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文章
新郎文章(精选14篇)
我们,失散后学会成长
文/小班
昨天晚上一直在做一个梦,梦见我和以前的那些兄弟们在篮球场上打球。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家都没有像从前那样一边打球一边互相打趣,然后球场上不时传出我们哈哈大笑的声音。昨晚的梦里没有人笑,一个个表情凝重。我记得我用尽身上的力气来投篮,可一个也没投进,连篮板和篮筐的边也挨不到。之后,梦里的我坐在场边的石头上小声地哭,眼泪不停地流,止也止不住。最后我的周围满是人,一起大声地痛哭。
今天上午十点半,外面还在下着小雨,拉着窗帘的屋子里昏沉沉的。我揉揉湿润后又被风干的眼睛,对着镜子开始穿衣服,准备去赴一个人的婚礼。
新郎比我大三岁,也就是说今年二十一岁,是我昨天晚上梦里那伙人中的一个。两年前的他像现在的我一样在学校里埋头奋斗,挑灯夜读;四年前,他作为我们村罕有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人踏进了我们这里最好高中的校门;六年前,他向我这个即将读初中的小子眉飞色舞地介绍着寄宿生活的点点滴滴;八年前,我们一起在村庄河流边的小树林里野炊;十年前,我们和女生在一起跳皮筋,玩木棒;十二年前,那时我们太小,小得让现在的我回忆起来觉得陌生,不禁问自己,那时候的我是现在的我,这时的他还是那时我崇拜的那个他吗?
我到的时候,梦里的其他几个兄弟都到了。大家围着一个大圆桌,把目光向着在前面敬酒的新郎新娘。新娘不是本地人,不会说本地话,是新郎一年前在广东打工认识的。新郎新娘脸上洋溢着属于新婚的快乐。哦,不对,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这快乐。
新郎带着新娘走到我们这边,敬完酒后,新郎和几个离他较近的兄弟简单地拥抱了一下就走向了别的酒桌。我们几个一起长大的兄弟一边吃着喝着一边有不自觉地谈起小时候的事情来,越谈越来兴,酒也就越喝越高。最后不知是谁念叨了一句,还是以前好,没有忧愁没有恼,兄弟后面追着跑,不像现在……话没说完,有两三个已经开始抹眼角。
同样喝高了的我,回到家后,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躺在并不宽大的床上,闭上了眼睛。感觉过去就真像是一个梦,梦里的所有和现实里的我们隔着一段距离不能丈量的时光,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远,远得在我们还没能确认过去的是不是已经过去时,现实就已经将我们唤醒。
我们就像是在这场梦里失散了的孩子,找不到回去的路,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成长。
只因那时年少
一个人踏上火车,感觉有很久很久没有再坐过慢溜溜的火车,放弃大学最后一个光棍节,只为那一场盛大的婚礼。车上有着熙熙攘攘的杂乱,有推销衣服的大妈,有喜爱调侃的列车员,有一直念经的老太,我一个人啃着苹果,听着慢歌,傻傻的望着窗外,通往另一个城市。我在想,有一天,我也会不顾一切的背起行囊,踏上旅途,通往远方一个陌生的国度,寻找心灵的归宿。又或者有一天,我放下所有的包袱,不顾一切的奔向远方的朋友,不为风景,不为美食,只为那一个远方的你。
当我在化妆室看着一个个挺着大肚的新娘,脸上是满满的幸福。今天的日子是有多好,全世界都在结婚。拨下电话打给朋友说,以后你也肯定是挺着大肚结婚了。看着怡怡忙碌喜悦的身影,孕育着一个小小的生命,作为准新娘的喜悦。小姨、大姨、表哥他们不辞辛苦赶来,舅舅不顾未复原的身体张罗着,一遍遍演练着那只有几步的路程,还有棋牌社老板娘忙碌一天却笑开怀的身影。去过新郎的家,很有风格的四层楼,我喜欢那下沉式的客厅和附带酒吧书架的茶楼,大家都说,怡怡是嫁对了人,以后可以生一窝小猪当包租婆了。当我看着舅舅搀着怡怡走进礼堂的那一刻,我是感动的。我可以看得到他们闪烁的泪光。新郎是个害羞不多话的帅小伙,在婚礼上紧张得说不出话,(记得表哥结婚那会大姨丈上去说话时还把小抄给丢了)能说出的,只有那五个字:老婆,我爱你。
记得我们新娘团在家里阻拦着新郎的迎接,讨着红包,新郎团借着送东西一窝蜂冲进来,冲破第一道防线,还有伴娘团的最后一道防线。除了发红包,做了四十个俯卧撑,还要唱起情歌才行。有人出主意让新郎唱着:老婆老婆我爱你,快快出来跟我走。千呼万唤终于是见到了新娘。我抢了三个红包,丫头抢了九个,看着他们喝着汤,吃着馄饨,循序着一连串礼节。可惜晚上没有跟着去乡下闹腾,听说很热闹。穿着婚纱的怡怡很漂亮。我想,所有的新娘在人生最重要的这一天都是最漂亮的。辗辗转转,终于算是落地生根,在这个百年一遇的六1世纪光棍节脱光了,父母也应该是放心了,我相信她可以过得很幸福。女人的一生,莫过于有个好的归宿。
记得09年的时候,我和怡怡作为伴娘还刚一起参加表哥的婚礼,谁都意想不到,转眼间,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女,那个躲在被窝有说不完的话的女孩,那个天真无邪的包子已为人妻人母。我笑说你不要找我作伴娘,我怕嫁不出去,她说放心不会找你的。呵呵~ 等到我结婚的时候,估计你孩子都可以我的当金童玉女了。
我在想,五年以后,我是否还在四处漂泊。年少的时候,总喜欢把未来想得太好,叫做时间的那条轨道,我们在拼命奔跑。 在这个年纪,习惯聊起工作。虽然他们说工作是一回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另外一回事,但我不想过我不喜欢的生活。表哥说可以找个高一点的平台先实践一两年历练后再跳槽。记得他说他的一个同学说在30岁之前会到处跑,30岁后再开始稳定,虽然她的能力只要她想随时可以落地,但是她喜欢四处阅历。我羡慕那个人,至少她是有这个资本的,但是我想在选定一个喜欢的城市后落地生根,我喜欢四处游走,却不喜欢更换我的落地之处。我是个容易生根的人,呆得习惯了的地方,会不想走掉,包括人与事。会有放不下的人,放不下的依赖。
多年以后,也许我也会披上洁白的婚纱,步入那个神圣的礼堂。不需要奢华,只要那一刻的见证,只要你告诉我,我可以不用再四处奔跑。那个时候,那些谁,谁,还会不会做我的伴娘,伴郎。相识在年少的时候,也希望,等到有一天我最幸福的一刻,可以有那些刻骨铭心的你们。(好吧,我想远了)
只因那时年少以为有天总能明了
就算是日子太过潦草 也是我们的骄傲
只因那时年少 可以承受更多风暴
相信幸福总会来到擦肩而过也是人生的味道
扯“知足常乐”与“成家立业”
文/低调小达
古来就有‘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之说。
虽然本人比较倾向于先成家再立业,但是现今社会的现实,竞争的残酷,没有事业,没有金钱,成家谈何容易,找个称心如意的媳妇谈何容易。
往往因为金钱地位,拆散多少天缘良配。可悲啊可叹,无可奈何!
