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文章
悲观文章(精选6篇)
悲观伤心秀
总是用悲观的心态看世界。
没有一点心理承受力,哪怕受到一点小挫折就悲观,再来几次挫折就绝望。成功与失败,区别在心态:成功者的心态是乐观的,失败者的心态是悲观的。
乐观者发明了潜水艇,悲观者发明了救生圈。乐观者想的是健身房在哪里,悲观者想的是医院在何处?乐观者看到的是,大楼里有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悲观者发现了一处阴暗的逃生防火通道。
乐观者总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功,悲观者总感到自己要失败。乐观者想的是成功后的喜悦,悲观者算计着失败后怎样收场。乐观者思忖,一定想办法到达河的对面,把岸上的胜利果实捧在自己的手里,悲观者反复考虑自己游到河的中心,是否会淹死……
改变心态,就是改变生命。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理念,决定着成功与失败。所以说‘悲观伤心秀’是不能成功一族。
一点的迷茫,一些的不解,少少的悲观
已经很久没有再去过猫扑了,大概快两年了吧,人生又有多少个两年可以错过呢。猫扑是我玩过的第一个,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论坛,记不清当初是因为什么而开始混迹猫扑了,也许是喜欢猫,也许是性格像猫?记得前两天和一个朋友微信聊天,朋友突然说到我,说我真的和猫很像,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哈哈,大概吧…
说起来两年也不算很久吧,但是却也能够忘记很多事情了,忘记了一些名字,忘记了一些纷争,但是还是忘不了那种感情。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开心的大笑,窝心的安慰,和一起犯贰的文字,仿佛仍历历在目,回过神来,我已经不再在那里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一起不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很多人的事。想说这件事是因为不久前在新浪看到的一条微博,具体内容是不可能完全记得了,大致上是这样说的:“如果这条微博被1W人转发,她就答应和我在一起。”我并不新奇这件事,因为很早以前我就在猫扑看到过类似的帖子:“如果有XX人顶起这个帖子,她就答应和我在一起。”究竟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发起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这样的事情却让我有些许的怅然,究竟要在一起的是情侣本身,还是大众们呢?自己的决定不是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么,还是说只是想要博取眼球?在一起并不是一个玩笑的决定啊。
当然,我不是要批判这种行为什么的,只是觉得有些不解,如果想在一起,那就在一起,不想在一起,就直接说清楚咯,为什么非要加上一个不明意义的条件呢?好吧,如果你要说“我只是求祝福啊,不可以么?”那我也无话可说不是么,所以遇见这样的事我也只能心里默默的祝福一番聊表微薄之力吧。
既然这事儿我觉得无关紧要,为什么我要说这事儿呢?额…我也挺想知道为什么的…
曾经有好几个朋友(女性)向我抱怨,为什么自己总是遇不到对的人呢?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被人珍惜呢?听到这些我都是笑着问她们:“你们身边的人是怎样的呢?”答案大多都是因为身边的亲戚好友们都是失败的例子,偶尔有那么一两个是在一起了,感情也是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因为身边的环境而影响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如果身边都是写幸福美好的事情,那么这个人也将会幸福美好,反之亦然。当然不排除有例外,但是的确是少之又少。
我没有持“客观因素决定现实“这样的观点,只是想说客观环境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如果自制力足够,那当然不会被影响,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而且来说,女性,尤其是女生,是感性的,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模糊了自己心中的概念,于是,因为身边人的不幸,促成了自己身上的不幸。
我很多时候会告诉别人,换一种方式去思考,换一个眼光去看待(尽管我自己也并没有做的很好),你会有截然不同的发现。人在悲观的时候更容易注意到负面的事,越是看到负面的事,越是悲观,于是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悲观的人变得更加的悲观。其实身边发生的事都很平凡,差别只是你是怎么看待它的。曾经有过一个小故事,来告诉你悲观的人和乐观的人的区别:
“手里拿着只剩半瓶的水,悲观的人会说:‘只剩半瓶了。’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瓶。’。”
不过在当今社会下,我想更多的人是属于悲观的吧。说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片无边的沙漠中的话,那么即使是乐观的人,也会产生消极的想法吧。所以如果客观环境的消极因素超过了所能够产生的积极的慰藉范围,那么乐观的人也会成为一个悲观的人----客观因素影响主观意识(观点是片面的,只能在某些条件下成立)。
搁置了很久没有写博文,甚至感觉到了有些不习惯,可是面对着屏幕又不知道从何落笔,真是有够矛盾的。不过最后我还是敲出了一番话来,总算是没对不起自己的心情,长吁了一口气!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直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确实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
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划了等号。
近读金圣叹批《西厢记》,这位独特的评论家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的无可奈何的绝望。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我也曾想有作为,但这所作所为同样会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尽去,于是我不想有作为了,只想消遣,批《西厢记》即是一消遣法。可是,“我诚无所欲为,则又何不疾作水逝、云卷、风驰、电掣,顷刻尽去”?想到这里连消遣的心思也没了,真是万般无奈。
