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文章
豆芽文章(精选12篇)
爱上豆芽小菜
文/赵艳
豆芽菜很平常,平常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鄙薄。本地骂人爱用这句——豆芽长拢天,也不过是棵小菜!意思某人就算登上头面,还是改不了出身卑微。豆芽有点小伤心——不是也有这句吗?英雄不问出身!
其实这菜色一直功劳大大,不会退出百姓餐桌舞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豆芽便宜,我妈经常买。豆芽生产成本低,市场里卖豆芽的生意好,以前舅舅家就曾出租一间屋给人生豆芽。豆芽从小豆发胀,发芽,一两天飞速长成两三寸的作物,稍加疏忽有些疯长得更快,很神奇,她们在清水里长得不沾凡尘。
豆芽有黄绿两种,吃法多样,炒煮凉拌均可。黄豆芽豆角大一点,圆圆的,白嫩细长的茎蹬着两只小朝靴,神气活现。绿豆芽豆角不明显,身姿比黄豆芽更柔弱,她们是好姊妹。绿豆芽多凉拌,夏天凉面要是拌上绿豆芽,绝对是清爽的小吃。青春期少女身材纤瘦,就用豆芽菜来形容,很贴切。以前我爸包抄手必用黄豆芽炖骨头,骨头是最便宜的扇叶骨,筒骨贵点,当然更好。炖出来的油花儿更圆大,汤色清淡又醇厚。上好汤料喝一口,舌尖缀美。
这些年物质条件自是比那时好多了,豆芽仍然是百姓餐桌不缺席的小菜。不过有些讲究人弄了新花样,豆芽凉拌鸡兔。黄豆芽还要不惮其烦去掉豆角,个人觉得这两只小朝靴不见了,挺古怪,少了咯吱咯吱咀嚼的乐趣,我不习惯。绿豆芽相对好一点,不会破坏它的天然形态。清爽感如二八佳人,亭亭犹在。黄豆芽绿豆芽历来就是百姓生活里的清淡佳品。
但令人诧异的是,豆芽菜不知怎么就成了贬损的说法。人们吃着小菜追求大菜,小菜怎么啦,没小菜能映衬你满汉全席大鱼大肉的豪气?豆芽就是垫底的百姓,凸显出奢华阶层的饕餮嘴脸。被踩在底层,偏偏离不得,却又贬低它,这不对。所以我为豆芽不平,既然要贪恋她的清爽小巧,就不该吃碗里想锅里,对吧。
何况豆芽本就美好,纤瘦优雅,飘逸出尘,口感充分,营养具备,我喜欢。如果一个女人在二八佳期乃至中老年,一直能保持豆芽似的苗条纤瘦,那么她就成功了!对女人来说,最大的痛苦不是死,是不美,变臃肿变丑,对吧?
豆芽永远保持谦逊低调,其实也真应了这句——就算长到天那么高,终究也是盘小菜。这其实没什么不好。
所以,请收起对豆芽菜的鄙薄,给它应有的地位,平常对待她,不拔高,不贬低,还她原来的样貌,这才是最辩证的判断。
爱上豆芽小菜,我期待和她约会到老。
创造生活
文/刘庆邦
秋凉时我回老家为母亲“送寒衣”,返京时大姐给我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黄豆,一样是芝麻。黄豆和芝麻都是大姐当年在自家田里种出来的,里面包含的是老家特有的地气。大姐戴上花镜挑选出来的黄豆,闪着金色的光亮,一粒饱似一粒。大姐把芝麻也收拾得很干净,没有一点儿尘土和杂质。我没有任何推让,就把盛黄豆和芝麻的两个小袋子装进了行李箱。母亲不在了,这是当大姐的对弟弟的心意,我完全能够理解。大姐对我说,黄豆可以生豆芽儿,芝麻做成芝麻盐最好吃。我说好。
回到北京的家,我没有犯懒,没有把黄豆和芝麻掏出来随手往墙角一放了事,随即动手操作起来。制作芝麻盐的办法,是先把适量的芝麻放进平底锅里炒,炒得芝麻噼里啪啦乱响,小肚子都鼓起来,然后把炒熟的芝麻倒在案板上,撒进一些细盐,用擀面杖来回擀碾。直到把芝麻碾碎,碾出里面的麻油,并和盐融合在一起,芝麻盐就算做好了。用热馒头蘸芝麻盐吃,或是把芝麻盐撒进面条碗里,那叫一个香,那叫一个好吃!生豆芽儿稍稍费事一些,需要投入一定的耐心,说生豆芽儿就是生耐心也可以。这个没问题,别的我不敢说,耐心我还是有的。我用清水把黄豆洗了一遍,再用清水把黄豆泡上。当半盆子黄豆泡得由黄到白,每一粒都白白胖胖,我就把盆子里多余的水控出来,盖上一块干净的湿纱布,豆芽儿的萌生就可以期待了。期待意味着希望,有了希望不等于撒手不管,从此我就得把生豆芽儿的事放在心上,每天一早一晚都要用清水把豆子冲一冲。清水里是有营养的,也是有氧气的,我为豆子冲水,是为其补充养和氧。每次给豆子冲水时,我都会观察一下,看看胖豆子动静如何,开始冒芽儿没有。大约两三天之后,豆子的胚芽儿就从豆子的身体里悄悄地生发出来。刚发出来的胚芽儿小小的,细细的,似乎有那么一点羞怯。而胚芽一旦有所突破,它生长起来就快了,可以说它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天都能带给我欣喜。不能等豆芽儿长长了再吃,那样会吃不及。豆芽儿一边生长,我们家一边吃。由于豆芽儿不断生长,盆子里的豆芽儿好像不见减少似的。我们下进汤面条里煮着吃,或是炒着吃,怎么做都好吃。北京的菜市场上也有黄豆芽儿卖,但我见那些黄豆芽儿总是又粗又长,形态有些夸张,让人一见起疑,怀疑那些豆芽儿是某种化学类的催生素或助长精在起作用,才使豆芽儿变得如此异常。我宁可不吃,也不愿到市场上买黄豆芽儿。只有我用老家的黄豆和清水生出的豆芽儿,吃起来才有豆芽儿味儿,才有家乡味儿,心里才踏实。
