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文章
童心文章(精选11篇)
做一些“颠倒”的事情
文/林莽
树叶黄了终归要落于大地,果子熟了终归要烂于泥土,我们老了终归要长眠地下。我想,这是一种回归,是一种自然,万事万物离不开这个定律。
说白了,于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本真。这种本真,是我们生存的根,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我们快乐和力量的源泉。这让我们不管在什么年龄,内心深处都保留着一颗“童心”,这童心让我们天真无邪,让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不断进行探究,让我们即使简单也会葆有快乐。对于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来说,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就像余秋雨说的那样,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被风干和脆折。从本质上来说,这毫不异于落叶对大地的爱,熟果对大地的眷恋。
可我们常常觉得,越是成长,越是感到过得好累,好想找一个地方躲起来,或者好想找一个隐密处“放浪形骸”,释放深藏外表后面的那个真我,这是因为我们背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太重了。我们背负着年龄不断增长所凝成的老成持重,我们背负着地位不断攀升所凝成的尊严威势,我们背负着虚无缥缈名缰利锁的桎梏。这样,背负的东西多了,我们腰杆就伸不起来了,我们的乐趣就少了,我们就倦怠了。然而,我们尽管明白这些,可仍然把自己端了起来,自己摆一个架子,干与我们年龄相一致的事,干与我们“地位”相切合的事。
有此考虑,老了的我们融入不了比我们更年轻的那个团体,可这个团体却是开心快乐的群体,这个群体离童心最近,童心最具朝气最具乐趣的。“地位”高了的我们,也不愿意融入比我们“地位低”的这个群体,因为我们自以为这样会有损于形象,与身份不符,可“草根”往往是乐趣的洼地,简单就是快乐,我们离开大众的土地,就像安泰一样失去了“力量”。然而,我们虽然这么想,可内心却是矛盾的;我们虽然摆出一副端肃板正的模样,可我们内心何尝不羡慕那份童真和那种大众之乐呢?我们何尝不是满心满眼满耳地突涌起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呢?
人嘛,一生谨慎是必要的,大事不糊涂也是必要的,但在谨慎不糊涂中,保留一份天真和童心也未尝不可。要活得潇洒,有时真的不必太较真,做一点“颠倒”的事情又何妨呢?
当我们回眸历史的时候,前面有滚滚红尘,那是穆天子西游的隆隆车轮所致;还有烟柳画桥,翠盖旌旗,簇拥之中那几位天子,与人诗歌应和,琴瑟和鸣,诗酒风流,那是康熙和乾隆隔空对唱;细究典籍,耳边响起一批大诗人、大学者放达的脚步声。可爱的苏东坡把这种放达称之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你看他左手牵着猎狗,右手托着猎鹰,一任骏马纵横驰骋,何等意气风发。这是他在享受着“颠倒”的意味,一把年纪了,还像少年那样,横跨骏马,搭弓射箭,做了一回射雕英雄,他是在做与他年龄相“颠倒”的事,似与文坛老宿不符,可他收获的却是豪情与洒脱。尤其是如今的一些明星,他们在别人面前看似佯狂疯癫,可他们自得其乐,永葆年轻。
