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冬至文章

2022/12/16经典文章

冬至文章(精选20篇)

冬至的“雪花饺”

文/寒星

少不谙事,贪玩、馋嘴,关于冬至的记忆,除了白茫茫的雪花,就是白花花的饺子。

雪花可供玩耍,装饰萧瑟的快乐;饺子可供饕餮,慰藉寡淡的胃肠。在那清贫的时光,冬至和雪一样,都来自天堂。不过,由于家贫,我更多的是吸溜鼻子的份儿。我站在屋檐下,就着邻家的饺子香,吧嗒吧嗒地吃雪花。我意醉神迷地想,能蘸点醋就好了。

母亲做饭,我形影相随:“包饺子喽!”母亲撵我:“想吃问你爸要去。”我跑到父亲跟前:“我要吃饺子。”父亲拿烟袋敲我:“吃吃吃!向***要去。”那时太小,贪嘴,无法理解父母,更难以消化那粗糙清贫的生活。我从母亲面前到父亲跟前,像个雪球,被他们推来推去。

吃饭时,没有饺子,我拍着桌子哭闹。父亲一烟袋把我敲回原形。我端着饭碗,泪如涌泉。母亲心疼地说:“乖,晚上包饺子。”我这才抽抽搭搭地吃饭。很快,我后悔了:现在吃饱了,晚上的饺子往哪儿吃啊!

父亲吃完饭,出去了。母亲洗刷好,也出门了。我没在意,大人有大人的事,我有我的。雪更大了,沸腾般,一朵拱起一朵。那些鸡鸭猫狗,似乎怕这大雪,都躲了起来。只有老迈的房子跑不动,像饺子一样,被雪煮着。

想到饺子,我舔舔嘴唇,有些急不可待!我学母亲的样子,把雪放进盆里,加水,翻、揉、搓。我要自己用雪和面包饺子。面和好了,包什么馅呢?这难不住我,就是心疼。那几个藏了半年的糖,我真舍不得做饺子馅。一番折腾,“饺子”终于做成了。在哪儿“下锅”呢?我灵机一动,在雪地上做出一口“锅”,把饺子赶进去。大功告成!我拍拍手,抬头看“火候”:大雪沸腾。我心荡神摇:美味的饺子!可以吃了。

“就知道吃!快进屋。”母亲回来了,披一身雪,似乎少些什么?我没多想,拿出雪花饺子。母亲尝一口:“好吃!还是甜的。”说完,母亲从背后拎出一块肉:“晚上包饺子!”我乐坏了,满村庄奔走呼告。在村口,我碰见父亲,被捉了回来。父亲一手提着我,另一只手拿的竟不是烟袋,是块肉!

父亲把我和肉扔给母亲,忽地站住,愣了。父亲摩挲着母亲的头:“咋把辫子卖了!不是跟你说,我想办法吗。”母亲笑:“短发不也挺好吗!你把烟袋卖了,烟瘾上来就抽耳巴子吧!”我这才发现,母亲的头发短了,父亲的烟袋没了。我有些悲伤,虽然很想吃饺子,但我更喜欢母亲长发的模样、父亲吸烟的样子。我讪讪地说:“把肉还回去吧,我包的有饺子。”那晚的饺子味,我已淡忘,我只记住父母吃“雪花饺”的神情,甜甜的,和生活一个味道。

又是冬至,我买好饭菜,赶回家。父母很开心,笑个不停,满头银发沸沸扬扬。我忽然明白,冬至真的来自天堂,而天堂就是那个有父母、有我、有爱的地方,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家。

又到冬至

文/谜底

又到冬至,时近年终,冷空气没来,雾霾又起。

周五下午先生单位外出活动,要在外住一夜,不能按时接周末回家的儿子, 担心儿子行李多让他打的,他不愿意,说跟同学一起坐公交。我在学校排练艺术节的健美操,没有坐班车,所以比儿子还要晚到家一个多小时,时间太晚,也有些疲惫,跟儿子商量我们两个去饭店吃,儿子说他想吃麦当劳,于是周五晚餐吃的是快餐,真有些过意不去。

周六一大早,煮上粥,乘儿子还没起,上了趟早市,买了扇贝、蛎虾、蔬菜,中午要好好做一顿美食,弥补昨晚的偷懒。其实周五已经准备好了羊排,准备给儿子做个胡萝卜炖羊排的,因为时间太晚,放到周六中午做了,第一次学着做,感觉还不错。又做了儿子最爱的油泼扇贝,蛎虾剥好虾仁,拿了一些做了茭瓜炒虾仁,其他的放进冰箱,周日包饺子用。炒了一个香菇油菜,最后做了鸡蓉玉米汤,先生中午正好赶回,一家人共进午餐,儿子对那个炖羊排赞赏有加,吃得香极了。

午餐后跟先生去超市购物,买了肉馅、饺子皮,家里有白菜和虾仁。周二是冬至,儿子不在家,所以提前给他包顿饺子,吃了饺子就不会冻耳朵了。

周日阴雨,一觉睡到自然醒,早餐完毕,开始切菜调馅,已经不是第一次做,熟练,但依然费时,中午12点包好了98个大饺子,烧水下饺子,热腾腾的白菜猪肉虾仁水饺,不咸不淡,还是颇有成就感的,中午吃剩的饺子,下午儿子返校前给他煎着吃,这也是孩子的最爱,还做了小米粥,暖暖和和吃饱喝足,送儿子返校。

又是一个忙碌而充实的周末,其实每个周末都是这样,不知不觉中,已近岁末……

冬至,冬至,何以至冬

第一次见到冬至的时候,我才四个月零二十天,冬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根本不知。莫说冬至,就连冬天的模样也全然不在眼里,窗外是否有寒风掠过,天空是否有飞雪坠落,一概浑然不知。

天黑得很早,我早早地就睡了,睡一年中最长的觉。

睡了几十个年头,冬至的夜依然是最长的夜。

也许,这世界上的事物都陷在某种设计里,按着既定的程序和规律存在着,运动着,就像二十四节气的长廊,走过,便是一年。谁能够打乱它们的顺序,谁又可以阻止它们的循环往复?没有,一直都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的吧。

