次借几个钱肯定没问题。
首先我想起了大周,大周是搞房地产的,记得上次聚会时,大周言之凿凿,对我说花钱尽管说话,多了没有,三万五万的小菜一碟。
于是,我拨通了大周的电话,说明缘由。电话里大周停顿片刻,嘿嘿一笑说:“兄弟,本来我不会驳你的面子,只是最近我丈母娘老是闹病,我有点囊中羞涩,要不别说两万,二十万也没问题……”见大周如此说,我也不好说些什么,就怏怏地挂了电话。
下面该向谁借钱呢?我脑海中猛然想起老何,老何开着一家超市,前不久我还给他办过事,这回我有了难,他说什么也得出手相助呀!
等拨通老何的电话,我把借钱的事跟他一说,老何吞吞吐吐地说:“老弟,不好意思,最近我资金周转不开,要不你等一等,到了年底,我再想想办法?”我心说等到了年底,黄花菜都凉了,我那房还装不装。于是我愤愤地挂了电话……
这时,在一旁玩电脑游戏的老婆乐呵呵地说:“怎么样?碰钉子了吧,这就是你的朋友!不过也不能全怪人家,现在谁想往外借钱啊,都留着鸡生蛋蛋生鸡呢……”老婆又说:“话说回来,借钱也是一门艺术,你说买房装修,谁还敢借给你呀!”我说那该怎么说,老婆附耳对我说如此如此……我听了将信将疑,心说这能成吗,只好试试看了。
想毕,我给做建材生意的大刘打通电话,说:“刘哥,最近我们局要调整干部,办公室主任的位子空下了,我想努力争取争取,可是手头差两万块钱,你看能否支援一下……”
大刘不等我说完,就痛快地说:“就这事儿啊,好说,你把银行卡号给我发过来,我马上给你打过去。另外,老弟你若是当上办公室主任,你们单位以后搞装潢千万别忘了兄弟呀……”
音缘
文/若星
两排平房之间,隔着一片生长茂盛的向日葵。正午的热风中,从远处麦田飞来的褐色的野蜂、绿色的蜻蜓,以及五色斑斓的蝴蝶,盘旋着、嘤嗡着,在氤氲着阳光、青叶与果仁气息的葵田中舞蹈。
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华山脚下的一所军队农场里。
我坐在廊檐下的青砖台阶上,身后的窗户里,一起来学军学农的同学们午睡正酣。
每天午饭后,我就坐在这里,为的是捕捉并享受一组声波。
这组声波,来自于远方麦田中的广播喇叭,它混杂着野蜂等昆虫低频的舞曲,若隐若现,飘浮在夏季午间闷热的风中。
促使我驱散睡意静静等待的,是每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影录音剪辑”。《英雄儿女》、《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荡气回肠的场景音乐,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沉厚雄浑与清脆甜美的声音,身临其境般惟妙惟肖的音效,以及委婉与沉郁间杂的叙述和旁白……
每天的电影录音剪辑,将波澜壮阔、壮怀激烈的英雄史诗,穿越过久远的岁月风云,呈现在我的面前。在关中平原东部一片麦浪翻滚的原野旁,在部队营房窗口门前的向日葵花影畔,在一位少女心中,栽植下了革命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种子,让她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虽然时光已然过去了许多年,我仍然难以忘怀,当时作为一个中学生的自己,沉浸其中的情景。
当2014年的春天,我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收听到广播剧《鹮巢》时,让我仿佛又捕捉到了那久违的,令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的感觉。
广播剧《鹮巢》,叙说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群中国和陕西的科学家,以及秦岭大山深处的农民,寻找并发现世界极度濒危鸟类朱鹮的故事。
仿若几十年前的那一部部声电交集光影并现的电影录音剪辑,广播剧《鹮巢》,用精湛的声音艺术,把听众带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娓娓动听地讲述给大家,曾经发生在秦岭山间的一个意味深长、余韵袅袅的感人故事。这既是一个陕西故事,也是一个中国故事,更是一个世界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人们方得知晓,这座横亘于陕西南部,苍翠连绵、苍茫悠深的秦岭山脉,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勤劳朴实的山民们,曾经为、正在为我们这个地球的环境保护,做出多么惊人的贡献。
《鹮巢》以精湛的艺术构思与手法,还原了那个久远的年代,那个几乎从未被大众所知晓的故事。曲折动人的情节、充满张力的悬念、质朴的述说、原生态的场景……使我们这些收听者被感动、被感染、被征服。
据了解,《鹮巢》广播剧的制作者们,为了取得高度的声音艺术效果,利用语言、音效、背景音乐等来表达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重现故事需要的环境,带给听众强烈的空间感、环境感、方位感,充分展示广播剧这一声音艺术的魅力,精心选择,将录制地点定为处于深山人烟稀少的陕西南部柞水县东甘沟村。从宾馆房间、会议室、村舍等室内场景,到农村电影放映场、火车、汽车、山路等室外场景,均注重真实场景的重现,使得这一故事,被讲述得格外质朴、逼真、翔实、动人。
良师的幸福
文/李忠新
清晨一场瑞雪,细密匀实,天地一色,洋溢着一种静谧而雅致的美,让我想到李青的素描画。
李青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教于章丘市第四中学,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章丘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章丘市毕业班优秀教师。从教十年,李青给大家留下的是一个笔耕不辍的师者形象。集合多年教学经验,李青着成《从石膏几何体到素描静物》一书,细读全书,欣然落笔。
艺术启迪智慧,艺术丰富生活,艺术提升品位。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个人精神享受成为一种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是提升文明程度和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艺术教育成为一种人文教育,让特长成就学生的生活情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个性成长,为培养有使命感、有责任、有追求、有品位的人才创造条件,这是我们“全面育人,育全面人”理念中的应有之义。
古人常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来形容好老师,是指教师的师德、师能俱佳。阅书知人,觉得这正是李青的定位和追求。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多年坚持不懈的耕耘,使得李青在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上收获了累累硕果。深挖细悟,潜心教研,立德树人,积数年之功结出成果,是幸福的;“讲台三尺成盛业,红烛一盏索真知”,做一名良师更是幸福的。这些也正是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境界决定眼界,眼界决定世界,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成就非凡。广大艺体教师要不断提升境界,潜心钻研业务,尽快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像李青老师一样,将个人的心得经验积淀为教学的成就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愿所有老师,以专业成长促教育质量提高,品味作为良师的幸福;努力培养让自己敬仰的学生,描绘艺术教育最繁盛的春天!
