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疫情文章

2022/12/08经典文章

疫情文章(精选20篇)

致如约而至的你

文/杨力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似乎已听到你敲门的声音,或许你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门槛。但我还是想,在我们正式见面之前,先谈一谈这一年的过往。

是的,庚子年的我们,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疫情。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破坏了我们的宁静。从最初的惶惑、担忧,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战胜疫情,恐怕是每一个中国人走过的心路历程。在无数的志愿者、逆行者中,我很庆幸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庚子年的春晚,有一个特别节目,是央视主持人和影视工作者,现场朗诵诗歌,他们为武汉加油,为逆行者鼓劲,听罢让人血脉贲张,情绪激荡。我相信那一晚很多人都在想,在这个非常时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我去了社区,多数人宅居在家,社区门口却围了不少人,大家戴着口罩,彼此隔着距离,但心与心距离很近,因为心思相通,当志愿者,为抗疫出力。

志愿者做的事情很杂,折腾几天下来,身子骨快累散架。那一天我去给一个耄耋老人送水,敲开门后非常意外。这个老人儿孙在外,疫情发生后难以团聚,本来以为他会很孤独,但这个老人却不同,一脸热情不说,还执意要给我展现他压箱底的宝贝,一个小箱子里面,装着抗美援朝的军功章,还有从朝鲜凯旋回国留下的英姿勃发的照片。我一下明白了,一个志愿兵,一个志愿者,在不同的年代,尽心守护着国家。而一辈又一辈的人拿过接力棒,老人就不会孤独,战场就没有孱种,疫情就不会嚣张。

还有一次,我去给路口值守的人员送抗疫物资。临走时,一个值守人员却握着我身旁一个志愿者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们戴着口罩,但露在外面的眼睛都泛着泪光。后来一问,才知道这是一对父子,儿子大学放假,疫情一发生就报名去路口值守,已经近一个月没有回家。父亲从最初的担心,到后来也成了志愿者,此时此刻相见,千言万语,都在他们的泪光中。

有了这些经历,再苦再累,就算身子骨累散架,我觉得也值了。

其实所有的苦难,不仅教会了我们学会坚韧,培养了我们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信念,更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面对一座又一座高山,要不放弃不停步,在挑战中迎接新生,在翻越中成就执念。

庚子年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件事,就是去大凉山深处金阳县的小银木乡,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剪羊毛节。曾经的深度贫困县,近年来却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一路奔向小康。过去参加剪羊毛节,只是凑个热闹,而今却成了交流致富经验、推广致富信息的盛会。身着盛装的彝家儿女那一脸明朗的笑容,就像天上明媚的太阳,久久刻在了我们心里,一个脱贫攻坚的缩影,却是一个国家力量的最好证明。

写到这儿,该是我回过头来和你拥抱的时候。此刻,战胜疫情、战胜贫困奔向小康,是对过去一年最好的交待;而你的到来,更让我们对明天充满激情,充满期待,充满希望。这个珍贵的你,这个如约而至的你,在万众瞩目中,有一个最闪亮温暖的称呼:新年!

微笑向阳

文/浮生未歇

没人知道也没人能预料,此次广州疫情的突如其来。此刻,我们能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一切,未来也许会更好,也许会不如预期,但家人、亲人、爱人、朋友却已是此刻的全部。

微笑面对,从现在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必将战胜这场疫情,生如夏花之绚烂,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疫始至今,虽每天都吃盒饭,有饭吃当自感恩。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抗疫路上,连续奋战廿一天,同志还需要努力。

忽然想起人生最好最喜欢的五个词儿:老病痊愈、久别重逢、失而复得、转危为安、虚惊一场。

但愿疫情过后,恍如第五个词儿:虚惊一场!往后余生,愿我们无坚不摧,愿我们百毒不侵,愿我们刀枪不入,愿我们相遇美好,愿我们想起偷笑,愿我们安康永远,愿我们为所欲为。

抗疫路上很辛苦,但付出和得到都保一特微笑面对,依然一样高兴,努力做到心情愉悦地度过每一天。愿你付出甘之如饴,愿你所得归于欢喜。愿疫情早日快散去,愿守得云开见月明。

岁月静好时更应珍惜每一刻心怀憧憬,对自己总有期许,是希望自己能开心快乐每一天,不去抱怨生活,愉悦诗风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春在窗外

文/蒋延珍

春天已经来到,可只能通过窗户向外张望。

疫情把我们“关”在家里,怕错过这美丽的春天,我探出头,几株白玉兰那是刚开吗?还是快开过了?先生说一定是刚刚开放,仔细看,白玉兰开了那么多花苞呢。一位摄影爱好者戴着口罩正在举头拍摄,欣喜他为我们留住今春的美好。

在我心里,我最期望去五凤溪看桃花,那溪畔一湾月牙田里的油菜花搭配几枝艳丽的桃花,绝美!还有去往白岩山的那半山桃花,加上好客的五凤溪老师,对人总是热情地说:欢迎来看桃花,那些山上的野菜、野百合、野韭菜、野兰花、深山含笑花也一定欢迎你们。

在五凤淳朴的民风里,我们喜欢古镇的天鹅蛋、皮蛋、椪柑,更被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党员、志愿者、王启蓉等医务工作者所感动。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辞辛劳为乡亲坚守阵地。王医生很想去驰援武汉,可五凤的父老乡亲离不开她,真难为了我们这位感动中国的好人。他们就像山野的桃花,绽放在贫瘠的土地,依然吐露芳华。

疫情期间,感动我们的事还有太多。华侨们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买回数万吨救援物质;那些抗疫一线人员,默默奉献,不计得失。医务工作者抛下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多对夫妻双双奔向抗疫的前线。传染科的朱医生,在上海进修,得知疫情的第一时间就决定回武汉,但直飞武汉的航班被取消,只得辗转飞抵长沙,然后租车连夜开赴武汉。同在抗疫儿科的妻子说:“作为妻子我真不想让你来,但作为医生我支持你。这里是你的战场,也是你牵挂的地方。”这些一线人员就像琼花一样团结,抱成一个硕大的花头,凝聚了亿万人共赴灾区的心。

我家大儿子坚持在疫情一线,连续23天无休,时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摸底排查居民。为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护工作,元宵节开始他搬到公司住。他告诉家人,因为接触了太多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接触过传染者,安全起见这段时间只能住公司,等疫情过了再回家。一开始儿媳是拒绝的,但是静下来之后发现丈夫成熟了,肩膀变得更加宽厚了……儿媳告诉他:“行李我给你收拾好了,你的流浪生活即将开始,就这样吧!请你一定要记住,保护好自己,一定要平安回家!”他坚定地告诉妻子:“疫情不解除绝不回家。等到胜利那一天,带你和娃娃去看花。”年轻的一代就像迎春花那样,迎着朝阳,蓄存能量,绽放光芒,点燃希望。

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一起努力,战胜疫情胜利在望。窗外的春色,让我多想早点带着学生去田野闻菜花香。

春天让我们高歌一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满山满坡野花香……窗外春色关不住,广袤大地百花怒放,姹紫嫣红,祖国的春天满园香!