冬至日短,冬天空旷。光秃的枝桠冷意索索,风的抽打构成了冗长的时间之鸣,所有的色彩都藏到了季节的深处。大街上人影稀疏,一些人缩着脖子行色匆匆,另一些人则站在街边哈着热气使劲地跺脚,似乎想要踩出一些回声,又似乎不是。光总是有些暗,除非有雪色来相衬。空气里也总有一些浮尘在流动,或者落下,呼吸里缺了水分,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干燥了,若有几分雪的润泽便好了。这样想着的时候,雪就不知不觉地下起来了。看来雪也知道转天就是冬季,才急赶着来赴这一年一次的约。

雪从很高的天空而来,飘飘渺渺,像是裹在冬天冷硬骨头上的脂肪,暄软,细柔,香气暗隐,远处依然有青山隐隐,乡村依然有炊烟袅袅,城市依然有浮生清欢,这样的捧场,不是每年都有。

隔着窗户看雪,雪是朦胧的,冬也是朦胧的。朦胧里我看到许多个走过去的冬至,一样的日历,一样的被撕下,轻飘飘落入凡尘。还有不一样的天气,不一样的感觉,被记下,记在流年的深处。

从没想过,何以至冬。过着过着就到了,过着过着就过去了。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去背二十四节气歌,再也不会掐着指头算日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区区二十八个字,很轻易地就把一圈年轮读完了,一圈一圈又一圈,总有冬至在,不迟,不早,恰巧卡在最短的白天、最长的夜里。

事实上,冬至并没有固定在那一天,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过了冬,就日见天长了。这么说来,冬至倒更像是一个分水岭,这边,那边,一点都不含糊。幸运的是,冬至还是一个节日,而且是个“活节”。国人的节日大多与舌尖有关,说它们是舌尖上的节日一点也不会过分。冬至当然要以吃来过,而且必须要吃,吃饺子。据说不吃饺子会被冻掉耳朵,有没有人因此而被冻掉耳朵,不得而知,但大家对不吃的后果都深信不疑。所以,冬季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响起剁馅的声音,靠着经验,凭着想象,各种各样的饺子馅纷纷出笼,给萧瑟的冬天增加了一些说不出的暖意。

坐在冬至的怀里,吃着香喷喷的饺子,看着渐渐蒸腾起的热气,忽然想起了那些被浪费掉的时光,想起藏在岁月里的一些细节。为了一只苹果爬树,为了一块头巾赌气,为了一本小说在课堂上走神,为了一场电影扔下饭碗,为了一次赖床被拧耳朵,为了赶下时髦把裤角放宽或者收紧,为了一双鞋垫昼夜不舍地绣啊绣,为了一件毛衣织了又拆,拆了又织,那些散漫的时光,那些散落的点滴,串起了我庸常的人生,没有光华四射,却也幸福安宁。

冬至的饺子

日子越过越模糊,只知道今天过去是明天,树叶已落尽,草木已干枯,天气越来越冷,冬日暖暖的阳光最诱人。突然之间收到一个祝福冬至的短信,才惊讶的反应过来第二天就是冬至了。原来日子就这么溜走,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一年将尽。

于是马上想到饺子。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个习俗是因“医圣”张仲景为饥寒交迫的乡民舍药治病流传下来的。现在生活好了,冻耳朵的事已经很少了。只是对越来越回归传统的我来说,既然是传统,那就传承吧,第二天冬至也包饺子。因为这几天一直在吃肉,而且很久没吃素饺子了,决定包韭菜鸡蛋饺子。

早上起来先和好了面。想中午要是可以早点回来就能包了。

去上班。单位上油漆味道呛得我还是有些头疼,但还是要去。通知、开会、材料……就那么一件件做着,等轻松下来,已经过了11点。一件有点被委屈的事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自己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心里有些释然。原来再等等也是一个不错的疗伤办法。又有一个朋友打电话过来要改一个稿子。我说什么时候要?回说当然越快越好。出去在单位对面买点韭菜,等回到家已经快12点了。包饺子来不及了,于是决定下午再吃,洗好韭菜晾着。

中午吃完饭,先坐到电脑前看朋友的东西。单位现在还没配电脑,只有利用中午在家的时候了。想起昨天我看的一篇,毫不客气地说根本不行。朋友说就那样了,还怎么弄它呀,意思意思。我问一些信息也不怎么配合。后来我一生气说我没办法写了,不写了。朋友说那就算了。最后当然是朋友说你真的不给我看了?不写了?然后按我的要求提供信息,有了还算满意的稿子。当时我还说写的好了也许以后还用你的,没想到今天就又来一篇。想起朋友打电话说就按你昨天写的来写,你说怎样就怎样,心里有种被认可的喜悦。我这人总是太认真,不愿意敷衍了事。既然授权给我,我就大刀阔斧,叫它旧貌换新颜。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看着自己看得过眼的稿子,有种欣慰。是又一种写法,有种创作的兴奋。有时候认真的时候自己会有幸福的感觉,难得认真,难得有认真的时候,难得有愿意认真的时候!

发完邮箱,了了这事,起身去单位。刚单位人就打电话要盖章子,逃也逃不脱。

本以为下午没什么事可以早回家包饺子,刚倒好一杯水,就有一个所谓的文友给我打电话要见我。这人我从没见过,他从一个文集中看到我电话给我打了几次,表示喜欢我的文章,间或说说创作。其实我不是文学青年,痴迷的热衷于文学。文学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品位和兴趣,是我在生活之余的一种消遣罢了。我很害怕别人把我当文学青年和我谈论写作了、意识了、灵感了之类 。我有些忐忑不安的等待着未知的见面,不知道会不会是场学术讨论会,而我又要怎么去回答。没想到他领一个妹妹,带着两小箱物品——原来是给我推销产品来了!我耐着性子看他们演示、讲解。心里想原来我只是他们一个推销的目标罢了,有些好笑。

好在有材料了,我可以去工作。他们也知趣的走了,终于走了。

只可惜已经4点多了,我不能按计划回家包饺子。心里那个急,直到5点多快6点材料才完,和领导一起下班。有件事也较为顺利解决,就那样过去了。有些事情也只能忍在心上,换来一片和平。

回到家儿子已经饿得吃上他的小零食了。赶快就拌馅,包了十几个就下锅。儿子吃的津津有味,我又继续包。一边包一边煮,一边煮一边吃。站的有些腰困,儿子已经吃好了,我就给自己包了大饺子,如蒸饺一般。这样一来,快了很多。我给儿子说你看像不像小猪娃?食为吃,不拘于形,也是一种藩篱的冲破。吃完已经7点多了。

一顿饺子,从早上一直延续到晚上,好在终于吃了。儿子吃了20多个,我也是一番狂吃,似乎不吃冬至的饺子耳朵就被冻掉了。

冬至的饺子吃了,耳朵不冻了,生活也就越来越好了!