剪纸情
文/鸢尾花
剪纸,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最早爱上剪纸是因了童年的记忆。
记忆中,每到秋末冬初,北风肆虐时,土屋的窗棂,总是从缝隙里吹进刺骨的寒风。这时,母亲总是买回一些白纸和红纸,白纸贴窗户,红纸则用来剪窗花,贴在窗上做装饰。那时,看着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母亲手中霎时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心里既好奇又崇拜。不一会,一朵朵花绽放,一只只蝴蝶振翅欲飞,中间有一个美丽的团花图案。再看窗户,变得焕然一新。那时,幼小的心中已经播下了对剪纸喜爱的种子。
长大后,热衷于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东西,更向美术老师学着剪一些简单的图案。也曾向母亲学习,也只是学来了一些皮毛而已。可是那份对剪纸的喜爱却与日俱增。
后来,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份兴趣也不觉搁浅。一次偶然,要去讲一节公开课《轴对称图形》,因为对称的知识里面涵盖了很多的剪纸艺术,剪纸这一古老的文化再一次走入了我的脑海,给了我灵感。数学课和手工课的整合,或许能够开启另一扇数学几何教学之门。整堂课由剪纸贯穿始终,让学生对剪纸的观察引出对称,由学生渴望做一幅简单的剪纸图案,进入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剪纸完后又让学生说剪纸的方法,渗透数学知识,最后应用所学知识制作一幅对称的图案,最后到学生的作品展示和欣赏,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那是一节最难忘的课,一直到下课,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不舍,看到了听课老师眼中的欣赏。剪纸,让一群陌生的孩子喜欢上了我,从而也喜欢我所教的学科。也是那一节课,为我以后的事业打开了成功之门。剪纸,给我的事业增色。
平时闲暇时,也曾在自习课上教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剪纸,看着一幅幅平淡无奇的各色纸张,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看着他们脸上绽开的笑容,那份欣慰也暖了我放飞希望的心。而我最喜欢剪蝴蝶,也能把蝴蝶剪得栩栩如生。内心中因了对梁祝化蝶的凄美,因了对破茧成蝶的美丽和执着,才对蝴蝶钟爱有加,所以总是一次次让手中的纸变成一只只振翅欲飞的蝴蝶。剪纸,丰富了我的业余时光,也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
今日,看着相册中那一幅幅的剪纸图案,又一次触动了被封存的记忆。那一年的那一天,一份来自千里之外的剪纸,曾帮我在那堂课上让孩子们耳目一新。那栩栩如生的三边剪纸,一幅幅关于大西北人生活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化,和同样淳朴的人!艺术,从来都是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
如今,每一次欣赏那些民族风情的饰物,每一次找寻那些带着中国韵味的古老艺术,也总是会留恋于“裂帛”“蝶恋”“非墨”,那怀旧的心态和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欣赏总是与日俱增。也许,自己就是怀旧之人,那些剪纸、那些长在记忆里的剪纸,慢慢成长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根植于心灵深处,永不消失……
留白
文/静福山人
一
中国传统艺木,特别讲究留白。书法、绘画中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这个疏就是留白。诗歌中所谓“言犹尽而意完穷”,也是留白。
留白的艺术并非简单地留下空白,所以不能把留白与空白划等号。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在哪里呢?空白只是空着,留白显然是有意而留。留白,其实是疏与密的对比,意与象的结合,实与虚的呼应。留与不留背后有个选择,有个艺术审美的取舍。
留白,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艺术技巧,它是东方传统艺术“意为先、重神韵”审美观的体现。而留白,留得不能刻意、做作,还有一个更高的审美原则在后面,这就是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的美才是真美。“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些说的都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何谓恰到好处?就是简洁自然。由此看来,留白要留得有分寸得妙处,自然方为大道!
二
我们的生活也要讲点留白的艺术。常听到人们抱怨活得太累,生活节奏太快,让人慢不下来。固然我们无法回到农耕时代在山水田园中慢悠悠地过日子,但面对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心理的自我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对生活的留白,也就是在心灵上留下精神的空间。而普遍的状况是人们在物质化的存在中沉溺得太深,活得太满,却缺少了诗和远方。我们离开静静读一本书的日子有多远了?我们是什么时候曾经一个人仰望星空把思想投向浩茫天宇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成了“低头一族”,网络的天空几乎占据了大脑的容量空间,这让我们习惯了复制和粘贴,习惯了点赞和发一个笑脸,却忘记了让思想和情感扑动自己的翅膀到蓝天下沐浴阳光和雨露飞翔……
留白,是拉开一点距离。有了适当的距离,就有了一点从容淡定,有了一点幽默的风度,有了一点诗意和美。留白,也是让另一个自己走出来,带着客观的态度审视一下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然后便有另一种领悟和境界。留白处,心灵方可安顿!
三
当下,我们的生存状态却是太满了。城市建得太满,道路塞得太满,人和人的关系纠结太多,而我们的内心呢?有时也塞车、短路、阻梗。这就需要我们作出改变,学会留白。
我们对自然的态度也是如此。对自然索取利用得太多,人与自然关系这根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危机乃至灾难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层出不穷的极端气候现象面前,你是否想过:我们在地球这块画布上是否画得太满了?我们有时是否该停一停脚步留下一点敬畏?
我们是如何对待自然的,也就会如何对待人类自己。环境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到人类的精神问题上来,所谓“外病内治”,调整内心,正本清源,是留白的第一步。
留白,是为自然界留退路,也就是为人类未来留出路。留白处,便是诗意的栖居!