除了生豆芽儿,我还在两个花盆里种豆子。两个玉红色的花盆,是我和妻子过年买水仙时一并买回家的。水仙花的花期较短,只开一周左右就谢了。那么好看的花盆我舍不得扔掉,就盛一些土,在花盆里种豆子。种豆子不像生豆芽儿,生豆芽儿的目的是为了吃,而种豆子带有试验性,是出于一种观赏的兴趣。把土细细整过,挑出里面的小石子,均匀地埋入豆粒,浇上水,我想看看豆子能不能出苗。花盆放在阳台上能照到阳光的地方,埋下豆种后,写作之余,我每天都对着花盆观察。豆子既然在清水里都能发芽儿,我相信它们在土里发芽儿发得会更旺,因为土壤才是豆子真正向往的地方。花盆里还没有一点儿动静,隔着土层,我就开始想象豆子在土壤里面的发展过程。在我的想象里,豆子开始发胖了,开始伸懒腰了,豆子已经起床了,在伸胳膊踢腿,马上就要破土而出。可爱的豆子没让我失望,它的生发过程与我的想象几乎同步,当我估计豆瓣该出土时,早上起来一看,好几个豆瓣果然拱了出来。用清水生出的豆芽儿,其实是豆子的茎和根,因根无土可扎,豆瓣就不能举起。把豆子种在花盆里就不一样了,有土壤作基础和依托,根就可以往下扎,豆瓣就可以往上举。豆瓣一出土就分成了两瓣,就是翠绿色。喜人的是,每个豆瓣上都顶着一点新土,如新娘子头上戴的一朵花。我赶紧拿出手机,把这种美好的情景照下来。此后的每天早上,当阳光照进阳台时,我都会为嫩绿的豆苗照相。豆苗天天向上,每天都在成长。照着照着,豆苗就展叶了,就蹿茎了,眼看着盈满了一盆,两盆。我不指望豆子开花,更不指望豆子结果,两盆新绿带给我的创造性乐趣,已经使我有了收获感,足以让我心生愉悦。
意外的收获来自种第二茬豆子之前。第一茬老得发黄的豆秧子拔去之后,我想让花盆里的土休息一下,积攒一下能量。我没有在土里施任何肥料,只是往花盆里添了一些新土,每天浇一些水,以保持土壤的湿润。我曾当过农民,经验告诉我,土壤里有许多微生物,只有在土壤湿润的情况下,那些微生物才会生存,繁殖。有微生物大家族在土壤里又吃又拉,差不多等于给土壤添肥。地越干越贫,越湿越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浇过几次水,我发现一个花盆里发出一个小芽儿。第二茬豆子还没种,这发的是什么芽儿呢?第二天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见逐渐展开的叶片像是绿豆的叶子。好玩儿,花盆里什么时候跑进一粒绿豆呢?绿豆也是豆,既然花盆里长出了一棵绿豆苗子,那就尽它先长吧。大约过了十来天,绿豆的秧子拖长了,拖到了花盆外面。绿豆的叶子也越生越多,秧子拖到哪里,小小绿伞一样的叶片就撑到哪里,给阳台平添了一片绿荫。在绿豆生长期间,我到外地出了几天差。临行前,我特意叮嘱妻子,别忘了给绿豆浇水。妻子笑着问我:你是想让它给你结绿豆吗?我说:它要是愿意结,我也不反对。我出差回来的第二天早上,让人惊喜的一幕出现了,花盆里竟开出了一朵牵牛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喇叭花。牵牛花是一种野生的花,它常开在河畔,地头。牵牛花也是一种喜高的花,灌木丛上,或庄稼棵子上,都有它们举着喇叭吹奏的身影。我没有想到,牵牛花竟把花朵牵到我们家里来了,这怎不叫人喜出望外!
花朵的颜色是深紫色,紫色自下而上,由深到浅,浅到花朵的边缘处,就变成了白色,等于为花朵镶了一圈不规则的白边。就着晨光仔细观看,我发现花面不管是紫色,还是白色,上面都分布着一些细小的颗粒,看上去像是绒质。同时花面上如有一层荧光,在熠熠生辉,真是美丽极了!我马上把牵牛花拍成特写镜头,通过微信发给家人共享。
有心种豆豆不结,无心栽花花儿开,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和妻子共同回忆了一下,想起我们往花盆里添的新土是从密云的山林里取的腐殖土,土里散落的可能有牵牛花的种子。种子遇到了水分,就开始生根,发芽儿,拖秧,开花儿。
花儿是美好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我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同时还要创造生活。只有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创造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更丰富,更精彩。
一粒绿豆的沉思
文/而立蚂蚁
一颗绿豆,一颗小绿豆,算是豆豆中最小的一粒,它没有选择。它不比黄豆、红豆、黑豆那样亮,更没有饭豆、菜豆、蚕豆那样大,命运决定它只能是与千百种豆豆同处于一笸之中,而且是最小的一粒。
如果一粒绿豆幸运的落到营养液中,贪婪的享受着玉液琼浆,它会发芽更早些,长得很长、很粗、很快。但它却一定很脆弱,一碰即折,无法期待它能有机会在风吹雨打后的阳光旭日中挺立伸拔。
最终它只能是一颗豆芽菜。
如果这粒绿豆落在了泥土里,更或是被埋在瓦砾之下,上有一尺厚土,难以滋露见日,它可能长得慢一些,甚至破土前会感觉长得很艰难,可是长出来的这根芽,才最有希望成为一颗苗。
而且是一颗能伸展、开花、结果的苗。
你是不是一粒绿豆?又是否成为了一根绿豆芽?那么你是想成为豆芽菜,还是想成为一颗苗呢?
