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文章
趣味文章(精选10篇)
做一个有趣味的老人
文/常易建设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超过了2.3亿。老了,退休了,远离了职场,回家颐养天年,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然而,怎样度过这人生的最后时光?是有学问的。有人唱歌、跳舞;有人打牌、游乐;有人旅游、观光,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有人继续发挥余热,利用自己的专长,参加各种老年公益组织,为社会作贡献;更多的则是在家含殆弄孙,享受家庭的欢乐。凡此种种,都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然而,不管你怎样过好晚年生活,我觉得,在各自的生活中,重要的是从心底里真正认识到自己已是一个老人,放下在职时所有的一切,开开心心,做一个有趣的老人是最好的选择。
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在《朋友四型》里把人分为四种型态:第一种型态,高级而有趣;第二种型态,高级而无趣;第三种型态,低级而有趣;第四种型态,低级而无趋。“鬼才”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想必他也是个有趣之人。我们退休了,不在乎什么高低,但必须活得有趣。
生活中,有人把身份、地位、职业、收入,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本人的经历等等,作为评价人一生是否成功的标准,似乎一旦拥有这些也就可以称之为成功了。当然,这些评价标准无可厚非,有了这些,肯定是一个成功人士。其实,人生一辈子,除了那些领袖人物,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以外,我们凡夫俗子不就是为了这些小事吗。不过,余以为,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还要加一条:生活要有情趣,做一个有趣之人。尤其是年老了、退休了,做一个有趣老人,快快乐乐度过人生,尤为重要。何为有趣呢?
放下架子,做一个随和合伴的老人为有趣。有些人在职时,有一官半职,有的甚至位居高位,出门前呼后拥,工作中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退休后,没有了上下级之分,没有了在位时的某些特殊待遇,你就一退休老人,你就得过好退休生活,参与到退休人员队伍中去,做一个随和合伴的老人。与大家一道玩乐,打打牌、下下棋,就没必要争个输赢,因为没有人会去巴结你,让你一车一卒了。如果你还像在职一样,对身边的老同志颐指气使,喝来唤去,甚至还隔三差五对单位工作指手划脚,那样会遭人嫌弃,就没趣了。
淡化金钱,做一个容易满足的老人为有趣。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每一个老人都有了一份养老钱。况且近几年来,政府在养老政策上,不断在作调整,每年都在增加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虽然在行业、地域、级别上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要想得通,要容易满足。其实,人老了,还为几文小钱去斤斤计较,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好像这个世界谁都欠着你似的。那样还何谈有趣呢?
培养兴趣,做一个顺应潮流的老人为有趣。离开了职场,无官一身轻,没有了没完没了的会议,没有了不厌其烦的迎来送往。正好重拾你年轻时的兴趣爱好,或去老年大学,那里棋琴书画、吹弹唱打,应有尽有,只要你愿意,参加一个或几个班,与同学们共度美好时光;或去广场、球场,跳跳广场舞、打打门球,也是不错的选择;亦或操杆于江河湖泊,不求大鱼小虾,只为修身养性。如此这般,岂不快哉!
更新观念,做一个追求时尚的老人为有趣。退休了,没有了职场上的许多清规戒律,可以随心所欲的吃喝玩乐、穿着打扮了。可以抓紧时间,好好享受生活,想吃的吃,想喝的喝,想穿的穿,想玩的玩,想看的看,心无羁绊,直抒胸臆,至性至情。国学大师、楚辞泰斗文怀沙老先生,快一百岁的人了,还追求时尚,喜欢穿大红大绿的衣服,戴着能盖半张脸的大墨镜,比小伙子还时髦。每次出席活动,必以“青年诗人”自居。见到美女,不仅两眼放光,用尽“花言巧语”赞扬,而且还想办法亲近,他在哪儿,哪儿就热闹,这是有趣生活的典型范例。
活得有趣,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从现在起,做一个有趣的退休老人!