现实的丑嘴,早就啃向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灵,绝大多数的人,那心灵深处早已烙下了‘金钱地位’四个大字。可悲啊可叹哪,无可奈何。
为了适应社会的潮流,为了生存,男儿们,收起那好逸恶劳的心态,为了能娶个媳妇儿,你就拼命奋斗吧!即使头破血流,也要一拼到底。口号是:为了讨个老婆,奋斗!…
虽然我们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是“穷人”,“富人”不多,但是也得拼上一拼,与命运做次抗争,是吧!即使失败了,那也没关系,努力过了。就算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也算不错了,但又怎么能满足人的贪婪与欲望呢?只有不懈奋斗,只有勇往直钱!
那么就让我们大胆想像,自己忙于创业,忙于挣钱,耽误了青春与最佳恋爱的时间。那么也不妨大胆的想像在多年以后,终于到了三十而立,对男人来说是个过渡点,也可能是个转折点。
这个时候的你是否已经事业有成了呢?
“是的,事业算是起步了。”肯定会有人这样自豪的回答。那么恭喜你,你总算可以去讨老婆了,你总算可以去挑老婆了。
这时候你是不是说:“真***蛋疼,我喜欢的MM小孩子都能走路了!”
“找个女人不容易啊!稍微成熟点的单身女人却又经历过太多的感情,找个纯洁点的却太小,太单纯,找个称心的、搭配的真难,还得去继续相亲。”
当然也有人,且占相当大部分,会说:“哇噻,有钱就是不一样,老子想要哪种美女就有哪种美女,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真***个爽呀!哈哈…”
也正因为这部分人的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再加上现实社会的熏陶,使之单纯的女孩越来越少,使得事业无成的男同胞更加难以讨到老婆,更别说那情投意合的称心老婆了。
而事业无成与事业有成都没找到情意相投老婆的又回归到相亲大业中来了。
相呀相,盼呀盼,盼了三十载,总算盼了个洞房花烛。
设想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同檐而坐,新郎看向那新娘。恩,真个面若桃花,娇羞迷人呐,只比凤姐稍差一点,也算是绝代佳人了,口水滴答流啊。
新娘看向新郎,那可真是双目含情呐,但见那新郎身姿雄伟,英俊潇洒,只比那武大郎稍差一点,不觉娇心一动,差点羞晕过去。
新郎想着:这嘛洞房花烛夜,也不能总看着,是吧!
于是乎,道:“哎!那个,你渴不渴?”
新娘把头摇了摇。
新郎是男人嘛,得继续:“哎!那谁,你叫什么名字?总不能老叫你哎!对吧?”
新娘娇滴滴的回道:“嗯哼…人家叫林妹妹呢。”
新郎想:哎哟我的妈呀!这声音真甜呐,名字可真好听,跟人一样美。
于是如饥似渴加不好意思地道:“那妹妹儿,这大半夜的,咱是不是干点别的啊?”
这还了得,只见那新娘早已晕头转向、头冒金星了。也不知是得来了来之不易的幸福而晕过去了,还是羞涩的晕过去了,丢下一句“人家…人家随你嘛…”便往床头晕倒过去。
啊哈!接下去是‘非成勿扰’,不能再写鸟。哈哈…
我看这兄也不容易啊,不论多年打拼有成还是未果,付出了青春,却还是得面对长时间相亲的命运。想要有个家,也不容易啊!谁又不相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呢?家,不仅仅得有一间房,一张桌子一张床,还得有饭菜香。家,不仅得有丈夫妻子,还得有小孩的嘻笑与哭声。…家,不容易呐。
人嘛,有追求是好的,只要把自己放对了位置,摆正了心态,做起事来才顺心,才有较大的效果。盲目的追求,盲目的钻死角尖,不仅没太大效果,可能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
有人说:有钱就有幸福,没钱就没有***个幸福。
不否认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只能说,每个人对幸福的定论不同而已。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这是一种很高档的心态,并不能说有这种心态的人就是没上进心,是没用的人,只知好逸恶劳。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对社会的理解也不一样,没有达到那种境界,才会认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是消极的堕落的意思。
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成就,再多的财富,也总有回归零点的时候。
有些不该属于自己的也强求不得,只能随遇而安。知足,在现今这个社会才不会活得那么累,这才是享受生活的一种境界,这种精神文明与某些物质文明是不矛盾的。
在这现实的社会,人们的贪婪与欲望已经日渐膨胀,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开心常乐。……
收稿吧!只写这几千个字,累死鸟…恩恩…知足常乐也!哈哈!
帅气的你到底输给了谁
确立关系的那天,我问她为什么选择我,她说因为我很像她前男友。随着她的话语的结束,在我们的背后,飘落了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
分手的那天,我问她为什么抛弃我。这次她没有说话,只是抬头看了看身边的男朋友。顿时,我明白了,因为他比我帅。随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春天开出了第一朵花朵。
此后的几年间,我们失去了联系。
大学毕业三年后的一天,我正在电脑前修改着项目策划。突然一个电话打来,我看了看号码,熟悉而又陌生。接通的那一刻,电话里传来了她久违的声音,陌生而又熟悉。“你还好吗?”“嗯,挺好的。”“那个,当年很对不起。”“嗯,算了,过去就过去了。”“那,你周日有空吗,能给我当伴郎吗?”听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她似乎是想要成全我,实现我们当年那个要一起走进婚姻殿堂的誓言。我沉默了一下,“你和小艺要结婚了?恭喜恭喜啊。”“不是,我和小艺都分手很长时间了。那个,你同意去吗?”“你为什么不找小艺呢?”“他太帅了,不适合当伴郎。”“好吧,我去。”在我答应的那一刻,我能明显感觉到她的失落。在她心里,也许依然觉得我对她是一直念念不忘,以致于无法面对这沉重的打击。想到这里,我摇了摇头,淡淡地笑了笑。
婚礼当天,我穿上了礼服,准时出现在了酒店。当天婚礼的氛围是极其浪漫的,尤其是交换戒指的那一刻,一架遥控飞机缓缓飞到新郎面前,只见下面挂着一枚闪闪发光的银色镶钻戒指。在新郎为新娘戴上戒指的同时,司仪在动情的解说着:“这是一枚极其珍贵的倒立的艾菲尔铁塔戒指,寓意着为爱倾倒。祝愿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就像戒指一样,为爱倾倒。”整个过程,我都是面无表情地望着前方,只是在余光可见处看到新娘望了我两眼。看着眼前这个比我低半头海拔,满脸麻子的新郎,我只是觉得不应该找我当伴郎。
