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粽香时
我的故乡在户县草堂镇,地处长安和户县交界的地方。儿时水稻在当地既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它浑身是宝:大米可食用,亦可用来酿米酒或制作甑糕、粽子进行售卖,稻草可编织成草帘子卖给砖瓦窑,米糠可以当动物饲料。我的父母非常勤劳能干,家里除了自有土地外,还承包了村里近乎十亩水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父亲去南方考察给家里购置了碾米机器,这机器后来成为当时方圆十里四五个村唯一的碾米机器。每到秋收过后,家里门庭若市。父亲负责碾米,母亲招呼来人并打下手。她待人亲和热情,没有人碾米时就主动联系米贩子来村子收购大米,给人家端茶管饭,于是生意越做越火。
印象最深的是每到端午节前夕,母亲总要包粽子让父亲走街串巷售卖。
每天早上天不亮厨房里就传来唏唏索索的声音,那是母亲在锅里煮粽叶、用水浸泡粽子的馅料(糯米、大枣和各种豆子)。母亲边干活边对我们传授包粽子的工艺流程和技巧。她说,粽叶用前定要用沸水煮至回软并洗净,否则易断裂不易包裹。粽子馅料泡制几小时后,和粽叶分别捞起沥水待用。母亲用一个特大的铝盆盛上馅料,和父亲一起抬到院里的柿树下开始包粽子。母亲取三张粽叶,毛面相对,轻轻一折成三角状,然后往里放适当的馅料封住,再用绳子扎好。母亲做这些时,动作轻巧娴熟,一边做一边给我们讲要领。比如注意四周平衡,两端大小相似,绳子不能扎太死,也不能打死结,以八成紧为宜。煮粽子时水一定要浸没粽子,以便受热均匀;停火后即刻起锅,不要久焖等。
粽子的制作既是一道手艺活,又是一个良心活。母亲包的粽子个大馅足,样子精美,原料全选用的是家里最上好的材质。邻里乡党看见后笑话母亲太老实不划算,但母亲说,这粽子是咱这庄稼地的出产,要弄咱就弄好,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亲,咱可不能损了自己的招牌。
转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日子,不禁想起父亲无论刮风下雨都早出晚归的身影; 想起我们姊妹坐在村口翘首等待父亲归来的欣喜;想起母亲猫着腰蹲着身子在月光下编织草帘的样子;想起我们全家炎炎夏季在荷田挥汗如雨耕作的辛劳;想起父亲每次外出归来给我们带来各种瓜果零食,然后静静地坐在旁边看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 如今物非人亦非,父亲离开我们已一年多,唯有那个承载着无数沧桑与悲喜的老屋,以她固有的姿势坚守在故乡的风雨中,挥之不去,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