趣味彰显活力
文/一米
明天把这项工作必须完成,行,克服困难也要完成。我们去公园走走吧,好呀,几点集合。我们去看电影吧,好,现在就去。我们做个麻辣香锅吃,行,赶紧去采购食材。遇到这样的人,你是否也觉得活力十足,像是活泼的小松鼠。
活力和趣味有时与年龄无关,70岁的王阿姨约上姐妹乘坐公交去郊外村里,捡苦菜、苋菜、农民放弃收捡的小葱头等等看起来不值钱的菜品,回到家清洗后,冰箱里冷藏一部分冬季用,送给熟人一部分,顺便交流一下近况,通过小的目标,体会到行动力的乐趣。儿子常嗤之以鼻:“那么大岁数了,跑那么远,捡拾点不值钱的菜,图点啥,没事在家待着,安全第一”,这话听起来有理,但却忽视了人对趣味的追求。每逢儿子这样说,王阿姨笑眯眯的耐心听着。李阿姨则不同,带着怒意把儿子训斥一顿“你不带我去,我自己去了,你还怪话真多,你总说你忙,我看你是忙着睡懒觉、喝酒”。一起去捡菜的王阿姨和李阿姨,心态又有不同,一个是真实的沉浸在趣味里面,一个是被动的体会趣味。
活力和趣味有时与金钱关联不太密切。仔仔经济条件非常富裕,好房好车经常自驾游,绾绾工薪日子紧巴巴。有一次仔仔对绾绾说“觉得生活非常寂寞,看你多好,每天写点小文章,虽然挣不到很多钱,但感觉你更快乐”。绾绾说“我只是沉浸在自我满足里,要是像你那么有本事挣钱,会更开心,挣钱这种趣味我无法体会得到”。你看,很多人都觉得趣味在别人那里。
郊游前四处采购,带上饮用水、烤炉、腌制好的肉串、青菜……去到没几棵树的郊外,打开太阳伞摊开桌布,忙乎一阵后,盘腿而坐,躲着风,喝酒聊天,究其根本就是要转变一下习以为常的就餐风格,偶尔做些改变,趣味无穷。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们多数时候都在追求“好看的皮囊”,钱永远都不够花。有的人技术过硬、资金雄厚、擅长经营人脉,挣钱没压力,这肯定是好事,不能否定金钱带来的益处。有的人局促于多种因素,钱总是紧巴巴,于是产生别样心理,哼,有钱买不了快乐,钱不是万能的……听起来让人不愉悦,这样的人根本谈不到“有趣的灵魂”。无论出于哪种境地,都要对处在其它境地的人富有理解力,宽容自己也宽容他人。
“有趣的灵魂”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能得体面对没得到的一切,没升上去的职位、没追求到的恋人,没收获的成功滋味……也能得体面对得到的一切,钱财、情感或是其它,得体就意味着有趣,让自己和别人心里都舒适,是有趣的人最典型的特质。
余生漫漫,却又极其短暂。做一些有趣味的事,说一些有趣味的话,做一个有趣味的人,愉悦自己和他人。春播趣味的种子,秋收有趣的灵魂。
饱有趣味的心,能宁静面对世间风风雨雨。
新年饺子趣味多
文/张景云
北方有吃年夜饭的风俗,三十这天晚饭基本都在下午一两点吃,做一桌子好菜,全家围坐一起,喝点小酒助助兴。即使平时不喝酒,年三十的晚饭都要喝些,为了团圆,为了喜庆。吃过晚饭就开始忙着和面,和馅儿,准备包饺子。
今年的饺子我准备了两样馅儿,韭菜肉和芹菜肉,人说过年吃韭菜代表长长久久,芹菜自然是老说法,希望家人无论做什么都勤勤恳恳了。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包饺子,擀皮儿的擀皮儿,包的包,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但孩子是不许玩儿面的,平常可以拿个面疙瘩去玩,年三十禁忌,绝对不可以。第一个饺子要包上硬币,看谁能吃到,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对饺子里的钱很注重,感觉很神圣,很灵验,仿佛谁吃了那个钱,谁就真的好运连连。