温暖冬至

文/翟冬梅

又到冬至。冬至这天是要吃上几个饺子的,这是习俗,马虎不得。北方人把冬至吃饺子说成是安耳朵。

前几天母亲就打电话让冬至过去吃饺子。时光过得真快,仿佛昨儿才吃过去年冬至的饺子,甚至连童年冬至吃饺子的情景依然那么清晰,如梦似幻中仿佛时间从未流逝过。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饺子,虽早已约定俗成。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属于逢年过节才能享有的食物。童年岁月里我对过节的盼望说穿了就是对节日里美食的盼望。

虽说所有的吃食和衣服都是由心灵手巧的母亲自己加工缝制而成,能在那个岁月里享用却有一番难得的欢喜。生活在一个接一个的节日盼望中延续着。盼望着、盼望着,冬至来了,新年的脚步就更近了。

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远比现在冷。母亲说如果冬至这天不吃饺子会冻掉半个耳朵的,因而每年冬至吃饺子保护耳朵成了吃饺子的关键所在,对食物的享用倒在其次了。中午放学回到家里,接过母亲递过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感觉心里温暖、踏实了许多。此后无论多么寒冷也不必担心哪天耳朵突然被冻得掉了下来。记忆中的冬至就这样和耳朵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年岁渐长,对冬至这个节气有了更深的了解。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冬至开始就要“入九”了,民谚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意思是冬至后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

冬至是一年的寒冬,每个人也都会进入生命的冬天。冬至似乎有某种警示的含义,心中不免对冬至这个节气又多了些敬畏之情。

儿时常听母亲说“冬至天长,当下还阳”。后来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冬至之后,阳气就要慢慢回升,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长。记得母亲常指着中午院子里的日影说,快看,太阳已经能照到这里来了,冬至前可是根本照不到的。这就是民间以日影为测量标尺所谓的“过了冬,一天长一线”。于是,我们就在母亲的目测与诉说中盼望着日影一天天升高,盼望着新年到来。杜甫曾有诗曰“冬至阳生春又来”,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随时能吃到美味的饺子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缺少了对美食的渴望,自然也就少了些对节日的盼望。然而岁月并不会因为你盼望或是不盼望而稍稍放缓一下向前赶路的脚步,每一个节日总是如期而来。

每年冬至,母亲都用亲手包的饺子温暖着这个最寒冷的节日,用浓浓的亲情为我们驱散人生的寒冷。冬天虽冷,亲情总是温暖的,我们的心总是热的。有亲情在,冬天并不可怕。

冬至思语

文/谢伟

今年冬至,屋外阴雨绵绵,外出不得,于是独坐室内,思绪开始发散开来,如袅袅薄雾,时隐时现。翻查资料检出关于冬至的一些释义:

在讲究阴阳的古代中国,冬至的至阴,意味着阳气始生,是一件喜兴事,是一个气运之拐点。所谓“冬至大如年”。冬至时的一句吉祥话,便是“迎福践长”,故相贺。

年轻时意气风发,啥都不在乎,有些人定胜天的意气,以为付出必然有回报。及至入天命之年,便觉有些事情起承转合,得失之间往往身不由己,即所谓定数和变数,始信人生无常。于是乎关注起心灵鸡汤,乃至于养生健身,常常还长吁短叹。

既为凡人,诸事也自是从俗。冬至祭父母,发祈愿。人这一生,论起父母儿女关系,只有父母全心全意养育儿女的情重,儿女孝敬父母往往并不对等,一代一代莫不如此。生活好了,双亲不在,抱憾之余,确实感到有亏欠他们的地方,尤其我们这样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常回家看看”倚门盼望的父母,多数是做得不够的了。而对于自己的儿女,有的甚至已经冠以“奴”的称号了。

冬至时,“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古时冬至养生的原则是“不可动泄”。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静而无扰”,那样相安无事,便是一种爱护……读到此,我倒是觉得冬至越发的可爱,有种“宁静而致远”的意味。

人在社会,便不是真空,或曰随波逐流,或曰顺势而为,能应时势成为英雄的能有几人?在平凡的世界里,独自生长,也是命运的安排。每一个个体都有存在的合理和必要,一棵棵独木的相伴相生,才能聚成森林,才能有适宜的生态环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故而众生平等。

冬至如年,冬至饺子。想象一下,在寒冷的日子里,亲友们包好了许多饺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暖暖和和地吃,高高兴兴地聊,那种其乐融融,亲密无间,便是人生最大的天伦之乐。

冬至梦语

文/NRZ

睡梦中,我听到一阵狂轰,瞬间,几座楼房倒塌,来不及听到生命的呐喊和痛苦的呻吟,几十条生命就来到这漆黑的、冰冷的、静悄的世界。我顺着漆黑的巷道走去,听一听有没有生命的迹象、再看一看有没有被置于空间的娃娃、老人和猛男、靓女,可,我什么也没看见,只听到地上传来的音讯,“这次房屋倒塌原因,初步查明深圳光明新区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原有山体没有滑动。人工堆土垮塌的地点属于淤泥渣土受纳场,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多栋楼房倒塌而至”。啊!又一次人为造成的事故,酿成这么大的悲剧……

今天是冬至,愿亲们好好祈祷被滑坡掩埋而失去生命的老老少少,唤政府实实在在严厉查明这次滑坡事件,惩处违法经营、买卖、转让等一切责任人,给百姓一个交代、给遇难者家属一个圆满的答复、还遇难者在天之灵有一个安息之魂。