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喟叹不绝于耳,无须在此多举。悲观主义的集大成当然要数佛教,归结为一个“空”字。佛教的三项基本原则(三法印),无非是要我们由人生的短促(“诸行无常”),看破人生的空幻(“诸法无我”),从而自觉地放弃人生(“涅磐寂静”)。人要悲观实在很容易,但要彻底悲观却也并不容易,只要看看佛教徒中难得有人生前涅磐便足可证明。但凡不是悲观到马上自杀,求生的本能自会找出种种理由来和悲观抗衡。事实上,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物以稀为贵,我们在世上最觉稀少、最嫌不够的东西便是这迟早要结束的生命。这唯一的一个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失去它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我们岂能不爱它、不执着于它呢?
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几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又算得了什么!”
面对无边无际的人生之爱,那把人生对照得极其渺小的无限时空,反倒退避三舍,不足为虑了。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
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不绝如缕,可是劝人执着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着当然比悲观明智得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决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目中值得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着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
可是,一味执着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着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倒未必专指那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弗罗姆在《占有或存在》一书中具体入微地剖析了占有的人生态度,它体现在学习、阅读、交谈、回忆、信仰、爱情等一切日常生活经验中。据我的理解,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着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着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着,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换句话说,悲观自有其深刻之处。死是多么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只能用怯懦或糊涂来解释。用贝多芬的话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
当然,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超脱是悲观和执着两者激烈冲突的结果,又是两者的和解。前面提到金圣叹因批西厢而引发了一段人生悲叹,但他没有止于此,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读到他批的西厢了。他太爱西厢,非批不可,欲罢不能。所以,他接着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只是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也,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者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误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总之,我可以让那个非我者去批西厢而供我作消遣了。他的这个思路,巧妙地显示了悲观和执着在超脱中达成的和解。我心中有悲观,也有执着。我愈执着,就愈悲观,愈悲观,就愈无法执着,陷入了二律背反。我干脆把自己分裂为二,看透那个执着的我是非我,任他去执着。执着没有悲观掣肘,便可放手执着。悲观扬弃执着,也就成了超脱。不仅把财产、权力、名声之类看作身外之物,而且把这个有生有死的我也看作身外之物,如此才有真正的超脱。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佛走着这螺旋形的路。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着、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磐成佛,不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
为人做事
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准备一点,多干一点,多坚持一点,多流一点汗,多吃一点苦,多品尝一点寂寞。多付出一点,就多积累一点经验;多付出一点,就能多显露出一点才华;多闪线一点美德,就离成功近一点。
成功之道
理由少一点,肚量大一点,嘴巴甜一点,脾气小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脑筋活一点,做事多一点,说话少一点。
情谊之道
淡淡的一点友情很真,淡淡的一点恋情很醉,浓浓的一点问候很醇,淡淡的一点思念很深,淡淡的一点孤独很美,淡淡的一点祝福最真。温柔多一点,脾气少一点,相处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
事业之道
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轻松一点;让外表简单一点,本色就会更接近一点;让沟通简单一点,情感就会更融洽一点,让过程简单一点,内涵就会更丰富一点;让效率更高一点,成果就会更丰硕一点。
生活之道
多一点爱,少一点恨。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忧愁。多一点阅读,少一点嘀咕。多一点运动,少一点美容。生活本来平淡如水,放一点盐它就会是咸的,放一点糖它就会是甜的,放一点咖啡它就会是苦的,放一点茶它就会是香的,想调成什么味道,全凭你自己。
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并不意味无能和无奈。
一点,就是一点,何必多求?
