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盆景文章

2022/12/25经典文章

盆景文章(精选7篇)

温暖的遇见

文/赵学风

在阜阳,我遇见内心繁花似锦的一群人,他们都在好好活,且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寒冬,约见张东升,是想去他的“三希舍”取暖,还想从他那里“讨”来一些精神食粮,以求内心安暖渡冬。张东升是谁?他是一位盆景艺人,在阜阳市大美阳光花汇港开了一家盆景艺术工作室,名曰:“三希舍”。问舍名之意义,他说,“三希舍”三个字,每个字都有着它的深刻含义和寓意。“三”,取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希”,取自“人希仕,仕希贤,贤希圣”,言讲是人都想当官,当了官又想当贤人,当了贤人又想当圣人。“舍”,除了“茅舍”之意外,还有“先舍后得”的寓意。

今年46岁的张东升,先后在阜阳公交公司、人行阜阳支行上班。后来,因故辞职,迷上了盆景艺术。张东升是一个内心装着“山”的人。他说阜阳无山,他要在盆景艺术中给阜阳造山。以山为魂,以水为脉,加之绿植、苔藓、小石子,用各种摆件的巧妙组合,赋予山景中一处大自然的灵妙和神韵。

时间长了,张东升学会了与盆景对话。他认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他做盆景时从来不戴手套,那样可以触摸到土壤的肌肤和脉络。石块和小石子,都是在家乡的小河边精挑细拣的,苔藓是从雪地里挖的,水都是母亲河沙颍河里的水。时间长了,张东升的经验更丰富了,根艺、桌面造景、组合造景、大型植物组合、游园、园林绿化设计都成为他的拿手好戏。因手艺出众、精湛,他在阜阳还交了一批知音朋友。

在阜阳市大美阳光花汇港,“一味茶禅”店老板孟宇擅长茶器、茶家具、茶空间设计,算是张东升的一位知音。最初创业时,他们曾合伙租店。跟着张东升来到“一味茶禅”店,热情好客、爽朗大气的孟宇瞬间感染了我们。她身为女儿身,却有着男孩子的睿智、洒脱和干练。

孟宇是临泉人,早期在一家红木家具店打工。后来,红木家具店因故关门,她转行开了茶店。

时间来到晌午,孟宇叫了外卖,安排在她店里就餐。她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让大家喝到酣畅。她支起小火炉,给大家烤馒头吃,让人心里暖流涌动。她坦言,感谢生活让她经历磨难,现在心里早已晴空万里、繁花似锦。

在创业的过程中,孟宇和程娟娟相识相知,并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程娟娟,是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孟宇的茶店里,还专门为程娟娟腾出空间,设有剪纸工作室。

心中有梦,剪下生花。拿起一张红纸,程娟娟不到三分钟的功夫就剪出一沓四幅“双身虎”作品。程氏剪纸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玲珑剔透,又有北方剪纸的浑厚、雅拙、自然朴实。程娟娟不需起稿,提剪向纸,胸有成竹,一挥而就,落剪之处都是精美之作。现在,程娟娟利用自己年轻、精力充沛的优势,开展剪纸培训活动,旨在让剪纸艺术在民间扎根开花,现在跟着她学习的孩子近千人。

欣赏了程娟娟的剪纸技艺,张东升的两位“发小”前来找他购买花卉。“走,我带着你们去我徒弟那看看,他那卖的有好东西。”

张东升的徒弟名叫王迪、段凯凯,是一对恩爱小夫妻,在阜阳国际花木城经营着一个200平方米的摊位。他们坦言,已经向张东升拜师3个月了,学了不少盆景艺术知识。

张东升说,他徒弟的父母做园林绿化几十年了。小两口经营盆景花卉,纯属个人爱好,没指望它挣钱。我们围着他们的摊位转转,见不少作品折射着老师张东升的艺术风格,很诗意,很禅意。不少作品中点缀着纸扇、鸟儿、长着翅膀的女孩等配件,看得出这些作品浸透着完美主义者的思想和情怀。

就这样去阜阳一趟,遇见了一群内心繁花似锦的人。生活原本平淡无奇,但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双手,给自己打造出一个心灵桃花源。

当年挖树做盆景

文/程华

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了姥爷爹妈、兄弟姊妹,就像断线的风筝从高高的天际坠落到深深的谷底;在现实的面前,大家终于明白必须拥有自己的翅膀,而不是牵在父母手中的风筝线。离开了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都市,落户于穷山僻壤、人疏物稀的农场:居住半山腰,开门见山、开工爬山,目之所及尽是山;从娇生惯养、衣食无忧的城里娃到挨苦受累、