今天是冬至,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想不到就在这时,他们、她们,却不知不觉被违法无知的奸商给断送活生生的生命。

亲们,生老病死是人的一种规律,但是被违法的、洗钱的、野蛮的、无视科学的害群之马而毁掉生命的,不管是已先走的还是生存的,都会群起而攻击,为他么而呐喊,严惩不贷!向世人敲响警钟!不能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啊,生命,多么的短暂。自然的、灾害的、战争的,人类无法避免,有道是,需要我们去克服、去管理、去战胜,去消灭战争、去消灭疾病、去消灭破坏自然科学和一切违法、违犯人类生命的人和事,那么,生命就会灿烂、就会发光、就会延续。

是啊,昨天,我估计很多亲人、晚辈在睡梦中都已听到了冬至梦语,今天,2015年12月22日——冬至。携带而来的是灿烂流年里最长的夜晚。它已荡漾着去了一半,此时,我已意识到,还要再踏满一个完整的圆,才能与它相遇。不觉慨叹!忽思苏子乘舟赤壁,取用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胸襟何其广阔也,又自笑之,何时不贵乎!逝者可思,来者可追,然可把握的只有现在,方才笑矣!近来观书几集,宝黛之悲,俄狄浦斯悲剧,命运,七夜十三几生几世的爱怨成痴,几用言语,唯难形容。人生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曾经倾尽全力爱的恨的痴的怨的,都会化为一缕清风不知所踪,那我们要去哪里寻找生命的终点?

今天是冬至,我在地下已早已苏醒,我不知我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我感觉睡得舒适、安稳、心静,但是我总感觉在睡梦中看到你们的身影。亲们,我时常都想再和你们相聚一起,享乐人间美好和快乐,人这一辈子,不知说什么是好,只要你到了这里,你才会明白,一切都不属于自己。所以啊,你们在有生之年,要身体健康、要珍惜幸福、珍惜生命。好了,我已看到烧纸的火光,我已嗅到烧纸的烟味,那是生命的象征、生命的呐喊、亲人的祭拜,对父母的祭祀,请不要忘了,对滑坡遇难者也捎去一点心意,让他们有归去知暖哦……

冬至的阳光

如有人说的那样,生命就是一趟旅程,每个人都在途中,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路过沿途的风景。人生四季的风景也在路上,轻轻的,在脚下,在身边。或故作清闲,或庄注凝重,都在暗示着生命本身的传奇。

人们有时如鸟一样,静守着每一季淡然时光,安静地等待春暖花开、

聆听岁月,于素雪纷飞的冬至,珍藏一抹明媚的阳光,淡淡含笑,浅唱一曲流年,静静凝听。愿岁月静安,温暖绵长

秋末,冬至,心随想

文/布衣兔斯基

我就是这大千世界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现在等待我的就是结婚,生子。

曾经我也有过伟大的梦想,一半被我碎了,一半被现实碎了 .渐渐的,我开始接受命运了,很少自命不凡的去说我从不相信命运,其实骨子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希望的,因为太接近现实了,梦也被同化了。

有那么一瞬间,因着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我看到了光明。所以现在我想,无论我走进怎样的困境,我都要抱着希望,人真的不能因为失败,就放弃了,不能因为觉得实现不了,连想都不敢想了。那样就算活着,也会整天纠结,抑郁,忧伤的。

现在我每天都会按时上班,晚上下班回去烧饭,等待我的小伙伴么回来吃饭,那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看着她们吃着我烧的饭,嘴里去说着逗人的话,想想也幸福,晚上我们会一起去摆地摊,如果你从那条路经过,你会看到四个美女在那卖拖鞋,悲催的到现在一双没卖出去。我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损的,煽情的,搞笑的,还有哭笑不得的。我知道这样的时光对于我们来说不多了,可以说是奢侈的。没有情人分离的心碎,没有生离死别的悲恸,却也有着说不尽的忧伤和沧桑。就像自称薛总的某人说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在一起,就像我们没资本放假一样。是啊生活不是演电影,编剧怎么写就怎演。不过我们都在努力的当自己的编剧呢。

一定要抱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

又是一年

文/翟冬梅

冬至10天阳历年。小时候母亲在冬至前后经常唠叨这句话。那时,只知是快到元旦了,却不太相信母亲所说的每一年冬至距离元旦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后来专门留意观察并查阅了资料,果然是。每年的冬至都是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很神奇。

冬至后10天左右就是新年的开始。小时候,冬至过后一个美好的新年向往就悄悄地在心中产生了。

逐渐长大后,慢慢减弱了对新年的向往,才知过去的时光已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了。

生命于不觉中已进入中年。每每到年末,除了稍有对元旦假期的期待外,更多的是剩下些紧巴巴和心慌慌了。时光太过匆匆,总是来不及对新的一年有什么展望和非分之想,日子日复一日地重复,平凡、单调。不免在一日日多生的华发里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新年到来前的冬季时常雾霾重重,阴冷、抑郁、烦闷,天地间灰蒙蒙一片。多么盼望一场东北风刮过,风来霾散。而在过去,自己是最不喜欢冬天刮大风的。北风呼啸、寒风凛冽,想想就冷得刺骨。此刻,刮大风却是对付雾霾的有力武器。

多日的雾霾被一场狂风吹散后,太阳犹如蓝天中的一把火,把心里照得暖暖的、亮亮的。有阳光就能驱散阴霾,冬日的暖阳真好,冬日的大风真好!

人的愿望是会改变的,随年龄、随时间、随心境、随现实状况。一个人年岁渐长后,能握在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想拥有的只不过是一些最简单、最原始的东西罢了,这些东西往往又是以前不太看重的。比如蓝天,比如健康,比如时间,比如在冬季的雾霾天里刮起的东北风。

人生如行路,一程又一程,一年又一年,一生一世而已。凡尘俗世里活不出真实的性情,一天天过去,一天天老去,如此而已。细想想谁人不是如此呢?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尽力做些喜欢的事情,爱些该爱的人。人间有爱,或许就是对人生最有力的一个注脚!