饺子包好后,等到差不多十点钟开始煮饺子,吃年夜饭。我往年都包几个钱饺子,为了哄孩子开心,图乐呵,但今年大家一致说就包一个,那样才灵验。饺子下锅后,我小心地翻煮着,生怕饺子被我搅破开肚,可是,小心再小心,还是煮破了几个。捞饺子时,听到锅里有哗啦声,坏了,唯一的钱掉锅里了。女儿早坐那里等着吃钱呢,我总不能让她扫兴吧。想到这,我把硬币捞出塞在另一个饺子里端上桌,特意把那盘饺子放在她的座位旁边。
吃饭时,女儿一顿排点,锁定一个盘子开吃,我眼睛盯着那个钱饺子,看看到底谁去夹,快吃完时还是没人夹,女儿有一次用筷子碰了碰,我以为她会夹起,可是又越过去夹了别的,可能那个饺子有点样貌丑,所以没人去夹。我一再提醒,钱有可能会把饺子涨破,但都没反应,女儿已经吃不下了,可还不甘心。这时,让我想起我小气候也这样,为了吃到钱饺子,一直吃一直吃,就像莫言写的《怀念过去的年》中一样,为了吃到钱饺子,把肚子吃得好撑。看着女儿的样子,我忍住不笑出声。
一转身,发现那个钱饺子被婆婆夹了去,她没发现,钱掉在了她的蒜酱碗里,为了打消女儿继续找钱的念头儿,我说不用吃了,我看到钱在奶奶碗里呢。女儿急忙去捞,果然,硬币明晃晃浮出碗底。女儿像泄了气的皮球,然后吵着说,怎么就感受不到吃钱的感觉呢。婆婆有些疑惑,说:“我吃的都是韭菜馅,钱不是在芹菜里吗?”一句话,终于让我再也忍不住大笑出来。原来我不小心把钱塞进韭菜馅饺子里了,原来是包在芹菜里的,难怪女儿碰了碰那个饺子又放弃了。芹菜和韭菜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我无言以对,就是笑,然后对婆婆说,肯定是她记错了,明明吃的芹菜饺子非说是韭菜饺子,婆婆一脸迷惑也不再争辩,只有我在心里偷笑,只有我明白细里。
吃过饭,女儿还在那揉肚子,埋怨自己没福气,我安慰说,那都是迷信,其实,谁也不保证吃到钱就真的幸运,所谓的幸运是要靠努力付出才能实现的。但我们还是喜欢给自己留一线希望,留一份寄托,留一份美好!还是希望在新年里是吃到钱的那个人。
苦趣深
文/郭华悦
人生之趣,有苦有甜。
甜趣浅。一种趣味,能让人从甜中品出趣意,大多都是浅浅的。喝点小酒,赏花吟月,这是一种甜甜的浅趣。独钓春江,或漫步林间,亦是浅趣。
浅浅的趣味,不需要劳心劳力的付出。需要的,仅仅是打开心扉,纵情享受,便能从眼前的趣味中,尝出甜的味道。轻松与自在,是浅趣的主旋律。世人谋趣,多为了于紧张日子中,寻点趣味来放松自己,这与浅趣自然不谋而合。
与甜趣不同的,是苦趣。
苦中谋趣,如火中取栗,自然是不讨好的活儿。就像一杯茶,先得学会忍苦吃苦。品了苦,后头才有苦尽甘来。苦头过后,倍感甘甜,这自然也是一种趣味。
苦趣深。甜趣,旨在轻松。苦趣,却要深沉得多。一个人经历了一番苦头,坎坷艰难都走过,才有了不俗的收获。这果实,自然就是一种苦趣。一件事,几经周折,最后总算如愿,这也是一种苦趣。
可见,苦趣是曲折而艰难的,先苦而后趣。吃不了苦,也便品不出苦中蕴藏的趣味。甜趣来得轻松,但去得也快,来去匆匆,一丝烙印都难以留下。苦趣深,吃得了苦头,得了趣味,这趣味也就深深烙在了心中。
人与人之间,亦有甜趣苦趣之别。
与另一个人的交往之中,获得的若是甜趣,难免失之于肤浅。两人之间,只谈意气相投,杯盏相对,利益相同,这样的交情自然也是浅浅的。不需付出,纵情享乐,便能从中得到趣味。这样的趣,是甜趣,是浅趣,经不起风雨与波澜。
两人之趣,贵在苦趣。一个人,愿意与另一个人携手面对艰难,走过坎坷,迎来坦途。苦尽甘来之后,情感升华。人于这样的情感之中,品到的不仅是享乐的趣,更有时光的深沉,以及收获的甜美。这样的趣,自然是深沉而扎根于灵魂之中的。
浅尝辄止,得甜趣;苦尽甘来,品苦趣。人与事,于深浅之中,辗转反复,所得之趣也就有了甜苦之分。
给自己造风景
文/冯海鹏
朋友邀请我到他工作的地方小聚。到了那里,才知道,是一片光秃秃的山,少了绿色,少了春意,和我想象中的田园景色有了太大的差别。