生活自理的农垦工;广大知青在充满坎坷的人生路上艰难地跋涉,在恶劣的环境中经历考验,在艰苦的劳动中经受磨炼,从流泪、流汗至成长、成熟,晒黑皮肤练红了心。那时,农场先后来了汕头、茂名、高州、佛山籍的知青;还来了信宜籍(刘进琪、张庆泽、范金兴、范群兴、唐有兴)、新会籍(黄福泽、李思连、梁北尧等)的退伍军人。记得一姓钟的新会籍退伍军人,在家乡已成家立室、生儿育女,孩子尚在哺乳期就离妻别子奔赴农场。其时,连队办有集体饭堂和砌有单身浴室,泥砖建造的住房,墙体批灰浆,地板铺水泥,住宿条件尚可;而成家立室后得自己动手搭建厨房,上山砍木架围墙,稻草拌泥糊墙壁,煮饭沐浴共一室。其时,据他垂沫横飞地描述:隔壁住的新婚少妇,因简陋草棚疏漏见隙,沐浴更衣可窥春光,丰瞍胴体裸露无遗。让人见之心跳加速,情难自禁蠢蠢欲动。七尺男儿、血气方刚呀!但曾经历军旅生涯自制力特强,才免致行差踏错。原本以为农场若条件优越,便可携妻带子定居乐业。岂知这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苦行僧般的生活与侨乡新会农村相比望尘莫及。此外,还要像牛郎织女般,于一年一度的探亲假才能鹊桥相会。离乡别井之苦难熬,牵肠挂肚之念难受。由于思亲心切,来农场还没到一个月,他便于一个月朗星光的夜晚,收拾行囊悄然离开了连队,战场上的勇士当了一回“逃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无需评判其作出选择的是非对错,唯有他自己才真正明白该如何去抉择。

年幼个小、离乡别井的知青们同样有着痛哭流涕、痛苦煎熬的过程:酷暑顶烈日,严冬冒寒风;晴天浑身汗,雨天全身湿;泪水慰寂寥,汗水抚心绪。“既来之,则安之”,大家由新来乍到,人生地疏到把火样年华、燃烧岁月倾注这片滚烫的热土;掩埋思念,收敛哭声,把欢乐笑声、激昂歌声撒向这片绿色的胶林。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从浪漫色彩到务实行动:工余班后,男知青挖回树根做盆景,去装点居室(如今佛山知青黄日成当上了花场老板,据说个中的缘由源于当年的知青情结);女知青采回野花植花圃,去美化环境。“日日新”、“灯笼花”……窗台、房前,点缀得春意盎然,绿染双眸。

近年,回到阔别了四十年后的连队,见到当年熟悉的几张面孔——信宜籍的退伍兵范金兴、范群兴、唐有兴(听说新会籍的退伍兵黄福泽、李思连也没离去,因退休后随儿女生活而未谋面),虽然相拥仍依稀可辨,但岁月的年轮早已爬满了额头。他们在农场经历了风雨雷电的洗礼,经受了情思血泪的磨炼,在这片土地上献出了青春,洒下了汗水,留下了足迹,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物换星移,他们固守农场,薪火相传,像三叶橡胶那样开枝散叶,扎根结果……

点点红

文/wuwdzzwm123

雨后初晴,微暖的阳光慵懒地眯着眼,暖暖洒落大地。

天很远,很通透,朵朵白云悠然飘荡,微风软软拂过耳边,树叶轻轻摇曳。

很早就听说来凤盆景园艺在州内外驰名,双休日的头一天,应盆景协会邀约到邻近的来凤县翔凤镇城区看紫薇盆景,欣然于他们一同前往。到达目的地后,天公作美,雨住风停。

我们的心早已飞到紫薇盆景前,快步登上一片坡顶,远远就望见那一片片嫣红,以为是花开繁茂时节,我们脚步加快,置身园中,原来那紫薇树花还未开,远望的一片片嫣红是一片片嫩叶点缀在风中欢快的摇动,翠绿欲滴而不失鲜艳。