瀛湖看水

文/翁军

几次到瀛湖,对水近乎痴迷。

淼淼碧波,一望无垠。最近一次逛瀛湖,是一次有趣的戴口罩之旅。庚子初春,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不知所措,宅在家,憋久了,心慌地难免想放纵一番。于是,携家人来到了心旷神怡的瀛湖,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春日的瀛湖,群山如黛,静水似镜,在山雨欲来的天穹下,犹如一幅泼墨水彩画,不知名的枝头吐着猩红的蓓蕾,路边的野菊,娇黄肆意,迎春点缀的恰如其分,偶尔几只小鸟飞过,让缥缈灵幻的人间仙境,愈发撩人心扉了。

正值樱花怒放的季节,洁白如雪的花簇,漫山遍野,把几欲暗淡的天空映亮。瀛湖景区暂时关闭,我们从安岚路旁一个叫花梨树垭的三岔路,驱车进翠屏景区至湖滨。车停在一家农庄前,冒出新叶垂柳,随风摇曳,羽色光鲜的山鸡,咯咯哒哒,来回踱步,像是在倾诉春的惬意,悬崖上盘旋的树根,嶙峋峥嵘,裸露着岁月的留痕。我们穿过一片橘子树丛,妻子附身捡起地上熟透坠落的柚子,举起炫耀地拍照发朋友圈,瞬间点赞爆屏。

“那有一只船。”儿子指着远方,顺眼看去,有一只小舟停泊在水边,沿着退水皲裂的沼泽地走去,船绳拴在一颗枯树上,枯树的干枝上挂着干果,既像松果又像核桃,我们猜了半天,也未弄清啥东西,倒是笑谈间忘却了疫情的紧张。

湖水淹没的周边红松,一排排雍容华贵,一道道湖光掠影,红绿相映,风姿绰约,还有一颗半截在水、傲然屹立的独松,凝望、遐思、细品,倒别有一番意趣和境味。

“上船吧。” 这时,一位戴粉色口罩、穿黑色羽绒服的村妇走了过来,一边解绳索一边招呼,“我们是来玩的,打扰了。”见船主人来了,我们赶快解释。“没事,这是我们自己的渡船。”她踏上船,摇起浆,把船往边上横靠了一点,示意我们上船。妻和子应邀上了船,我这个随行“摄影师”就靠边站,咔嚓咔嚓,贪婪地留影。

瀛湖泛舟,特别有镜头感,桨轻轻一点,绿纸般的瑶池仿佛被弄皱,一圈圈涟漪散开,将船微微一晃,似蜻蜓戏水,又似凌波微步,动静相宜,惟妙惟肖。看得走神,呆呆的我忘了拍照,大脑中却不断闪现瀛湖四季的画面:春天看水,瀛湖静如处子,腼腆温柔;夏日看水,瀛湖动如脱兔,激情荡漾;秋季看水,瀛湖斜阳余晖,潋滟一方;冬寒看水,瀛湖飘雪独钓,冰晶透亮。

被誉为西北珍珠的瀛湖,镶嵌在秦巴腹地,千般袅娜,万般旖旎,千百年来滋润着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安康儿女。“以前,这里搞网箱养鱼,挣不了几个钱,还把水搞得臭烘烘。”村妇热情、健谈、嗓子清脆,船靠水边划行,声音传到岸边。“现在,兴起生态旅游,这一湖清水让游客流连忘返,我们办起农家乐,生意还不错,今年疫情把生意耽搁了,我们也没有闲着,瞅这机会把屋里屋外拾掇一下,自己有手艺慢慢弄,刚才就是去买材料的。疫情总会过去,游人一定会来的……”

春风十里不如在瀛湖遇见你,在这里,我摘下口罩,搁置红尘世俗的纷扰和羁绊,与天为伴,与地为邻,带上心灵的归宿,徜徉于湖光山色之中。在这里,我思绪万千:瀛湖是硕大的,他的肚量装下了整个汉江;瀛湖是多情的,她的细腻撮合了北京安康;瀛湖是自然的,它的造化演绎了地老天荒……

知足随想

文/陈吉林

受疫情影响,这些天来,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地呆在家里。每天不是看看电视上抗击疫情的新闻,就是刷刷朋友圈、看看书。有时也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什么叫知足。

我觉得,知足,就是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其愿望不超出不可能的现实。当然,知足对不同的人来说,即有着不同的标准。对一个人所处的时间、环境等,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我喜欢一句俗语:“知足者常乐。”没错。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超过了我们自身能力而不可能办到或客观条件不允许实现,你就会沮丧,觉得日子没有奔头,生活没有了盼头,生活中就会缺少快乐,或产生焦虑。我身边有这样两个故事。

一个是关于一个朋友的儿子。朋友的儿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银行工作,通过几年努力,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当上了中层干部。但其在与客户的接触中,看到人家消费时一掷万金,很是羡慕。回家时有意无意表露出对自己的年收入不满足。父母提醒说,比起你的同龄人,你已经很不错了,你要知足,好好工作。但儿子并不领会,利用自己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套用储户300多万资金炒股。谁知技术不佳,加之遭遇股灾,一下亏空80%多。东窗事发,不但丢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还被判刑。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我认识的一个补鞋师傅。 我曾问他成天坐在街边补鞋,夏天太阳晒,冬天遭风吹,苦不苦?他说不苦,他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他生长在农村,姊妹多,家庭贫困。不到17岁他就到城里拜师学修鞋。结婚后再把老婆接进城,老婆做卖菜生意。10年前,他们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一双儿女读高中和初中,成绩不错。言语中,他是那样的知足。

联想到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里的人们有的埋怨这、有的埋怨那。有的人把疫情中的规定和要求置若罔闻,我行我素。那些被疫情“困”在家里却颇多抱怨的人们,请看看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顾自身安危、没日没夜冲在一线抢救病患的医护人员;请看看那些为控制疫情,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比起奋斗在一线的他们,只是让你在家呆着,你有什么不知足?政府要求不出门或少出门,出门不要到人多的地方聚集,到人多的地方必须戴口罩等,这么低的规定和要求,你有什么做不到?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不可忽视,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当下,我们只是行动没有那么自由,戴口罩呼吸没有那么顺畅,但比起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我们应该知足才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面对目前的疫情,我们这点不自由、不如意,算得了什么?

坚持、再坚持,静待疫情解除、春暖花开!

疫情期间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转眼已经过了三年,可是疫情却没有结束,反而越来越厉害,现在上海,浙江也有不少,最辛苦的人,就是志愿者们,还有社区的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政府人员,他们在一线,冒着生命的危险,坚守在防疫防控的岗位上,不辞辛劳的工作着。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社会才会安稳,我们也可以放心,安心!

疫情期间,能有一份工作已经不错了,所以一定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天上没有馅饼掉下来的,靠的自我的能力和资源,没有一技之长可能比较困难的,加上年纪也大了,找工作越来越难了。现在的人内心也是领悟到不少,有人学会了感悟和感恩,有人在环境中学会了成长,有人的观念也是有所改变,有人长大,有人成熟。真的是物是人非呀!

疫情期间,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所以改变也正常的呀!经历过生生死死的,生命不易。可是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不可能会做到尽善尽美的,为此包容,也是看人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谅解的,看你的格局吧!人心是叵测的,谁也想不到将来会发生什以,有人会去和解过去的事,有人会宰相肚里好撑船,有人也会爱答不理的!谁也不是完美的,可是人心在疫情期间,会有所变化的呀!

在疫情期间,有人在助人,有人在摸索中,有人在学习,有人在寻找自己的定位,这几年的经历,也是各有各的不同,谁也是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学会稳重,学会人生的真谛!就像朋友,缘分在,不管在何处,都可以结缘,至于缘浅缘深,也是命中注定的!朋友不在于多,在于精,话都是这样的说的!

在疫情期间,有人来到人世,有人离开人世间,可能来的是时侯,可是去的不是时侯呀!可是人还是要生存的呀?只是看过的好不好,钱多钱少不是事,只要开心就好了,健康是最大的保障,没有健康,没有未来的生活!所以珍惜自己的健康,活的开开心心的,才是最关键的事!

这就是疫情期间的感悟,有没有同感呀?

2020最感人的话语

文/杨建斌

本该团圆喜庆,阖家欢乐的惯常,却被一种突如其来的病毒打破了,一场疫情防控改变着固有的社会习俗。多地新增的确诊病例,让不少人改变了出行计划,这个春节,注定与既往不同。在团聚与抗击疫情之间,在面对死亡威胁之际,有人坚定逆行。“我愿意”,“我报名”,“我带头”,“不计报酬,无论生死!”……2020最感人的话语,包含的不仅仅是职责,还有勇敢与无畏。支持武汉的医疗工作者从祖国各地向武汉集结,刀尖上的医务工作者,是这场疫情防御战中绝对的勇士。在团聚与抗击疫情之间,在面对死亡威胁之际,他们勇敢地走向“战场”。不管是感谢还是致敬这时都显得轻飘,惟有祈祝平安 ! 道一声辛苦 !