可悲的麻木
看见过这么一句话,大意如下:权贵们骄奢地挥霍每一天是因为他们害怕明日失去所有,他们是悲观主义者;奴隶们每天忍受巨大苦痛但依然任劳任怨,因为他们相信将来会很美好,他们是乐观主义者。
我并非奴隶,每日无须承受肉体的痛苦,可是对于未来却充满迷茫与困惑,所以我不属于乐观一派;我更非权贵一族,虽可以如他们挥霍时间却与骄奢无关,我拥有的不多,所以即便明日是世界末日,我也不大在乎,因此,我最多只能被定义成半个悲观主义者吧。悲观与乐观是两个极端,我宁愿非此即彼,然而,事实是,我不过是个糟糕透顶的麻木主义者。
曾几何时,青春充满了力量,每每听闻社会不公之事,往往会气愤苦恼上一段时间,恨不能以一己之力颠覆黑暗的事实,还人以公道、公平。旁人见了我的张牙舞爪状,好生困惑,不解我为何如此激愤,我亦不解他们听闻了那些不堪入耳的消息之后居然还能保持一副事不关己的姿势。那时的我,是透亮,鲜明的。
不知从何时起,偷盗发生时,我开始庆幸自己不是受害者,新闻报道悲惨的车祸时,我的心只稍稍激起了一丝涟漪,随即便平静了下来,犹如一池死水。
有时候,我试图让自己好好地睡上一觉,然后检查清醒的大脑是否还有滚烫的热血流过,可怕地是,我对自己感到陌生了,成长让我迷失了自己!
狭小的人际圈子会加剧人的冷漠与麻木。一个人呆得久了,我甚至于对公车上让座这一不足挂齿的微小举动也开始表现得迟钝起来。
我渴望出去,渴望远行,渴望结识不同的人们,了解更多不同的事物,让心境变得开阔、温软起来,但是情爱与责任绑住了我的手脚,这可真是可悲的尴尬!给你一个世人都想要的充满爱的笼子,在灼灼目光的注视下,你如何能将一切扔在背后,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我不忍看到一地的心碎。
乐观是一种智慧
文/享乐享福
人这一辈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烦恼、痛苦和不如意,想躲都躲不掉。无论怨天尤人还是沮丧彷徨,都无济于事。此时悲观就像一个黑色的幽灵,笼罩着人的思绪,容易使人变得一蹶不振,失去对生活的追求,陷入痛苦的深渊。
其实,在人生前行的过程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曾有过悲哀的感觉,只是每人处理的方法不同。倘若用开朗、乐观的态度对待,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快乐得多。大作家契诃夫说过:“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燃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你的眼睛里。”
一根甘蔗拿在手里,乐观的人先从甘蔗尾部吃起,越吃越甜,觉得人生前景肯定辉煌;悲观的人先从甘蔗头部吃起,越吃越淡,索然无味,觉得人生前途必定暗淡无光。
夜晚漫步星光下,抬头观望天穹,乐观的人看到的是星光璀璨,对生活充满自信希望;悲观的人看到的是一片黑暗,愁云密布,被绝望束缚。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航行,海风咆哮而来。乐观的人说,风是船帆的兄长,能帮我们到达终点站;悲观的人说,风是海浪的帮凶,想把我们埋葬在海水的深处。
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终结了,乐观的人豁达大度,认为离开了不爱自己的人是一种解脱,正好可以重新开始生活;悲观的人则凄凄惨惨,认为被所爱的人抛弃,自己还怎么活呀?
每当过生日庆贺时,乐观的人说:啊,又多活了一年,生活真精彩。悲观的人则说:唉,又少了一年,生活没啥意思。
俗话说得好:心悦则物美,心悲则事哀。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满目都是激情的红、生机的绿,看到的是处处花香,一片阳光。用悲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满目都是忧郁的灰、死亡的黑,看到的是处处苍凉,一片乌云。
在生命的旅行中,当一些困难和不如意前来偷袭你的时候,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调节,勇敢地面对现实的一切艰难,把这些艰难仅当做自己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刷,常保洁净。这份平和乐观的心境昭示着我们对于客观世界认知的成熟和处事的一种智慧。而克服了、超越了这些艰难,你就能真正体会生命的美丽,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你就会发现,头顶的天空早已是一片万紫千红的和谐世界!