婚礼结束后,和一个大叔聊天。“大叔,你是新郎什么亲戚啊,你们亲戚都到了吧,这怎么那么大场面啊?新郎不会是富二代吧?”“什么富二代啊,他家也就是一般工薪阶层,只不过小伙子有出息,创业成功,当了老板,现在成了富一代。”听了大叔的话,突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婚礼过后的几天,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我知道是小艺。
小艺对我说“你知道她结婚了吗?”“知道啊,还是我去当的伴郎呢。”我对小艺幽幽地说着。电话的那边,小艺沉默了很久,我想,此时的他大概是明白了我当年的心境了吧。最后,小艺沉重地说了声“对不起”,就挂了电话,最后就只有电话中的盲音不断传出。
又过了半年,小艺突然打电话来“我要结婚了,你能当我伴郎吗?希望你不要拒绝。”我很是诧异“你房子买好了?”“嗯,买好了,你一定要来啊。”婚礼当天,我向公司请了假。婚礼现场,当面对着小艺全部到场的同事时,才知道原来小艺娶的是他们部门经理。此时的我只是轻轻感叹了下“看来长得帅确实可以当饭吃。”
婚礼后的第二天,我借口喝多了,身体不舒服,又向公司请了一天假。经理很是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对我是各种嘘寒问暖,各种关心,听着电话的我心头一震,然后就是一片麻木。
半年来发生了太多的事,愈发觉得很累,觉得物是人非了。于是我满心地想要回母校去看看,去回忆下我失落的大学时光。当天我收拾了一下,回学校去看了看王老师。在他的书房里,我们聊过去,说未来,谈人生,我们说了很多,一起回忆起了很多的往事。我问王老师“为什么到现在还不结婚呢?”只见他的身体明显地颤了一下,然后沉默了良久。四十五岁但是依旧帅气的他抬起头环视了一周他不大的书房里摆的满满的书,一句话也没说。最后目光定格在西边的窗子上,我追随着他的目光,透过窗户,只见天空中残存着最后一抹夕阳。此时的我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不该说些什么,或许此情此景沉默才是最好的选择。
回到公司后,我直接去了经理的办公室。当眼前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解开我衣扣的瞬间,我的眼中莫名地滴下了两颗晶莹的泪,打在了她有些褶皱的手背上……
婚礼上的小天使
星期六,我们去上海参加一场婚礼。为了这场婚礼,妈妈还给我精心打扮了一番,我穿上白色的礼服长裙,腰间有一朵别致的牡丹花,裙摆向外蓬开,脚上穿一双金色的小皮鞋,头上带一个粉红色的宝石发箍,跑到镜子前,前照照,后照照,感觉自己像个可爱的小公主。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和爸爸妈妈来到花园酒店。我们看见宴会厅的大门关着,才知道原来新娘新郎在排练,我们就去休息室等待,坐了一会,我蠢蠢欲动,就和妈妈一起走来走去,刚巧,一个阿姨看到了我,说婚礼上缺少一个小天使,觉得我很合适,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走进宴会厅,四处张望,一个工作人员走过来告诉我怎么做,我把他的话牢记在心,排练了一遍就通过了。
宾客陆陆续续到来,大家签到、拍照后进入宴会厅,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整个宴会厅像城堡一样豪华,被白色、粉色和紫色的花装饰得很漂亮,台上花团锦簇,红毯前有一道花拱门,每张桌子上都摆放着一大瓶花,又气派又浪漫。灯光渐渐地暗下来,宴会厅里静悄悄的,优美的乐曲响了起来,我没心思听,一直焦急地想:新郎新娘怎么还没进来?当我这么想时,音乐越来越响,终于,大门被缓缓地拉开,新娘新郎终于来了。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婚礼仪式,突然一个工作人员让我从边门出去,在外面等着,等过会打开门再进来。我在外面静静地等着,倾听里面的动静,隐隐约约听到几句话,那神圣的时刻终于到啦!大门朝我打开,聚光灯照着我,我提着裙子,慢慢地从红地毯上走过,走到台前,轻轻地接过工作人员手上的话筒,微笑着对新郎说:“男孩,你可以亲吻你的女孩了。”说完,头也不回地提起裙子,往旁边走去,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后来,认识我的人遇见我,都说我是个真正的小天使。
错过的就是永远
文/隐身的沫沫
一个朋友说,追了她很久的那个男孩今天结婚了。我说:“你想怎样啊,喜欢了你五年你都无动于衷。” 她说她去参加了婚礼,新娘很漂亮,新郎也很帅。
好像第一次觉得他原来也蛮有魅力的,怎么当初没发觉呢?她说原本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爱上过他,但是在新郎新娘交换戒指的那一刻,她的心疼了一下。
她说:“最难过的不是你爱的人不爱你,而是那个爱了你很多年的人转身离去。”
当你看见那个说爱你一辈子说等你一辈子的人给另一个女孩的无名指带上戒指的时候,你能听见自己心碎的声音。今天的主角不是你,不管她是不是灰姑娘,今天的公主都不是你。
他是个飞行员,在全封闭训练的时候为了能给她打电话,他要走很远的路去附近的公用电话亭。冬天飘着雪很冷,她还不耐烦地说干嘛没事总给我打电话,她不知道他在这边已经冻得不行了,他只是想听听她的声音。
现在她想起这些来脸上还是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然后定过神来看看着眼前的这对新人,新郎依旧是他,但是他的甜言蜜语海誓山盟,早已不是为她所说。
有多少人能够承诺爱一个人一辈子又付诸行动了呢?当努力了好多年依然没有结果的时候,谁还会一直等你呢?终于明白,我们都能勇敢的面对你爱的人不爱你,但是谁都无力面对当一个爱你很久的人转身离去。
村婚
文/王星超
乡村人为儿女办婚事都注重择日看“好”。这个“好”就是农历每月逢三逢六逢九,所谓三六九朝上走,颇有些讲究。也有按男女的生辰八字请卦仙儿推算合的“好”,如逢八、逢十、逢十一的,以求如意吉祥。
大喜之日,迎亲的大小车辆披红挂彩,每个车头贴着大红双喜字,喜气盈盈。
在迎亲车辆临行之前,一般由作为接新媳妇的伴娘,也就是新郎的亲近嫂子或婶子拿个小笤帚和箕斗在每辆车上象征性地打扫一番,以示彩车一尘不染迎娶新媳妇。前去迎亲的还得由新郎的兄长或叔或伯做“压礼人”。“压礼人”提着一个大皮包,包里装有接新媳妇的“拜礼”钱。这个“拜礼”钱事先由两亲家和媒人商议好定的数。有的六千六百元,寓意六六大顺,有的八千八百元,寓意好日子发发发,有的一万一千元,寓意新媳妇乃万花丛中一鲜艳、万里挑一。包里还装有大肉一方,米面各一小袋,粉条一小捆,并生连体的大葱一对,以酬谢新媳妇的父母,使其顺利促成一对相爱的米面夫妻。此外,“压礼人”还肩挎着一个包,里面装着香烟及花生、核桃、红枣之类的吃食,以便在新媳妇上车走时向周围的乡亲们散发。
