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春分文章

2022/12/17经典文章

春分文章(精选14篇)

春分听花开

文/陈绪伟

一年之初,立春时光,日渐长,夜渐短。雨水听雨,河潮摇曳静谧,波纹动漫潋滟。惊蛰响雷,绿动寂寞大地,催开草木枝头放蕾。春分天下,蓝天不再独守一方,暖阳照得人世敞亮,城乡启活了心灵家园。光阴的诗笺上,嫣然记载着一朵朵美丽,看春雨落了,吻春风暖了,感春光美了。此间好多好多温情的依恋,此中许多许多牵挂的爱意,无时不刻在心里芬芳馥郁着。纵是,一些心绪,一些担忧,触摸了忧伤,而那细密含苞的花蕊里,由淡而浓地开着期待的馨香。岁月总是情长,山水终会重逢,寒暖在此分别,芬芳呢喃的字里行间,正在书写如歌的春天。

春分时节,山城的街头巷尾尽是暖光,乡村的南北两山生机盎然,一年向好的日子似乎从这里分始。树木纤秀的枝条上,悄然炸开一簇簇新绿;一个芽苞的裂爆,分化出四五片叶子,坦然地沐浴春晖,强劲地伸展躯体,尽情地舒畅心动的春日。这片土地上,雨已经来过,雷已经鸣过,山梁就渲染成了一片碧绿;春梦的每一片叶子,是那样地开怀呼吸,自信地微笑。

居家推窗,一股鲜香涌满屋子。沏一杯清茶,青绿摇曳静好的时光,心思便行走在春色里,静静呼吸芳草的清新,脸上溢着素洁的靓喜。我只想,在这个清爽明媚的节气里,与生命的使者一同聆听那一树树花开,遥想千姿百态的山峦河流,终是让生命成歌,亦让天使如花。

爱上一座城,这个春天,无论在谁的眼里,都是个明媚的字眼。谁都知道,春季里,所有的城市都是一道生动的风景,一座熟悉的炼宅,一段永远的慕念。就像爱上了一个人,从内心肺腑发出的,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就是爱了,还执着地赤诚追寻!爱上大自然,这样的季节,千花百卉争明媚,汉江月河恋两川。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少有小麦拔节,遍地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我们该在凤凰山那片新绿中拔蕨菜,我们该在凤堰万亩梯田坎边上挖荠菜,我们该在观音河水库大坝上放风筝,我们该在这一方生命的田野上耕耘。

民间风俗,甚重时光分节,总将“春分”视为一年的伊始之日。古时春分日,有竖蛋、吃春菜、踏春光、祭神日等很多的民间风俗。“春分到,蛋儿俏。”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古传“立蛋”非春分这天不可,因这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昼夜时间相同,时间的平衡也是鸡蛋站立稳定性最好的平衡,这就影响传播成了世界各地人都喜欢立蛋的游戏。预意托起春天,立兆丰硕年份!演化到宋代春分立蛋,立的不在蛋本身,而意在立蛋之人,立的是恒心和毅力,立的行正端直。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的道路多不平坦,不急不躁,踏踏实实,才能走的好,走的远。

移民文化浓厚的汉阴,过去春分时还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风俗。缘由时至春分,耕牛即刻开始一年的劳作。农人以糯米团喂耕牛表示犒赏,民间善言者还挨家送“春牛图”,说些春耕不违农时的吉祥话;做糯米汤圆放置田头地边赏赐百鸟,感谢鸟鸣提醒农时,祭望鸟类不要啄食五谷,以祈祷丰收之年。

挖荠菜

文/李新宇

挖荠菜,是我每年都要做的事。

在我的故乡山东青州,有“正月十五挖荠菜”之说,但事实上正月十五很少有人挖荠菜。原因是即使到了正月末,一般人到地里也很难找到荠菜。我现在的居住地天津,比青州更往北,也更寒冷,所以挖荠菜的最佳时间是春分——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天津一个出身于中医世家的女大夫说的。根据她的说法,她们家是每年春分那天都要挖荠菜。那时的荠菜半花半骨朵,生长充分,却又没有变老。那一天是一个分界线,早了生长不充分,没有花蕾,功效不全;晚了根茎就老了,粗纤维成了柴草,如何还能吃?据她说,春分的荠菜是个宝,采回来连根带叶洗干净,在室内挂起来,阴干了,代茶饮,可治多种病。就连小孩子感冒之类,喝几次荠菜水也就好了。

我是很少考虑治病的,也不考虑养生。我想的是食用,是不必到超市去买菜。至于超市里的青菜是不是农药残存超标,我倒不在乎。试想,有各种添加剂之类垫底,又能适应地下污水和天上雾霾,还怕什么?我之所以吃野菜,主要是因为习惯——我是从五岁那年就挎了篮子到野外去挖野菜的。

我挖荠菜的时间比专家说的时间早,几乎提前了一个月,仍然是“正月十五挖荠菜”。这时的地里还是光秃秃,看不到荠菜。但只要仔细找,在向阳的地方,荠菜已经出土了,只是它的叶子不是绿色的。长出来又被冻干,冻干了又长出,久经考验,受尽磨难,荠菜叶儿就成了土黄色或赭红色,在地里不容易被发现。它的叶子很短,但这没关系,因为这时候挖荠菜,要的不是叶子,而是根——要吃叶子,就要等到春分前后再去挖。

“菜根香”众所周知,但什么菜的根最香呢?在我看来,应该是芹菜和荠菜。老家的芹菜,已经很少见到,它不像现在常见的美国大芹菜那么粗大却没味儿,也不像现在市场上的所谓香芹那么细小,而是比较粗壮也比较结实、芹菜味儿特别浓的一种。那样的芹菜连根吃,没人舍得扔掉菜根。因“菜梗儿脆,菜根儿香”是众所周知的。把菜梗儿一根根劈下来,最后就剩一个菜疙瘩,那是芹菜的精华所在。把毛毛根摘掉,再把外面染土的黄皮刮掉,切成丝与菜梗一起炒,这是正宗的吃法。在家乡几十年前过春节,待客离不开一个名菜:疙瘩咸菜丝。炒这个菜的主料是疙瘩咸菜,主要配料之一即芹菜疙瘩丝。芹菜无论怎样炒,只要里面有菜根,菜汤就会特别香。猪肉炒芹菜,在我们老家是一般的农家菜,大片五花肉,多加酱油,最后那菜汤就不是一般的香。用它浇面条、拌米饭,那味道都会很解馋,下饭也快。所以,如果心疼粮食,就不要做那么好的菜。