他的工作环境更差,几间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简陋得将所有陈设一览无余。外面刮一阵风,屋里就落一层尘。我笑着说:“我以为是世外桃源,原来你是苦行僧。你说得那么美好,目的就是吸引我来暂解你的孤独和寂寞吧!”朋友哈哈大笑说:“不能那么说,我真的觉得挺好的啊!现实就是这样,我无法改变。可是,我会改变心态,自己造风景呢!你看,没事的时候,坐在屋子里我可以欣赏国画。”我四处看,没有国画啊。朋友指着窗户说:“不用找,你看不见。我告诉你吧,板房外面有一棵小树,一条枝丫刚好悬在窗外,有阳光的时候,树影印在窗户上,风动影儿也动,衬着石头山,就如一幅国画。晚上有月亮的时候,那才更有趣味呢,树叶疏密相间,只要你细心地看,别有一番趣味!”朋友饶有兴致地讲,我在心里偷偷地笑,他这么一说,还真有了诗意了。
再看朋友的桌子上,有几块石头,经过他的搭配黏合,竟然成了一盆山石盆景,隽逸的远山、秀气的沟壑,浓缩了大自然的神韵。朋友一直趣味盎然,我知道,朋友的快乐来源于他的那句话——自己给自己造风景。
无趣,是眼中没风景,寂寞是心中没风景。其实,生活处处皆风景,或许在某些时候,或许在经历了岁月的打击之后,我们眼中的风景尽失,留下的只有孤独寂寞,少了趣味。可是,当我们唤醒自己的内心,为自己造一道风景,心便顿时活泛起来,沉浸在自己的风景里,看时光的弧线,看岁月的笔迹,看云卷云舒,看雨雪风晴,生活便一下子活色生香起来。
生活中为自己造风景,风景馈赠自己无尽的生活趣味。于是,我们便又生活在风景中。
慢慢走,欣赏啊
文/朱光潜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
山中避雨
文/丰子恺
前天同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是三家村,其中有一家店是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阴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做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趣食
文/林颖辉
生活万种风情,因为过它的人,有趣,有味。王小波说:“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一个人若是被外界评价为“有趣的”,在这个艰苦奋斗的现世,那已是极高的评价了。
男女间恋爱,女的要是找了个有趣的男人,日子那叫过得一个有滋有味。在他的面前,世界有100种解读方式,有趣的男人逗你开心,挑起你的笑点,激起你对世界的热爱。跟他们相处,像是疲累时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甲鱼汤,鲜美补人,丝毫不觉得腻歪。
和无趣的男人相处呢,像嚼着一块硬邦邦的过期腊肉,自个那日渐老迈的牙齿嚼得生疼,可又舍不得丢弃。他们的约会方式十分陈旧,弄来弄去就这么几个花头。一开口便是老掉牙的“恋爱套路用语”,没有过多的经历,没有过多的热情,始终持有一种保守而僵硬的态度。跟他们相处,能一眼望到生活的尽头,无趣而漠然。
亲人、朋友、爱人,不论是哪一种身份,只要那个人是有趣的,你就能永远笑得像十八岁那样天真。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光亮,看到了生活并非是索然无味的。像是大夏天饿得咕咕叫回家,又渴又累,能喝上一碗老公亲手做的冬瓜菜脯蟹汤,哇,犹如春雨降临,清爽、微凉、舒适,浑身舒畅,爱意大发哇!