我们这儿的习俗是,遇到结婚喜乐事,小字辈耍新郎新娘,老字辈耍新郎的父母。一些做兄弟的便找来两条花被面扎制成两套“彩衣”,用瓶装酒盒改制成两顶“礼帽”。于是,几个兄弟辈的便找出新郎父母,先用彩笔为其脸上化妆,妆上再画副眼镜,并将“彩衣”和“礼帽”分别为其穿戴上,很像一对化了妆的蒙古族人,极其滑稽。结婚现场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这时,新郎的娘总显得别别扭扭,想着咋瞅机会溜走。而几个做兄弟的则笑着说:“今儿个你别想溜,少了你就没戏了。人生能有几回这样的喜庆,过了这会儿想让人来耍怕也没人耍了。”新郎的父亲则显得大大方方,说:“就让他们耍,今儿个咱娃子结婚人都高兴,他们想咋耍就咋耍。”有人特意牵过来两头牛,几个做兄弟的将新郎父母扶上牛背,一个人在前头牵牛,一个能说会道的在后头边吆赶着牛边自编自唱:“娃子蛋结婚喜门庭,全村人来把新媳妇迎,进门来爹娘叫一声,你说高兴不高兴……”骑在牛背上的新郎父母则随声附和道:“高兴,高兴,真的好高兴。”现场的人们被逗得前俯后仰……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新郎新娘被送入洞房。两亲家相握,情意绵绵,一杯薄酒敬起,一桩美满的婚姻便在一派融融的气氛中延伸开去。
那场发生在农村的婚礼
文/紫絮
农历腊月十八,是我表哥的结婚的日子,在农村,婚丧嫁娶都是大事,所以婚礼十分的隆重和盛大。
婚礼的前一两天,按照规矩亲友是要来的。我和我的家人在十六的就被早早的被接了过去。吃了饭,大人们就被安排着打牌之类的事,而我属于不大不小的,于是我光荣的成了保姆,专门带小孩的,当然我也是很喜欢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下午大概四五点钟就吃晚宴,晚宴是用于联络感情的用的,女人小孩一起做,多数战况激烈,需要练就一身快准狠的功夫,不然就多吃些饭,要不就要饿肚子了,夸张却是这生活的写照。男人们在饭桌上,战况同样激烈,总有三五人扶桌不起,也有三五人还在战斗,桌下已有了不少酒瓶。有人说中国的交际文化是酒桌上的文化,这话一点不假,看——前一会还不认识的人,现在已经称兄道弟,不知道的还以为认识好多年了。
晚宴过后,有一样重要的仪式——感情。这里“感”是动词。各个亲友送上自己的“情钱”,然后登记在礼单上,送完情钱,大人便接着打牌,直到深夜,小孩直接睡了。第二天的重头戏在晚上。
在我家那里有一种习俗,娶亲的前一夜必须弄一个兄弟或姊妹聚会,人数最好在十人,当然人是越多越好,且要是没结婚的, 但要讲究一个双数,寓意十全十美,喜事成双之意。而我哥更是有28人,席间人是不能单独离席的,桌上每一样摆设都要用红色,每上一道菜之前都需要放鞭炮,然后所有人依次给准新郎敬酒,希望把新郎灌醉……
十八到了,天还没亮,大约五点新郎就被叫起,去镇上化妆,直到八点才回来,厨子已经做好了早餐,准备接新娘的人都准备吃饭,三三两两的,都睡眼惺忪的,刚吃完,镇上的腰鼓队也来了,在整齐欢快的鼓声中,仪式开始了。长辈们准备好新鲜的肉,腌鱼,一箱酒和三条烟,烟酒都要用红纸裹着,肉里 要放上喜字,鱼里要放上红虚子。带上足够的红包喜糖还有三金,捧花和鞭炮,彩车已经准备好了。我与另一个女生站在新郎的左右,然后在腰鼓礼队的鼓乐声中一起出门。到了新娘家村口,以示礼貌,新郎要下车走到新娘家,到了新娘家,新娘家门紧闭。周围堆满了看热闹的邻里,新郎在媒人的带领下,给邻里派发烟或是喜糖,再将作为聘礼的烟酒鱼肉交给新娘的母亲。然后在于那些大门后的女人小孩派发喜糖等。
锣鼓震天响,鞭炮声不停。新郎在门口请门,那些人守着门,“敲诈”红包,新郎在塞的时候,称这时候。门开了一条缝,新郎等人人合力下一下就被打开了。开了大门,还有房门,于是故技重施,在房里的人收红包的时候就抵开了门。进到房间,女方亲友拿来洗衣板,新郎跪在上面向新娘求婚,新娘接了花,带了金就可以走了。当然,其中不乏一些女方亲友难为新郎等,就不一一诉说了。在回程中,新郎在前面坐,新娘在后面的中间,我与另一个女孩在新娘左右,据说这是为了防止新娘逃婚。回程中,刚到村子,车队就停了下来,新郎新娘都下车,习俗要求新娘要被背回家,而且背的人只能是新郎的父亲和叔伯,人越多福气越多。回到家,新郎新娘还要接受男方新郎兄弟的拷问,自然是不会让新郎好过。之后便是三四点钟,开宴席,吃完酒,婚礼就算成了。
后面的我也不知道了,因为我被拉去参加另一场婚礼,不得不感叹,新年结婚的好多,我可怜的寒假就这样折腾没了。
坐正席
文/彭梁心
坐正席是湘西土家族婚礼中的一道重要程序,它既像席,又不是席,它是未开席前的一道别具风情的席。它的热闹、它的喜庆,是正式酒宴难以与之媲美的。
能坐正席的人是有身份讲究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坐在正席上,只有新郎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伯伯叔叔、公公婆婆、外公外婆一干人等才能拥有坐正席的资格。
当新娘被呜哩哇啦的唢呐迎进了新房,当其他的新婚程序完成得差不多了,便也到了坐正席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厨房里的师傅便是最为忙碌的一群人。走进厨房,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下子便将喜庆的气氛弄起来了。飘起的缕缕烟雾,一口口欢唱的铁锅,各样的菜肴也都在那里挤眉弄眼地向你显耀。
督官的几声呼唤,原还散在各处的桌子、各样的凳子,一阵阵地都变得兴奋起来,它们乖乖地伏在赶来的人们手里,让人们或提着或抱着或举着。主人的堂屋里,那则是另一番的热闹。
桌子进了堂屋,叽叽喳喳地乐了起来。它们这里嚷嚷着,那里嚷嚷着,手舞足蹈地。督官的手挥了几挥,它们又一个个地挪开了身子,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律地在堂屋里旁若无人地亲热起来。原还有些散乱的它们,很快站成了排,列成了阵,仿佛也在迫不及待地想瞅一瞅要来的新娘。
坐正席的人陆陆续续地朝着堂屋走来了,彼此的脸上满是笑,仿佛刚刚走进堂屋,他们就被那一排排一列列的桌子感染了。他们围在桌子边,在凳子上坐了下来,那彼此的脸,一律地眉飞色舞。
帮忙的人这时可忙了,他们将一样样的菜从厨房里端进堂屋,随后,另一些人马上伸出了手,将那琳琅满目的菜一样样地摆上了桌。还有懂得风俗的,专门在那里整理着一桌菜的上下左右的顺序。开始各样的菜碗还有些零零落落的,但一阵穿梭的人影过后,那一长溜一长溜的桌面上全都站得整整齐齐了。整个的堂屋,溢出一阵阵的香味儿,它们全都不容商量地朝你走来,很强势地钻进你的鼻,就连站在一边看热闹的人群也忍不住一次次地抽动着鼻子。