因为说到菜根,就说到芹菜根去了,真可谓离题千里,所以赶紧打住,回头继续说荠菜。早春的荠菜叶子很小,主要是吃根。所以,挖荠菜不能用刀或用铲,而是要用手指头。春天的田野里土地蓬松,看到荠菜了,也许只有铜钱那么大,用手指向根部一抠,连根拔出来,那根一般有半拃长,筷子那么粗。将荠菜挖回来,摘掉干叶和须根,洗净,晾在篮子里,在温暖的室内放一夜,那不显眼的叶子就变得翠绿,而且会长大许多。然后,把其根与叶一起剁了——其实主要是根,炒鸡蛋,包饺子,味道极好。

到了春分前后,就要改用另一种挖法:用镰刀或者小锄头挖荠菜。因为这时的荠菜根已经木质化,挖回来也没用,所以只要叶子,像割韭菜一样对付就行了。我与妻子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开始挖荠菜,大约持续一个月,最后一次到春分,就是改成割荠菜了——割回来收拾好,还可以再吃几十天。

我喜欢野菜,不是在乎什么绿色不绿色,而是觉得在野菜遍地的季节里,不应该到超市买菜而让野菜老死田间。而且,我拒绝反季节的大棚菜,认定什么季节吃什么菜。想吃什么菜,就到地里转,而不是去超市看,这习惯说明我仍然是农民。

春分

文/朱秀坤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春季过半的日子到了,阳光日益和煦,地气正在上升,乃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之前的春节其实离真正的春天还早着呢,而立春、雨水,不过是打一个前站,惊蛰才真正掀起了春天的一角,轰隆隆的春雷似一把号角,将那些酣眠中的小动物唤醒,告诉它们春天来了,该上场啦!到了春分时候,小动物们渐渐地活跃起来,蛇啊蛙呀蚯蚓啊蛤蟆呀全从地底下,从草根下,从河床下钻了出来,你似乎能听到它们的欢叫声跳闹声和惊叹声:啊,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啊!于是,在春分这天,民间有了一个习俗,不吃面条,不上井台打水,不能推磨,妇女不得在屋内梳头,不准拿长绳,免得屋上掉长虫(蛇)、蝎子等毒虫。

春分的物候是:玄鸟(燕子)至,雷乃发声,始电。过了春分,那翩然灵巧的紫燕就从南方快乐地飞来寻它们的旧巢了,叽喳叽喳喳喳叽,不借你家盐,不借你家醋,只借你家屋檐住!母亲一听就懂,乐呵呵地说:知道啦,欢迎你们回来!燕子是一种吉祥的候鸟,勤劳,喜兴,又喜欢恋旧,这就赢得了人们的好感。看到燕子夫妇一大早忙着出门衔泥垒窝,人们也就早早地下地,扶犁入田了。潇潇春雨中,柳色含烟,杏花初放,燕子点水,春笋冒尖,农夫犁田,村妇播种,好一派怡人的田园风光。这一幕若入了画家的法眼,就是一幅极好的春早图啊。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随着牛毛花针似的酥软春雨,倏忽之间,就会有一道闪电亮过,响起一声惊雷。这样的闪与雷,是吓不倒田间劳作的老农的,咧开嘴乐还乐不过来呢。春雨贵如油,好雨知时节啊,下过几场,你再看,那经过寒冰冷雪风刀霜剑的瘦弱的麦子,顿时就有了精神,变得茁壮墨绿,在杏花春雨中呼呼地添膘长个头呢。这怎能不让披蓑戴笠的农民伯伯吧嗒一口旱烟,展开眉头笑出来?

若是晴好天气,金色的阳光晒得人心里暖洋洋的,坐在门前梨树下,那花朵胀得鼓鼓的,快要开放了,就像一张张粉嘟嘟的小嘴,闭得紧紧的,也许你睡上一觉,明天它们就会忍不住笑出来!而我捧一本书,面对大好春光,听一段“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典雅昆曲,在满心的温馨与诗意中,眯上眼,真的要睡了。春眠不觉晓啊,处处闻啼鸟。

春景最美是春分

文/乔忠延

如果要在诗词的海洋里打捞一句作为春分的象征,我会毫不迟疑地选取“百般红紫斗芳菲”。

是的,百般红紫斗芳菲最能活画春分的容颜。春分来临时,春天已扎定营盘,露头的小草长高了,发芽的绿叶变阔了,垂挂的枝条伸长了,而且,嫩黄变成了新绿,新绿变成了翠绿。更令春天富贵的是各色花朵次第开放,高高的树梢挂着花,低低的小草顶着花,柔柔的枝条串着花,蓦然城市成为花城,乡村成为花村,花色、花香弥漫了天地间。试想,不是百般红紫斗芳菲,又作何种描画?

不解的是这么花团锦簇的时节,为何要叫做春分?

春,好理解。分,分什么?浪漫地说春分是分春光。分一份春光给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分一份春光给柳树,万条垂下绿丝绦;分一份春光给白鹭,一行白鹭上青天;分一份春光给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分一份春光给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分一份春光给春风,春风一夜入乡梦;分一份春光给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

也可以说春分是分春色。分一份春色给杨树,杨树叶嫩嫩的翠绿翠绿;分一份春色给迎春花,迎春花灿灿的金黄金黄;分一份春色给梨花,梨花粉粉的银白银白;分一份春色给丁香,丁香花繁繁的紫艳紫艳;分一份春色给牡丹,牡丹花娇娇的浓红浓红……

春分把春天的恩泽分洒世间,滋养万物,多么无私的厚爱!

还是如实讲吧,春分确实是在分,可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分,而是脚踏实地在分。董仲舒《春秋繁露》如是写道:“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首先划分的是春季,到此时春天恰好过去了一半。徐铉五律《春分日》里的“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恰是这个意思。接着划分的是昼夜,白天12小时,夜晚12小时,一点不多,一点不少,正如民谚所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何其公平,何其公正!