从“日常”走向“新的日常”

文/贾慧珍

“你那碱就没搁对,馒头蒸出来能不酸么”。

“哦,我说么”。

伴随着这段对话,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在艾灸室响起。

2021年年末,因为耳朵旧疾加重,我开始了漫长的针灸之路,因此结识了一些病友。她们多是些阿姨婶婶辈老人,被腰疼、腿疼、头疼等病痛折磨,一看就知道是长期操劳所致。

最初,她们迷茫、焦虑、眉头紧锁、沉浸在自己的疼痛中,抱怨着候诊时间怎么这么长。慢慢的,大家熟悉了治疗的流程,也熟络起来,开始从就医经验、治疗效果一路聊到生活经历、家长里短,彼此疗愈、相互打气,神奇地打造出一种温馨气场,仿佛大家来这里不是为了瞧病,倒像是来串门似的。

我逐渐体会到,这种气场,来源于“日常”的力量。它就像是家常饭,像孩子的哭闹声,像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悄无声息却隽永悠长,最抚慰人心,最能支撑我们前行。

2021年,国内局部小规模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时有发生。其中,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这次离我们最近。3000多位滞留游客转运至包头,在按照规定接受了必要的集中健康监测后,带着这段独特的人生体验,带着对内蒙古、对包头的感激之情平安返乡。

由于工作上的分工,我和一些同事见证和参与了这段被评价为“疫情应急处置中的大胆创新”的历史,隔着屏幕与其中一些滞留游客进行了交流。“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生活尽快恢复原来的样子”。一位滞留游客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让我动容。

我以为,“日常”之所以能够成为力量,不仅是因为它蕴含着“如常”,更重要的是它将始终途经绝对的“无常”,最终抵达一种“新常态”。

刚刚结束的“双十二”网购狂欢节上,老弟下单的零食店家联系到他,请他取消订单,原因是由于当地成为中高风险地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暂停快递收寄服务。老弟默默申请了退款,重新下单。

包医二附院门诊大厅入口处,“滴”、“滴”声此起彼伏。前来就诊的患者们早早打开“健康码”,倒扣手机,依次有序扫码、测温,进入大厅后分赴不同科室。

晚高峰,5路车上依然人满为患,“上了车的往里面走啊”,安全员忙着维持车上秩序。人们戴着口罩,快速刷着手机,舒缓着工作一天的疲倦。

满洲里某医院,我市支援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们正忙着照顾确诊患者。“大多数症状都很轻,就跟感冒差不多”。一位医生告诉我,她负责接诊的确诊病人大多情绪稳定,偶有担心的,过了几天发现症状不重,很快也就释然了。

一切跟生活“原来的样子”很像,人们上班下班、工作娱乐。一切又跟生活“原来的样子”有些不同,人们已经习惯了蓝色口罩、随时散发的疫情和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毒株。

“这个冬季和春节我们将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终会‘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新年来临之际,张文宏医生在他的微博中发表了最新判断。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又在与一种新病毒的长期共存中,走向新的“日常”。2022,愿山河无恙,烟火寻常,你我皆安。

行走在春天里

文/严共昭

疫情期间,不访亲友不串门,可也不闲着,单位内外、邻居院落,我们天天消毒,沿路散发疫情防控知识传单,协助村组监控外来人员,深入林区监测野生动物疫情情况。疫情,宅不住我们的心,更宅不住我们生态哨兵的脚步。

春风吹绿了汉江两岸,化龙山依然冰封大地。一栋栋新建的民居,安详地躺在山坳里,几声鸡叫,几处犬吠,在山谷里回荡,让疫情来袭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向阳处积雪开始融化,洁白的雪地上露出一块块黝黑的土壤,像浓墨重彩的国画,以不同的姿态展示着即将来临的春天气象。雪水积处冻结如境,像天上的星星,在月夜的海面上,闪烁着清冷的光芒,与远处连绵起伏的皑皑白雪遥相辉映。

山路在谷中蛇形蜿蜒,厚厚的积雪,像水里捞起的棉絮,一脚踩上去,就挤出一汪水来,不几步鞋已湿透,刺骨的凉气从脚底迅速升腾,一瞬间周身寒彻。驱散寒冷的唯一办法是加快步伐,高速运动增加热量,我们快速冲向积雪融化的向阳处。可裸露的向阳处,“风头如刀面如割”,凸凹不平的地面像抹了油的形态怪异的生铁,稍不留心就会摔倒,我们只能手脚并用了。山风在高处呼啸着,滚滚而过,像奔涌的江流,一浪接着一浪,溪流在谷中汩汩流淌,一刚一柔,遥相呼应,这溪水是咆哮的天河溢出来的吗?我们继续向上攀爬,滚滚的天河依然在上空咆哮,化龙山上的春风啊,高远劲烈,浩荡彭拜。

森林里积雪盈尺,但有树枝接力,行走起来方便多了。就在这冰天雪地里,我们看到了化龙山不一样的春天。铁筷子从积雪中冒出头来,小心翼翼的扒开积雪,只见三匹叶子托起两个含苞待放的花蕾。用树枝刮去一层积雪,奇迹出现了,遍地都是含苞待放的铁筷子,有的已举起了粉的白的小花花,像人工种植般错落有致。岩石凸起的斜坡上,蜀侧金盏花金黄耀眼。向阳处的枯草丛里,龙胆捧起了雪白的梨花。这便是初春的化龙山,在积雪里,在枯草丛里,悄然而来,惊世骇俗。

一行行野生动物的脚印,似梅花像玉兰,大的、小的,杂然交织,延伸到密林深处。这是万类苍生竞自由的巨幅画面,它们闻着花香而来,踏着鲜花而去。这是雪地里盛开的花朵,森林里流动的春天,更是我们巡护人心中的春天。

我们一路走来,低山的桃花、杏梅、樱花、玉兰依次凋谢了。放眼巍巍化龙山,茫茫长林的青翠,是巴山冷杉、华山松等常绿植物,仿佛藏青色的迷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至四月下旬,这里依然水冷草枯,中午的阳光却带着火药味儿,没有遮拦的炙烤着茫茫长林,耐不住寂寞的紫花碎米荠,在低海拔的沟边、路旁,繁星般点亮了新春的光芒,美味的野菜吸引着渴望已久的社区村民。这新春的光芒,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喜庆,更让我们面临空前的压力。

即使是实验区,野菜也不能采,我们只能起早贪黑加快巡护脚步。落叶枯枝在脚下嚓嚓欢歌,那歌声在巡护人的脑海里,是急促的警报声,摄人心魂。一粒火星,就会燎原,酿成不可一世的森林大火,想起澳洲的森林火灾,我们不寒而栗。

扒开枯黄的杂草,聆听刚刚钻出地面的草尖儿的心跳,抱起光秃的枝稍,亲吻幼芽胎动的气息,我们小心翼翼地寻找即将来临的春天信息。这样的时刻,生态护林员、半专业化消防队员,也都绷紧了心弦,他们不为微薄的薪金,只为肩上的那份责任。我们从四面八方,从每一条沟口,手牵着手,构筑成网络,我们宣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存家园”的道理,我们讲述森林火灾的巨大危害,我们劝回了一个又一个意欲入山者。

忙了一大早,封堵入山采野菜的工作结束了,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匆匆吃过早饭,又开始了新一轮例行巡护。带上GPS、相机等巡护工具,我们要去监测指定植物的生物学特征,要更换红外相机的芯片和电池,要监测动物种群的消长变化和疫情情况,要去开展保护地行政执法。艳艳的烈日,烘烤着大地,蒸发着土壤里的湿气,把密集的紫外线直射到我们脸上,火辣辣的痛,汗水模糊了眼镜、湿润了内衣,嘴里渴得要冒烟,不指望前面有山泉,我们走的是山脊,是没有水的地方,只是渴望出现一株冷杉或者云杉,它们高大的树冠会给我们撑起一片浓荫,那是我们止渴歇凉的驿站,躺在树下享受阴凉,是巡护途中的幸福时光。

远远地看见了一株伟岸的云杉,我们使足了吃奶的力气,拼命向上攀爬,可脚下的落叶借助坡势,让我们一步一滑三步一退。爬上一面又一面坡,那看似就在眼前的云杉,依然那么遥远。“看到屋走到哭”,山里人这样形容山路难走,真是贴切啊。

正当我们享受美妙的浓荫时,清凉的山风呼呼而来,越吹越紧,撩起我们的衣袂,玩弄我们的头发,还夹杂着丝丝水点,后背里象泼了冷水冰凉冰凉。霎时,太阳隐去了光辉,浓浓的云海从谷底潮涌而起,模糊了我们的视线,我们被浓浓的雾包裹着。如果有人欣赏化龙山滚涌而上的雾,淹没在雾里的我们,也便成了雾。