我们拥有知识,不代表拥有趣味。但有趣味,需要知识阅历丰盛。所谓无聊无聊,无话可聊,初次见面,或偶尔聚聚,最怕冷场。若是点一道鲜热出炉的烧鹅,你说得出它的妙处吗?菜肴的典故呢?哪家店最地道?蘸料搭配啥最助味?……若于食处聊起,美食美酒,食趣故事,口味偏好,便热闹渐升,众热络起来,一场食聚也就有了渐入佳境的意思。而那位有趣味的人儿,缺了他,这场聚也不外就是纯食,缺了食趣,嚼之乏味。
若是枯燥埋守材料的无趣下午,富有生活趣味的女同事突然拿出一盒自己烘焙的蔓越莓曲奇,香喷喷的惊喜,犹如冬日突遇一树繁花,燦灿灿的,心花也瞬间开放了!你觉得她的手那么巧,对周围的人那么有心,她在聊起烘焙经历时那么生动,她开心的微笑,她对生活的热情,那么神奇地感染了你。你吃了二小块香脆的曲奇,喝了一杯热腾腾的红茶,重新坐到电脑前时,觉得屏幕上那些生硬的方块字也亲切了起来。
这就是趣食。与有生活趣味的人一起,共享趣食,奋斗人生才不会那么漫漫长路啊!
理性趣味的读画者
文/苏缨
一个人的欣赏趣味,总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都是令人欣悦的。
我在少年时代喜爱过的音乐,在今天听来几乎统统觉得俗不可耐;任何怀旧的情绪,都不足以使我耐下性子将任一首曾经陪伴青春的歌曲听完。书籍更甚,那出曾被我深深叹服的神作啊,竟然接接二连三地褪去光坏,甚至于某此时候,我简直羞于承认自己迷恋过这本或那本书。程雨城在《纸上卧游记》里的一段话深得我心:“人在上了一些年纪以后,在阅读量有了质的飞跃以后,欣赏趣味自然会和以前不同——以我的观察,很多人都会从感性审美转入理性审美,兴趣点从文学转向史学和哲学等等,所以他们在成熟之后写出的作品也往往因为缺乏感性色彩,兴趣点和普通读者不再能够产生共鸣而失去了以前的很多读者。”
以我自己而言,的确已经从感性审美阶段转入理性审美阶段,这也许正是某种衰老的标志吧。对绘画的欣赏亦非例外,曾经如此打动过我的梵高以及欧文·斯通的《梵高传》,高更以及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写的小说《月亮和八便士》,那些人生与画作中的种种不可理喻却感人至深的疯狂,都是曾在我少年心怀里投下的巨石。而巨石投在青春的那一瞬所激起的磅礴巨浪,终于幸或不幸地,在岁月的推移流转里减弱为似有还无的涟漪。而今的我,的确更偏爱那出潜藏着理性趣味的作品了,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概莫能外。
也许这正如我所钟爱的捷克画家阿尔丰斯·穆夏在那一组以“时代”为主题的绘画里所昭示的那样,一个人终将从明媚而青涩的“爱的时代”走入黯淡而带有机械感的“理性时代”,最后,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迈进一个足以使人在高处洞察一切的“智慧时代”。以个人感受而论,“理性时代”带给我的并不只是对逝水年华的怀旧,而更多的是深深感到在当初“爱的时代”里所厌烦的理性——那个毫无文艺腔的、枯燥乏味的理性——竟然是一种如此迷人、如此趣味横生的东西,至少不像穆夏在画面中描绘的那般。