其实,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颠倒”的事情,撕下面具,以真面目视人;忘记年龄,抛开名缰利锁,暂别顶戴花翎;即使年纪再大,保持一颗童心让我们快乐,在山顶的狮吼中让身心释放;即使身份地位“再高”,我们悬在空中的这颗露珠也不妨跳入江河,与滚滚波涛嬉戏撞击崖岸,腾起一串串美丽的浪花。如此,我们会发现,年轻真好;如此,我们会感慨,汇流于众,竟然如鱼得水。
时间可以苍老了岁月,希望苍老不了我们的心;身份地位的提高可以增加我们的高度,希望增加不了我们快乐的难度。偶尔做一些“颠倒”的事情,这也许是我们生命这台机器的润滑剂、减压器和缓冲器,从而增加生命的厚度密度和长度,这应该成为我们十分乐意做的事情。
闲话童心
文/孙青瑜
童心,一是指小孩儿的心,二是用来比喻“人老心不老”一族。孩童有童心,实属“童子者,小之初,童心者,心之初”的自然现象,而一个成年人若固守着童心不放,便有逆自然而动的嫌疑了。人老心不老、童心不泯、老顽童,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可同样一个意思,却是因人而异内存大别的。比如面对一个成就斐然者,老顽童不叫老顽童,而是被尊为“童心不泯”,属褒义,不但被众人夸赞,还被效仿学之。对于芸芸众生呢?那内里的含义就复杂海了,浅则说你人老心不老、老顽童,重则便被唤成“缺心眼”一枚。
童心的灭与存,强与弱,与读书关系不大,却与阅人处世的深入程度有关,也就是社会化的程度有关。社会化包括德育教条、生活经验、习俗、人情世故等,当它自主参与人的日常言行强度大时,人就成熟,如果自主参与人的日常行言强度小了,人就稚气难脱。
从中国儒家“知行合一”的理论来看,“社会化”其实就是一本“化知于心”的无形之书,只是这本书是无形的,通过一代代的言传身教已经“化知于心”了,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以一种无形之力,在左右和干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举止言行。
李贽说:“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着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李贽将童心说与读书对立,实际上是为了达以禅学中所说的“不立文字”,拒绝知识经验的参与,直接坠进自然中悟道,直入如来地面见如来。在先秦,尤其是先天八卦时代,先民的书本经验几乎于零,直入自然悟道时,没有任何的书本知识可以参照,完全是凭借直觉经验的积累,为中华文化留下几张自今还猜不透的“图”说。先民们参天悟道的成功经验,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禅无思”、“天人合一”、“忘我”,婴儿状,讲究拒绝思维,靠身体直觉与自然打交道,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参天悟道,这便是李贽抵制读书的哲学内因。
哲学理想是好,可挪到生活中并不一定受用,就算是受用,却不一定被人称道。比如我天生喜欢凭直觉办事,常常是嘴巴动,脑袋不动,一切言行举止统统交给直觉了事,所以那些社会化的条条规规自然也就很难自主参与我的言行。年近不惑了,说话办事仍像个孩子,一扭脸便被人唤作傻子。
自觉不傻,为什么别人总说我傻呢?
这个问题常常让我苦恼不已。当然说我“傻”者大都没有恶意,多是出于一种保护的心态,善意提醒我“改正”。可由于长年足不出户,社会这本大书还没有被完全化进我心里,若让它参与我的言行,我必须得时刻进入有意识状态,“有意识生活”不是我的脾气,所以“傻”与“不傻”的问题一直纠结到现在仍没有解决。为了证明自己不傻,我将网名改成“小能豆”。后来一想改网名本身,可不就是一种“傻”吗?认识到这一点,不由自嘲说:看来,我真的是一出生就处在悟道的最高层了。