一朵花开的时间
文/施雅雯
花开两岸,芬芳弥漫热烈的夏。
夏的妩媚,并非限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绝美,这是一个葵花盛开的季节,那一朵朵金黄的葵花,总会让人想到那个隐逸于葵花丛中的绘画天才——梵·高。
惠子说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很多人都认为这位天才画家的一生是支离破碎的,但是,这只是一种无知的猜测。我永远相信,梵·高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的夏季。也有很多人认为梵·高的一生是悲哀的,因为他把心扎根在秋,心在秋为“愁”,注定了他一辈子的孤独和疯狂。然而,对于梵·高而言,有葵花的地方就是天堂。
都说上帝是公平的,在赐予了梵·高缄默性情的同时,又赐予了他一双艺术的双手。从受尽贫困的折磨,忍受疾病的摧残,到最后失去沉静的理智,梵·高始终不改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他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向人们诠释了艺术的真谛。这位游离于精神的正常与瓦解边缘的天才一生充满悲情。他烧焦的左手和割去的右耳是疼痛的,但是,他的内心并不是痛苦的,他用他对艺术的痴情向人们向世界宣誓:“我就是艺术的主宰者!”
他的激昂、他的缄默、他的顽强,就如花开时的烂漫。他所画的每一处线条都在挣扎,每一个色块都在狂舞,倾泻的颜料和着他的血液,而画布不过是为他包扎伤口的绷带。
梵·高是快乐的,他如花般短暂的一生,使世界为之倾倒。
就在一朵花开的时间,梵·高演绎出了生命;就在一朵花开的时间,梵·高的葵花得到了永恒。
难忘追梦路
文/宋建谕
艺考生,在世人的眼里,有赞许,有羡慕,也有轻视。
艺考路,对我来说,是选择,是记忆,更是财富。
从小到大,我和很多孩子一样,普普通通,没有特别、过人的艺术天赋,只是在父母的安排下,以丰富情趣、磨练意志为由,开始接触小提琴、跆拳道、演讲等业余艺术课程。高一以前,我对艺术的喜爱还是处于一种兴趣的选择。高二那年,我反复地拷问自己,是做一名真正的艺术考生,还是继续将其作为情趣修养?在理性分析艺考生学习难度高、升学竞争大、就业渠道窄等现实问题后,我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坚定选择了做一名音乐类艺考生,也试着迎接人生的第一场大考。
因为是艺术和高考的双重身份,所以我们的备战是双份的。由于自己从小学的是小提琴,对钢琴没有一点基础,正常几年的钢琴曲目,要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提速完成,我没有了退路。从指法入门,从音阶开始,每一个中午,每一天夜晚,都是我拼命练琴的时间。除了声乐是我在初二就开始系统学习外,还有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我都是第一次系统学习。五大科目的综合学习,几个老师的轮番训练,我没有了休息日。日益增大的压力还是让当初坚定的我变得烦躁、犹豫起来。好在,有老师的鼓励,有父母的陪伴,我坚持了下来。
因为长时间的专业课异地集训,几乎断档一年的文化补习带给我的挑战不亚于艺考。3月份回到学校后,我的英语和数学测试均不到60分。面对只有三个月的备战时间,我心中那份顺利通过艺术专业考试的喜悦瞬间化为恐惧,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残酷,什么叫背水一战。每晚自习后,我不能像其他的同学一样直接回家,而是到校外辅导老师那里进行两个小时的一对一的英语或者数学的补习。十一点后回家后,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还在等着我。我差不多每天都是在午夜两点以后入睡。高强度的连轴运行,恶魔式的追补功课,使我的体重整整下降了10多斤。终于,我赢了,以较好艺考成绩上线。
回首来时路,只为警醒、鞭策自己勇敢前行。能够成为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我是幸福的。音乐是那么神秘和超越。失落时,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告诉我:生命不需要失落,激情是快乐的源泉;自卑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生命不需要自卑,重新振作起来吧……于是,我深深懂得,黑白相间的钢琴键、四弦鸣奏的小提琴、日日飘歌的练声房,是我们走向艺术教育梦想的阶梯和熔炉。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进入大学后,我珍惜每一份光阴、每一个机会。我竞选当上了学校通讯社新闻部干事、学院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主动参加了学校“勤工俭学杯”辩论赛、“心声杯”辩论赛、“五四”演讲比赛、“中国梦”征文比赛等文艺活动,先后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文艺先进个人”等。作为重庆市青年交响乐团小提琴手,多次随团巡回演出。2015年,荣获第11届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大赛(重庆)音乐组(美声)第一名。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庆幸自己,选择了艺术,也跟进了努力,成为幸运的追梦人。
记录成长,致敬岁月,青春无悔。
美梦成真
文/廖华歌
一
九月的风吹走了时间的尘埃,你如约而来,像每次见到你一样,你往面前一站,似乎整个世界都亮起来了。
永远都那么明慧高雅、清丽温婉的你,俨然花开样将一幅画儿小心翼翼地徐徐展开给我看。那是一幅花摇叶颤别具特色的牡丹,并无寻常惯用的大红大绿的浓重色彩,也非刻意去呈现什么,而是天露生香,纯朴自然,以淡示浓,颇富动感。尤让我惊叹的是那叶隙间隐约透出的三几点红,更令人臆想到看不见的另一边的花,也开得何等繁盛恣肆,布满青茎的每一朵都试探着伸过来,分明要和自己握手问安。
似这样纯净清雅、意丰笔简的牡丹,我好久不曾见到过了,是哪位丹青高手的杰作呢?我正疑惑着寻找印章来认证,不料她却盈盈含笑轻言淡语:是我画的,特拿来给你看看,请多提意见啊。
我惊住了!面前的牡丹无风而舞,花花叶叶响成一片,氤氲的清芬与响声一起追赶着我,天地一色,万物呈祥,会有何事发生?
二
那年初见她,因惊艳她清水出芙蓉的美丽,我呼吸紧促,内心呼啸着自卑,只想把自己藏起来。
藏青色的薄呢大衣,领口露出恰到好处的紫色碎花衬衫,明眸皓齿,清雅秀美……那一刻,我很迷恋,她分明就是一朵明艳高洁的花。紧挽着她,就是在与一朵花相握,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位女性的美而深深震撼!静静地,心无旁骛,我像读一首诗一样读她。
仅仅只是工作关系,一直以来她与我并不常见。这么多年,我们都在各自的预设轨道内旋转,日子漫长而沉重。但我们的心却真诚如初。我们凭着一份质朴而纯粹的信赖、念想和爱,倾毕生之力去守护并继续开启美,开启安放灵魂的栖居地,也许这就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意义……
三
退休后,她拒绝一切外界的邀请,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选择了学画画儿。是想以此圆她少年时就曾喜欢并画过花鸟、几十年搁置而今终将美梦成真吗?