桌上的菜摆得满满当当了,凳子上全坐满了人,但那筷子还静静地呆在桌面上左瞅瞅,右看看。新郎新娘还没来呢,于是,一双双的眼睛都瞅向了新郎新娘要来的方向,眼睛里既充满着渴盼,也满溢了喜悦。
新郎的身影在那门边晃了一下,身上背着一个贴着大“喜”的背篓,接着,新娘的身影从那门洞里出现了。两人的后面还跟着一个妇人,她的手里稳稳地端着个茶盘,茶盘里摆了满满当当的茶,看到堂屋里那一张张喜悦的脸,茶杯里的茶似乎也有些激动了,在茶杯里晃来晃去地舞蹈,随后,满堂屋便又多了一阵阵的茶香。
新郎在前面走,新娘在后面走,他们朝着坐在堂屋里的人走来。
新郎的手里拿着一包揭开了包装的烟,走到一个人的身边,便抽出两支烟,双手横拿着,然后,亲热地朝那人唤一声,或舅舅,或舅娘,或伯伯或伯娘。被喊的人答得很喜悦,同时,也双手接过了烟。两支烟刚刚放在桌上,新娘端着茶杯跟来了,唤了一声,甜甜地,让人听着舒服得很。不论是接茶的男人,还是接茶的女人,接过新娘茶时,都免不了会来上一句两句祝福的话,有些还会与新娘开一开玩笑。新娘倒也懂得乡村的规矩,脸上羞涩,却不恼怒。
烟送了,茶送了,一个个的人也甜甜地都唤了,不懂的人这时终于有些明白了,在这样的方式里,新娘把一个个的亲戚全都唤了个遍,也认了个遍。
新娘在坐正席上认亲,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出嫁前,她要为坐正席的每个人打一双布鞋,忙不过来了,就得请上村里要好的姐妹们。娘家转角楼的闺房里,那就分外热闹了,叽叽喳喳,像枝头上跳来跃去的鸟。有时,热闹也会移到室外的某棵大树下,她们围桌而坐,手里忙着针线,嘴里嘻嘻哈哈。知心的话儿,似乎永远没个尽头。公公婆婆脚的大小,七大姑八大姨脚的大小,伯伯叔叔的,外公外婆的,早有夫家将各自的尺码报来了。
新郎背篓里自然是装不尽那些布鞋,没关系,早就安排了一个专来为新郎背鞋的人,那人走在新郎新娘的后面。一双双新布鞋似乎也受到喜悦感染,耐不住寂寞地从那背篓里探出了一个个的头朝外面望来望去。新郎唤声舅,新娘也唤一声舅,然后,新娘双手捧着布鞋,送给刚唤的七大姑八大姨等等一干人。接过布鞋的人有些“得意”起来,要知道,这不只是一种脸面,也是一种吉祥!
新郎新娘在一个个送的过程中,坐正席的人该喝的也照样地在喝着,该吃的也都在吃着。他们一边享受着美味,一边享受着福气。
接过新郎新娘送的布鞋时,他们拿起了摆在桌上的茶杯。茶喝完了,杯子得返给两位新人。新郎接过茶杯,转身放在后面妇人端着的茶盘里。返回的那一只只的茶杯里,当然不会再有茶水了,而是一个个的红包,那是叔叔伯伯们、公公婆婆们、七大姑八大姨们送给新郎新娘的新婚祝福。
生命的倒影
文/卢波锦
周末带小女去公园玩耍,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虽然湖面漂浮着杂乱的水草和大风带来的树叶,但并未遮盖湖水的清澈。两岸的垂柳迎风摇摆,很有一番诗情画意。
远远就能看见,一个秃顶老人静静坐在湖畔上,听着手机里的歌曲。在他不远处,一对新郎新娘穿着漂亮礼服和婚纱,按摄影师的要求在湖边摆弄各种造型。小女急切地拉着我奔向湖边,享受嬉水的童趣。
一阵玩耍后,小女不解地问我:“爸爸,怎么所有人在湖中的倒影都是同样的颜色呀?你看那边新郎新娘穿得多么漂亮,这边的老爷爷穿得灰扑扑的,还有我们穿的衣服也是不同颜色,为什么在水中就都成了墨黑色呢?”我思考片刻后,用光影的科普知识给她作出了解答。
之后,我安静地看着湖面,越发感觉刚才的问题很有趣味。在水中,我的倒影不偏不倚,真实清楚,四周有漂浮的水草树叶。左边那对新郎新娘的倒影,很像皮影戏,不停地比划。右边秃顶老人显得孤身只影。
由于畔上地势差异,那对新郎新娘的影子很小,而老人的影子被拉长很多,比我高出一大截来。我试着挺直身板,向湖面走近。影子开始高大起来,很快就超过老人的影子,但我倒影却投在了杂乱水草上面。为了不让水草破坏形象,我只好退后一步,倒影立即缩小,在水中看不见自己,阳光把身影打在湖边乱石上,歪歪斜斜,扭曲变形,令我迷失在湖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爸爸,快来看,好漂亮的金鱼!”女儿惊喜地指着前方对我嚷道。顺着她指的方向,我看见湖光四射,辉煌夺目,璀璨晶莹的湖面上一群红白花虎头金鱼悠闲自得地摇摆而至。湖水将阳光折射在我的脸上,令我感到一阵火辣。
每个人的生命原本就有相同色彩,人格的倒影更是本无异相。无论光鲜体面还是衣衫褴褛,在明净的湖中并没有差异。一味追求自身高大,必在膨胀中玷污洁净的心灵,畏缩地面的压力,也将迷失自我的存在。为何不能学会放眼生活呢?其实风景无处不在。或许用珍爱的心去投射生命,才是最美的倒影。
租婚礼服
文/贵翔
看到小同事在朋友圈发的结婚登记照,我知道这位我眼里的毛头小伙子也要走进婚姻殿堂了。说来也巧,就在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某大型商场发布名牌西装大促销的广告。本来无此需求的我,因为知道小同事将要举办婚礼,便对这则广告产生了兴趣。在我看来,那些品牌在国内都是知名品牌,新郎如果在婚礼上身着知名品牌的西装礼服,绝对是件体面的事情——而巧遇促销优惠,那简直就是商家馈赠的“结婚礼包”。
出于这种想法,那天在单位食堂吃午饭时,我特意坐到小同事的对面,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谁承想,他的回答让我深感意外——他说,谢谢您想着我!那个不用买,到时候租一套就行了!听他言罢,我下意识地扶了一下眼镜,新娘租用婚纱并不稀奇,而新郎穿的西装礼服也去租,这可是我头一次听到!尽管他后面讲的理由很实际:婚礼上穿的那种礼服太正式了,婚礼之后没有场合穿,而且价格不菲,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租来穿穿,经济实惠,等等——可对我来说,接受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新人婚礼上用的被褥、穿的衣服等,均被称为“妆新”。以前常听天津卫的一些老太太对要出闺阁的姑娘说,这个是给你“妆新”用的。当然,对于新郎“妆新”的服装,每个年代都有约定俗成的样式,譬如民国时期的长袍、马褂、礼帽,外带十字披红;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山装或制服,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延续至今的西服革履。因我在家族的同辈中排行最小,从几岁开始就陆续参加兄长们的婚礼。太小时记忆不清,上世纪70年代,我堂哥结婚时我已七八岁,他迎接新嫂子时穿的那套崭新的蓝毛料制服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我当时还不懂服装的料子和样式,但感觉新郎就应该穿这样好看的新衣服。其实,这种感觉不仅是当时我那样的小屁孩儿才有的;那一阶段,人们看到穿着雪白衬衣、蓝毛料制服的人都会说他“穿的跟新郎子赛的”。