春分真是好时节。好时节,美景胜画卷——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好时节,美景扑鼻香——春分昼夜无长短,风送窗前九畹香。春分艳阳天,齿儿戏发发更藏。宜兰伴窗翠正好,笑扬。牵纤菜花青径香。

春分这香,不是陈酿老酒,早过陈酿老酒,香过陈酿老酒。这香味来自遥远的上古,这香气出自古老的《尚书》。《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钦若昊天,始知一年366日,始知春夏秋冬四季,始知12个月,始知24个节气。敬授民时,人间始有历法,始有节令。自此耕作有了秩序,农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才有了小康人家,古老的炊烟里缭绕起丰衣足食。

数千年后,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仰望上古,驰目寰宇,激动地说,人类使用两分两至,中国最早。两分两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很明显,春分居于其首。

春分,犹如一面旗帜。中华先祖领跑于人类时,手中高擎的那面旗帜,就飘扬着春分两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谚语中的农事

文/郑学富

农谚云:“春分乱纷纷,农村无闲人。”春分时节,和风送暖、阳光明媚、大地升温,正是春耕春种春管的大忙季节。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处在三个月春季中的中间点,昼夜平分,此后北半球白天一天天长起来,正像农谚说的“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把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燕子从南方迁徙归来,下雨时春雷滚滚,伴随着闪电。左河水有诗云:“风雷掣电闹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农谚说“春分春分,百草返青”,“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增多,日照增长。 “麦过春分昼夜忙”,沉睡一冬的小麦苏醒了,返青生长,日夜不停,势头强劲,一天一个样。谚语云:“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小麦生长,离不开肥水。人勤春来早,农民把积攒一冬天的农家肥也开始往麦田里运,为小麦送去食粮。越冬小麦进人生长阶段,需要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浇透拔节水,施足拔节肥,中耕保好墒,这就是农谚说的“追肥浇水跟松耪,三举配套麦苗壮”。由于气温回升快,小麦生长需水量相对较大,农谚说“春分有雨是丰年”,但是往往“春雨贵于油”,有时出现春旱。“春分无雨划耕田”,就是说做好中耕,加强蓄水保墒,必要时,要及时做好春灌,确保小麦健康生长。

农谚说:“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分后,气温回升较快,是春播春种的大好时节。关于春种的谚语很多,如:“春分前后,种瓜种豆”、“春分雨多,有利春播”、“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春种要抢在晴天进行,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确保一播全苗。农谚“冷尾暖头,下秧不愁”就是这个道理。

谚语云:“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日,植树木”、“春分至,把树接;园树佬,没空歇”。这些都说明了春分特别适宜植树造林。清朝诗人宋琬《春日田家》曰:“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民国时期,湖南省督军兼省长谭延闿把每年的春分定为湖南的植树节,并带领政府各部门的大大小小官员前往岳麓山植树,举行植树节典礼。谭延闿发表演讲:“古书称岳麓山昔为林木茂盛之地,所谓惟楚有材,但如今的岳麓山却童山濯濯,今日举行植树节典礼,乃为人民提倡植树观念。”谚语说“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春分栽不妥,再栽难成活”。从气温、水分上讲,春分植树最容易成活,春分过后再栽树就很难成活了。

谚语说:“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春分过后还常有较强的冷空气侵入,温度明显降低,形成连续数天低温阴雨,出现“倒春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前春暖,后春寒”,并伴有降雪现象。苏轼曾有《春分后雪》描写此情景:“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春分下雪,对正在返青的小麦危害极大,影响到小麦孕穗,造成大面积的不孕或降低籽实质量。农谚“冬雪宝、春雪草”就是这个道理。倒春寒还会影响油菜花的开花授粉及角果发育不正常,降低产量,使早稻、已播棉花、花生等作物造成死苗和烂秧烂种。因此,春分时节加强冻害防御十分重要。常用方法有选用抗寒良种,麦子播种深度合理,增施钾肥,灌水或喷雾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分时节,我们播种的不仅是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而且播下了硕果累累、五谷飘香的金秋。

父亲忙春分

文/刘明礼

一辈子在农村,与庄稼、土地打交道,使得父亲对节气的触觉似乎比那些草木虫豸更加敏锐。春风乍暖,看到家门口的柳树泛起了绿意,坐在门槛边上的父亲深吸一口纸烟,自言自语地说道:“春分到了,该去给园子里的小葱浇浇水了。”

那时我还少不更事,站在一旁紧盯着父亲的脸,禁不住好奇地问:“爹,啥是春分呀?为什么春分要给菜园浇水?”父亲笑呵呵地向我解释:“‘春雨惊春清谷天……’咱们中国的农历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关乎着农时。春分是这24节气中的第4个,它把春天分成了两半。春分时节,正是春苗生长的关键时候,所以要给小葱浇水了。”从此,我知道了24节气,也记住了父亲的话:春分,把春天分成了两半!

说来也是。北方春晚,立春虽说是春天的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却远未到来。而到了“雨水”,不光雨水难得光顾,甚至天上依然会飘来雪花。好不容易盼到惊蛰,大地回暖,麦苗返青,当人们以为就要花红柳绿的时候,春一转身,留下一个料峭的背影,便又躲入帷帐之中,迟迟不肯露脸。可到了春分,几乎一夜之间天地就换了容颜。春分如同一个响亮的鼓点,她“咚”地一敲,春的大幕便一下子拉开,春之曲也随之进入了高潮。杨柳依依、桃花献蕊、草长莺飞,春天的色彩开始缤纷,春天的图画开始绚丽。

春分一到,父亲的脸上沐满春风,哼着小曲去到村边的自留地。别看那只是3分地,对父亲来说却是他的伊甸园。在那个艰苦的岁月,这里似乎承载着他所有的希望和欢乐。一方小田,他精耕细作,每季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头年秋天,父亲在这墁上了一畦小葱。如今,在春风的沐浴下,完全返青的小葱一派葱笼,青翠欲滴。父亲走进园子,俯下身子,用手爱惜地摸摸葱尖,接着把手放到鼻子下闻闻,分明是嗅出了春天的味道。父亲挑起水桶,迈开大步到附近的水塘里去挑水,一趟一趟,不知疲倦,他坚实的脚步在春天的大地上书写下一串串诗行。一桶桶水灌进干涸的土壤,渗洇到饥渴的葱根,咕咕冒着水泡,发出轻轻的“滋滋”声。那是土地快活地轻吟,那是苗儿们由衷地致谢。父亲说,要不了几天,咱们就能吃上又香又甜的小葱了。年复一年,父亲随着24节气,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把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