当她在一个落叶缤纷的秋日把这个想法告诉我时,我直言:艺术是非常残酷的,要知道你的这个选择意味着将承受多么大的冷寂和孤单!失败是随时随地的,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就像一枚浆果,它以全部的饱满和热情,并非就能丰盈成熟在收获之季……
她听了,笑笑,然后云淡风轻地说道:我想过了,也很清楚自己没有什么基础,几十年了从未再画过一叶一花,确实挺不靠谱的。可是,我现在是一心想学画画呢,想得很!不就是担心自己画不好吗?其实想开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咱又不奢望当画家,不存在任何功利,仅仅只是自娱自乐自慰而已,心头没有了压力,画好画不好都无所谓的!
艺术太需要如此的心态!我望着她,劝说阻止的话再也无法出口。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毫无疑问,她属于后者。
四
那是怎样决然转身的一个女子啊!
她放下一切,义无反顾地到北京一家“现代工笔画院”听课学习。在那儿不仅吃、住、学费、教材等一应费用要自费,而且由于地段偏僻,附近没有另一家酒店可供她选择食宿,她竟然常常挨饿。不敢想象一直衣食丰足曾是单位一方领导的她,竟能挑战自我,俯身吃苦受累如此!
牡丹就是这样一点点由死到活,由黄泛青,慢慢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直到终于盛放出灌注着生命气韵的我面前的这幅画儿……
艺术固然需要天赋和灵悟,需要真爱和挚情,但同时也是个老实活儿。只要一心为之,肯做踏实功夫,就总会有些收获的。那是一场又一场的无媒相约,一天又一天的心灵坚守,一生与一世的至爱深情……不管能做到多少,也不管能否与众不同,只要一门心思真心爱着,努力做着,就是一切!
她现下不是一位著名画家,以后也没打算要成为什么家,但我对她充满由衷的敬意!功利时代多曲人,而她的正直、纯粹、静美尤显得难能可贵。在我心里,郑青,她就是一首真正的唯美诗,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阳光下,深刻得轻盈无声。
说对称
文/吴冠中
“对称”被公认为属于美的因素,中国传统艺术中普遍运用对称手法:对联、门神、四大金刚、左青狮右白象……对称之美寓于均衡。
但美之均衡往往是一种感觉,艺术作品中的均衡之美其实潜伏于隐秘之中。天平的平衡一目了然,而中国的杆秤,其杆、锤、纽与被称物体间的距离关系错综复杂。天平太简单了,只有杆秤可比喻艺术的均衡感,亦即对称感。画面中左边一大块红色,而右边往往只需在适当距离的位置落下一小点红,感觉就均衡了。
两个绝对相似体的对称多半缺乏韵味,因它们各自绝对独立、互相排斥,不容易进入艺术的融洽家庭。守卫庙门的一对铜狮,貌似对称,其实应具微妙的变化。一座金字塔式的山,其左右两侧略有侵占与退让时,便令人感到左右相互拥抱的和谐。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写出了秋夜的高远与苍凉。只两株树,还都是一样的枣树,单调、寂寞呵,但其间具画眼的敏锐,绘出了两株枣树的相互对称之美。形象的对称中含不对称,不对称中潜藏对称,这该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规律。
艺术
文/魏馨媛
李子先生喜欢蓝咖格子的衬衣,黄色条纹的领带配上一身严肃却不失风度的黑色西装。他每日出入高级办公楼,担任着一个部门行政经理的工作。他,是一个标准的绅士。
晚餐时间过后,李子先生总会到一家名为“浪漫布拉格”的高级咖啡馆点一杯叫做“法国情人”的咖啡酒慢慢品味。这杯“法国情人”是能醉人的咖啡,也是能提神的甜酒,李子先生就是喜欢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他把这种味道称为艺术。
李子先生一边等待着“法国情人”,一边看向窗外沉思。侍者很快将“法国情人”递送到李子先生的面前。
李子先生微笑着礼貌地向侍者道谢:“谢谢。”
“不客气,先生。请问还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吗?”侍者对李子先生的印象很好,来这里的人都是拥有地位和金钱的贵人,却并非每个人都会笑着对他说谢谢。
“没有,谢谢。”李子先生像口头禅般再次向侍者道谢。
“嘭!”对面桌子上的咖啡杯倒了,差点泼到那对正在亲吻的男女客人。
侍者急忙转身,正要走向那桌的客人。
“请等一下。”李子先生叫住侍者,“他们一直在那调情,应该是正在增进感情的情侣。而且桌子上有纸巾,我想他们会处理好。”
侍者答道:“我们必须服务周到。”
“服务周到有两种,第一种叫做:打扰一下,请问需要帮忙吗?第二种叫做:不打扰。”李子先生抿了一口“法国情人”,继续看向窗外沉思。
侍者依旧走向那对男女,问道:“打扰一下,请问需要帮助吗?”