在我的印象中,新郎在婚礼上必须置办体面的新装,到我结婚的上世纪90年代依然如故。因此,虽然我在婚前手头有些拮据,也没有核减买一套新西装的预算,那是一套纯毛牙签呢西装,相当于当时我三个月的工资。在随后的三十多年中,我也参加过一些亲朋好友以及同学、同事的婚礼,婚礼中的新郎也没有租西装的。因此,在我的认识中,新郎在婚前置办新装就像日出东方一样“天经地义”。至于这事啥时起了变化,又有多少青年人接受这种租用婚礼服的方式,我就更是不得而知了。看来自己真的老了,“out了”。
去年深秋,我表姐女儿的婚礼如期举行。我和太太理所当然要去沾沾喜气儿。婚礼的举办地,在河北区万柳村大街的一家专门举办婚庆活动的场所。记忆中,这里曾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国有工厂,我同学在此工作时我曾到此一游。如今这里也同某些大型企业一样,在改制后将厂区建成了创意产业园。那天走进这当年的工厂时,确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鲜感:但见当初进进出出的清一色大卡车,已经变为五颜六色的小轿车;存放各类原材料和产品的厂区,已建起了新颖别致的亭台小景;那高大的厂房,当然都变为各具特色的婚礼大厅;轰鸣的机器声,早被欢快的乐曲替代;穿着劳动布工装的师傅徒弟,更是换成了服装样式新颖的靓姐帅哥——即使是上些年纪的大叔、大姨也都衣冠楚楚,器宇不俗。
我这位外甥女举办婚礼的大厅,被装扮成以蓝色灯光为主基调的童话风格,充满圣洁和神秘,厅内宾客如云,气氛喜庆热烈。婚礼的仪式,当然都是按照如今流行的那种带主持人的中西结合形式进行。高大帅气的新郎和苗条漂亮的新娘,自然吸引了所有嘉宾的眼球。由于对新娘较为熟悉,我的目光多落在新郎身上。这小伙子是当兵出身,脸上、身上都带着一股英气,谈吐也大方得体。唯一不足的是,那件西装不是特别合体,如果再长一点儿就更完美了。一想到西装,我脑子里便立刻蹦出了那位小同事,难道他的礼服也是……
我的这个疑问在几天后一对新人到我家回礼时得到了答案。那天在闲聊时,我提起小同事打算租礼服的事,外甥女快人快语说破玄机,并说这已成为时尚,只是她老公因为个子太高,虽然选了最大号,还是显得有点瘦小。
送走一对新人,我来到卧室,拧亮大灯,又打开衣柜,拿出那套挂了许久的“年份”西装——虽然是挂在柜里,却也沾了一层灰尘。我取下上衣,用手掸了掸,很吃力地套在身上,用力吸了吸气也系不上扣子——最后一次穿它是在哪年,我已经记不起来了……
养大的儿子成了客
文/林肖
有一个朋友是做婚庆服务的,那天人手不够,找我帮忙。
婚礼过程中,我负责泡泡机,在司仪活跃婚礼现场的气氛时,赶在每一次掌声响起之前释放肥皂泡。所以,我坐在靠近婚礼舞台的宴席上,同新郎的亲戚一道进餐。
这对新人是城里女儿乡下郎。新娘是本城人,新郎来自乡下。宴席上的来宾主要是女方亲友。其实,不用司仪介绍,从外貌特征和衣着来看,我也知道,坐在我旁边的就是新郎的来自乡下的父亲。
婚礼现场,总有那么一种热闹而又带着浪漫的气氛,但是,我感觉到,新郎的父亲似乎受到冷落。和各位来宾不相熟,又不了解城里的风俗人情,由于方言的缘故,交流也不畅通,所以,他只在我们这一桌上频频举杯,邀请大家一道喝酒。到后来,只剩下我和新郎父亲相互之间敬酒。
新郎父亲知道我也来自乡下后,每次碰杯,都和我说很多话。他说,新郎的母亲晕车,家里也需要照看,她不能来参加孩子的婚礼,就他一个人来的。
他憨厚地笑着说:“你看我今天是娶儿媳妇,但我感觉我是嫁儿子。他们小两口,在这边,一年还能回几趟老家?以后,我和***在乡下,没什么大事情,也不会轻易开口让他们回家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
“儿子养大了,我心里高兴。乡下养儿子是为养老,其实,我把儿子都养成别人家的儿子了,养成我家里的客。”老汉喝酒之后,指了指新郎说,“他从读高中开始,就常年住在学校里,后来读大学,又读了研究生,离家越来越远,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他每次回家,我都感觉是客人来了。现在,他又在外面成了家,回去得更少了,就更是客人了。”
新娘新郎来向老人家敬酒的时候,老人家已经醉了。
我知道,纵使是把儿子养成了客人,老人家还是打心眼里为儿子高兴,因为他刚刚说过,他还在努力把小儿子也养成客人。
发红包
文/邝群英
新郎是富二代,家大业大。结婚那天,新郎去迎娶新娘子,新娘的小姨心想,趁此机会,一定要狠狠地捞一把。
新郎来到新娘子的闺房,新娘的姨妈从里面杠上门,喊:“拿红包。”新郎迅速地递过去一个红包,又递一个红包,接二连三给了好多个红包,给得小姨心软了,才喜眯眯地放新郎进来,小姨诡秘一笑,让新郎摸摸新娘子的脚,新郎一摸,没有鞋。小姨说,就在这房间里找吧,新郎找了一圈儿,没找到,就知趣地从包里掏出一个红包,塞给小姨,又递一个红包,接二连三又给了好几个红包,发得新娘子心疼了,站起来把鞋给拿出来了。
当新郎新娘告别父母家人上车时,小姨迫不及待地打开红包,一看一毛,两毛,五毛,最大的才一块钱。
气得小姨追上去大喊:“太过分,哪有那么发红包的。”
新郎委屈地说:“小姨,我已经很大方了,在微信群里,发红包也就是一分,二分的,最高也就是一毛两毛的。”
听朋友讲沂蒙山婚俗
文/沁香一瓣
十年前的一个初春,我出差在山东临沂,住在地区的招待所里。那天早晨,太阳刚刚从院子里升起,就听到不远的街上传来震天悦耳的鞭炮声。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怀着一份好奇心,我赶忙穿上衣服去看看热闹。
走到街上,忽觉春意盎然的柳绿处,响起了一阵乐声,马路上停着一队汽车和拖拉机,车头上贴着喜庆的红字,原来是一支迎亲的队伍。没一会,只见一位小伙抱着一个穿着红衣裳的新娘坐上婚车,乐曲就立刻响起来了,鞭炮声声,由一辆东方红拖拉机打头,车头挂着特大红花和中国结,有穿着端庄的年轻人手捧毛主席的画像,浩浩荡荡地在鞭炮声和乐声中徐徐离开……
“这个早晨的婚车队令我感到新奇,怎么结婚会是在早晨进行?要是在南方或上海等地,一般都是在中午或者下午举行的。”正当我感到奇怪时,一位沂蒙山的朋友笑着告诉我:“俺沂蒙山区的婚俗形式可说是丰富多彩的,有早晨的,也有中午或下午的,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于是,朋友为我倒了一杯茶,给我讲起了沂蒙山地区的婚俗,他像熟练的讲解员,话一打开就像是水闸开了门: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沂蒙山区,像中国所有地区一样,青年男女到了攀亲成家年龄的婚前,一般都要经过相亲、定亲、登记、婚礼几个阶段。但沂蒙人的婚俗却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充满着浓郁的乡土风情。