如果这粒绿豆幸运的挨近了营养液,甚至长在化肥库旁,可千万不要过于安乐、享受,因为有时候优越可能害了自己。而要俯下身子,钻到土里,感受艰难破土的蜕变之美啊!如果有谁在小绿豆蓄力破土前,轻轻的拍了拍,亦或是踩了一踩,要认真的想一想啊,他可能是看好这颗豆豆,是在期望它,帮它成为最有韧劲的那一颗苗儿。
我的同桌“豆芽菜”
文/王世佳
你是我从未遗忘的美丽,我的同桌——“豆芽菜”。
记得我们初识的那个春天,你像是一抹阳光,挤进了我封闭已久的世界里。你身材娇小,却有着一个极为不相宜的大脑袋,活像根豆芽菜。你总是用一根黄色的橡皮圈勉强扎住那几根少得可怜的“挂面”。你的眼睛却是出乎意料的大,几乎占据了脸的五分之一,鼻子啦嘴巴啦眉毛啦就可怜地挤在那所剩无多的脸上。你也曾调侃过说,自己的长相可以总结为四个字“惨不忍睹”。也是,乍一看那硕大的脑袋颇有几分难民的味道,于是,我总称你为“豆芽菜”。
每每听到我这样叫你,你似乎总是不大乐意,背起双手,装出一副旧时私塾先生的模样,眉毛一挑,将嘴巴撇向一边,从鼻腔里幽幽挤出一声“哼”,继而慢悠悠地说道:“你这是赤裸裸的嫉妒,嫉妒我脑容量比你大比你聪明!”
你确实比我聪明,每一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名字总是排在榜首,你几乎是一个不败的神话。你总是会抢走我的卷子,花上一晚的时间,将我做错的题附纸认真订正一遍,又洋洋洒洒写上一篇小作文似的分析。看着我极为感动的样子,却不忘再加上一句:“阿蒙,你要好好学!”“臭‘豆芽菜’,哪里跑!”那时,追着闹着的我们一定没发现,那一树明黄的迎春花正举着一树的希望,穿过漫漫严冬,叩开了春的窗户。
其实,“豆芽菜”你一定不知道,那时你只要回头看看,就能发现我眼中的点点泪光。真得,“豆芽菜”,你是我最佩服的一个人了。在你的帮助下,我的名次一点点靠近你,直到最后紧紧连在一起。
那段紧张的非常时期,你和我一起惆怅过“无语长江东流水,惯看秋月春风”,你和我一起希冀过那梦想的彼岸花开,你和我一起坚定着决心背水一战,只争朝夕……
终于,小升初考试如约而至,不必问就知道竞赛获过不少奖的你必定是能考上的。时间如同一盘老唱片吱吱呀呀地向前播放,分班考试的结果出来了,大红的榜单迎风飘扬,那潇洒灿烂的样子如你,只是观榜的人群中再也不见你的身影。
没有人知道你去了哪里。那段没有你的日子,那段没有阳光的日子,陪我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罢了。时光匆匆,流逝不返,只存下梦一般虚无的背影。你说过,祈愿岁月流逝而人无憾。只是,“豆芽菜”,我好希望这无憾的时光有你为伴,再看你长发如那日的榜单迎风飘扬。
最近才学到一个成语“吴下阿蒙”,恍然间才明白你为什么总叫我“阿蒙”。不是像你所说的带有亲昵的意思,你是在暗暗笑我学识尚浅。可是,“豆芽菜”,你知道吗?我多希望在转角的那条街,你突然跑出来,拍一拍我的肩膀,再像原来那样,背过手去,摇头晃脑地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末了,最好再伸出两根手指在我眼前晃一晃,悠悠地说:“阿蒙,你要好好学!”
一间小学堂,春风十里花飘香;不求夕阳无限好,但愿在最美的时光,携友共度。
泡豆芽
文/孙文胜
1990年秋天,我来到西安打零工。听从家兄三哥的安排,临时借居在他西门内的单位里,俩人一起吃食堂。
有个周末我回兴平老家,父母采收了一大堆蔬菜,看着好新鲜,我就说,这些菜要是放到西安就值钱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父亲说,好呀,这次你就背些菜过去,闲了俩人也可以自己做做饭。三哥那时的收入很微薄,为了减轻他的负担,我就欣然应允。走的时候,父亲找了条蛇皮袋,里面装满了豆角、茄子和韭菜等,还备了面粉和黄豆各一小袋。行李太多我拿不了,父亲就用架子车把我送到了汽车站。
我背了那么多的菜回来,三哥又惊又喜。当天上午,挽起袖子就做了一顿光滑柔韧、味道鲜美的油泼扯面。
吃饭间,三哥说要是再有一把豆芽菜,那才真的叫美了。
娘做的豆芽菜我几乎天天吃,可豆芽菜怎么泡,我还真的没注意过。三哥说,这不难,咱可以少泡一些豆子试验下。
他找出一个搪瓷盆,清水泡了一小碗黄豆。晚上泡的,早上去看,豆子已经圆鼓鼓地发涨了。三哥说,豆子醒了。温度合适的话,一个星期就能吃了。说着,他把豆子里的水更换了一下,还在豆子上盖了一块湿布巾。
次日,三哥突然接到单位通知出差了,照看豆芽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下班了我就围着豆芽看,很快就发现豆子努出小嘴了。隔天早上上班前,我把发豆芽的盆放到了晾台上,心想给豆子晒晒太阳加加温,赶到三哥回家前豆芽肯定泡好了。忙碌到晚上回到家,我揭开盆一看就傻眼了:发豆芽的盆里两天没换的水发馊了,一股烂豆腐的臭味直扑鼻子。手一捏,不少豆子都黏糊了。我心里难过得像打翻了五味瓶。