嫩叶的阵阵幽香迎面扑来,直沁人心脾。风停雨住,殷红点点飘散在紫薇树下,点点红的光亮向田野四周射出怡人的清新,有绿叶烘托,花朵的争奇斗艳很快就会到来。

园主欧长清老人78岁,娇小的身躯轻瘦得像他嫁接的紫薇枝条般透显着健康,健谈风趣的性格里透露出睿智的思维。虽说是阴雨天,但欧老一身工作装还在园中忙碌。据说这园有了40多年盆景养护历史。我们围坐在欧老简陋的工棚里,他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初向中国盆景大师贺淦笙、赵庆泉学艺的经历,自己创业的艰难历程,他侃侃而谈,谈吐间无不显示着欧老建园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我们一行人簇拥着欧老来到园中,他戴着斗笠像一位得道高僧,把每一颗紫薇盆景的来龙去脉给我们细说一二。欧老的盆景园占地20多亩,大型、特大型盆景1000余盆,树种以紫薇(马林观改造)和金弹子为主。盆景园颇具规模,一片片嫩叶付托在弯曲有度的枝条上,宛如蓬莱仙草在散发着氤氲,每片叶儿与叶儿之间好像钢琴上的键盘一样那么有序有规律,互相依偎而又不重叠繁琐,每根枝条像天宫里走来的白发老翁手持玉杖,走下人间欣赏指点胜景。枝条与树干,树叶与枝条,枝干与枝干它们有的头挨着头,像依恋的情人般绵绵私语;有的身子紧贴着身子,像婴儿吮吸母亲乳汁般甜蜜;有的只是并排平行像要踏上征程的士兵……这些几百、千斤、乃至几千斤以上的树兜,树身因为季节更替部分皮脱落露出猩红点点,赋予历史沧桑和厚重,一大片一大片地,场面是极为壮观。

随后,欧老在谈到盆景造型经验时,他做了一个“白鹤亮翅”的肢体动作,拿笔在地下用三角形简图配合,同时勾画了一个“S”形,形象地破解了盆景造型的要领。欧老耐心地给我们讲盆景养护知识,场内不时响起对欧老的啧啧称赞声。

从他的谈吐间,我们感觉到欧老矍铄的精气神和盆景的痴迷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我们与他谈得兴致高昂之时,欧老发出爽朗的笑声里,这笑声里我们仿佛感觉到他人品德艺的温馨,这一天我们每一个参观者已被深深地感染了。

盆景桩材取自于深山老林,盆景制作追求外形苍古残缺扭曲的老桩,耗资费时突破养活关诸如水、肥、土壤、光照、虫害,管理等等都要考虑,欧老除考虑了这些因素让盆景桩材长势旺盛外,欧老突出的养护技术在于匠心独运:他在马林观树桩养坯阶段,采用嫁接靠接的方法,树桩成活后适时地对树桩进行必须的改造和蓄养,对树桩干部水路蓄养供给上有自己独到的技法,那就是在桩的下部找准养分向上输入点,进行嫁接或靠接,使之再生,保障桩材的周身到顶部水路通畅,形成新的营养通道。在完成树桩周身及上部水路的改造之后,树桩形成新的养分供应机能渠道,让新的养分供应机能渠道把这些生命植物周围散布着的密密的血脉细管,源源不断地流动到树身。

怪不得欧老眼前的紫薇盆景,无论或大或小或残或缺,周身纹理脉络紧紧相连,水份阳光吸收有捷径,整个树身一个个小凸起铿锵有力,枝枝枝叶叶错落有致,葱葱郁郁,葱茏中夹杂着苍老、绿郁中夹杂着含蓄,点点猩红棋布在树主干全身,让整个盆景园别有一派风格,一片赏心悦目之景。

走出欧老紫薇盆景园,我们陶醉在这片心仪的缕缕清香中,回味着园里的树和人。树的生命力是因为根系、枝叶、枝干、树身互通血液,流动释放,释放回归自然,才得以生命旺盛,欧老吸取树的生长奥秘反哺于自己,虽然已是近80岁了,却身心如小顽童般回归到人的天性,安然自得,与尘世无争。

“一脉不活,周身不遂”,枝叶不存树干难活,人与社会的发展也要遵循这条规律。社会发展从微观的小生物、到宏观的宇宙均要在在大自然中接受洗礼,在各自的世界里显现生命力,生生灭灭,不可改变也不能肆虐,春风沐浴春天,寒风洗浴冬天,让生命的本质在灵魂洗礼中得到升华,这几乎是历史发展的定律。

观赏完欧老的紫薇盆景园,我联想到了宋代着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诗《咏石榴花》中有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花不须多”一句,名句的前半句蕴含着“以一当十”、 后半句蕴含着“以少胜多”的道理,这是王安石咏满树只发一花的石榴花名联。“红一点”说的就是石榴花,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王安石的意思是说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我们常常说的俗语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即是此意。但我要说的是:如果王安石还健在的话,他欣赏了欧老的紫薇盆景园后,恐怕他的诗句也要为他而改作了,怎么改呢,我斗胆一试:“浓绿万枝点点红,动人春花妙在多”。

见笑了!