那对男女客人立刻停止了接吻,女客人白了一眼侍者嘟囔了一句:“有病”,拎着包离开了。男客人也白了一眼侍者追了出去。
侍者红着脸收拾好残局,悻悻地回到了服务台。他瞄了一眼李子先生,李子先生依旧看向窗外。他,是一个标准的绅士。
晚餐过后,李子先生走进咖啡馆照例点了一杯“法国情人”。
二十分钟过后,咖啡仍然没有到位。李子先生召来侍者询问咖啡,侍者连连道歉,称自己忘记了。
很快,侍者将咖啡端到了李子先生面前。侍者正要离去,却被李子先生叫住了。
“等一下。”李子先生面前的咖啡不是“法国情人”,面对侍者的接连出错有些不耐烦了,“你怎么了……”
“对不起,先生。”还没等李子先生说完,侍者竟然呜咽地道起歉来。满怀心事的侍者工作了一整天,第一次听到有人问他“你怎么了”,竟然错把李子先生的责怪当做关心感动了起来:“我确实不太好,早上我接到家里急需用钱的电话,但接着我错手弄坏了一台昂贵的咖啡机,中午又……”
“请停下!我对你的事并没有兴趣,我只想安静地喝咖啡。”李子先生面无表情地说完又将头看向窗外沉思。
“抱歉,打扰您了先生。”侍者擦擦眼泪离开了。
李子先生喝完咖啡便结账离开了。侍者正在收拾李子先生的桌子,透过窗玻璃他看到李子先生跟往常一样,为咖啡厅不远处的乞丐施舍了一些钱。他,是一个标准的绅士。
李子先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来咖啡厅了。再次出现在咖啡厅的李子先生跟往常有些不同,略显消瘦的他点了一杯黑咖啡,是这间咖啡厅里最便宜的那种。不过他依旧看着窗外沉思。
“先生请慢用,这是您的咖啡。”侍者为李子先生递送了一杯“法国情人”。
“这不是我的咖啡,我点的是黑咖啡。”李子先生将“法国情人”推向一边。
“请享用吧先生,虽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希望您能拥有足够的幸运渡过难关。那么第一份幸运就从我免费请您喝的这杯‘法国情人’开始吧。”侍者微笑着说。
“谢谢你。”没有人知道李子先生的心事,就像没有人知道那天侍者的心事一样。
李子先生抿了一口“法国情人”,他终于知道“法国情人”为何是一杯美味的“艺术”了……
老腔声韵
文/漠风
谈起老腔便想起陈忠实先生和他的《白鹿原》。辽阔无边的关中大地上,老腔那浑厚的声韵像一坛陈酿的老酒滋养着我们,那激情、那声韵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老腔是以民间说书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剧种,其音乐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老腔的表演只需五人,即签手、副签手、前首、后台、板胡。虽然只有五人但“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老腔的道具更是五花八门,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干鼓、梆子、钟铃等乐器全在五个人的掌控下完成。一上台,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全心投入。
话剧《白鹿原》中融入了丰富的老腔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随后,在多方努力下,老腔被推上大众舞台,一时间震动京城并在央视春晚中演出。
老腔的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听起来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的曲调,加之独特的配乐道具,这些都构成了老腔的独有之长。
最有趣的是,源于生活的老腔表演,在表演形式上也主要展现人们的生活风貌,那挂着烟袋敲击木头等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浓缩了黄河文明的原生态,让人感觉到了蓬勃的生命力。
朴实无华的老腔表演,就是一幅农家庭院的浓缩,自制的木凳琴弦,自编自写的唱词唱腔,让老腔艺术独具特色,这种最原始的风貌表演,让老腔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
现在的老腔表演已经将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了升级变迁,将传统的老腔与摇滚乐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民族音乐并推向了主流音乐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老腔表演已经远高于艺术,让人们感触更多的不是艺术的精华,而是生活的真谛。
空白也是一种艺术
文/袁亚红
学校结合安全教育的主题,举行的一次以“安全教育”为主的展版展示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至今难忘。
记得在展板展出的前一天,当我来到一块主题为“我们身边的安全标记”的展板面前,我看到板面上留有一大片空白,我自然就以为他们的板面还没有布置好,于是就忍不住去问布置这块板面的老师。结果老师很轻松地回答我,板面已基本布置好了,只差几个字还没贴上。当时我不由皱起眉头:这块板面上,明明有一大片空白的地方,贴上几个字就能完全布置好了吗?老师见我这副疑惑不解的表情,就过来解释:“这空白的地方是我们特意留的。我们想试着让小朋友自己在空白的地方画安全标记,从而了解他们究竟知道多少安全标记和安全知识。我们要在空白的最下面贴上‘你还知道哪些安全标记,请你把它记下来’这一句话,再在边上的口袋里放几支画笔,就全部好了。”我恍然大悟,感受到老师那份良苦用心,也领略了老师的大胆设计与聪明才智。
一些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会运用空白手法,这样可以使他们的艺术品产生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有人说: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你看,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可见,空白是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然而我怎么就没想到,空白也同样可以被借鉴运用于我们教育教学中,发挥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呢?这展板上的空白,分明就是老师对板面的一种艺术化处理。
展板展出时,那块展版前别提多热闹了:家长和幼儿都在参与,没多久,空白的地方就很少了,而且家长和孩子的脸上还漾开了快乐的笑容。
此情此景中,我再次为老师的巧妙设计而赞叹:简单的布置,既留给了幼儿思考和自我学习的空间,又增强了孩子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既轻松了教师,又快乐了孩子;既促进了家园沟通,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板面上的空白,是老师对“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理念的理解,更是老师对“给孩子留点空间、留点时间,让孩子自主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行为实践。
艺术的本性
文/邢庆仁
有一年,我在国外参观一座现代美术馆。中间休息时,朋友坐在那儿,望着墙上的一幅画,疑惑地问我,这幅画好在哪里呀?怎么一点都看不明白。要我给他讲一讲。我知道是遇上难题了,脑子一下空白了。我该如何回答他呢?