说来就来的山雨,不会让人预报到,这是化龙山特有的小气候,我们不用看天气预报,看了也白看。我们抓紧完成了全部工作,衣服湿了,我们也该返程了。

下山的路稀泥乱滑,湿透的裤子绑着我们的腿,让我们步履维艰,我们抓着树枝侧身向下滑行。雨水渐渐变成了雪花漫天飞舞,落在树枝上,钻进脖子里,让谷雨节令的化龙山披上了银装。

大风雪滋润着长林丰草,也滋润着我们的心。我们吐着带有咸味儿的雪水,你望望我,我看看你,傻傻地笑着。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近几天不会有人进山了,也不用操心火源隐患了,更要紧的是,一个盛大的化龙山的春天,将会在这场风雪后铺天盖地而来。

如果你觉得难熬,请看看他们……

文/陈阿咪

疫情期间,人们时刻关心着确诊数据和治愈案例。

如果你不幸目睹甚至亲历了这场灾难下的生死离别,一定愈加深感世事无常。身处于巨大的惶恐之下,大家都觉得生活太难了。

如果此刻你感觉快要撑不下去了,我想请你听听他们的故事:

在河南,有个国家级贫困县嵩县。

嵩县的闫庄镇竹园沟村,是个大葱种植村。年前大家的大葱卖得都不是特别好,只卖出去了两成左右,原本打算年后继续上市卖。但是,大家伙儿看电视得知武汉陷入疫情,村民自发找到村书记,想给武汉捐点物资。

因为联系不到刨葱机械,于是,300多个村民徒手硬拔了3天,刨了十万斤大葱送到武汉。

这个数字夹在几亿几十亿的捐赠数字里,并不起眼。但这是他们能掏出来最好的东西,也是他们能掏出来的全部了。

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很多人的收入可能都会受到影响。但想想这些人,我们又怎么好谈自己有多委屈,有多难熬呢。

河南下雪了,地上路滑。司机师傅你们开车一定要慢点。

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里,医生们都穿着防护服。

因为防护服是一次性的,并且物资紧缺,他们只好长时间不喝水避免将防护服破坏。从外面看,根本认不出谁是谁。

有一对医生夫妻,在隔离病房前相遇。夫妻俩最近住在医院宿舍,已经好几天没见了。一开始,他们都没认出对方。

“请问,你是陈柄?”“是的,你是小奇?”

认出彼此之后他们深深地给彼此一个拥抱。在这特殊时候,夫妻间有的是惊喜和感动。随后呢,各自分开迅速投身到工作当中去了。多少小家的分离,才换得大家的平安。

如果你和你的爱人,因为疫情被分隔两地,我们都一起耐心等待一下。一线也有很多的爱人,他们比我们承受着更多。

请再耐心等一下,我们一定可以和爱的人相见。待到山花烂漫时,执手相视一笑。

2月2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中国留学生蒙着眼、戴着口罩站在街头。他的身旁立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不是病毒,是人类,不要歧视我们。

一开始,路过的人只是驻足、观望、合影。随后,越来越多的人过来拥抱他,有的人帮他摘掉眼罩,口罩。他们给他表达友善,表示理解,给予鼓励。

此外,还有安庆人小管,他节前从武汉返乡。因为担心自己刚从武汉回来会引起邻里担忧,便第一时间自行隔离,并在业主群里主动说明情况。

出乎意料的是,邻居们没有恐慌,没有排斥,反而送来了食物。并且,在微信群里鼓励他:“我们防疫情,不防武汉返乡的人。”

是的,我们是人类,不是病毒。可怕的是病毒,不是湖北人。

我们知道,有很多的湖北人正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个春节里不能回到家乡。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被质疑,会被歧视,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得到的会是善待,是理解。

2月2日火神山医院如期建成,10天时间,7000名施工人员在现场没日没夜,拿命在拼。

山西小伙刘英杰,27日下午同自己几个朋友,日夜兼程,驱车十几个小时,行程近八百公里,赶在28日凌晨一点到达火神山医院项目工地。

临行前,大家向单位递上了一份请战书。简单的几句话,甚至没有谈薪酬,八个小伙子,在请战书上盖上了手印。

赶到武汉时,顾不上舟车劳顿,28日清晨6点,他们就投入到建设当中。

一天24小时,两班倒,这批忙完,下一批跟上,泥地、水管、板房顶都是床,困了就直接躺在泥地里眯一会儿,起来接着干;受伤了也不喊疼,手指骨折了也只是用钢片和胶带简单包一下就继续干活。

别人让他休息一下,他说:“能提前一分钟交工,就能提前一分钟救治病人。”

这就是火神山上工地上的他们。

跟他们相比,我们在家里有温暖的被窝,舒服的环境,怎能叫苦?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来时,刘英杰说:“我爸爸在汶川地震也曾赶去支援。”

此外,城建项目的中建三局内部微信群里,还有五湖四海的员工随时待命:“人在荆门,随时待命!”“人在随州,随时待命!”“人在宜昌,随时待命!”

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不过都是朴实侠义的逆行者,他们都在圆我们儿时的江湖武侠梦。

在这场灾难面前,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受到疫情的影响,或大或小。

但你要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它。

即使现在很难,但有这么多平凡的人在默默付出,在坚守。整个社会的老老少少,大家善良,自觉,勇敢、团结、有责任感……我们一定可以熬过去!

前些天,很多地方又开始下雪了,大地白茫茫的,你家那边也下雪了吗?

不要害怕,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武汉的樱花快开了,我们一起扛住,等那春暖花开。

漫画战“疫”

文/雒应良

农历正月初九,朋友张国晓通过微信发过来一组“疫情防控·漫画豫军在行动”的漫画作品,顿然使我眼前一亮。我忙不迭地翻阅,清新,生动,大场面,大格局,在这个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无疑让人振奋,给人勇气和信心。

原来,身为河南漫画家协会主席,张国晓和其他漫画家在春节期间一直没有休息,创作了千余幅疫情防控漫画作品。

一幅幅漫画展现了一个个难忘的场景,既有白衣战士义无反顾、慷慨赴战的英雄壮举,也有全国人民和衷共济牵手相助的感人瞬间。同时,对一些不和谐现象也予以鞭挞,世态万象,褒贬兼有,爱恨交织,令人目不暇接而又心绪难平。

瞩目一幅《阻击战》画面,以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抗疫队伍手持疫情防控盾牌浩浩荡荡向新冠肺炎病毒开进,显示了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为了谁》画面上,医务工作者正伸出重拳,击碎负隅顽抗的新冠病毒,而身后小姑娘的一句话让人落泪: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是为了谁!生动地展示了医务工作者无私的奉献精神;《断发出征》的漫画源于几名援鄂医疗队年轻女护士的生活素材,看后平添几分悲壮与豪迈;《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画面上,熊熊火焰正将新冠肺炎病毒烧成灰烬,显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合力;而《昨日进口,今日封口》《一起去》《“蝠”祸相依》等画作,则讽刺鞭挞了一些饕餮之徒食用野生动物导致病毒感染、害人害己的丑恶现象……一时间,众多媒体纷纷采用、转载,漫画战“疫”在中原风生水起。

“又有新的作品形式问世啦!这次是和武汉漫画研究会联手举办的‘鄂豫一家亲,出彩漫画人’抗疫漫画网络联展。”当我还在漫画中徜徉之时,张国晓在电话里又兴奋地告诉我新消息。连日来,鄂豫两省互帮互助、共抗疫情,组织动员两省漫画家以笔为枪,创作了一大批温暖人心、鼓舞斗志的漫画作品,用漫画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作品暖人心、聚民意,宣传预防知识、防控政策,宣传凡人善举、互助友爱的感人故事。这场阻击战中涌现出来的很多人和事,令画家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为阳光的恩泽而感动,为英雄的义举而感动!因为感动,他们用心去表达这个英雄民族的精神,去体验这个文明社会的温度,去触摸这个伟大时代的脉搏。

接着,河南省漫画家协会动员漫画家们再出发,联手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以“打赢疫情防控战”为主题,创作了又一批作品。一幅由各种疫情防控元素铸成的铁拳出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漫画昭示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

张国晓感动地介绍,这次在春节期间承担创作任务的既有德高望重的资深老漫画家,也有享誉全国的中青年漫画家。卫辉市城郊乡唐岗完全小学的美术教师徐曙光和他的15名小学生,也加入了创作队伍。他们用画笔作武器,积极投身这场阻击战。

徐曙光在微信群发声呼吁:同学们,开动你们的大脑,拿起你们的画笔,用我们的作品来鼓舞士气,动起来吧!因为疫情原因,没法到现场指导,徐曙光就通过家长微信群进行辅导;有些学生被困在农村老家,手边没有纸、没有彩笔,只能绘制简单的铅笔手稿,徐曙光就根据同学们的描述在电脑上帮他们着色。往往一幅作品从指导立意到拿出初稿再到修改润色完成,要经过好几天的反复沟通。“他们是战‘疫’队伍中的小战士!”