三哥回来后不但没怪我,还说咱们总结出经验了,那就是要常换水、别暴晒。第二次泡时,果然就进步了。豆芽三四天,就涌起了小半盆。抓一把出来,个个短粗茁壮,脆生生的,嫩得都能掐出水。
泡好的豆芽,除了下面锅、凉拌,我最享受的还是三哥隆冬做的豆芽五花肉炖粉条。穿上棉鞋抄着手,踩着厚厚的积雪打上二斤五花肉,转过街角,再到干菜铺扎一捆红薯粉条。浓香料炖得猪肉八分熟,投进泡好的粉条入入味。出锅前,再投入豆芽和蒜苗段就成了。窗外北风起号子,香辣热乎的菜肴美得人额头滚汗珠。
三哥的厨艺基本功是在部队练下的。有了泡好的豆芽,他烩面片、搓麻食、打搅团、蒸凉皮的技艺也大有长进。
转眼间,时间已过去了几十年,但和三哥一起泡豆芽的日子却像豆芽般始终鲜嫩馨香。这里面有兄弟的情谊、成败的喜乐,也有人生的足迹和感悟。
我的大厨之旅
文/庄学
虽然立志成为大厨已久,实践的机会却多是家常菜式,炒白菜、烧茄子、清炖排骨冬瓜等,稍微有点儿技术含量的是油煎豆腐块、爆炒绿豆芽……打住!爆炒绿豆芽?是的,爆炒绿豆芽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
原来我也是以为炒绿豆芽嘛,不就是油热后将绿豆芽一放,翻炒几下即可。自从那次在某饭庄吃了一次爆炒绿豆芽,就完全颠覆了我对绿豆芽的概念。山珍海味丛中,有一盘不起眼的绿豆芽,可是当吃过一筷子后,这盘绿豆芽立马起眼了。这盘绿豆芽看起来鲜嫩,白中有绿绿中有黄,嫩葱韭黄装点,看相不错。一盘豆芽支支棱棱不塌架,熟而不软,吃起来脆生生的,很是爽口。曾经做过厨师的战友告诉我,爆炒绿豆芽贵在“爆”炒,等少许葱花碎蒜出了香味,大火,放入绿豆芽,快速颠锅,使之均匀加热,最后加少许盐即可马上出锅。时间多几秒即过,绿豆芽就软,少几秒,即生。火候的把握尤其重要。
正儿八经的厨师,手里都有几道招牌菜,并且赋予响当当的名号。比如说东坡红烧肉,就是取了苏东坡的名号,实际上是后人演绎的吧,做法自然也是与时俱进的。我做东坡红烧肉,在其中加了一道冰糖的佐料,使之看起来红亮亮的。这冰糖恐怕是苏轼先生未曾想到的吧。还有台湾着名的菜式“左宗棠鸡”,是厨师假托了“左宗棠”而名。说是某日蒋经国到台湾某餐厅吃饭,斯时已晚,高档食材已尽,唯鸡腿可用。于是厨师临场发挥,将炸熟的去骨鸡腿肉以辣椒、麻油、酱油、醋、蒜末、姜末拌炒均匀,即成一道新菜。蒋经国甚感味美,遂询菜名,厨师随机应变,说是清末湘军名将左宗棠爱吃的一道菜,后来菜名称“左宗棠鸡”。
我要成为大厨,也必须有自己的招牌菜。哪一道菜是我的招牌菜呢?思绪良久,做工复杂的菜,我还得搬着菜谱照着做。唯有一道白菜丝白菜板经过我的“一通神功”,霎时就能变成一道可口的养生的受媳妇欢迎的“名菜”,食之如怡。这道菜既然是本大厨的招牌菜,也得有个响亮的名号,叫什么呢?呵呵!就叫“老庄白菜沙拉”!既白菜又沙拉,洋气又响亮,也是与时俱进嘛。咋做?我悄悄告诉你,莫外传:盐少许,醋少许,辣椒油少许……
豆芽如意菜
文/沈嘉禄
豆芽菜是平易近人的香蔬,也是尴尬时刻的救命稻草。在我小时候,买什么都要票,夏天台风来袭,折腾几天,小菜场里的绿叶菜就断档了。到了三九严寒呢,霜打过的青菜也成了俏货,天未亮,大家得顶着刺骨的寒风排队抢购。眼看着鼻子冻得通红的妈妈挎着大半篮子青菜回来,全家人是又喜又悲。
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扬南泥湾精神,生产自救。妈妈从粗陶坛子里抓一把绿豆出来,在茶缸里浸泡一夜,然后倒在竹箩里摊平,上面盖一块旧毛巾,坐在一只钵头上。妈妈郑重吩咐我:每天淋半杯水。
淘箩搁在门背后,那是家中阴暗潮湿之处。我每天按时淋水,听水声透过毛巾流到钵斗里,叮咚作响,很是悦耳。忍不住要掀开毛巾看一眼,绿豆们如小人国的精灵呼呼大睡着。过两日,小小脑袋顶破绿色的小帽,又像是长了鼻子一般,纷纷躺倒,一派无赖作风。又两日,鹅黄色的嫩芽长高了,那种黄是非常纯粹的,没有一点杂色,俯视它们的时候想必我也像老爷爷那样充满了慈爱。又两日,毛巾被顶高了,掀开一看,小精灵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鹅黄的芽叶朝不同方向吐露,如千万条小蛇听到了印度街头艺人的笛声,舞蹈起来。再看淘箩底下呢,密密麻麻的根须就像关老爷的胡子,又长又密!第二天,妈妈就将淘箩覆倒在桌子上,说:来,择绿豆芽。
切点榨菜丝、香干丝,再来点猪肉丝,旺火炒炒,好鲜的一盘菜。
因为亲手为它们浇水,咀嚼时,我觉得豆芽特别清鲜爽脆。
当时有首歌唱道: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而绿豆芽的生长并不需要太阳,相反,要是见光了,小豆芽就会变红,吃口就不好了。但这个被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道理,不敢对人家说。
除了绿豆芽,妈妈还孵过黄豆芽,方法与绿豆芽相同,只是时间长些。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专门写到了豆芽:“豆芽柔脆,余颇爱之。炒须熟烂,作料之味,才能融洽。可配燕窝,以柔配柔,以白配白故也。然以极贱而陪极贵,人多嗤之。不知惟巢、由正可陪尧、舜耳。”随园老人会吃,故而并不轻视豆芽。他说的豆芽配燕窝,当时可能流行一时。
