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
大街上年味儿越来越浓,各类年货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不过,最耀眼的、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那些色彩鲜艳的春联。手写的春联字体简繁交错,质朴而温暖;印刷的春联字体闪着金光,花哨而喜庆,都在传递着新春祝福,增添了节日氛围。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张贴,故名春联。据说其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个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家乡贴春联一般是在大年三十下午。小时候,父亲早已请人写好或买回春联,等到年三十的傍晚,他就准备贴了。春联张贴之前,母亲已熬好了黏度极强的细米糊。父亲搬着一个高脚椅子,将屋门框及院内的旧春联撕下来,并用高粱刷子清理干净,保证春联与门框、墙壁能“亲密接触”,即使大风来了也不容易被刮掉。
父亲读书不多,对联内容的理解有限,他担心贴错了春联的顺序惹人笑话,将春联在堂屋里全部摊开,贴正门的、侧门的、房门的、院门的,上联、下联、横批等,父亲摆得整整齐齐并分好类。准备就绪了,母亲在大碗里装入细米糊,放上一个洁净干枯的丝瓜瓤,我端在手中站在父亲的身边,贴春联正式开始了。
先贴正门的。父亲拿起粘满细米糊的丝瓜瓤,根据春联的长度在门框两边来回地刷。刷够了,他拿着上联的顶部,我拉着上联的下部分,挨着门缝对齐,父亲先贴好上部分,然后用一块干净的抹布顺势抹下来,在我松手后抹平按紧,让春联粘得更牢固一些。接着贴下联,贴横批,不一会儿,我家房前屋后每个门框上都贴好了春联,看上去满眼的红色,满院的喜庆。
如今,我还记得正门处贴的是“开门大发”“出方大利”,后院里贴的是“满园春光”,厨房门口的上下联是“园蔬调出千般味、盘食烹来万里香”,横批“回味无穷”。正门口的春联最好看、色彩最艳、字也最大,印象最深刻的一副春联是“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大家外出拜年,家家户户都贴的崭新春联红色一片,一派“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景象。
春联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人喜爱,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贴上红红的春联,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新的一年马上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