我的目光定格在一幅《黄鹤一去又复返,急送口罩分忧愁》的漫画作品上:黄鹤楼上,白云依然悠悠,黄鹤纷纷飞回,嘴衔口罩涌向楼宇,汇集江城,那是全国人民的守望守护!

繁花向“疫”开

文/李晓波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宅在家里已经一月有余。看着体重秤上嗖嗖往上涨的数字,终于忍不住在今天一早决定戴着口罩出门,来一次徒步上班。

从蓥城景观大道新华大道新华大桥桥头快步走下清溪路,来到桥下西溪河边,我惊喜地发现,河边那一片紫叶李,在我与我的同类们纷纷自我隔离,宅在家里的时候,已悄然盛开了。

繁华如雪,灿然、怡然,盛开在寂静清冷的晨光里,召唤着我,欣然、陶然,走近她。

在晨曦照耀里,李花像一片片晶莹的雪花,一团团一簇簇盛开在紫叶李紫黑色的枝头,那些盛开的李花,每片花瓣都在竭尽全力地撑开自己、展现自己的晶莹剔透和洁白无瑕,仔细一瞧,还能瞧见花瓣上凝结的星星点点的小水珠,微风轻拂水沫夹着淡淡的李花清芬在空气里飞扬、飘散,引来一些嗡嗡的蜜蜂和翩翩飞舞的蝴蝶在花枝间流连、曼舞,此外,还有一些将开未开星星点点的花蕾,在花朵间紧紧地蜷成一团,好似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羞羞答答地不好意思见人,又好似因为自己未及时盛开,内心感到羞愧而紧紧捂住了秀美的脸颊……

李花没有玫瑰的娇艳,桃花的明媚,樱花的热烈,山茶的奔放,玉兰的优雅,也没有油菜花的喧嚣,李花花瓣细小,花蕊更是微如米粒,她的绽放是那么的不显山不露水,在那一根根光秃秃的树枝上,静静地绽放自己,每一朵花都宠辱不惊地渲染着自己一份独特的心情,宣泄着雅致而又寂静的心事,每一枚花瓣上都凝结着一份淡定而从容的光辉。

李花花贴着花,心挨着心,一簇簇,一团团,相扶相携地互相成就着,向着疫情开放,成为这个世界里最美的风景。

“哇,好美的李花!”我正在这淡淡的清芬里沉醉,陡然听到林外传来惊叹的声音,然后看到几个人影往李花深处走来。接着,他们显然发现了我,迟疑了一下,便毅然转身,决绝地离开。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那些树上的李花,却任凭人类在她的树枝间攀援,任凭鸟雀在她的枝头筑巢,更任凭蜂蝶在她的花间流连,她把最美的花期,最甘甜的果实无私地向有需求的人类、蜂蝶,或是鸟雀奉献,从无怨言。

所以,这个春天,她开得灿烂!

宅在家里这一个月

文/李沛霖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的寒假生活,也让我有了一个月足不出户宅在家里抗疫的独特体验。这一个月,我是怎么度过的?就让我和大家聊一聊我的假期读书生活吧。

“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读书?武汉疫情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不,就连新晋“网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伯伯都说了,“读书是个好办法,可以缓解焦虑。当你从阅读中对历史有所了解,你会突然看清楚自己现在处在什么位置,了解就不会恐惧,不了解就会恐慌。”

一放假,老爸就和我约定,利用寒假这个长时段,读一部经典名著。来吧!谁怕谁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话说一套《金庸全集》(36本),我五年级的暑假不就读完了吗?可万万没想到,老爸笑嘻嘻拿来的,果真是一个大部头——煌煌1359页,上中下三册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

天啊!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读过这么厚的书呢……

爸爸看我有些畏难情绪,就给我打气:“这本书的作者老牛了!你还记得这句名言吧:‘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讲的,他就是凭着这部书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且傅雷先生的翻译也很棒的,啃下来一定会有成就感!全家都会为你点赞!”

好吧,我就这么被忽悠了,拿起了这本《约翰·克里斯朵夫》。足足两个星期,除了吃饭、睡觉、打豆豆,剩余时间全都用来读它,下来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过程虽艰难,读完真高兴!《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讲述了一个音乐天才的艺术探索过程;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因而是一部心灵史和成长史。看第一册时我是耐着性子看,看第二册时已经有了兴趣,但有些部分还是会粗粗地浏览一遍便跳过去,等到看到第三册,这本书里的任何一个字,都不肯跳过去了。在整个的阅读中,不时会有引人思索催人振奋的语句让人警醒,教人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字,时时期待着与作者与主人公的共鸣。在这段时间里,我沉浸在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感受到这个“强者”的“力”。我感受到世界是如此生机勃勃,脑中的种种阴霾一扫而空。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还真有些自豪呢!毕竟啃下了人生第一部上千页的名著。

人生如逆旅,不如去战斗!翻译家傅雷在这部书的“献词”中如是说。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是战斗。“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我在这个时候找上克里斯朵夫,就像遇上了一个早该认识的朋友,相见恨晚。他的出现,好像是强心剂一般,给我更偏于柔弱、妥协的性格里,注入了一点强硬的东西,那就是勇气和力量!

这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事情。昔日喧闹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我望着窗外,渴望着早日走出家门。我生活在部队大院,身边的很多叔叔阿姨都已经走上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望着他们“逆行”的背影,我不禁想起了操场上那句“博士硕士,首先战士”的大幅标语。为了保护我们不受这场疫情伤害,你们嘱咐我们:“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不要出门。”可是自己却主动请缨,逆风而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疫情总会过去,生活终将重回正轨。读书,是吹散疫情阴霾的良剂,就让阅读陪伴我们,给我们以智慧、勇气和希望。

天佑苍生

文/马永红

包着饺子,脑子忽地闪过一抹红,那是我新买的一件羽绒服,颜色喜庆,明天穿着它,高高兴兴回老家。姊妹们也会赶回去,亲人们很久都没见面了,攒了一肚子的话,得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一句一句地说出来才好,想想那些欢笑不已的场面,心里就像燃起了一团火,暖烘烘的。

先生还没回来,我得赶快包好饺子,想等他一进家就递给他一大碗,碗里放着由青蒜苗、红辣椒丝、小磨油调成的酸辣汤,碗上腾腾地冒着热气,他咬上一口饺子,一定会说:真好吃,还是家暖和啊。

饺子包好了,胡同里静悄悄的,听不见一丝他回来的足音,电话打过去他在通话中,不会忙得连大年夜的饺子都忘了吃吧?

电话终于接通,他急促地说:不回去了,你们吃吧,疫情严峻,我得忙去了……

夜半的钟声敲响了很久,小狗对着门外“汪汪”叫个不停,他回来了,面色疲惫,神态凝重地说,你们待在家里,避免感染,不要给大家添乱。

难怪他那么忙,他所在的医院也被定为“隔离点”,收治疫区回来的发烧病人。为了筹建隔离点,他们连夜找来工人改造病房,组建医疗队,买防护设备等。疫情就像一个不速之客,弄得人猝不及防。我担心他的安危,怕他劳累过度,他却说,同事们都冲在前面,个个都不怕危险,我怎能躲在后面?