哲学理想与生活理想的差别,不但是我个人生活的纠结点,也是中国哲学的纠结点,一个弃参与,一个要参与,争来论去,便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永恒课题。
珍惜童心
文/刘希
前几日,在学校教书的好友慧打来电话,神秘兮兮地说要和我商量一件事,说:“儿童节那天我们刚好都没课,这样,我们看完小学举办的六一汇演后,就去游乐场、动物园玩玩吧。晚上呢,就去吃快乐儿童餐,回来的路上买两个氢气球,再去弄几根棉花糖,最后一起去K儿童歌!怎么样?”“得了吧?你不想想咱们青年节都快没得过了,还过儿童节呢!都这么老了,不怕人笑死啊?”我嗤之以鼻。慧却说出一大堆的理由:“生活让我们不得不带上面具,每天神经都绷得紧紧,在沉重的压力下,我们需要这一天来放松自己的心情。儿童节跟小朋友一起感受生活的快乐,没有人会笑的,只有羡慕。”末了,她恨恨地说,“我要找一个乐意陪我过一辈子儿童节的男朋友和女朋友。”
她说得头头是道,让我不得不点头说好。在我的记忆里,很多个儿童节,我都是高高兴兴地度过的。读书时的儿童节那一天,我常常化着浓妆,表演完“六一汇演”后,然后舒服地享受着放假半天的待遇。一回到家,母亲问:“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我骄傲地答:“儿童节啊,我的节日。”这时母亲会恍然大悟,兴高采烈地问我:“对,今年是你的节日,你想吃什么就说,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吃饱喝足,我便去村头疯去了,跳房子、踢键子、捉迷藏,折东南西北,还有男孩子玩的滚铁环、玩弹珠,一直到傍晚,才听到母亲的叫唤:“丫头,该回家啦!”这时,小伙伴的母亲都在叫了,叫唤声和应答声此起彼伏,现在想来真是怀念。
慧到我家来邀我,我已梳装打扮完。她看我穿着粉色的洋装,故意扎歪了的马尾,笑得前俯后仰:“打扮得这么粉嫩,你真以为自己还是儿童啊。”再一看她,不知何时买了一套学生装,卷发被拉直了,剪成齐眉的流海,高跟鞋脱掉了,穿了一双学生味十足的平板鞋,为了这个儿童节,看来她也是大动干戈啊。
走在街上,我们也遇到很多像我们一样捏着棉花糖、抱着氢气球、吃着儿童餐的成年人。看来,很多人的心里,都有着一颗童心,在人的一生中,只要你不拒绝,童心就会永远存在。珍惜每一颗美好的童心,它像一个巨大的氢气球,是可以带你飞翔的翅膀,它会让你摆脱地心引力,而去关注飞扬的力量,让生活更加灵动与美好。
我的“童心”父母
文/张质朴
常言道:“老小老小”,说的是人上年纪以后,像小孩子一样。我的父母大人都年将七十,俩人行为处事回归本真的脾气我算是摸到了。
国庆长假,我带着母亲去了趟动物园。上了游览观光车,母亲就不淡定了,侧着身子靠在椅背上,左瞅瞅,右看看,跟车上的小孩子们齐呼“狼”、“老虎”,不时,用手指盯着一处新发现,揪我“看,快看”。见到大象,母亲直呼“这么大,能有几吨呢?”竟还背了一段鼻子像钩子、腿儿像柱子、耳朵像扇子的谜面,用手比划着那腿能有多粗。在河马池边,母亲趴在那儿,几次喊她都不走,惊奇于河马头的嘴竟能张得那么大,还自己拔了把草,往河马嘴里扔。而围在她身边的,都是些或被抱着或被父母牵着手的小孩子。那个艳阳高照的午后,相信我的母亲,她忘了病痛,忘了地里缺水的田禾,满眼满心的,都是欣喜,她快乐得像个孩子。