诗情画意春分节

文/李爱华

春暖花开,不觉二月中,春分又来临。午后,捧一杯香茗,坐于书房,信手翻阅古今诗词。少时,我便发觉中国古诗人,以春分为题材吟诗作词者众多。顿时我亦诗意满怀,一颗心不觉随历代文人,走进诗情画意中的春分节。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徐铉在这首五律《春分日》里逼真地写出了一个思妇在春分这天的伤春情思,整诗不加雕饰,却令人动容。诗句平白如话,然意境含蓄丰富,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在这首词中,春分时节的新燕百花跃然纸上,哪知青楼的歌声引得诗人愁,可惜了这美好的“春分天气”。

崔融在《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诗云:“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道出了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怀,春分时节,诗人遥思的仍然是故园田间小路两旁的桃李芬芳。

不过,古诗中的春分也有内容“无愁”、“无思”,意境清新,令人欢愉的。比如,欧阳修还有一段对春分“无愁”的精彩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轻风和煦、阳光明媚、彩蝶翩翻,好一幅春意融融的春分节气图,让人也不由而生一种念头:走,踏青去!

“能栖杏梁际,不与黄雀群。夜影寄红烛,朝飞高碧云。含情别故侣,花月惜春分。”钱起写的《赋得巢燕送客》中,连“花月”都知“惜”春分,其诗风格清空闲雅、写景逼真,虽别不伤,清新雅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武元衡在《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诗云:“南国宴嘉宾,交情老倍亲。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宾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写出了春分这天与“诸公同宴”的情景,琢句精妙。

与古诗人携手,走进春分节,陶醉于春分时节的美景,感慨于今日春光的明媚,生活中的一切便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春分,和儿子一起竖蛋

文/王子华

儿子写完作业后,忽然拿着台历跑过来对我说:“妈妈,过几天就是春分了,咱们去买鸡蛋吧。”我愣了一下,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去年春分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玩了竖蛋游戏,只是没想到,儿子竟然一直记着。

去年的这个时候,看着朋友圈里大家发的各种花的照片,我忍不住感慨道:“春分要到了,天要暖起来了。”一旁的儿子好奇地问我:“妈妈,春分是什么呀?”我笑着告诉儿子,春分表示春天过了一半,花儿要开了,草也长了,鸟儿们也要叽叽喳喳叫开了。

“哦!”儿子应了一声没再说话。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事,于是拿出几个鸡蛋对儿子说:“咱们来竖蛋吧。”

我告诉儿子,我小的时候,一到春分,我的妈妈就会拿出一些鸡蛋来,让我们几个孩子竖蛋,谁竖起来了谁就可以吃鸡蛋。那时候,鸡蛋是要卖钱或者换针头线脑的,我们只有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得上一个荷包蛋。所以自春节之后,我们就盼着春分了,如果在那天没竖起一个鸡蛋来,那可是特遗憾的事儿,能让我们情绪低落半个月。

儿子听了我的故事,对竖蛋游戏更感兴趣了,冲着书房喊:“爸爸,快出来竖蛋。”那一天,我们家里笑声不止,最终我竖起了一个蛋,儿子竖起了两个蛋,老公却怎么努力也没有将蛋竖起来。儿子开心不已,把鸡蛋递给我:“妈妈,你把它煮了吧,然后分一个给爸爸吃。”我开心地拍了拍儿子的头,以示称赞。我并不意外,因为他一直是个懂得分享的孩子。老公依旧感动不已,跟我说这是他在春天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想到这儿,我明白,春分竖蛋对于儿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游戏,还是一家三口在一起玩的幸福感觉。我弯下身子对他说:“你现在就给爸爸打电话吧,让他下班回家的时候,带一些鸡蛋回来,我们春分要竖蛋呢。”

仲春二月

文/寇玺

正月过去,天明显暖和起来,洛阳进入了仲春时节。

仲春指的是春季三个月里中间的一个月,也就是农历二月。这时的世界正处在一个万物生长的时期,玉兰花开、迎春飘香、柳吐新芽……大多数人们熟悉的花,都赶在这时竞相开放,沉寂了许久的大地,仿佛一瞬间被染上了缤纷色彩。

农历二月,迎来的第一个重要日子便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洛阳民间相传,武则天改唐为周,使得玉帝震怒,命令四海龙王不得向人间降雨,以示对武氏的惩罚。司职天河的龙王眼见人间江河湖海干涸,五谷不生,路断人稀,便偷降甘霖,最终被玉帝贬到红尘压在山下,并立碑书诗:“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

为了报答龙王降雨的恩情,人们便在二月二这天,唱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以此帮助龙王重返天庭。山区的人则会唱祈雨的歌词:“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最终,人们的行为感动了玉帝,他在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在祈求春雨和丰收。

“二月二”在洛阳还有个特殊的含义。据《洛阳市志》载,古时候,这天也叫“花朝节”,武则天时兴起,到北宋最为隆重。那时洛阳城中就有不少人种植牡丹,在花朝节这天,人们结伴踏青,赏花春游。

对如今城市里的人来说,“二月二”理发的习俗保留至今。长辈们说,老洛阳有腊月二十七以后不再剃头之忌,到了“龙抬头”这天,刚过了一个多月,正适合理发。所以,不少人趁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讨吉利“剃龙头”。

今年农历二月初八,迎来了惊蛰节气。惊蛰在“九九”的第三天,“九九”过后,土地开冻,洛阳人的春耕就在这时开展起来。

念着“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春耕多一遍,秋后多一担”的农谚,人们忙活在田间。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天清闲的日子了。

土地开冻,冬眠的蛇虫鼠蚁也被唤醒,除了忙春耕,民间还有些与除虫相关的习俗,如“打小人”。节气当天,人们手持艾草,以香味驱赶害虫。时间长了,这些害虫有了指代,也象征身边的“小人”,伴着传承与演变,如今,不顺心的人拍打纸偶,或是到庙里烧香拜佛,都有“打小人”之意。