豆芽被誉为中国饮食的“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样是豆腐、面筋和酱。这四兄弟中,唯酱的年龄最长,其次大概是豆腐,豆芽应是老三。而且,酱和面筋是小麦做的,豆芽和豆腐的原料是大豆。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称豆芽为豆黄,且有专门的“大豆黄卷”。如此算来,豆芽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也足可证明我国以农业立国的传统有多深远。
豆芽发明之初可能是用于疗疾的,《本草纲目》里说豆芽主要治疗风湿和膝痛。李时珍还介绍了做法:“用黑豆一升,蒸熟,铺席上,以蒿覆之如酱法。待上黄,取出晒干,捣末收用。”这是一帖中药,主治“湿痹膝痛,五脏不足,脾胃气结积。壮气力,润肌肤,益颜色,填骨髓,补虚损”。因为有“益颜色,补虚损”的功效,后来道家就用豆芽养生。
豆芽作为素菜食用,大概是在宋代。从烹饪方法上看,宋元时的豆芽以凉拌为主。明清之后,有做羹和油炸的,也有用鸡汤和猪肘子汤烫而食之的。现在用高汤一烫即食的也有,如云南米线的配料中就有豆芽,将豆芽投入滚烫的鸡汤中一拌,立马就熟了,不失其脆。
豆芽微不足道,天生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但厨师与饕客不会轻视它,在毛血旺、水煮鱼、水煮牛肉、炒牛河、春饼、芽菜甜烧白、绿豆芽炒韭菜这类家常美食中,少了它还真不行。上海人夏天爱吃冷面,荤素浇头百花齐放,但要是少了绿豆芽,就好比一台京剧少了旦角。
现在超市里也有黑豆芽出售,太太买过一回,炒后味道不如黄豆芽,稍嫌老韧。但知道它的历史后,我还是觉得此菜颇有古意。
清代,中国的瓷器外销到东南亚和欧洲,瓷器在船上运输时最怕因碰撞而破碎,聪明的船员就在装瓷器的木箱里大把分撒绿豆。机灵的绿豆无孔不入地钻进瓷器的缝隙里,淋水后,开始发芽蹿长,然后就将精美的瓷器缠绕个严严实实。这样,细皮嫩肉的瓷器就不怕磕磕碰碰了。漂泊途中,船员们还可揪几把绿豆芽炒来吃,以补充维生素的不足。
还有人将豆芽与笋、菌并列为素食鲜味三霸。黄豆芽就特别鲜,这大概与黄豆里有某种“鲜味素”有关。黄豆芽配开洋与香干丝共煮,是我家招牌菜,每次有亲友到访,常以此菜飨客,上桌后几分钟内一扫而光。
黄豆芽炒油豆腐是上海弄堂人家吃惯的家常菜,黄豆芽形似一柄如意,故而被称作“如意菜”;油条子呢,像不像一根金条?所以这两样食材合成的菜就成为春节应景的美味,几乎家家必备。我家的惯例是烧上一大锅,装在大钵斗里,每天盛一碗回锅加热,麻油一浇,大快朵颐。
上个周末的清晨,我与太太去城隍庙吃早点,在春风松月楼吃素面,从面汤里挑出几根黄豆芽,心头一喜。因为我知道素菜馆里有用黄豆芽和冬笋头吊汤的传统,看来这个传统现在还没丢。只是听说如今孵豆芽都用激素了,茎粗而根须短就是一个证明,故而味道也大不如前了。
端午回想
文/郑志良
除了春节,端午节便是我们小时候最期待的节日。有关端午节的乐趣,可用家乡一首童谣来概括:“初一育豆芽,初二劏猪乸,初三包籺,初四做社,初五食嘢,初六放火花……”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过去,农历四、五月最缺乏菜蔬。育豆芽可以不分时令,所以在青黄不接的月份,育豆芽是再好不过的。豆芽生长需要四至五天,初五是端午节,那么初一就得育豆芽了。育豆芽通常用绿豆,方法很简单,先浸泡大半天,弃水,过了一个晚上,绿豆便裂嘴爆芽了;然后找个阴暗的角落,铺上一层薄薄的火灰——最好是谷壳灰,再将发芽的绿豆均匀地撒在上面;最后用树叶遮好,浇水,育豆芽的全部工序便完成了。除了屋角,木桶、簸箕、箩筐等物器都可以用来育豆芽,关键是要放置在背光处,遮盖好,并每天浇水一次。到了端午那天,掀开树叶,这里一片片,那里一簇簇,净是白嫩新鲜的豆芽,甚是招人怜爱。
育豆芽最怕露光,一露光豆芽就变绿变老吃不得了。所以,育豆芽还有一层委屈、压抑的意思,个中滋味,不是单个“育”字就能完全表达。除绿豆外,后来也有用黄豆、红豆和其它豆类的,虽然比不上绿豆芽清脆甜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节日的序幕随着育豆芽徐徐拉开。但是,真正开始产生节日气氛的,还是劏猪乸。猪乸是母猪的俗称,那劏猪乸岂不是杀母猪?长大后才明白,这里所说的劏猪乸原来是杀大猪的意思。那时一头猪会养上两三年,三五百斤是常有的事。不是逢年过节,很少杀大猪。就算过年过节,杀大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圆猪肉”,就是有大猪当杀的人家,挨家挨户打探、登记,东家要多少,西家要几斤,一合计,够一定数量了,才敢决定杀这头大猪。初二离端午节还早,虽然猪肉买回来了,但是还不能吃。尽管如此,看到大人把一大串晃动着的猪肉往家里提,我们还是很开心的。