醉心盆景乐陶陶

文/钟芳

周末得闲回家去看望父亲,刚进家门,父亲便兴冲冲地示意我到他的盆景花园去,边走边说:“快来快来,爸爸又添新作品了!”

随后,向右穿过客厅,来到露天阳台,各式各样的小型盆景映入眼帘。这里有桂花、菊花、梅花,还有滴水观音、虎耳草、草珊瑚、榆树、松树、文竹、吊兰、石榴……大大小小的植物上百种,有的欣欣向荣,有的古拙苍劲,有的轻盈飘逸,有的雄奇俊逸,极富诗情画意,美不胜收。放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十分惬意。

今年70岁的父亲,年轻时就喜欢种花种草、养鱼养鸟。退休之后,喜欢上了盆景艺术,把一株株看似平常的花木,塑造成了一件件诗情画意的艺术作品。每天待在盆景园里,剪剪枝叶、换换盆、松松土、浇浇水、拔拔草……最后给植物放放音乐,用自家种植的薄荷叶冲泡一壶茶,真是怡然自得,将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健康精彩,充满了幸福与快乐。

“你看这盆黄杨像什么?是不是像一位古代美女,正在挥舞长袖翩翩起舞呢?”在父亲的指引下,我看到了不远处的那棵被人们视为吉祥木的黄杨,它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观叶植物,其树形曲劲苍古,叶小如豆瓣,柔软细密,风姿绰约,真像一位曼妙起舞的女子,漂亮极了。“瞧,这两棵高高大大的是山松,叶枝层次分明,气势雄伟,给人以动感十足的审美意境。我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矫若游龙’。”父亲一谈起花草,话匣子就打开了,“那盆长得都快装不下的虎耳草,是从一节毫不起眼的小根生长出来的,那节小根还是捡来的,现在已经郁郁葱葱,我已经分了很多盆送人了。”

真是佩服父亲,他培养的盆景,构思精巧、造型古雅、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更难能可贵的是,许许多多的盆景都是父亲自己上山挖来的。因此,对于他来说,这些盆景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刻也离不开它们。虽然十分辛苦,他却乐在其中,天天忙个不停。

在众多盆景中,父亲最喜爱的是一盆雀梅。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两年前父亲生日的那天,我陪父亲一起在花鸟市场转悠,他对一盆号称盆景“七贤”之一的雀梅一见钟情,我见他喜欢,为了表表孝心,当即用300元买下,并花钱雇人搬运回家。父亲得到这盆雀梅后,如获珍宝,整天乐呵呵地围着它转来转去,思索着如何塑形、培植,有空时我也帮着父亲浇水,除草,冬春季搬进搬出。

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通过盆景,父亲还结识了很多热爱盆景的朋友,促进了邻里情。闲暇时,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探讨技艺、交流心得,父亲也总是热心地将自己的绿化知识和窍门介绍给朋友、邻居们,让大家对盆景艺术的认识又提高了不少。平时,父亲还会把自己培育的花木送给邻里朋友,把绿色和美丽传递给各家各户。

花匠人生

文/雨凡

因经营花铺,常走花市,跟一位盆景花匠逐渐相熟。

他每天置身于草色花香中,不是为花松土,就是修枝剪叶。围着他小凳一周的往往是他培育的新品种,倘若有人喜欢,他却毫不吝惜地让售,也不坚持自己所定的最低价格。因此,来他花摊的人整日川流不息,有买盆景的,有讨教经验的,很多都成了他的好朋友,有事没事就去他的摊边闲聊或赏花。

问他为什么可以把自己心爱的培植的新品种低价让给别人,而不觉得惋惜,他豁达地笑笑说:“新品种已取悦于我,再取悦于他人,何乐而不为,这哪能用钱来衡量,再说能在花色中遇一知己,此乃可遇不可求。爱花人赏识我的盆景,是我的福气,也是那人的缘份,何谈卖,即使送,也心满意足了!”