在洛阳的一些郊县或山区,人们要在自家门槛、窗台上放一些用玉米面做的灯盏,里面放上食用油,插上灯芯点着。这样,晚上蝎子就不敢出来蜇人了,第二天,这些面食还能供人食用。

那边农民忙着春耕,这边我们也来了任务。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五,是洛阳人上坟扫墓的日子。洛阳的上坟习俗是一年两次,一次在清明节前,俗称“上春坟”;一次在中元节至中秋节之间,叫“上秋坟”。

小时候,我常随家人到邙山上坟,记得亲戚们都带着各色凉菜、烙馍做供食,香、纸元宝、白纸条和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到了坟上,家长们忙着摆供品、往坟头树枝上挂白纸条,孩子们也帮忙挂。两指宽的长纸条挂满坟头树枝,白花花随风飘着,代表这里已经有后人上过坟了。坟顶也要压上一块纸,代表“褥子”,再添些新土,点燃鞭炮,全家磕头祭祖。上坟往往要全族出动,人数的多寡,代表的可是家族人丁兴旺的程度呢!

忙碌着,忙碌着,感觉白天越来越长了,看看日历,农历二月中的第二个节气——春分就到了。

在洛阳,春分又被称为“日夜分”。据《春秋繁露》中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到了这天,太阳的位置在赤道正上方,昼夜时间相差不多,春分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这时的土地含着暖气,春苗返青,得抓紧往地里浇水施肥啦!

农忙的日子,少不了与农事有关的习俗。民间流行在对开红纸或黄纸上印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画面,叫“春牛图”。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拿着春牛图到各家各户串门,根据看到的事物说些和春耕有关的吉祥话,语句押韵动听,一直说到主人乐得给钱为止,俗称“说春”。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古诗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这火热的农忙之时,万物生长之际,可别误了大好春光!

谁家新燕啄春泥

文/马浩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仿佛是在观赏唐朝时春分节气杭州西湖的风景。

春水初涨的湖面,低垂的云脚,春阳下的树木,鸣叫的黄莺,水边啄泥筑巢的春燕,杂花生树,野草青青,白杨绿柳……

这些景象,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感觉时光静止了。看来,沧桑的是世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每个节气都会有它的物候,时令来了,该谢幕的谢幕,该粉墨的粉墨,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自自然然。

谚曰,桃花开杏花败。嬉闹在惊蛰枝头的杏花,在春分时节,便开始纷纷凋落。一夜春雨,映在清溪里的桃枝,便鼓出了粒粒粉红的花苞,羞怯怯的,欲语还羞,微微的风来,淡淡的清香拂过,似乎是一眨眼的工夫,挑花便来到了舞台中央,舞起广袖。

装扮鲜亮的黄莺跃上了柳枝。

柳树,家乡称为顺河柳,大约是柳絮飞落河畔,岸边水土滋润,容易生根发芽。那种柳树,并非让人观赏的垂柳,农人没那份闲情,是枝干向天可当材的杨柳,是东坡先生笔下“牛衣古柳买黄瓜”的古柳,枝杈如芒,刚劲有骨力,俏丽的黄莺喜欢飞落到古柳枝上亮嗓子。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春天,成双成对的鸟儿,在树枝间,飞来跃去,对歌谈情。人亦效仿鸟儿,“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底少了鸟明快敞亮。

黄莺,古人称为“仓庚”,《诗经》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似乎是恋爱的季节。恋爱,便是动了春心,萌了春情,春花盛开,是花儿在恋爱,鸟儿啼鸣,是鸟儿在恋爱……

岸柳如烟,碧草青青,双双燕子从烟柳里飞过,来个蜻蜓点水,掠过水面,明亮的阳光洒在黑色的羽翼上,像是要把柔和的阳光剪断似的。用“剪剪”来形容燕子的飞翔,若非亲见,无法体会其中妙处。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玄鸟,是什么鸟?也许玄机就在一个玄字上,玄者,黑也。神秘的玄鸟,可不就是穿着黑色礼服的燕子吗?

燕子,也真够玄的,它对节气的感知,人类也只有望其项背了。仲春之时,耳边突然响起熟悉的吱吱——嘎嘎的鸟声,抬头一看,燕子飞回来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不可思议。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知道自己的旧巢,它是如何做到的,万物有灵,其中的玄妙,怕是说不出来的。

过去,乡村建房,多是黄土筑墙茅盖屋,堂屋大门上留有燕路,人家关门落锁,不至于把燕子留在屋外,四墙上留着小窗口,俗称雀户眼,是专为麻雀预留的通道,乡人把它们视为亲友。

一大早,农人舀出半瓢秕谷撒向院中,鸡鸭欢快地飞奔而来,落在屋顶。树上的麻雀亦立即飞身落下,与鸡鸭一起抢食,燕子蹲在晾衣绳上,吱吱——唧唧地唱着,不时地翕动着长长的燕尾。农人立在门口,春日的阳光照在他的笑脸上。

春分,大自然馈赠给人的美味,开始上餐桌了。紫红的香椿嫩芽,在香椿上伸出了小手,像是在与春风打招呼,春风正在桃花里沉醉,却把人惊动了,采摘下来,开水烫一下,切碎拌豆腐,或炒鸡蛋,用清水洗净,裹着面糊油炸,时令美味,春的鲜香。

溪头堰边,野生的荠菜混在杂草里,不知是不是在等待着人来挑它,我觉得应该是。荠菜碧绿狭长花儿模样的叶子,水灵灵的,妩媚可人,看一眼,便令人垂涎,用小铁铲小心翼翼地挖出来,根白叶翠,清水洗过,更显俏丽鲜嫩,用来做馅包饺子,至味也。

春分时节,还有个有趣的习俗——立蛋,就是把鸡蛋竖起来。这是大人小孩子都喜欢玩的游戏,儿时,我也玩过,连遭失败,便失去了兴致。

因何在春分节气可以立蛋,原来魔术师就是春分,春分,太阳位于黄道0度的“春分点”上,阳光直射赤道,对地球引力产生了影响。

仲春,白居易在绿杨阴里的白沙堤上漫步,看风景。我在读他的《钱塘湖春行》时,思想不禁开了小差。

又到春分

文/文雪梅

春分一到,春天已经是沸沸扬扬的热闹了,春水初生,春花旖旎,春林初盛。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平分了春季的九十天,也平分了昼夜。就像季节的裁判官,不激不厉,不偏不倚,妥妥当当的将日子安放最温暖的灵魂里,充满了诸多诗情画意。