冬至读古诗

文/马晓炜

冬至,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曾把它作为吟咏的对象。冬至,窗外寒风凛冽,我在古诗里读冬至的诗句,感受诗人笔下的诗意寒冬,倍感心情舒畅,暖意融融。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冬至大如年。在古代,冬至这天,在外的人必须赶回家过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而唐代诗人杜甫遇上这个节日,想回家又脱不开身,倾诉着离乡背井的酸楚,于是提笔赋诗《至后》。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说:“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首诗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在旅途中思家念亲之情,山高路远,他想象着家人如何惦念自己、牵挂自己,曲折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读来格外温婉、深淳、动人心肠。唐代诗人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诗人出门在外,冬至夜思家而不能眠,故乡是那样的遥远而又亲近,一股思乡与迷茫之情,与现在漂泊他乡的游子相比,其实是没有两样的。

宋代诗人陆游有《辛酉冬至》诗:“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这首诗里,诗人感叹今天已是冬至日,而他家门前却冷冷清清,因为家里贫穷,就这么平平淡淡度过。就是如此,诗人还是不觉感叹,人已经老了,实在害怕时间的流逝,年岁的增长。接着笔锋一转,诗人写到冬至祭祀完以后大家互相搀扶,分完食物早早睡去,在梦中去探寻昔日镜湖春天的美景,以梦表达对逝去青春岁月的怀念之情。诗中虽然没写到“冬至”二字,却以独特新颖的巧妙构思和平实直白的语言,把过冬至的情景和感受写得酣畅淋漓,读来不觉让人感伤。

冬至预示着寒冬的到来,这个时候,也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严寒天气。“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代诗人杨允孚的《杂咏》,生动描绘了一幅老北京人在寒冷的冬日从事数九、画九的生动场面。大街小巷天寒地冻,可古人依然生活得多姿多彩,他们采取做游戏的方式,驱赶严寒,热热闹闹度过寒冷的冬天。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节气循环,唐代诗圣杜甫的《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当是对寒冬过后,迎接明媚春光的最好诠释了,无论何时读来都给人以激励奋进的磅礴力量。

在冬至时节,放下手机,静心读着这些古诗,思绪跟着诗人的文字飞扬,用心体味诗人的深情和怅惘,亦可心有所感,情有所牵,冷暖自知。

父亲的冬至鱼生

文/甘婷

冬至到了,我又想起了父亲的冬至节鱼生!

在我的家乡,冬至被看成是仅次于年的一个隆重节日,所以我们村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因而,在这一天,村里人都会用包粽子、蒸饺子、吃汤圆、做冬至饭等来庆祝冬至节,以寓意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可是,我的父亲却不一样,他既不包粽子,也不蒸饺子,更不吃汤圆,而是让母亲做上一盘鱼生,并且在上桌时要让我多吃点。这让我很不解。

对于鱼生,我一向都比较厌恶。因为,鱼生做法特别简陋,只是把一条鱼去骨切成薄片,晾干,之后倒入米醋浸泡数分钟,再捞出来,最后放入香油、香菜、洋葱、酸姜、炒花生芝麻和葱花等配料拌匀即可入口。这样没有经过任何烹调煮熟,我实在有些难以接受。

记得第一次吃鱼生时是在六岁那年的冬至,那时父亲把一块被米醋浸泡洁白的鱼生夹到我碗里让我吃,刚放入口中就吐了出来,那种酸软、冰冷、腥的味道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可那时父亲见我吐了把脸一拉:“不许吐,再吐的话今晚你就甭吃饭了!”说着又夹了一块到我的碗里。我怯怯地看着父亲,他那双逼视的眼神让我又惊又怕。

一旁的母亲看了我一眼,说:“妞,吃吧,已经被醋腌熟了,可以吃的。”说着她夹了一块放进自己的嘴里大嚼起来,父亲也夹了一块放进自己的嘴里嚼得津津有味。我看着碗里那块惨白的鱼生,良久,我闭上眼睛把它放进嘴里,屏住呼吸轻轻嚼了起来。嚼着嚼着,我竟然嚼出了一股香味来。

从那以后,对于鱼生,虽说不爱,却也不拒绝。就这样,每年的冬至,父亲都要做一盘鱼生给我吃。渐渐地我长大了,去了远方求学,每年的冬至我很少有时间回家。然而,在远方求学的那些日子里,每逢冬至,我竟然会想念父亲做的鱼生,想着想着,思乡的情就深了,巴不得能马上奔回家去大快朵颐一番。

直到有一年冬至,我因事回到家里,父亲喜出望外地到街上买鱼去了,我知道他又要让母亲为我做鱼生了。我于是说:“爸,我去吧,今年我做给你们吃。”父亲笑了,笑得很欢。然而,猛然间,我的心被父亲的笑像针一样扎了一下,阵阵生疼,因为从他咧开的嘴里发现,不知何时他的几颗门牙不见了,剩下一排光秃秃的牙床。啊!原来,父亲老了!“我去就好了!”父亲说着就推门而去了。

“唉!真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老爱让您做鱼生给我吃!”我不解地摇摇头。母亲笑了笑说:“他呀,还不是为了你,自你读书那年起,你爸就开始每年冬至让我做鱼生给你吃,鱼生就是‘余升’既是希望咱家能年年有余,又是希望你读书能步步高升啊!”听母亲这么一说,我心头顿时间涌起了一股热泪,濡湿了我的眼睛。尽管我并不迷信,但我绝对相信,这是父亲给予我最深沉的爱呀!