所谓“相亲”,也叫“换手绢”.一般就是通过“媒人”(农村的媒人也叫做“媒婆”)介绍,让一对年轻人相互认识,然后交往。媒婆一般是受人之托而上门做介绍的。这里有的是男方看中了某村的某姑娘,或者是男方父母见自己的儿子成年了还无对象,就会托媒婆行行好,走亲访友地打听谁家姑娘还没有对象云云,一但有了合适的对象就物色好。等到介绍对象的双方同意了,就约男女双方在某一个地点,或车站、电影院、或者是媒婆家里见见面。如果双方感到满意或一见钟情了,就先换手绢。提起换手绢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看影视剧,情人之间要发展不是都需要留下信物不是吗?就如同白娘子留下了许仙的油纸伞,才得以发展以后的故事一样的。这个换手绢形式就是双方留给对方定情信物。现在通常是男方给女方多少钱买衣服什么的,钱的数目多少不限,表达心意就好。对于很多女方家长来说,当然是多多益善了,起码能代表女儿婆家家境殷实,所以也有了攀比之风。这样换了手绢之后,年轻的一对则就发展为“恋人”的关系。一起逛个街,看个电影什么的,甚至一同出去打工什么的就名正言顺了。
解放以前,由于沂蒙山地区比较穷,家家孩子又多,那时不懂避孕,所以越穷越穷越生孩子,越生孩子越穷的道理。现在很多六十多岁以上的人都是兄弟姊妹五六个,还有八九个的呢!这样不穷等什么呢?很多人因为家里穷,拿不出聘礼。导致很多男孩都娶不到媳妇。有的家庭弟兄四五个,竟然有两三个讨不到老婆。你说家人该有多着急呢?也有的找不到媳妇是因为智力缺陷或者身体残疾的,没有姑娘愿意跟,怎么办呢?不过,还是会有个把个幸运儿,因为父母积德给他们生下个好妹妹。这样的话,他们就把两家的女孩交换,两个女孩互相之间做了姑嫂,这叫做“换亲”.也有的是因为亲戚关系太近,不适合结亲,怎么办呢?他们就再找一家有姑娘的,三家转,你到她家,她到我家,我再到你家,像推磨一样转,这就是“转亲”了。这样虽然解决几方家庭的年轻人婚姻问题,但是却牺牲了一些女孩的幸福。这样经过“换亲”或“转亲”的婚姻关系。他们结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家族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这样促成的婚姻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所谓“定亲”,就是在双方交换手绢之后,特别挑选一个顺顺当当的吉利日子,比如三六九之类的好日子,举行一个很隆重的定亲仪式。这个定亲仪式很正规且隆重。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女方一般会让自己最亲近的大娘婶婶或者已婚的嫂嫂们领着去男方家收彩礼。一般是选六个人或者八个人,热热闹闹的去男方家里做客。由于当时人们财力不足,双方的父母或亲属约了一起吃顿团圆饭就算是解决了问题,一是让亲戚认识认识,二是男方则要显得隆重大方一些,男方把女方及其家人邀请到男方家,男方家提前准备好彩礼:两身衣服、两双袜子、两双鞋、两块毛巾、两条丝巾、一把干艾秧,谐音“爱”,寓意爱情、恩爱、两个蒸饼、十个或二十个鸡蛋,寓意圆满、四盒或一条香烟、一些糖块寓意甜蜜,还有定亲的礼金,如首饰、衣服、彩礼钱和改口费。如今的改口费显得很重要,一二千以上不等,条件好的人家要出几万。定亲前男女方叫对方母亲为婶子、大娘或阿姨,叫对方父亲为叔,或者大爷。定亲之后双方再见对方父母时,就得正儿八经改口叫爸妈了。提起这个改口啊,对男女青年来说,还真有些难为情呢,特别是女孩叫男方母亲妈时还好叫些,叫男方父亲爸是就更困难了。红扑扑的小脸不知道要多红呢,另外那玲珑的小嘴也开始结巴了。小脸红的那个喜人,如同新媳妇似得。这时候男方父母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他们终于熬上了二十年媳妇做公婆了。
其实,说到底,这个“定亲”就是两个家族之间彼此相互承认了“准儿媳”和“准女婿”.“定亲”后的事就是去乡镇民政部门“登记”,“登记”后,双方就成为合法“夫妻”了。从民政局手牵手出来的年轻情侣嘴角上的那笑意像灿然的桃花,让见到的人忍不住去祝福她们。但很早以前也有逃避“登记”而直接举行结婚“典礼”的!这一般被称为“事实婚姻”,其实这是违法的、是无效的婚姻。有的人结了婚才去补办登记的也有之。
领了“结婚证”,按理说双方就应成为合法的夫妻了!但是,在一些乡村却不,似乎只有举办了“结婚典礼”才算是真正夫妻,才算真正有了“家”.
在沂蒙山区,结婚男方家叫“娶媳妇”,女方家叫“出门子”.婚礼前一日,男方派人到女家下“催妆”,送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等,即就是像红楼梦中的红盖头布、环子手饰及“四色礼”.女方将列有送嫁人数、上下轿朝向及时间、“镇物”、忌讳等内容的“婚单子”交来人带回。晚上进行“暖轿”,即男方雇佣的鼓乐手到女家吹奏细乐。深夜女方家长给女儿收拾陪嫁用品,叫“装柜”.第二天新娘坐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时,新郎迎出门外,一对新人踏着红毡(或苇席)缓缓前行。进大门时,燃放鞭炮,奏乐,这在当地称“过门”.随后开始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
结婚有婚礼习俗的,在沂蒙山村里,有好多讲究。过去有习俗规定,对于二婚的不能做迎客女,另外如果是有父母公婆去世未满三年的,也不能用的。铺床有铺床的说法,伯父和小叔铺床,可以生个状元郎等。迎亲进门也有讲究,要有一盆火,象征旺盛。要有花生豆芽,还要有大枣,就叫早生。在双方谈妥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新娘结婚当天发嫁时,娘家宽心面需准备:红色托盘一个,二棵带根的葱,二棵艾,二把宽心面,需出嫁当天家中现擀做。分别用红纸包好,一对龙凤碗,是红碗或双喜碗、二双新的红筷子、两盒火柴、香一把。从前,新娘出嫁时要哭到村外,据说新娘子哭嫁的泪水会给庄稼带来甘露。古代女子一旦出嫁,特别是远嫁他乡,便很少有机会与父母见面,其伤心程度可想而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婚嫁风俗依然浓厚。婚姻的彩礼钱从最初的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后来是万里挑一、万里挑七(谐音“妻”)。直到现在几万,几十万挑一,挑七的都有。关于这里的零头“一”和“七”,可以是一元和七元,也可以根据情况是一十、一百、一千、七千元不等。女方家收到彩礼钱后,需要把“一”和“七”留给男方家。不管挑一还是挑七,一和七都是男方家的了。现在,又开始流行“两万一千八”,就是两家一起发,两家指新郎父母家和新娘父母家;三万一千八,就是三家一起发:三家指新郎父母家、新娘父母家和新郎新娘的新家。至于彩礼钱,结婚时女方一般都会连同自己的闺女一同带回男方家,当然也可以留给新娘的娘家筹办嫁妆用。