这时有一群孩子走来,正好围在那幅画前,有领队的老师在一旁亲口讲述。因语言不通,也不知道人家在讲什么。我便借机给朋友说,你看那些孩子,从小就来美术馆接受美术教育和培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今天不一定全能看得懂,但孩子们有了见识,孩子们可以想象:可以是阳光,可以是大海,也可以是风雨。等多年后他们长大成人了,再看到美术作品就会有各自的认知和判断。我们呢,小时候没有条件,长大以后才去看美术馆,而且大部分是从事着这个专业的才去美术馆,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和判断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人家是从小普及,我们是长大了才要去提高,可想那个连接困难重重。如果我们从小也有那个氛围和训练,我们不仅能看得懂现代艺术,而且还会有很诗意的解读。
我们今天所谈的艺术精神是先有了人才有了艺术。人的精神就是艺术精神,也是民族精神。往大了说,是人类精神,大自然的精神。从古至今,那些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存,只是我们缺少怀念,缺少自我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将自己的参照不是放在天地间,不是放在广大众生里,而是放在眼前放在身边,使仅有的想象和空间被物欲所抢占了。我们还一味地要去创新,要去变形,恰恰就是忽略了艺术土壤的培养和艺术成长的思想基础。
我的另一位朋友,几天前刚为她的父亲开过一个画展。展览的标题是“一白”。一白是她父亲的“字”,意思就是说,人的一生好比一张白纸,展开白纸也就有空白。其实,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善于留白。那天参观画展时看到资料照片上有一把剑很精致。剑是她父亲做的,他用剑做什么?是为了看剑还是为了习武?我知道古代的文人书生外出郊游偶有佩带宝剑的习尚,一是为了给自己壮个胆,再是如路遇不平还能英雄救美。佩剑在西方的贵族,在古代中国的雅士,这是故事也是真实,更是中国文化脉络的连接。等我看完画展也才梳理出一条线,朋友父亲做的剑是一个梦想,做剑是为了一种守护,守护祖上的脉络,守护女儿成长,守护着精神的平安。
对于艺术的理解,人们总以为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从而让这种自以为是妨碍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妨碍了本心流露和艺术初心的展现。那个和毕加索生活了十年的佛朗索瓦斯·吉洛特说,毕加索的画就是他的日记。因为日记是不重复的,日记每天都是新的,想象也是出奇的,所以我们看不懂了嘛。毕加索每天都在创造,是因他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不同。我们也无法和他的感受同步。毕加索在思考艺术需要什么,我们在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艺术不仅要疼,而且还要痛。这是常人很难理解的,心疼不光是个词,它是超越了概念和思维的,超越了人的心灵而达到某种契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千古名句在很早就为我们打开了门窗和空间。古人的法则我们不缺,要论也不缺,只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关照,缺少了一种心灵的训练。如何让那些法、那些论超越概念思维的本能,就好比真正的诗人,能自发地从心底里流出诗句,这是诗的本性,这是艺术的本性。
把生活过成艺术
文/朱钟洋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把生活过成艺术,难,却令人向往。这样的艺术,是陶渊明的闲适宁静,是林语堂的浪漫高雅,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智慧人生。
朋友大牛酷爱艺术,他常常对我说,得闲的时候,人要艺术化一点点,让生活更加优雅。
去年,大牛退休了,闲了下来。他走进了老年大学,说是要寻找艺术灵感。果然,他很快创造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乐器,上面是琵琶,中间是电子琴,下面是二胡。早晨和傍晚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了公园的小林子里,又弹又唱。就这样,他从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变成了一个富有音乐灵感的人。在年底的县城春节晚会上,他用自创的乐器弹了一首“混交版”的《二泉映月》,观众反应热烈。
大牛常说,只要认真去发现,生活处处都有艺术。确实,在我们身边,艺术无处不在。年迈的老太太摆个POSE,惹得老头子笑弯了腰;爱好集邮的朋友,把一套花鸟邮票做成了美丽的墙饰;年轻的姑娘轻轻走近一朵格桑花,细细一嗅,眉毛都笑弯了;拾一片红叶,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页间;两个大老爷们,一边喝酒一边行酒令……
着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艺术本是一种生活的热情,对一切美好的无限向往。生活中的很多艺术往往被我们忽视掉了,热爱生活的人,却往往总能找到她的芳踪。
说白了,我们都能把生活过成艺术,只要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浅谈科学活动中艺术审美的渗透
文/侯敏
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趣味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何使科学教育内容与艺术教育内容整合得更加自然合理,生动有效,而不是简单的“拼盘”?对此,我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现将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主题内容挖掘美。科学中处处折射着美。幼儿能通过混合颜色,感受色彩变化的美;通过观察不同建筑的造型,感受建筑的美;通过对动植物生长及习性的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各个主题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机会,将艺术元素和科学主题一起完整地呈现给幼儿,发掘幼儿爱美的天性,满足幼儿审美的需要。
活动氛围追求美。在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活动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幼儿园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教育幼儿外,还应注意主动创设幼儿科学活动的美好氛围,这是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环境,渗透了教师的教育意图,可随教育需要设计或改变。
探索操作有序美。科学活动离不开探究和操作,一次科学的、严谨的、精准的操作呈现出的是一种和谐的、稳定的、流畅的科学之美。主要在两个方面加以注意。第一,教师示范清晰流畅。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每一个示范操作必须做到精准流畅,提供的示意图清晰美观,构图明了。其次,幼儿操作有条不紊。良好的操作习惯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同时,就应该指导幼儿如何使用操作材料,幼儿只有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操作,才能对操作材料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让操作活动有条不紊,呈现一种有序的规则美。
视听结合渲染美。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的融合是全方位的,必然引起相关事物的共同发展变化,形成新的统一的整体。一次成功的,令人难忘的科学活动,不仅是双手、头脑的发展,更应是全身心的,由各种感官体验带动的心智发展旅程,从触觉到视觉到听觉甚至嗅觉,营造出一个符合活动需要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美好的生态体验场。艺术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观察、欣赏能力,形成对周围世界进行积极探索的态度,为幼儿对科学知识、经验更好的理解、接受、消化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发幼儿产生创造的愿望。
作品呈现凸显美。科学与艺术相统一,按照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及不同年龄段特点,设计相应的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内容开展活动,使幼儿不但了解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创作制作的作品,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幼儿的“作品”,体现了每个幼儿对美的感受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幼儿享受到了创作过程中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如能进一步巧妙构思,帮助幼儿将作品美化提升,就会起到以美引善,以美育人的作用,陶冶幼儿的心灵,健全幼儿完美的人格。
月与海,与生命战斗的艺术
文/超级无敌紊落
生与生之交织,生是易坏的,正是,交响出生命艺术,绽放生命之浓稠色泽与清香。
风的亲信,风来的地方。我是顽皮罪人,谁都不可以责罚我,生命亦是我的玩具。我从未来树上窃取稚幼的灵魂,将他出卖于死神。我讨厌夜的静,他总会让我停下来,我无奈的愤怒将灵魂掷于大海。
在漫长的夜,总不忘伴月光海吟,我来自五湖四海。看过我的人不会忘却我的伟大。我接纳所有从山川坠落的呼啸,我不挑剔,我是海,拥有海的胸襟。我并不受神的禁锢,在怅怅的黑夜,偶拾得一遗弃玩具,我用它解救心中另一个我,我玩弄脆弱不幸灵魂,为他吟赏月夜,在清凉的夜温,我将它拥入怀沉在心底,以示我之胸襟,是崇高的敬意--纵然它是不有的生存方式。卑微的。
无边的海境,尘岩缝间。我是温和的鱼,用眼瞰看世界,与世无争,我生活于宽广的神域,伟大的胸襟。我目睹海的雄伟海纳,啊!在昏暗的海底,冷凝似霜的底。伟大的海,我如何能够附予您一寸彩,只得一味生存于您的伟碧,却何也无所作为,我明日一定为您改变世界。连根拔起的水草是我的决心。深海,今日无成之夜亦祥和,回家吧。
随初生太阳温度于世界升降,我随热情再生。我依然桀骜不驯,在天高气爽与阳光明媚的日子,我重拾海上玩具,随世界桥梁俯瞰,随灵感飞扬,万物味我的羽袛。我如斯强悍,我是成功的。面对落入巨石隙的玩具我亦无力,我走了。
我跟随石岩呼啸!坚韧峰岩教我刚毅!残风撕扯我水草丑态!我以初生的、含幼灵的种子向狰狞的过去嚎叫,我随初起形成的岩块,用坚毅与时间筑就世界最高的山峰。一起成长,尽管风雪,尽管最高、更高,把牙根咬断,在大浪中,是种子也要扎根整座石山,与高度永垂不朽。用躯体换取的刚毅,用未成熟灵魂换取的历练,当不成飘香的桂花,当不成平凡的浮藻,当不成与世无争的水草,是命运使我扎根,让我于石的教导与月的折影下再次出芽,那就是新时代的大浪!