朋友圈里都在晒:在家里躺着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无奈又苍凉,我也是其中一员,但我更欣赏朋友圈里的另一句话: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那一群群在前线冲锋陷阵的雪白的身影,就是一个个负重前行者。丈夫是他们中的一分子。

我的眼睛只要离开书本一会儿,心就像只鸟一样“蹭”地飞出去,我看见他在开会,他在安排病房,他在四处购买医用品,他在和同事分析讨论……终于,裹着一身寒气的他,朝着家的方向走来了。他胖乎乎的圆脸小了一圈儿,鬓边发似乎又白了几根,我一阵酸楚,心底笼了一层霜。孩子也看到了,她指点着爸爸的头发正要声张,我用眼神阻止她。其实,一直在听电话的他根本看不见我俩,也许他没意识到是站在自己家里,至于他回来干啥还没有说出来,就又匆匆地夺门而去,风追着他在后面跑,“呼呼”地响,掀起他的衣摆,像艘鼓满风的帆船。望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长长的胡同外,泪水霎时模糊了我的视线。

这个春节过得格外漫长,几乎不见他,我们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他不打电话回来,我也不敢打电话过去,唯恐给他添乱,我闲得发慌,却给他帮不上一点忙,心情杂乱得很。看到朋友们发回来的图片,得知他防护得还好,我的担忧才稍微减缓了些,但如果不是疫情严重,这个雨天不打伞寒冬不戴帽一向大大咧咧的人,怎会用上口罩呢?我唯有虔心祈祷:希望疫情早日偃旗息鼓,天佑武汉,天佑苍生!

没有爸爸陪伴,孩子委屈得很,我耐心给孩子解释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你爸爸就是勇往直前的战士!

“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这是17世纪英国一个村庄的一位医生写给他妻子的话。这话,先生没有给我和孩子说,但他的行动告诉我,那些正承受着病魔煎熬的人也同样需要他。他虽然困得不行,但他眼中的光,让我看到一个共产党员在党旗下宣誓时,炯炯双眼流露出的那种坚定和自信之光,这样的光芒,和一批批抛家舍子奔向武汉的医务工作者的目光是一样的,勇敢而执着,温柔而深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变成那样的一束光,定会照亮这暂时被阴霾遮蔽的天空。

诚如钟南山老先生所言,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帮忙,上下同欲,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不久,人间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千里清澈,万事安好。

疫情之下须自觉自律

文/陈国江

2022年的这个春天,又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春天。到3月15日,全国已有27个省市出现疫情。疫情,既考验地方政府的组织能力,也考验广大民众的个人素养。民众需要政府的服务,政府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唯有上下同心,团结一致,才能谱写一曲抗疫的凯歌。

然而,每次疫情的发生,总有一些人的行为令人愤怒,让人无语。比如去年南京机场疫情,一个健康码变黄码的大妈用了姐姐的“绿码”溜到扬州,然后天天去麻将馆打麻将,导致扬州疫情暴发。一个大妈乱了一座城。还有一个被感染的公职人员参与打牌、参加饭局,因各种隐瞒,一人感染了60人。

感染新冠病毒的人,虽然原因多多,但每次公告的确诊人员的流调轨迹,我们发现某些人在存在疫情隐患时,仍然活动范围很广,出入公共场所众多,结果造成了更多密接者、次密接者,感染了不少人。不能否认,这是疫情肆虐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苏州疫情暴发后,我所在的小区,政府每天组织医护人员在小区进行核酸检测,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每天一栋楼一栋楼地在楼下用电喇叭喊,但有些人就是充耳不闻,不理不睬。

有些人习惯了不守规矩,习惯了特权,不愿意遵守防控疫情的相关规定——出门不戴口罩,进入公共场所不接受健康码和行程码检查,隐瞒行程,伪造证明,甚至辱骂物管保安,更有甚者与保安动手;核酸检测时插队,不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干扰正常秩序。种种行为,令人气愤。尽管有些人会被追究法律责任,但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却是难以估量的。

抗击疫情,所有人都是战士,都必须参加“抗疫之战”,没有局外人。

防控疫情,不只是政府的事,关系到每个人。每个人都应当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努力做到尽量不外出,不乱逛,不聚集,出门戴口罩。在疫情肆虐的季节,在疫情严重时期,每个人都要自觉服从防疫要求,积极做好个人防护,配合做好核酸检测。

如若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相关防疫要求,则政府防控疫情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善莫大焉。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防疫要求;愿我们共同努力,众志成城,早日战胜疫情。

此刻 我想对你说

文/王泽

正值暑假,境外输入引发的疫情波及我国多个省份,我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亲人、朋友、邻居,亦或偶然路过的陌生人,我想对你说……

犹记得2020年初的春节,新冠疫情打破了过年的喜悦,本该热闹非凡的大街小巷,数月来却一直是寂寥空旷的景象。那段时间,人们工作、购物、上学都戴着口罩,隔着口罩相见,又隔着口罩分别。后来,在钟南山院士等白衣天使和无数抗疫“战士”在疫情前线夜以继日的不懈奋战下,国内疫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确诊病例逐渐清零,华夏大地恢复了勃勃生机。而如今,境外输入引发的疫情形势又变得严峻起来……

作为家庭支柱的你,在看吗?身为家庭的中坚力量,你无时无刻不在承担着家庭的重担,挣钱养家,为了让家庭生活更幸福。但是为了那个让你在疲惫工作后得以慰藉、得以放松的小家的平安幸福,在外辛苦工作的你,一定要注意安全。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都要时刻记得佩戴好口罩,也许你会觉得戴着口罩工作憋闷不透气,但是切记不可摘下,只有它是能随时保护你“法宝”,附带着家人对你的关心与挂念。无论上下班,都要做到勤洗手,洗去一切病菌,留下全部安心。

作为家中珍宝的你,在看吗?你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三个家庭的至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暑假,你应该自由自在的快乐玩耍,可是现在为了你自己的安全,也为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更多爱你的人放心,出去和伙伴们玩耍的时候记得戴好口罩。哦,对了,你一定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对吗?家长带你去找护士阿姨打疫苗的时候,一定要勇敢地卷起袖子,护士阿姨会给你轻轻地打一针,一点也不疼。

作为家中长辈的你,在看吗?都说,人到老年就应该颐养天年、好好享福,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你,平日在社区内喝茶下棋,闲来约上好友同游遛弯,又或者帮上班忙碌的子女照顾孩子、料理家事……此刻,我想对你说,出去买菜、接送孩子、下楼活动或遛弯的时候,请务必戴好口罩。社区组织的疫苗接种,除特殊情况一定要去配合接种。这些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让爱你的子女们放心。

做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你,在看吗?新冠疫情当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无论是在公共场所登记测温、检查健康码的你,还是日日研究密切接触者行动轨迹的你,亦或是在医院进行核酸检测、救治病患的你,又或是日复一日给所有包头人打疫苗的你……你们是城市安全的守护神,但是保护他人的前提是保护自己,监督他人戴口罩测温的你,一定要先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切勿掉以轻心,只有你们平安健康,才能替万千市民守好防线。

城市中行色匆匆的你,在看吗?疫情防护的注意事项,再对你提醒一遍:一定要做到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水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经常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一定要居家隔离休息,若出现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要及早就医。

我们都怀念2020年以前的岁月,怀念那个不用戴口罩畅快呼吸的夏天,怀念那个随时随地约见朋友到处游玩的暑假。我们都期待着,疫情能够早日结束。我坚信,不久后,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摘下口罩,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见想见的人。

就地过年

文/张金刚

我有不少石家庄朋友,他们正因疫情经历着有生以来最艰难也最坚决的选择:就地过年。我明白他们的心,故而为他们的坚守由衷地心疼和感动:你们每个人都了不起!