所以,在这本以绘画为主题的书里,强烈的个人偏好逼迫我只想谈谈那出富于理性趣味的画作,这也就意味着,我不是从艺术角度,而是从思想角度切人进来的。如果可以把一幅名画比喻为露在海面之上的冰山一角的话,那么海面就是画家本人以及画家所生活的那个社会,而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庞大身躯,亦即那些由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等等伟大哲人们无声浸润于社会与艺术之内的诸般奇异哲思,才是令我兴趣盎然并在这本书里着力描摹与分析的东西。所以,这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美术读物,它无意于引起任何感动,只希望激发一点思考。如果你恰恰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对智力趣味情有独钟的人,并且对美术史怀有几分兴趣的话,那么你一定就是这本书所要寻找的读者。
趣味浓浓二月二
文/张叶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白居易这首《二月二日》所描写的景象,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家乡二月二赶庙会的情景。
我们家乡的二月二,那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传说中的青龙要在这天降临人间,从此雨水渐多,带来丰年。同时,蝎子、蜈蚣等各种毒虫也随之醒来,所以二月二那天,我们是忌讳触摸一些针线绳索之类的物品的,不然就会被毒虫蜇咬。因为龙能降服这些毒虫,所以这天要给龙的到来提供一切方便。如果家中有属龙的人,那天则不能推磨轧碾子,因为据说龙来了之后会盘踞在这些地方,假如推研磨盘,会将龙头碾碎,属龙的人在这一年里将会患头痛等疾病。
这天的重头戏从黎明开始。母亲早早起来炒黄豆,按乡亲们的说法,是炒“蝎子爪儿”,让蝎子不敢出来蜇人。黄豆用水洗过,晾干,入锅时不必放油,文火炒至焦黄时,撒入红糖或白糖,使豆儿粘成一串串,放置通风处晾片刻,入口香甜嘎嘣脆。这时候,平日贪睡的孩子们也早早起来了,带着自家炒的豆互相品尝,而后聚到一起去看各家大门口画的粮仓。粮仓是用锅灶里的柴灰画成的,多数为环绕的圆形,最大圈外侧有一个开口,画的时候嘴里要念“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听奶奶说,画这些圈,除了能让青龙顺利归来,还将可以蝎子蜈蚣阻挡在门外。那时候我们小孩子不懂这些,都觉得那些图案如同“麦田怪圈”般神奇。
吃“炒蝎子爪”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才有效,太阳出来之后,人们开始成群结队去地去赶庙会了。去庙会的路旁有一条小河,河畔风轻细柳斜斜,各色花草竞相争艳,正映衬了李商隐的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和煦的春风,似乎将赶庙会人的心都吹化了。二月二的庙会是一年中唯一一个大规模的集会,会上有舞龙灯,还有各种稀罕古怪玩意儿以及平素少见的江湖杂技、南北小吃等。喜欢赶庙会的,多是意气风发的小青年,以及打扮俊俏的乡村姑娘,他们平日里朴素又保守,只有借着这热闹的日子,释放一丝儿隐藏的青春情愫,悄悄看他(她)一眼。至于那些八九十来岁的小孩,多半都是为着吃,买爆米花、甜甘蔗、糖葫芦,看耍猴等等。这天的庙会,几乎人人都是各有所获,尽兴而归。
今天又逢二月二龙抬头,刹那间我无比想念家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