一个草根艺人的水浒情节
文/周月兰
在拳铺镇前杨楼村联系户走访的过程中,一幅幅工艺精细的水浒人物剪纸吸引了我和村干部,形象朴拙传神,栩栩如生。谁曾想到如此精致的作品却出自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之手,她就是梁山县拳铺镇前杨楼村草根艺人潘秀芝。
潘秀芝从小就喜欢剪些花花草草,但是真正执迷剪纸生涯却是在7年前。那时候为了系统学习剪纸技术,她买来不少书籍,并经常上网吧查找资料。
她有个开明的父亲,父亲告诉她,如果真的喜欢剪纸,就剪水浒,剪梁山。自此她便与水浒结下不解之缘。那群生龙活虎的草莽英雄,就经常在她手下呼之欲出。
这是一个整洁的农家院,她那忙碌、操劳、不大讲究的衣着,一阵风一样的举止,就是一个典型的、能勤俭持家的农村妇女,怎么也和那些堪称艺术精品的水浒人物剪纸对不上号。她家的客厅其实就是她的工作间,和邻居不同的,是整洁的客厅里靠窗有一个大大的案板,那些精美的剪纸就是在这个案板上诞生。
应我们邀请,她动手演示她的艺术。
一拿起刻刀,整个人变得沉静、从容,仿佛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一刀一刀精准而有力。不时的,她停下来,打磨手里的刀具,一边对我们讲,研磨刀具需要用煤油,因为买不到煤油,她用的是柴油,俨然是一个工厂的师傅。
对于剪纸艺术,我们不懂,就问起她的刀具。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精巧的刀具是她自己加工的。长期的实践,她领悟到,剪纸的刀具不仅要锋利,还需要尖,还需要窄,能买到的刀具都不能称手。于是买来砂轮机,自己加工。
潘秀芝有难得的不爱张扬的艺术品质,她静静地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以至于她的邻居们都不知道,她有一双剪纸的巧手。
对于自己的文化功底,她无限惋惜,没有上到高中,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再创作有一定难度,过多借鉴了别人的东西。目前她买了相机、电脑,接上了互联网,决心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和技术水平,准备大干一场。
其实,能干的潘秀芝并没有耽误作为一个农民的本分。她粗糙的手,与她的年龄并不相称,这是一双操劳的手。她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老人孩子和八亩土地全靠她一个人打理。柔弱的她,能把拖拉机开的很好,她家的地,收成从来不比别人差。
白天,她去田间劳作,晚上她进入她的艺术殿堂,每天至少三个小时剪纸,雷打不动。就这样,她以不辍劳作支撑起一个家,她以宁静的心灵享受着自己的艺术世界,她以农民特有的朴实无华展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苦与乐。
她的计划是今年年底,把108位水浒英雄全部剪完,还有一个梦想,剪出巨幅的梁山全景。
浮生
文/张 筱
橙色的灯罩,橙黄灯光暖韵中,一本泛黄的书被右手翻开。这样,就看到了几幅美妙的插画:仕女采莲;童子凝花;书生仰首……画中的那色彩、意境其实不必细述,仅从我陈述的字面,这美妙的诗情画境就在观者心中漾动开来,与个人生命的历验、情节、情境相融合;说不定,观者在一刹那自已进入了画入意境深处,为人生命运感叹唏嘘。
听着身旁轻微的熟悉的鼾息,读着《浮生六记》开卷《闺房记乐》,心中缓缓升起甜蜜意味。那一时刻,我感到真是幸福着自已的幸福。
合上书,关上灯,闭上眼。当我想入眠时,心却心猿意马起来。是呀,“浮生”,于生命,这是多么熨贴的一个词。我感到了轻、感受着慢、感觉着空浮的无量。觉得在这无边的黑色中,生命是轻的,灵魂是轻的;感到身体就是一叶扁舟,缓缓地起伏着,寻找方向、寻找灯塔、寻找彼岸……这些如同情景剧的碎片,被“浮生”这个词在当下串联起来,把我所有的过往连接了起来。人生若梦。可是,在我要入睡入梦时,却辗转反侧不能入寐。
就是在此状态中,眼前又浮现出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的一些片断。几位追求艺术的青年人灰暗的人生命运,勾起我心头许多惆怅。我深知,那是与我同代人——过去的岁月里整整一代文艺青年的命运。假如放到今天,她和他们的舞台会更大、艺术天地会更广阔,她和他们的命运也许会重写。可是,人生没有假如的期许。对于她和他们的人生、命运,我没有放在道德的经纬上来考究,如果那样做,我感觉自已才是不道德的。
在小城几位文艺青年中,我最欣赏的还是被小城居民诟病的跳芭蕾舞的胡老师。为了艺术,他不惜向他所衷肠的异性知音下跪请求与其假结婚,他不惜以极端的被视为不道德的方式来打破人们对他的的偏见。当他在她去探视时,他用监狱发的布鞋立起脚尖仍然面带微笑跳舞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憾着。也许在别人眼里,选择跳舞是他人生的不幸。可是我分明看到艺术带给他的是快乐,他所热爱的艺术与他的生命连结在一起。
的确,对于这个世界,我不过是一个过客。正如鲁迅先生《过客》中的情境。但无论对错,从不言悔。这是我的生活态度。对于整个宇宙,我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微尘。好在我知道自已喜欢什么,因为什么而快乐。这就够了。
夜很深了,也很静。我数着自已的呼吸,慢慢安静,慢慢地入眠。
秋深意浓
文/钱海鸿
11月25日下午,秋风习习,厚实的云层中微微透射出丝丝亮光,似乎也在准备迎接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来,车中走出一位笑容可掬、身材魁梧的汉子,头上反戴一顶鸭舌帽,披肩的长发夹杂着银丝,微黑的脸膛闪着光亮,围着长长的蓝黑条格围巾,藏蓝色棉织风衣半敞着,洒脱而厚重。相拥而抱,紧握双手,相互问好,略带北方口味的声音,依旧富有磁性和豪爽。
孟昌明,着名美籍华裔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
岁月如梭,如今三十年后同学相聚,至纯之情难以言表,岁月的沧桑,洗尽了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