父亲年轻时心高气傲,村里的晚辈向他打招呼,他不搭不理,即就是长辈与他搭腔,他也头不抬眼不睁的,从鼻腔里呼出一个“嗯”。跨过65年的岁月,父亲一改以往的不苟言笑形象,见人话明显多了,跟谁都有话题,见了小孩儿,他也会逗上一会儿。年轻时,父亲在戏台上演武生戏,拿钢刀往桌上戳时,用力太猛脱把,手掌被划了一公分深的口子,当下用手帕缠了,就那样还坚持演完全剧。而前不久,父亲因白内障手术,吃药,他说苦,底气十足地指出是药三分毒;打针,表态他血管细,怕疼,我们姐弟轮番哄着,好歹才配合了医生。年轻时,父亲见我们在饭桌上挑食,不是用他的大眼瞪,就是用筷子反过来敲头警告。今年中秋,我去送月饼,父亲一一翻腾,在里面认认真真挑选咸五仁的,那戴着老花镜对着月饼塑料包装壳上面的小字儿看的表情可爱得像个孩子,全没了以前的威严和不容孩子们吃东西挑三拣四的劲儿。父亲和年轻时判若两人,他的自然流露,本真得像个孩子。
暑假,父母亲的里孙外孙们聚在一起,他们玩抽王八的纸牌游戏,母亲也申请要加入,并获得了一起玩的“许可”。那种三四岁孩子都会玩、才乐意玩的低智游戏,母亲竟乐此不疲,受到“耍赖皮”的指责或被按倒挠痒痒的人身“攻击”也不恼,和孩子们嘻嘻哈哈玩了两个小时,单纯得像个孩子。母亲自从上了一次医托的当后,对子女依赖了很多,要买药让我们上网查查疗效怎样,要买食用油让我们支招什么牌子的好,如果遇上像借钱、买个电饼铛这等“大件”的要事儿,母亲总喜欢征求子女们的意见,让我们做她的“决策者”,往往乖顺得像个孩子。周末到父母那儿,父亲总数落几句母亲烧菜时放两次盐、出门忘记带钥匙,母亲则絮叨几句父亲洗碗不干净、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俩人经常为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儿,非要等到我和妹妹去了做“调解员”,负气而斤斤计较得像个孩子。
有两个字,叫“色难”,意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我深有感触。平日里,我也深知要不惹二老生气,可一遇到事儿,就是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要么不择话语牢骚几句,要么吊个长脸给他们难堪。父亲多次提醒我要注意态度,母亲也抗议,说我们对待孩子比他们有耐心。一次,为攒钱的事儿,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急躁地发了一通脾气,父亲竟低着头,心平气和地提醒我要冷静,说那样伤身,他没有在意我是否冲撞了他,而是从我的健康考虑,叮嘱我在工作生活中注意掌控情绪,说这些话时,他低眉顺眼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老人像孩子,需要亲人的温暖和关爱,体贴老人,更要像对待孩子一样,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随时都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用点点滴滴的亲情和温情去滋润父母活一天少一天的日子吧,许他们一个打上子女疼爱印记的晚年。
童心是金
文/刘希
这段时间,每次晚饭后在小区里锻炼,我都会碰到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和一个十岁大点的小男孩玩得起劲。有时候是拼图比赛,有时候是玩跳跳棋,我心里纳闷,这孩子难道真找不到人玩了吗?不让奶奶好好休息,典型的不孝,这孩子的父母干啥去了?
那天我刚经过,就听见小男孩爽朗的笑声:“哈哈,我赢啦!”然后就听见老奶奶不依不挠的声音:“不行,不行,再来一盘,我一定要赢你!”撒娇的声音完全像个耍赖的小女孩。我不由得回转身凑上前去,想看个究竟。
她们正在玩拼图,这一盘,老奶奶手脚特麻利,很快就赢了小男孩,她也学着小男孩的样子,举起两个手指头,站起来摆了一个POSE:“耶,我赢啦!”看着她那么得意,小男孩却不恼,称赞道:“奶奶,您真厉害,我又输给您了。”老人大言不惭地回答:“那是当然,我吃的盐可比你吃的饭还多,哪能输给你这毛头小子?”