转眼到了初三,该包籺了。 包籺就是包粽子,端午节习俗之一。我们客家人把很多用大米或粗粮加工成的食品叫做籺,就像雷州人说的“饼”。客家包粽子用的是簕鼓叶,就是那种两边和中间鼓起的背脊都长满刺的长叶子。所以,我们不把粽子叫粽子,而是叫鼓粽籺。簕鼓叶弃刺后放在太阳下曝晒一天,再用清水煮上两三个钟,慢慢就柔顺起来。与粑叶不同,簕鼓叶又长又宽又韧,易于包裹和抽束,所以包出来的粽子既结实,又有簕鼓叶的清香。鼓粽籺以结实为上乘,既结实又四角交错的鼓粽籺最见手艺。小时候跟随大人赶集,常听见小贩用“结实到会咬出牙齿血”来招揽顾客。
粽子以糯米为主料,后来发展到拌有红、绿等豆类,中心还夹杂一块用蛤蝼叶裹着的猪肉。猪肉以肥中带瘦为最佳。粽子包好后还要放到锅里煮,糯米、猪肉、蛤蝼和簕鼓叶等多种香味,尽在烹煮过程中完美糅合。随着一阵阵清香从锅里溢出,节里的气氛便慢慢浓郁起来。
小时候不明白“做社”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其实就是一种拜神活动。由于我们拜的神主要是土地公,而土地公我们又叫社伯公,所以就把拜社伯公叫“做社”。通常做社是村集体举行的,一般每月一次。五月初四的做社,是分散的,由各家各户自个儿去拜。也许更早以前也是集体礼拜的吧!除拜社伯公外,我们还拜关帝公、大王公、白马公等,目的都是祈望风调雨顺,民安物阜,吉瑞祥和。
食嘢是客家方言,吃东西的意思。初四做社之后便有肉吃,算是开始过节了。但是,真正过节,正式食嘢,还是初五当天。这天早上,拜过祖宗之后,一家人围着餐桌,你持勺我伸筷,或夹或舀,忙而不乱地把节日推向高潮。准备了好几天的豆芽、猪肉、粽子等等,都成了桌上佳肴,口中美味。家境稍好的,还会杀鸡杀鸭。鸡腿鸭腿一般都是给小孩子留着的。餐后,谁家孩子要是握着一个鸡腿或鸭腿东家串西家跑,那不知要羡煞多少同龄人!
初六放的火花,应该就是后来放烟花的雏型。端午前后,盛行东南风,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我们的火花,就是通过风筝带上天空的。风筝,我们叫做纸鹞。对端午节,我们之所以那么期待,放纸鹞和放火花,是主要原因之一。放火花得在晚上,将一截点燃了的簕鼓梗绑在线上,让风筝带上高空。此时,只见火花,不见风筝。通过曳动风筝线,还会拽出很多不同的花样。风筝手每次曳动,都会拽出一阵喝彩。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一阵阵的喝彩声才是节日的高潮。
除籺外,芽、乸、社、嘢、花,客家话均为“a”韵,所以从初一到初六,唱起来顺溜上口,最惹我们小孩子喜爱。往往端午未到,这童谣已从村头唱到了村尾。如今,豆芽、猪肉和粽子已不再稀罕,那古老的歌谣也随岁月渐行渐远,惟有那风筝和她拖曳着的火花,时常在我梦里飘摇。
创造生活
文/刘庆邦
秋凉时我回老家为母亲“送寒衣” ,返京时大姐给我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黄豆,一样是芝麻。黄豆和芝麻都是大姐当年在自家田里种出来的,里面包含的是老家特有的地气。大姐戴上花镜挑选出来的黄豆,闪着金色的光亮,一粒饱似一粒。大姐把芝麻也收拾得很干净,没有一点儿尘土和杂质。我没有任何推让,就把盛黄豆和芝麻的两个小袋子装进了行李箱。母亲不在了,这是当大姐的对弟弟的心意,我完全能够理解。大姐对我说,黄豆可以生豆芽儿,芝麻做成芝麻盐最好吃。我说好。
回到北京的家,我没有犯懒,没有把黄豆和芝麻掏出来随手往墙角一放了事,随即动手操作起来。制作芝麻盐的办法,是先把适量的芝麻放进平底锅里炒,炒得芝麻噼里啪啦乱响,小肚子都鼓起来,然后把炒熟的芝麻倒在案板上,撒进一些细盐,用擀面杖来回擀碾。直到把芝麻碾碎,碾出里面的麻油,并和盐融合在一起,芝麻盐就算做好了。用热馒头蘸芝麻盐吃,或是把芝麻盐撒进面条碗里,那叫一个香,那叫一个好吃!生豆芽儿稍稍费事一些,需要投入一定的耐心,说生豆芽儿就是生耐心也可以。这个没问题,别的我不敢说,耐心我还是有的。我用清水把黄豆洗了一遍,再用清水把黄豆泡上。当半盆子黄豆泡得由黄到白,由瘦到胖,每一粒都白白胖胖,我就把盆子里多余的水控出来,盖上一块干净的湿纱布,豆芽儿的萌生就可以期待了。期待意味着希望,有了希望不等于撒手不管,从此我就得把生豆芽儿的事放在心上,每天一早一晚都要用清水把豆子冲一冲。清水里是有营养的,也是有氧气的,我为豆子冲水,是为其补充养和氧。每次给豆子冲水时,我都会观察一下,看看胖豆子动静如何,开始冒芽儿没有。大约两三天之后,豆子的胚芽儿就从豆子的身体里悄悄地生发出来。刚发出来的胚芽儿小小的,细细的,似乎有那么一点羞怯。而胚芽一旦有所突破,它生长起来就快了,可以说它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天都能带给我欣喜。不能等豆芽儿长长了再吃,那样会吃不及。豆芽儿一边生长,我们家一边吃。由于豆芽儿不断生长,盆子里的豆芽儿好像不见减少似的。我们下进汤面条里煮着吃,或是炒着吃,怎么做都好吃。北京的菜市场上也有黄豆芽儿卖,但我见那些黄豆芽儿总是又粗又长,形态有些夸张,让人一见起疑,怀疑那些豆芽儿是某种化学类的催生素或助长精在起作用,才使豆芽儿变得如此异常。我宁可不吃,也不愿到市场上买黄豆芽儿。只有我用老家的黄豆和清水生出的豆芽儿,吃起来才有豆芽儿味儿,才有家乡味儿,心里才踏实。