河北日报摄影记者小赵,是在我家乡阜平为期一年的脱贫攻坚采风活动中结识的。他憨厚敬业、技术过硬。疫情来了,他“全副武装”,挎起相机,奔走于石家庄抗疫第一线,发回了大量珍贵温暖的照片,为抗疫助力。小赵用他的辛勤,带我们看到了:零下七摄氏度下,藁城某社区医务人员防护面罩上冷凝的冰花;他的家乡唐山的医护人员驰援石家庄的忙碌身影;在小果庄村执行防疫消杀任务的消防队员的“最美逆行”;还有一位刚下班的120小哥,特意骑车到河北博物馆广场看鸽子,以放松心情的可敬可爱……

我通过小赵同事的镜头,看到了小赵在街边席地而餐的简易盒饭,看到了他凌晨一点多下班收工的火力全开,看到了他与寒夜里冷清的石家庄火车站的心酸合影……此时,我的问候也是打扰。通过另一位记者朋友了解到,小赵一直在一线,住宾馆,回不了家。工作似乎已为他作出选择:肯定回不去唐山与父母团聚了,就在石家庄“工作过年”了。他在朋友圈征集“温暖线索”。其实我想说:小赵,你和你的同事们就是抗疫一线的一簇簇火苗。是你们在背后默默地付出,让我们感到了冷冰冰的疫情下热腾腾的暖。

我的发小小张是石家庄某快递公司的快递员,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执检测报告重新上岗,任务是从超市向小区配送线上订单。认真取件,开车送件,跑着派件,一天要早出晚归高效工作超十二个小时。为了安全,为了工作,他就和同事们住在了公司,已好多天没有回租住的房子,没有看到老婆孩子,没有看到给他们看孩子的母亲了。

我问他:“累不?”他抽空回我:“非常时期,也算为第二故乡石家庄做了些贡献。你知道吗,每当我把水果、蔬菜、粮油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小区,工作人员都说声‘谢谢’,心里特暖和。”我只能说:“多保重。”他再抽空回我:“公司挺好,防护用品充足,还发红包,发年货,只是不能回老家和老爸团聚了。”我说:“等我过年回村,开视频让你和大叔聊聊天,让你看看咱老家的老房子。”他回复:“好,回头聊,马上出发!”

其实,去年春节,小张也是在石家庄过的年。国庆小聚时,听他讲起疫情期间的劳碌,一脸的骄傲。今年石家庄疫情吃紧,他更劳碌,我想他也会更骄傲。我也为他准备了红包,等除夕时发给他,并想告诉他:家乡脱贫了,有很多机会,可以考虑回家发展!

小李是河北省直单位来我县驻村的第一书记。帮扶三年,他已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元旦回石家庄,他被“憋”在了家中,正为村里猪肉、活鸡的销售犯难。老客户虽已通过电话、微信沟通好了,下了订单,无奈屠宰、运输等环节不畅,只好搁置。小李说:“早知这样,我元旦就不回家了,陪着村民,我们都安心。”我敬佩他的作风:“你‘就地过年’吧,疫情过后再回来。”小李书记倒乐了:“只能这样了,让那些猪呀鸡的也‘就地过个年’!不过也不一定,村民过年也需要钱呀。”我称赞他是个好村官儿。

为阜平作贡献的小崔在电商服务中心工作,小武在融媒体中心工作,小杨在某手工业工厂工作,小刘在某政府部门工作,他们都来自石家庄,都做好了留在阜平就地过年的打算。过年期间,他们要和家人朋友过个“屏上年”了。然后,他们打算逛逛平时没时间逛的小城山水或看看书充充电。

我和妻子商量过了,若过年时他们真回不了家,就陆续请到我家吃饺子。不过,我还没向他们发出邀请——真心希望疫情能赶快过去,他们能正常回家过年。

心安处,即是家。疫情当前,不仅石家庄,我的许多外地朋友也都选择就地过年,不给家人、社会、国家添负担。

就地过年,这应该是今年最好的过年方式。我们约定:待疫情散去,再好好团聚!因为,山河无恙,我们无恙,天天都是在过年!

唯愿,这一天来得早些,再早些。

抗疫琐记

文/华哥

今年冠状病毒肆掠期间,我最牵挂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八十岁,独自一个人住在乡下。母亲患有高血压,哮喘,关节炎。清晨起来她的呼吸像拉风箱一样,行走缓慢,让人放心不下。

因此今年春节我们要在老家过年,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其乐融融。扫尘,清洗衣物,妻子忙里忙外。我的主要任务是看护孩子写作业。自腊月二十五回家后,孩子的作业时停时写。我有意陪孩子打打球,跑跑步,让他放松一下。母亲有时候在村巷里慢慢走,有时遇到熟人,站下,讲两句话。

除夕快到了。腊月二十九,我到街道想去买口罩。跑了医院和多家药店都告知无货。街角的一家药店有人排队,口罩两元一个,限量购买。每人十个。我分了两只口罩给了母亲。她还坚决不要。她说戴上口罩,她不习惯,吸不动气;我连示范带劝说,她刚带上,就摘下来,叫人哭笑不得。

吃罢早饭,根据往年的惯例我向亲友打电话拜年。发一些吉祥如意的拜年短信。浓浓的亲情氛围,温馨的话语,弥漫在亲人之间;大家说说新年的计划,讲述旧年故事。冠状病毒是大家聊的话题之一。家住合肥的朋友告诉我说病毒蔓延势头凶猛,不可小觑,如毒蛇一般吞噬着人们幸福的生活。他劝我少出门,少聚集,少往人多的地方蹿。一席话让我过年的欢愉冲淡了许多。

疫情如洪水猛兽,不得不防。年初一相安无事,我走访了几家长辈。忙忙碌碌一上午。根据家乡风俗,初二给孩子外婆拜年,为了防控病毒,我们戴口罩,包车前往,路上行人寥寥。舅哥上年种田收入不小,家里新买了商品房子和汽车,门前硕大的红灯笼昭示着岁月的喜庆。他笑盈盈在门口等着我们,唠了一会家常后吃饭。饭后,天开始下雪,他坚持用车把我们送回家。

回到家里,雪下小了一点,母亲劝我们赶快走。在她的眼里孩子的学习是比过年过节重要得多;耽误不得。

我塞给她两个口罩,带着妻儿顶着雪花,匆匆忙忙出了门。

北风呼啸,我们骑着电瓶车快到县城的时候,鹅毛般的雪裹夹在风里,扑面而来,人睁不开眼;四野没有一个行人,我们循着辅路的痕迹一路狂奔,走到家里,浑身上下早就湿透,电瓶车上挂着冰凌。打电话给母亲报平安。母亲在电话里少有的激动,“谢天谢地!”我听见母亲在电话那头长长舒了一口气。

父亲走后,母亲把日子过成了念想。每当周末的时候,她总是坐在家门口,等待着我们回家。如果她从老远看到我们的身影,她总是挣扎着站起来,蹒跚着步子慢慢地往前迎。母子连心,母亲的确需要我们去陪伴,和她说说话,唠唠家常里短。可是我们总有太多的杂务,太多的俗念,回家时都是打个眼就走,绝对不拖拉。我们偶尔打打电话,期望通过三五分钟的语音通话表达我们一点孝心。

宅在家的日子太长,雪飘过,雨走过。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母亲怎样蹒跚着着脚步去井台打水?天晴时母亲出没出门?

某一晚我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们村里封路了,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登记了常驻人员。她告诉我白天有宣传车开来开去,宣传病毒防控知识,响得很。夜晚漫长,隔壁的大公鸡总在半夜里打鸣,天光乍现之前,喜鹊在树上来回扑腾着翅膀。隔壁两个老人讲话的声音像吵架。她在电话里反复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好像我还是那个背着书包走出村口,淘气地跑来跑去的那个邋遢小子。

打完电话的那一刻,我踱步窗前,窗外几点星光在天空中闪闪烁烁。我凝视着星光;那一颗闪亮的星星下面,母亲立在昏黄的灯光下,思念着她的儿女。苍茫的世间,为一世母子,有一份血缘亲情,人生有了依恋和寄托;生出了无形的牵绊和思念。生命显得厚重而富有。这样想着,我深吸了一口气,心忽然悸动起来,目光迷离;无形的情愫在胸腔内发散,蔓延。

牵挂母亲之外,我时刻关心疫情发展,特别是本地疫情的报告。微美肥西公众号上每期都有相关信息。丰乐镇的一个捡荒老人,冒着猎猎寒风,骑着三轮车将自己辛苦所得捐给疫区。县中医院,一位90后护士,主动请缨,逆行武汉,走上病毒阻击战第一线。在我的微信朋友里,李孝凯医师是我关注的对象,因为我母亲的高血压,脑梗塞药都从李医生这儿取。在李医生分享的朋友圈里,有夫妻俩戴口罩,在医院向群众宣传病毒传播知识的视频,也有他个人生活图片。病毒防空期间,李医生发了一张女儿在县医院打点滴的图片和他的一张流泪的表情。图片下面李医生说女儿扁桃体化脓性感染,发烧。夫妻俩疫情期间坚持上班,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生病只能有家里白发苍苍的老人去照顾。