前些日子,一个客户请我为他物色几盆盆景装扮新房,我便去了老花匠那儿请求帮助。老花匠为我挑选了几盆身边的盆景,看他端盆的手有些颤抖,很有些舍不得。而我却不怎么看中他所端出的盆景,尤其是一盆盛开正艳的玫瑰中夹养着一株鬼手的盆景,更扫我购花的兴趣。他倒好,一连说了几句“这盆是最新培植品种!”而我却反驳:“玫瑰正艳,鬼手黯然,这哪能去装扮新房?”他笑笑,不以为然地说:“天使与魔鬼共处所产生的美不更具震憾力,爱与恨同在一个心灵里滋生更显真实。单一玫瑰开得再艳,不一定就喜气;单枝鬼手夹在艳在玫瑰中,未必就不喜气,告诉装扮新房的主人,生活就是这一盆景的缩影,爱情、婚姻的内涵,也在这盆景中展现。告诉主人这些,他若爱这盆景,我的盆景既装扮了新房,又取悦于心情,这就成了我们共同的福气!”

那天,我的客户听我解释完“玫瑰鬼手”的盆景,他一下子喜滋滋地搬回了家,我从中赚了一笔,而内心却仿佛失去了许多,看客户载笑而去的背影,我这才真正领悟老花匠的那番话。

或许老花匠的纯真和唯美来自他的生活哲学,他的生活哲学又来自他的生活阅历和自我修持。

这两天,又去老花匠的摊位,我看上他一盆春意盎然的君子兰,可一看君子兰的盆中加养了一些野草,而使我犹豫。我正欲拔去野草有心买下它,老花匠却阻止了我,有些点破我说:“拔去野草,这盆花就再普通不过了,你怕野草影响君子兰的身价,大可不必,有野草陪衬君子兰,更显高雅不凡,它们能如此相容,富心不贱贫,贫心不慕富,两番生机,合二为一,这是一个令人想往的境界呀!”

对老花匠所培植的盆景,我总感觉他似乎在刻意装扮玄深,细想他的每一品种盆景,又似乎的确有着一种生活的禅意。每次从他那儿进花回来,总有一些担心。可一盆盆很快脱手,这不能不令我佩服起老花匠的人生哲学。

树高引鸟来

文/沈奕君

稿子写到一半,被叽叽喳喳的鸟鸣打断,转头一看窗外,一只只麻雀正欢快地飞舞,虽然每天上班,可是忽略了眼前的景象,甚至连窗外都不曾看一眼,仔细端详,新栽的树长高了许多,茂盛的树叶快没过窗户,外面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记得搬到这间办公室时,还是几年前,那时候我刚调进单位不久,是个新兵,一切都显得新鲜,每天会给自己定一个计划,写一篇稿子,看几页书,拍几张照片,下班后还会对当天的事情进行总结,听会儿音乐,记一段日记,生活被安排的满满的,闲暇之时不忘望望窗外,晨曦、午后、傍晚,我记录着四季变化,感受着时光变迁,在春之萌动,夏之涌动,秋之跃动,冬之悸动中,过完一年又一年。

办公室的对面是一栋老房子,经常会看到住户挂衣服、种盆景,唱个小曲,尤其在夜里,电视声夹杂着话语声,顿时让人感受到很温馨,家仿若眼前。

离家多年,只有每年除夕与父母兄妹短暂的相聚,因而倍加珍惜这样的时光,每逢此时,我都会屏住呼吸,体会暂时的惬意,也正是因为这样,四年前,我聆听着对面传来的歌声,写下了小说《爱唱歌的女人》,就当是思乡之情吧!

住在办公室正对面的一家,喜欢种植物,他家的盆景长的很整齐,既有仙人掌、绿萝、吊篮,也有栀子花、金银花、梅花,种花人也时常在换,老人、小孩、中年人,他们每次都拎着水壶上阳台,给盆景浇灌,修修剪剪,一站就是好一会儿,那种专注的眼神,已不多见,跻身在城市之中,如此的静让人特别舒坦,尤其是小孩,看上去也就8、9岁,嘟着个嘴,调皮的拨弄那些盆景的叶子,仿若玩伴,特别亲密。他们的楼上住着一位老人,长时间就一个人,除了种几盆花,大部分时间把写完的字晾晒在窗户上,风一吹,那些字会随风起舞,这时候,他站在窗前,闭眼沉思,打断他的是另一户人家的吵声,也是常常让我搁下笔的缘由,先是孩子大声哭,哭声中带着诉求“再也不敢了!”,接着是一位老人的骂声,我判断是孩子的奶奶,哭声和吵声也会随着时间突然停下,我和他们之间,隔着茂密的树丛,大概有几十棵,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办公室楼下。