趁奶奶去小卖部的当儿,我好奇地问:“小朋友,这是你教奶奶的吗?真棒!”小男孩却撇了撇嘴说:“哪能轮到我教奶奶,她会的东西可多啦?拼图、折纸、玩泡泡糖,可比我厉害多了,对了,告诉你,你可别告诉别人,”他附在我耳边小声地说:“我奶奶,比我还爱玩,前些日子,我爸买了一个平板电脑给我,里面有好多游戏,奶奶还抢着跟我玩。”
小男孩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老奶奶着迷的情形:“那天晚上九点多,我都要睡了,可奶奶硬要我教她玩愤怒的小鸟,听我妈说她玩到十二点才睡呢。”他痴痴地笑着,看得出来,又羡慕又钦佩。
这时,一对夫妇走了过来,冲孩子问:“奶奶呢?”孩子指了指小卖部。我讨好地夸奖:“老人真有趣。”夫妻俩不好意思地笑了,女人告诉我:“老人特爱玩,她爱吃零食,爱玩小游戏,你说好笑不好笑,她还特爱看小人书呢,床头堆了这么厚一摞小人书。”
正说着,老奶奶举着几支棉花糖快步走了过来。她看到我们,笑得很开心。老人一人发一根,发完后还剩两支,她毫不客气地在每支上都咬了一口,然后对孙子说:“这下,看你还跟我争不争!”说完哈哈大笑。
我们被老人调皮的样子逗笑了。我问老人:您多大岁数了,老人咧着嘴笑着说,保密,小男孩凑到我耳边说,奶奶今天78,看不出来吧!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在想,老人之所以这么年轻而健康,完全是因为自己有颗不老的童心。
童心是金,童心是青春不老药,是快乐与幸福的源泉,有童心的生命不会老去,有童心的人永远年轻。
一颗童心
文/高谦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无拘无束地玩耍着,我总会触景生情,时常想起自己童年的快乐生活……
那时候我们生活在农村,在家庭条件窘困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天性。曾经记得在操场上,同学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在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一边走着一边滚着铁环,温馨的场景让人难忘;平时大家聚在一起,三五成群,课余时间打纸包,整个胳膊都抡得生疼。为了捉知了逮蝴蝶,小小年纪学会自己动手,找来长长的竹竿,用塑料袋或纱窗布把前端固定好,利用午休时间,独自穿梭在丛林中,那份惊险与刺激至今回味悠长……其他诸如踢毽子,跳皮筋,叠纸包,刨红薯,捉蚂蚱,跳绳,老鹰捉小鸡,在童年的岁月里,一个接着一个,充实了我的童年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渐渐失去了童心,失去了那份爱玩的天性,或许这是我们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吧。有时候我们每天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无形当中迷失了自己。特别是步入中年以后,历经世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才切实感受到保持一颗童心,对我们来讲是多么重要。
保持一颗童心,像孩子一样开开心心,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热爱,自然就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丰富多彩;保持一颗童心,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自然就会思考和探索十万个为什么,做人就会单纯透明,淡泊名利,快乐每一天。保持一颗童心,自然就会保持淡然的心态、发自内心的微笑,无论遭遇多少艰难困苦,也会懂得感恩,懂得宽容他人,让内心充满博爱与温暖。保持一颗童心,就会以诚待人,对万事万物超然洒脱;保持一颗童心,自然就会心无旁骛,心灵清澈,就会感受到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水是清的,人生是美好的,友谊是纯洁的,入睡也是香甜的……
时光不能逆转,我们再也不能回到童年的岁月,但是,我们可以解封那一颗冰冻的童心,敞开心扉,让那份好奇的种子长存,让那份天真的快乐不散。
我想,只要心态年轻童心永在,我们就会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世界在我们眼里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童心所属
文/贾轶迪
