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雷公菌

作者: 谭旭日2025/01/07散文随笔

到湘顺湾农家饭庄吃饭的时候,有意外之喜。在餐桌上,一道黑色似木耳的菜,令我为之惊叹。离开故乡安仁二十多年,这道菜若不是少年的记忆,怕是只能在记忆里寻找。

夹放在碗里,那股熟悉的味道油然而生。

少年时,只有在春季才能看见雷公菌。小时候,每次雨后随母亲去菜园子,经过一个山丘,光滑的石头上面,生长着一簇簇凹凸不平的雷公菌。

在村里,严寒离去,春意渐暖。一阵滚滚春雷,数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将村子里的山坡、菜地浇得通透。在没有人走过的山石坡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雷公菌。

雷公菌又叫地木耳。长在地上的雷公菌,成片成片的,密密匝匝,就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衣裳,所以又名地衣菜。其学名叫普通念珠藻。雷公菌无论别名学名,皆形神俱备,似村子里的亲人。

在春雨来临的时候,天气说变就变。雷公菌也是一样,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雷公菌虽说生长的季节特别挑剔,可它更爱干净。村里的老人说,但凡有畜生走过的地方,雷公菌不爱生长。许是它和人类有了某种誓言,忠厚又坦诚,不愿被糟蹋,将纯洁奉献给村里的人。

春雨到来的时候,菜园子里真正拿得出手的菜已经不多。白菜经过一个冬季的雨雪和霜降之后,只有少数没有采摘的还在菜地里寂寞地生长并老去。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只有菠菜、葱、蒜苗等少数新鲜的蔬菜在地里坚强地肆意生长。母亲去菜园子,喜欢戴斗笠披蓑衣,手里挎个竹篮。那样子一看,似乎很隆重。除了拔一些菠菜、葱、蒜,母亲势必去垄上找寻雷公菌。那种期许,需要眼力,在湿漉漉的岩石上,斜风细雨中一眼能准确分辨出雷公菌的样子。

垄上是一块块光滑又寸草不生的岩石层。混杂着草地,还有一条看似泛着光泽的通往菜园子的泥泞小路。这样的小路,分布在每个村民小组的某一处。故乡的村子,总是或多或少有着喀斯特地貌式的小山丘。这种山丘,是雷公菌最喜爱的生长地。在春雨的滋润下,一层层、一批批地冒出来。

雷公菌的生长,初期是橙黄色,待成熟期,要么黑色,要么在雨水的映照下呈现出翠绿色。一个巴掌大的雷公菌,吮吸了春水后,菌身亮晶晶,顺滑洁净。梅雨时节是盛产期,一般眼尖的人,半个小时不到,就可以摘一篮子回家。

提回家,到水井边清洗泥沙,再自然晾干菌子表面的水分。只要想吃,就可以拿着清洗好的雷公菌,开锅下厨。

雷公菌可爆炒,可开汤。爆炒雷公菌并无章法,按照家乡菜的炒法,以猪油和菜油合着爆炒,加盐加味精即可出锅。此物若是加点碎肉,放在一起爆炒,味道自是更佳。那个年代,有钱人家不多。即便是半边户,家里有人吃公粮的,也甚少有人拿肉来开炒。有的人家,会拿出坛子里的卜萝卜、卜辣子、卜豆角一起,增加爆炒雷公菌的味道。盛在碗里,色泽亮堂,有葱花相伴,热气蒸腾,清香四溢,让人垂涎。

每每进入夏季,阳光足了,雨水少了,雷公菌也就逐渐枯萎。夏季的地上偶尔也有雷公菌,干瘪,没有水分和光泽,已经不适合吃。

科学表明,雷公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藻胆素、人体必需的元素和少量脂肪,其中钙元素、铁元素、维生素C等的含量超过了木耳和银耳。作为野菜,这也是一道难得的健康食物。

那夜,在湘顺湾农家饭庄,我用勺子足足舀了一碗雷公菌,细嚼慢咽。边吃边想,儿时的种种美好。那儿时的唇齿留香,无不在记忆中升腾。一如母爱,一生都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