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天贶节
贶,在辞源上的解释是赐与,加惠的意思;在1989年的辞海版本上解释是赐与意思;在词典上的解释为赠,赐的意思。总的来说,天贶就是上天赠惠赐与的意思。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本地及许多地方民间都有过天贶节的民风习俗。
历代的皇帝对于六月初六天贶节重视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以天贶节来愚昧百姓,有的则是礼节性的朝拜。
宋代宋真宗皇帝曾谎称有年六月初六这天,上天会从天上降部天书下来。君主只要照着天书授意去治理国家,就能够使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富民强。其实,到了宋朝,六月初六才被称为天贶节。
对于天贶节,各种教派也有着各种说法。
佛教上有种解释,说是唐初,高僧玄奘自西天取经回来路上,途经大海时,有的经书不慎落水被海水浸湿,后来经过晾晒才得以传诵。民间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初五之夜,那些善男信女们会聚集在佛教寺庙喃喃诵经。六月六天贶节全国各地有着各种习俗,有吃炒面的,有贮水酿酒的,有接女儿回娘家的……
在镇江每年的六月初六天贶节,流传着“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这一天,人们都会把家里的箱子搬出来,拿出各种丝绸衣被晒一晒。那些红红绿绿的丝绸衣被,在太阳底下也十分显眼,仿佛一道靓丽的风景。
记得市区的第一楼街、千秋桥街,直到城外(大西路)的各个大街小巷,特别是巷子口,六月初六这天,各家各户把自家盛装衣被的箱子搬出来,打开箱子,再把竹床、凳子、椅子支放在门口,上面摊放着红红绿绿的衣被。四五户人家的衣被排放在一起,在太阳底下十分显眼。一般木箱子、皮箱子、柳条箱子里会放上几粒樟脑丸以防霉变虫蛀,樟木箱子不用放樟脑丸,衣服上的樟脑味,几米外就能闻到。每每这时,邻居们也常常相互看看,相互夸赞谁家的丝绸被面鲜艳,谁家的绸缎面料好看,特别是那些绣着龙凤图案的被面更吸引人。
天贶节这天,凡有文化的人家还会把收藏的一些书籍拿到外面晒晒。
小时候,我的祖母几乎年年六月初六天贶节,都会把家里装衣服的箱子,搬到门口打开箱盖,同时也让太阳把箱底也晒一晒。有一年,祖母在竹床上摊放好那些红红绿绿的衣被和面料,顽皮的我见到红绿衣被,就用脏手去抓。滑滑的缎子被面,让我好奇,我问祖母这是什么布,滑滑的拿在手里很舒服。祖母不许我用脏手去摸,我就趁她不注意偷偷地摸,为这事差点还挨了打。
六月六,晒红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上班经过的梳儿巷,还看到有的老年人在这一天把自家的衣被拿到巷子口晒一晒。这种晒衣服,也有人称之谓晒龙袍。天贶节,这一民间习俗,在多数老年人中仍记忆犹新。有一些老年人,仍喜欢在六月初六天贶节这天会把衣被拿出来晒一晒。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就不那么关注了。
其实,经过春天后几个月不穿的棉衣和被子,压在箱底也会有些异味,加上梅雨过后进入六月天,气温升高太阳底下晒晒也是杀菌消毒的好方法。人们的这一做法,也符合一定的科学道理。从这一意义上说,天贶节也有一定的道理。
六月初六天贶节,这天除晒衣被外,镇江还有吃饺子的习俗。这一习俗,我真不知起源于何时。但在我小时候记得,六月六这天母亲总要包上一顿饺子给我们吃。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母亲多数是用韭菜搭蛋做馅包饺子。母亲会把鸡蛋摊成薄薄的蛋饼再切碎,再把韭菜切细拌在一起做馅,即是韭菜饺子,那时我们也非常欢喜,毕竟改善了伙食。当然,家境好的也有用肉做馅的,几角钱一斤的肉,对于一般人家还是舍不得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由原先的平房住进了高楼,也由于生活物资有了极大的丰富,不再会在六月六天贶节这一天,把自家的衣被从高楼搬到楼下去晒一晒,不会把整箱的书籍拿出来晒一晒,更不会为一顿饺子非得等到天贶节再吃。如果想吃饺子,吃什么样的饺子随时都有。
六月六天贶节这是个小节,正在人们生活中慢慢被淡忘,尤其是年轻人,更不去关心什么天贶节了。不管怎么说,六月六天贶节,它曾在人们生活中存在过。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我们还是应该记住这一节日——天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