自我感觉,春分该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气,清新、明快而又不失浪漫。就像邻家管教有方的小妹,一向矜持内敛,但是,倏忽之间就还原了骨子里活泼的本性。此时,杏花、桃花、玉兰花不约而同的绽放开了笑脸,粉像霞,白似雪,黄如锦,五彩斑斓的花儿扑啦啦登上了季节的红地毯,开始一场婀娜多姿的展示,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淡淡的芬芳。恰似雪小禅写的那样:“一到春分,风都性感起来,妖冶的样子。雨也缠绵起来,像与春天恋爱似的。心也痒起来,想找个人说说话——哦,哪怕不说话,发发呆也是好的。”

春分时节,除过风和日丽,鸟语花香,陌上花开外,最美的景致莫过于一汪碧波荡漾的湖水了。生在北方,却有幸临水而居,该是我今生最快乐的事情了。在柔美的春光下,湖水澄澈透明,颇似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镶嵌在陇州大地。湖面上泛着波光,像撒上点点碎银,虽然宽阔却并不渺然,如同性格直率而阳光的陇州汉子,是那样实在、厚道,却又让人内心滋生无限的遐想和向往。岸边的柳树已经吐露新绿,鹅黄的柳叶如烟似雾,朦胧一片,湖中美丽的倒影,仿佛一位位风姿绰约、婀娜多姿的女子,不艳,不俗,让人耐看。

然而,人至中年,每每春分日,面对春花春雨春风,想起那些走丢了的青春年华,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于是,滋生出了宋朝才女朱淑真的心绪:“写字弹琴无意绪,踏青挑菜没心情。”那么,就独居一室吧,沏一杯袅袅茗香,捧一本心仪的书卷,轻枕春风,倾听花开草长的声音,也听得见文字的声音,内心的浮躁在一点点释怀。思念的愁绪也在一点点拉长,等某人,陪我看春花开放,闻花香怡人。

父亲的春分

文/杜学峰

我一直觉得,父亲对节气有着最敏感的触觉,他甚至比那些草木鸟兽更懂得聆听节气的召唤。早早的,父亲就开始念叨:“到了春分,咱开荒的那块麦地要浇水喽!”

妹妹瞪大好奇的眼睛问:“春分是什么?过节吗?为什么要等春分浇水?”父亲呵呵地笑着,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解释:“春分是个节气,等你上了学就知道了,春雨惊春清谷天,里面都是节气的名称。春分把春天分成了两半。人们都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到了春分,是该给麦子浇水了……”

春分,把春天分成两半。父亲的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啊,我们北方的春天,总是有一个漫长的前奏。刚刚立春的时候,春风暖暖的笑脸就来了个惊鸿一瞥。可就在人们以为从此要柳绿花明的时候,春,又不经意间转身,留下一个料峭的背影,迟迟不肯一展笑颜了。

直到春分,春之曲才算徐徐奏响。广袤的大平原上,小麦连成一片片绿毯,壮阔无比。父亲常常置身于麦田中,遥遥地望着远方,无限感慨地说:“望不到边啊!”千里沃野,绿油油的麦田是底色。返青的麦苗绿得惹眼,那种鲜嫩嫩的绿色,是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孕育出来的,向人们昭示着无限生机。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天地换了颜色,春之曲突然到了高潮。杨柳依依,桃花盛开,草长莺飞,春天的色彩开始缤纷。春分是一个响亮的鼓点,春天就是这样绚丽起来的。

父亲伴着第一声春雷走上田头,行走在松软的土地上,无比欣喜。他说:“春雨贵如油,老天爷给的那点雨水,麦子们喝不饱,还得浇!”父亲拿着铁锹在麦田里穿行着,游刃有余。看着井水汩汩地流向麦苗,他愉快地哼起了歌。那时候的父亲,真像个诗人,用他特有的语调,吟哦着一首关于麦田的抒情诗。父亲除了种自家的地,还到处开荒,在开出的荒地里种上了麦子。父亲说:“咱这地方根本没荒地,荒地开出来,照样肥,收成错不了。”那时候的父亲,真像个画家,用他朴拙的画笔,把一块块荒地涂绿了,他会无限满足。

浇水,施肥,父亲的春分,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他还不忘回家给我们姐妹做一个“竖蛋”的游戏。“春分到,蛋儿俏”,父亲说春分这天的鸡蛋最容易竖起来。他向母亲要一个新鲜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到桌子上,让鸡蛋竖起来。试了几次,鸡蛋竟然真的竖起来了!我和妹妹兴奋地欢呼起来,一不小心碰到桌子,鸡蛋摔下来,碎了。正好,母亲会给我们做香喷喷的炒鸡蛋吃。

一年中,父亲追随着24个节气,把农事和生活打点得井井有条。父亲也在用他的言行告诉我们姐妹,再简朴的生活,也可以过得诗意和温情。

父亲的春天

文/吴建

半夜时分,“咔嚓”一声炸雷,惊醒了正在沉睡的父亲。父亲披衣下床,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夜空,自言自语地说:“明天就是春分了,这场雨下得真好啊。一个冬天没怎么下雨,麦苗干得发了黄,这雨给麦苗解了渴,赶明儿雨住了就给地里上点肥。”

我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常会忘记当天是星期几,却从未忽略过节气。对他来说,节气就是个日程表,上边记的全是他近期要做的当紧事儿。

早上5点,母亲和父亲就起床了。早春的空气中,还带着些许寒意。外头仍是灰暗一片,母亲开了灯,在厨房里准备早餐。父亲简单洗了把脸,吃了几个馒头,抽了根烟,已经快6点了。天际微白,雨渐渐停了,父亲拎起一只尿素袋,向地里进发了。春分前后,是农忙时节。路上已有早起的乡亲,他们有的拿着铁锹,有的扛着锄头,相互打着招呼,脸上都挂满了笑容,那是农忙的喜悦,也是一年的希望。