悲观主义者老妈
文/李晓
我妈是一个严重的悲观主义者,她啥事儿都要反反复复琢磨个不停,思维方向喜欢往事物的黑暗深渊里不加限制地滑去。
我倾诉一下我妈的悲观主义吧。比如我乘车,她害怕出车祸,我乘飞机,她担心出空难,我步行,她又怀疑我眼睛近视把大树撞到了……那年,我去湖南长沙出差,那时还没开通高铁,坐客车又换乘火车,路上周转要折腾二十多个小时,到了长沙,我疲惫不已,倒床便睡,手机调成了静音。醒来,我看见手机上有20多个未接电话,全是我妈打来的。
我妈啊,就是这样一个心有千千结的人,差不多每件事情都是踩在钢丝上想问题,常把自己搞得心惊肉跳。所以我妈神经衰弱,几乎夜夜睡不好觉,常常在黑夜里心里装着事,早早地爬起来,等窗户被晨曦一点一点擦亮。
我从来没见过外婆外公,在我妈十多岁时,他们就已经被艰苦的生活折磨得离开了人世。所以我人到中年,身体里还有空荡荡的感觉,嗷嗷待哺着,我偶有在旷野中张开双臂想拥抱一种什么的冲动,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是想拥抱一种慈祥长辈的慈爱入怀,在我生命里排列的长辈亲人中,外婆外公,他们一直空缺着。我观察我妈有时眼神里也有过这种空洞,这种空洞从她的童年迢迢而来。咳!我们长长的一生,有时还是走不出童年的那一片苍穹。
四年前的春天,我爸患了一场大病住院,他感觉背部疼痛似有一根钢刺插入。经过CT检查,发现我爸背部有小团阴影。我妈当时就吓得瘫软了,她抓住我的手说,你爸啊,在家里就喊疼了,肯定是癌细胞扩散了,我们院子里的王老头就是那症状,那个阴影就是肿瘤。我对妈生气地说:“妈,你不要这样瞎想。”我妈在医院走廊焦急地打着转儿,嘴里嚷嚷说,哎呀,我的儿子怎么也不相信我呢。她小小的身子蹲在外面石阶上夕阳西沉的阴影里,肩膀抖动,我妈哭了。
我妈似乎在慌着给我爸准备后事了。她回家翻箱倒柜去找我爸的标准照片,要拿来做遗照,发觉没一张合适的照片。于是,我妈慌慌张张地赶到医院,还喊来了照相的师傅,把我虚弱的爸扶起来,我爸皱着眉头问:“又要喝药?”我妈说,老头子,我喊照相师傅来给你照个相。我爸顿时感到天空有雷声滚过。
后来经过深入检查,我爸排除了我妈认为的癌。我妈摇晃着头,笑了,不过她好像又有一点不甘心——自己认定的事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我妈和我爸,常常在家里谈谈生死话题。有回我妈对我爸说,老头子,你比我大整整8岁,你应该走在我前头。我爸又被我妈气得缺氧一般捂住了胸口。我爸大声说,你是不是在等我早点死,去跟那个跳坝坝舞的刘老头。我妈还嘴道,是啊,我就是要跟刘老头,他不像你这个不爱活动的老乌龟。刘老头教我妈笨拙地跳过几场坝坝舞。那次,我爸和我妈之间一连10多天没说过话。我感觉,我妈和我爸啊,常用这种互相折磨的方式来表达彼此最离不开的感情。
每次去我爸妈在老城的家,离开后下楼,我回头看那青苔爬满外墙的破旧灰砖小楼,总有趴在三楼阳台上目送着我的妈,走了好远,感觉那目光在空气里一直追随着。让我而今养成了一个错觉,走在路上,总发觉后面有人。
前不久去爸妈家,饭后看见我妈坐在小板凳上嘴里慢慢蠕动着,她忽然张开嘴,一眼望去,空空牙床上,我妈已经没几颗牙了。
妈,我这奇葩的妈,您心里盛满了万千思虑,把您的人生才压得这么沉重,这或许就是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