温暖的记忆

文/杨会安

在我们豫西山村,一说到冬至,人们马上就会想起饺子。冬至吃饺子是雷打不动的风俗,有一年的冬至,却让我刻骨铭心。

那一年,我大约五六岁光景,还没上学,早饭后就和小伙伴去村头打麦场滑雪了。回家时,却发现家里空无一人,又冷又饿的我急得哭了起来。这时邻居王婶忙跑了过来,一边笑盈盈地拉我的手向她家走,一边告诉我妹妹肚子疼呢,我父母带她去乡卫生院看病了。

王婶家的儿子在城里上班,每次回家来总给王婶带许许多多的礼物,我们村里的人都羡慕极了。她家的饭菜香更是时常隔墙飘到我家庭院,引起我无限的甜蜜遐想,我会踮脚张望着,情不自禁地抽抽鼻子,深呼吸几下,那味道太诱人了。尽管王婶有时做好吃的也给我们送些,但感觉总不过瘾……我窃喜着,跟王婶走进了她的家。

王婶先用香皂把我脏兮兮的小手洗干净,又从柜子里给我拿了些糖果、饼干和炒花生让我吃,正在擀面皮包饺子的王叔还从条几上拿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递给了我。坐在火炉旁,贪婪地吃着这些梦寐以求的美味,我觉得自己就像童话里的小王子,好幸福!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母亲唤我小名的声音,我答应着,就往外跑,恰巧与母亲撞了个满怀。我才得知妹妹得了急性肠炎,打了一针,吃了药好些了,也已回来了。在母亲与随之迎出来的王婶寒暄之际,我攥着手中剩下的几块糖果悄悄回了家——妹妹最爱吃糖果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王婶紧跟母亲身后,端着一篦子饺子来了,说是她家包得多,今天冬至,一定要让孩子们吃上饺子。母亲推辞不下,连连道谢地收下了。

饺子是猪肉白菜馅的,鲜香而多汁,那味道是我们家千篇一律的萝卜饺子无法比拟的。我甩开腮帮子,贪婪地吃着饺子,问母亲王婶家是不是很有钱?母亲笑答,王婶家的孩子有出息,考上了好大学,分配了好工作,当然有钱了。我听了,暗自发誓以后自己一定好好学习,也做个有出息的人,那么家里天天都会有好吃的了。

时光荏苒,转眼40多年过去了,似水流年冲淡了我的许多记忆,但儿时的这个冬至,以及王婶的纯朴善良却至今令我难忘。每每想起,就会想起千里之外的老家和母亲,还有王婶,便会生出暖暖的乡愁。

冬至羊汤

成都的冬至,是个吃羊肉的时节。

大大小小的羊肉馆都会冠以简阳羊肉汤之名,就和其他地儿的烤鸭,不论正宗,都会叫北京烤鸭一样,似乎加了简阳两字就会有信仰加成。我没去过简阳,也没吃过简阳的羊肉,但简阳羊肉汤的味道我大概也能想象出七八成。

成都也是有产羊肉的,主要是集中在双流黄甲一带。有句话叫做:黄甲麻羊,源远流长。足可以看出麻羊在成都美食界是有一席之地的,虽然这句话是我同学在小学时瞎编。

和北方的羊蝎子火锅、涮羊肉不同。成都的羊肉汤就只讲究一个汤白,其他的讲究其实我也不甚了解。熬一锅雪白浮着羊油的羊骨汤,把已经半熟的厚切羊肉和各种羊杂放入锅中,煮熟便可享用。

羊肉汤对羊肉的要求并不高,切不可局限于一烫就熟的肥羊,里脊、大腿、臀、肋骨都行,不同部位的肉一大锅一起煮,一筷子夹起来,口感各不一样。

吃羊杂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裹着肥油的羊肠,密集恐惧的羊肚,膻味浓郁的腰子,都能让食客望而却步。但吃羊杂却又是另一番唇舌的享受,羊杂大多由结缔组织构成,口感韧道而弹牙,比羊肉更重的膻味,吃起来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最重要的是要放在最后说的。好吃的汤锅,一看汤头,二看食材,三就得看蘸料。若在以前,北方喜欢的麻酱、韭菜花是万万不可有的,如今也能不时发现其身影。青色小米辣、红色小米辣、黄色泡山椒、褐色豆腐乳,这就是羊肉汤蘸料的灵魂。一只碗,放上少于葱和香菜,不同的店家会放上一些大头菜或者黄豆或其他的添头,再放上蘸料的灵魂,最后一勺羊肉汤放入碗中,将其搅拌均匀。每夹一筷子羊肉,放入碗中蘸一蘸,入口迸发开来就是两种辣味,一种是小米椒的鲜辣,另一种是泡山椒的酸辣。辣味来的也快去的也快,完全不会影响羊肉的滋味,很快那种混杂着腐乳和大头菜的味道占据口腔,但最终被羊肉的浓郁完全吞噬。

羊肉食尽,就着这锅羊肉汤,煮上一锅蔬菜和菌类。脂肪才是是味蕾的最真诚的朋友。吸满羊脂的菌蔬,自然不算清口,特别也不尽然,还算另添出一种顺滑的口感。吃了一大锅羊肉,也是需要一些素菜来调剂。一顿饭总得有荤有素,只食羊肉也是会腻味的,加些菌蔬,从营养搭配来看也是极好的。

算上这次,已经有三个冬至没喝过羊肉汤了。家乡的羊肉汤有没有更讲究羊肉,有没有推新的蘸料,我已不知晓。羊肉汤的味道在时间和记忆的打磨下,愈发香醇。倘若这个寒假回去,看着翻腾着白油的羊肉汤,或许心里会有一小些失望吧。羊肉汤没有变,我们却越走越远。

冬至心情

冬日黄昏的街头格外拥挤,长长的车流在街道上缓缓移动,车灯闪烁,汇成了一条光的河流,不知疲惫,川流不息。朔风呼呼,扬起细小的沙尘,路灯裹着一层模糊的桔色的光晕,有气无力地把光投射到大地上。

我伫立在街头等待着车流能有个间歇的时候过马路,思绪却不知飘向了何处,似乎只剩一具空空的躯壳。大街上一片嘈杂,汽车喇叭声,交警的哨声,电动车尖利的刹车声,街边店铺里激昂的音乐声夹杂在一起,可这一切的匆忙,拥挤,嘈杂都与我毫不相关,我只是一个等待绿灯的过客而已。

这个冬天格外地忙,也非常之疲惫。每天顶着星星出门,早点也顾不上吃一口,便是不断地上课,直到口干舌燥,饿得前心贴了后心,才能有功夫歇息一下,吃上一口。之后便一头扎进作业堆里,全然忘了室外有灿烂的阳光,更忘了自己还是一个人。回家的时候便是黄昏了,两头不见太阳,似乎就是一架机器而已。