父亲穿行在麦田里,一边播撒肥料,一边顺手拔掉杂草,农活对于父亲来讲做起来游刃有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耕大戏在乡间如火如荼地上演着,为了这一年的希望,父亲不敢有丝毫懈怠。时间过得特别快,当父亲抬起头时,已是临近中午了。

父亲播撒完毕,回家吃午饭。回到家里,母亲已经把饭菜都准备好了。吃了午饭,父亲小憩片刻,接着就去河边栽树。“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父亲知道春天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每年的春分,父亲都要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树。父亲犹如画家,用他朴拙的画笔,把家园涂抹得桃红柳绿。生活在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里,父亲感到无比惬意。

施肥,植树,父亲的春天,忙得不亦乐乎。母亲也不闲着,上午洗涤喂猪,下午就去挖春菜。每年的春天里的节气,父亲都会给我发一条短信告知家里的农种,父母在春天播撒一年的希望。春天在父母的憧憬里美好,温馨,充满了农民特有的淳厚诗意。

秦州,春分的踏青

文/张爱农

天水的习俗,亡去未满三年的亲人的新坟,是要在春分日去祭扫的。岳母逝去不到两年,所以上坟必须要在春分日去。

早晨,起床时已感到一丝湿寒的气息,看花格帘子遮住的窗外,明显地没有了昨日清晨的明亮,是一种阴翳的暗明。拉开窗帘,果然微雨已濯湿了院子的土墙和对面屋顶的老青瓦。

我因此而有了些许的激动。岳母家住在天水秦州城西关一个名为育生巷的古老小巷里。这里的房屋多为明清时建造,土夯的厚厚的墙壁撑着一个个古朴沧桑的黛色屋顶,逼窄的小巷就在这些土墙和房屋间纵横曲折的通向一个个年久朴拙的木门里。

若是晴天,阳光从屋顶上洒了下来,就落在廊檐下侍弄花草的老人和在水池边洗衣的妇人身上,落在院子里卧着的睡眼惺忪的白色小狗身上,和树上挂着的圈着蹦跳的彩色画眉的鸟笼上。一群信鸽飞过屋顶,就将一串清灵的哨音吹送入暖洋洋的院子里和爽净的屋子里。

而最能显出这古老街巷和院落韵致的,就是这微雨的春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像昨夜一样,傍晚时,一抹阳光还淡淡地温暖着土墙,未觉有雨将要到来,而早晨起来,墙头和屋顶已是湿黑的模样。好就好在,这天水春天的雨,大多是这般的细润,在屋子里,你是听不到雨落的声音的,只会感到有丝丝的凉意从门缝里透进来,推门一看,才知是飘雨了。

而这时,的确是这小巷和宅院最动人的时刻。你会有一种身处民国或更早时代的感觉,是一种诗意,更准确说是一种词意的韵味。站在屋檐下,看狭窄的墙角下,岳父辟出的一爿小小的菜园里,已露出嫩绿水灵的青苗;看对面屋顶上黛色老瓦湿黑润泽的朴拙模样,想着这瓦历尽了百年的沧桑,感受着这古老街巷宅院的繁华和萧索,为屋檐下多少代男女遮风挡雨,了然屋下人的苦乐悲喜,有了一种天水人般的沉稳、静雅、智慧的品格。墙那边紧接着原来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那高高矗立的绣楼,洞窗紧闭,斑驳的墙面上青苔染墨,想那楼窗里佳人早已不再,空留微雨下的清冷和寂寞。而三十多年前,一阵阵典雅的古筝弹拨声常常在黄昏或雨天的时候从那边传来,那是那户人家的画家女婿在弹拨着一段或清越或空灵的古曲。后来,画家声名日盛,调到了省上画院,墙那边琴音随绝。还好,我还留着他给岳父的衣柜玻璃框上画的熊猫戏竹图,画面上熊猫憨拙,新竹葱翠,颇有情趣。

忽想起,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某个春天,也是下着这样的细雨吧,蕙质兰心的苏蕙就是在隔壁的屋檐下织就了旷绝千古的《璇玑图》回文诗,愁肠百转,千诗回旋。一个聪慧美丽女子,把对因忤前秦王苻坚而被谪戍流沙(今敦煌),后获赦赴襄阳镇守并移情宠妾赵阳台的丈夫窦滔的无限思念、怀恋、幽怨和悲忿,织于方寸锦帕之间。奇巧绝伦的回文织锦留给后人无尽地解读和惊叹,武则天、李白、关汉卿、李渔、洪升、李汝珍……为之或写叙,或作诗、或编剧,或著小说。我想,也只有在天水,在秦州,在这样的小巷里,才会有这样奇妙的女子,这样奇绝的诗歌诞生。

妻子的侄子推门进来,端着汪汪的红油辣子拌过的荞面呱呱、面皮,以及滋味醇厚的核桃饼子。这早点醇香厚重的味道,似乎也有着千百年的人文积淀,是只有秦州这古城才有的。

岳母的坟在城北的天靖山上。十多年前,岳父已眠在那里。

乘车上山,过了几个急急的盘山弯道,秦州城已在脚下。车窗外是返青的嫩绿的冬麦地和油菜地,以及枯草中已泛出绿意的山坡。公路边上的柳树已飘拂着嫩绿的枝条,空气湿润鲜爽,连田野上翻飞的小鸟的鸣叫都是翠绿清亮的。我们不由地感叹着春天的气息,而车上坐着的山上村庄里的农民却一脸的漠然,也许他们已融为这土地的一部分,那些荣枯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岳母的坟头上已长满了枯萎的蒿草。将香蜡点了,祭品献上,焚烧了纸钱,磕了头,给坟头上培了土,祭扫活动就结束了。可爱的是妻子那个不满两岁的侄子,看大人给坟培土,也拿了小铁锨,脚步蹒跚着给坟上培土,很认真的样子。这孩子是在岳母去世前一个多月出生的,岳母说是她从庙里求来的孩子。也许吧,不然,孩子培土怎么那样认真呢?我想着,这人也就像草木一样,年老的枯萎了,化作泥土了,而新生的又蓬勃地生长起来了,新生者必然是依靠着年老者的滋养,同时也是年老者的生命接续和新生啊,这是自然的法则。