我曾和同事猜测过对面的人家,猜测他们的身份,猜测他们的喜好,每次都不过于纠缠结果,遇到采访,出去一趟就忘了,平时一忙,也就一天赶着一天,最后把季节推向年末。

忘了的是眼前的情景,忘不了的是烟火的气息,炒菜的香味,每天会准时抵达,那种农家土菜的烹饪方式,就是隔着窗户,也无法阻止,因此常常诱惑我屏住呼吸,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酸辣、麻辣、清炒,虽未曾品尝,但早已被其味俘虏,我和同事会情不自禁地奔向窗户,硬是等到对面炒菜声停,油烟味散,才折返到座位,我们便开始新一场争论,酸辣土豆片、洋芋粑粑炒腊肉、清炒白菜,闻其味猜到过八九不离十,忍着饥饿,一看时间,又到中午饭了,我们放下争论,落入市井。

单位人多,绿化也跟了上去,樱花树、桂花树、银杏树,总有那么几棵树会在特定的时间释放出色彩,比如春天樱花璀璨,秋天桂花飘香,银杏叶黄,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它们的存在,只有窗外的树,一年四季披绿,既没有鲜艳的花期,也没有诱人的香味,更没有明显的果实,除了长“个子”,总是默默无声,这不仅让我想起了今年的新冠疫情,想起了那些医务人员,想起了志愿者、清洁工、快递员……他们总会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总会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扛起重担,“国士无双”的钟南山,“人民英雄”张定宇、陈薇等,即便是那些“90、00”后,也如窗外的树,无论外界怎么变化,都默默无闻,默默无声,默默奉献。

栖息在树上的鸟,会不时地跳跃到窗台,即便是我站起来,也不离开,许是长期接触,已经习惯,亦或是在它眼中,我可能也是一棵树。

树的成长总在不经意间,就像僧人修行,尽管行程艰难,也要坚持到底。从家乡来到这个叫平利的地方,快十五年了,这些年里,我见证了这里人对树的感情,每年植树,平时栽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树,树已经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乡村树多,县城也是,不仅有茶树、松树、柏树、板栗树、桂花树,还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树不仅让这里变得越来越美,也让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荒滩变公园,臭水沟变新景观,“八桥”飞架南北,城大了,人多了,楼高了,唯一不变的就是种树,无论走到哪里,绿是本色,绿是信念,绿是守望,茶树的绿,绞股蓝的绿,中药材的绿,树叶的绿,让人沉醉其中,在植树过程中,也是向林而生,既让树成林,林变绿,也让“绿”变“钱”,家家户户因绿色产业脱贫,因绿而富。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再听鸟声,却是那样的悦耳,仿若鸟与树的对话。

不经意间,下起了小雨,窗外的树好像又长高了,透过叶缝,我看到树上又来了不少鸟,有麻雀,喜鹊,还有百灵鸟……

花盆里的田园

文/雪夫

十月,从故乡回家,故乡的田园风光一直萦绕在脑际,钩沉起许多儿时的记忆。那些朦朦胧胧的记忆,像泛黄的旧照片一样,一张张地浮现;又像散乱的叶片,有些似曾相识,有些如同昨日。

真想让时光倒流,回到曾经浸泡在故乡田园的时空,尽管那时的岁月有些酸楚。可是人生没有回头箭,既然出发了,就不可能回到起点。年轻时血气方刚、精力充沛,只知道一直往前看,未曾回首看看走过的脚印是曲是直,更不会理会像扑克牌一样随随便便甩出去的日子。

年纪慢慢大了,在人生的麦田里,既看到了饱满的穗头,也看到了干瘪的穗头,对未来的热情也在逐渐降温。这时候,就像姜育恒唱的那首歌,“再回首,云遮断归途……”人开始依靠记忆来过活。

在记忆深处,田园是最美好的镜头,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落寞的时候,思绪会情不自禁地打开记忆的开关,带着疲惫的我,信马由缰地游走在田园之间,掠去心头的浮躁,洗净身心的尘垢,脱胎换骨一样焕发活力。

