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苦瓜

作者: 赵建平2024/01/29散文随笔

苦瓜不好看。褶褶皱皱,不光滑也不细腻。

如果说好看,就怕只是它的花了。黄黄的,看上去很有温度。这苦瓜,却又偏偏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锦荔枝",又叫"君子菜".单看这名,应是一道有谦谦风味、至纯至美的菜品。可我对这君子菜,却是不热不冷。

农村人勤劳,每到播种季节,喜欢在房前屋后种几棵苦瓜。因为苦瓜习性易栽易活,又不择地点,有水有阳光就能生长,算是懒汉作物。收获的时候,农村人会拿到集市上卖。因为味道苦,很少有人喜欢吃。这几年,人家说苦瓜可以治病,买菜的人也会买一些回去。他们一般都选本地种的苦瓜,个头小,苦味浓,味纯正。懂行的卖菜时会说自己的苦瓜苦,越苦越好卖。而不懂的尽说苦瓜不苦,买菜人一听就转身离去。苦瓜苦瓜,不苦还叫苦瓜么?卖菜的人嘀咕着,说不苦就不要,这世道,还真有喜欢吃苦的人。

提到吃苦,我倒是想起很多与苦有关的词。云南方言中说一个人生活不好,常用"苦巴巴"来形容。日子难熬,叫"苦日子".其他如辛苦艰苦苦难苦涩之类,没有一个不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过去生产队的时候,挣工分叫苦工分,谁的力气大,谁家劳力多,工分也就苦得越多,工分越多,口粮也就越多。对于老百姓来说,苦,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品质。如果不苦,就没有好生活,也没有好日子,人们就说这人是"苦八字",命不好。

很多地方把打工挣钱叫"发财",而在云南,大多叫"苦钱".我想"苦钱"这个词,肯定与人的吃苦精神有关。挣钱不容易,不苦不行,能吃苦,会吃苦,肯吃苦,生活当然就会越来越好。这一点,从我老家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来看,倒是得到了证明。

老家原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村,因为生计苦不堪言,人们生活中老是说"吊着一个苦瓜脸".生活艰辛,竟然就想到苦瓜。这些年开展精准扶贫,实施劳务输出,很多人出去苦钱,成了气候,涌出许许多多的小村大人物。有了钱,老家的房子盖得越来越高,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豪华。不但这样,捐资兴学,修路建桥,在老家也是蔚然成风。那些一掷数百万办学修路建桥者,偶有相聚,朗朗地说一声苦得爽,苦得值。一个"苦"字,诉尽无数苦钱人的辛酸苦辣。而一个"爽"一个"值",也道尽打拼苦钱者的乐观与风流。打工打得苦,靠打苦工支撑起来的经济,硬生生改变着一个穷山村的面貌。

这两年,老家的人做劳务输出,当苦工,竟然做到非洲去。几年回来,他们还是说着苦钱过日子的老话。低调而又务实,艰苦朴素而又昂扬向上,这种风格,与苦瓜的启迪应该密不可分。

其实苦瓜不苦。苦瓜上市时,我就喜欢去买上几个,洗净、切开,掏出内瓤,就这样生吃。脆脆的,先有浓浓的苦味,多咀嚼一会,却是满口生津,止渴消热。后来我就明白,吃苦瓜,不能随意给它定性,苦与不苦,要慢慢品。苦日子也是这样,你慢慢地品,同样会品出真味来。

苦瓜的苦,是本味。把苦瓜和其他食材放在一起,苦味不传。其功施人,人受其利,其苦施己,苦不传人。这一点颇道出苦瓜的君子之功和君子之德。原来苦瓜的苦,不传它物,这还真颇具了苦瓜的一颗"君子"之心。

我倒是不喜欢从温室大棚里生长出来的肥肥大大的苦瓜。我的情感因子里,更喜欢农村人种出来的又小又苦的那种。成熟的时候,它们的瓤里也会生长硬硬的苦瓜籽。我想,那应该就是苦瓜得道的日子——既不抱怨于人的疏远,也不排斥人的亲近,在自己的生活中苦着。当有一天把积蓄在深处的苦楚发酵出来,人们才会明白它生津止渴,滋肝明目的清新与温厚。

从这个角度来说,苦瓜这君子,还真饱含纯净本性、明空本质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