“东方铃蟾!”随着我的一声惊叫,衡水湖畔,北京观鸟协会的叔叔阿姨们扛着“长枪短炮”闻声赶来,对着我和这只蟾蜍噼里啪啦一阵“狂轰滥炸”。但是让他们惊讶的并不是这只难得一见的蟾蜍,而是站在他们面前年仅十二岁的我竟能准确地说出这只蟾蜍的学名。
我从小热爱大自然,酷爱小动物,更喜欢读关于动物的书籍。从《古生物大全》、《海洋生物解析》到《昆虫记》、《两栖与爬行动物图鉴》等等,我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细细品味,其中《两栖与爬行动物图鉴》最令我着迷。马达加斯加叶尾壁虎、红螈、箭毒蛙它们身上的鳞片漂亮到无与伦比,它们的习性和特点烂熟我胸。为了求证书上说的是不是完全正确,我养过火腹蝾螈、豹斑变色龙、火玫瑰蜘蛛、绿雨滨蛙、丽纹攀蜥等等,每天照顾它们的衣食起居,为它们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付出就有收获。不谦虚地说,在生物方面,我是比同龄人懂得多一些,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学校生物小组招兵买马之际,我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捧,大家一致推荐我担当“男一号”。压力好大呀!我必须在课下做足功课。两周的时间,我翻阅了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类的书籍,妈妈还为我配备了生物实验箱。通过读书与实践的结合,在我和我的团队代表学校接受上级验收的实验活动中,我已是胸有成竹、信心满满。最终,自然是不负众望顺利通过了验收,并为母校赢得了一笔可观的实验经费,而我也一下子成了“校园名人”。
如果你认为我只专注于生物类书籍,涉猎面极窄,那就错了。中国的四大名着我读了不止一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受益匪浅,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顽强意志让我感动并佩服到五体投地;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带我领略了人间沧桑和生命的真谛;《爱的教育》富有哲理,教我做人……
书籍,正伴着我走过童年;书籍,是我的心之所属,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童心灼灼,童心如镜
文/曾安
外孙今年九岁。自外孙呱呱落地,我们老两口就推着童车陪他逛公园,牵着他小手过马路,到幼儿园门口接送他,帮他拎着书包上学堂,教他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与他一起唱“我与大大(奶奶)手拉手,一起来到马路口,红灯停,绿灯行,还要两面瞅一瞅”……小赤佬也蛮争气的,连续被评为“学习小能手”,国际象棋已经拿到四级棋士证书……为此,亲友们常常在夸我外孙的同时,夸我这个外公功不可没,可是我心里总觉着不太踏实,觉得受之有愧。
外孙三岁那年,一次我牵着他过马路。正好是红灯,就停下等绿灯。等来等去还是不见绿灯亮,左瞅右看没有一辆车,拉起外孙就走。可是外孙撑住双脚就是不肯,还仰头问我:“大大,不是讲红灯停绿灯行吗?”我一愣,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吃罢夜饭我们会带上他去地铁站广场,他在那里玩滑板车。小囝好奇心重,心头活,玩着玩着就把滑板车随地一放,或者去看身边突发的新鲜事儿,或者与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去了。我对他这种乱扔东西的习惯很无奈,有一次乘他不注意,就把滑板车藏进了花池里。外孙回来不见了滑板车,急了,问我见没有,我假装一本正经地说没见啊,还责备他不该乱丢东西。他四处寻找,还是找不到,最后放声大哭起来。我心一软,就把滑板车从花池里拿了出来。正想借此机会好好教育他一番,不想他止住哭声问我:“大大,你这样说谎以后还让我相信不相信你说的话呀?”我仿佛受到当头一棒,差点透不过气来。
他爸妈与他约定,每星期只有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才可以玩电脑。他应了,从不违反。不久前有天接他回家,他做了一大歇作业后说太累了,我心疼他,说那你就玩一歇电脑,放松放松。他惊愕地看着我:“今天不是星期五啊。”我说:“放心,大大不会告诉你爸妈的,玩吧!”他看着我为他打开电脑,几次跃跃欲试,却终于没有坐到电脑前来,还困惑地盯住我看,看得我浑身上下一阵震颤……