如今的彩礼己是有了翻天覆地变化,几乎是年年升值。从七八十年代陪送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发展为现在的金银首饰、名牌家电、摩托车和小轿车等;从过去准备的价值仅几千元的茅草屋,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万、几十万的商品楼房;从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如今的“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从过去的男娶女嫁,到如今的姑娘“娶”小伙也成了新时尚。和睦家庭的提倡,呼唤了千万桩美满、幸福的婚姻。
乡下人还十分注重结婚“典礼”,有的家庭还要查“黄道吉日”.“结婚”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所以很多家庭特别是男孩家需要专门找人看日子,写成文书。然后再捡一个顺便的日子给女方家里送去,这就是俗话说的“送日子”.临近结婚的时候还要“下催装”就是由婆家给新媳妇送去结婚穿的嫁妆。这一般情况是红色花丝裹布料的棉袄,墨绿或者蓝色的棉裤。棉袄棉裤都套的厚厚实实的。这样取义将来日子过得厚实,同时也希望婆家给予一份厚实的爱。
出嫁前,有一些地方的新娘仍然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就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上头时,一般由新娘的母亲和一送女客进行仪式,每人各持一把新梳子,分别在新娘头上比划三下,说吉利话“一梳金、二梳银、三梳聚宝盆”.当天上午八时,伴随着庄严的婚礼进行曲,新人携手走进婚礼仪式现场。新人们首先向毛主席雕像三鞠躬,并分别敬拜了主婚人、证婚人、父母等,然后,新郎、新娘庄严地举起右手进行婚誓:如比翼双飞,终身相爱,同心永结,并肩携手进步,共创美好人生等。最后,集体婚礼仪式在新郎、新娘合唱《国歌》或《歌唱祖国》声中结束。
现在的农村也赶城里人的时髦。新娘出嫁一般也是要穿婚纱,而且越来越高档。但是有些地方的娘家人还是不让新娘一开始就穿婚纱进婆家的,而是穿着衣裤上车,等到夫家行礼之后,再换上婚纱给亲朋敬酒什么的,这样就显得风光风光。在农村,有些地方少数人家嫁姑娘一般还是保留传统,由女方“娘家人”将嫁妆与新娘一并送往新郎家举行婚礼,有的新郎新娘还喜欢在村前大路上携手或并肩走一走,村口的路上还要放一阵鞭炮、贴上“青龙”“白虎”之类的帖子,陪送的日用品上还要贴满“喜”字或“福”字,被角内缝上一些枣子、栗子、花生等和一些“吉祥物”,寓意为“早生贵子”等。
过去在农村结婚,婚床腿下还要垫上些硬币或铜钱,寓意为“有喜有钱”;床上还要铺些麦穰、豆秸、或秫秸等物,有歌谣为证:“铺豆秸,做奶奶,铺麦穰,做新娘,铺秫秸疙瘩,孩子生一窝窝”.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待新郎新娘入“洞房”后,同辈们晚上则要去“闹洞房”了。他们或让新郎、新娘点烟、递糖;或让新郎新娘唱歌、咬糖果、嘴唇亲吻;或与新娘打情骂俏。听说有的地方闹得厉害,还把新娘子的第一次给闹去了的也有。当然只是极个别地方和极个别的。
如今的结婚更加热闹,乡下人和城里人都一样了,一般是“新娘”直接穿婚纱坐婚车的,这结婚的队伍和很壮观的,最少也要六辆车派对。不包括拉嫁妆,因为有些嫁妆早就在婚礼前双方选购后入驻新房了。在城里,婚房从买,到装修,到布置家居家具,早就一条龙齐整了,万事俱备,只欠穿上嫁衣当上新郎和新娘了。车队沿途或者再围着城里热闹地转一圈,然后在“新房”前或饭店内与新郎举行结婚典礼。城里的新郎新娘们的婚礼要比农村的豪华一些,他们都会请当地最好的司仪主持婚礼,在楼前搭建红地毯,爱情门,放多少响的礼炮等都有规定。还在楼道口设置简易的喜桌,摆着椅子。
当浩浩荡荡的接亲车子开来楼下时。车门打开,新郎把新娘子搀扶下车,他们手牵手的走上红地毯,而周围早有撒花的小姑娘或者小伙子把他们头上,身上撒满了礼花,金灿灿的,夺目耀眼。众亲友看着一对幸福的神仙般的眷侣幸福的笑着走来,谁会不欢快呢?正在谈婚论嫁的姑娘小伙们会情不自禁的羡慕起来,联想到自己不久也要这样,笑脸比任何人灿烂。接着所有的亲朋和看客会见证接下来的司仪主持的这场别致的属于新郎新娘的最别致唯美的婚礼。司仪会用很标准的普通话简介新郎新娘。一般是新郎如何俊朗,他的职业,才能等等。介绍新娘子则是如何貌美,如何心灵手巧等。然后司仪会分别问他(她)们愿不愿意和对方同甘共苦,患难与同等。他们双方都会清脆的回答“愿意”然后就像电视演的那样,在司仪富有磁性的声音中完成: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喜公喜婆,就是新媳妇的公婆会欢喜的掏红包给新媳妇,乐得合不拢嘴。
过不多久,新郎新娘就要去饭店招呼客人,婚宴开始后,新郎新娘先敬酒给客人。然后还有喜公喜婆也要敬酒招呼宾朋的。还有很多家庭晚上还要宴会宾客的,甚至还有司仪主持婚礼联欢节目。这个比早晨的婚礼更热闹了。还可以观看很多节目呢?可以说沂蒙的婚俗风情万种,饶有趣味。
这些完成之后,新郎迫不及待的把新娘抱上楼,去自己的洞房。有的小伙子住的楼层高,住在四五楼,累的流汗也不舍得放下新娘。听着朋友介绍,我在想,如今山区的结婚已经和大城市里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司仪已经和电视节目中的内容相同了。
到晚上闹洞房,人们要为新郎新娘点喜烛。点喜烛时,有套话要说道说道。“进屋门,喜盈盈,一对贵人来点灯。伸手点着长明灯,拨灯棒,压灯虎,闺女小子二十五。多了俺不嫌,少了得给俺补。”点燃蜡烛后,还得补一句:“火柴棒,长又长,过年生个状元郎。”洞房内还要给新郎新娘“浇床头”.她们边浇酒边有话说。“浇浇床头,浇浇床腿,两口子一辈子不吵嘴;浇浇门挂,两口子不笑不说话;浇门槛多在家里少在外,浇浇门后,两口子嬉闹,永不厌倦。
如今沂蒙的婚俗随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而今在城市里,如哭嫁的问题,新娘出嫁时带块手帕,只是依照习俗而行。过去新娘出嫁时坐轿子,戴”红盖头“,现在新娘出嫁一般是坐小轿车,戴”面纱“.”盖头“和”面纱“同是一个含意,都是在显示和代表新娘的靓丽青春、贞洁和尊贵。
听完朋友的介绍,我豁然开朗,沂蒙山地区的婚嫁习俗是老辈人一代代传下来的。在现代人看来,那些传统习俗听了觉得如听趣闻一样,因为他们大多已追随时代的脚步被新式婚姻所陶醉,但这些世代沿袭的传统,其实也是一道传统民俗文化的风景线,阅读她不仅仅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历史的记印,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