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千阳罐罐茶

作者: 郭少言2023/09/05心情随笔

千阳人都知道,农村信用社家属院门口有个卖罐罐茶的老米。无论寒暑,他都推辆架子车,把里面的小板凳、小桌子、火炉子端出来,摆个露天茶座,一人五块,几个老汉便围坐在茶摊上,谝谝闲传,把这茶喝上一晌午,饿了,从怀里掏半个干馍,就着这罐罐茶吃了午饭,只要饱了,就能再坐一下午。再酽的茶也经不起这样"倒罐罐",闲传谝完了,茶也淡了,人便散了。每回,我路过千阳县城,都会去找老米的罐罐茶喝。有时候他不出摊,我便寻到他家问:咋还不出摊呢?他家住在千阳县坡上一条背巷子,一排土平房中的一间。按这二年扶贫的条件反射,一眼就能把他家"精准识别"了。

时间长了,我知道他叫米有贵,而且没有我想像的、称呼的那么老。六零后生人,今年也才五十多岁,怎么干个这老古董营生,人也显老?他干这营生三十年了,从小跟着他爸在千阳城卖罐罐茶。这罐罐茶用的是云南老茶叶,酽得很,口感像我爷爷喝的老砖茶,浓郁苦涩。也不是啥名贵茶,在老米的摊子上,一溜摆开的茶叶袋子中,最贵的才卖30块钱一斤,卖得最好的是10块钱一斤的。说话间,就有一个妇女称了十块钱一斤的茶叶,说给她爸买的,她爸喝惯这个茶味儿了。在老米这儿磨蹭了整整一个早上,我也想买点茶叶回去,便称了一斤30块的茶带回西安。

这下,我可得把如何煮茶问清楚了。

先看老米这把式真是老到,一手握着四五个小黑罐罐围一圈在煤炉子上熬,罐里几乎装满了茶叶,水仅刚刚浸没茶叶,煮沸了,倒进客人杯子,浓香苦涩,只得舌尖慢品。添些水进罐子,接着再煮,反正一人就这一罐子茶,啥时候煮得没味道了就算是喝完了。要不停地倒这小罐罐,因此这喝法叫"倒罐罐".老米手中这罐罐看着蛮眼熟的,他笑了,说是拿可口可乐易拉罐剪的。我们这种人爱追问个传统模式,赶忙问,那以前拿啥罐煮茶?没有可口可乐的时候。老米说,以前用的是砂罐,柴火,如今火硬得很,砂罐经不起久熬就炸了,易拉罐最好用。看到黑得没有了面目的易拉罐,我便问,这易拉罐怕是用了多少个年头啦?他又笑了,说是上个月才扎好的罐罐,用不到一个月。以前喝这茶的人多,还有铁皮匠专门用铁皮扎成熬茶的小罐,还带个小茶嘴,如今没有卖的了,他只好自己做。方法很简单,把易拉罐剪成敞口,拿铁丝窝个长长的手柄箍在罐上,方便他在火上拿来拿去的。我心里立即萌生出家里的小搪瓷缸子来,煮罐罐茶最合适不过了。老米说如今,农村人在家也用小铁缸子煮罐罐茶。千阳城里再没见过第二家罐罐茶。我怀疑这茶的来历,便问老米是哪里人。他说,是甘肃张家川的回民,如今还经常回张家川,从千阳县坐车回去三个小时。他说回民爱喝这茶,克化!肉食者必备的健康饮品。难怪呢,我一直以为这罐罐茶是千阳特产,原来是外来货。老米的父亲从张家川移民到千阳来,也带来了罐罐茶的营生,养活了两代人。老米自己一女两儿都是这罐罐茶养活的。

我便走到张家川,这罐罐茶又让我找到了去甘肃的借口。

到了张家川县城,一切真相大白,满大街的小门脸上都是罐罐茶,亮亮罐罐茶、铭新罐罐茶……每条街都有罐罐茶的小茶馆,而且,一家挨着一家。

饭还没顾上吃,我先上前打听了两家小罐罐茶馆,都是一个人十块钱,一杯茶,不断添着水,一直煮到茶淡人散。如今,张家川的罐罐茶馆也不是传统的砂锅子"倒罐罐",而是小玻璃罐放在小电磁炉上煮,电磁炉是煮茶专用的,有十个档位可以调节火力。每一桌都被隔段分成小包间,虽然根本不隔音,包间里贴着花哨的壁纸。包间小门上还拉着门帘,搞得挺私密的,透过窗帘看到老板娘还在忙活着给客人煮方便面。其他包间基本上都是吵杂的打牌声,很少听见谝闲传的。我反应过来,如今的罐罐茶已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罐罐茶提供的不是茶,还是一种场所。跟老米提供给那些老头的场所绝然不同。

从千阳走陇关道进甘肃,便进了河西走廊,这条通道也就是丝路的南线。自古以来,来来往往的人们把茶叶运输到游牧地区,那里的人又把茶的喝法回传到内地。如今,我把老米的罐罐茶从千阳带回西安了,天天拿个小搪瓷缸子"倒罐罐",不亦乐乎。