刚刚落座,十岁的儿子笑嘻嘻地凑过来说,花盆有颗种子发了芽。我凑过去一看,是他埋进去的苦瓜籽发芽了。

在我吃过的所有蔬菜中,苦瓜是最特别的,它的特别就是苦。第一次吃苦瓜,全家人都拿出了很大的勇气,尽管如此,一根苦瓜,还是被遗弃了大部分。心想这一辈子,再也不会吃一丁点苦瓜了。可是,越是想拒之千里的,越是难以忘却。苦瓜的苦涩之后,却是难以言喻的回味。那苦涩从舌根渗出,慢慢地弥漫味蕾,之后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于是,又鼓起勇气买了几根,没想到这次之后,一家人都喜爱上了这比黄连还要难以下咽的苦瓜。

这颗苦瓜种子就是在某次享受苦瓜的特别滋味之后留下来的。儿子说要在花盆里种苦瓜,可是我不知道能不能发芽。不好冷了孩子的好奇心,就让他先晒干种子,之后下种。没想到种子竟然发芽了,尽管很多种子就发了这一颗,就这已经超出了我的希望。儿子欢喜万分,奔走相告,给家里的每一个人报告这个喜讯。

去年,他种植了一棵金瓜,也是种在花盆里。那棵金瓜在阳台随意生长,只开花不结果。我除去了多余的枝条,最后结了一个两个拳头大的小金瓜。儿子见人就夸耀那是他种植的金瓜,可是从来不给它浇水。等小金瓜熟透后,我拿它做汤,翠绿是外皮里面是金色的瓤。每吃几口,儿子就会喜形于色问大家,他种的金瓜好吃不好吃。

之后,他在花盆里种植了辣椒,密密麻麻的辣椒挂满了枝头。看着自己的种植一次次地有收获,他种植农作物的兴致越来越高了。

苦瓜的秧子细细的,很瘦,鸭掌形的叶子、金黄色的小花、钢丝一样的触须。它被安放在餐厅的窗台上,娉娉婷婷,宛若小家碧玉。尤其是它的触须,就像小手,随风挥舞,好像要与你牵手一样。这小小的苦瓜,让人不由地想起一架架苦瓜,以及那年在河西走廊看到的一望无际的麦田、一峰峰骆驼、一段段长城……

家中还有一棵石榴,每年都要结几个果实。春天树上挂满了红红的花朵,秋季便结下小灯笼一样的果实。客人到家,总会被石榴树吸引,怀疑地看看是不是真果实,当看清是真果实后,很是惊讶。于是,摘下开裂的石榴,与客人分享,听到客人由衷的赞美,心中自然欣然。

源于中国的盆景是浓缩的田园,它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被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据考证,盆景起源于唐朝之前,成熟与宋代,盛行于日本。

对于盆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着名的当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老先生愚顽得可爱,痛扁盆景艺人之后,还说:“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不知道老先生是真做了一回医梅郎中,还是指桑骂槐、针砭时政而已。

盆景只不过是寄托人性情的一种玩物,并没有龚自珍老先生说的那么厌恶。作为知识分子,他明明知道盆景是没有错的,可是他却说它错了,而且错到骨子里了。这就是古今文人墨客的可爱之处,他们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人总结人最大的追求有三:功、德、言。实现这三个追求的道路,一是搞政治,二是着书立说,三是广收门徒。作为文人,无非也是在悲天悯人,背负人伦教化之责。当然,这种醉翁之意若是遇上政治肃清,不是嘡啷入狱,就是人头落地。尽管如此,文人依然我行我素,真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一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个时代,若是没有了文人的“百家争鸣”,那一定会“万马齐喑”的。

有个纪录片,讲的是一户阿拉伯人驮着现摘的蜜枣,十多天餐风露宿,穿越沙漠,为的是抵达海边,换取鱼干。看着纪录片,蜜枣和鱼干的滋味在我的舌尖不停地跳跃,直到眼角渗出五味杂陈的泪水。

多么想自己也有一棵蜜枣树。母亲去了沙特阿拉伯,朝觐回来时带来了伊拉克蜜枣。儿子又将枣核埋在了花盆,那颗枣核发芽了。端详着小火苗一样的蜜枣苗,脑海里浮现起了硕果累累的蜜枣树……

客居城市,虽然花盆里的田园很小,但是它依然让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