不管心情如何,也不论多么忙碌,家总是要回的,饭也是非吃不可的。

明天冬至节,我们有吃饺子的习俗。借着节日之际,包饺子调节一下阴郁的心情。我买好了菜,晚上可以先准备好饺馅,明天中午下班就可以方便的包饺子了。

不知不觉到了楼下。习惯性地抬头望向四楼,我家厨房的灯亮着,一股温暖倏忽便荡漾开来。已经习惯了下班自己打开家门,自己开灯,一个人进厨房忙碌,一个人等待老公回家吃饭。今天他比我先回来还真稀罕。

快步上楼,敲门,没应答,再敲,依然无回应。无奈,自己掏钥匙开门,屋里空荡荡的,只有厨房孤零零亮着一盏灯。我冲到窗前看,他的车也不在。原来这个老东西压根就没回来呢。灯一定是他上午出门的时候忘了关,而中午我忙着做饭吃饭,竟然也没有发现厨房灯开着。一股怨气腾地升了起来,眼泪也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什么时候我能进家门就吃上热饭,哪怕是闻到饭菜的香味儿就好了。唉,纯属奢望。

祖母 饺子

文/兰叶葳蕤

中午,我自己在宿舍做的饭,三五朵香菇木耳,几片白菜叶,加些粉丝,炖了一碗汤,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汤里有饺子七只。今天冬至,北方在这天要吃饺子。这饺子,还是立冬时,我妈给我包了存在冰箱里的。

中国人的饮食讲文化。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张仲景。而我,如果可以,我愿意每天吃饺子。我觉得饺子是中国人的智慧发明,既解决了菜又解决了饭,省时省事。

大约因为入冬后,我爸妈终于可以不用再像其他的几个季节那么忙碌,所以我对冬季的好感远胜于其他三季。但正因为爸妈每天在家,我却模糊了关于冬季的其他记忆,比如冬至吃饺子。

我对吃饺子的记忆,最深刻的来自于老祖母。

我的老祖母在世时,最喜包饺子,而且特别喜欢包素饺子,我们那里,管素饺子叫扁食。擀好的面皮,裹上豆腐、馓子或者韭菜、鸡蛋、粉丝,面皮劲道但不跟牙齿叫板,家常菜便宜易得,这些,都是祖母偏爱素馅饺子的理由。

祖母挽着发髻、穿着大襟衫,冬天还要绑上裹腿,现在回忆起她,真正是恍如隔世了。但是,只要一提到饺子,我的眼前就是活泛的祖母。她包的饺子,齐整地排列在篦子上。她往灶膛里添上柴,水开了,篦子上的饺子,滚滚下河去。同时,她还要重复一个谜语:南边来了一群鹅,秃噜秃噜都下河。她这么重复的时候,一定是把我还当成那个拖着鼻涕的小丫头了。这是我人生里的第一道谜语,关于饺子的。

饺子出锅了,祖母喊我去她的锅屋,盛一碗给我。如果是年节,她还会大方地盛一只给灶老爷。不过,等一会,那只饺子,一般还是会落入我的碗中。

我的祖母是1997年春节去世的,离她逝去,快二十年了。我难得梦见她,但在这个阴沉沉的冬至节气,我特别地想念她和她的素馅饺子。

冬之夜梦雪飞

文/赵凤宝

天上飘着白云,地上北风凄厉,北风吹乱了我的头发,我向远方眺望,能否听到她的歌唱。

瑞雪飘摇落下,染白了我的双肩与乱发,思念随着雪花飞舞,叫我怎能不想她。

如银的月光恋着海洋,深蓝的海洋环抱着月光,这般蜜意柔情之夜,叫我如何不想她。

密集的雪花,义无反顾地扑向大海,水中的鱼儿张嘴亲吻雪花,风中的海鸥,你说些什么话,叫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曳,野火在暮色中燃烧,西边的晚霞,听我诉说,瑞雪纷飞在何地,叫我如何不想她……

在这冬至前凄凉的寒冬,我梦中的雪花,你却翩跹唯舞。款款而落。阴霾已竭,而那惨淡的星辰,却也茫然而逝。

在这冬至前凛冽的寒夜,我梦中的雪花,你却翩跹唯舞。于是,大地一片苍茫,那阴冷的夜空却不再灰蒙。

而你那洁白晶莹的花朵,闪烁着耀眼的光环,而这个光环却照亮整个世界,也照亮了我的心田。

一片片雪花,如同是洁白的玉蝶,在炫彩的光环下,闪烁着最神圣的光斑。

你来自九天广寒,在寒夜冷风中,在烟波浩渺中飞翔,结晶出最贞洁的灵魂。

经过千锤百炼,你那六棱花瓣,雕塑成晶莹剔透清澈的圣灵,你那玉树琼花,绽放了最美的芳华。

啊,圣洁的雪花。你质朴无华,你傲骨圣洁,正气凛然。

冬至,是一个伤感的季节,你把你的情愫洒落在圣洁的大地,装点着这个苍茫的冬季。也许你是在告诉我,那是你袒露的襟怀。

在这寒冷萧瑟的拂晓,天空悬挂着皎洁的残月,一场可怕的北风,把你的光环吹的细碎。

圣洁的雪花,你絮絮绵绵,纷纷飏飏,你把满腹的思念,满腔的爱恋,无私地洒向人间。

在这百花殆尽的冬至之晨,你酣畅淋漓地为人类折射出曜眼的光彩。

纷飞飏飏的雪花,如叙如诉,而我怅然若渴的思绪,恰似这漫天纷飞的飘雪,在那银白皎洁的天地间,尽情舒袖,欣然挥笔,写下最美的思绪……

趣说冬至

文/周礼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冬至日的低吟浅唱。自古以来,冬至都是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古代天文学家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法,测定出了冬至大约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分界点。冬至过后,气温由舒适转入寒冷。九九歌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年四季,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而冬至就是一九的开始,为真正意义上的寒冬拉开了序幕。

同时,冬至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这天,民间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习俗。

冬至祭祀。《周礼·春官·神仕》中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在这一天,皇帝要亲自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也要向故去的亲人祭拜,其目的在于祈求上天和家人的保佑,消除病灾,幸福平安。