除了生豆芽儿,我还在两只花盆里种豆子。两只玉红色的花盆,是我和妻子过年时买水仙时一并买回家的。水仙花的花期较短,只开一周左右就谢了。那么好看的花盆我舍不得扔掉,就盛一些土,在花盆里种豆子。种豆子不像生豆芽儿,生豆芽儿的目的是为了吃,而种豆子带有试验性,是出于一种观赏的兴趣。把土细细整过,挑出里面的小石子,均匀地埋入豆粒,浇上水,我想看看豆子能不能出苗。花盆放在阳台上能照到阳光的地方,埋下豆种后,写作之余,我每天都对着花盆观察。豆子既然在清水里都能发芽儿,我相信它们在土里发芽儿发得会更旺,因为土壤才是豆子真正向往的地方。花盆里还没有一点儿动静,隔着土层,我就开始想象豆子在土壤里面的发展过程。在我的想象里,豆子开始发胖了,开始伸懒腰了,豆子已经起床了,在伸胳膊踢腿,马上就要破土而出。可爱的豆子没让我失望,它的生发过程与我的想象几乎同步,当我估计豆瓣该出土时,早上起来一看,好几个豆瓣果然拱了出来。用清水生出的豆芽儿,其实是豆子的茎和根,因根无土可扎,豆瓣就不能举起。把豆子种在花盆里就不一样了,有土壤作基础和依托,根就可以往下扎,豆瓣就可以往上举。豆瓣一出土就分成了两瓣,就是翠绿色。喜人的是,每个豆瓣上都顶着一点新土,如新娘子头上戴的一朵花。我赶紧拿出手机,把这种美好的情景照下来。此后的每天早上,当阳光照进阳台时,我都会为嫩绿的豆苗照相。豆苗天天向上,每天都在成长。照着照着,豆苗就展叶了,就蹿茎了,眼看着盈满了一盆,两盆。我不指望豆子开花,更不指望豆子结果,两盆新绿带给我的创造性乐趣,已经使我有了收获感,足以让我心生愉悦。
意外的收获来自种第二茬豆子之前。第一茬老得发黄的豆秧子拔去之后,我想让花盆里的土休息一下,积攒一下能量。我没有在土里施任何肥料,只是往花盆里添了一些新土,每天浇一些水,以保持土壤的湿润。我曾当过农民,经验告诉我,土壤里有许多微生物,只有在土壤湿润的情况下,那些微生物才会生存,繁殖。有微生物大家族在土壤里又吃又拉,差不多等于给土壤添肥。地越干越贫,越湿越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浇过几次水,我发现一个花盆里发出一个小芽儿。第二茬豆子还没种,这发的是什么芽儿呢?第二天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见逐渐展开的叶片像是绿豆的叶子。好玩儿,花盆里什么时候跑进一粒绿豆呢?绿豆也是豆,既然花盆里长出了一棵绿豆苗子,那就尽它先长吧。大约过了十来天,绿豆的秧子拖长了,拖到了花盆外面。绿豆的叶子也越生越多,秧子拖到哪里,小小绿伞一样的叶片就撑到哪里,给阳台平添了一片绿荫。在绿豆生长期间,我到外地出了几天差。临行前,我特意叮嘱妻子,别忘了给绿豆浇水。妻子笑着问我:你是想让它给你结绿豆吗?我说:它要是愿意结,我也不反对。我出差回来的第二天早上,让人惊喜的一幕出现了,花盆里竟开出了一朵牵牛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喇叭花。牵牛花是一种野生的花,它常开在河畔,地头。牵牛花也是一种喜高的花,灌木丛上,或庄稼棵子上,都有它们举着喇叭吹奏的身影。我没有想到,牵牛花竟把花朵牵到我们家里来了,这怎不叫人喜出望外!
花朵的颜色是深紫色,紫色自下而上,由深到浅,浅到花朵的边缘处,就变成了白色,等于为花朵镶了一圈不规则的白边。就着晨光仔细观看,我发现花面不管是紫色,还是白色,上面都分布着一些细小的颗粒,看去像是绒质。同时花面上如有一层荧光,在熠熠生辉,真是美丽极了!我马上把牵牛花拍成特写镜头,通过微信发给家人共享。
有心种豆豆不结,无心栽花花儿开,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和妻子共同回忆了一下,想起我们往花盆里添的新土是从密云的山林里取的腐殖土,土里散落的可能有牵牛花的种子。种子遇到了水分,就开始生根,发芽儿,拖秧,开花儿。
花儿是美好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我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同时还要创造生活。只有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创造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更丰富,更精彩。由此我想到,我们日复一日地写作,何尝不是在创造生活呢!