童心灼灼,灼得我面红耳赤;童心如镜,照得我愧疚不已。我逐渐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这辈人经过岁月的磨练和侵蚀,虽然多了不少人生经验,却已经变得功利、世故甚至狡狯了,而在这些乳臭未干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纯真,正是我们曾经有过如今却丢失了的做人本色。所以,我们在陪伴教育他们时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把不好的东西教给他们,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并且,我们还应向他们学习,找回曾有的童心。可以试想:一个充满童心的人,生活会多么轻松愉快;如果世上的人都多一点童心,少一些虚伪,那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童心
文/程新民
暮春,妻要回冀中故乡照顾白发老母,临走那天说:“这次正好赶上家乡的四月庙会,已这么多年没去了,挺想念的”。
家乡的庙会,在我印象中是十分热闹的。那几天正是麦收前的一段空闲时光,庙会成了这方百姓们的盛大节日,县城里几道街都挤满布棚,人山人海,无数种百货,土产品、农具应有尽有,百姓们几里、几十里地赶来,从天明一直到天黑,连续五六天时间,这几天也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学校放假,再贫困的家庭也要把孩子破旧的衣服浆洗一下,给上两角钱,叫孩子们去赶庙会,看看热闹见见世面,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相随或步行,或坐村里的大马车,进城去,象泥鳅一样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就象进了大观园,当然孩子们最有兴趣的去看马戏,去看拉洋片,直到太阳偏西,肚子咕咕叫饿的时候,才舍得花上一角钱买上两个烧饼卷果子,渴了再到临街的饭馆里,喝两勺凉水,直累的满头大汗才满意而归。童年的岁月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贫苦,但童年的美好记忆还深深地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深处。
果然,回家不久,妻抽时间逛了一次庙会,回来便写了一封不短的信,我认真地看着信,从她那生动的语言,深切的感受,细细的观察,由表及里的联想使我似乎看到她眉飞色舞的兴奋样子,我认真地看过信,浮想联翩,那时虽然身着补丁的粗布衣,吃着黑粗的干粮,累的满身大汗,但这是一个的巨大的精神收获。
是的,童心永不泯灭!
拾回一颗童心
文/徐学平
许多人都喜欢回忆童年,或许正是因为难忘童年的天真无邪。许多人都梦想找回童年的快乐,但若是童心不存,童年时的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又如何去寻觅呢?童年不再了,拾回一颗童心也很可贵!
拾回一颗童心,拾回孩子那颗简单的心。孩子的快乐是简单的,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因为正确回答提问得到一句表扬,因为捡到一枚漂亮的贝壳被人羡慕,因为炎炎夏日拿着一支冰棍,因为踢球时拥有一双新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简单的满足逐渐无法给我们带来快乐,于是,我们往往习惯了把它们随手丢弃,不知散落在岁月的哪个角落里了。
拾回一颗童心,拾回孩子那颗知足的心。成长意味着得到,也意味着失去。如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自己在孩提时想象不到的。我们不断挖掘着新的快乐源泉,希望青春因有所为而无愧,因有所得而无悔。我们不断地往心里塞那些认为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并且为之快乐,但如果真把它塞成了一个无底洞的时候,那再多的快乐也无法将它填满。
拾回一颗童心,拾回孩子那颗单纯的心。孩子的世界里到处都是明媚的阳光,他们不懂得世间的疾苦,也没有世俗的眼光,更没有大人们的那份多愁善感,在他们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到处散发着美丽的光芒。不妨让我们效仿一下孩子,用那颗单纯的心去看世间发生的每一件事,你就会觉得即使生活中一个细微的惊喜都可以让你被幸福围绕。