冬至庆祝。《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开始回升,是一个吉利的好日子。所以在冬至前后,宫廷要挑选乐师,鼓瑟吹笙,以示庆贺。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辧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到了唐宋时期,冬至节更加隆重,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换上一身新衣服,摆上一桌丰盛的酒席,大家载歌载舞,互相祝贺,其热闹场面犹如过年。

冬至吃饺。陈志岁诗云:“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在我国南方地区,每逢冬至,人们都要煮上一锅汤圆(意为团团圆圆)。一家人围桌而坐,一边聊家常,一边吃汤圆,其乐融融,喜气洋洋。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冬至这天则有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他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吃的饺子。

冬至进补。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古人认为,冬季“生机潜伏、阳气内藏”,应讲求“养藏之道”。意思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佳时机,因为冬天进补能更好地发挥食物和药物的功效,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在冬天吃些滋补的食品,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冬至静养。《后汉书》中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古人十分讲究修身养性,他们认为冬至很适合静养,因此在冬至这天,朝庭颁布,官员要放假休息,军队停止待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人们要么走亲访友,以美食相赠;要么留守家中,尽享天伦之乐。

这不,那边锅开了,赶紧盛饺子了……

三两饺子

文/孙春草

又是一年冬至时。每每这个时候,便会情不自禁想起那顿难忘的“饺子宴”。

在古城西安,饺子馆可谓遍地开花。然而在母校学子记忆中,还是长安南路饺子馆的饺子更鲜香美味,余味悠长。那味道似乎已刻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愈久弥香。

长安南路饺子馆曾经位于母校大门口。店面不大,是一家平价餐厅。除经营各种饺子外,附带卖十余种凉菜。刚上大一时,每次饭点路过这家饺子馆门前,总是被一股浓烈的油泼辣子的香味所吸引。常常忍不住放慢脚步多朝里面看两眼,大多时候都座无虚席,人声鼎沸,像极了老陕人一贯豪迈爽直的性格。

那时,我们宿舍共八个女生,只有两人来自大城市,其余家都在农村,大家平时生活很节俭。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学校食堂解决,很少有机会在外面吃饭。上大学之前,家在陕西渭北的我根本不知道冬至还有吃饺子的习俗。大一那年快到冬至时,来自天津的舍长早早提议,约我们宿舍8个姐妹冬至去长安南路饺子馆吃顿团圆饺子,大家欣然同意,并细数着日子,期待着冬至这天早点到来。

记得冬至那天格外寒冷,大风裹挟着落叶遍地飞舞。那天上午的时间也过得分外漫长。终于等到中午放学时,我们齐刷刷在宿舍楼前集合,连宿舍都没进,就一路说笑着集体前往饺子馆。

当大家坐定,服务员让点菜时,我们每人都不约而同地点了三两饺子,而且很自觉要成不同的馅料,有白菜大肉,莲菜大肉,芹菜大肉,萝卜羊肉等等,酸汤的,蘸汁的,种类繁多。那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饭量着实有点惊人,吃半斤饺子根本小菜一碟,但大家似乎都明白“物以稀为贵,食以少为鲜”的道理。在顾及味蕾的同时也照顾了自己的钱包,三两饺子三元钱,在我们看来不算太奢侈。

那日饺子馆的顾客特别多,等待时间较长,一个个都有点坐不住。可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我们没有一口干掉一个那样狼吞虎咽,而是以女生特有的矜持谦让着,大家互相分享,一人夹一个,先咬开一个小口,仔细咀嚼一下是什么馅的饺子,再蘸足了汤汁慢慢品味,边吃边讲自己老家的一些风俗和趣事。那顿被我们称为“饺子宴”的大餐吃了很长时间才结束。那么冷的冬天里,一个个吃的微微冒汗,前所未有的舒畅和满足。

之后也去过这家饺子店很多次,但都不是集体总动员去的,少了那种热闹欢腾的味道。几年之后,因学校周边环境改造,长安南路饺子馆最终不复存在。而那年冬至的三两饺子,却让人终生难忘。每次姐妹们聊起,都无限感慨。那种冬日里的温暖,足以让我们珍藏一辈子。

冬至是季节的一个片段,季节是人生的一个画面。我知道,我们怀念的不只是冬至的那三两饺子,更是纯真美好却又回不去的青葱岁月。

冬至随想

文/龙通泽

“老龙,前几天的约定还算数吗?”

“老龙,今天是啥节日没忘记吧?我昨天已经准备好了,就看你赏光不?”

……

一年一度的冬至,随着冬的严寒的步履匆匆又到了。

清晨的电话铃声响了一阵又一阵,让甜蜜的梦又刷了一层蜜,从耳旁甜到心窝里。

人情是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生活中悄然而生的,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拉近人与人间距离的纽带。如果没有了人情,就成为孤家寡人。

都说冬至吃狗肉是御寒的,可这几年冬至都以狗肉为主菜,到小寒大寒来临时,仍然离不开老伙伴——火炉。其实人们只是趁这个节日,好让亲朋好友们团聚一下,拉拉家常,让久违的心慢慢靠拢。

记得小时候,乡场上总有一些利用地灶煮狗肉的地方,人们送予一个美名:“狗汤锅”。蹲在地灶旁边的人们,三三两两席地围坐在泥地上、石块旁,打开自带的芭蕉叶包的饭与葫芦装的酒,开始了品尝“狗汤锅”。几碗饭过后,猜拳才是他们真正的人生。那声音此起彼伏,赢的哈哈大笑,笑声清脆,欲盖集市的讨价还价声,让做生意的人们很烦,投来不悦的目光。很快,他们便一个个走路踉跄跄,满嘴吐着酒气、说着颠三倒四的话语。在那个年代,因为人们对狗肉需求量的少,导致了狗肉的贱。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各种蔬菜、肉类的营养认识越来越深,狗肉的身价逐渐抬高,需求量越大,狗肉馆的招牌也随之遍地开花,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狗肉从卑微的身价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的香钵钵。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在历史长河的浪潮中,食物也会出现冷与热的对比,潮起潮落。

如今倡导的绿色食品,在我们小时是猪的主要食物。物极必返,途穷返古,是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