看完李医生的朋友圈,我心生敬佩。关键时刻见人品,能够坚守岗位,连照顾女儿的时间都没有的医生,他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无需言说。李医生这样的朋友赢得了我的尊重,值得深交。

那一日午后,我长久地注视着窗外的一株傲雪的红梅,红梅花儿朵朵开,一片丹心报人间。有时候普通人的付出如红梅花儿一样,让世界有了丰富的色彩,有了凝望未来的力量。

春潮汹涌,窗外奔腾而来的春色却让我流连。遥遥的池塘边柳树发了芽,迎春开出细碎的花,画眉鸟的歌声宛转悠扬。

学校里安排疫情防控值班,疫情筛查,我没轮上。但是为疫区人民捐款,我首当其中。2月上旬学校组织开展线上教学,我积极报名参加。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先通过视频,向年轻老师们请教,俯下身子,问女儿远程授课技巧,自己对着电脑慢慢钻研。电子备课,做课件,录课,视频电话,腾讯课堂教学,我从一个信息教育生手变成熟练者,教学工作开展得游刃有余。教学中的甘苦,点滴在心。

这个世界就是奇妙,有努力就有回报。自己尽心尽力,同学们也不让我失望。教学相长,课堂上学生与我在线激烈互动,语言犀利风趣。青春就是美妙,既有如花的笑靥,也有灵动活泼的思想,年轻的生命流淌着无尽的活力。他们提交的在线作业中,常常写出一些让我怦然心动的话语,让我欣喜若狂。我知道学生的心里已经播下了春天的种子,枝繁叶茂,花香鸟语指日可待!

网上宣传着抗疫一线的消息。医者战疫情,救苍生。大爱无疆,天地可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大的志向我不敢说,但是尽义务,尽孝道是我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传播正能量是我所追求的。凡事尽心尽力,努力向上也算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吧。

转眼已是三月已逝,抗疫之战日臻完美。窗外鸟鸣如雨,金黄的油菜花开满一地,白玉兰含苞待放。我立在和暖的春风,每一次呼吸都有花的芬芳,我知道那是上苍对我的恩典。亲爱的你,知道吗?

请保持距离

文/张欢欢

疫情当前,其实,我们身边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一米”。它是各大火车站、写字楼、医疗机构设置的“一米线”,也是商场、超市、个体小店地面上的黄色等待线。

它透射进微光,照射进日常,让人们感受到希望。

一米间,是平安健康的心境。对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来说,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是阻隔他们与病毒的坚实防线。而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这一米的距离就是精准隔离,既保证了经济社会的运转需求,又实现了疫情防抗的重要价值。所以,如果前面的人不小心退了一步,请你也自然地后退一步,让距离永远保持在一米。人人退后的一小步,积累起来就是走向春天的一大步。一米间,是沟通彼此的路径。

我们常常说,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上的一个严肃命题,也是生活中的一个微妙情趣。只是,正在经历的疫情让我们对“距离”有了更深的理解。相距一米,是对话的最佳默契;相距一米,是见面的最新姿势。

文明出行一米距离,讲卫生不扎堆;文明用餐一米距离,用公筷不靠近;文明排队一米距离,守秩序不争抢;文明办公一米距离,少开会不聚集;文明生产一米距离,保安全不违规……现在每一个“一米”的相隔,都是为了此后更好的相聚。

其实,这样的“一米”又岂止在疫情当下。长期以来,在机场、车站、银行、政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办事窗口与排队人群之间往往都设置了“一米”的间隔,这是平素生活的常在线。公共生活是由秩序构成的,没有边界也就没有秩序,“一米”就是一种边界。

“一米线”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人们的规则意识;也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个人的文明水平。只是,很遗憾,疫情之前,一些人选择对“一米线”视而不见。车站售票窗口前人挤人、办证中心柜台被多人包围、医院取药窗口并排站着陌生人……漠视规则、不讲文明的身影硬生生挤进“一米”之间,挡住了光的路径。

这场巨大的灾难,代价很大,我们显现出各种恐慌和不安,但这场灾难是否也提醒了我们的自大和过错,我们是不是病了很久而不自知?是啊,漠视规则、不讲文明就是其中一种病症。公共空间的规则日用而不觉,关键时刻更凸显其意义。抗击疫情之下,“一米线”的规则被重申、被重视。但这只是第一步,归根结底要把规则要求化为每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疫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大考,又何尝不是对公众规则意识、社会公共文明的大考?

呼唤新岁

文/李耀岗

实在拿不出多么气势恢弘的规划迎接这一年,但还是庆幸这令人期待的一年。因为不需要特意做什么安排,只需随时随地把想法嵌入生活缝隙,烟火日常,便可心随己愿。每年如此,新年如旧,时光不停,一步一日往前走便是了。

过去的一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比较艰难,什么事情都难做,难到无法坚持,还好他们一步一步挺到今年。算来,这已是新冠肺炎阴影之下的第三个年头了——疫情让人变得更加自律,让许多的人不得不取消了许多多余和并不多余的安排。疫情之下,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公开的“流调”轨迹展示着普通人奋力生存的轨迹——普通如你我,要生存就没有选择,只能顺应变化,并且更加努力。

今年,将是“00后”的一代集体进入社会的元年。这些千禧年出生的一代人,也许从一开始就遭遇了一个魔幻般的开始。教育部人社部的就业信息透露:2022年考研报名上涨85万,总数462万,招生计划110万,保研占去30万,也就是说剩余的“00后”或准“00后”,足有432万大军疯抢80万的名额。这哪里是去考研做学问,他们是在争取一种生存的方式;或者再残酷点说,他们在争取一个能够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除了竞争,还是竞争!而这个竞争还只是一个开始。

与“00后”集体登场亮相相比,他们的父母毫无疑问已进入了深度中年,脚步快得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个承受着各种期待、各种依赖的年龄,这个人前云淡风轻、人后压力不轻的年龄,即便狼狈不堪,也要维持体面,即便眼中有泪、心中有愧,也要硬撑到底、决不崩溃。这并不是俗世概念里的虚伪或圆滑;虚伪是对他们的误解,圆滑是对他们的羞辱——他们早已百折不回,百毒不侵,百炼成钢;那是一种更广阔意义上对人世和自我的接纳和接受,接纳并不甘心,接受并不完美,接纳时不我与,接受事与愿违,更重要的是接受和接纳人世间的如常和无常,看亲人老去,看故人远去,看人间烟火中各自别去。

2022,疫情依然来势汹汹,似乎离式微之日还有段距离,已经被疫情改变了的生活,养成了人们新的生活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分餐制。许多出门受限的朋友,在自己15分钟或者1小时的生活圈内掘出了更多的可能——如我,可以把绕湖长跑的低碳生活做到极致,做成品质,可以心安理得地囿于自己的小环境里做想做的事,做该做的事,做许多年后才可能做的事。年过不惑,自己喜欢的,不再去问别人好不好——适不适合,人生苦短,喜欢胜过所有道理。继而,完全可以把身体里的血鼓荡得再热些,热到撑得起曾在且依旧在前方撩动的某些召唤——有些事可能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又一个新岁的开始,可能有些猝不及防,可能有些举棋不定,或许还为去年的经历遗憾,时常习惯写下去年年份的数字,不是现在不好,而是过去痕迹太重还未消除。不过经历疫情考验后的生活,也许早已练就人们足够的韧性和弹性。那就尽快进入当下,开始这新的一年,好不好只有到年尾才能知道——2022,是谁的最好的一年,只有年底见分晓,答案就在自己脚下,脚的选择很重要,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卡夫卡在《日记》中写到:不难想象,阳光灿烂的日子会光顾每一个人,它不过隐身于帷幕深处,遥不可及,让人难觅其踪。可它毕竟存在,不怀敌意,不让人反感,也并非聋聩。只要你说出正确的词语,唤出正确的名字,它就会应声而来,这就是那魔力的根本所在;它不是在创造,而是在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