在寒冷的街头
文/张猛
站在窗前,常能望见对面楼下那辆火红的电动车。
一根悠长的电线从第八层阁楼垂向地面,就像一条从天而降的输液管。车在晚上吃饱喝足,第二天清晨跟着主人摇摇晃晃出去,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很少见到。
主人是个身材臃肿的男子,五十来岁,一顶迷彩帽,每天楼上楼下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冬天,小红车就卧在白雪之上,分外鲜明。每个早晨,都有一缕青烟从车上冒出来,这时主人总要忙乎一阵,先把电线收了,再拿出准备好的引柴,把车里的炉子点着,炉火不旺时,他就弯腰扇,撅屁股吹,等到车上那股烟一口接一口地吐出来,才关好车门,那车门倒着开,颇有“老爷车”的范儿。车烧热了,他钻进去,一拐弯,一转身,一溜烟地去了,留下一股淡淡的煤香。
小区有个保洁,每次遇见,他不是抱着大扫帚就是拎着笤帚,要不就推着三轮车,在几十栋楼的小区终日忙碌。蓝色工作服一直垂过膝盖,后面还印着鸡精商标。
他的全部工作就是没完没了地扫,水泥路、布道板、草坪……以及所有角落。他的头总是低下去,就像地上有财宝在等着他一样。那些夹在树墙里的纸屑包装袋也难逃他的眼睛,只要发现他就弯腰去掏,直到掏净为止。常见他边吃东西边干活,边走路边捡烟头。
下大雪的时候,他更是忙得不抬头。一铲一铲地冲开碾压成壳的积雪,攒堆装车,黑线帽生出厚厚一层霜。据说他以前是代课老师,下岗后去北京做物流,得了脑出血,回来就在这个小区当保洁。儿子考上西北一所大学,每次提起,他眼里都闪着动人的光。
上下班路上还会遇见一位卖豆芽的老人。
“豆芽嘞——豆芽嘞——”,急切的叫卖声很少能拦住匆匆而去的脚步。无论是寒气逼人的早晨,还是暮霭沉沉的黄昏,她就伫立在川流不息的小区门口,裹着难得一见的绿头巾,戴着笨拙的棉手套,一个雪白的泡沫箱子放在她身旁。“豆芽,笨豆芽”,她热切地呼唤着,那真诚的叫卖声在冰天雪地中叮当作响。
有时,我忍不住去买豆芽,希望她能早点回家,买过几次熟悉了,我夸豆芽颜色好,她神秘兮兮告诉我,她这豆芽除了搁点土霉素之外什么都不放,看老人家一脸诚恳的样子,我笑着走开了。
在寒流滚滚的街头,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人们,送快递的,送外卖的,扫大街的……以及那些露天市场小贩,数九寒天,穿戴臃肿,满面风霜,有的脚踩泡沫,一站就是一天。他们筋骨强劲,默默扎根于大地,披星戴月,迎风傲雪,在市井喧嚣中站成一棵树。
我常常想,除了生活境遇,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能够伫立在冰拥雪覆的天地间?我想到了爱,在他们胸中,一定有团跳动的爱火,可能是读书的孩子,年迈的父母,相濡以沫的夫妻……或者就是一碗人间烟火,总之,是生命中无法割舍的部分,是好好活着的希望,这些给予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能量,供他们取暖,使他们虽身处极寒,也能憧憬春天。
豆芽成长记
文/招泽宇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天气:晴
噢耶!老师布置我们一项新鲜的作业:自己动手种豆芽。老师教我们方法:拿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一层卫生纸,再放上黄豆,每天给加一点水,保持杯子湿润。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了,希望能成功。
2016年3月27日 星期天 天气:晴
今天,我早早就起床给豆芽浇水了,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几颗黄豆长出弯弯的芽了!那几颗弯弯的豆芽在玻璃杯里与众不同,像是几个时髦的少年,我恨不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部人。我兴高采烈地把消息告诉妈妈,妈妈对我说:“现在应该让豆芽享受下阳光才对。”我马上把豆芽请到了阳台,希望它们越长越好。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天气:晴
很久没有看过豆芽了,早上起床去浇水时,我发现豆芽已经长得很长很长了。有些豆芽的尾巴长出了紫色,特别好看。我再走近一点,发现有两颗豆的芽往下顶,把豆子往上推,像是一个绿色的小芽苞,也像一顶绿色的大帽子。两颗豆子的两个芽瓣,中间加着芽头,好像在使劲往外长。再仔细一看,还有两颗豆子在下面,而芽是往上长的。看,它们拥拥挤挤的,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个大家庭这么多成员,一定非常热闹吧!小芽芽,希望你们能快乐健康成长!
闺蜜
百度了“闺蜜”。
度娘说,所谓闺蜜,就是经得住这些俗事考验的,不论境遇相差多远,都能真心祝福。闺蜜的闺,即是“闺中密友”。
昨晚近九点,接到了曹姐姐打来的电话,她在我家小区门口等我,让我出去一下。听到她熟悉的普通话,我张口就应了一句“曹姐姐好呀”,当然也是普通话,而且发嗲,豆芽忙作呕吐状,嘴里连喊“我的妈呀,你省省吧。”冲豆芽瞪了瞪眼,放下手头的一切,来不及换衣服,只穿了一件吊带背心和牛仔短裤就出了门。一边下楼,想起了接电话时,自己的表现,禁不住哑然失笑,难怪豆芽如此表现。在中学生的眼里,我们应该是老太太了。
曹姐姐,比我大近十岁,我刚参加工作时,就在一个办公室,当时,她仅三十多一点,风华正茂,而今,我都人到中年了,想想呀,岁月的流逝,总是让人扼腕。
曹姐姐提了一袋葡萄,我们边走边聊,她和老公因为一件小事,意见不统一,有点儿小郁闷。
在广场转了一圈,到小河边的防腐地板上坐了一会儿,月亮虽然不圆,但是很大很亮,身后的树林里传来了小鸟的轻微唤声,小虫子爬在我赤裸的双腿上,痒痒的,忍不住使劲地挠着,游人越来越少,只远处有对情侣在热吻,难舍难分的样子让人羡慕。
看着他们,不由得让人感叹,每一对夫妻都是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吧,每一个家庭的组建都像盖楼一样,一点一点用心打造吧,为什么,为什么好多人,拥有了就不珍惜了呢?像曹姐姐这般婚龄的,应该能看透一切,爱情早就变成亲情了吧?竟也有迈不过的坎儿?竟也有相对无言的时候?
婚姻里盛放的不都是甜蜜,酸甜苦辣咸才是五味人生吧。这样和曹姐姐聊着。
夜已深了,风儿也变得清凉了好多,电话已经响了多次,挽起心情已平静的曹姐姐,一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