拾回一颗童心,拾回孩子那颗真诚的心。孩子是善良纯洁的,说话率真质朴,做事无所顾忌。而我们成年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在忙碌中渐渐遗失了童心,逐渐学会了自私冷漠、圆滑事故,说话瞻前顾后,言不由衷,不敢说真话,习惯了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来明哲保身。时代呼唤有童心的人,能真诚善待身边的人,说实话办实事。
拾回一颗童心,拾回孩子那颗探索的心。孩子面对的世界是陌生的,喜欢问为什么,敢于打破常规,琢磨探索未知的世界。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学习孩子善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也应该勇于冲破世俗,不迷信权威,不固守习惯,不囿于传统,更要敢想敢干,就像孩子那样带着探索与求知的态度,面对一切新鲜事物。
在这个喧嚣纷杂的社会中,我们被世俗和功利的绳索束缚得太久了,我们的心灵慢慢蒙尘,我们的生活逐渐褪色,曾经使我们感动过的一切也渐行渐远,模糊不清。不妨让我们去拾回童年那颗未泯的童心吧,重新去感知自我、认知他人、求知世界,去寻找生命中最初的那份感动……
童年之魂
文/米丽宏
时光不可逆,流水总向前。长大后,童年成了回不去的彼岸。
然而,童年不只属于一段光阴,光阴只是皮囊;那单纯、通透、清澈的童心,才是童年之魂。
从这个意义上说,童年可以陪伴一生。不论哪个年龄段,不论什么处境,报之以世界的总是纯真、好奇和爱意;那么,童年便被留住了。
当然,烟火日子是要过的:美食要品,首饰要戴;诗歌要读,美梦也要做,游戏要玩,剧院也要去……只要你拥有那个核儿。
作家钱钟书是一个有点痴气的人,童心不泯。他和妻子杨绛在牛津时,趁妻子午睡,就拿笔饱蘸了浓墨,想给她画个花脸;他刚落笔妻子醒了。画上去的墨痕,怎么都洗不净,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后来他给妻子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来过过画花脸的瘾。他还给襁褓中熟睡的女儿,肚子上画个大花脸。
童心玩趣,令人莞尔。
书画大家启功先生为雍正帝第九代孙,他自称“姓启名功”,从不以皇族后裔炫耀。生前,他把卖字画的钱全都捐了出去,自己居陋室,食粗食,不以为苦。他去世后,家里留下了一个大柜子,人们猜想肯定是珍贵字画、文物古董;但打开柜子后,看到的只是一柜子的玩具。他常说的一句话: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
童心,趣生活,不是名人大家的专属。我们普通人,保有一颗童心,就会很容易挖掘到日常琐碎里深埋的小星光,照出生活温情安宁的一面。
去年冬天,我老公爱上了“照鱼”的游戏。一帮“老爷们儿”,吃过晚饭就在微信里吆喝着出发。有时是去北风猛烈的河边,有时是去城北僻静的湖畔。他们摁亮强光手电,边走边寻着水里的鱼。寻着了,也不捕,也不逮,只是互相品评着欣赏一番:三五小鱼摆着轻灵的尾巴,踅入了黑暗水深处;一群大鱼,在水里游过,发出泼剌泼剌的响声,这都让他们感到惊喜。老公还把拍摄的“鱼”发给我,与我分享。在我看来,那不过是模糊的几个水下“白影子”罢了!
照鱼,不为捕鱼,也不为拍照,甚至什么也不为。他们借此走进另一种节奏,另一种视野,另一种不同于“稻粱谋”的心境。或许,这是一种短暂的脱离,犹如飞升。周作人说: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
不做无用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喜欢是一味养心药,使心灵纯净,不受折损。
我们县城里有一个“冬泳队”,听老公说,十几个成员,每天黄昏时分,从县城驱车到十公里外的湖中游泳,大雪天、水面结冰也从不例外。在畏寒怕冷的我看来,那就是一种“自虐”。别说冬泳,单想想于寒风吹打下脱去棉衣,我就会哆嗦。然而,他们一“游”十几年,坚持如一。老公曾问朋友凿冰下水的感觉,回答说:刺激!一入水,遍身像挨针刺。像啥呢?像小时候学放鞭炮,又怕又惊又喜。
也许,他们的初心并非只為锻炼意志,一点点“刺激”,就足以吸引他们。这其实是“童心”之一种。
白居易有首诗,《访陈二》: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此外皆闲事,时时访老陈。我想,这个“老陈”同诗人未必就是文墨同道,甚或是渔樵野叟,但定是生机勃勃、好玩儿之人。这类人,最大魅力即有一种赤子情怀,与之相处能时时感觉光芒氤氲。
一片雪花,平庸人读出的是冬天,聪明人读出的是春天,智者读出的是轮回。我什么也读不出,却看到了雪花上七彩的阳光。
我也是一个携童年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