我们携手围坐,沏一壶热茶,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香,越品味越醇。
细细打量昌明,从他那发亮的眼睛后面,就知道有许多文人轶事和碑帖典故在等待述说,已微微发胖的国字脸上,也留驻着许多的磨砺与往事。
从五岁在大方砖上开始,浸淫汉代碑学,临习大篆《泰山金刚经》、《石门铭》、《龙门二十品》、《瘗鹤铭》等碑学名篇。他将《开通褒斜道刻石》、《好大王》及《散氏盘》这些古典碑学的典范作为基点,以期在一个美学的高度思索,把一个传统艺术的符号元素放在现代构成的环境下思考、打磨,形成自己宽宏博大带有奇崛和天然本色的书法艺术。推崇八大山人,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李苦禅,画卷苍茫恢弘而有深远的气度。在线条和墨色渲染上做崭新的尝试。在笔墨纵横点染的过程中,探索人文主义的价值和形而上学的美学原理,以及东方哲学层面的审美意识。
在那怀着对艺术追求梦想的年代,行重山走万水,饮牛血,睡荒野,揣着心得扛着画作,饿着肚皮去一一上门拜访名师大家,大师都为他的精神与画作所动容,悉心指导,寄予厚望。他还挤着汽车,扒过火车,到街头、公园,到北京等地搞画展。
从江南小桥到荒漠戈壁,从拉萨、乌鲁木齐到燕京、石头城,从东方古都到西方城堡,从发达国家到非洲部落,从走街巷背画夹的穷学生再到美国旧金山大学演讲,游历考察世界各地着名的博物馆、艺术馆,潜心研究艺术和美学。
他的书、画和他的人一样,在逆境中一步一步地迈向成熟与成功,形成了他日后刚劲不羁、超然大气的艺术风格。
读书、作画、旅行、擅打太极拳,干净洗练,洒脱机趣,激情时如汹涌澎湃的大海,平和处又似老友间的剪烛夜话,脱却烟火气而透显出内在的笃定与淡远。
思想的升华,艺术的臻熟,如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有《思想与歌谣》、《孟昌明现代水墨》、《孟昌明画选》、《寻求飞翔的本质》、《群星闪烁的法兰西》、《孟昌明书法》、《我毫厘不让》、《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等学术专着与画册,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地举办过七十余次个人画展,作品为世界各地博物馆、学术机构及私人所收藏。
……
秦魂汉气明清瓷器回荡于胸怀,屋内潇洒着普洱茶浓郁的茶香,情意暖暖,绵绵的。
天空淅淅下起了小雨,柔柔地飘落下来,缠缠的,华灯映水,流光溢彩的杨舍夜景显得分外迷人。
正是:
秋风细雨暨阳情
水云阁中赏墨趣
一壶热茶品三十
追忆过往述轶闻
不觉已是霓虹时
生活的极致是艺术
文/丁明烨
文学是一门艺术。我们看起来枯涩单调的文字,在诗人的笔下就变成一串串光彩灵动的珠玑,带给人许多生命的哲思。我们听起来繁琐冗长的故事,在小说家的笔下,就变得蜿蜒跌宕、回肠荡气,激起人们情感的涟漪。经常听到人们抱怨,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东方文化大国,建国后怎么就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文学大家?私下认为,这与我们国家一贯奉行的文艺路线不无关系。文学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她包涵了文化、政治、社会、历史等等许多方面,可在“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口号下,把文学变成了政治的附庸,专制的工具,变成了伺候他人的奴婢,已经失去了她应有的独立人格,又怎么能靠她闪现思想的光辉,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呢?她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可想而知的。
足球是一门艺术。最喜欢巴西等南美地区的“桑巴”足球,运动员把足球当作艺术来表演,带给人们无比震撼的视觉享受。当年,看到我们的“铿锵玫瑰”杀气腾腾的面孔时,我就预感到她们不可能在世界赛场上走的太远。因为,她们还太看重成败,在乎得失,还没有真正理解足球的艺术内涵,还没有达到世界顶级水平的层次。第一次带领中国男足打进世界杯的洋教练米卢,并没有带给中国队多么新奇的战术打法,只是注重队员的心态调整,反复强调“快乐足球”的理念。站在战略的角度,米卢就是一个能够把足球当作艺术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理解足球的教练。
生活也是一门艺术。很多人往往抱怨自己出身卑微,命运不济,而不懂得怎样理解生活,把握命运。在对命运的理解上,我赞成这样的观点:一个人的“命”是注定的,即你的出生地点、你的父母、你的智商、你的身材面貌是不可选择的,但“运”却靠自己后天的努力和争取。就像在打牌时,发到每个人手中的牌是难以改变的,但不同的出牌方法往往决定牌局的成败。会打牌的高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各种牌的优势,将一把并不好的牌打出特别出色的结果;也有的人不会审时度势,硬是将一把上等的好牌下得七零八落,这就是所谓的“臭手”。打牌是一种艺术,生活更是如此。一个深谙生活艺术的人,能够达观地品味人生的一切变故,能够智慧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荣辱毁誉,爱恨情仇,泥泞风雨。会把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变成向上登攀的阶梯,会把生活道路上的险阻化作挑战的动力,会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做成丰富的生命盛宴,会把漫天的云翳幻化作烂漫的彩霞朵朵。
艺术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会把生命推向极致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