妻子早在去天水的火车上就说了,要在去上坟时采野菜。所以准备好着铲子和塑料袋。因为刚被雨水润泽过,在一片坡地上,一眼望去嫩绿的一片。而要采得野菜,是需要弯下腰认真地寻找的,因为它们往往混杂在丛丛野草中间。这个季节,野菜主要是荠荠菜、邪蒿、茵陈等。这里面长得最朴实、平常的是荠荠菜,就那么畏缩着将并不太鲜嫩的叶片趴塌在地面,内敛安静。但这素朴的野生之物,其味的鲜香绝不是种植的菜蔬能比的。《本草纲目》上说,其“明目、益胃”,那是简略的说法。其实,它还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清热、利尿、治痢、止血、降血压等多种药用功效的,所以就有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

邪蒿名字不雅,读写出来,真是委屈了这秀美的生物,还是李时珍说的:此蒿叶纹皆邪,故名。而它的药用价值恰恰是治疗五脏中臭烂恶邪之气和暴病恶疮的。邪蒿不仅叶片细秀,那根也生的白净,采挖了放在篮子里,是一种清秀的美。当然,用开水焯了,加了蒜茸、盐、醋,就是一盘鲜香的凉菜。也是可以包饺子的,那是一种别有风味的药香。

茵陈就更是一种利胆保肝、解热抗炎的良药了。不同于荠菜和邪蒿,茵陈从春天酥软的地里翠嫩地钻出来,不久就长成灰绿色、毛茸茸如蓬蒿的模样,没有邪蒿的清秀,也没有荠菜的安静。风吹过来,它会附和着摇摇身姿。但它个头比荠菜和邪蒿长得快,一长出就散发着清新的芳香。人们要调凉菜,品它微苦的清香味,或者蒸穹馍,嚼它绵柔的鲜香味,再或采摘了入药,就必须赶在阴历的二三月份,再晚了就长成蒿草了,所谓“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不过,那一株株枯黄的蒿草会在其后的日子,堆在农家的柴房或场院里,在一个个晨昏化作瓦房顶的炊烟,在雪花飞舞的严冬化为热炕上的温暖。

不用说,今天的晚餐必定是一种美味的品尝了。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春天来了,河堤上的柳树已繁盛地遮住河岸了,青草萋萋着,也给那些丽人们准备好了沐浴后休憩的绿毯,她们自然是要到河边去的。想这秦州城郊的渭水,就是流向长安去的。河水清且涟漪,就这样潺湲地流去了,流去了多少盛世的繁华和丽人婀娜的身影。

可那说的是阴历的三月,现在这河水还不温润,还是冰凉的,自然是不能洗濯的。但这并不妨碍柳树枝条的婀娜嫩绿。一些性急的迎春花,那黄色的花瓣已过了盛期,似要凋零了。到这河边赏景是等不得三月的。

早上祭扫了岳父母的墓,下午带着妻子的小侄子来到城南的河边。

天还阴着,河风吹来阵阵寒凉,使游人裹紧了衣服,却拂动了岸上垂柳的万千柔枝。嫩绿的柳丝如烟飘拂,掩映晕染着堤岸风情线上娇黄的迎春、金黄的连翅、洁白的樱花、艳红的梅花、粉红的榆叶梅。还有一种不知名的花,生在灌木枝的顶端,只是一层层嫩绿的花苞微微地绽开着,花蕊是同样嫩绿的小叶片,无一杂色。可能是绿叶厌烦了做花的陪衬,自己结成花而开放了,却于不经意间成就了一种清雅纯净的美。

叫人惊喜的是那一树树卓然立于堤岸的高洁的玉兰花。在你仰望它玉树临风的不凡风姿,倾慕它洁白如玉的圣洁花瓣时,悠悠地,那清雅的兰香就已弥漫了你的口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想那兰花上滴落的晨露,一定有着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是可以祛除你内心的污浊的。

而令人怜爱的,是那花卉脚下的道边,竟然长着一朵朵不起眼的荠荠菜。真是纯朴的生物啊,田间道边,山地河岸,不择地之肥厚瘠薄,只要有雨水的润泽,就能自个儿滋生得蓬蓬勃勃了。

侄子蹒跚着走在花间道上,和几乎所有的孩子一样,他总喜欢拣路边狭窄的道牙上走,或者往石头上爬,伸手摘道边各色花朵。我们总害怕他跌倒,每每把他拉下来,而他趁你不注意又会爬上去。我想,其实人的孩童时代是有着无畏和探索的天性的,这即便是因为无知,但也是可贵的。

这条河名藉河,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它实在是为着秦州这座城市而存在的,或者说是它成就了秦州城。在离秦州不远的甘谷发源后,从城西进入秦州,而后从城东流出汇入渭河,全长仅85公里。短短的流程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量。早在8000年前,藉河已经在孕育着天水乃至中国的远古文明了。在秦州城西的太京镇,藉河南岸的西山坪遗址,遥望着北岸的师赵村遗址。你能想象,在远古的藉河两岸,身着布帛兽皮的先民,筑屋养鸡种稻的生活情景吗?而这两处遗址均呈现着在8000年前到3000年前的漫长岁月里,先民如何创造了从大地湾文化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的灿烂辉煌,这是多么艰辛而神奇的创造历程啊。终于,历史选择在这里完成了中国最早县制的建立。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人在攻灭邽戎、冀戎两大戎族部落后,因族名建立邽县(今天水秦州区)、冀县(今天水甘谷县),这种先进的县级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肇始了秦国的强大进程,进而在467年后,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天河注水,人杰地灵。这是神灵对这方土地的眷顾和福佑,在这个神灵的队列里,想必有着伏羲、女娲、轩辕等光耀千古的名字,也有着秦襄公、李广、纪信、李渊、李世民、李白等璀璨夺目的身影。

眼前的藉河已经在几年前由人工而成了波光潋滟的天水湖,十里风情线娇娆多姿,比以前的河道整洁美丽了,但也没有了那种自然的河流风貌,失缺了面河思古的情景凭恃。但我们的确不能沉溺于历史的绚烂,在回望这片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先祖的盖世功业时,我们更多应该汲取先祖们的理想情怀、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用我们的智慧和奋斗,实现属于我们时代的家国梦想。

三月踏青,春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